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抒情散文

2024-07-25

人生的抒情散文(通用11篇)

篇1:人生的抒情散文

迷茫的人生抒情散文

突然发现、人生是这样迷茫。不知道怎么就这样开始了,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又会怎样的结束,更不知道上天会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结局。

在这已快接近凌晨的夜里、拂来的微风并不没有很冷的感觉,夜、很黑。一颗星星也看不到。人已很疲,很想舒服的睡上一觉,但似乎是已习惯了很晚睡、或是想得太多,还是睡不着。特别不喜欢那种失眠的感觉。努力的睁开着眼睛,等待着在闭上双眼就能瞬间睡着时刻到来。

忽然想说些什么,却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找不到什么可以述说的事,所以只好埋在心里。想写些什么,却又不想把大脑打开,那样会想得太多,心就会很烦躁。

转着转着、又转回了电脑前。坐下、继续做着那重复

对未来我从不悲观,虽然有时候会暂时的`迷茫

现在的一切并说明不了什么、以后的一切谁也说不定。

虽然现在是很黑很黑的夜,再过上一些时辰,太阳终究会升起、黑夜终究会被照亮,迷茫的人生总会出现光明大道,笑着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吧…

篇2:人生的抒情散文

想写些东西,想写些纯净的东西,不被尘世所污染的东西,但这又谈何容易!一大早起,透过窗子,放眼展望晨气中的城市,没理由的一番感慨,没原因的一种坦然。眼睛是个神奇的东西,眼里看到的,心里想着的却是那般地不同,人的思维能不能稍做瞬间的停息啦?它这样的忙碌,就不怕有一天猛然间的崩断,如断了的弦一般,只留下弦后的遗憾。最早的晨曦似乎也无法掸去落满身心的尘埃。趴在窗前的神秘的人,在他的`眼里,世界能变得无比美好,世界也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污浊肮脏。

社会的大漩涡里,陷进了太多的东西。美丑善恶,真假虚实,你推推我,我碰碰你,要么美净化了丑,要么假乱了真。从此,有的人便执迷不悟,有的人重新做人,有的人坚贞不屈,有的人彷徨迷茫。如围城般,外面的人好奇的想挤进去,里面的恨不得蹦出来,就这样,你进我出,如繁忙的市场,有时,你并不想买那个“味”但被无辜的挤到跟前,“唉!算了吧,随便买了吧!”殊不知生活有时不能太随便。于是,当你尝到它的苦头时,突然懊恼悔恨——即知今日,何必当初。

窗里人看窗外的世界,如站在一角看整个的世界,不知是心因外物而动,还是这世界的繁复扰乱了心。抑或,看景不如看人,看人不如看心,可心蒙在里头,如何看?又能看清几分?世界之万物,最人难捉摸,一个人从你的眼前走过,留下的绝不是简单一闪而过。假若你用心的话,会发现很多近乎超然的东西,这种微妙的感觉,又岂能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有时真的怕看人,看人真得太累。如同眼里看得与心里想的大不相同一般,人的表面他的内心又有几分的相同或相似啦?你哭时他或许在笑,你在梦的世界里上演时,他或许正在闭目深思。人常说笑里藏刀,倘若视人心为一种伤人武器的话,那绝对是一发就中,而且是伤人不见血。人心难测,如世界上的不解之谜,她的善良会使你感动得心里溢满美好,她的阴险也会将你刺得遍体鳞伤。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悲叹女性人生的抒情诗

作者采用传统戏曲注重历史发展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结合现代戏剧对情节集中性的追求,截取了这段时间里比较有戏的几个点,来展现人物命运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第一幕,罗家的女主人舒香期盼着在外经商十年的丈夫汪言骅的归来,却等来被南匪打死的丈夫的一具无头尸。第二幕,送葬后一月余,官兵以南匪的罪名逮捕汪不成,押走舒香,舒香以四百两银子贿赂官差得以逃脱。第三幕,距离第一幕大概六年余,舒香取名为秋月在罗府做奶妈,罗有光想娶秋月做填房,在官兵追捕逃犯的一片喧嚣中,秋月告诉了罗自己的身世;罗令儿子去寻汪下落,得知汪被官兵打死;在罗的坚持下,秋月嫁给了罗。第四幕,三年后,秋月已有身孕,罗家来了一位客人——罗有光的结拜兄弟汪言骅。这几个时间点都凝聚了较强的戏剧冲突,尤其是第四幕,将戏剧冲突烘托至最高点,挖掘出在社会动荡大潮中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心灵撞击。但显然,作者的重心不在于展现外部戏剧冲突,正如导演王延松所说“《徽州往事》虽有好的情节,并不是情节剧”,而重在抒写人物内心冲突,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内心冲突。黄梅戏这样的形式也特别适合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基于此,作者淡化了情节和外部冲突,将笔触更多地伸向人物情感的抒写,描摹出一章章情感的音符,勾勒成一出悦耳灵动的散文诗。

但相应地,由于作者将大段笔墨投向抒情段落的打造,情节的弱化和外部冲突的淡出使得整出戏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如在第三幕,作者虽竭力从侧面营造出官兵追查逃犯锣鼓声声的紧张氛围,但秋月向罗有光托出自己曾是逃犯、多年来苦等丈夫音讯这一秘密的情境,并没到非告不可的地步;罗有光令儿子去万安镇找和秋月同是月潭村人的好友、罗盘店店主潘会嘉,想从潘那儿寻觅汪言骅的消息,仅一天的功夫,罗有光的儿子就打探到潘会嘉犯死罪的消息,并带回潘交给隔壁布庄老板、刻着对舒香思念之情的“鼎鼎有名的万安罗盘”,于是罗有光从这罗盘推测出已死去的潘会嘉便是舒香的丈夫汪言骅。秋月苦等多年而不得丈夫的音讯,罗有光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轻松获知!又如第四幕,潘会嘉清白出狱后路经罗家,前来探望老友以报平安,在见到“嫂子”——罗有光的妻子秋月时,竟立马就告知潘会嘉是其化名,“本名叫汪言骅,是月潭村的”。这场戏,本应是全剧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作者却轻松地解开秘密的包袱,不采用任何延宕的技巧,直抵真相,然后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纵观全剧,每一次情节的发展,似乎都直奔向女主人公情感的抒发——丈夫归家前的喜悦与期待、送葬时的悲伤与愁苦、官兵捉拿丈夫时的疑虑和对丈夫还活着的企盼、见到罗盘时的悲叹、面对两个男人的纠结与无奈。情节线的薄弱与感情线的细腻厚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尾声的“六问”将女人主公的情感推至高潮,但实际上全剧并没有做出真正的高潮。

高潮的缺失,与情节的弱化、对抒情性的过于追求不无关系,也与只重女人公情感抒写、忽视男人公内心塑造有一定联系。相比汪言骅和罗有光两个男主人公,女主人公舒香的形象还比较饱满。第一幕舒香主持账房先生算账的场景,烘托出女主人的持家有道,送葬一场塑造出她的坚强;第二幕舒香以银两贿赂官差成功脱逃,表现出她的精明;第三幕,当罗有光表示要娶秋月做填房时,秋月的推托体现出传统女性的忠贞和坚强;第四幕,面对两个男人的推让,秋月的离家出走代表着她无声的反抗;在尾声的“六问”中,她终于向社会发出声声呐喊。她勇于向黑暗官府反抗,也敢于追求个人幸福,并以出走这样一种无声的反抗,来维护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人格尊严,无疑彰显出一种个性独立的自主意识。相比之下,两个男性人物的形象却相对模糊。先来看罗有光,罗府是商贾之家,但罗有光具体是做什么的,却不得而知。罗有光要娶在他家做了多年佣人、如今当奶妈的秋月做填房,但全剧并没有去铺陈罗有光与秋月之间的情感变化。第三幕开场不久,罗有光就赤裸裸地对秋月说道:“秋月啊,告诉你吧,我是要娶你做夫人的!”“我早就打算好了,娶你做填房!”“秋月,我们只要拜个堂,你就是我明媒正娶的夫人了!”这一口一声“我”,鲜明地塑造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男性形象。但这样的告白着实缺少一种美感,也很难让人感受到罗有光对秋月的爱。罗有光的形象比较平面化,在知道秋月身世时,他内心未生起一丝涟漪;在告诉秋月她丈夫被杀头的噩耗时,他也没有任何内心挣扎。即使知道秋月是逃犯、她还惦念着丈夫、她丈夫是南匪被杀了头时,罗有光仍然坚持要娶她为妻,可见秋月在罗有光心中是占有相当重的分量的。但曾经的坚持,竟然一下子就沦为了“等舒香生完伢子,满了月后,我给伢子找个奶妈,再把舒香给你送回去”的推让!这样的转变虽然传达出礼大于情的传统社会法则,却让人感觉有点牵强。而在外经商十年、回家走了近十年的汪言骅,这十年来难道没有试图获悉家人消息、试图向家人转达自己情况?这样一个缺席了十年、逃亡了九年的男人,在与舒香意外重逢时,又会有怎样复杂的心情?这些值得挖掘的内心冲突,作者淡化或者干脆不花笔墨去表现。罗有光和汪言骅的内心,似乎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欲望,从而也就导致男主人公在台上缺乏一种行动力,因而人物之间的冲突就很难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观众本来正在观看一根被慢慢拉扯着的线,期待着越来越紧绷的线被扯断的那一刻,却不想线的一头早早地自动松开了。

尾声的“六问”重新拾回已经松开的线,将女主人公的情感推向高潮,引领观众对女性命运进行思考。“一问我有哪般错,为何屡屡遭罪殃?二问官府和朝廷,天下为何不安详?三问匪患何其多,生灵涂炭血成江!四问祖辈和先贤,为何虚伪登庙堂。五问世代读书人,生命礼教谁更强?最后还要问自己,女人一生为谁忙?最后还要问自己,女人一世为何忙?”这“六问”,将批判矛头直指动荡不安的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重礼教轻人欲,最后一问更是女主人公对传统女性自身命运的反思,这一带有启蒙意义的主题着实难能可贵。情感线的高潮相对弥补了情节线的弱化,前四幕一缕缕情感的蕴积在尾声的抒情段落中形成强烈的爆发力,迸发出可贵的人文力量。

篇5:我的人生之路抒情散文

1980年,我已经满了7岁,父母们张罗着把我送到了学校。启蒙老师是我们本村挂榜组一个叫陈胜召的年轻男老师,嗓子有点嘶哑,但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母亲把我领到他的面前,他问了我的年龄,姓名,阶级,家住哪里?我稚嫩的童音,同样清晰的回答他:“7岁,叫宁寄平,农民,就住在对面,”说完我用小手朝自家的方向指了指。他摸着我的小脑袋笑了笑,:“真是个乖孩子,你来当班长吧”。爸妈为我交了4元2角的学费,几天后,陈老师给我发了新书。他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真的让我当上了班长。班长这个头衔

一直伴我到小学五年级毕业。并且只当过一学期的副班长,其余全是正班长。尽管班主任差不多年年换,而我这个班长职位却是江山永固。真可谓是铁打的班长,流水的班主任。因此同学们送我个外号:“老班长”,那可是名不虚传。

由于是班长,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为其他同学做出表率。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的是我,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是我,有不懂的问题第一个问老师的是我,最后一个回家的`还是我。五年来,我从未迟到过,早退过,请假过。

上课时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作业我总是认真做完,再仔细检查,所以我重做的机会很少。放学后回到家里,把家务做好,我便刻不容缓的去做家庭作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望着日夜劳碌奔波的父母,我也心有感触,能为他们分担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我是甘心情愿。

可我的功课一点也不能落下,我的作业一点也不能马虎。我那个专心的样子是挺让人钦佩的,曾记得那位叫陈伟生的同学在《我的同学》的作文中写道:“我们的班长,在下雪的天气,认真的在门砍(槛)上做着作业,他不怕冷,很专心,就连披在身上的外衣(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得到-----。后来班主任老师表扬了他,我的心里也感觉像吃了蜜一样甜。

同样,我的作文也写得好,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来读,要同学们学习我的写法和风格。有一篇叫《抽屉》的作文开头我是这样写的:“拿出抽屉,就像拿开了我的一扇心门,只见许许多多的心事摆放在里面-----”。有点少年老成或故作深沉的味道,又有一点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无奈。老师说我写出这样的文字与我的实际年龄实在不相称,太出乎意料之外。其实这也是我的性格,他不大熟悉。但他还是报我以灿烂的微笑,令我很开心。

我的听话和优秀让各位老师都很欣喜,父母亲脸上也很光彩,同学们对我也是信任有加。我也感觉自己就像是泡在蜜罐里般充满着无比的甜蜜和幸福。

每年无论是雪花飘飞的寒假,还是酷热难耐的暑假来临之前我都会捧着那红绿相间的“三好学生”奖状和写满老师表扬评语的通知书欢呼雀跃的载誉而归。父母亲的脸上经常是挂着得意的微笑。

篇6:致20岁的人生抒情散文

如蝉久哲,如叶常新,逶迤时光为证,如花般的岁月,如夏般的流年,一个转身,一次回眸,转瞬即逝。恍惚间,我已与这岁月执手了二十年,伸手便可触及到的,那不是幸福,而是那些逝去的流年。

—————-夏蝉

20岁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恍恍惚惚中渡过着,成长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正在努力寻找生活的方向,普通一点,平淡一些便好。

(一)关于亲情

到了20岁的时候,慢慢的才明白,自己的人生已经过去大半,要学着坚强的独立生活。

到了20岁的时候,才渐渐的体谅父母,他们工作如此辛苦,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我不应该再去参与,他们之间的事情,不可以再让他们担忧。

到了20岁的时候,我明白自己不可以再任性,不可以再肆意妄为,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要严格对待。

有的时候很想念自己的爸妈,想他们工作忙绿,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很多个夜晚,总是很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无奈牵强的没有任何勇气去面对,我很少跟爸妈聊天,我理解他们,工作忙绿,也是因为生活的各种艰难不易。虽然他们不在我身边,可是他们对我的爱不会变,没有一个父母不会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二)关于友情

到了20岁的时候,才发现渐渐习惯了一个人,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没有闺蜜,知己很少,可能因为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距离远了,联系少了,感情淡了。

到了20岁的时候,才这么想如此珍惜自己身边的几个朋友,因为离开学校以后,可能就很少有机会见面了。

(三)关于爱情

到了20岁的时候,若是有个爱自己的人,就想很好,想要一直珍惜着。

到了20岁的时候,开始认真地审视着自己,期待着自己的夏天永远明媚阳光。

到了20岁的时候,不再感伤着周围的一切,开始平淡如止水的过着夏天的短暂。

到了20岁的时候,才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真实,不再迷茫在想象之中,学着面对现实,一切,简单就好。

篇7:淡淡的女子,淡淡的人生抒情散文

我愿拥有一个淡淡的人生。

躺一片草地、吮一口花香、沐一丝微风,我愿时光慢下来,再慢下来,于喧嚣的闹市中偷得一分清闲,唯愿这时光满足我驻足的脚步,尽情吮吸大自然雨露甘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空云卷云舒。

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凡事要看得开,拿的起,方能放得下。有舍才会有所得,有得才会有所舍。相信上天,总会让你苦尽甘来。所以,身处逆境不必恼,但身处优境也不必骄。正所谓: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以塞翁之心态平淡的对待生活中喜怒哀乐。人生切勿大喜大悲,凡事讲究中庸之道,以平淡之心对待,不必去争个高低,是你的夺不走,不是你的莫强求。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求不得乃为欲望带来的痛苦,一切苦皆由心生,若人能看清又何须会陷入痛苦之源而无法自拔。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屈原于汨罗江畔高歌:举世皆醉我独清,但我觉得人还是应该:众人皆“醒”我独“醉”要好,糊涂一点不好吗?糊涂一时,但不要糊涂一世,聪明一世,但不要聪明一时。聪明一时,你会发现你失去的更多,糊涂一时,你会得到许多,无论是友情还是亲情都会在你的糊涂中而得到升华。有人总感觉自己聪明绝顶而别人愚笨至极,其实那是自己自作聪明。不是不清,只是不想清,不是不明,只是不想明。人生勿须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生如戏,你是自己戏中的主角,却是别人戏里的配角,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皆是这滚滚红尘里的匆匆看客。人生苦短,看尽落花流水,又何必担心人走茶凉。不是每一棵树苗,都会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会结出累累硕果。人生亦如棋,你我皆是下棋之人,亦或是棋盘上的棋子,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亦或是:一步错,步步错。无论是下棋者,还是旁观者,别总想着赢这盘棋,而是保持愉快的心情来下棋,这才是人生的真谛。正如背着行囊去旅行,你别总想着到达目的地,或许沿途的风景更加美好。

不为世俗烦恼所扰,不为红尘琐事羁绊,任时光静静流淌,我只愿坐于榻米窗前徘徊书中,做一回红梦中人。看到黛玉“手把花锄轻洒泪”,听到她吟诵“花谢花飞花满天”,感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听到仓央嘉措感慨:“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深情的.南唐后主——李煜的悲悯愁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多情的大清才子——纳兰性德爱的梦想:“人生如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于书中穿越古今,看尽诗人怀古伤春。其实这世间草木无情,一情一感皆是人寄情山水,有情生爱,有爱生恨,所以有了爱恨情愁。都说爱一个人,会爱上一座城,这城中的一切皆会因人而美好。世间最幸福之事莫过于择一座小城与最爱的人相伴到老,小城不必美轮美奂,也不须流光溢彩,只愿这城中安静祥和,环境优雅。于小城一隅安一小家,不必在意家有多小,只要温馨就好。休闲时光,播种花草,让家里春意盎然。一个小小厨房亦能创造出美食天堂。周末时光,陪陪年迈父母,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篇8: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篇9: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10:人生抒情散文

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当非所爱的人离开人世莫属,再多的不舍,不甘,不愿,都无法挽回。生命的逝去。再多的未曾说出的话语,未曾表露的情感,再多未完的梦想,也都不再有任何表达的机会,何不在相聚的时间内去珍惜你所爱的每一位亲人。

人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不是人们所说的,“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是最珍贵的。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时光很短暂,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人生有苦有甜,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惊喜有失落,有兴奋,也有忧伤,有成功,有失败,但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人生中不凡的经历,无论好与坏,让我们以平常的心去迎接它。

篇11:摆渡人生抒情散文

一.童年

我出生在一个靠近黄河的平原乡村,我们村,是由五六个小村组合在一起的寨子,远近闻名。不清楚从哪个朝代开始,一直延续着集市的繁华,每逢初五、十三、二十五有会,包括十八里外的县里人都来这做生意。祖父是个工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乡邻们羡慕的职业。他退休后,在集市上开了个磨坊,虽然辛苦,但每天有经济收入。后来我爸接了爷爷的班有工作,家庭状况对村里人来说算是富裕的。

我们姊妹三个,有个姐姐,我跟哥哥是龙凤胎,据爸妈讲其实我是姐姐,可从记事起那个原本的弟弟就不叫我姐,坚持他要做哥哥,拗不过他,只好就这样叫开了。可以说,我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里,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直是家里的小公主。他们都宠着我,从没有缺过我吃的穿的,手里也没断过零花钱,虽然只是一毛、两毛,也羡慕了无数个身边的玩伴。那时,我们村一样大的女孩很少,因为我天生丽质,乖巧,一双水汪汪会说话的大眼睛,又生得白白胖胖,是村里的小模样,所有的街坊、邻居、亲戚和朋友,都特别待见我。

小时候,我是属于那种多才多艺的,唱歌啊跳舞啊一学就会。普通话也是班里说得最好的,学校里所有的节目我都会参加,做过主持人、报幕员、合唱指挥员、合唱员、独唱。包括初中后的老师和同学,他们都给我无私的关爱和呵护,温暖着我度过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二.北京往事

高中毕业,考虑到我兄妹俩同时上大学家里的负担太重,我就主动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哥哥。十七岁那年,在北京经营一家小超市的姐姐,给我找了个蛋糕房打工的工作,我便只身第一次离开家,去了祖国的首都。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女孩子,第一次见识外面的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也出过不少洋相,每次坐公交车不知道看站牌,总是坐反了方向。

刚开始,是在那个全国连锁的“金凤呈祥”蛋糕总店,做了一年的导购员,每月有600元的工资,这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后来,公司扩大规模,由于我工作出色,气质颇佳,被公司简单的培训,做了两年的部门经理。日子简单快乐着,这是我今生最最开心无忧无虑的三年。

当时,我们这个店有个面点师,是店里国宝级的人物,因为全国各地,所有分店的款式及面点配方,全出自他一人之手。我刚来时他每月的薪水就过万,店里上上下下,每个人都很尊敬他。他比我大有十来岁,南方人,身材高挑,眉清目秀,不大爱说话,斯斯文文的一个人。

不知不觉,发现他不忙时总是喜欢坐在我对面,静静地看着我,微微地笑。后来所有的员工同事都在说,那个师傅喜欢上我了,时间长了,总经理似乎也看出了眉目,就时不时的说,给你们俩放半天假出去散散心吧。于是他就开着车,带我去公园,逛商场,尝美食。可能还是年龄小吧,也是受父母传统思想的言传身教,觉得一个农村女孩就该本本分分,找个人家相夫教子,从没考虑过要自己谈恋爱啥的,也从没有往男欢女爱的感情上想,我似乎也没那个资格,只是把他当哥哥一样看,感激着身在异乡他对我的关怀和照顾。

三.相亲

正当我沉浸在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里,父母催我回老家相亲,毕竟都快二十岁了,不知不觉间离开家三年了,我毫不犹豫的回了老家。生命中,岁月更迭,有着太多的改换,有些变数是你始料不及的,却有时也那么的顺其自然。

我天生的皮肤敏感,一年四季,每到油菜花黄,小麦抽穗,玉米花开,以及槐花和丹桂飘香,我都会过敏,脸上或身上一片一片的红痒。从小到大,不会做饭,也不怎么操持家务。我妈总说,我是什么什么转世,就不该托生到农村,不适合乡下的生活环境。在父母的眼里,我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生中不经波折,没经历过风霜雨打,到了居家过日的年龄却啥都不会做。

父母在给我物色对象的时候,因为我家的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就想着给我找个相对穷一点的人家,嫁过去既不会被人家看不起,也会对我很好,不受委屈。也许是父母想的太偏了吧,他们就没想过,贫穷的家庭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赶得上别人正常的家庭生活。

于是,在众多条件都很好的相亲队伍中,父母就给我选了看着老实巴交的老公。当时我极不情愿,相亲那天,我把我们家的门反锁,不叫他们进来。不是说那个人有多不好,是我不想成家,不想早早的离开父母,就想永远的陪在父母身边。一直以来,只要在家里,都是我妈给我洗头,每到打雷下雨我害怕的夜晚,都是我妈抱着我睡,习惯了依偎着赖在妈妈怀里温暖的感觉。

后来我妈和我爸好好地把我训了一顿,今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从怎么做人到怎么给人家当合格的好媳妇,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了很久,我才彻底认识到,长大了,有些路父母没办法陪我走一辈子,我必须一个人走下去,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沟沟坎坎。

初见我对象,高高的个子,皮肤黝黑,就是那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人,怎么都无法面对要跟这样的一个人相伴终生,生儿育女。我坚决不同意,也不理他。他不会花言巧语的哄我,只是我要说想吃什么东西,他都会想方设法给我弄过来,有时候冬天的熟食他怕凉了,会揣在怀里捂着来送给我。爸妈他们一直在我面前夸他,说:“看人家对你多好,以后成了家会待你更好,你咋就看不上人家啊?”慢慢的也是为了不想叫父母伤心,我就接受了他,把亲事定了下来。

四,魔难

万万想不到的是,从我订完婚开始,太多离奇古怪的事情,彻底改变了我本安逸平静的生活,甚至差点丢了我年轻的生命。数十年来这种折磨一直困扰着,曾经苦苦思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到底是谁?如果有来生,一切不是这样子,那该多好。无数个暗夜含泪问苍天,谁才是我灵魂的摆渡人?

我们村有个家庭作坊的食品厂,专门生产月饼,在家呆着没事,我就过去给人家帮忙干活。这天中午,我妈在客厅看电视,我在里屋自己的房间午睡,迷迷糊糊我房间进来四五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们穿着长袍短褂,像是古代的。他们叽叽喳喳说着话,其中一个女的指着床上的我,给一个公子模样的人说:“你看,就她,怎么样?”公子模样的人很腼腆,也很礼貌,文质彬彬的笑着说:“可以啊!”然后,他们就一边说着走了,不过走的时候是从我床边穿墙出去的,因为我房间的外边就是通往大街的胡同。

以后连续好几天,每天中午,那拨人都会凑我午睡时来我房间看我,一直吵闹着说给我选日子的话题。那天他们说话的声音很大,把我吵烦了,我一边揉眼睛一边走出来问我妈:“刚刚谁来咱们家啊?那么大声说话!”我妈说没人啊,哪有人进来?我一直在外边看电视。“有人!有男有女,好几个呢!”洗了洗脸,并不觉得有啥反常,我就去食品厂干活去了。

时隔不久,有天晚上大概九点多钟,爸妈在看电视,我要去屋外院子里的厕所,推开我家房门的一刹那,我惊呆了!月光下,院子的正中间,有一颗很大很大的花树,满树的花,香气扑鼻,整个院子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我惊喜地喊:“妈─!快来看!咱家院子里咋这么多花啊,太美了!”我妈闻讯赶来说,哪有什么花啊?你又在说胡话!估计这次把我妈吓着了,她一直陪着我进了厕所,又陪我回屋上床躺下才离开。那晚,我爸妈悄悄的小声说了很久的话,想着是在议论我吧。可那种迷人的香味一直弥漫着,让我时时想起。

第二天吃了早饭,我像没事一样准备继续去食品厂,我妈站在院子里,叫住我:“丫头!昨晚你说咱院子里有一棵花树还记得吗?”我理直气壮地说:“记得啊!”然后我妈怔怔的问我:“树哪?”我看了一眼昨晚有树的地方,悻悻着说:“那可能自己走了吧!”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我并没把那件事放在心上,也不觉得跟往常有什么不同,可就从那天开始,我的精神有点恍惚了,有时候,感觉还有另外一个我,如影相随。

过了不几天,我爸外地的姑姑去世了,他跟我妈得去奔丧,来回要好几天,我妈已经觉察到我跟以前不一样了,就不放心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临走之前千叮咛万嘱咐。一个人的时候,白天照样去食品厂干活,晚上就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我家养了个大狼狗,叫“多多”,夜里都是它待在我的床边陪着我,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可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似乎另一个自己飞出了身体,跟着爸妈去了外地。从没有见过我爸那个姑姑,可当推开他们家院子大门的时候,那个姑奶奶高高兴兴地迎接出来,说,我们就等着你一个人了,然后给很多不认识的人介绍我,还夸我长得漂亮。

爸妈回来的时候,我把我见到的事说给他们,他们咋着都不相信。我就把那个姑奶奶长的什么样,穿的什么衣服,他们家有几间房子,院子里的布局一一说给他们,可把他们吓坏了,他们说我是真的中邪了。在以后的好多天里我都无精打采的,白天总是嗜睡,犯困,一到夜里就特别有精神,瞪着两个大眼睛,整夜整夜不睡觉,也不感觉瞌睡。

附近的村子,有个十里八村很有名气的人,会看香,专门看那些歪门邪道的事情,据说也很灵。我妈就把我带到那家,想叫她给我治治。可不知道为什么,进了她家屋门我就情不自禁的失声痛哭起来,那个人一直问:“你是不是想我了呀,想我就天天来看我”,我不理她,一直在那嚎啕大哭,动静特别大。我妈吓坏了,看香的那个人也吓坏了,她可能没见过我这样的吧。我妈看她没了办法,就带我回去,可出了她家的门我马上就不哭了,很是奇怪。

有一天我突然肚子疼,痛的我浑身打颤,并头晕的厉害,天旋地转。我妈赶紧把我带到村里的诊所,大夫说我是阑尾炎,量了一下血压,竟然高到180。大夫拿了止疼药降压药,症状虽有好转,可接着又得了扁桃体炎,慢慢好了却又得了肺炎,一直就没消停过。这样持续两个月,我的身体彻底受不了了,浑身没一点力气,一天到晚只想坐着或躺在床上,脑子里昏昏沉沉,瘦的只有八十斤。

五.救赎

如果时间真是一味良药,那么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苦难。如果上苍是公平的,自会有一个天使来拯救这个世界。

我五妗是个接生婆,她在自家开了个妇科诊所,平时是个很严厉的人,也很迷信。我妈就带着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打算叫我在五妗家住上一段时间,顺便调理一下身体。一大早,我俩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出发了。一路上我妈不停地念叨,还骂骂咧咧,大概意思就是要那些邪气走开,别缠着俺家闺女。我都听烦了,给我妈说别说了,他们不怕。话音刚落,我妈的自行车噗的一声没气了,吓得我妈再也不敢支声。跑到附近的人家借了个打气筒,打了打气,奇怪的是,车胎好好的,根本就没破,我妈再不敢胡言乱语了,我俩继续骑着车直到五妗家。

五妗忙完了手头的活,就把门诊关了,她问我妈给我上过香没,有没有反常现象,我妈说上过,很正常。五妗说,这丫头看着就不正常,我来上柱香看看。她拿了一大把香点着插在神像前,缭绕的青烟刚刚升起,突然,那整股的香从中间断开冒起一团火焰,燃起来。五妗慌了神,一边叫我妈赶紧磕头,一边抓起正燃烧的那把香倒差在香炉里,直到彻底熄灭,五妗的手当即被烧起了好几个燎泡。随后,五妗又重新点了一把香,她跟我妈一直在那磕头,还振振有词,也叫我跪那磕头。

五妗说,前不久我们村西头,我本家有个年轻妇女去世了,这个是真的我还参加了她的丧事。她在阴间欠一个大户人家的债,由于无力偿还,就打算把我送给那家的公子抵债,才有几个人相看我的事。后来我定了亲,他们就百般阻挠,不想叫我安生。刚刚燃烧的那香火,如果不及时毁灭,等燃尽了,我的命也就保不住了。我跟我妈在五妗家住了一个星期,五妗就中午上香晚上上香,每天不断。五妗指使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没事我就傻傻地杵在那,呆呆地看着他们,自始至终没感觉到有多害怕,似乎这些事与我没太大的关联。

实在想不到的是,五妗救了我的命。从五妗家回来,我的病慢慢的都好了,逐渐恢复的跟正常人一样了,又能继续去那个食品厂干活了。可从那以后,我时不时能看见另一个世界,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从那以后,我似乎脑洞大开,懂得了很多现实世界以外的事情,有时给闺蜜解梦,还说的特别准。那些荒唐不羁的事,也不一定是眼睛所见,似乎是大脑里的意识反映感知得到的,我所见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那种影像,别人看不到。

六.成家

上一篇:街道经济工作会议讲话稿下一篇:浅谈学术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