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2024-06-28

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精选15篇)

篇1: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我是个听觉敏锐的人,哪怕是夜里极细微而短暂的雨声,也能被轻轻的唤醒。当浓睡渐渐消去,只得披衣起身,悄悄来到廊上,想静静的感受雨后的初春,感受空气中生命的萌动。无奈,四周漆黑一片,悄然无声,顿觉失落,看来,只待黎明为盼了。

夜半醒来便是长长的无眠,已成习惯。虽然大多时候心情淡然,但因此时心里多了一份探知奥妙般的期许,于是,等待黎明的到来便显得那样的漫长。夜的黑,夜的静,更让心里那一份期许平添了几分焦虑。好不容易待到晨光微现了,便急不可耐的推门而出。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时节,南粤的春意已逐渐的浓了起来,柔风缕缕,清新爽朗,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四周空无一人,依然是静悄悄的,沉睡的楼宇,以及一定还在沉睡的人们——经过一个漫长的寒冬,习惯了蜷缩在被窝里的慵懒,如同此时北国的冰雪,还没有被初春的暖意彻底融化。

路边的树已经在吐着绿芽了,似繁星一般点满了枝头。厌倦了一个冬季的枯黄之后,看到了这些微绿,心里原本来了一阵难得的惬意。然而,当那些在我看来颇为柔软的风,将弱小得如同襁褓中的婴儿的嫩芽毫不留情的吹落时,心里免不了有些悲凉起来:一向给人焕发新生的春风,竟可以凋零了一个个才孕育出来的生命,兴于斯,毁于斯,未免有点残酷,也有点讽刺。不过我又很快的释然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本来就是自然界不二的法则,这些凋落了的生命,因为过于弱小,遭到自然界的淘汰,自然是最正常不过了。再说,新的叶芽儿照例又会不折不挠的长出来,也正因为让生命注入了顽强,才能最终蔓延成蓬勃的绿色;而那些焕发生机的春风,只不过是在不经意间诠释了自然界优胜劣汰的含义,让人徒然明白了给生命注入顽强的意义。怎么想,都仿佛是做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

黎明,依旧是静悄悄的;风,依旧在柔柔的吹;树上的叶芽儿也依旧纷纷的飘落。漫步其间,不由产生落英缤纷的美感,也因为“落英缤纷”这一词语,便也想起了《桃花源记》里一段美景的描述有着它的影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想来,陶潜这一令人激赏的文字,应是在寄托与世无争的愿望时产生的吧,如此,也算在尘嚣纷争中萌生出一个新的生命——一篇承载思想而又传颂千年的美文——原来,志向也如自然界的.物种一样,也是在历经磨难与纷争之后,才能推陈出新、长久不衰。

想必是经过春风的几番吹拂,地上的草已经在呈绿了,有点诱人。而小草的坚韧一向为我钦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境界,可不是任何物种都能具备的。

草上的露珠应是昨夜微雨留下的足迹了,它那晶莹剔透的美态自然也是醉人的。只是,看着看着,心里竟又觉得有些惋惜。不是吗?如此迷人的露珠,生命的历程却只是短暂的一个夜晚,那倍受万物青睐的阳光竟成了它生命的终结者。原来,阳光与春风一样,既可以焕发新生,也可以淘汰弱小——谜一样的自然界,你才是真正的造物主,一切的一切都是你诠释生命奥秘的工具。人们常说:“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如此,人生在世,唯有珍惜在“阳光”到来之前的日子了。

谈到朝露,不禁想起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典故。据说当时的嘉靖皇帝为了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命令宫女们每日于天未明时采集露水供其饮用。可想而知,从夜间到清晨的采露,对娇弱的宫女来说,断然是一件苦不堪言的差事。日积月累,宫女们不堪苦累的折磨,某日趁着嘉靖皇帝午睡的时候,便企图用衣带将其勒死,可惜因为紧张,打的只是一个活结,嘉靖皇帝只是被勒了个半死后昏了过去。自然,嘉靖皇帝“死而复活”之时,便是宫女们被一一处斩的时候。

因为小小的露水,而让几条生命身首异处,甚至几乎让一个封建朝代的结束,谁又敢轻易否认弱小的生命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是的,水,既可以是孕育生命,也可以是颠覆生命。露水虽小,但积少成多便可以汇成细流,细流又可以汇成河,汇成江,汇成茫茫的海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古今亦然。

初春,这里的黎明依旧静悄悄。在这一片宁静中,一片娇嫩的叶芽,一滴细小的露珠,都让我感知了生命运动与更迭的含义,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其实,人于浮世,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般的微小,“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只要珍惜时光,勤于拼搏,给生命注入顽强与坚韧,同样可以如叶芽一样终成蓬勃的绿色,也同样如露水一样可以蕴藏巨大的能量。

彼时,不经意地发现东方的天边已有些微微的吐红了,原本有些浓密的晨雾便已渐渐的散去,不远处的高榜山也渐渐地现出了它那雄伟的轮廓。对于高榜山,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它那慑人的气魄,以及登顶之后看漫天云卷云舒、感身边风来风逝的曼妙;尤其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总是那样的令人心驰神往。

想着想着,我的双腿竟不由自主地向其迈了过去……

篇2: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她开始不可揭制地想念从前的自己,想念那些曾经在她的生命中擦肩而过的过客,想念一些云水过往。她开始想念村头的那一棵香樟树,想念香樟树下那懵懂而又青涩的少女情怀,只是正如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般让她怅然若失,亦如一汪徽墨般深浓了!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隔着时光这条长长的隧道,只能一次次模糊在自己的梦境里。而今她站在这座摩天大厦的最顶层,站在她生命中曾经自以为是千万人可以仰视的`纬度,府瞰她的人生!她的嘴角扯起一抹淡淡的笑意,笑自己终于学会倒叙了,而且发挥自如,这便是时光的魔力,她可以很自然地以“那是一九几几年”“那时候“等等来作为她的开场白,她总是陷入一场一又场的回忆里,一场又一场的甜蜜里,一场又一场的忏悔里,笑了哭,哭了又笑,然后又陷入一次比一次更长的昏迷中,像今天这样可以长久的站立在窗前的时日,恐怕就是回光返照了,此刻,她在和自己的生命作最后的对视,她知道自己已无法战胜病魔,在时日无多的光景里写一本回忆录似乎迫在眉睫,然而躯体的疼痛总是漫漶成一片苍茫无边的海,让她看不见彼岸,再也无法泅渡,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剩下一阵苍白而无力的感叹:年轻真好!

年轻时可以青春勃发,在村头的香樟树下守望她心头的那份甜蜜,和那个年轻的小伙子一起看月上柳梢头,看一层薄雾般的烟云笼在明晃晃的月亮上,恰巧遮住了她怯怯含羞的眉眼。。。。。。回到家,心会依旧如小鹿般在碰撞,她便把相思和眷念写在淡紫色的信筏上,写成平平仄仄的诗行,在暗夜里四处弥香,只是,年轻的心,似乎只懂得观望和彷徨,却不懂得如何在光阴里驻足,总是来不及去收获爱的果实,就匆忙背上了行囊,怀揣着一份梦想,行走四方,掘一桶金,风雨兼程的要去构建自己事业的金字塔,如今已然踏在自己的脚下;年轻时还可以斗“小三”,任你是小鸟依人,大家闺秀,又或是风情万种,她也可以站在制高点,拉响手榴弹,让小三灰飞烟灭,哪怕独自一人在背地里慢慢地舔舐伤口,在别人面前也会永远带着灿烂如花的笑容;年轻可以为了事业,为了儿女,为了家庭而透支生命。。。如今丈夫先去,儿女为了财产分配狼烟四起,她早已心力交瘁,只能一任她这盏即将灯油耗尽的烛火在风雨中摇摆,飘忽不定。。。。。。多想再回到从前的旧时光呀,守着那份香樟树下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哪怕脚下只有泥土的芬芳!

只是如今时光辗转,昭华已逝,她站在岁月中无人的一隅,开始恨林花谢了春红,总是太匆匆。年轻时以为老去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却只在刚刚回眸的刹那,便发现早已霜染了华发。曾经以为上帝或许唯独会对自己眷顾,以为幸福会一直延伸着没有尽头,然一马平川的路走着走着,在不经意间便开始山穷水复!

她在一片怅然的思绪里,在无限的落寞和怅惘中,寻找着一些经年过往,寻找着那一段业已老去的旧时光,看着它们在四季的光阴里青苔暗长!

她看见天边霞光万丈,令她一阵炫目,一股香樟树的清香扑面而来,让她觉得即刻便馨香满怀了!

篇3: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近代哈尔滨发展的主因包括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沙俄入侵。随着清政府国力的不断衰落, 沙皇俄国开始逐渐渗透。1896年至1903年,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 哈尔滨开始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1917年, 沙皇俄国被推翻, 大批王公贵族逃往临近的中国城市, 其中很多人选择在哈尔滨落脚。不同势力的进入和人口的增长使得哈尔滨的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到1920年, 在48万哈尔滨人口中就有12万外国人, 其中多数为俄国人。

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 是黑龙江省省会,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被称为“欧亚大陆桥明珠”。除了陆路, 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 哈尔滨就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台阶上。

俄罗斯在各个方面都深切地影响着哈尔滨。到现在为止, 红肠、大列巴、格瓦斯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而在语言方面, 这种影响则体现得更为直接——水桶、裙子等词语都以俄语音译代之, 被称为喂得罗、布拉吉。这种被归类为中俄边缘语的语言形式的形成和沿用, 印证了跨文化交际为哈尔滨这座城市造就的奇特文化。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地理情况, 以建筑为切入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然想要了解哈尔滨, 建筑是不得不深入了解的一个部分。当前哈尔滨市区的建筑景观之中, 俄罗斯建筑所占的比重很大, 最为典型的建筑景观有500余座,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拜占庭风格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原始建筑为木质结构, 建于1907年。当时日俄战争在东北境内展开, 俄军第四步兵师开进东北与日军作战, 为满足军队中士兵对宗教信仰的需求, 这座随军教堂开始兴建。教堂原为木质结构, 规模并不大, 后来在木质教堂外增加砖砌墙体, 成为砖木混搭的建筑。日俄战争结束之后, 在沙俄军队撤离之前, 这座随军教堂被军队转交给当地俄侨进行管护。1923年, 俄商人伊·费·赤斯嘉科夫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俄国人对东正教的需求, 也为了标榜自己雄厚的财力, 在旧教堂原址东北角, 依据著名设计师克亚西科夫的设计, 出资修建新的教堂。教堂修建工程前后历时9年, 于1932年正式建成, 建成后以俄境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来命名。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当时东北亚最大的砖木结构宗教建筑, 通高达53.35米, 占地面积721平方米, 可容纳2000人同时礼拜。1996年, 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圣·索菲亚教堂外形庄重典雅, 红砖结构严谨匝密, 透露出宗教建筑特有的威严和神秘。而在结构方面, 教堂通体体现出拜占庭建筑的复杂精巧。拜占庭建筑以基督教为背景, 特点为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 建筑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之上, 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 这种建筑形式是对欧洲建筑发展的一大贡献。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严格按照拜占庭建筑形制建造, 呈南北对称布局, 东西长42米, 南北宽28米。教堂有正门和偏门, 正门朝西。

_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外部细节。

远看圣·索菲亚大教堂, 最为醒目的便是形似洋葱的墨绿色屋顶。这下面是俄罗斯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垂直叠收式钟楼, 两者结合, 使整座建筑愈显挺拔。以钟楼为中心, 两侧是对称的尖塔, 尖塔的高度低于钟楼。钟楼内悬挂7口不同音律的铜钟, 最大的重达1.8吨。

教堂地基上的红砖向外突出, 使得底座厚重敦实。几条细凹槽使地基与墙体的过渡显得自然而富有韵律。从凹槽往上, 墙面装饰逐渐增多, 装饰结构也逐渐复杂多变。利用红砖组成的十字花纹或凹或凸, 它们或连续或间断地分布在墙体之上。除了十字花纹, 红砖组成的锯齿状的线性装饰也将窗框、墙面转角装饰得古朴而别致。

如果用细腻形容圣·索菲亚教堂的外观可能不太合适, 但错落递进的红砖却为整座教堂增加了不少繁复的细节, 由此便可想见建造者的匠心独运。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共设有3个礼拜堂, 中间为最大的礼拜堂, 另外两个分设在左右两侧。大礼拜堂对面为主祭司台, 在大厅上方二楼设置唱诗班讲台。小礼拜厅上方均设有小规模唱诗班讲台, 整个二楼唱诗班互联共通。这样的设置使得教堂内部既可举行大规模礼拜, 又可合理利用资源, 举行小规模礼拜。

从大礼拜堂抬头望去便是犹如花朵的穹顶, 从地面到穹顶高达48米, 在穹顶周围有16扇半圆弧形天窗, 天窗上均镶嵌珐琅玻璃。一顶巨大的吊灯从穹顶的正中央探出, 如花朵的蕊芯。

教堂内部线条以弧形和直线相结合为主。弧形形态优美, 线条简单却蕴含着富丽堂皇之感, 而直线则使得教堂的威严震人心魄。墙面装饰以绘画的纹样为主, 纹样内容多为苕莨叶、花朵、枝蔓、等臂十字架以及这几种纹样的变形。纹样有单点装饰、线性装饰、对称装饰等形态, 这几种形态穿插出现, 既互相联系又不显得杂乱。

在色彩方面,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墙壁多以黄、绿色为主, 而花纹则采用明度、饱和度较高的黄、绿色系, 配以少量的对比色, 整体色调协调统一。

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代表的俄式建筑深切地影响着哈尔滨的城市风貌, 无论是在民居还是公共建筑上, 都能看到拱门、圆顶、铁艺装饰等。

时至现代, 20世纪90年代以前, 东北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哈尔滨作为东北的工业重镇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发展低潮。21世纪初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随着振兴战略实施, 东北地区又重新焕发生机。

建筑的功能性寿命总是短于其物质性寿命, 现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已经被改造成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 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履行当下历史时期赋予它的新的使命。

_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

_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展出的当时俄国人生活在此的照片。

从沙俄入侵到工业基地落寞, 哈尔滨的命运起伏多变,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在俄影响下建筑的一个缩影, 而这些建筑正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沧桑巨变的见证。它们拥有西方血统, 却暗喻着哈尔滨凛冽、刚强的城市性格。一栋建筑影响了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又为这座建筑添上了特殊的寓意。

篇4: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但谁都明白,不久的将来中国汽车市场也慢慢饱和,到了苍蝇肉也是肉的时候,合资品牌就不能再摆着架子挑肥拣瘦,那时候自主与合资的生死大战才会真正展开。

提前准备、增强实力无疑是应对未来竞争的出路,但这过程中不免就会提前出现小的摩擦和较量。长城汽车推出H8的意义,就在于它已经开始直面合资品牌长期统治的20万元价格区间了。虎口夺食,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长城汽车的勇气我赞赏,他们一再强调如履薄冰的谨慎我也支持,甚至推迟上市的惊人之举我更认同。但最关键的,还是得H8本身的实力来说话。

设计走向成熟

自主品牌虽离树立起成熟的外观风格还稍有点距离,但拿出一款外观经得住推敲的产品早已不是难事。长城哈弗H6的外观设计就已显出了某种老练,HAVAL品牌独立后的第一款产品H8,外观也同样给人惊喜。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H8时的诧异,离很远的距离我以为它是一款美式全尺寸SUV,但进气格栅上的红色车标又很难在脑海中搜索成功,只能再走近再走近……你能想象当我辨识出车标名称HAVAL时那让人欣慰的感受吧。

没错,哈弗H8的外观设计已经从细节打造走向了气势和气质塑造的阶段,我完全不想再去描述哪个细节令我愉悦,哪个细节有点什么车的风采,而是想说,这车的确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气势。

内饰的设计我也想给出一个颇高的评价:不比同级别的日系产品差,并且请注意,这里的“同级别”是同尺寸级别而不是同价格级别。要在合资品牌车型上找到类似的氛围,价格至少得加倍了。

我不只一次说过本人极不喜欢之前长城车黑色方向盘搭配银灰色镀铬装饰的风格,就好比一个不知道怎么打扮的人的着装方案——头上扎个花总是好看的。但这在2013款的哈弗H6上已经几乎没有了,在H8上更让人欣慰,它用棕色座椅搭配深色木纹,挡把和方向盘也开始有了造型可言。

驾驶质素

最关键的还是驾驶感受,这也是我之前最替H8担心的。让国人花20多万买自主品牌其实也不算多大的事儿,关键是买回去后不能让他觉得后悔。这才是硬实力。

提起汽车的质量,人们都先想到车辆的可靠性,我倒觉得,路上行驶的质素也是质量的一部分,甚至更加重要。简单说,质量不只包括这车不坏,还得开着舒坦,一辈子不坏的破拖拉机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之前开过H8的试装车,从P挡挂到R挡,到处较劲的车子甚至还要猛烈抖动一下,立刻,我心中对H8的担心远远大过了期望:这样的车不砸了牌子才怪呢,这真的是那款ZF六挡自动变速器吗?这次来试驾H8的第一批商品车,不知道它的表现有没有改善?

一键启动按钮着车,发动机转速渐渐平稳,传递进来轻微的发动机声响,隔音不错。挂挡,让我全身紧张等待的抖动没有来到,反而,只是发动机声音有着极小的变化。一切都令人非常满意,我忐忑的心终于放下了。接下来上路体验一下吧。

2.0T的发动机数据还算不错,拉动这款2吨多的大家伙算不上迅猛也算不吃力。ZF变速器换挡几乎难以察觉,有上佳的平顺性。如果想驾驶得更激进些,它给你准备了SPORT模式;如果想经济些,它有ECO模式。如果一定要挑点驾驶方面的毛病,油门的初段反应不够敏感,方向也不够粘手,但这几乎也是我能挑出的唯一毛病了。

说个题外话,3.0T汽油发动机将是长城未来的旗舰动力,我们也在期待着。在期待名单中,还有7座越野SUV车型H9和7座城市SUV车型H7。

回到哈弗H8,它的底盘调校是最值得炫耀之处。在提到自主品牌车型的底盘时,我的批评声音总要多过褒奖,但这次,H8的四轮独立式底盘却值得你去品味一番。不论坐在前排还是后排,它对颠簸到位的过滤都令人非常舒服,过连续坎时车身的表现扎实稳定,通过破损路面时的舒适性也非常好。车速超过100km/h后,车辆的稳定性也让我意外,传到驾驶室的噪声让你感受不到真实的车速。场地极限试驾时,虽然侧倾会有些大,但双叉臂前悬有足够的稳定性让车头指向始终尽力跟随你的意图,而且比较活跃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也会不时偷摸动作一下来保证安全。

刹车踏板前段表现得不是很积极,这需要个适应的过程。刹车整体的表现我虽然没做仪器测试,但给人的主观感受还是给力的。整个刹车过程中车身姿态稳定,力度始终如一,给人可靠之感。当然,透过19寸的轮辋,你能看到大尺寸的刹车盘,哈弗H8各方面用料都非常下本钱。

越野能力

长城的产品一直有个传统,就是车身刚性高,这也造成了它们车身重而灵活性稍差的性格,对于打造H8这样虽定位城市却不忽视越野的SUV,这却是先天的优势。

不论是场地摆出的交叉轴,还是测试场的陡坡测试,对H8来说都完全不在话下。以后驱为主,在博格华纳实时四驱的帮助下,哈弗H8可以轻松应对绝大部分越野路况。它的越野系统基本是自动的,车内除了陡坡缓降按钮外再无其他操作按钮。我倒是觉得,不如在车内增加一些2H、AWD之类的相关模式切换按钮,虽作用不大,但可进一步增加车主的满足感。

不好意思,咱俗了。

配置依然高

客观的说,成熟的内饰外形设计,优秀的行驶质感,充分的越野能力,这些已经对得起H8的价格了,但长城依然提供了极高的配置,让H8进一步充满了吸引力。

比如无钥匙系统,比如拨片换挡,都让H8拥有了更高端的感受。自动大灯不是难事,但H8的自动大灯是远近光集成的氙气大灯,还带有和豪华品牌车型类似的随速和随向调节,还配有清洗的功能。前后排座椅都带加热,后排阅读灯开关竟然是触摸式,让我第一次被自主品牌车型激发了探索的乐趣。

它配备的电动尾门,也隐藏了高度记忆的功能,车主买回去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胎压监测方面,能在中控台仪表显示每个轮胎的胎压状况。其他比如自动空调、定速巡航、天窗这些必备配置就更不用说了。

一句话,该有的不该有的,基本都有了。

黎明之后

该说说它的对手了。五座配备的长城哈弗H8从尺寸上和汉兰达或者普拉多类似,但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大出一些,甚至和兰德酷路泽更接近。从价位看,20万以上的价位可以买到很多合资品牌的中型车和两驱SUV车型,但如果你有对实用型城市SUV的切实需求,高高的离地间隙,配合实时四驱系统,结合长城一惯的高刚性车身,再加上舒适的底盘调校,H8的实用性和舒适性都更具优势。相信H8会成为你购车时的一个严肃的选择。

高端车型,意味这人们的要求更高,所以做高端需要积累,也是自主品牌的难点。之前国内已经有过一些失败的教训了。但不做高端,品牌永远处于劣势。所以,我非常理解长城的谨慎,也满意目前长城拿出的H8达到的高度。

当然,把H8说成完美我以后也就没法写试车文章了。比如让我感觉像电动助力的不很自然的方向手感,后来与技术人员沟通得知它采用的仍然电动液压助力,好像也是ZF的系统,但调校还有再提高的空间。好像这已经被列入哈弗H8延迟上市的8个问题之中了,但我真的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除非你追求完美,但好像长城还真较上这个真了。

长城H8的试驾短暂而紧凑,但这必将是一个见证,见证自主品牌向20万级别的突破。我个人是看好H8的表现的,基于产品让人心服口服的表现,基于厂家追求完美的较真的态度。自主品牌车型已经可以让人由衷呐喊一声:真的可以有!

篇5:彩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美宝莲的电视广告一浪高过一浪,雅姿的彩妆广告也悄悄出现在屏幕,卡姿兰的广泛平面广告宣传,以及刚刚显身的COVERGIRL能否搭乘宝洁央视标王列车,进而引发彩妆广告大战……张柏姿、TWINS、萧亚轩的形象代言能否掀起彩妆的明星潮?彩妆正在风起云涌,市场也将决战江湖。操作彩妆,可否真正像各厂家宣传的一样,搭乘财富列车,轻松赚取市场?

美宝莲 彩妆产品的拦路虎

美宝莲自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销售拉动广告铺天盖地,朔就了其强大的品牌优势,相对低廉的产品价格,众多的零售网点,月月出彩的终端活动,这些促进销售的法宝在美宝莲集合为一身。鲜明的终端形象、便捷的陈列组合、热情的销售推荐,彻底的放弃高端市场的产品定位,牢牢的锁住年轻女性作为其消费者,是美宝莲市场定位实施的坚定写照。在实际的市场接触中,无论是其代理商、经销商、还是零售商,都能将美宝莲的优势一一搬出来,如数家珍,对比其它同类产品的包装、质量、零售价位、销售支持、利润空间。俨然,美宝莲已经成为市场上彩妆产品市场销售的风向标。美宝莲正在业内雄霸天下……

黎明前的黑暗

美宝莲已经不是简单的彩妆产品的领头羊,而变成了彩妆产品的拦路虎。美宝莲在国内彩妆产品市场整体份额占有率达20%强,在很多二级城市,美宝莲的市场份额占有率达到60%以上,而专柜销量更是占到了美宝莲整体销量的60%以上。

国内市场销售情况两极化严重。市场的天平在美宝莲的一枝独大下维持着平衡,生活在美宝莲的阴影下除了众多的国内流通、终端产品外,还有Up2U,Red Earth等外来品牌。能否冲出美宝莲的封锁线,抢占市场分额,相信大多数的彩妆厂家老板都仔细思索过,

国内品牌卡姿兰、色彩地带通过明星代言、及强大利润空间来带动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蓝以学校、影楼等专业渠道为主攻方向,也做的有声有色。 国内彩妆产品的生产厂家众多,但多数以简单的模仿为主,产品主走流通渠道、对外出口或提供OEM服务,N打一的情况下,勉强可以在美宝莲的更低端市场上抢夺一些份额。但彩妆产品本来贩卖的就是一种感觉,缺少了情感、心理上的满足需求,就无法在消费者的心中形成长久的消费后续循环。也就无法真正的做大做强,即使偶然成功了,也必是昙花一现。成功的道路千千条,是短线操作,还是长线发展?彩妆的未来,能否有一线彩色曙光……

发现美宝莲……

美宝莲有强大的广告支撑品牌拓展,有9年的国内销售经验,有大众化的产品定位,盘踞着各地大中型商场超市的专柜,支撑着化妆品店的形象……美宝莲很强大,强大的比我们还熟悉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强大到可以成为市场走向的风向标。研究它,发现它,我相信,即使巨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相信它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相信它的压力要比我们大,因为它的敌人在暗处…… 以敌之矛攻敌之盾,零售价位、销售利润差就是美宝莲的软肋。

零售价位:美宝莲的大众化产品定位,也并不是说它有多么多么的便宜。比价格,国内的流通产品价格优势比美宝莲更明显。但彩妆贩卖的是色彩、是感觉、是个性张扬,真正有消费能力的女人肯定不愿意自己所使用的化妆品与小女孩、打工妹相同。美宝莲中档偏下的零售价位,只要轻易的采用促销让利的手段就可以通杀中低端彩妆市场。美宝莲几年来的走势是在向中低端市场发展,毕竟这个档次的消费基数太过庞大,这样一个诱人的大蛋糕,美宝莲是不会视而不见。

篇6: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初三作文

我命令所有战士不许后退,因为我们的身后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瓦斯柯夫准尉

夏日,我们在教室里聊着俄罗斯这个国家,当他们说道关于俄罗斯的几次大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

“墨飞,墨飞,怎么了吗?”我的同学见我愣了一下,“没什么,只是想起了一句俄罗斯军人的话。”

说道这句话,那就要说道一部叫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电影,这部电影没有像《泰坦尼克号》那种旷世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像《环太平洋》那些惊人的科幻特效,有的`只是那些俄罗斯军人的爱国之心。

在俄罗斯的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准尉奉命带队驻守一个边远的车站,而这个车站的领空一般不会有德军的飞机飞过,于是那些士兵不以为见,他们整天就知道喝酒、赌博,没有一个军人的样子,这个军官再也忍不住了,就向上级申请调换分队,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喝酒赌博的军人,命令下来了,这个军官的申请通过了,可为他调换来的却是一队女兵,他愣了,但他还是选择相信这个结果,接受了这个事实。

几天之后,一架敌军的运输机飞过这一代的空中领域,那些女兵们打下了飞机,却由于一时起性,连那些跳伞的敌军一起打死了,这个军官狠狠的教会了她们什么叫做战俘也是获取敌军情报的方式。

第二天上午,一个女兵发现了两个德国兵,而且他们还杀了一个平民,于是立刻告诉了准尉这个情况,准尉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上级,上级命令他带着五个女兵去了结他们,于是,他带着五个女兵来到了边境线,守了一整天,果不出所料,敌军果然出现了,可人数达到了十六人,于是他们重新制定了计划,在计划制定好之后,他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我命令所有战士不许后退,因为我们的身后是我们伟大这祖国。”

作战成功了,可到最后,只有准尉活了下来,他完成了任务,可他却送走了五个士兵的性命,他非常的懊恼,但他并没有为此沉沦,上面又调发下来了支援部队,是五个女兵,准尉看着她们,却想起了那五个女兵……

电影结束了,可电影里的那个准尉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也包括那句话,那句将会永远留在我心中的那句话。

也许我不会明白在战争年代那些军人的想法,但是,我会明白,那准尉的最后命令,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也是是因为那句振奋人心的话让我坚持到现在,让我努力到现在,让我在失败之时重新站起,让我在成功之时奋力向前,让我不再畏惧前方,因为我相信,在有一个地方,也许那里没有奇珍异宝,也许那里没有荣华富贵,那里也许只是一片荒原,但是那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是他们会一直守护的地方,那里即是家乡,也是祖国!那一群人即是边防军人!

篇7:《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反西斯战争中人们浴血奋战的信念。战争带来的灾难、悲痛如今也已经越走越远。

人应该学会忘记,更应该学会纪念。

战争不仅是男人的战场。在这里年轻的女子也奉献出了她们宝贵而短暂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如此的宁静与诗意,没有哭泣,没有鲜血,没有生离死别……

一向认为战争中最令人敬畏的是对死亡的畏惧已不再变得恐惧,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可痛苦的死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折磨。每当看战争剧时总是不忍目视鲜血,因为我对死亡充满了畏惧,虽然这不可避免,我相信多数人会同我一样选择宁静地死去。当看到战争中死亡的人数时,总是在想,这些都是生命,他们的内心是否也充满过恐惧,他们是否也渴望过平静

篇8: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一、如果没有战争

试想一下, 如果没有一战和后来的俄国内战, 格里高利很可能作为一名普通的哥萨克骑兵, 在沙皇的军队中平静的完成自己的兵役, 退役后会同前代哥萨克一样在顿河边耕作自己的田地, 放牧自家的牲畜, 也许他厌烦了这样平静的生活, 会冒着危险同阿克妮西亚私奔后过上他自认为逍遥的日子。顿河旁肥沃的水土养育着静静的麦田与牛群, 白桦林的黎明也因那一缕射入军营的阳光而显得寂静。

战争的到来打破了这样的平静, 格里高利不得不拿起自己的马刀, 去波兰战斗, 参加苏联红军战斗, 转投叛军到最后的亡命生涯, 战争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 他没有选择顿河水那样平静的生活, 他为爱情抗争过, 为理想坚守过, 为自己的家园战斗过, 与“静”相反, 他的生活波澜壮阔。而战争的到来也让瓦斯柯夫上尉“无奈”地接受了五个女兵, 在敌人到来前, 女兵们把军营当做自己的家, 她们把军服熨烫平整、卧室收拾的整洁, 生活十分平静, 但为了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 她们勇敢、坚毅、不退缩, 面对三倍于己的敌人, 她们战斗到了最后。

二、主人公对平静的向往与战争的残酷

在格里高利的人物形象塑造中, 他虽然在几大阵营中反复, 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做人的良心。在沙俄军队中他希望阻止同胞强奸波兰妇女, 后来加入苏联红军后希望阻止红军对白军俘虏的残杀, 最后他加入了福明匪帮, 仍然希望可以禁止抢劫。当然这些只是格里高利的希望, 也属于他心中对于“静”, 那片良知的向往, 但是他的良知在战争中显得那样苍白。小说中无论格里高利怎样选择, 都必然是错误的选择, 结局都是悲剧的。这便是战争中小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而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 我们看到的是更为纯粹的战斗与对生活的向往。瓦斯柯夫作为指挥官, 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与敌人周旋, 并最终击败敌人, 他是个英雄, 但是他并没有英雄的理想, 只是在尽一名军人的责任, 他最大的理想是等退伍后可以做一名好木匠, 这便是他对生活的向往。五名女兵面对残酷的战斗所表现的各不相同, 丽达是俄罗斯女兵的典型代表, 她来前线的目的是向夺走爱人的战争复仇, 是战争夺走了她本该平静的生活, 在受伤时她选择了结自己, 在对生活的眷恋中走向终结;热妮娅出身军人家庭, 然而她对爱情的执念确是五个姑娘中最重的, 在战斗中她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她的牺牲是在歌颂战士的伟大;丽莎是一名十九岁的情窦初开的小姑娘, 属于她的生活实际上还没有开始, 但是战争的到来让这名毫无训练与作战经验的姑娘陷入沼泽泥潭, 平静的沼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嘉莉娅严格地说还是个孩子, 面对敌人的惊慌失措让她丧失了年轻的生命, 这也凸显了战争对女性的残酷;索妮娅的牺牲显得有些意外, 但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三、故事结束后的平静

《静静的顿河》结尾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他生活中剩下的一切, 这就是暂时还使他和大地, 和整个这个在太阳的寒光照耀下, 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相联系的一切。”顿河的哥萨克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变化, 一批批的哥萨克人随着马蹄声与嘹亮的哥萨克民歌走上当兵的道路, 在卡海申卡河上, 在萨拉托夫美丽的草原上, 嘹亮男高音用悦耳的乡音唱着父辈的歌谣, 自由的哥萨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顿河边、亚伊克河流域旁, 在格里高利的故事开始前如此, 在他的故事结束后依旧如此。肖洛霍夫是纯粹的文学家, 整篇小说都是对故事进行白描, 没有明显的倾向, 没有一句说教, 甚至没有任何议论, 它对人生深刻的把握和揭示都是通过情节进展的人物来展现的, 自然而然, 非常纯粹, 任何一个读到结尾的人, 都可以在这种漫长的叙述之后, 领悟到那种堪比希腊悲剧一般的悲壮与沧桑感, 似乎我们在“这个太阳的寒光照耀下、光辉灿烂的大千世界”所经历、所感受的一切一切的悲欢哀乐, 都包含其中了。顿河水长久以来平静流淌, 每一代哥萨克都有每一代哥萨克的故事。在这一刻, 不仅小说中的故事静了下来, 我们自身的心理感受仿佛也平静下来了, 我想, 这便是那“静静的顿河”中的静谧之处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让人叹息的死一般寂静的黎明。在这场小规模战斗中, 一切都是静悄悄, 隐蔽在白桦林之中, 让作战双方紧张而又迫切的希望, 这种强烈的反差生动的体现出五名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女战士在面对战争时的不同表现, 对面战争的侵蚀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的她们, 有的勇敢作战, 有的大声尖叫, 有的把这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她们首先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愿望, 然后才是苏联红军战士, 她们的生活静悄悄的在你面前展开, 但是当你期待着他们成长的时候, 她们的生命却突然消散了。在小说的结尾处是通过一个与故事不相干的人, 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描写上尉的, 在战争结束后上尉来到这场曾经战斗过的白桦林, 五名战士的墓碑前, 用一种战争过后和平年代的生活烦恼追忆战争硝烟中的人儿。森林是静悄悄的, 上尉的心中是静悄悄的, 而读者心中却是感慨万千的。

作为俄罗斯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作品《静静的顿河》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同时用“静”并非偶然, 作者最大的目的便是希望通过战争的残酷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做对比, 这种题目命名方式犹如《战争与和平》一般。两部作品一部是描写民族与社会, 一个是描写战斗, 但是他们都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刻画了人性, 包括小说中角色中那一次次对平静生活渴望的心理描写, 包括格里高利跟情人私奔的具体行为。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 格里高利一家人包括父母、妻子、亲人都在身边, 虽然他对生活不满但是这至少是平静的生活, 故事结束时格里高利身边只剩下一个儿子;瓦西里耶夫笔下的五个姑娘与她们的故事都埋在了白桦林下, 只剩下上尉一个人。这两部作品中的“静”既是一种安静祥和的生活向往, 也是通过这样的静谧来表达一种不安全的祥和感。

静静的顿河水绵延流淌, 岸边茂密的草丛迎着犀利的冷风摆动, 静静地观摩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在这样的环境下, 俄罗斯人民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洗礼, 一群坚韧勇敢、彪悍、令人心生敬畏的人。

摘要:中国人常常将俄罗斯民族比喻为“战斗民族”, 是形容俄罗斯人的坚强、勇敢。俄罗斯人从莫斯科公国开始, 到鼎盛时期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战争上的, 这包括数次侵略战争, 也包括数次卫国战争, 每一场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底层人民, 无论是作为镇压者的哥萨克, 还是普通的农奴兵。俄罗斯战争文学中有两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约而同的用了“静”作为题目。浅析为何两部战争文学作品都选择了“静”作为小说题目的要素。

关键词:俄罗斯民族,静,战争文学

参考文献

[1]杨丽茹.让你含着眼泪微笑:重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J].电影文学, 2006 (13) .

[2]闫顺玲.军事文苑中的两朵奇葩:综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西线轶事》[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 (02) .

[3]冯玉芝.生命的回溯意识:论肖洛霍夫小说独特的悲剧超越方式[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5) .

篇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导演: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

类型:剧情/战争

上映日期:2015-08-25

电影根据前苏联当代着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代表作改编。1942年夏天,苏联方面的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为了阻击德军深入森林,瓦斯柯夫带领一支娘子军五人小分队搜查敌军,但敌人的力量与自然环境的恶劣远比她们想得要残酷,这些美丽的苏联女战士,不得不在丛林中与人数众多的敌军反复周旋。

烈日灼心

导演:曹保平

主演:邓超/段奕宏/郭涛/王珞丹/吕颂贤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

上映日期:2015-08-27

三个结拜兄弟共同抚养着一个孤女,多年来一直潜藏在城市的角落。一名出租车司机,帮助无数人却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一名协警,除暴安良,却从没想过升迁入职;一名渔夫,每天照料着孤儿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内心暗涌,直到种种巧合之下,警察伊谷春以及他的妹妹伊谷夏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神秘交织。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曾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浮出水面,法网和人情究竟谁更无情?

刺客聂隐娘

导演:侯孝贤

主演:舒淇/张震/阮经天/周韵/谢欣颖

类型:剧情/动作/武侠/古装

上映日期:2015-08-27

这是一个武功绝伦的女刺客最后却无法杀人的故事。安史之乱40年后,作为将门之女的聂隐娘,十岁那年被道姑带走训练成顶尖杀手,专门刺杀残暴的藩镇节度使。在一次刺杀任务失败后,师父将她送回故乡,这次,她要行刺的目标是北方最强大的藩镇节度使,青梅竹马的表兄田季安,也是她幼年时候的恋人。做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刺客,她将如何执行师父的圣谕?

心跳戈壁

导演:甄人

主演:邵兵/董璇/彭波/陈正华

类型:動作/冒险

上映日期:2015-08-27

篇10: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五年级作文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墨茗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一个人,似乎总有一些故事同自已毫不沾边,然而,却总也忘不掉。

这个故事,便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大西南莽莽苍苍的大山林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静静的林莽,静静的沼泽,静静的草地,还有那草地上一簇簇艳丽的山花,初升的太阳把这一切都抹上了一层宁静与美好的灿烂。

忽然,一阵哗哗啦啦的响声由远而近地传来。不一会儿,一个人影出现了。

一枝弩箭深嵌进他的肩头,血已浸透那身差不多被大林莽撕扯成碎片的鬼子装。不用问,这是由缅甸潜入中国境内,企图借着这片人迹罕至的大林莽的掩护,偷袭昆明飞虎队机场的`一支日军特遣队中的一个鬼子兵。

这支特遣队被这片大林莽的主人发现了,一枝枝一处处防不胜防的弩箭和陷阱成了向他们索命的黑白无常,他们企图借以掩身的大林莽反而成了他们自掘的坟墓。而眼下的这个鬼子兵已是这支特遣队仅存的一个活人了。

四周依然是静静的,鬼子兵似乎终于摆脱了围猎追杀。他又踉踉跄跄地挣扎了几步,终于力竭,扑抱住一株大树,软瘫下去。一声变了调儿的痛哼,他终于拔除了那支深嵌进肩头的弩箭,脑袋歪栽在树身上,痛晕了。

“山花呀山花,开在山林下,小哥哥带我山林采山花……”一个纯真的童声在唱着一首儿歌,遥远而又清晰。

鬼子兵猛地身子一挺,本能地举起了那枝带血的弩箭,面庞上作出了呲牙咧嘴的狰狞兽状。

良久,不知怎么的,他面部表情慢慢起了变化。他的那只举着滴血弩箭的手,也一点点地耷落下来……

草地上,一个看上去不过三、四岁的少数民族小女孩,一边唱着儿歌一边蹦蹦跳跳地玩采着山花。

望着这情景,鬼子兵的表情不断地变化着,净化着,渐渐沉缅进了一种痴迷般地遐思之中。

小女孩将采来的山花编织成一个鲜艳的花环戴在头上,吃吃地笑着,俨然这大林莽中的一个小精灵,一边晃着戴着花环的小脑袋,一边又蹦蹦跳跳地采摘起山花。

鬼子兵仿佛也回到了他的童年,那种亡命惊魂的兽状狰狞不见了,两颗泪珠慢慢落下,一丝纯真的笑意渐渐爬上嘴角……

沼泽地边上长着一株娇艳欲滴的小红花,小女孩想采这朵山花却够不着,急得拍着两只小手哦哦地叫。

仿佛鬼使神差,鬼子兵竟然情不自禁地来到沼泽边帮那小女孩去摘那朵山花。他手臂伸直了也够不着,又用弩箭去够,一个用力过猛,滑进了沼泽。他摘下那朵小红花,想拔腿走出沼泽,可却越拔越陷,泥浆已漫过膝部。他还竭力想把小红花递给小女孩,可小女孩始终无法接到小红花。泥浆已漫到鬼子兵的大腿,他显出了惊慌,作着各种徒劳的努力。

小女孩眨巴着一双小眼睛,也意识到了危险,忽然扎撒开两条小手臂,朝远处哦哦地叫唤起来。

鬼子兵陡然一惊,急作手势让小女孩不要叫。然而小女孩又怎能理解他的意思,她要叫人来救他。

泥浆已漫过了鬼子兵腰部,他依然示意小女孩停止呼唤,好像她会叫来比陷身泥潭更可怕的东西。

可小女孩看他陷得越来越深,呼唤得更急切了。远处的莽林间好像有了什么回应。

那种山兽般狰狞的表情又倏然浮现在鬼子兵的面庞,他举那枝带血的弩箭,威胁小女孩立刻停止呼叫。

小女孩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瞧着鬼子兵。也许她生在这远离尘世的大林莽,也许她还太幼小,她还读不懂人类的内心,她又呼唤起来,她只想快点叫人来,好救起鬼子兵。

泥浆已漫过了鬼子兵的胸,也许是因为呼吸艰难,也许是因为别的什么,此刻的面孔上全然是嘴牙咧嘴的兽态。就在他行将灭顶之际,他手中那枝带血的弩箭飞出。

小女孩骤然停止了声音,那枝弩箭贯穿了她小小的身体,她倒下去的过程显得是那样的缓慢……

沼泽上泛着一团泥浆,泥浆上浮着那朵小红花;山花丛中的小女孩好像睡着了,不过小脸上凝结着一种费解的神情。

静静的林莽,静静的沼泽,静静的草地,还有草地上一簇簇艳丽的山花……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那初升的太阳依然把眼前的一切抹上了一层宁静与美好的灿烂。

是呵,这个故事同我毫不沾边,可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我总在想,如果没有那场人类的战争,当然便不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然而我又总在想,如果真的没有那场战争,这样的故事就真的不会发生么?

让我难忘的,还有那首早已消失的儿歌----

篇1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感影评

这一段时间看《一个中国人的真实经历》这部小说,其中,算起来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主人公就多次提到《静悄悄》这部电影,称这部电影对他和那个时代的人有相当大的影响。昨天,我决定找出这部电影看一看。

《静悄悄》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男战士领着五个女兵与德国十六个空降兵进行周旋,并最终以女兵全部牺牲为代价,消灭十三个、俘虏三个德国兵的故事。五个女兵只有一个有过短暂的婚史,留下一个小男孩。其余的女兵都没有结婚甚至没有谈恋爱。“自从十八岁穿上这该死的军装就没有在脱下。”她们最美妙的理想是找一个男人,生一个孩子。可是这么简单的理想,在战争年代却是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全部化为了泡影。如花似玉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或壮烈或卑微地献给了保家卫国的战争。

篇12: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女人的一生似花,有的是插在精美花瓶的鲜花,娇嫩妩媚却生命短暂;有的是盆栽的景花,不失生机却经不起风雨;有的是野地的蒲公英,洋洋洒洒逐风播种生命顽强。女兵应该是属蒲公英吧!战场的磨练让她们顽强而洒脱,生命中始终贯穿一种气场------军人!

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男人,全村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沉默寡言的丽达、满脑子诗意的大学生索妮娅、厚道的农村姑娘里莎和胆小乖张的嘉尔卡,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娅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爱美的心灵。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

五个小姑娘,不同的背景,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了战场。她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有些人最终成熟了,有些人始终无法走出心理的阴影,每个人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战争剥夺了她们的一切机会。这应该是真实的写照,如果每个人都是能够经受住心灵的折磨,那就是浪漫主义了,也不是战争了。最后,五个战士都死去了,仅仅剩下失去一只手的准尉同志。她们这个战斗团队最终完成狙击德军的任务。

有人说,那些女兵不像苏联红军。不是的。或许我们接受了太多高大全战士的思想,潜意识认为正义的战士就应该是英勇的,即使有缺点,也是暇不掩玉的。所以我们看不惯上战场不像上战场、胆小怕死。但我们别忘了,她们并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除了热妮亚参加过突围战、丽达是老兵有一定经验(如出发前只有她裹了厚厚的裹脚布而其他女兵包括热妮亚都是穿着袜子),其他三人可以说毫无经验。她们只是炮兵,驻扎在后方一座小山村,在准尉眼中,她们只是一群有文化、爱漂亮的女人而不是真正战士,他也曾为带这一群麻烦的女人而沮丧过。这群姑娘虽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伤痛,却不曾经历战场上的残酷,况且她们包括准尉当初只是以为德寇只有两个,准尉还估计最多不超过四个,或许他们认为,要伏击这两个德寇是那么容易,就算德寇武器精良,有作战经验的准尉说不定可以以一对二,再加上射击手热妮亚、老兵丽达,四个也不成问题。

十六名带着精良武器的德寇绝对出乎他们的意料,连准尉都觉得棘手,何况毫无经验的姑娘们?所以,准尉才会要在出发前检查装备,批评她们不注意枪支的清洁、带那么多无谓的东西难道以为去郊游;还说“我就知道你们一定会因为爱漂亮而不裹裹脚布”。他允许索尼亚带诗集或许是对战斗危险不确定性的一种内疚。里莎是守林人的女儿,所以准尉才派她送信。她走错路是因为肩负重任、紧张害怕慌不择路而走错路,当她看见苦苦寻找几乎绝望的路标就近在咫尺,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会一不留神完全合理。只差几步呀„„她的死应该被肯定死得壮烈。

索尼亚急急返回找烟袋,准尉虽然喝住她语气却不严厉,因为他们都认为敌人还在对岸,缺少的四个德寇准尉也没确定已经潜入自己后方。这是他们的大意。索尼亚以为后方是安全的,她一心想赶紧拿回烟袋,然后回来与战友一起战斗,1哪里顾得上脚步轻重,警惕四周?她的死的确不值。准尉后来也懊悔为什么没有严厉制止。

嘉尔卡的死最受诟病。大家认为她胆小怕死,简直是累赘、丢人现眼。刚开始我也讨厌她,爱说谎、搬弄是非,胆小懦弱„„但别忘了,她还未成年。她只是渴望母爱的可怜的孤儿,她当初甚至没有姓名。当面对可怕的敌寇一步步走向自己,对于一个孩子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惧?她尖叫逃跑是出于本能,不能因此就批判她,毕竟她在可以自私地选择撤回去时是选择与战友们留下来,即使她知道最终可能会死。所以准尉撒谎说她是在对射中阵亡,死得壮烈是对她参加这次战斗的表现的肯定。我最终选择同情她。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二战的硝烟早已在人们心头与脑际散去,然而,当我们安享美梦之余,我们是否意识到:为我们赢来这自由与幸福的勇士们已然于地下长眠。怕还有太多的人如以前的我,也在呼唤那“造就英雄的时代”的到来,不然,怎么会有车臣危机、非洲战火,又哪里来的波黑乱世和海湾**?

和平来之不易,先烈们用热血换来的一轮明媚璀璨的朝阳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不能再让“冉妮娅”手握机枪成为冷血杀手了,不能了,绝对不能了,愿我们能用洒满欢乐的黎明迎来辉煌的明天,拥抱那轮灿烂的朝阳!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湖水如此清澈;

思念的琴声如此空灵而寂寥;

白桦林迎风吟唱;

布谷鸟低声哀和;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当男人们纷纷倒下,女人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没有懦弱,也没有逃避;

只有信念和坚强;

豆蔻年华在硝烟中撕裂;

青春岁月在战火中闪亮;

热血染红了茫茫雪原和猎猎旌旗,血肉之躯换来了安宁与和平的曙光。

清晨的薄雾渐渐散去;

淡淡幽思萦绕着青青的山冈;

在不曾属于我们的年代里,青春谱写了永恒不朽的乐章。

湖水依旧清澈明亮;

思念的琴声依旧空灵而寂寥;

白桦林依旧迎风吟唱;

布谷鸟依旧低声哀和;

篇13:初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散文

也许,我国不少观众不知道它的作者瓦西里耶夫,然而他的名字并不因此黯然失色,而依然光彩熠熠。说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国作家、翻译家高莽先生在他的《作家的幸福》一文里叙述的一件事情。1987年夏天,瓦西里耶夫随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我国期间,在游览长城的路上,高莽先生对他说,他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根据它拍成的电影在我国影响很大,随便问一个游人都知道。于是在一家饭店里瓦西里耶夫问一位女服务员看没看过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真实感想和深刻印象,她一个劲儿地讲着,高先生简直无法为她翻译下去了。瓦西里耶夫望着女服务员,被她的表情、声音和内心的激动吸引住了,热泪沿着脸颊滚滚落下,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在场的诗人库古里丁诺夫看到如此动人的场面,说道:“世界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但很少人读过他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界上有很多人知道一些作品,但很少知道它的作者。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924年5月21日出生于斯摩棱斯克一个军官家庭,小时候,酷爱历史,也喜欢文学。在沃罗涅日念书时,他参加过业余演出,办过手写刊物。他刚读完9年级,卫国战争爆发了。时年17岁,他便投笔从戎,奔赴前线。1943年秋天,进入装甲部队军事学院学习,1948年毕业后,在部队里当军事工程师。195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写卫国战争题材小说著称。他的处女作是剧本《坦克兵》,上演时更名为《军官》。他写了大约30部中长篇小说,其中多数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要射击白天鹅》、《后来发生了战争》等。1969年在《青春》杂志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使他一举成名,饮誉文坛。苏联评论家瓦西里·诺维科夫认为,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典型。1972年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将其拍成电影,1973年获奥斯卡提名奖,1975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发表后,瓦西里耶夫收到许多苏联读者的来信,问及作品是根据事实创作的还是虚构而成的。他回答小说的情节是以真事为基础的。在战争年代,他偶然在《消息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一个受了伤的中土和德国一个伞兵支队作战的报道:在通往摩尔曼斯克铁路附近的前沿阵地,德军两次企图切断这条铁路运输线,但都失败了。德军就往苏军后方派遣一小队伞兵。伞兵隐蔽在一个驻防站附近的森林里。这里驻防士兵不多,当中还有伤残人员,只有几支步枪。但他们无所畏惧,同法西斯匪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等到援军赶来时,只剩下了一个中土还活着……

瓦西里耶夫便以此为基础,将男主人公换成了姑娘们,加上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正如作者在答《书的世界》杂志记者问时说的,作品里的每个姑娘都是综合形象,准尉瓦斯科夫也是个综合形象,“没有任何一个女主人公是以具体的某一个人为蓝本的。我力求再现的不是具体的人物,而是年轻妇女的典型,她们只有一个目的:保卫自己的祖国。她们仿佛体现了奋起同法西斯进行自卫战争的我国全体人民的意志。”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并没有违背生活的真实,因为80万名苏联妇女参加了这场伟大的自卫战争,她们当中有当医生和卫生员的,有当通信兵、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的。她们在前方同男人并肩战斗,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执行了各种危险的任务,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其中40万名女兵战死疆场,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抒写了一首首苏联妇女和姑娘们为消灭德国法西斯,保卫苏维埃祖国而英勇献身的空前悲壮的诗篇。

瓦西里耶夫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的成就是与他亲爱的妻子佐丽娅分不开的。2003年3月,《共青团真理报》记者采访了瓦西里耶夫。记者问他:“您说过,您当作家多亏了佐丽娅,这是句玩笑话吗?”瓦西里耶夫点燃烟,微微笑着,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好像是头一回笑。他回答说:“大实话!开始我写剧本,写过《军官》。可后来我想写小说。佐丽娅就说:‘做你喜欢做的事吧。’几年时间里,我们就靠她每月的96卢布过日子。当时,我偶然在《消息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一个受了伤的中士和德国一个伞兵支队作战的报道。我就想到:要是中士不是和男兵而是和姑娘们在森林里截住了这些伞兵,怎么样?于是就产生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谈起自己的老伴佐丽娅,瓦西里耶夫眉飞色舞,仿佛变成了一个热恋中的小伙子。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里,他们携手一路走来,从风雪弥漫的夜晚走到朝霞满天的黎明,从战火纷飞的岁月走到和平阳光的年代。他们既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又是甘苦与共的夫妻,相濡以沫,恩爱一生。1943年秋,他进了装甲部队军事学院,遇见了未来的妻子——佐丽娅,她也在这个学院里学习,他们志同道合,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深深相爱了。有一次,他们漫步在山花盛开的原野上,瓦西里耶夫采集了一束山花准备给佐丽娅送去,这时他忽然看见了地雷,明白误入了未扫雷的地带。他小心翼翼地朝年轻的未婚妻走过去,而佐丽娅也发现了地雷,但她没敢叫出声,怕瓦西里耶夫朝她跑过去踩响地雷,便自己不声不响地走到了瓦西里耶夫的面前。这对情侣都争着要走在前头,把危险留给自己。争来争去,最后佐丽娅争赢了。他们谨慎迈步,终于走出了雷区。瓦西里耶夫后来回忆道:“从那时起,我经常遇上雷区……在我们生活的雷区,我也是尾随在她的后面,已经走了60多年,所以我很幸福。我无限幸福,因为我走在自己心爱的人后面。”

瓦西里耶夫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壮心未已,仍然每天坚持写作。72岁时他还学会了使用电脑。现在,他潜心研究俄罗斯历史,并写了不少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如今,他和老伴佐丽娅住在莫斯科远郊松树林中一栋大木房子里,他们在那里已经住了20年。

篇14:这里的夜晚静悄悄抒情散文

白天职场纠缠争斗累了,晚上到这里走一走,全身都会感到很松弛。高高的城阙会告诉你:多少事,从来急,千朝万代,世事变迁,大事小事都过去了,今天遇到的事有什么过不去的?有解不开心结的时候,来到这里散散心,静静的河水会告诉你:人生有多长?你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水滴,作为自己你存在,作为长河你似乎不存在,心里有什么不可放弃的?当你为不被理解而烦恼,为人心的叵测而愤慨,为受到的暗箭而神伤,为无端的刁难而委屈的时候,你每每来到这里静静心,背后物是人非的古院,眼前生机盎然的新园,围墙角楼,和风馨香,总会让你明白点什么。

篇15:这里村庄静悄悄散文

家庭小聚在骊靬城!

进了骊靬城,顺城墙和大殿绕了一圈,一只带有黄色斑点的白狗从我面前悠然自得地晃了过去,绕膝,又回到了我的面前,几乎是悄无声息。它嗅我的裤腿,嗅我的鞋,我眼一亮,唤一声“豆豆”。它很兴奋地前腿直立,扑在我的腿上,好像受到了委屈的婴儿,嘴里“呜呜”起来,抬头看着我,尾巴欢快地即将摇折。

这一幕,差点儿让我落泪。

这是一只京巴和土狗杂交的板凳狗,个头不大,身体臃笨。“豆豆”是几年前朋友送我,可我嫌麻烦,养两年后又辗转送给了骊靬城的大姐。

在骊靬城,我们晚上住在大姐家。饭后夜色朦胧,我站在院里看星光璀璨,在家人高声喧哗与猜拳声里,我选择出门散步。看我出门,趴在门口的“豆豆”突然一跃,翻身紧随身后而来。走在空气凛冽,长满芨芨草的地埂上,看着满天繁星点点,我寻找着曾经记忆中的能叫上名的几颗星星。他们依然旖旎的站在原来的地方,等待对方的拥抱。

此时,骊靬城那两扇厚重的大门已紧闭。在朦胧的月光下,我默默地注视着紫铜色的大门,当想象着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场可歌可泣的故事时,我浑身的血液直顶脑门,我的周身被临摹的古城墙紧紧地围住。心在被墙里美好的故事感动的同时,闻到了旁边白沙沟里悬挂在峭壁上的石头散发出铁锈般青涩的味儿,也闻到了脚下残存的几颗益母草淡淡的清甜,几株荆芥花儿超薄荷那令人眩晕的暗香与苦涩,艾蒿沁人心脾的啬香,听到身后老屋里隐约传来小曲“五哥放羊”撩拨情怀的激情与伤感。

走在曾经走过无数次尚待开发和已经开发了大部分的田野里,人工种植的紫花、黄花在夜里承接着点点露珠,滴答,滴答。和白天骊靬城的人声鼎沸比较,夜里的静,突然冒出一两声熟悉的鸟鸣,或乌鸦,或布谷,或寒号鸟。这样的骤然变化倒是不显得冒失,反而是另外一番风情。似乎是白天受到了汽车和游人的惊扰,晚上声音就多了份凄惨或哀怨。

还有田鼠、野兔偷食苜蓿茎叶的齿咬,都会在静夜里撞入耳廊。顺着围了一圈城墙的村庄绕一圈,村子里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一脸的平静,围在一家人的院子里,或坐,或站,在一盏白得耀眼的节能灯下看中间三人斗地主。看我走近,认识和不认识的都没有任何表情地回头注视我一眼,又聚精会神算牌去了。

其实,这儿的许多人我本来是认识的。最早的时候,我们村和骊靬同属一个大队,不说我的大姐、二姐嫁了骊靬人,我在这儿走动频繁,同学都有十几个呢。只是岁月沧桑,人各老去,为了子女、家庭生计各奔东西,于是人与人之间便失去了昔日的热情和友谊。

十几只叫不上名的狗懒散地围着那群人组成一个外圈,这些曾经的“宠物”狗和城里小区里成群结队跑的狗不一样。城里的狗偶尔还能仗势欺人的,或在主人的掩护下对着行人汪汪两声;而它们竟然也是静的,它们或站或卧,或自由踱步追逐嬉戏,看见生人就像看见城门口陈龙的画像,头都不抬一下。其中有两只长耳卷毛的,走路一派绅士风度,颇有欧洲遗风,就跟这里传说中的个别“骊靬”人一样,蓝眼睛黄头发或黄眼睛卷头发。它们见到我,就像白天见到一群群涌向骊靬城的探秘者一样,除了睃一眼你手里提兜的份量,仍然以一种静的姿态迎接你。

我站在这里,又想起了我的老家,一个静中有动的村庄,有狗叫的村庄。夏天,有风吹过,豆花儿飘香,麦穗儿哗哗啦啦,麻雀叽叽喳喳。这是骊靬城边上的楼庄子村,我的童年我的梦全部撇在了那儿。我记忆里的村庄,大碗花(类似于碗型)低头含笑,马兰花争奇斗艳,粉团花暗藏杀机,胡麻花招蜂引蝶;秋天的蚂蚱“吱、吱”的撇开粉色的翅膀,前仆后继,围着漫山遍野的`坟冢扑棱在长满沙柴,长满酥油草的原野上。

我站在没有山的山坡上,“豆豆”陪我一起蹲着,看蓝天白云,听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流进小溪的叮咚。听布谷脆甜的嗓子在黑夜里叫,那种不知在啼笑人的滑稽可笑还是故意秀它们多情的叫?那种从小令我毛骨悚然的叫。我蹲下身,坐在一块平板石头上看银河的牛郎织女,几朵毛头姑娘(蒲公英的花)依附我手,亲吻我,如婴儿的小手,柔嫩柔嫩的,在我的手背上轻轻地抚摸,软软的入心。捏下几朵,随手扬起,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消失。“豆豆”跟我疯了一天,似乎是倦了,蜷缩着依偎我脚下,把头藏在后退中,进入了梦香。

村庄是烙在我的记忆里伴我长大,伴我走过来的。要说“坝”是我童年生活的依靠,狗就是我忠实的伙伴。在我童年的村庄许多的狗都知道我成长的艰辛,我青少年时生活的不易。

如今的村庄,早已没有了狗,偶尔遇见一只两只,也是被城市人遗弃的曾经的宠物狗。那些小得可怜的狗,已不再是人的朋友和看家护院的仆人,而是儿孙们提供给留守老人的伴儿。几年前,炒得沸沸扬扬,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的藏獒稍稍让我得意、自豪了几年,让我的心也跟着熨帖了几年。可是,身价不菲的神犬,如今照样摆上了餐桌,变成一盘盘佳肴供人饕餮。

上一篇:教育学有答案的下一篇:珍惜生命高中作文800字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