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2024-05-19

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共7篇)

篇1: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被绑架的捐助与受助

弱者,需援助的人。每个人未必有帮助弱者的义务,但弱者始终拥有自己思考以及决定的权利。不能因为受帮助,便剥夺了他改变的权利。

有那么一个案例:重庆市北大研究生段霖夏,作为一个高阶知识分子,他能够考上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足以证明其人必有过人之处。然而,这个优等生的家境却一贫如洗,住在毛坯房里,面对着北大研究生四万余的学费,无力长叹。社会上舆论的帮助与爱心人士的馈赠,让段霖夏有了读研的保障,其中某玻璃厂老板李富华,正是他的最大帮助者。段某尊敬且感激的称他富华哥哥。然而数年后,李富华将段霖夏告上法庭,因为这个优秀的北大研究生早已休学去从事其他行业,四年的时间只修完了一门课程,李某觉得自己的善心受到了诓骗,起诉法院,要求追回善款。很多人到现在仍旧谴责段某白眼狼,怒斥其知恩不图报,没有好好完成学业。其实我不管段某事后经商以及信用缺陷之类的事,我只是想起一个问题。段某作为被援助对象,是否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而这样的闹剧仅仅是因为作为商人的李富华的房屋拆迁赔款不合理,李某试图通过该“知恩不报案”来取得媒体关注,使其获得更多的拆迁赔偿,他达到了目的,也引发了社会对慈善的思考。

诚然李某帮助段某是为了令他完成学业,更好的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但我认为,资助人对被资助者能指导,不能领导。被资助者之所以能被资助,说明其学业水平不差,如果补齐经济困难问题,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但倘若我是一个北大研究生,我还没毕业,我家里背负着重大债务,我欠了一笔巨额人情债,老实说我是很难投入的学习,因为我的压力已经超过了范围,遗憾的是,我并非北大研究生。当我面临父母日渐多病,家里负担加重,而我还在为家里增添负担的处境,压力可想而知。读研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使家里摆脱困境,但是如果读了研,家里没有改变,父母更为老迈,双手空空多了一个硕士文凭却没有工作经验,赤条条的进入社会,而想改变的还那么多。惶恐席卷了这个北大研究生的心。

有人说他欺骗了李某的善良。的确,他没有按照大家所想的去认真完成学业,而是去投资经商让人很无法理解。其实我很无法理解有一个现状,就是如果一个人经济困乏,而手头有现金,他是否有权利支配这笔钱去进行投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在段某拿到哥哥寄给自己的几千钱去投资话吧时,众人认为他明明有能力却欺骗群众。段某在演播厅说:“这是什么道理?难道我一定要卑微的去做棒棒,你们才相信我很穷,我需要帮助?”

这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一个人没有断手断脚,群众不相信他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一个大学生不落魄到扫街洗碗,没人相信他真的走投无路。为什么一定要逼到悬崖才拉?那是底线而不是标准。段某后来的生意经营还是失败,信用也进入破产,更是由于李富华的上诉成了道德通缉犯。其实,他在被资助的那天起,就成了考上枷锁的囚徒。他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自由。弱者的权利被舆论,群众,道德所剥夺。诸多媒体将此定为国内第一起“知恩不报”的案例。其实并不准确,早在2005年在广西南宁便宣判了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只不过资助者与受助者签订了一份合同,书面合同规定这笔钱必须用于学习,“在取得学士学位前,不得退学,不得打工”等多项义务,同时还规定受助人中途退学要双倍返还财务。对于段某,多数人表示心寒,而作为学子,我表示心凉。为什么,接受帮助,就等于放弃了我选择别的路的权利。资助不是为了让被资助的人过得更好吗?为什么是强制被资助者往资助者所领导或者说期待的路上走?很多人指责受助大学生知恩不报,其实有没有想过,不劳而获本身就给受助人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资助人而言,这是他的善,而对于受助人而言,却是债。善是权利,债却是义务。欠了良心债,法院不帮,舆论攻击,成了千夫指。

我们究竟是为什么去善?我们的善到底是为了用道德去绑架他人,还是为了利用财物实现他人因为经济困顿而无法实现的抱负?慈善在中国,日益演变成道德绑架,不仅受助者辛酸,资助者也心痛而无力。作为看客的舆论媒体群众,却是这恶性趋向的推波助澜者。也许大家是出自好心,但没有站在双方的角度,第三方其实是没有涉入的价值!这只会加深矛盾与问题的复杂性,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好的现象。

什么是良性的慈善?施者不计,受者不忘。放在心上的利益计较,只会折损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受助者需要帮助,不简简单单是经济上,他们作为优秀人才,他们的尊严谁来尊重。现在很多高调慈善虽说也在捐,却将受助人放到极度卑微的地步。他这一生无论多优秀,他都需要感谢当初那个人的赏识,他永远不能忘记那个人的恩情。这个就是高调慈善,利用道德绑架了媒体勒令受助人乖乖低头,还一生的债。

如果让一个人因为一笔钱而不得不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在未来的众多选择上,面对资助者“轻微”的请求没有拒绝的余地时,他当初接受资助是正确的嘛?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欠债逼死状元郎。他们可以拒绝,只是社会不允许。捐助人可以不捐,只是媒体绑架。当我们的生活逐渐走向曝光和多元化,我们是否有权利要求我们的世界,存在那么一丝允许我们改变或反悔的权利。感恩不是义务,妄求回报的资助真的是慈善吗?天使投资人不也是一场慈善的博弈吗?作为社会的底层之一,我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发出反抗的声音,请求社会允许我的心理抵抗。

篇2: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子贡赎人而不取其金,在多数人眼中看来这是圣人之举,是行善的标杆。可孔子却不加赞赏反而批评他的所作所为。诚然,子贡的行善本意十分纯粹,但他的一个自以为更加高尚的举动却无形中提升了道德的准则,纵然人人都渴望向子贡学习,但是世人对于行善之后是否该领取奖金的态度已然悄悄发生了转变。

一笔赎金对于子贡这样的大户人家来说或许并不算什么,然而对于辛苦躬耕一辈子的农户人家来说将是不菲的巨款。未听闻子贡之事时,他们遇见鲁人会毫不犹豫的赎回,而后坦然接受应得的嘉奖。如若鲁国君主将子贡事迹大肆宣扬,人尽皆知之后,我们不妨假设,普通农户再次遇到鲁人时定会有所犹豫,他们会想到,从国家拿回先垫付下的赎金可能都会遭到世人的非议,甚至纠结之下他们选择了漠视需要帮助的人。子贡一举,已为当时之人造成了无形的道德绑架。

如今,世界的经济巨头颇多,他们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背后仍然保有一颗行善济世之心,实在值得我们的称赞。比尔盖茨宣布过世之后捐出全部敌国的财富,巴菲特拍卖个人午餐所获金额如数捐出,索罗斯、戈登摩尔也都捐献了过半的资产。然而巨头行善的背后却无形中带来了道德绑架,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捐款似乎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富可敌国的商业大亨来说。天津爆炸案之后,千万网友竟在马云微博评论中纷纷留言逼捐。“你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捐一个亿?”“你不捐款,我们就抵制淘宝!”......这样的言论一番番地攻击着马云,万千网友躲在电脑屏幕之后握紧了腰包,暗喜自己的“高尚”。

行善本为一件好事,然而在太多人潜意识之中却还只是一个标榜自己的工具。他们在有意无意之中,炫耀着自己的高尚之举,他们将向善的道德起点一步步哄抬着,渐渐“取不取”“捐不捐”并不再可以由一个个体所能决定了,平凡的百姓开始选择漠视,占据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们被推上了道德的邢台。无形的道德绑架就此形成,道德观发生了质的偏差,行善不再来自于我们一颗崇高的济世之心,开始成为了社会人物维护个人形象的无奈之举、被迫之举。

篇3: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Discourse markers (henceforth DMs) are widely used in many languages.They are defined as a class of lexical expression drawn primarily from the syntactic classes of conjunction, adverbs,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s[1].As one of the top ten word categories, they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spoken interaction[2,3].On average, an‘utterance particle’is found in every 1.5 seconds in continuous talk[4].

You know can serve as a meta-knowledge indicator, and its function of calling attention is evident as well, it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of shared knowledge or cognitive mutuality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such a discourse marker appears as a result of adaptation to the context in communication[5].Although the literal meaning of you know implies that knowledge on the part of the hearer, research agree that this DM functions to create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it frames, not express that the hearer dose in fact know what is being said[6].Schiffin[7]suggests that you know marks information and can be used to state unknown information which the speakers hope the hearer will understand.Dong Xiaoming[8]investigates the Chinese students’usage of DM you kn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frequencies, collocation, positions, core meanings and especially pragmatics functions.The conclusion is Chinese students do not use DM you know as often as native speakers do;Chinese learners can use DM you know in a proper way most of the time even though they use less you know than native speakers.

2. Methodology

The corpora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wo sets of debates:native Chinese speakers’English debates and native speakers’English debate.Native Chinese speakers’English debates (NCD) are from the seventh“FLTRP cup”National English Debating Competition, which is popular and familiar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for many years in China.The total number of this corpus is 15, 594.Native English speakers’English debates (NED) are taken from the presidential debates between Obama and McCain in 2007.The transcription of the presidential debate is cited from the CNN net (www.cnn.com) , including 15, 798 words.

3.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following table shows that the Chinese speakers use much less you know than the native speakers which are the same with Ran Yongping[9]and Xu Jie[10]and this issue exists in the different spoken corpus.

the comparison of you know between NED and NCD

Example 1:

Xia Tian:……and also my dear friend mentioned in his first speech that in a modern city there we have modern ways of communication, you know, you can reach anyone easily this world now by emails, phones and weather.

Example 2:

Xia Tian:Yes, we admit that the urbanization improves the living conditions, but that does not equal to living quality.You know, the living quality as you mentioned in your part, have two components.

Example 3:

Xia Tian:……It’s because we realize that we have already done something,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we cannot, you know, get them back as it was before.So that is why we find out these solutions for a back-up idea, but if you have thought about this.

Here are the only three examples of you know in the NCD.

The first you know means the next information is the common views.Xia said in his definition in his first speech have mentioned that the quality of living is more but on the human beings’satisfaction on the certain foundation of materials.Then he memorized that in the one of the opponents’speech that in a modern city there we have modern ways of communication.Then he used DM you know to draw the common view that you can reach anyone easily this world now by emails, phones and weather.

The second DM you know has the function of mention.At first, Xia stated that we admit that the urbanization improves the living conditions, but that does not equal to living quality.Then he wanted to mention the two components of the living quality as the opponent mentioned before.So he used DM you know to mention the opponents what he said before.

And the last you know has the same function as the first one The DM You know let the people realized that if we have already done something, th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we cannot get them back as it was before which is the common view known by nearly everyone.

From the above three examples, from one person Xia Tian, no one else use it.But in the NED, the usage of you know are average and have other functions.Schiffrin[11]suggests that you know markers information state and could be used to present unknown information, which the speaker wished to have been accepted by the hearer.Look at the following examples of you know in NED:

Example 4:

OBAMA:We look at some of the underlying issues that have led to wages and incomes for ordinary Americans to go down the--a health care system that is broken, energy policies that are not working, because, you know, 10 days ago, John said that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economy are sound.

Obama mentioned that the health care system is broke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ergy policies are not working.The reason is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economy are sound which pit forwarded by John.Although the reason was known by Obama, he did not sure if McCain known or not.He hoped that McCain known it.So he used you know and stated the present unknown information and hope it will be accepted by McCain and other audiences.

Example 5:

OBAMA:…But it’s an example of this notion that the market can always solve everything and that the less regulation we have, the better off we’re going to be.

MCCAIN:Well, you know, let me just...

Example 6:

OBAMA:…And, John, I--you’re absolutely right that presidents have to be prudent in what they say.But, you know, coming from you, who, you know, in the past has threatened extinction for North Korea and, you know, sung songs about bombing Iran, I don’t know, you know, how credible that is.I think this is the right strategy.

Every minute in the debate are so precious.But there still many discourse markers are used in the debate, such as you know, which waste a great deal of time while having no meaning.But this kind of function didn’t exist in NCD.

4.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According the discussion above,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have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on the usage of discourse markers, especially about the location and quantity.Because of the frequent usage of DMs, the students need more knowledge abou them and how to use them in language learning.According to our knowledge, there is no certain course which teaches students what discourse markers are and how to use them.And the usag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some degree depends on the habit of students themselves.So the teacher should give them a rough idea of DMs to them.It is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can be given more opportunities to do search and pay attention to observe how the native speakers use them and try to intimate the usage of discourse markers.And then, they could have a role play, for example, the English debate, to practice using them.We could have record about our debate, and transcript it, and then make a comparison with the native speakers especially for the people who wanted to have an English Debate Competition.Finding the mistak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he student coul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usage of discourse markers.Moreover, the teacher should select some main discourse marks, especially well, you know ok to teach 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in our conversation.The students could first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these words and then try to practice how to use the DMs correctly and efficiently.

摘要:This paper, based on Discourse Markers (DM) you know, contrast some functions that exist in the English debate, as the United State presidential debate and the 7th" FLTRP CUP" national English debating competition for example.Except some analysis about the quantity and location of DM you know in the debate, there are also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Let people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discourse marker you know.

参考文献

[1]Fraser, B.1999 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Pragmatics 31 (1999) 931-952.

[2]Allwood, J.1996.Talspraksfrekvenser.Gothenburg Papers inTheoretical Linguistics S20[M].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G?teborgUniversity.

[3]Carter, R.A.&M.J.McCarthy.2006 Cambridge Grammarof English: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Spoken and Written Grammarand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Luke, K.K.1987‘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groundin natural conversation:The case of the utterance particle LA inCantonese’[R].Paper read at the 1987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Conference, Antwerp.

[5], [9]冉永平.2002.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 :10-15.

[6]熊晓敏.2006.《对话》节目中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状况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 [11]Schiffrin, D.1987.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董晓铭.2008.中国学习者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用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篇4:中国式的道德绑架与精神阉割

掐头:“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尔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感到好奇。他于是对我说……”于是,讲了文中的这个故事。

去尾:“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这样“掐头去尾”式的删减,表面看起来让文章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突出,但是却让作者的格局变得小了,人物的道德受到了绑架,文章的精神遭到了阉割。

一、格局变小

莫泊桑,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萌发、上升时期的小说家,他的文学创作深受他的恩师福楼拜、自然主义文学大师左拉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只是客观地揭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资本主义社会有,封建社会有,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而不会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的高度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式的人际关系,或者批判那个被称为资产阶级代言人——菲利普夫妇的偏执势利的丑陋性格。这样的掐头去尾,让一位本来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世界级作家变成了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具有阶级观念和思想的小说家。另外,这篇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约瑟夫)的自述,他再怎么无私与伟大,也不会那么无情地批判他的母亲,将其塑造成一个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

那么,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莫泊桑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何在?文章的意义不在批判,而在建设——这篇文章不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不是批判哪个具有自私自利之心的人,而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同情之心、悲悯情怀。批判现实,也许只会增加阶级间的仇恨,悲悯情怀,却能拯救人性于水火。

二、道德绑架

克拉丽丝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女主人公。说到克拉丽丝,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冷酷、自私、无情、暴躁,唯利是图、置亲情于不顾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以前学习这篇文章时,语文老师常常会引用马克思名言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定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克拉丽丝也因此被钉在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资本主义十字架上。

克拉丽丝真的就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实际上,她只是当时社会上的一名普通群众,远没有资格充当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言人;她只是一个女人,为了家庭,她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同时,她还是一位母亲,为了子女,牺牲对于勒的亲情,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为了维持这个家的稳定与完整,她宁愿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贫困的煎熬,没有离婚,也没有趋炎附势、另攀高枝,对这个贫困潦倒的家庭不离不弃……她,一个女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幻想靠发了财的小叔子的资助改善自己拮据痛苦的生活条件,有错吗?因为心理的巨大落差大骂以致躲开于勒就被认为冷酷自私、六亲不认、十恶不赦,这公平吗?如何公正合理地看待克拉丽丝,需要我们仔细剖析、认真对待。

为何大骂于勒?不仅仅是嫌贫爱富,生活的穷困也使她变得容易暴躁;不只对于勒如此,对待丈夫菲利普也是这样。小说的原文写道:“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的生活感到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冷酷无情?是的,对于破了产遭了殃、处于困境中的于勒,克拉丽丝竟然置之不理,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确实有点冷酷,有些无情。如果不这样做,领回了于勒,又会怎样?为了于勒一人,不仅会拖累整个家庭、拆散这个家庭,就连好不容易要成婚的二姐婚事也一定会黄——两个大龄剩女婚姻无着,作为母亲怎一个愁字了得?本来生活拮据,此时不仅梦幻破灭,还要负担于勒的生活开支,这个家庭已经濒临崩溃、不能承受生活之重,于勒会不会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反之,年老的于勒生活虽然劳累痛苦,但他暂时还能自食其力,还没有生存之忧、性命之虞,不必急于领回。无情?为了家庭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维系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开支和生存发展,这难道不是亲情?除了爱家人的亲情,还有对菲利普的爱情。即使生活拮据、心情痛苦,但是对菲利普、对这个让她操碎了心的家庭依然不离不弃,即使放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不必刻意地、一厢情愿地批判克拉丽丝的冷酷与无情。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克拉丽丝的自私与唯利是图。她的自私,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整个家庭,为了维持家庭的生存与稳固,不得已而为之。克拉丽丝,她不是圣人,永远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她只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家庭妇女,我们不能对她苛求太多,求全责备。我们不要盲目拔高克拉丽丝的思想境界,也不要对她求全责备,她成不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她身上既无法完全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代表不了那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情怀,她只是一个小市民、一个家庭妇女,她要生存,要维持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只能如此——无奈的选择,无情的抛弃。

所以,对于如何看待克拉丽丝,我们要摆正心态,她的身上确实有许多人性的缺点需要引起我们警醒、批判与反思,但是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上纲上线。她的所作所为,包括抛弃于勒,也许并非她的所愿,更不是她自私冷酷性格所致,而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家庭妇女,更多的是为了家庭而作的辛酸无奈的抉择。

三、精神阉割

作家梅子涵曾讲过这样的故事,文革时人们就着咸菜吃着窝头,心里却在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还得勒紧裤腰带攒钱去帮助美国人民脱离帝国主义苦海,去支援苏联人民逃离修正主义的深渊……现在想想,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单纯幼稚得可笑!但是,如今编选教材的专家们还在延续着这种思想: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还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至少曾经是、现在有的地方仍然是这种现象。于是,教材继续维持着对资本主义精神的阉割,对自我精神的麻痹与毒害,自以为是地对文章继续进行着中国式“掐头”“去尾”的删减。

克拉丽丝躲避于勒的举动,在很多外国人包括众多的法国人看来非是道德低下。人们只是尊重她的选择,尊重她选择的权利:是可怜、拯救于勒一人,还是拆散一家人?靠于勒发财的神话破灭,殷切的希望成了泡影,但是困窘的生活还得继续;躲避于勒,只是生活所迫作出的辛酸无奈的抉择,并非全是冷酷无情的抛弃。同时,人们也尊重于勒的选择——于勒,暂时还能自食其力,还没有生存之忧、性命之虞,既然于勒还不愿回家去拖累他们,就应该尊重他的生活选择。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批判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而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同情之心,要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既然如此,《我的叔叔于勒》在选入教材时为何还要做“掐头”“去尾”式的删除呢?这样的处理,归根结底在于东西方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注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尊重人性与人权,提倡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中国人仍然注重集体统一的阶级观念,善于用渲染阶级对立的情绪和意识来阉割文章所应体现的个体精神与人权要求,片面强调了群体的批判思想……

由于语文教材需要面对尚未形成独立的判断与鉴别能力的未成年学生,所选文章的思想内容确实需要甄选、过滤和净化;但是,这样的做法又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以偏概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更要区别对待。因此,我们衷心希望语文教材的主编们,不论是人教版的还是苏教版、沪教版的,在编纂教材时,对待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篇,能够高抬贵手,尽量呈现原汁原味的精神大餐,少些这样“掐头”“去尾”式的删减,也让教师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少些盲目的拔高、随意地上纲上线,少些道德绑架与精神阉割,多让读者去判断、鉴别、领悟与品味,以期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5: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一、新闻传播中舆论“道德绑架”的含义

舆论“道德绑架”的现象始于互联网新闻的传播过程,后渐渐影响到传统媒体电视、报刊等其他媒介的新闻传播。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网络空间成为新闻舆论发酵的主场地,道德评判被媒体或受众唯一化甚至绝对化,致使社会新闻舆论“道德绑架”的现象越演越烈,舆论导向单一化、极端化。国内最早一起网络舆论“道德绑架”案例发生在2005年,为重庆女孩陈易的“卖身救母”事件。陈易与深圳网友八分斋对峙,八分斋在整个事件中由“网络英雄”向“刽子手”身份转换,这正是网络舆论失控所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期间,网友纷纷通过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范玮琪因在微博发布了孩子的照片,引来许多网民的不满,网友评论其“不发阅兵照片不爱国”,迫使其删除微博并道歉。同样被指责的还有大陆明星赵薇,因在大阅兵时没有发微博,她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再如,2015年天津爆炸事件发生之后,网友纷纷通过舆论压力逼迫马云捐款。几位名人遭遇的情况不禁让人感叹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可怕。此类“舆论绑架”的案例在国内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中非常普遍,酿制了一系列影响极为不好的网络暴力事件。

所谓新闻“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为砝码,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以高标准姿态来评论新闻事件中的人或事物,特别是在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性上单一极端化,从而导致道德的评判被媒体或网民唯一化或绝对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绑架”现象是由媒体逼视所形成的:“媒体逼视是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报道的行为,这种行为报道给被报道者带来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造成“舆论绑架”的新闻事件,往往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有一个认识度的问题。新闻传播者通过新闻内容所要形成的舆论传播导向,在实际的网络平台的传播空间里,往往是“抓住一个热点和话题,或者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词,按照自己的理解,大肆渲染、炒作、批判,全然不顾及事实的真相、舆论的影响”。这样的行为通过自由的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发酵,常常会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严重且不良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成为一种影响极为不好的网络暴力。换句话说,这既是对个体(网民或新闻接受者)实施了“绑架”,又最终“绑架”了媒体自身。

纵观上述观点,新闻舆论“道德绑架”现象可归为大众媒体抓住新闻事件具有争议性的言行,诱导受众卷入新闻报道之中,通过舆论导向大肆渲染、炒作、批判,变相地以舆论导向来控制新闻报道进程,向被报道者进行舆论施压,以实现利益需求的新闻舆论行为。

二、新闻传播中舆论“道德绑架”现象的主体

新闻事件的传播一般有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接受者几个环节。一般,新闻事件形成舆论“道德绑架”是传播者发布新闻内容在传播媒介上,以导向性的言辞诱导受众参与新闻报道事件,通过网络舆论向被报道者施加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新闻策划或报道的目的。合理利用新闻舆论“道德绑架”,可起到有效树立榜样或正确引导价值观的作用;一旦有目的不良的使用,常常会造成网络暴力现象。

梅罗维茨曾指出,与物理场地类似,媒体同样可以展示或隐藏某些东西,从而创造出新的信息场景。一方面,新闻媒体迅速而广泛的“传通”能力使得媒体新情境可以轻易聚集起海量观众,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开;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有限的关注容量和对社会生活“探照灯”式的反映方式本身就使媒体新情境具有“舞台化”的效果,而媒体越是刻意渲染,媒体新情境的“舞台化”效果就越强烈,给被报道对象赋予的象征意义也就越明显。

例如,2016年4月15日,“广州花都42秒火灾视频”事件中,一段拍摄男子大火中被困防盗网的视频在网上引起讨论,15日下午,广州消防发微博怒斥视频发布者。各大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后续报道以谴责拍摄者行为或者谱及消防救援知识为舆论导向,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烈争论。媒体的关注和众多网友、市民的舆论谴责把视频拍摄者和广州消防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谴责拍摄者的冷漠,有人指责消防的不作为或推卸责任、转移公众舆论视线。针对这则新闻事件,不能简单地说拍摄者与消防之间孰对孰错。拍摄者的行为有所不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迁怒。这一视频信息已经超出了公众对悲剧事件的心理承受范围,公众需要发泄情绪。视频拍摄者的不妥行为成了这一情绪的排泄口,自然也就成了社会大众舆论的焦点。正确的媒体舆论导向能够降低新闻事件本身的不良影响,而后续的新闻报道主要集中于防火防灾救援的引向和对不妥行为的谴责,新闻媒体在这一事件中承担起了警示和普及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

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原本是现代社会环境监测和职能协调的重要承担者。然而,“舆论绑架”却转移了公众对事件的视线,破坏了协调的社会关系,从而妨碍了大众传媒履行社会功能。在给个体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媒体自己也陷入怪圈之中。特别是网络时代,媒体人的任何言行都容易引起公共关注,很轻易地被拉到公众面前赤裸裸地示人,并迅速传播。网络无限放大的功能会直接导致公众对传媒的本身不信任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媒体的声誉。例如,2015年天津爆炸后的马云被逼捐事件,当媒体把这个私人事件公开化以后,无疑是把舆论的目光引向媒体点名的报道者,被报道者被看作“他者”,媒体和受众一起成为正义的一方,被点名者成了被舆论逼迫的对象。媒体在一次次以道义、正义为名的“舆论绑架”中,使被报道者感受到众多公众的压力。大多数的网民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事实上,真正的道义反而被忽视,这是新闻伦理规范意识的缺失。长此以往,公众会对媒体的公信力感到失望,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功用产生怀疑。对于当下的互联网新闻媒体及其内容来说,失去公众的信任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它们失去了本身的公信力。

三、如何规避新闻传播中的舆论“道德绑架”现象

互联网只是新闻媒体中的一环,它是社会环境的“瞭望者”,职责是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如果互联网媒介越过了其角色定位,成为舆论导向的绑架者或审判者,必然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无序化。在网络平台,舆论的参与广度、传播速度空前增强,对塑形社会道德有前所未有的作用。要规避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的舆论“道德绑架”现象,相关部门、媒体人、公众都应积极应对。

新闻传播过程中最基础的是新闻内容本身,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是评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闻报道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要善于从全局分析新闻事件,善于从表面现象找到事件的本质原因,避免片面的、不实的性报道。新闻写作的逻辑层次和评论除了要观点鲜明之外,更要做到以理服人,把握分寸,避免过激用词用语。

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基本的执行者即媒体传播者,媒体人要自觉恪守道德底线,坚守传媒人的职业道德规范,积极担当起社会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除了具备各种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一种关怀精神,关怀国家、社会以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

互联网平台本身的自由性,使其缺少相关部门的监管。而加强相关新闻媒体的监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内容接受者的大众,要理性对待新闻事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一味成为网络暴民。

总之,互联网是当下传播范围最广、时效性短、民众参与度高的新闻媒体平台。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观察者,职责是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互联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舆论“道德绑架”现象应得到重视,媒体人、媒介部门、监管部门、网民公众都应自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媒体环境。

摘要: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文本信息在人们手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媒介传播的日益多元化,新闻传播中所形成的舆论现象在互联网媒介平台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意在论述我国新闻传播中较常出现的舆论“道德绑架”现象,从新闻内容、舆论导向、传播者和接受者多个维度来深层次剖析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

关键词:新闻传播,舆论导向,“道德绑架”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02):24-26+1.

篇6: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一翻译目的论的基本涵义

翻译目的论, 其鼻祖是德国的翻译理论家费米尔, 早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的系列模式。对于翻译界来讲, 这样的全新的模式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意义, 所谓的翻译目的论, 其研究的焦点在于目的的选择, 在翻译的过程中, 基于一定的目的去进行翻译。在他看来,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等价交换, 其更多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基于一定的目的的人类交流。

翻译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是符合目的理论的言语学科。其在1984年与赖斯实现了合作, 最终推出了书籍一本, 即《普通翻译理论基础》, 书本对于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规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翻译的文本有赖于译者的目的; (2) 翻译的资料是语言和文化的给予者, 源文本是源语言和文化的给予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两者的语言和文化实现了沟通; (3) 翻译文本不是对于源语言的机械, 全面的语言还原; (4) 翻译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上述的五个方面的重要性是不断递减的, 其中的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从这样的次序排列可以看出, 在他看来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第一点, 翻译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我国高校网页中英文对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翻译目的论对于我国高校网页中英文对照的实际水平有着一定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高校重视网页中英文对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 这是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由于网络被大面积使用到高校的办学过程中, 在网页的建设上开展相关的研究也就成了必要的内容;其次, 这是树立高校学校形象的主要方式, 现阶段我国教育不断发展, 趋向于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要求进行网页的英文编辑;最后, 实现国际学术交流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有着很多的留学生教育, 如此的网页设计有利于在此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 中国高校的英文网页制作的质量关系重大, 不仅仅代表着高校的形象, 更是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在参考西方部分高校的网站建设的时候, 我们结合自身网站的建设, 还是看到很大差异, 尤其是在翻译目的论下体现出的差异, 已将我们的网页水平下降到一定的水平。无论是网页上的错误译法, 还是网页上的翻译漏洞, 都对大学网站建设不利, 都在交流上出现很多的问题, 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也是作为高校, 必须不断去探索和发现的问题, 以求不断提高网页中英文对照的水平, 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

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高校网页中英文对照

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 我国高校网页制作上的中英文对照出现了很多失误和不足, 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具备尊重受众, 尊重读者的意识

翻译目的论, 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以受众为出发点, 实现宏观层面上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来讲, 它涉及翻译的全部过程, 对于译文的预定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目的上出现失误, 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缺乏尊重受众, 尊重读者的意识, 造成译文和读者的接受程度不符合。依照翻译目的论的理论, 译者需要依据译文预期的目的和功能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技巧和翻译原则。这在高校的网页英文对照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一点, 对于学校的介绍不要将那些中国化的宣传直接翻译成英语, 而是结合英文读者的习惯去解释和说明学校的概况。

2. 具备尊重习语, 尊重译入语的习惯

翻译目的论主张, 原文是译文的信息提供者, 追求同样的性质, 同样数量的信息传达, 是译者做不到的事情。在此观点看来, 对外宣传的英语翻译首先要在明确目的之后, 保证读者和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不受到影响。结合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诺伊贝特的观点, 对外宣传的翻译要完全结合目的语言, 也就是说要结合译入语的使用习惯、使用方式和使用频率, 从而实现与原始语言的用语习惯的一致性。在高校网页内容编辑过程中, 要尊重相关的习语使用, 尤其是在学校的专业介绍的版块上, 有些专业的术语尽量做到和语言上的一致, 充分体现出译入语的文化和气息, 这一点在我国高校网页编辑上做的不是很理想, 还需要不断强化。

3. 具备尊重原文, 尊重原文预期的态度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 译文的预期读者, 译文的受众都是对于中国大学比较感兴趣的人, 他们要么是想进修中国高校的学生, 要么是希望了解中国高校教育或希望和中国文化实现交流的学者, 或是希望和中国高校实现合作的外企人士。对于这些群体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背景, 在此要求在翻译操作时注意适当的调整, 对于一些原文的内容, 进行详细的批注和解释, 将有利于其顺利地理解网站的内容, 这就是要求做到尊重原文的预期内容, 尊重原文的宣传目的。

4. 具备尊重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的素质

翻译目的论认为, 翻译应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习惯。此时文化, 即社会个体成员为了实现异同点熟知的规范和惯例。文化性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难以避免的, 在翻译过程中就是指译文和译语言之间在惯例和规范上出现了冲突, 这是要使用同化和异化的方式, 使翻译尽量做到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思维, 实际上文化性翻译失误的情况常常发生, 这就是因为译者没有注意内外有别、文化差异的原因。在高校网页的建设中, 要求译者做到尊重文化, 尊重文化的差异性, 做出适当的调整, 使高校的网站内容趋向于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 翻译的标准是多样化的, 翻译的目的也是多样化的。相应的翻译手段、翻译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 我们可以看到, 为什么现在的翻译界出现了如此多的翻译标准, 因为翻译的目的发生变化, 其相应要做的改变也是多方面的。这也对译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其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作出的改善也是必然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网页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做的改善是多方面的, 需要不断调整, 尤其要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 广泛开展高校网页内容的改善和修正, 以语言的精炼、准确、高效为目标, 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 具备尊重受众, 尊重读者的意识; (2) 具备尊重习语, 尊重译入语的习惯; (3) 具备尊重原文, 尊重原文预期的态度; (4) 具备尊重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的素质。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 我国高校在网页质量上将会出现很大的改观。

摘要: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相关理论, 从翻译目的论的起源, 谈及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以翻译目的论的视角, 去审视现阶段我国高校网页的中英文对照, 在进过一系列的研究后, 发现翻译目的论的确在我国高校网页的中英文翻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对于以后的网页中英文对照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是很值得去深究的领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高校网页,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1]孙迎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8)

[2]卞正东.翻译目的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篇7:道德绑架的中英文对照议论文

关键词:茶文化景区,文化语境,直译,意译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产品之一, 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 而且世界各国都对饮茶这一独特休闲方式情有独钟。茶叶在公元9世纪传入日本, 在16世纪传入欧洲, 成为风靡世界的饮品;品茶在日本已经形成茶道文化, 说明其兼具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因此茶文化景区中英文茶叶名称翻译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茶叶名称翻译需要遵守很多规则, 不仅要结合中文语境翻译, 更要考虑英语母语国家语言习惯, 才能使翻译清楚明了的传达。

1 茶文化的语境概念

茶文化语境不是指语言使用环境, 而是以茶叶本身作为符号进行茶文化翻译的研究。不仅是茶文化, 各种文化都有着各自的语境, “语境翻译”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的。他指出不同的语言在进行转化和翻译的时候, 要充分的考虑其母语中语境因素, 语境因素为母语文化的精华, 应该予以保留。这是继“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之后, Wegener提出的又一语境, “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 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研究提出苛刻的标准。“情景语境”为一种文化在外在的具体表现, 也就是文化的起源、发展、具体特征等一系列能够感知和记录的东西, 情景语境为文化的外在载体;“文化语境”为“情景语境”的升华, 也就是文化语境摆脱情景语境的具体形象和外在感知, 而转变为一种玄妙不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这种符号是一种象征, 一种信仰, 指引着人们去探索和发掘。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其实属于同一种事物, 都是文化的载体。只不过情景语境属于近距离的观察, 能触摸到实实在在的文化现象;而文化语境属于整体的文化感知, 不属于具体可感的文化物象, 而演变为一种符号, 文化的信仰。而我们的茶叶名称翻译, 就是在茶文化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 既要保存茶文化的韵味和特征, 又要做到翻译的形象具体和可感。

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的相似性促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语言的沟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理解。但语言本体的独特性, 比如语言思维方式, 形象意义的独特性, 会造成文化交流的隔阂, 所以我们在进行不同文化翻译时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转换。茶文化翻译, 也就是我们所说茶叶名称翻译, 需要考虑茶文化语境和英文文化语境两方面因素。中国的茶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陆羽的《茶经》为我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茶经》中详细讲述茶文化的起源, 采茶用具, 制作方式, 煮茶用具, 饮茶方式和有关茶的典故, 是我国关于茶叶和茶道文化最详细著作。因此在涉及到茶叶名称翻译问题的时候, 需要时常查找古代茶叶发展的相关资料, 才能翻译出茶文化的真正韵味;另一方面要了解英文有关茶叶翻译的相关资料, 英文文献的茶叶名称翻译大多按照英文习惯进行翻译, 因此他们完成保留英文文化的语言方式, 但同时却丢失很多传统茶文化的韵味, 甚至有些翻译严重偏离茶文化的本意, 导致错误百出。所以茶文化翻译最重要是结合茶文化语境的前提下, 进行相关翻译工作。

3 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翻译

茶叶不仅具有其商业属性, 进行茶叶相关产品的售卖;同时也具有文化属性, 满足顾客是审美要求, 启迪游客的身心。茶文化景区宣传不仅为出售茶叶获得利益, 更重要作用是带给人美得享受, 使人陶醉在优美的风景和传统文化当中, 因此茶叶名称翻译就成为茶文化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茶文化名称翻译面对的主要对象为英语母语地区人群, 翻译要在传统文化的前提下, 争取通俗易懂, 使人能够容易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义。我们可以对翻译过的茶叶名称再一次用英文相关词语对他们进行解释, 使其理解其中含义, 从而达到售卖商品和观光游览的目的。茶叶名称翻译主要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具体内容如下:

3.1 茶叶名称直译翻译

茶叶名称翻译中只涉及字面意思, 不带有任何的历史文化和茶叶特征的茶叶名称, 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翻译。这种方式更能翻译出茶叶本身的特性和茶叶生产制作的方式, 使英语母语地区的消费者能够很容易的理解翻译过去的意义, 目前的很多茶叶名称都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例1.通常情况, 按照发酵程度和方法的不同茶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小发酵茶、后发酵茶、部分发酵茶和全发酵茶。在进行茶叶名称直译的时候, “小发酵茶”翻译为Non-fermented, “后发酵茶”被直译为Post-fermented, Partially fermented和Completely fermented则是“部分发酵茶”“全发酵茶”的直译。

例2.在乌龙茶介绍方面, 基本上也是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茶叶品名的:“白茶乌龙”直译为White Oolong;CTwistod Oolong意思是“条型乌龙”, “球形乌龙”泽被直译为Pelletod Oolong。这几种茶采用直接翻译方法, 这样的翻译能够更加准确传达茶文化语境中茶的意义。

由此可知, 茶叶名称翻译时候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茶叶品名和种类等类别名称的翻译。由于以上茶叶名称不含有太多茶文化色彩, 因此直译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直译能够有效的传达茶文化的精髓, 这些直译不含有文化语病问题。但有些茶叶名称含有极其浓重的文化意蕴, 采用直译的方式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必须在结合文化语境的情况下, 进行适当的改编和翻译, 才能使翻译更加完整和准确。例如“洞顶茶”直译的时候“洞顶”二字直接采用拼音, 后面加上“茶”字的英文翻译, 洞顶茶直译后显示为Dongding Tea;另外一例子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便可看出茶叶翻译时候采用直译的效果。比如, “龙井茶”有些地方被翻译成The Dragon Well Tea。虽然看起来并没有较大的差错, 但这种翻译严重曲解茶名本身的意义。洞顶茶产自台湾鹿谷附近的冻顶山, 由于山多雾而且路陡滑, 上山采茶都要将脚尖“冻”起来, 因此得名叫洞顶茶;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 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 龙井村所产的茶也为龙井茶。以上两种茶都根据中国古代的地名而来, 但国外的翻译显然没有表达出古代中国的文化意蕴, “Dongding”和“The Dragon Well”翻译曲解茶叶本身的意蕴, 使国外的消费者产生疑惑。白毫乌龙 (White Tipped Oolong) 也叫“着延茶”, 英语翻译为“Bitten Tea”, 它以鲜嫩的叶、轻柔的炒茶方式和多重的发酵等优点被称为最高级的乌龙茶, 而“Bitten Tea”只翻译出茶的形态, 没有翻译出茶的历史文化意蕴, 翻译的效果很差。

3.2 茶叶名称意译翻译

英语母语地区消费者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与华语地区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导致茶叶翻译存在着重重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意译的方式, 对那些涉及文化意蕴的茶叶名称进行翻译。意译的翻译也就是通过保留传统的文化部分, 删去不符合英文语境的部分, 通过两者结合达到的翻译效果。

例3.“红茶”被翻译为“Black Tea”。这种茶叶名称就是采用意译的方式翻译的, 它和中国茶叶名称有着字面上的区别。中国的红茶就是乌龙茶, 红茶因为它的茶汤颜色是红的, 因此叫做红茶;而国外的翻译“Black Tea”指的是茶叶的颜色, 茶叶颜色是黑的, 这样翻译更容易让国外的消费者理解。而且乌龙本身也是黑色的意思, 所以这样翻译能更好的传达茶文化意蕴。有些茶叶名称有更为具体细致的区分, 比如“红茶”除是“Black Tea”以外, 又被人们细分为Unshredded Black Tea和Shredded Black Tea, 其意思分别是“工夫红茶”和“碎型红茶”。“工夫红茶”原料细嫩, 制工精细, 外形条索紧直匀齐, 色泽乌润, 香气浓郁, 滋味醇和而甘浓, 汤色叶底红艳明亮, 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以上翻译在保存传统茶文化, 形象表明茶叶的颜色和特征。

与上面红茶细分同理, 普洱茶又被人们细分为“陈放普洱”和“渥堆普洱”两者普洱茶叶, 两者茶叶的翻译为Age-fermented Puer和Pile-Fermented Puer, 这两种翻译均是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茶叶名称翻译的。“陈放普洱”指的是生茶, 也就是上面英文所说的自然发酵, 它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 经过加工处理成饼状, 于空气中自然氧化而成;“渥堆普洱”指的是熟茶, 但并不仅仅是熟茶。它是将炒制揉捻后的茶青堆在一起, 随着热度的增加和微生物发酵作用, 茶会产生微妙的改变。茶的形态会更加纤细柔软, 颜色变得深红, 茶的口感会更加甘甜柔和, 含水量会大大降低, 茶汤的香气也会更加浓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意译的例子, 例如:“碧螺春”为“Green Spiral”, “大红袍”为“Robe Tea”。或者为增加茶叶的文化意蕴还可以增加字面的形容词翻译, 例如:“青沱”为“Age Bowl Puer”, “青饼”为“Age Cake Puer”。

4 结语

以上就是茶叶名称翻译的具体内容和策略研究,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的翻译方式, 都不能有效解决茶叶翻译的问题, 最好的解决方式是直译和意义互相结合, 互为补充, 才能很好诠释茶叶名称翻译的意蕴, 以及使英语母语地区消费者清楚了解茶叶的特性和文化。茶叶翻译具有极强的地域属性特征, 翻译要结合具体文化语境来进行, 需要分析茶叶的起源、历史典故、特性甚至有关茶叶特征的诗句, 进行翻译的指导。茶叶翻译传播和交流应该在传统文化语境的前提下进行, 否则茶叶名称翻译将成为空中楼阁, 失去其本身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婧.清茶远韵——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汪慧.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3]黄剑, 戴丽华.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 (2) :310-312.

上一篇:明溪口镇2010年度节能降耗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网络里的情感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