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

2024-07-22

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精选6篇)

篇1: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

浅谈幼儿园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段丽君

内容提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不会说话的教师,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活动环境 自主探索 增进亲子感情 主人翁环保意识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既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还特别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积极创设幼儿班级主题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要的课题。

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在班级环境创设上,应包括主题环境的墙面创设与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及各个区域活动材料配置。

一、创设主题墙面、区域活动环境,激励幼儿自主探索 主题墙面、区域活动等,是在课程实施中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和材料记录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的种种,使主题活动不断延伸。如果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旧问题的解决产生出新问题,因此不断的创设和完善环境的过程也就是幼儿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了《交通工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老师在墙面上布置了海、陆、空的场景,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天上有什么交通工具?”“陆地上有哪些交通工具?”“海上有什么交通工具?”让孩子们通过谈话或者美术活动,说出或者画出自己在生活中已知的交通工具。在月末的结题活动《交通工具展览会》上,有一部分展览的美术作品,让我们的家长感到很惊讶,那就是孩子们自己创造并塑形的“未来交通工具”展,孩子们的想象力都超出了家长们的想象力。老师从引导孩子进行谈话活动“未来的交通工具”,到将谈话的内容变成“实物”。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创造了用污水做原料就可以行使在马路上的车,用二氧化碳做燃料就可以飞行的汽车,用声音做动力就可以行使的船,家长们看到实物以及孩子们给予的说明,练练夸赞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发明家。孩子们被主题内容深深吸引,不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而且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很大程度地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各个活动区域投放相应材料,让幼儿在自主区域活动时自主探索,达到自我学习的效果。如:在益智区投放各种交通工具的模型,直升飞机、小汽车、小火车等。在科学区投放浮力小实验工具,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理解船在海上行驶的原理。这些材料和工具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主动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在双语区投放有关海陆空交通工具的书籍以及音响资料,让幼儿在阅读或者观看中了解以前及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在美术区投放各种各样大量的废旧物品,供幼儿操作,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和动手的欲望。幼儿可以大胆地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构建未来的交通工具。总之,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于创造、乐于探索。孩子的探索欲增强了,每逢碰到废旧物品,就会说我们来做一个东西,然后绞尽脑汁。既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增进亲子感情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除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创设外,还有一样就是“软环境”:教师、家长在一日生活、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的“学习氛围”。

每次主题活动,我们都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运用家长的资源,让家长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亲子式的学习环境。在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家长跟孩子们一起完成亲子主题书,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中国的美食、中国的风景名胜等等,家长跟孩子们一起将外出拍的所有照片,分类整理出来,再加上一些趣闻趣事的说明家长可以辅助幼儿用画画或者剪贴画的形式完成亲子调查表。还有亲子出游活动,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

三、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培养幼儿主人翁精神

环境创设一般都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到环境布置中去,结果影响幼儿思维和创造的发挥。幼儿园应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亲切感和满足感。我们中班的孩子在老师帮助下,创设《各种各样的球》主题环境,背景是球场,孩子们经过热烈讨论,决定通过画和剪贴的方式,以分工合作的方法来完成,孩子们把用报纸团的足球,自己画剪的云朵、太阳,还有自己的自画像、牛奶盒制作的球框等等,都处理好粘贴到“球场上”,当整个创设完成后,孩子们兴奋极了。这种把幼儿作品组合起来进行环境布置的形式,使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对足球运动有了更深的了解。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教育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也得到了能力上的培养。而幼儿对自己布置的环境也有一种特殊的钟爱和亲切感,从而激发幼儿更充分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四、创设主题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环保意识

在各区域的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应根据主题定期更新充实各个区域里面的材料,包括幼儿提供的材料与作品。这是他们参与班级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十分重要且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过程,培养他们从小就有变废为宝、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环保意识。在我们班级各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都有幼儿从家里收集带来的各种瓶、盒、罐、吸管等废旧材料。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创造出不一样的手工作品,孩子们既学会了珍惜和利用资源,也学会了创造,通过自己的创造让废旧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幼儿在积极投入、参与的过程中,既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环保意识。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学习、成长的体现,在主题中共同发现、表现、创造,促使环境成为幼儿主动表现个人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最大的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个区域、每一件材料都能与幼儿互动,从而使孩子们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使环境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三位老师。除注重幼儿园环境外,幼儿园还应向社会、家庭宣传呼吁,把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给孩子一个更健康、更适合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2: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

一、前期构思, 确定特色环境创设思路

重视班级特色环境创设, 具有艺术特色的班级环境应当是立体的、多面的, 从整个教室的空间布置出发, 充满每个孩子的视野, 富有吸引力, 让环境更有利于幼儿艺术审美情趣的激发, 体验到艺术活动的愉悦, 以及激发幼儿积极自我表现欲望, 运用语言表达幼儿对艺术的理解, 促进幼儿艺术潜能的发展, 推动幼儿个性和谐发展。为了更好的布置特色环境, 集中全园教师的“金点子”, 园领导安排业务学习时间, 组织各班教师根据班级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 以及创设思路, 让其他班老师帮忙献计献策。比如大一班是古诗词朗诵特色, 全园教师根据大一班的特色项目, 提出来在空间上进行古诗词悬挂, 并且创设古诗词特色区域角, 并在午睡室也布置有关古诗词的图片, 已达到环境与幼儿有效互动, 让孩子沐浴在浓浓的古诗词氛围中, 从而更好的喜爱古诗词的学习, 促进大一班古诗词特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家园合作, 共同布置特色环境

一直以来, 环境和区域布置都是老师们的事, 为了环境的优美、舒适, 我们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而新《纲要》积极提倡幼儿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因此, 在班级特色环境创设中, 这次老师们进行讨论, 大胆设想, 在特色环境和区域布置中引入家长资源, 达到家长参与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的目的。老师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材料, 在丰富幼儿感性经验的同时, 使幼儿能了解更多的有关班级特色的知识和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 家长很多由于工作忙碌而不是很配合, 我们老师通过多种形式, 比如家长会、家访、个别交流等, 使家长们了解特色艺术教学对孩子的好处, 从而告诉家长应当重视和参与孩子的收集活动, 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师幼互动, 让孩子参与特色环境创设

以前我们在进行教师环境布置时, 往往是教师动手多, 孩子很少参与。往往这样的环境布置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孩子们对环境布置的兴趣也不高。这次通过教师集体商讨, 我们都觉得在创设特色环境时, 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引导孩子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特色环境创设, 提高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了让幼儿真正成为特色环境创设的主人, 老师们也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中一班的特色项目是折纸, 该班级让孩子们每个人都折了一只千纸鹤, 悬挂在午睡室的横梁上。孩子们在经过折、穿、挂、修饰后, 学会了动手操作, 同时会动脑思考, 体验到了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四、不断观摩研讨, 改进各班特色环境创设

开展幼儿园特色艺术教育是一个新的理念, 因此以往的经验较少, 幼儿园通过各种观摩、评比、交流、研讨活动, 改进各班特色环境创设。首先是组织各班制作PPT, 进行班级特色环境创设演示和讲解。由于每个班的特色各不相同, 因此每个班在特色环境布置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亮点。在不断观摩研讨中, 各班的特色环境创设, 给孩子们有新的刺激。孩子们天生就对周围环境的新鲜产生好奇心, 因此在班级空间环境布置和区域环境创设中, 还是要根据本班特色, 不断更新和创设与之相符的特色班级环境。

五、推波助澜, 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样化的材料和多元素的特色环境创设, 能够引发幼儿自主地探索。班级区域角是幼儿自我学习和探索的活动场所, 根据班级特色创建班级特色区域角, 在区域内创设特色环境、提供特色活动材料。这些都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班级特色, 熏陶幼儿的艺术修养, 促进幼儿艺术潜能的发展。如何将特色区域的环境与主题相结合, 做到主次分明, 环境布置中交融和谐。

六、参观学习, 体现班班有特色, 让特色艺术培养百花齐放

幼儿园艺术特色项目的创建, 意在发挥各班老师的特长, 让幼儿园每个班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艺术培养项目。通过班级特色环境创设, 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每个班的特色。班级环境作为孩子学习生活的空间, 对孩子们各方面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班根据特色项目创建的特色环境布置, 更好地促进了孩子们对特色艺术活动的兴趣, 让幼儿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总之, 通过家园合作, 利用班级特色环境的创设,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培养幼儿乐于参与艺术活动, 促进班级艺术特色教育成效。转变教师、家长观念, 积极创建班级特色, 通过家园配合、师幼互动, 共同创设班级特色环境, 形成班班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氛围, 并最终促进幼儿艺术潜能的发展。

摘要:利用班级特色环境的创设,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培养幼儿乐于参与艺术活动, 促进班级艺术特色教育成效。转变教师、家长观念, 积极创建班级特色, 通过家园配合、师幼互动, 共同创设班级特色环境, 形成班班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氛围, 并最终有效达到班级特色艺术教育。

关键词:特色环境,有效互动,特色活动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唐淑编.《幼儿发展评估手册》,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赫伯·里德 (英) .《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9

篇3: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

一、调查目的

1.切实了解教师对区域活动课程的看法,了解怎样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创设区域环境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

2.为幼儿园课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3.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践的具体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调查内容:调查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区域环境创设

1.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划分区域数量,合理的时间安排,丰富的区域内容。

2.投放材料:提供材料的目的性、适宜性、多用性。

3.教师对创设适宜环境支持幼儿行为的理解与意识。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群体

1.从我区四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小、中、大各两个班的区域活动。

2.问卷或访谈幼儿园在职教师100人。

(二)方式方法

1.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教师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2.参考教师上课的数据和过程,反思教师区域活动的能力和提高的空间。

(三)调查时间

2012年9月——11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单选题(抽样)

问题1:区域活动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否重要?

选项: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统计:76.3%;23.7%;0%

问题2: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行为吗?

选项:是 一般 不是

统计:59.3%;40.7%;0%

问题3: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体在谁?

选项:教师 幼儿 两者互为主体

统计:0%;0%;100%

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76.3%的教师认

为区域游戏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很重要;59.3%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的行为,但仍有40.7%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创设对支持幼儿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这说明教师的观念虽然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有困惑。大部分教师也已经认识到,幼儿环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充分参与到其中,同时合理地利用好家长资源,这也是创设适宜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问卷多选题(抽样)

问题1:在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时,应该注重哪个方面?

选项:A.兴趣性 B.互动性 C.主题性 D.平衡性

统计:全选83.3%;选择A、B:16.7%

问题2:怎样的区域环境才是最适宜孩子发展的?

选项:A.与课程目标一致 B.吸引孩子参与 C.动态可操作的 D.美观、童趣

统计:全选66.7%;选A、B、D:16.7%;选B:8.3%;选B、D:8.3%

问题3:你所在班级区域活动材料的主要来源?

选项:A.教师自制 B.师幼共制 C.园所购买 D.幼儿自带

统计:全选69%;选A、B:17%;选C:11%;选D:93%。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教师教育观念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他们在环境创设中能够关注到幼儿兴趣、当前教育的主题等各方面内容的整合。66.7%的教师认识到区域环境的创设要与课程目标一致,吸引孩子参与,材料操作性要强;69%班级的材料来园于家园多方的共识与合作,93%班级材料来源于家长支持下的幼儿携带。家长、幼儿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访谈与考察情况分析

1.对班级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存在重集体教学、轻区域活动的倾向,视区域活动为教学的延伸或“摆设”,适合班额较少的开展。于是,将精力主要放在集体教学上,幼儿园在教师教学考核和展示中也更多关注集体教学,园本教研中听课评课多,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研讨;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很少去研究思考与幼儿学习、发展的节律相吻合;有的班级在检查评比阶段,区域活动内容很丰富,但事后就变得有名无实了。

2.不同年龄适用的时间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在一周中区域活动的时间每天在2—3次之间,每天2次的有40%,每天3次及以上的占60%,每天1小时左右,在划定的地方上,每班在5—8个之间,一般有2—3个固定的区域,3—4个流动区域;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

小、中、大班材料投放稍有层次,如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中班以烧烤等角色游戏为主,大班以智力游戏为主。有的材料投放过少或更新不及时;有的班区域中成品材料、固定性材料较多,多用性、半成品、创造性材料不足。

3.教师对次活动的指导存在心理障碍,指导不到位。区域活动主要通过环境材料来传递和承载教育目标,而环境及材料是否适宜,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当前兴趣及相关经验、发展水平的深刻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所以说,教师的指导对于活动的开展来说尤为重要,虽然说,教师有心对学生进行指导,但对材料的投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一些要求存在畏难心理,指导水平一般,往往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39%的教师抱怨客观条件所限,班额多,空间小。这说明教师的指导水平有待加强。

五、反思与建议

区域活动是一个重在利用环境育人的活动,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该在适宜环境的创设中。

在区域环境探究中,我们深深意识到环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环境能激发幼儿相应的体验,创设和利用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力措施。

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主要任务是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通过观察与聆听从孩子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在孩子探究模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并结合环境的调整或改变,将孩子们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环境”对幼儿来说还是一种隐形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然后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只有有了经验之后,幼儿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创造。

篇4: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创设的现状研究

【关键词】活动区    幼儿园    问题

一、问题提出

活动区是一个空间规划概念,幼儿在这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水平和需要,通过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与材料互动,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这是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学习,因此创设活动区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作用于周围环境,以游戏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活动区体现出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的性质,着眼于幼儿自主的选择、个别化的学习,能够弥补集体教学活动中对个体差异的忽视以及被动学习的不足。

为了了解德阳市区幼儿园活动区创设情况,笔者采用随机和目的性抽样,选取6所幼儿园51个班级,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对其活动区创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拟对其进行分析。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幼儿教师从理论知识上都认识到活动区对幼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幼儿通过自主游戏、学习来促进发展;活动区创设的依据是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活动区材料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添加、更换;幼儿在活动区操作时,教师需要观察、记录与分析,以给予适宜的指导。但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活动区的认识存在误区

过多重视活动区的“学习”功能,把活动区当作了学习任务区。在对幼儿活动区的评价中,强调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为目的,多采用目标评价而非过程评价,忽略了过程体验、观察探索。如某些班级创设了“语言区”“英语区”“数学区”,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认知训练,让活动区失去了游戏的特性。

未能理清活动区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活动区活动应该与一日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相配合,共同构成幼儿园生活[1]。但部分教师认为活动区的创设是为了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40%的老师认为活动区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或补充,17.8%的教师认为活动区主题的选择应该根据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活动区成了集体教学活动的“附属品”,这点也可以从活动区被安排在走廊、教室的角落得到证实。

究其原因,这跟活动区是舶来品以及集体教学活动的悠久历史有莫大关系。活动区来自于国外,教师对其“精髓”的把握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融合都存在一定困难。集体教学活动一直以来占据着幼儿园生活的重要位置,教师习惯把它作为重点,同时集体教学活动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易于把控,做起来得心应手。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集体教学活动上,让活动区成为达成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学习任务区。

(二)活动区的创设存在不合理

1.  活动区创设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调查的班级中,活动区类型在5个及5个以上的占31%,3~4个的占69%。这说明教师意识到了活动区的创设应该多样化,尽可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虽然每个班级都有活动区创设,可部分活动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幼儿较少或者根本不参与,形同虚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为了应付而创设活动区;活动区材料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害怕幼儿弄乱、损坏游戏材料而不准幼儿参与。以下是笔者与两个幼儿的对话:“你经常玩这个游戏吗?”“从来都没玩过。”“为什么?”“老师不准我们玩,如果去玩被发现了就会被老师骂。”

2.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几乎是每个班级都有的活动区,不过大多数幼儿并不喜欢进入阅读区,对建构区都 “情有独钟”。在问到幼儿为什么不喜欢去阅读区看书时,幼儿表示:“那里的书我全都看过了,都能背了。”看来阅读区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图书的长期“始终如一”,很少更换。而建构区没有预设的教学目标,投放的材料如积木、雪花片、废旧物品等,都是低结构或非结构材料,幼儿可以不受约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出自己的花样。在活动区,幼儿是通过操作材料获得经验,所以活动材料必须能吸引幼儿兴趣,才能引发幼儿游戏、学习行为,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3.  空间、时间的限制和材料准备是活动区创设中存在的困难。

调查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空间、时间的限制和材料的准备是创设活动区存在的困难,其中80%的教师认为空间限制和材料准备是最大的难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中心,也占据了活动室的中心位置,在满足了集体教学活动需要后的余下空间才考虑活动区的设置,这样不仅会带来活动区空间的不足,而且也会降低空间的利用率。另外,一个班级中幼儿人数过多也是造成空间不足的原因之一,如某公立幼儿园每一个年龄班的幼儿人数都超过了40。

活动区材料需要幼儿教师收集、亲手制作,而他们平时工作量大、时间长,导致他们通常只能利用空余时间或者休息时间来准备,如此一来材料的准备和更换频率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对幼儿活动区指导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对幼儿活动区的指导,需要教师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操作行为,并在恰当时机推进幼儿进一步发展。这对教师的相关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不仅挑战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游戏的理解,也挑战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指导。

幼儿参与活动区时,教师该怎么做?66.7%的教师选择与幼儿一起参与,23.8%的教师选择观察、记录,9.5%的教师选择根据目标直接指导。教师介入幼儿活动区的游戏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相反,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因为成人在游戏中过度行使权力,将游戏过度结构化,从而抑制了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并减少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和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

如何对幼儿活动区游戏行为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确定指导的适宜时机、方式,推进幼儿发展?大多数教师表示难以把握,很多时候是从自己既定的目标出发,如是否出现预期行为时,是否破坏游戏材料,是否产生争执、矛盾来判断。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预期行为,50%的教师会马上进行纠正,这样一来可能降低了幼儿游戏的兴趣,甚至打断幼儿游戏行为。

三、思考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活动区的功能

埃里克森说过:“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活动区具有游戏和学习双重性质,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活动区激发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游戏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追溯活动区的来源,知道最初这种空间设计带有极大的对儿童情感需要进行体察的倾向。学习区将教室分割成几个小空间,一次容纳少数几位小朋友,符合学前幼儿比较喜欢处于小型团体的需求。只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他们会觉得比较自在,也比在大集体里更能和其他小朋友玩得积极融洽。因此,活动区既能帮助幼儿获得特定的学习经验,又能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活动区是小组、个别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与集体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注重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为活动区留有空间、时间,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投放有效性操作材料

幼儿的学习是通过与材料、环境互动进行的,为实现活动区独特的教育价值,投放有效材料成为关键。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不同类型的材料诱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不同的游戏促进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那些高结构化材料,尤其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固定、单一的玩法材料,很难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所以投放材料时,既要结合教育目标,也要注意材料的开放性、低结构化,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能自由玩,玩出花样,促进发展。

活动区材料的类型和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长期不增添、不更换材料的活动区也难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当然并不是材料类型越多、数量越多就越有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的提升、兴趣的变化,相应地增添、更换操作材料,让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挑战性,保证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三)提高活动区的有效指导

教师对活动区进行指导,目的是提升幼儿经验,推动幼儿更进一步发展。要保障这种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知道幼儿该学什么,学习方式、特点是什么,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教师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检验自己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否有效: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2006.

[2]黛安·翠斯特·道治等.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4.

[3]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5-256.

篇5: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影响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应成为建构幼儿园的班级教育环境努力追求的境界和尽力实现的目标。这样即意味着幼儿有经历高质量学习过程的可能,幼儿在此环境中能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为他们准备的地方,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和他们想做的事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并展现自己的才能。

(二)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反映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

要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就要教师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与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限制与消除环境中消极因素。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其班级环境创设的质量。[2]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群体在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中专学历的教师更可能采用秧田式创设的班级环境,更关注幼儿的纪律而非个体的发展需要,并更可能以简单粗暴或忽略的态度对待幼儿。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会朝着适宜幼儿发展的方向做出努力。因此要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和素质。

(三)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

作为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主体,幼儿教师对于班级环境创设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班级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更体现其教育理念对班级精神环境营造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班级环境创设体现不同的创设理念。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逐步引起了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不同的环境创设方案中,如创设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班级环境,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

二、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亲身到几所幼儿园见习,发现幼儿园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区布置流于形式,实际用途少且存在安全隐患

活动区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做游戏,玩各种各样的玩具。然而调查发现,现在幼儿园班级的活动区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活动区布置流于形式,实际用途少。玩具器械成了装饰品,而不是供幼儿玩耍,这从本质上背离了玩具对于幼儿的意义。有的活动区域的安排不合理,如阅读区和娃娃家、幼儿超市安排在一起。调查发现有些幼儿园只是随便安排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幼儿超市与画室相邻,这会对幼儿的活动产生干扰。有的活动区甚至存在安全问题,幼儿从家里带来废旧物品,经过教师和幼儿改造后供幼儿玩耍,但未经消毒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有的活动区玩具已经多年供幼儿玩耍,不免会存在一些损坏,对幼儿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玩具柜的材料单一,数量不足

玩具柜是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玩具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玩具材料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各种知识,使其身心获得发展。但有许多幼儿园在玩具柜投入玩具材料太简单,没有层次。如小、中、大班创设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放上几把椅子、小床及其他小家具。“三年一贯制”角色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没任何变化。玩具的数量也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通常是分组玩玩具或以交换玩具的形式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玩具的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墙面设计单调,更新次数少

“要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墙面”是现在提倡的新理念。但调查显示,部分幼儿园的班级墙面设计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幼儿园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才进行墙面设计,墙面内容缺少童趣,并非让幼儿从中获取知识,而是为了让幼儿家长参观。有的幼儿园墙面更新周期较长,由于墙面设计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有些幼儿园的墙面设计几乎整学期一成不变。在墙面设计中更是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的现象,这远远背离了创设班级墙面的目的,使墙面设计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对策

(一)让幼儿做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新《纲要》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幼儿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以往的实践中,班级环境创设往往只是教师的任务,每当新学期来临时,教师总是不停地设计、布置,冥思苦想出各种主题和内容来布置环境,希望给孩子一个惊喜。这些常常以教师的意愿为中心,过多地考虑环境的美化和新颖,幼儿则被动接受,往往未形成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因此,应放手让幼儿做环境创设的主人,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确定环境创设方案,并让幼儿动手做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体验劳动的快乐。

(二)明确班级环境创设目的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装饰环境而创设,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创设。因此,班级环境创设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创设。要明确环境创设的目的,让幼儿通过环境获得相应的知识。如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进行环境创设,让幼儿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大中小班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但主题环境创设的内容应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可以根据地域文化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让幼儿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三)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各个环节贯穿安全理念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份艰巨的责任。安全应贯穿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当然在进行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时也不例外,在设计环境创设方案、在执行环境创设方案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要考虑幼儿的安全。如在废旧物品再利用时,要对废旧物品进行消毒。在活动区的游戏材料要及时检查,看玩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四)提升幼儿教师的班级环境创设能力

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会对本班班级环境创设成果产生直接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丰富相关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幼儿教师定期接受职后培训,提升自身的环境创设理念和水平,为促进和推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做出贡献。另外,教师要注意激发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热情,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佳媛.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M] 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5.

篇6: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论文

小空间班级是指有的幼儿园由于硬件设施有限,活动室的面积较小,格局较差。小空间班级受幼儿人均面积的局限,实际能够利用的空间比较少。一般认为最佳的空间密度是2.32平方米,但是小空间班级却达不到这个标准。因此,小空间班级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展区域活动是保障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

二、小空间班级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不足,影响幼儿尽情活动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30多名幼儿同时在活动室中进行区域活动,虽然教师将安静活动区域和比较嘈杂的区域进行了分割,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在活动室中进行区域活动的幼儿经常发生大声喧哗、争抢玩具、吵闹与攻击能行为,让教师应接不暇。[1]教师在区域活动时间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与管理工作上,由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争执,区域中所开展的游戏往往不能够深入进行,幼儿不能够尽情地活动。

(二)区域布置繁乱、不合理

在有限的空间中,区域的布置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将区域布置得异常花哨与拥挤,影响到幼儿的活动;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悬挂物,这些悬挂物看似精美,但是在小空间活动室中悬挂就显得繁杂、拥挤,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无益,反而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有的活动室玩具柜往往占用了大量空间,封闭、固定的玩具柜局限了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有的教师在幼儿进行完区域活动后将活动材料随意摆放,每一种活动材料在玩具柜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标记,这样就容易使原本就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杂乱无章,幼儿也不能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

(三)活动材料堆砌,使幼儿无从选择

有的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活动主题与幼儿活动兴趣及时更换和调整区域活动材料。调整区域活动材料往往会消耗教师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教师制作的活动材料使用寿命很短,幼儿玩两三次就容易损坏掉,教师又不得不重新修整、制作。显然,教师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潜力,没有做到物尽其用。由于教师经常制作新的活动材料,又不舍得抛弃原有的活动材料,就容易造成区域活动材料的堆砌。“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幼儿去选择新材料,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的权利;幼儿不断地接触新的活动材料,不能培养幼儿钻研事物的持久性,不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索”。[2]

三、“小空间,大利用”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空间布局

对于有限的横向面积,我们可以选择向上发展的策略,从而使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得以延伸与扩大。对于典型的小空间活动室,为了妥善改变其空间小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活动室的角落设置悬吊式橱柜,将幼儿不适用或暂时不使用的材料及物品放置其中,使整个活动室的地面都让幼儿充分利用。这样既保障了幼儿的活动面积,又增加了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为改善小空间班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向外发展,这样能够妥善分割安静的区域与相对嘈杂的区域。我们还可以利用户外、走廊或午睡室来设置区域活动空间。如果幼儿园的走廊较宽,可以将相对嘈杂的区域设置在走廊上,将门用作区域的通道。如果幼儿园的走廊较窄,可以将走廊与室内相结合,成为一个动态的空间,将安静的区域设置在活动室的最里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像楼梯的宽拐角,活动室旁边的楼梯间,将这些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设计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共享活动空间,可以设置大型的娃娃家、建构区等。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同班级的幼儿都可以在此活动,从而在解决空间有限性问题的同时,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实现同龄班与跨龄班共同游戏。

(二)合理进行区域布置

“对于小空间班级,合理布置区域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能否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活动室布置得过于拥挤,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3]布置好小空间班级的区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设计少且透明度高的悬挂物。不同的活动区域应当呈相对分隔状态,可以在活动室中悬挂区域标志进行区域之间的分隔。对于小空间的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墙面与桌面,尽量少在空中悬挂,如需悬挂,应尽量使用透明度高的饰物,这样会显得比较清爽;第二,最好选用通透、方便移动的玩具柜。虽然活动室的空间小,但是设置若干玩具柜是必要的,因此应当将玩具柜设置成方便移动的,可以根据区域活动内容随时移动玩具柜,作为区域活动的隔断,根据活动需要随时安排每个区域的活动面积。与此同时,将玩具柜中的格子设计成相通状态,这样不仅方便使用,而且能够在明确划分区域的同时又不会封闭区域。第三,要将材料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方便幼儿取用。小空间班级中的大多数区域进行完游戏后就要重新归位,将活动材料放在玩具篓或玩具柜中。教师应当将每一种玩具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每一层玩具柜上所摆放的活动材料都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贴上适合本年龄段幼儿辨别的标志,让幼儿活动后自行收拾玩具。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使区域活动材料摆放得有条不紊,并方便调整。

(三)区域活动材料物尽其用

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活动的操作对象,区域活动材料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带领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无限的探索、创造与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将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与制作作为重中之重。每当区域活动开展到了一定阶段,教师都要及时更换与调整区域活动材料。但是,更换与调整区域活动材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透支了教师的脑力与体力。其实,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延长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寿命。我们可以在一些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与改造,这样既能发掘材料的使用潜力,又有助于幼儿的深入探索,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增加区域活动材料使区域活动得以进一步发展。当区域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在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与改造,使活动得以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比如中班美工区的“折扇子”活动材料,教师可以在原有“折扇子”基础上,投放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让幼儿“装饰扇子”。有的时候一种“新材料”可以是一种“新信息”,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创造。比如中班表演区的“花伞舞”活动,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配合铃鼓或其他乐器进行舞蹈,这样既开拓了幼儿的眼界,又增强了活动的意义;第二,组合旧材料,形成新材料。教师可以将原有的两种以上活动材料组合在一起,创设一个新的活动材料,形成一个新的活动方式。“幼儿在每一个独立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幼儿的经验不断积累,当幼儿面对新的活动材料时,如果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让幼儿结合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会使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感”。[4]比如,让幼儿在建构区中拼摆“公园”,幼儿就会结合原有经验,将以前学过的“花”、“树”、“滑梯”等事物结合在一起拼摆出“花园”。恰当的组合材料,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当持有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小空间班级要充分挖掘每一处能够利用的地方,不断拓展区域活动空间,使幼儿的身心得以解放,让幼儿在尽情的游戏中不断发展,真正达到区域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鄢超云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

[2]崔利玲.尊重儿童稳住脚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3).

[3]杨枫等. 幼儿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法初探[J]. 学前教育研究,2006(5).

[4]何敏宏.教师,请给幼儿自主[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7).

上一篇:百日大走访活动方案下一篇:文秘专业计算机速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