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2024-06-22

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共9篇)

篇1: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在全市现代服务业暨旅游发展推进大会上的

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XX楠溪江风景区是全国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西园区,2011年接待游客25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94亿元。但是总体来看,我县的旅游发展仍处于“夯基础、培要素、强品牌”的成长阶段,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这次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后,我县将全力抢抓旅游发展先机,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加大旅游投入,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力争到2016年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0年通过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考评。重点是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坚持政府主导,汇聚旅游发展合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旅游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小组,确定一名专职县委常委负责旅游功能区工作,旅游镇党委书记全部兼任旅游功能区党委委员,切实强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的各项职能。二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深入实施“大生态旅游区”战略,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要求,强化楠溪江旅游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国 1 内最具特色的山水田园旅游区和国际休闲度假胜地。三是进一步强化发展导向。楠溪江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不可替代。我县将全面贯穿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深入开展楠溪江母亲河保护行动,严格落实畜禽禁养和非法采砂整治措施,全力保护好楠溪江一江清水。

二、坚持项目带动,加大旅游发展投入

牢牢抓住当前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构筑多元化旅游投入新格局。一是全力打造核心精品景区。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按照“差异布局、彰显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加快实施石桅岩、大若岩、龙湾潭等核心景区深度开发和升级改造,推动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申报世界景观文化遗产,着力建设一批体量大、档次高、特色强的核心精品景区。二是大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依托诸永高速公路对楠溪江两岸的带动效应,突出岩头、枫林、大若岩、鹤盛旅游核心区定位,加快建成41省道南复线岩头至大若岩段、雁楠公路和景区连接线,形成闭合旅游精品环线,构筑旅游核心区资源共建共享、联体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全面提升服务接待体系。针对旅游接待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全力推进以枫孤溪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建设,今年重点抓好总投资8亿元的九丈甸园、芙蓉山庄等4个星级酒店建设,确保2016年全县拥有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 6家。

三、坚持体制创新,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旅游融资机制。全面发挥XX旅游投资集团的主平台作用,以加大政府投入为引领,实现财政资金、民间资金、外商资金同步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完善旅游招商机制。全面实施百项千亿招商工程,突出旅游项目招商的龙头地位,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项目“直通道”,着力突破旅游项目土地出让金补助等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一流的投资建设环境。三是完善旅游推介机制。围绕“永远的山水诗、最后的桃花源”宣传主题,加强与新华社摄影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创意研究院、香港文汇报的联动宣传和战略协作,全面打响特色品牌,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各位领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我县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抢抓浙江省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机遇,创新思路,奋力赶超,努力实现XX旅游业的战略性崛起。

谢谢大家!

篇2: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服务业为核心,以信息化、知识技术密集和高增值为特征,其发展水平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加快陕西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按其主要功能和服务对象,现代服务业可划分为三大类:(1)生产和市场服务(即生产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2)生活消费服务(包括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3)公共公益服务(包括公共管理、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家庭社区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现代服务业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与之相关的类似概念主要有第三产业、服务业等,它们之间既有共通之处,也略有区别。

一般认为,服务业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目前我国未将服务业作为单独分类统计,一般将服务业等同为第三产业。实际上,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服务业和三产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农林牧渔服务业在服务业的涵盖范围内,但1985年国家统计局将之划归第一产业,因此,服务业为农林牧渔服务业与三产之和。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以前,服务业主要是以医疗卫生、餐饮住宿、修理、商业等传统生活消费服务业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不断深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一、二次产业提供支持的如金融、物流、研发、商务(包括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兴起。特别是,随着国际分工深化、贸易物流效率提高和竞争加剧,世界一流跨国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低端的制造业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日益专注于原本属于服务性质的研发、品牌、渠道、生产者金融等高附加值环节,转变成为服务主导的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达经济体一个显著特征。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制造业产值比重为85%,实施新服务战略后,其“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占公司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世界IT巨头IBM,2001年,服务收入首次超过硬件,成为其第一收入来源;2005年服务收入占比超过50%,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球最大IT服务商。资料表明,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经济体占GDP四分之一以上,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远程教育、网络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创意产业等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不断涌现,研发设计、咨询、文化传媒、广告、解决方案提供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在兴起。据统计,欧盟服务业近50%的工作机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提供的,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

高达50%,韩国也达到了22.1%。新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日益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经济新增长点。

过去30年间,现代服务业是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行业。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服务业进出口国和顺差国,现代服务业非常发达,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l990年开始,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l995年达到66%,l997年达到72%,目前已达到85%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服务业已逐步取代钢铁、汽车、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已基本实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以生产服务业为核心,新兴消费与文化娱乐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现代服务业正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1、制造业服务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除留下部分高端制造业外,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技术研发、品牌经营、营销等高端服务业,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核心竞争力。资料表明,制造服务业已成为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制造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例如,IBM曾是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硬件制造跨国公司。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强化产品维护服务、IT专业服务、集成和开发服务、IT管理外包服务等,控制价值链上关键的技术环节和核心业务,实现从制造商到服务商转变的战略转型。2010年,拥有全球雇员30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地区,约55%的收入来自IT服务,研发专利22358项,连续十多年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中位列榜首,营业总收入达到999亿美元,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2、服务业集群化。各国经验表明,服务业倾向于相对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群化发展。服务业对制度与商务环境的需求更甚于制造业,聚集发展便于制度与商务环境供给,促进服务创新和知识交流、业务互补,实现服务业组织机构的网络化,提高行业效率和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华尔街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是美国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最高的地区。好莱坞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公司、WB(华纳兄弟)等电影巨头,还有顶级唱片公司都汇聚于此。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标志,向世界各地扩散,放映总收入达到全球放映总收入的75%。硅谷是美国高科技服务集聚区,集聚了上万家高科技企业,服务类公司就多达5425家。

3、服务外包高端化。多年来,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外包和转移相对应,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也大举外包。特别是国际大公司和领军服务业巨头,纷纷把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资讯分析和高风险研究开发等中低端和高风险服务,分离与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公司,他们更专注品牌经营、渠道控制、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与核心领域。

近年来,一个新的趋势是,外包不断高端化,中端甚至部分高风险高端环节也开始分离与外包。从产业上看,外包已经不再仅仅是玩具、内衣、机电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软件、生物制药、信息技术为主的中高端服务业也开始外包;从生产环节来看,外包也由简单的制造加工环节,发展到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部分高端业务环节。

4、制造与服务融合化。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关系愈来愈密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推动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美国投入产出数据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48%服务于制造业。同时,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5、国内发达省份强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加快,发达省份更是提出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纷纷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

广东提出建立起高效的生产服务业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60%。

上海2005年整合陆家嘴72家服务业单位,成立了内地首家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推动陆家嘴金融商务区建设。该地区聚集了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机构1125家。江苏打算实施“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培育国内外同行领先的50家服务业科技创新企业,30家业态创新企业和20家品牌创新企业,抢占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高地。

浙江提出像抓工业一样抓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完善服务业政策扶持体系、建立聚集示范区等手段,培育壮大商贸、金融、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文化、房地产、社区、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11个服务业重点行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山东加快金融保险、信息通讯、交通运输、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冷链产业“示范工程”。

三、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1、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我省转型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意义。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增长方式粗放,消耗资源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空间正在受到挤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有效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同时,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现代服务业还是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我省应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产业,予以高度重视。

2、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强重点领域突破。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构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体系;围绕科教、人力资源、区域中心城市优势,重点发展信息软件、科技研发、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国际

性、开放性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高端化;推进制造企业服务环节外包、分离与专业化。二是着力改造提升生活消费服务业。充分发挥文化、文物、自然资源优势,巩固提升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传统消费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抢占体育、医疗保健、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制高点。三是构建多方参与、多层次、均等化公益性服务体系。根据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结构功能的变化,着眼于人口发展规律,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重点发展家庭社区服务等公益性服务业。

3、强化服务业聚集发展,推动服务业集群化。借鉴华尔街金融集聚区、硅谷高科技集聚区、好莱坞影视文化集聚区等发展经验,围绕产业基地,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环境和特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分行业、分门类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4、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一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二是加强服务业基础工程建设,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业标准化、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工作。三是分行业、分门类建立服务业各领域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指导行业发展的作用。

省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张仁华、孙守平、李明、刘永和、朱洞风

篇3: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产业部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范围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部门,广义的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一些被认为是公共事业的部门。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高度发展使产业结构日趋软化,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力资本、知识和信息化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兴旺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1982年到2006年的25年间,服务贸易出口增速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2006年,服务业的增长已经超过8.2万亿元,从业人员2.46亿;同时,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40%左右徘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一)。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护环境战略选择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能源利用基础上的,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如我国建设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能生产的GDP仅为1.04美元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即使是与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为4.0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而2002年我国水泥排放的粉尘为1000万吨,相当于把两个中等规模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排上天空。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中国业已紧张的资源更趋严峻。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要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尽快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当前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已经集中到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市场营销等服务环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与营销、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服务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企业,尤其是新型高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而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三)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落后的传统产业仍占相当比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必须要通过自我升级来实现现代化,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优化失调的三大产业的内在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包括:提升现代金融业发展水平;优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强通讯信息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开拓新兴创意产业等等。

(四)现代服务业是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实现三轮驱动的有效方法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所在。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后,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以及住房、出行条件等更高层次的生活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必须发展现代服务业。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和出口两轮推动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明显,消费率长期偏低。近来出现的贸易摩擦和国内投资过度表明,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发展三轮驱动刻不容缓。作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载体,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以其创造和挖掘的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有力地拉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渠道。

二、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制造业优先战略,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和就业比例均在30%-40%之间,与发达国家的70%以上相比相距甚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结构演变趋势是,以信息服务、研发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最快,教育、卫生、增长较快。而我国则与之相异,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上。以发达省份江苏为例(见表三、四),劳动密集型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始终占据支柱地位,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仅有房地产业符合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

(二)与制造业互动不显著

国际经验表明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二者已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但是目前在我国,两者之间的互动却不是很明显。服务也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2000年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如扣除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份额,则2000年以来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几乎未变。虽然房地产业也属典型的现代服务业,但这一结构与国际经验数值存在明显偏差。究其原因,可能是:

1、我国工业正处在中期向后期转化的阶段,制造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导致要素向制造业集中,这是由市场机制引导的。

2、传统经典理论和国际经验是在假设不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前提下得出的,没有考虑“跨国”因素。

3、先进制造业还不够“先进”,还没有产生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

4、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着核心竞争力较弱和财税政策不公平等现象。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对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应继续加大投入,这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保障。其次,在适度增加现代服务业政府专项发展基金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专项投入,必须积极探索用少量政府资金引导、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的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先导型、全局性现代服务业以及能推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此外,政府还应出台配套措施,如在投资,财税等方面向现代服务业提供政策倾斜;保持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打破垄断,优化招商引资的质量、效益,多渠道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等等。

(二)提升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加强与制造业的互动

用信息技术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粘合剂”作用。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必须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大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向现代服务业的渗透力度,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结构上,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行业,如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

注意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当前,现代服务业外包模式正被热议,强调抢占国际外包业务市场份额,壮大我国现代服务业。但笔者认为,当前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是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因为国内有巨大潜在需求,而且竞争远小于国际。

(三)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若干因素,提出以下几点主要建议:加速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现代化服务业比重;丰富产业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等;加强服务产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接触,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过去我们一谈到产品的形象就会想到产品的质量,这一点已经被广大企业家所接受,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产品品牌形象的开发研制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质量;坚持创新,发展诸如创意产业等等。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只有拥有大批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才能使我国现代服务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需要大力培养。主要途径有: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并结合所做工作加以实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注重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统计年鉴2002[S].

[2]中国统计年鉴—2006[S].

[3]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S].

[4]许坚.江苏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抑或不相关[M].

篇4: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产业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划分越来越模糊,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融合发展表现突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一、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渗透促进产业间的融合

现代服务业是指建立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主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点(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既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也包括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是一个新型产业概念,它是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添加了现代两个字都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这两个行业添加了不少优势。目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联系紧密,他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以现代物流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为例,现代物流服务业是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及物流信息的共享改变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进而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相反,现代制造业呈现出的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流程的创新及跨地区协作等特点也推动着现代物流业在组织、产品及服务模式上的创新。由此可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既可满足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又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理论支持

产业融合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体,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集群理论指出,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之间高度关联的有机整体。产业融合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二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并形成的新型产业;三是产业间的相互融合。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大型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它是大量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的流向和聚集地,同时大型城市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些都是现代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生产要素,所以大型城市往往是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现代制造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者,它的分布直接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分布,同时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较强,所以,大型城市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

在北京,提出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推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融合。如推进“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石景山数字内容产业基地”等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设立了“北京现代服务业促进”专项计划,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推动作用;上海,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如打造“研发设计平台”、“ 创新孵化平台”;在上海化工区、浦东空港等产业园区配套发展物流型功能区等;天津,加大引导力度,加强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狠抓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态势。如滨海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步带动现代物流、设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湖南长沙,以产业创新需求导向、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科技支撑为原则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如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和打造文化艺术创意、工业设计等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基地建设配套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产品创造与交易平台等完善产业链条;江苏无锡,通过打造工业设计园、电信物流信息平台、高新物流中心等服务平台,促进发展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

2、发展趋势

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并呈现加速状态。另一方面,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促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向国际化转移,两产业的国际化特征直接导致其产业融合也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点。

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发展途径

1、主要问题

(1)现代制造业活力有余但后劲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迅速,但后劲不足。主要体现在对生產要素的整合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较弱。在我国,生产要素虽然已在一些地区(如大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但就整体而言,生产要素并不是很丰富,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利用能力较弱致使资源利用不足,各方面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继而阻碍产业聚集群体发展,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2)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力不强、整体结构不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特点,从而影响了服务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服务行业市场尚不成熟,知识产权意识和安全性差,缺乏与各级政府、科研机构、服务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同时普遍没有较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不同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致使现代服务业呈现不均衡发展的局面,因此不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及产业间的融合。

(3)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不完善,产业间的融合处于较低状态。在我国,普遍存在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不完善的状况,致使产业间的融合程度较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仍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良好的产业配套和优越的服务条件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并提升其融合程度,反之则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及融合。

2、发展途径

(1)大力发展适合产业融合的环境,完善服务支持体系。良好、宽松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同时也要求职能部门强化对服务业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宣传鼓励,以推动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2)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不断延伸,应充分发挥“粘合剂”作用,使产业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

(3)加大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产业融合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可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或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进而拥有大批人才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树义,论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现代商业,2007,23

[2] 邓丽姝,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

[3] 时炳艳,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思考,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4] 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 开发研究, 2010,06

[5] 孙鹏,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南大学,2012,12

篇5: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编2007年1月10日

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举行开题报告

2006年12月20日,我院在芙蓉华天大酒店C会议厅举行了“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重大课题——《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开题报告会”。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教授及嘉宾有:省社科规划办主任肖君华、副主任张民、省商务厅副厅长罗新国、综合调研处处长周小君、省发改委副主任欧阳彪、三产处副处长何宗旺、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焱、教授徐飞雄、副教授王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尹少华、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徐伟、湖南省旅游局培训处处长曾献南等,此外,还有我院全体领导、中层干部及课题组相关专家、教授,共计60多人。柳思维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整个会议。湖南卫视台、湖南经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日报、潇湘晨报、三湘

1都市报、科教新报、长沙晚报等新闻媒体对会议全程作了跟踪报道。

这次立项的《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课题,是由我院魏敏同志主持申报,经专家多次匿名评审,并经公开招标答辩,最后被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列为“2006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今年全省8个立项重大项目之一。会上魏敏同志介绍了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经费预算及主要参考文献等。通过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湖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理论上提出新的见解,在实践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为省委、省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会上,肖君华主任宣读了该课题立项的批文,并介绍了重大课题评审立项的情况、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连续两年设立重大课题以来,通过公开招标获得两个重大课题的单位,除该院外,只有中南大学、省社科院和湖南商学院。在全省重点本科院校中好几所学校都没有竞争过该院,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该院是唯一获得省社科立项重大项目的学校。

罗新国副厅长代表省商务厅作了重要讲话,首先是感谢省社科规划办的领导和各位专家对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的信任、关心和支持。其次,这个课题的提出对推动湖南经济的发展,实施“富民强省”战略,意义重大。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很高,加入WTO以来,国家很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商务部成立了服务贸易局,我国沿海部分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很快,湖南应抓紧研究,加快发展。再次,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这方面的师资比较强,但还要注意多请教专家,多到企业去听取意见,不能辜负省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期望。

徐伟处长代表省教育厅科技处作为主管部门重点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近年湖南高校科技工作特别是社科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这与省社科规划办领导的关心支持分不开。二是目前全省高职高专的科研工作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别,作为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能做到这步很不错。三是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的优势,紧密与这个重大课题结合起来,走产教研一体化发展的办学新思路,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欧阳彪副主任、柳思维教授、郑焱教授、尹少华教授、曾献南处长等同志作为专家组成员都作了重要讲话,并对课题研究方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综合如下:

1、介绍了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欧洲、美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2、省发改委作为全省主管现代服务业的部门,非常重视和关注这个课题的研究。

3、目前国内外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界定说法不一,希望课题组成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所创新。

4、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现代工业。

5、现代服务业研究领域很广,建议从湖南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研究的领域和发展的领域。要以行业对GDP的贡献作为依据,重点分析起骨干作用、起龙头作用的现代服务企业。

6、本课题的研究重在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应注重管用、适用,所提出来的对策应具体,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7、报告的整体体系、研究思路很好,有创新,研究内容全面,研究目标明确具体。研究队伍实力雄厚,主持单位高度重视。

8、时间紧、难度大,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调研,要多下基层、下企

业,要紧密结合湖南实际。

9、本课题研究要注意宏观性、区域性和前瞻性,要分析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10、要找准制约发展的内外因素、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发展的支持扶持对策。

11、要分析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院党委书记黄建中同志对报告会作了总结,并表示举全院之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力争使本课题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主题词:重大课题开题报告

报送:张春贤书记、周强省长、梅克保副书记、贺同新副省长

抄报: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旅游局、省

商务厅、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

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2007年1月10日印发

篇6:xx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1。引言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它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1];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2];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3];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4];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5]。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很多投资者难以进入,只因为进入壁垒比较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2 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由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特性决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才能赢利增加,多数的企业聚集才能成为产业经营,另外,很多此类产品需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对时间与空间的要求高度统一。根据统计资料,徐州2011年城市化率为53%,相比中等国家60%的标准,还相当落后,也就是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率还滞后于大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另外,由于徐州的服务市场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与促进发展的体制与法律环境,都会制约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发展。

2。3 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性服务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2。4 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

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3。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6]。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7]。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篇7:XX县上半年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随着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主要行业如下:

一、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

在实体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工业企业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货运需求的不断增加,全县货运量的提高、国际油价的不断增高和人员费用成本的不断增加造成货运营业收入和人员工资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客运方面,出租车投资60辆新车并已开始投入运营,收费标准略有提高,外出打工人数较去年增加,人员流动更加频繁,预计上半年交通运输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长%左右。

二、金融业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在全国保增长的主基调引领下,实施了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引导民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扶持力度,融资渠道得到拓宽,我县银行业务稳步增长,保险公司营业网点和代理网点均有所增加,各类金融投资和服务公司大量出现,金融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和稳步提升,预计上半年金融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长%左右。

三、科学研究、水利、教育、卫生业增速较快

在今年的两会报告中明显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上半年在科研、水利、教育、卫生方面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科研经费得到实际落实,转化效率得到提高,研发热情空前高涨,以省XXX为首的农业育种,以XXX公司为首的新能源开发,以XXX为首的汽车零部件研发,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重视和和加强,教育、卫生专项经费得到保证,预计上半年以上行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增长%左右.四、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加速发展

篇8: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 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在我国,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之后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

目前, 国内经济界和理论界得到广泛认可的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 具有“三高”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特征和“三新” (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 发展态势。借鉴发达国家对服务业分类标准并结合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依据服务对象不同, 将广东现代服务业界定为两大类:一类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业;另一类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指主要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业。

二、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 总量快速扩大

2006-2010年, 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1.52%的增速稳定增长, 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932.49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11102.80亿元, 扣除价格因素, 2010年是2005年的1.69倍, 年均增加1234.06亿元, 为“十五”期间年增加量的2.05倍。

(二) 结构不断优化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 年均增速高达18.1%, 高于同期全省GDP (15.3%) 、农业 (8.9%) 、工业 (14.4%) 和服务业 (17.1%) 的年均增速, 其中金融、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最为突出, 其增加值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9.86%、14.62%、13.62%、12.29%, 增长速度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分别位居前四位, 明显领先于服务业内其他子行业, 广东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连续5年居各省首位, 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凸显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性。

(三) 占GDP的比重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上升

从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 “十一五”期间, 现代服务业比重平稳提升, 有力地支撑了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2005年, 广东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1.87%, 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0.47%, 到2010年两者比重分别达到24.42%和54.78%, 年均分别提高0.51个和0.86个百分点。伴随着比重的上升, 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有较大提高, 贡献率从2005年的17.2%提高到2010年41.8%, 分别拉动GDP增长3.0%、3.8%、2.8%、4.1%和4.6%。现代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已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0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完成营业税收4308.12亿元, 占全省当年财政总收入的36.38%。

(四)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现代服务业市场组织体系和法制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基本规范。垄断行业中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已经形成。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开放合作与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五) 与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与互补发展。

港澳投资服务业项目的比重和数量逐步加大, 进出口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 口岸通关更加快速便捷、出入境人数增长较快现代服务业合作与互补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比重不断提升。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波动比较大、贡献率和拉动率偏低

1978年以来, 服务业对广东GDP增长的贡献波动比较大, 贡献率一般年份稳定在40%左右。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率一般年份稳定在4%到6%之间。

(二) 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程度偏低、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依据2007年广东省42部门的投入产出延长表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分析广东服务业各行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和需求感应程度。现代服务业作为为前期产业链服务的行业,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偏低。从感应度系数来看,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普遍较低。现代服务业较低的感应度系数表明, 广东其他行业对现代服务业依赖度较低, 各行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较小。服务业还没能成为广东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 现代服务业民营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市场化程度较低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在现代服务业中, 民营经济的比重为29.0%, 较2004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除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外, 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七个行业民营经济比重均低于29.0%的平均水平。

(四) 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提升、但产出效益偏低

2010年, 广东服务业投资规模达到10689.834亿元, 比重提高到66.34%;2009年, 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达到6184.0亿元, 比重提高到46.31%。根据第二经济普查数据计算, 2008年现代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 (新增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 为0.1829, 较上年下降0.1702;现代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大大低于全社会0.4496的平均水平, 比服务业的投资效果系数低0.1324。

(五) 与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与互补发展有待提升。

CEPA对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度不够, 隐形的政策壁垒仍未消除, 投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专业人才的互动仍无法真正实现。

四、政策建议

(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明晰功能定位。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广东现代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落实中的衔接问题, 实现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规划和引导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 确定合理布局和建设规模。发挥服务业网点信息管理系统、消费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的重要作用, 引导企业做好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布局。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多职能部门组成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协调机构, 统筹协调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现代服务业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 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立法, 省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文件, 规范和指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用地支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

(三) 深化粤港澳合作, 相互支持, 错位发展

按照前瞻务实、互利共赢、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的原则, 以建设深港珠澳金融创新区、大珠三角物流共同区、大珠三角会展共同区以及粤港澳商务服务业共同体 (即“三区一体”) 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 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 进一步推进“两业”融合互动, 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

加强“两业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 制定广东省“两业融合”发展规划, 明确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 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加强与欧美、港澳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生产服务业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国内外“两业融合”的先进经验, 明确“两业融合”的主要路径。

(五) 集中资源扶优扶强, 促进现代服务产业链整体提升

优先培育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优势行业的主体业态向上下游领域延伸,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检测中心和物流分销中心, 大大延长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 不断促进产业链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阅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 2012.10:217-219[1]黄阅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 2012.10:217-219

[2]史一鸣, 包先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2) :41-43[2]史一鸣, 包先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2) :41-43

[3]陈燕.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5) :23-26[3]陈燕.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5) :23-26

[4]王光辉, 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 2010 (26) :1-4[4]王光辉, 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 2010 (26) :1-4

[5]陈潮, 雍继敏.略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问题[J].经济前沿, 2008 (11) :30-34[5]陈潮, 雍继敏.略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问题[J].经济前沿, 2008 (11) :30-34

篇9: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南京

一、 服务业的概念及分类

1. 服务业的概念。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目前,关于什么是服务业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描述。黄维兵将服务业的概念界定为: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集合。

2. 服务业的分类。我国迄今还没有专门的服务业统计分类,只有第三产业的分类和统计数据。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3. 现代服务业的提出及内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最早使用“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这里的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南京大学博士生戴枫等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服务、移动通讯、现代物流等;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如电信、金融、房地产等。其本质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为现代生活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一些行业,也包括一些新兴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行业。

二、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仍偏低。当前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还处于“二、三、一”,不过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2006年南京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0∶49.5∶47.5,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接近于第二产业的比重,离“三、二、一”产业结构只有一步之遥。

2. 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迅速,但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2002年起,江苏的保费就以高速居全国保险业前列,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保费收入分别为71.33亿元、72.1亿元和90.08亿元。2006年金融保险业的税收达12.4亿元,同比增长41.4%。2007年第一季度金融保险业产出达37亿元,占整个南京市第三产业的9%多。房地产业也呈现了非常活跃的势头,发展非常迅猛。2007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业占南京市第三产业产出的8%左右。同时,其他产业如技术服务、咨询等众多行业,投资结构明显不平衡,现代物流业等新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3. 现代服务业拉动服务业和GDP增长作用突出,但还有较大潜力。传统服务业对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已有限,南京服务业近几年对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主要靠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为例,近几年旅游收入占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较高。除2003年受到“非典”的影响,南京旅游收入有所下降,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南京旅游收入占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15%。随着旅游市场的规范、旅游景点的开发,南京市旅游还会有大的发展。

三、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1)南京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科技队伍实力雄厚,智力资源积累深厚,主要指标长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2006年在宁普通高校41所,在校大学生557 108人。(2)南京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我国河内第一大港,具有沪宁、京沪等高速公路和完善的铁路网络,具备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3)南京工业基础雄厚。南京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制造业活动需要管理咨询、物流、教育科学等现代服务的支撑,这些都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发展机会。(4)南京居民收入的提高。近几年南京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537.72元,更是激发了对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对娱乐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加。

2. 南京的现代服务业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的地方。(1)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偏小,且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南京服务业仍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比重还是偏低。(2)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方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南京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就一定程度地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现象,像铁路、公路、邮电、零售等许多企业,都在拟建自成体系的物流系统,但物流行业的横向却缺乏归口协调。(3)专业性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南京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并不高,服务能力单一或低下,还存在人才流失现象。

四、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南京现代服务业应该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上加以定位,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辐射到以南京为中心的一个经济区域带。以现代服务业为着眼点,提升城市的竞争地位。

1. 积极推进科研服务和教育培训产业化。南京科技创新活动一直较为活跃,但长期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现象,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南京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南京科技就地实现产业化。政府应牵头促使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合作,协助企业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科研服务业这一桥梁把南京的科技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继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扶持,使好的成果在南京落脚生根,改变以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现象。

近年来,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有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考研辅导、注册会计师培训等。但目前教育培训市场还很不规范,因此政府有必要规范该行业的运营,加强对培训费用、师资力量、培训质量的监督。还要重视对下岗再就业人员、技术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以及对城市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

2. 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管理咨询业。南京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比较集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环境。当前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信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信息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积极培育有竞争实力的骨干信息服务企业,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以优惠政策,加速资产优化、重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企业走上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要将包括软件服务业在内的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行业来对待。

咨询业作为一种“超前”和“超人”的行业。南京的科研教育实力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同时南京又是省会,具有得天独厚的咨讯优先获取与发布优势,所有这些,都为南京市高起点发展咨询业创造了条件。

3. 平稳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对经济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目前已是投资和消费热点。但由于房地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房价过高就会增加百姓的生活负担并抑制其消费能力;如果由于投资过热导致房产泡沫,将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规范房地产业市场的运作十分必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公司运作的监督管理,抑制一些公司的不良炒作。

4.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物流业中心。江苏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完全可以将民营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服务对象。大力吸引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地区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加大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建成为覆盖江苏、安徽和江西北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业中心。南京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商品贸易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先进制造业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因此,南京有条件成为覆盖江苏、安徽、赣北地区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高端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人才引进和整合现有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引导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同时,南京物流业的发展还需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宁开展业务。

5. 大力扶持会展业。南京及周边地区都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对会展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南京会展业的档次、知名度还不够高,缺乏专业会展公司、人才及品牌展会。因此政府和行业自身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策划来提升南京会展业的形象。

6. 建立国际知名的旅游和文化中心。南京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整个城市留下明初、清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一系列清晰烙印。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风景区的综合管理,统一布局,将南京建成一流的中国优秀旅游名城,并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同时,要对城市中心和外围地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南京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演出场馆等基础设施方面、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方面,南京与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南京也缺乏具有规模的娱乐中心。我们应该把文化娱乐业看成是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

7.拓展和完善社区服务业。由于居民生活的提高,对各类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目标是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正规化,通过必要的培训使得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还要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管理机制,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全市各类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和金融机构要通过优惠措施扶持社区服务性企业的运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程大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04,(5).

3.戴枫,陈怡.科学发展观与南京现代服务业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2005,(11).

作者简介:仲伟俊,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俊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找朋友》教案下一篇:国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