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说课稿

2024-07-16

二次函数说课稿(精选6篇)

篇1:二次函数说课稿

26.1.1二次函数y=ax的图像说课稿

1.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下第26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积累知识有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本节内容是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是后续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的基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

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描述函数,根据解析式判断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 y = ax2 的图象。

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以及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归纳问题的数学能力,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图像的对2

称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辩证观点。

3.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是学习新知及其综合运用,应着重采用复习与总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先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复习入手,通过提问思考、归纳总结、综合运用等形式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学。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分析,演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利用白板的动态画板功能,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

学法指导: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过程

(一)为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做准备。通过回忆复习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等相关知识引入新课。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总结规律,会根据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说出a为何值时y随x增大而增大(增大而减小),引导学生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运用联想、概括方法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化归迁移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

(二)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学习,采用学生思考,教师分析,解题小结三个环节构成的练习题讲解模式,巩固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基本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应用。

(三)反思概括,方法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着重理解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领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化归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由题及法,由法及类的数学总结归纳方法。

(四)作业

课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目标。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上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篇2:二次函数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二次函数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复习,又是对二次函数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为将来二次函数一般情形的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函数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教学目标

(1)掌握二此函数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与技能目标]

(2)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4、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的画法,以及它们图象的性质。②学生个性活泼,积极性高,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③初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形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关键词:情境、探究、分层)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2、学法(关键词:类比、自主、合作)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遵循“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抛物线和谐、对称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验证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美的有关抛物线的图案,创设情境:(1)你们喜欢打篮球吗?(2)你们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从而引出课题〈〈二次函数〉〉,导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更贴近生活,我先设计了两个和实际生活有关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然后出示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四个解析式都列出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从而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时要求学生既要知道表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字母的意义,还要能根据给出的函数解析式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二次函数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由于学生层次不一,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3道练习题,其难易程度逐步提高,第一道题面对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二次函数的概念直接判断,但需要强调该化简的必须化简后才可以判断。第二道题让学生逆向思维,根据条件自己写二次函数,从而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最后一道题综合性较强,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小结归纳拓展转化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这一节的知识条理化,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体现分层思想,通过作业,内化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遗漏与不足。同时,选做题具有总结性,可引导学生研究二次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联系.四.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整节课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我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层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把握评价的时机与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列出不同问题中的解析式,并通过观察他们的共同特征,成功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

2.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篇3:二次函数说课稿

最先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 率先于1840年以鸦片为敲门砖, 发动鸦片战争, 并最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丧失了部分独立主权, 从而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结局使原有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所以这课正是上承第1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 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分化出了顽固和洋务派, 其中后者掀起了一场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所以第2课又开启了第6课内容, 所以说第2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叙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 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抗击目标、经过, 因此它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时,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因此向学生讲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三、教学程序

1. 导入

教学过程通过对过去、现在圆明园的对照, 导入新课。揭示出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是我们的国耻, 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爱国热情。

2. 新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积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的作用。有效地运用材料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分组讨论, 师生谈话等形式, 重点与一般相得益彰, 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交相互动, 教师在注重深挖教材的基础上,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及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线索, 依次层层铺展开来。

第一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师如若一上来就让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肯定不会理解, 所以教师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分析, 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总结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二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经过, 战争爆发的经过比较复杂, 因此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经过, 由于教材叙述的不太清晰, 因此教师结合战争爆发形势图通过电脑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清战争的经过。 (1) “第一阶段清政府以失败而告终签订《天津条约》”,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天津条约》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战争爆发的第二阶段,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这一内容通过录像再现夕日历史, 图文并茂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看完录像后让学生谈感想, 然后教师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屡遭挨打最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腐败无能, 即“落后就要挨打”, 今天, 民族要独立, 国家要富强, 人民要富裕, 就需要包括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中国人心怀大志, 奋发图强,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 才能避免类似火烧圆明园历史悲剧的重演。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升华。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2) “教师让学生阅读P8一图一表”, 思考沙俄是如何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吞中国大片领土?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目:太平天国运动,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在此设计一个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P9内容理清太平天国运动抗击目标及其斗争的经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电脑、录像等多样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但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再现夕日历史, 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积极性较高, 对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清晰。本节课教师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叙述有些详细, 应简略些。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 清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分化出了顽固和洋务派, 其中后者掀起了一场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关键词:第二次鸦片战争,商品经济,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1].翦伯赞.《晚清史》

篇4:第4讲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性质很简单,考查到的仅仅是其单调性,而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另外三次函数的导数也是二次函数.因此,二次函数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同时会借助二次函数考查代数推理能力,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中都可能用到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直接考查在5分左右,结合其它知识考查就更多些.

命题特点

结合高考特点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1)会根据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3)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和单调性求区间上的最值;(4)三个二次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转化应用.

1.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根据其解析式及函数图象特点找到解题突破口,布列方程组.

例1 已知二次函数f(x)满足f(2)=-1, f(-1)=-1,且f(x)的最大值为8,求二次函数f(x)的解析式.

解析 法1:利用一般式.设f(x)=ax2+bx+c(a≠0),

[4a+2b+c=-1,a-b+c=-1,4ac-b24a=8,]解得[a=-4,b=4,c=7,]

∴所求二次函数为f(x)=-4x2+4x+7.

法2:利用顶点式.设f(x)=a(x-m)2+n,

∵f(2)=f(-1),

∴抛物线对称轴为x=[2+(-1)2]=[12],即m=[12].

又根据题意,函数最大值ymax=8,

∴n=8,∴f(x)=[a(x-12)2+8].

∵f(2)=-1,∴[a(2-12)2+8=-1],解得a=-4.

∴f(x)=-4[(x-12)2+8]=-4x2+4x+7.

法3:利用两根式.由题意知f(x)+1=0的两根为x1=2,x2=-1,

故设f(x)+1=a(x-2)(x+1),即f(x)=ax2-ax-2a-1.

又函数有最大值ymax=8,即[4a(-2a-1)-a24a=8],

解得a=-4或a=0(舍).

∴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f(x)=-4x2-(-4)x-2×(-4)-1=-4x2+4x+7.

点拨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主要是用待定系数法,根据题目条件合理选择方法,布列方程求解.二次函数解析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三点式:直接通过代点解三元方程组解答;顶点式:找到抛物线顶点,设顶点式求解;零点式:通过对应二次方程的根,设方程求解.具体用哪种形式应根据题目条件决定,减少计算.

2. 二次函数区间上的最值,主要是数形结合和函数单调性综合应用,是考查热点.

例2 函数f(x)=2x2-2ax+3在区间[-1,1]上最小值记为g(a).

(1) 求g(a)的函数表达式;

(2) 求g(a)的最大值.

解析 (1)①当a<-2时,函数f(x)的对称轴x=[a2]<-1,则g(a)=f(-1)=2a+5.

②当-2≤a≤2时,函数f(x)的对称轴x=[a2]∈[-1,1],则g(a)=[fa2]=3-[a22].

③当a>2时,函数f(x)的对称轴x=[a2]>1,

则g(a)=f(1)=5-2a.

综上所述,g(a)=[2a+5,a<-2,3-a22,-2≤a≤2,5-2a,a>2.]

(2) ①当a<-2时,g(a)<1.

②当-2≤a≤2时,g(a)∈[1,3].

③当a>2时,g(a)<1.

由①②③得,g(a)max=3.

点拨 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单调性确定最值点,研究区间和对称轴的关系.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主要有三种类型:轴定区间定、轴动区间定、轴定区间动.不论哪种类型,解决的关键是考查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当含有参数时,要依据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进行分类讨论;二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主要依据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进行分析讨论求解.

3. 三个二次式之间关系密切,充分利用转化和数形结合思想,将三者有机结合是关键.

例3 已知函数f(x)=x2-3x+m,g(x)=2x2-4x,若f(x)≥g(x)恰在x∈[-1,2]上成立,则实数m的值为 .

答案 2

解析 由题意,x2-3x+m≥2x2-4x,即x2-x-m≤0的解集是[-1,2],所以m=2.

点拨 本题关键是现将f(x)≥g(x)通过作差变为二次不等式,由题意知-1和2恰好是对应方程的两根,直接求解.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统称“三个二次”,它们常结合在一起,而二次函数又是“三个二次”的核心,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贯穿为一体. 因此,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数形结合是探求解题思路的有效方法. 用函数思想研究方程、不等式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抓住二次方程的根是对应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对应二次不等解集端点这一关键解题.

4. 二次函数综合应用主要是将解决含参数的问题和可化为二次式的问题.

例5 已知函数g(x)=ax2-2ax+1+b(a≠0,b<1),在区间[2,3]上有最大值4,最小值1,设函数f(x)=[g(x)x].

(1) 求a,b的值及函数f(x)的解析式;

(2) 若不等式f(2x)-k·2x≥0在x∈[-1,1]时有解,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g(x)=ax2-2ax+1+b,由题意得,

①[a>0,g(2)=1+b=1,g(3)=3a+b+1=4,]得[a=1,b=0.]

nlc202309032056

②[a<0,g(2)=1+b=4,g(3)=3a+b+1=1,]得[a=-1,b=3>1.(舍)]

∴a=1,b=0,g(x)=x2-2x+1,f(x)=x+[1x]-2.

(2) 不等式f(2x)-k·2x≥0,即2x+[12x]-2≥k·2x,

∴k≤[12x2]-2·[12x]+1.

设t=[12x],则k≤t2-2t+1.

∵x∈[-1,1],故t∈[12,2].

记h(t)=t2-2t+1,∵t∈[12,2],

∴h(t)max=1,故所求k的取值范围是(-∞,1].

点拨 本题第一问涉及二次函数解析式和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由于二次项系数符号不确定有必要分类讨论.这里还要注意函数对称轴是确定的x=1这一条件,从而可以得到最值点只能是区间端点.第二问就是通过换元将指数式转化为二次函数的,这在函数中是很常见的方法.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抓住二次项系数符号、对称轴、单调性这些重要研究元素,还有很多非二次函数可通过换元变为二次函数处理,但一定要注意变量范围.

备考指南

1. 掌握好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单调性、对称性等),这是解题的基本理论依据.

2. 抓住三个二次式的关系,并能进行相互间的转化,以二次函数的图象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二次函数的单调区间、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参数范围的问题.

3. 会用转化思想,将可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通过换元变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性质处理.

限时训练

1. 函数[f(x)=ax2-(a-1)x-3]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13]] B. [(-∞,0]]

C. [(0,13]] D. [[0,13]]

2. 设abc>0,二次函数f(x)=ax2+bx+c的图象可能是 ( )

[y][x] [O][O][O][O] [y] [y] [y] [x] [x] [x]

A B C D

3. 已知f(x)=[x2]+bx+c且f(-1)=f(3),则 ( )

A. f(-3)

C. f([52])

4. 若函数[y=log2(mx2-2mx+3)]的定义域为R,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

A. (0,3) B. [0,3)

C. (0,3] D. [0,3]

5. 设二次函数f(x)=[ax2+bx+c],如果[f(x1)=f(x2)][(x1≠x2)],则f[(x1]+[x2)]= ( )

A. -[b2a] B. -[ba]

C. c D. [4ac-b24a]

6. 若f(x)=x2-x+a,f(-m)<0,则f(m+1)的值 ( )

A. 正数 B. 负数

C. 非负数 D. 与m有关

7. 已知y=f(x)是偶函数,当x>0时,f(x)=(x-1)2,若当x∈[-2,-[12]]时,n≤f(x)≤m恒成立,则m-n的最小值为 ( )

A. [13] B. [12]

C. [34] D. 1

8. 设[b>0],二次函数[y=ax2+bx+a2-1]的图象为下列之一,则a的值可能为 ( )

[y][x] [O] [y][x] [O] [y][x] [O] [y][x] [O]

A. [-1-52] B. [-1+52]

C. 1 D. -1

9. 已知一元二次不等式[f(x)>0]的解集为[x|-1

A. [x|x<-1或x>2] B. [x|-1

C. [x|x>2] D. [x|x>1]

10. 已知函数f(x)=[x2+ax,x≤1,ax2+x,x>1,]则“a≤-2”是“f(x)在R上单调递减”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1. 函数f(x)=x2+2x-3,x∈[0,2]的值域为 .

12. 已知函数f(x)=x2+bx+1是R上的偶函数,则实数b= ,不等式f(x-1)

13. 设f(x)与g(x)是定义在同一区间[a,b]上的两个函数,若函数y=f(x)-g(x)在x∈[a,b]上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则称f(x)和g(x)在[a,b]上是“关联函数”,区间[a,b]称为“关联区间”. 若f(x)=x2-3x+4与g(x)=2x+m在[0,3]上是“关联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为 .

14. 已知f(x)=m(x-2m)(x+m+3),g(x)=2x-2. 若同时满足条件:①?x∈R,f(x)<0或g(x)<0;②?x∈(-∞,-4),f(x)g(x)<0,则m的取值范围是 .

15. 已知二次函数f(x)的图象过点A(-1,0),B(3,0),C(1,-8).

(1)求f(x)的解析式;

(2)求f(x)在x∈[0,3]上的最值;

(3)求不等式f(x)≥0的解集.

16. 已知函数f(x)=ax2+bx+c(a>0,b∈R,c∈R).

(1)若函数f(x)的最小值是f(-1)=0,且c=1,F(x)=[f(x),x>0,-f(x),x<0,]求F(2)+F(-2)的值;

(2)若a=1,c=0,且|f(x)|≤1在区间(0,1]上恒成立,试求b的取值范围.

17. 已知函数[f(x)=x2+2x],

(1)若[x∈[-2,a]],求[f(x)]的值域;

(2)若存在实数t,当[x∈[1,m]]时,[f(x+t)≤3x]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8. 设函数f(x)=x2+|2x-a|(x∈R,a为实数).

(1)若f(x)为偶函数,求实数a的值;

(2)设a>2,求函数f(x)的最小值.

篇5:相反数说课稿

本节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第二章第三节.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

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

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

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

平,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及应用.(二)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自体会得到相反数的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发

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应用.难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应用.三、教法分析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

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思考,以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

极发言,主动参与.为了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三角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或

小黑板)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直观、形象.四、学法指导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 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五、教学过程

1、复习知识,创设情景

为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并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通过复习正数和负数的定义、数轴的三要素,导入新课.2、展示新知

(1)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画出数轴,并联系数轴,与学生共同讨论出-2.5和2.5,6和-6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将观察得出:

特点:1)位于原点两侧; 2)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3)只有符号不同,一个是“+”号,一个是“-”号.(2)根据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特征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3)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部分简单的练习,提出问题:判断正误: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教师作简单的讲解

(4)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后,继而提出问题:是否还有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得出:规定:零的相反数是零.3、例题讲解

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两个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1 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5,+11.2,0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义的能力.同时总结得出:法则一:通常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法则二: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例: +(4)=4,-(4)=-4.此时提出问题:-0=?,+0=?,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例2 化简下列各数:

(1)-(+10);(2)+(-0.15);

(3)+(+3);(4)-(-20).设计意图:对新课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4、课堂练习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请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提醒.这里我设置了两个练习题.练习1 填空:

(1)2的相反数是();

(2)()是-100的相反数;

(3)-5.5是()的相反数;

(4)()的相反数是-1.1; 答案为(1)-2;(2)100;(3)5.5;(4)1.1;(5)-8.2.练习2 化简下列各数: 1(1)-(+0.78);(2)+(+9); 5(3)-(-3.14);(4)+(-10.1).1 答案为(1)-0.78;(2)9 5(3)3.14;(4)-10.1.练习1让同学们在下面思考,然后请五位同学起来口答;练习2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做,老师做简单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课时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次加深学生对相反数的理解,将对相反数的定义及零的相反数是零等知识进行复习.6、作业布置

(1)复习相反数的相关知识与内容;

(2)课本28页,习题2.3,必做题:1,2,3题;选做题: 第4题;(3)预习下一节绝对值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看一下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通常可以表示为:a的相反数是-a(a为任意的数).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第3个作业是为下节课讲绝对值做预习.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和第二版是新课的讲解,第三是例1和例2,第四版作副版使用,用于旧知识的复习和情景问题的提出,再借助小黑板展现练习,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篇二:1.2.3相反数说课稿

相反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2节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简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能力目标:(1)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两个人从某地反向行走4米。

提 问 :“两个人都行走了4米”能完全表述此动画意思吗?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 再 问 :+4和-4包含了几层意思? 将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得到初步感知。

观 察 : +4和-4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再 观 察 :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分别在原点的 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若a是一个整数,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几个,分别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什么。

引入数轴,将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概念的形成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4和-4,+2 和-2,+5和-5,+a和-a每组数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发表见解,引导发现它们“符号不同,数字相同”。

深入问题1:+4和-2这组数也具有上述特点吗?

深入问题2:“符号不同”体现在数轴上是什么意思?

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每组数都含有“只有符号不同”和数轴上“方向相反”两个意思。

问题3:+3这个数有上述特点吗? 使学生认识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综合以上各点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观察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在以上数轴和数的结合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发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练一练: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6,-8,-3.9,5/2,-2/11,100,0

(三)、继续探究,深入理解

问题一:从练习1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观察、讨论,发现1 :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0的相反数仍是0。发现2:在一个正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它的相反数。由此类推出: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填一填 :+5 5,100 +100,+a a(填上=、< 或 >)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说一说:这些数表示的意义?并化简这些数-(-68),-(+0.75),+(-3/5),-(+3.8),-(-x),+(-m)

试一试 :化简-{+[-(-9)]} 活动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有理数的意义到双重符号乃至多重符号的化简,起到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基础知识题:

1、判断正误(1)任意一个数都有相反数()

(2)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3)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2、如果a+b=0,那么()a、a、b两个数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b、a、b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 c、一定有a=b=0;d、a、b互为相反数。2能力提高题:

4、如果x+(-4)=0,(+16)+y=0,试求x+y的值。

发展思维题:如果a、b表示有理数,在什么条件下,a+b和a-b互为相反数?

以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置不但可以照顾差生,还可以解放优生,同时也能调动中层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五)、回顾总结,发展情感

回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顾之后,加以评价,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方法,体会辩证思想。

(六)、布置作业,回归实践 :教科书第14页的2题,18页的3题;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四大问题为主体,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填一填、说一说、试一试、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篇三:相反数说课稿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稿

课 题

专 业

指导教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010年6月6日

一、课题介绍

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相反数”的第一课时的内容.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相反数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有理数、数轴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绝对值等知识的基础.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相反数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正确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以及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三、教法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初一学生已经接触过关于数轴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两个师生双边活动,即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并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四、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归纳总结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四动参与教学活动:动手画数轴;动眼观察数的特点;动脑总结归纳相反数的概念;动嘴说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点,亲自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出两组数-4和4,-1和1,要求学生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回忆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请另外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标出表示这两组数的点,使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全班观察-4和4,-1和1在数轴上表示的点有什么特点,给出足够的观察、思考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再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数是具有以上两组数所具有的特征的,让学生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新课相反数.2、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教师用双手捂住4和-4的符号,让学生观察

问题一 剩余部分有什么特点?我们怎样来给相反数下一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出相反数的概念:一般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问题二 怎样理解概念中“互为”一词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相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问题三 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亲自实践中掌握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即表示两个相反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培养归纳能力.总之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概念的来源,及概念的特点.3、反馈练习,应用拓展

然后跟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叫“找朋友”,找6个同学上讲台,发给一人一张课前准备的卡片,卡片上写咯3组相反数,游戏规则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是朋友.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更熟悉相反数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抽象的理论知识.例题讲解

例1 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5,?7,?31,?11.2,0.2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观察例题,归纳求相反数的规律.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而在一个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例2 化简下列各数.(1)?(?10);(2)?(?0.15);

(3)?(?3);(4)?(?20).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求相反数的规律.4、知识回顾,反思提高

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巩固练习: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20);(2)?(?2.5);

(3)?(?13);(4)?(?7).

在学生答题时,巡视全班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学生答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不错”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并再次强调相反数概念:一般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加深学生的记忆.设计意图:将例1和例2结合,难度一定加强,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教材习题2.3:必做题:

1、2题;选做题:3题;思考题:4题.设计意图: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版主要是概念的讲解,第二版主要是例题讲解,第三版是课堂练习,第四版是副版,作为复习引入和课后作业的布置.总之,本节课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交流,讲练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篇四:相反数说课稿

说 课 稿 2012 年3月30日

一、课题介绍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及应用。2 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自体会得到相反数的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定义及学会知识的运用。难点:探究相反数定义的过程。

三、教法分析

“启发引导 突出问题 遵循原则 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思考,以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为了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采用三角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或小黑板)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直观、形象。

四、学法指导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比如说在开始讲授新课概念前我将在情境引入阶段复习上一节数轴,以数轴来结合讲解,写出几组数,如,3.5和-3.5,1和-1,2和-2,3和-3等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引导总结得出相反数概念:只有正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小明和小军向相反的方向行走,他们各行走了3.5米,记小明的方向为正方向,小军的方向为正方向,那我们就可以在下面数轴上标出他们的位置。

(二)展示新知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画一条数轴,并结合数轴,与学生共同讨论出2和-2,3.5和-3.5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得出:

(1)分别位于于原点两旁;(2)到原点距离相等;(3)只有符号不同。2 根据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特征之一,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出的结论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里我将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相反数的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互为相反数。并延伸出设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中的一个为“a”,另一个为“-a”,那么,得出一般的,a和-a互为相反数。再观察数轴找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最后得出规定:零的相反数是零。

再提出问题:判断正误:符号相反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教师做出简单的讲解。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例题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

例1 填空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请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提醒。这里我设置了练习题。练习1 连线 ++3.5 --11.2 - ++7 5 设计意图:练习1让同学们在下面思考,此题用连线来设计,一目了然,更达到了巩固知识的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义的能力。同时总结得出:法则一:通常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即表示这个数本身;法则二:通常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原来那个数的相反数。

例2 化简(1)-(+10);(2)+(-0.15);(3)+(+3);(4)-(-20).设计意图:对新课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同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练习2 化简

①-(-7); ②-(+1.2);

③-(-(-a)); ④-(+(-a)); ⑤-(-(+a)); ⑥-(+(+a))。答案:①7;②-1.2;③-a;④a;⑤a;⑥-a。练习2是新内容的延伸,我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做,我再做详细讲解。

(五)课时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次加深学生对相反数的理解,我将对相反数的定义、零的相反数是零、法则一和法则二等知识进行复习,并说明相反数的定义是结合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得到的,法则一和法则二是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归纳的方法而得到的。

(六)作业布置 1 必做题:书的17页,习题第三题; 2 思考-a是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作业分必做题和思考题,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篇五:《相反数与绝对值》说课稿 《相反数与绝对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反数与绝对值》。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的内容,它反映了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以及相反数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学习有理数的运算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激情,但由于之前没有学过类似的知识,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尤其在理解绝对值的意义方面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2、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绝对值;

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在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相反数并掌握双重符号的化简原则。

难点:正确理解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的意义。

五、教法学法分析

讲授课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展示

(一)知识回顾,引出问题 11 提问学生数轴三要素,并画出数轴,标出-1.5,-1,2,2,1,1.5对应的点,提出3-个问题: 11

1、-1.5与1.5,-1与1,2与2有什么异同点? 1

3、你能比较-1.5,-1,2的大小吗?-

(二)集体思考,引出新知

1、从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分别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和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利用-1.5=-1=-1=2 1=== 2 0= 的排列,让学生认真观察,归纳和概括规律。

从每行总结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从每列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着重板书此部分内容,这是本课的特点。

3、在掌握绝对值的基础上,回归数轴,进而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知识巩固

利用ppt,展示一些数,并让学生求出它们的相反数、绝对值,并将这些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四)课堂小结

篇6:正负数说课稿

芭蕉小学 张绍金

一、对教材的感悟和整合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1、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认识正负数,知道正负数的读写法。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根据这三条目标,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正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正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第二课时才通过海拔高度、答对答错、超市的盈亏、存折上的存取等具体情境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引入,在数学史料的提示下自主创造正负数,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沟通生活、丰富认识这一环节中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正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乐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领悟,我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几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3、遵循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旨,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为最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巧妙的教学情境体验和有趣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列举、记录中,学生们生动地感受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

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1.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

设计教学活动时,选用水果批发市场物品记录单及教材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存折存取记录单”等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了解正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灵活、趣味性强,同时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尝试创造性学习及合作探究。

创造性学习就是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一人列举相反意义的量,一人负责用正负数的方法记录,引导学生在列举生活实例中创造正负数、结合数学史料感知正负数的读写法,在四人小组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潜移默化地增长创造的能力。

3、彰显数学源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贯穿全课,应用“水果批发市场物品记录单、”“海拔高度”、“气温的测量”等场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之不畏惧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及良好品质。

四、教学构思

(一)整体设计

这部分内容我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题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该课分为“创境激疑——互动解疑——启思导疑——实践运用——总结评价”五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流程

1、创境激疑

首先视频播放:水果批发市场进货和出货的场景及仓库管理员的物品情况记录单,由于记录单的记录不够清楚,从而由此疑问入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认为比较清楚的记法记录水果进出库情况,课件展示三种常见的记法,教师适时地引出正负数的数学史料,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正负数的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由此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2、互动解疑

分三步,第一步,同桌探究,列举相反意义的量。同桌为一组一人列举相反意义的量,另一人用 “+”或“-”的方法记录在探究卡上。在展示汇报时让学生参与板书,具体为:一人口述所列举的相反意义的量,一人板演,并把相对应的写在一起。由此加深对正负数也是相反意义量的认识。

第二步合作探究,认识正负数的各部分名称。结合数学史料的介绍先想一想:现在对这些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在合作中完善对正负数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沟通联系,丰富认识。这一环节是回归生活,在存折存取情况表、海拔高度等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最后一个情境借助温度计上0作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这一认识,让学生在同桌讨论中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启思导疑

教师介绍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略不写,强调负数中的负号千万不能漏写。

4、实践运用

为了使学生巩固新知,学用延展,此环节设计了分类、判断、连线、按要求做题等题型,力求题型多样,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颖的用手势评判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5、总结评价

教学的尾声,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现回忆,然后让学生用正负数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成绩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收获新知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正负数

(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负数正数

-1 +2

??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是在学生动手自主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而形成的,设计简洁明了,不但重点突出,还体现了板书的实效性。

上一篇: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下一篇:中国石油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成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