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2024-07-16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精选12篇)

篇1: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

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篇2: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篇3:曾国藩治家格言的现代借鉴意义

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家运兴旺衰败。家庭和睦是曾国藩家教的重要内容,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如何使家人和睦,概括起来有三条。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贵亲戚邻里团结。

由于受传统社会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他首先要求兄弟和睦,“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之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他将“力挽家运”的首要因素归结为“兄弟和睦”,这在他的治家思想中占居了重要的位置,起着扭转家运的关键作用。为了使家庭和睦,他还要求家中子女与妇人相处时要有“和”的思想,要“亲顺恭敬,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以能耐劳忍气为要”,由此可知,他的治家思想是有一定封建性瑕疵的,是有大男子主义和重男轻女思想痕迹的,他要求妇女要遵从“三纲五常”以维护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伦理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损害妇女们民主自由的权利。

在曾国藩的家和思想中,除兄弟和睦之外,他还要求子弟们贵体孝道,并且以长者的身份告诫子弟们:“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父亲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他要求子女不仅要对亲生父母尽孝道,还要求对叔父叔母也要尽孝道,曾告诫儿子们说:“我身殁之后,尔等视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事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以省啬,独特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

曾国藩的家和思想不仅仅是一家之内的和睦,更是一家之外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邻里关系是一家之内和睦的外部条件,若邻里关系紧张,一家之内的和谐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他对邻里关系的和谐非常重视,要求子弟们“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在他的家书中也多有寄银钱,赈济亲族邻里的记述,却未有“夫妻和”的直接文字记述,但透过字里行间,可得知曾国藩的夫妻关系是相当和睦融洽的。曾国藩将家和思想看作是一家人兴旺发达的关键,只要家庭和睦,福自然就会得到,只要家庭和睦,即使是穷氓小户也必兴,所以他非常肯定地说:“和气蒸蒸家不兴者未之有也。”为了使家庭兴旺昌盛,他讲求家庭的和睦,为了使家庭和睦,他要求做到兄弟和睦,做到贵体孝道,做到亲戚邻里团结。但是他的家和思想更多地强调一家之和睦,很少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和睦。

在一家的和睦方面,他的家和思想似乎离我们早已远去。人们对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的简单抛弃,扭曲了家庭的内部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竞争性的异常激烈,西方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蔓延,这一切都淡化了传统家庭成员间浓郁的血肉亲情关系,削弱了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孝道”精神,诸如“商场无父子”的激烈竞争弱化了中国人的父子情深。“三纲五常”已不再约束每个家庭成员,却出现了新的现象。此时,人们才急切地呼唤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急切地呼唤传统美德复归。于是曾国藩的孝悌和家教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借鉴一下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并能推爱于人,则无疑能减少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磨擦与冲突,使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和谐美好,从而为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精神动力。当然,我们在继承其思想时,要剔除“愚忠愚孝”“显身扬名”等封建的糟粕,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分好坏地加以继承。

综观以上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的治家思想主要是以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为基础。他在继承先贤治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治家思想,如书信式的教育方法等。在治家方面,他非常看好家庭成员的内外勤俭,家庭和睦以及谦虚谨慎的人格修养。然而在这些治家的理论中,文字论说最多的是家和思想,曾国藩本人最为重视的也是家和思想,家和思想是他治家思想的基础,在今天看来,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治家格言中有不少内容反映古今中外的,一般家庭生活中共同或基本相同的人伦关系及道德要求,这些具有全人类的共同因素,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应予以批判地继承。

摘要: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他在继承前人的治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治家理论。其治家思想内容相当庞杂零散,在这些治家理论中,最重视和论说最多的是家和思想,他说:“和气蒸蒸家必兴。”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篇4:父亲与朱子治家格言

记得父亲写的最多的是《朱伯庐治家格言》,用赵孟頫的笔意写的一副横卷,就挂在他卧室书案后的大衣柜上。我时常似懂非懂地试着去读,父亲常用格言上的话教育我们姊妹兄弟四个。

父亲勤劳,每天早睡早起,根本不用定闹钟,切实做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父亲这个习惯源于母亲早年操劳,至中年以后睡眠不好还伴有高血压等,往往黎明的时候才能睡着一会儿。父亲便默默地承担起家务,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从马路对面的水井里挑水把水缸打满。我早自习回来,总能在灶台上拿到煮好的稀饭和热腾腾的馒头,有时候还会有摊的鸡蛋饼,香油炒的菠菜豆腐。

父亲是困难年月过来的人,爷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年少的父亲担负着照顾弟弟妹妹和母亲的责任。那些年月,家里经常为吃饭而犯愁,可以想见当初父亲在孤儿寡母的家庭里承担的压力。改革开放以后,光景渐渐好起来,我们全家人一起吃饭,父亲经常望着我们姊妹兄弟四个,在我们面前吟起格言上的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受家庭早年困顿和父亲的影响,我也形成了习惯,如果出门请客吃饭吃不完的绝对打包,自己碗里的饭菜,即便不大爱吃也要一扫而光。

参加工作了,父亲教导我“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及后结婚生子工作忙,和父亲的联系日渐少了,碰到逢年过节打电话回家,父亲也常用格言的语句告诫我,“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间我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现在又南漂到深圳创业。身为人子、人夫、人父,我非常愧对家人,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我的脑子里时常会闪现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于是,我也萌生了一个想法,把父亲一辈子勤俭持家、踏实做人的品格传承下去。为此前不久我专门致电给父亲他老人家,请他用小楷写一副《朱伯庐治家格言》给我寄来,我想裱起来挂在书房里,经常诵读自警并教育孩子。父亲在电话的那边满口答应了,听上去,他很高兴。放下电话,我突然有点后悔,父亲年纪大了,腰不好,眼睛也花了,带着老花镜伏案写小楷,肯定要废不少心血……

责任编辑:肖华

篇5:朱子治家格言语录

2.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4.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5.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6.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7.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8.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9.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10.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1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12.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3.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14.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6.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17.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8.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1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0.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21.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22.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23.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4.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2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26.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27.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28.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29.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30.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31.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32.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33.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篇6: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作者:

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昆山人,清初居乡教授学生,以程、朱为本治学,提倡知行并进。他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中国传统教育视为启蒙读本,影响深远。目前还有拓本传世,更有不少人能够琅琅上口。朱伯庐还有一首《劝孝歌》,写尽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辛苦,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这首《劝孝歌》,层次清晰,通俗易懂,感人至深,广泛地流传于江浙一带

解释: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篇7:朱子治家格言

孩子学习伏羲文化后,自己有幸接触《朱子治家格言》,读后颇有感触,下面说说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对于这两句话,感触尤为深刻。孩子的姥姥姥爷、即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村人,他们做事勤快且有安排,在印象中父母每天早上均是四、五点起床,在七点左右,已将孩子的吃喝及家里杂事基本都处理好了,然后下地做农活,因忙农活而忽略上学的孩子、因收秋而临时准备农具、因家中大笔开支而到处借钱等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事情,在父母身上从未发生过,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们姐弟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参加了工作。仔细品读两句话,凝聚了父母的一生,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在品读老祖宗几千年前总结的经典时,我恍然大悟,这是教子治家的宝贵财富啊,勤俭持家、努力学习、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同时使我深切体会到,称职的父母,一定会培养出称职的孩子来。

篇8: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撰文自勉

朱柏庐生活在明末清初。1645年,昆山不敌清兵而城陷,其父朱集璜誓与清廷决裂而投河自尽。此时的朱柏庐只有十八岁,决心继承父志,从今不参加科考。他博学勤笔,著述丰硕,留下了百余册典籍,但名扬天下的却是一篇只有五百余字的《治家格言》。

其实朱柏庐自己并不看重《治家格言》,所以在他生前的自选集中没有将《治家格言》编入,在他有关的回忆录中也没有提起写作《治家格言》的缘由。原因是:其父死后,朱母抚养三个儿子,朱柏庐作为长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为了培养家人的正气家风,在他人到中年的时候,就用诗文句式撰写了告诫后代堂堂正正做人的短文。文句来源有的是根据先贤经典重新编写的,有的是根据生活经验精辟总结的。文中既有摘编,也有独创,为了不被别人评头品足,所以朱柏庐谦虚地为短文取名为《治家格言》,并书写成条幅贴于厅堂,让家人朝读暮思,鞭策生活行为。他当时撰写《治家格言》只是用于家人自勉,并无扩散之意。

后来,其家住常州的叔父朱大满到昆山走亲,看到朱柏庐家中墙上的《治家格言》颇有触动,认为这是一篇教人治家的好文章,很想带回常州。朱柏庐认为反正都在朱家范围内传播,就挥笔抄写一遍赠予叔叔。当时,朱柏庐只当是家人之间的交流,所以没有署名。

当朱大满将《治家格言》带回家中后,就立即制成匾挂在家中,并题写了一副对联:鹿洞谈经传千秋师表,柏庐继志垂一脉家规。这副对联无意中将朱柏庐的学问与曾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传经的朱熹联系了起来。当然,朱大满出于好心,对朱家门第中继往开来的精英给予了褒扬,却引发了节外生枝的联想。对联的内容没有错,却引发了猜解作者的麻烦。

流传误改

不久,朱大满逝世,朱柏庐也离开故土到吴县东山去当塾师。挂在昆山家中的原作不翼而飞,挂在常州的原作被家人传承,各地的抄件数不胜数。《治家格言》成为一篇佚名佳作在民间广泛流传,被公认为是训导家庭美德的上佳美文。

在相互抄录的过程中,都为漏写作者的姓名而遗憾。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鹿洞”为朱熹在庐山讲学的地方,大作肯定为朱熹所作,后人柏庐先生只是继承而已。朱熹曾写过“家训”文章,《治家格言》与朱熹“家训”相比,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且叙述更详尽、文字更生动,更有可仿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治家格言》更有吸引力,有人干脆将《治家格言》改名为《朱子家训》。

在随后的100多年中,大家便认为《朱子家训》就是朱熹所作,甚至还称其为《紫阳朱子家训》(紫阳是朱熹的别号),那么作者已铁定朱熹了。至此,已把《治家格言》的真实作者彻底湮没。由于《朱子家训》的影响与日俱增,朱熹大名当然更加耀眼,而朱柏庐只能黯然失色。

县令正名

对于《治家格言》的篇名误传为《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误传为朱熹的事件,不了解真相的人可能会不以为意,然而知根知底的昆山人却愤愤不平。只是错话已讲久,假象已当真,要想拨乱反正谈何容易,只能听之任之,无可奈何。但有一个人敢于据理力争而抱打不平,他就是同治年间的新阳县令廖纶。

当时昆山县和新阳县为同城分治的两个县。四川籍的廖纶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赴昆履职。他在登科考学之前就对昆山的朱柏庐无限崇拜,不但热衷于他的理学著作,而且还敬重他的民族气节。他一到昆山,就听到许多文人对误传《治家格言》的篇名和作者抱怨多多,他决心竭尽全力为朱柏庐正名。经过深入调查,廖纶确认《治家格言》的作者非朱柏庐莫属。有人劝他将错就错,就把《治家格言》当成《朱子家训》算了,因为朱柏庐姓朱,又是当地有名的塾师,能戴得上“朱子”头衔,再说《治家格言》有“家训”的内涵,而且有些出版物也用《朱子家训》来特指《治家格言》,但廖纶坚决反对。

廖纶一方面在玉山书院(今培本小学内)重建纪念朱柏庐的祠堂;另一方面特意用正楷抄录了《治家格言》,不但悬挂在衙门厅堂,还刻碑镶嵌于祠堂墙壁,并撰写题跋,大意是“此文不为朱熹所作”,而是“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从此,朱柏庐的著作权得以正名。

篇9:朱子治家格言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篇10: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

“既昏便息,关紧门户,必亲自检点”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要“修养身心,防心离过”,其有两层意思。从事上来讲:第一层是我们的夜生活要清净,不要搞的太晚,太晚睡觉不利于身体,也不利于自己的修养。我们要用智慧去安排自己的时间,晚上相当于一年四季的冬天,要进入冬藏的阶段,顺应天时,少些应酬,能免则免,这样才不损坏健康,又可以蓄养精神以备学习和来日的工作。第二层是家居要谨防盗贼谋财害命,安全起见。要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这是治家的重要原则。

从心上来讲:第一层是要知止。《大学》里面讲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懂得知止,就是我们的心有所定向,我们的心志有一定的方向。方向是什么?就是《大学》里的“在明明德”。恢复我们本性的明德,志在圣贤,这就是我们的心志之定向。所以能够知止,心里有方向了,就能心定了。心定了就不会心妄动,这就是静。静下来了就能随遇而安了,心安就理得了,理就虑。这样你最终就能够有智慧,考虑问题就会精细周详,而不会出错。这就叫智慧现前。这也如同佛门里面讲的“戒定慧”三学。这是相通的。开了智慧,你的言语造作一切行动都能够得其正,那么你就得了。得什么,就是得其所止,所止就是自己的目标,你就达到目的地了,也就是圣贤的境界。所以懂得知止,何其重要。第二层是要防心离过。心不再攀缘,把心关起来,这是防止自己的贪嗔痴,种种不善的恶念起来。能够防心,身就能够离过,就没有过失了。亲自检点自己的内心,看自己的善念多还是恶念多,正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佛门讲的忏悔。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叫开悟发现过失后把它改正过来,这就叫修行。改过自新这才是进步。了凡家训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我们学圣学贤,希望自己天天进步,就是通过改过而来的。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过错并不值得羞耻,因为我们不是圣人,肯定会有过错,有过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所以这种改过自新的行为天天都得进行啊。现代社会对六根的诱惑太多,真正修道的人要懂得守净治学。用这种行为表演给他人看,这就是教化,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深意。

篇11:朱子治家格言读书笔记

“颓堕自甘,家道难成”

这句话是教导我们“颓废懈怠,诸事难成”。从事上讲,这是劝导我们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经营家业必须要奋发,不能顾懒惰懈怠。曾国藩先生强调,治家讲究一个勤字,勤能兴家。治国也如此,励精图治的帝王能兴国,否则颓堕自甘必破国。历史上“扶不起的阿斗”的三国刘禅的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范例。

从心上讲,我们必须要有那种精进的心,有那种“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孝心。《中庸》上讲,孝是能继先人之志的。继承祖先、父母留下来的事业,有这种孝心,自然能够奋发图强。历史上唐玄宗治理社会达到开元盛世就是很好的证明。但还是最终因安史之乱衰落下去,说明什么。就是哪怕唐玄宗原是个“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有孝心的.人,但后期也因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而误国。所以,希望永久继承家业,首先要做格物的功夫,格除自己的物欲,包括财色名食睡。贪图享乐的心,要把它控制住。纵然不能完全消灭掉,也要经历控制住,让天理战胜人欲。否则圣贤道理学的再多,不力行,不从格物下手,那学问也是不真实的。所以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的环境志向容易消减。

篇12:朱子治家格言全文

今年五年级课外背诵古诗文的目录中有一篇《治家格言》,以前我读过也背诵过。今年再读再背,还是有很多感想,有很多收获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一、在平日中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习惯。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防止临渴掘井。

二、团结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

《朱子治家格言》劝诫我们要温恤亲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是指要注意搞好与邻居、亲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互相谦让,多为他人着想;作为一个教师,则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为班级、为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做事要明辨是非,三思而后行。

《朱子治家格言》讲到:轻信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我们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特别在处理班级事物中,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同学纠纷,不要轻信片面之词,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职守。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四、生活简朴,做一个廉洁自律的教师。

上一篇:成人宣誓仪式学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清华大学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