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小说写作资料

2024-07-20

爱情小说写作资料(通用6篇)

篇1:爱情小说写作资料

阉党

明朝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明朝宦官专权十分严重。明英宗时的宦官王振,明宪宗时的宦官汪直皆曾树有党羽,但至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阉党势力始形成,刘瑾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号称"八虎”。刘瑾掌管司礼监,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大学士焦芳、刘宇、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锦、锦衣卫指挥杨玉和石文义等皆为刘瑾心腹,他们排斥异己,广取贿赂,权擅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勋戚以下忤意者,谪斥有差;并屡兴大狱,冤号遍道。

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形成明代最大的阉党集团。其成员,内监有王体乾、李朝钦、王朝辅等三十余人。外廷有大学士顾秉谦、魏广微等,其中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号“五彪”;其他又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号。此外,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均置死党。魏忠贤也依靠这个集团的势力,打击反对派,扩大权势。顾秉谦、魏广微协助魏忠贤兴起杨涟、左光斗大狱,又以明宫三大案为题,残酷镇压东林党。著名东林党人高攀龙、杨涟、周顺昌、魏大中、顾大章等均被迫害致死。阉党崔呈秀等更劝魏忠贤定《三朝要典》,企图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崇祯初,魏忠贤被诛,诏定逆案六等,阉党主要人物自旧辅以至庶僚,入逆案者凡两百六十余人(见明代宦官)。

廷杖

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惹得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如果

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用心打”,可能会导致残废,而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着实打”,则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大宦官刘瑾就曾在午门杖死过23个大臣。万历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最后万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60。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了。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国本之争”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直到福王赴洛阳就藩才算告一段落,但万历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让爱子离京而去。

就像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敕封

chì fēnɡ

【释义】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

【出处】当代·殷谦《天廷秘传》:“逾三日,天斗取其左锁骨,亦复如是,造三男,天斗称其为„轩辕昊‟、„笪殷昊‟、„伏羲昊‟,敕封为„三昊‟,敕号曰:轩辕王、笪殷王、伏羲王。”

【示例】

1、当代·殷谦《天廷秘传》:“初始,天斗於芃树下以芃果裹腹,思之,一思三年,恍如梦寐,觉身边有异物蠕动,遂起视之,群蛇满地也。因己乃蛇之身,神之首,见蛇遂恶之。天斗试取其右锁骨,吸元气之精,时呼时入,如是周而复始。次日,果造二女。视之,云鬟雾鬓,纡青佩紫,风姿绰约,姿容秀美。天斗悦之,称其为„女娲‟、„女姬‟,视为弟子,敕封女娲为左玉使,女姬为右玉使。逾三日,天斗取其左锁骨,亦复如是,造三男,天斗称其为„轩辕昊‟、„笪殷昊‟、„伏羲昊‟,敕封为„三昊‟,敕号曰:轩辕王、笪殷王、伏羲王。”

【延伸】明、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与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参见“封赠”。

盐引

盐引本是封建政权的财源,但而当政者“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既掠之于商。”

盐引又称“盐钞”,是宋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据《宋史·通货志》,“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6贯。”

由来

盐引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复杂货币”,它一身兼具“债”与“仓单”的所有性质与相关的“交易”特征。盐引有价,因为盐业的买卖与运输,都不能没有盐引。盐引的用法关键在于如果商户合法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的,称为“引纸”,前卷存根称为“引根”。

盐业专卖就是国家实行垄断经营。这种做法始于春秋时的齐国,始作俑者是管仲,但到秦朝和西汉初年,盐业专卖实际上是废除了。汉武帝想增强国力征服匈奴,于是采用大盐商东郭威阳的意见,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8年)起在全国实行盐业官卖制度。在产盐的28郡和36县设置盐官(均由原来的盐商担任),招募百姓由政府提供“牢盆”(煎盐之锅)等工具制盐,成品盐由政府定价收购、设官贩运,实行专卖。唐肃宗宝应六年,盐业进行了“改革”,政府把生产和零售权都交给商人,政府只控制批发这一环节。宋代之后又逐渐形成了“盐引制”,即商人花钱购买盐引。到了明代,由于边关缺粮,执行“开中法--盐引代币”∶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事实上,不同朝代盐引的“引法”并不完全相同,由此形成了财富的集中或者分散。

明代盐引

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明史·盐政议》指出,当时的盐业内资本非常集中,“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这还不算“私盐”的交易额。

要知道,明王朝每年全国的税收总额平均不过“一千万两”。盐引“一本万利”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盐引引来商屯的明代开中法

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制度,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充实边境军粮储备。

洪武四年(1371)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一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一小引(二百斤)盐引。此例以后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不断有所变动。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明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故又称商屯。

明初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其兴盛对边防军粮储备以及开发边疆地区有一定作用。根据明朝政府的需要,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有时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宪宗成化年间停

止各边开中法,令盐商于户部、运司纳粮换取盐引。当时,随着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这一现象被称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盐法以弥补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势在必行。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明世宗时,杨一清又请召集商人开中,实行商屯。后经多人奏请,穆宗于隆庆二年(1568)以庞尚鹏为右佥都御史,管理盐政、屯田,督办九边屯务,他与陕西三边总督王崇古详细规划在边地推行屯田开中,但因此制败坏日久,已难收得实效。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明自英宗后,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亦称票旨、条旨或调旨。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当时叫做“批朱”)。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所拟的“票拟”,万历前期,张居正所拟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批朱”的蓝本,阁权之重、阁职之隆,自不待言。但在正统以后,诸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大权也交给司礼监的宦官头子代行,内阁的职权自必受宦官的钳制。实际上存在着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使其互相制约。明中叶以后,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们得势时无不压抑和控制着内阁。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大量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由于票拟要比以往各朝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制度更加细致、周到,特别是过去(如唐宋)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机构,有中书,有门下,有翰林院,比较分散,明代全都归口于内阁,这就给大多数中主单纯倚靠内阁票拟,自己可以不怎么关心政事,提供了极大方便。其结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如果说儒家的“君逸臣劳”要找一种理想模式的话,那么明代内阁票拟便是这种模式。《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孝宗时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武宗即位,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谓„……所拟四疏,(自信正确),不敢更易,谨以原拟封进‟。不报,居数日又言……(表示既不批准票拟,便求退休)。帝优旨慰留之。疏仍不下。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请。帝不得已,始下前疏,(仍未批准,而是)命所司详议。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李东阳、谢迁继之,帝皆不许。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这是内阁经过斗争,终于将自己意志强加诸皇帝的例子。明武宗是个十分任性的人,为什么他不行使至高无上的皇权,迳直否决刘健等的票拟呢?就因

为发展到明中叶,一般情况下如同孝宗那样,照批票拟已成惯例,要想否决,便得提出理由;武宗又提不出理由,于是便只有拖。拖来拖去,被迫批准。《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入阁。“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票拟)”。为什么景帝更易太子要向阁臣行贿,而不迳直行皇权决断呢?正象武宗一样,就因为缺乏理由,所以害怕阁臣不同意,拒绝拟旨。现在景帝虽达到了目的,但那是由于阁臣腐化怯懦,未尽到职责,属于另一问题;而行贿本身,却正足以说明内阁和票拟确是对君主的独断专行,胡作非为,起着很大限制作用的制度。明末冯元飙曾针对一些阁臣自称只供票拟,不是宰相,以推卸责任的话,批驳说:“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明史》本传)。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符合事实的。第二,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当时一般的做法是:各类文书全归口于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但必要时皇帝也可在禁中主动提出自己关于政事和用人的意见,通过手诏、中旨(或宦官传口谕)下内阁票拟。对于这类手诏等,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全都合法。《明史》卷一八一《徐溥传》:入内阁。孝宗弘治五年,“中旨”给一革职者复官,溥等言:陛下“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意即全都通过正常途径由内阁票拟),幸门一开,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诏”。八年溥等又言:“数月以来,奉中旨处分,未当者封还,执奏至再至三,愿陛下曲赐听从……”。“奏入,帝嘉纳焉”。同上卷一九○《杨廷和传》:世宗以孝宗侄、武宗堂弟身份嗣位,欲崇亲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已死)为“皇”,群臣反对。帝召阁臣杨廷和等,“授以手敕,令尊父母为帝后”。廷和退而上奏说明理由后曰:“臣不敢阿谀顺旨”。“仍封还手诏”。世宗坚持己见,“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廷和因乞退休。继任者蒋冕、毛纪继续不肯奉行旨意,毛纪且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即崇兴献王事),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确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同上卷一九○《毛纪传》)。这是指斥世宗口头上表示与内阁商量,实际上拒绝众议,独断专行。清初沿明制,凡奏章皆由内阁草拟谕旨,称票拟,再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纸签上,称票签,再以票签附奏章内呈送皇帝批示,得旨后,批本处满族翰林中书批录满字,再交内阁汉族学士批录汉字。自设置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渐废。平妻

自古道“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这就是三妻四妾了。明代纳妾之数早不受限制了,可是平妻却仍受限,位极人臣者,最多也只能有一个发妻、两个平妻。

富有者最多一妻多妾,有双妻一般是要受刑的,但是新兴的贵族阶层发达之后常常出于政治需要搞联姻、或者上官为了笼络得力的下属赐婚,无论是联姻还是赐婚,这女子自然都是自己的亲人,不能让人以妾待之,而他们联姻或笼络的对象也大多事业有成。不是还未娶妻的毛头小子,这样渐渐便兴出了新的规矩:平妻。

但是平民则不可,哪怕你富可敌国,有钱纳上一万个侍妾、婢妾,也只能有一个正妻,这就叫“匹夫匹妇”。当然,平妻之中还是有区别地,发妻是正妻、嫡妻,社会地位和丈夫是相等的,无论地家里还是外边。服制,车制等礼仪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平妻则稍逊,但不必向正妻行妾礼。家庭地位基本相同。

兔相公

即脔童。未成年的男宠,一般被达官贵人买来供取乐所用,中国历史上对同性恋最早的记载是《杂说》,书中说:「娈童始於黄帝」。娈童的意思,就是供成年男同性恋作为性行为对象的少年男子。因此,同性恋的历史可以说与中国的历史一样的久远。成年人将儿童作为性对象,被称为“娈童癖”或“娈童症”(Pédophilie),希腊语的“儿童”(Paedo)既是娈童。

大明宝钞

简介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宝钞分六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相关介绍

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以失败告终。

弘治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版式为小平钱,光背。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不精,文字粗拙。从“治”字的三点水旁不同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大版别,其中“分水治”较少见,价格较普通明朝钱币高。

篇2:爱情小说写作资料

雅思写作资料推荐一 剑雅写作真题

剑雅真题写作和范文是雅思写作备考中最为优质的资料,因为剑雅写作真题是雅思考试真题,而范文则是被称为考官范文的经典范例。所以剑雅写作真题除了题目参考价值极高之外,范文的参考价值也非常之高,所以建议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先根据题目自己写文章,写完以后再对照范文修改学习。另外,大家用剑雅真题做写作练习的时候建议卡着时间来做,确保在一小时内完成写作,利用真题来衡量自己与雅思写作高分之间差距。学习范文的时候不建议背诵,重点学习文章的逻辑和用词,把范文的写作水平当成自己写作提升的目标即可。

雅思写作资料推荐二 写作机经

说到雅思写作推荐资料不得不提雅思写作机经预测,其实雅思写作机经预测的知名度不亚于剑雅真题,而且也是很多同学在备考中都会用到的资料之一,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如何呢?虽然写作机经预测流传度很广,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但是它的使用价值要低于剑雅真题。其实机经预测本身也是来源于雅思考生的考试真题回忆,但是资料的完整度和可信度都有待商榷,而且机经题目所对应的范文质量参差不齐,并不如剑雅真题的参考价值那么高。所以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建议先筛查再使用,先筛选一些高质量的题目去练习写作,然后在对照范文的时候也要做好筛查,选一些高质量范文作为参考。

雅思写作资料推荐三 其他资料

雅思写作其他类别的资料也有很多,比如顾家北的写作类资料,慎小嶷写作书籍,以及9分达人写作资料等等,这些都是市面上认可度比较高的写作资料,也是高质量写作备考资料,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顺序建议放在剑雅真题之后,可以和写作机经平行使用。

雅思写作官方资料相对较少,大家在备考中除了用好剑雅真题的写作题目和范文外,还要辅助使用雅思写作机经和一些市面上的高质量的写作资料,这样才能提高写作的备考效率。

雅思大作文模板:转基因食品安全

The range and quality of food has been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advance.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good and others think it is harmful. Discuss two sides and give your opinion.

雅思大作文模板范文参考:

Technology, the mighty force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comparatively smaller, walnut-shaped human brain, has changed the landscape, redefined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ven diversified the food we human beings rely on. The opponents and the proponents both hold their own justifications and I deem that there is no black-or-white conclusion of this issue.

It is more likely that food shortage will undermine the wellbeing of masses less frequently if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range of choices. In the past when we human beings relied heavily on the rather limited sources of food, a spell of abnormal weather can pose a threat to the yield of the crops and the health condition of livestock, let alone the unpredicted climate change. However, the miserable past is no longer the case today. People are less prone to the impact of scarcity of the food supply and the quality as more food sources can be utilize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keptics think technology a two-edged sword an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technologically-modified food can never be underestimated. The security of some food generated by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thereby entailing some unpredictable consequences.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 milestone in human history, provides more options of food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n the one hand, also induces the doubts on its potential harm to human body and health.

Personally, I suppose a reconcili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between this two statements. What really matters on this issue is how properly the technologically- changed food can function in the society and what the following steps we shall take if some dire consequences arise. After all , it is the tiny brain that has the final say instead of the technology it creates.

雅思大作文模板:面对面交流

People believe that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 to communicate. Therefore, people are losing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ace to fac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雅思大作文模板范文参考:

Now you are benefiting from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and the Internet as social interaction media, could you imagine what your daily lives would be without these inventions? Some people claim that individuals are gradually los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skills. Nevertheless, from personal perspective, online communication cannot make people lose the ability of offline communication.

Apparently, excess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has been undermining 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fline. Even during a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it is no rare thing that everyone is busy looking at his cellphones, neglecting his friends or families across the dinner table. In addition, it has become incredibly easy to contact each other electronically and share information instantly in social community. Gone are the days when people could only communicate via fixed telephone or writing letters which took several days to reach others. So no one is not crazy about smart phones and computers which boast cutting-edge functions like sharing photos and videos with more friends simultaneously.

篇3:爱情小说写作资料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问题, 有必要对女性文学进行界定, 而对女性文学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 目前, 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女性形象说”, 认为凡是反映了妇女生活的文学就是妇女文学, 而不关涉作者的性别。这种界定, 概念的外延较大, 内涵却相对缩小, 它不能从跟本上展示妇女文学产生和研究的独立性和特殊意义, 同时也很难把个各历史时期有关女性描写的创作的不同区别开;二是“女作家说”, 即女性作家的创作为妇女文学。这种规定过于笼统, 虽然强调了作家的性别意义, 但不利于对作品做出深刻的剖析与探究;三是“性别题材说”, 指女性作家描写妇女生活的那部分创作。这种界定虽然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但却丰富了其内涵, 与前两个相比较, 它既强调了作家的性别意义, 又强调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独立性, 较为合理。

而西方也有学者对女性写作进行界定:“女性”是一种写作效果而不是“本源”, 女性写作重要的不是“文本中的性别” (sexuality of text) , 而是“性别的文本性” (textuality of sex) [1]。在此, 有必要解释一下“本源”、“文本中的性别”和“性别的文本性”。“本源”,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本源]事物产生的根源;“文本中的性别”就是文本中有没有女性存在;“性别的文本性”就是以女性作为文本表现的文本性确立女性写作的基础。

对西方学者的这一说法, 本文亦不敢苟同。因为语言源自关于男人和女人对“自我”的种种想象, 以及由此展开的人类活动和思想, 它以自己的原则组织世界, 结构文明体制。比如人们一提起“桌子”这个概念, 脑子里就会现出木制竹制类盛放器物的长方形平面类的东西, 因为汉语一开始就管这一类的东西叫桌子, 这就是一种语言前见。那么, 女人是什么, 一开始就有规定, 我们就把符合规定的叫女人。显然, “女性”应是一种“本源”而非效果, 女性写作重要的不是“性别的文本性”, 而是“文本中的性别”, 因为前者包含了一种叙述立场、叙述观念。

事实上, 真正的女性写作应是女作家一种自觉的写作, “女性”是一种写作“本源”而不是效果。所以,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从女人“本源”出发, 以手写心, 写她们心目中的世界, 或抒发情感, 或叙凡俗琐事, 或论说道理, 从而完成了并正在建构着自

互不可分的, 既有本质不同又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一方面, 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 而后者则是一种具像的思维活动方式, 其各自特点前面已有阐述, 而二者的联系则表现为:

(一) 、逻辑思维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形象思维的发生。

(二) 、在文艺作品演播中, 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

(三)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生的先后次序不以二者各自特点而孤立地、明确地体现出来。更多情况下, 二者可能同时发生或间歇式发生, 并无先后顺序。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包括了各种对形象、清净的理解;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表达和创造时, 也有逻辑规律的运用和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共同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理性与感性互溶, 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 在第一个阶段 (接受角色“备案”阶段) , 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及创作思维需要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感性思考及创作思维结合, 但演播者偏重于理然随意的女性文学。

探讨女性文学应从女性的“本源”着手。在原始社会里, 男性狩猎, 女性采集, 后来由于男性狩猎收入不稳定, 而女性采集收入比较稳定, 这样就形成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这是由孩子只认母亲的单亲家庭组成的, 母亲是家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而父亲却像客人一样, 从那时起, 家就成了女人生活的重心, 却只不过是男人栖息的港湾。虽然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女性被人为地禁锢在家庭里, 被塑造成各种“贞女”、“贤妻”、“良母”, 但是从女性“本源”来看, 女人其实也是离不开家的, 从人类产生时起, 女人就承担了生养孩子、管理家庭的职责。

随着五四倡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一批中国新女性昂首走出了深锁千年的闺门, 并在各种职业领域崭露头角, 可是又哪一个女人能离得开家呢?即便是成功的女人, 又有哪一个不是在外面呈现出女强人的风姿, 在家里却又是能干的家庭主妇?“对大多数女人来说, 她们得到再大的权力和事业, 都不如心安即家的一点点满足来得实在。”[2]黄啸在《女人干嘛要“主义”》中说:“我当记者的时候, 采访过一些名女人, 从政从商的都有。她们都喜欢表达一种东西, 就是她们是个好女人, 在外面飞得再高, 最爱的还是家庭, 她们会像寻常女人一样做家务, 爱孩子。这是一种本能吧, 就是女人很怕自己不象女人。”[3]

林白就称她的写作既不是为了表现两性差距, 也不是为了反抗男性社会, 更不是为“主义”写作。她说:“我的写作是从一个女性个体生命感官、心灵出发, 写个人对于世界的感受, 寻找与世界的对话。”[4]在一种“主义”或旗号或别的什么目的下写作, 总会让人生疑。现代文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可悲的证明, 那种介入了过多政治因素或完全是对政治概念进行图解的文本, 不能称作文学作品。因此, 女性写作若把颠覆传统的男权社会或别的什么为目的, 也不会比解放后到“文革”前这十七年时期的某些作品高明到哪儿去。

总之,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在女性文学中表现爱情、婚姻、家庭及凡俗琐事的主题是非常自然的, 正如一千多年前的李清照在南渡之前只能表现闺阁、闺情、闺怨, 之后却能表现国破家亡之痛一样, 因为“女性一般来说习惯于以内视的个人记忆个人生存体验来处理各种生活范围的题材”[5]。

拜伦说得好:“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份;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6]尼采也在他的诗集中表示了同样的意见:

爱情这个字事实上对女人和男人表示了不同的意义。女人对爱情的意义了解很清楚, 它不仅需要忠心, 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 没有保留, 没有对其它事物的顾虑。

性的指导, 寻求规律, 概念性地描述人物对象;在第二个阶段 (表达角色演播阶段) , 理性和感性的思考及创作思维成果需要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 演播者需要以形象、想象、联想为主要思考方式, 抓住逻辑规律, 运用形象语言。总而言之, 虽然我们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界定, 但是二者的统一性却不能被湮没在纯的对立性中的, 演播者需要把握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性灵活运用。

对于感性与理性在艺术相关问题上的探讨由来已久, 并且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但都相对完善的理论和观点。然而,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对感性与理性对立统一的进一步认识只能会更趋成熟。文艺作品演播也应该努力寻求其感性与理性最佳契合方式。而在通过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分析中, 这种契合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已初现端倪。文艺作品演播由于文艺作品的不同, 有的既具有严谨、理性的一面, 又有轻松、活泼、感情丰富的一面, 只有将理性和感性共同融会于其中, 科学与艺术那种紧密的结合才会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艺术文艺作品的演播中体现出来。

……至于男人, 假如他爱一个女人, 他所要的是从她那里得到爱;因此他要求女人的远胜于要求他自己的感情;假如有些男人, 他们能完全放弃欲望, 他们必定不是男人。[7]

拜伦和尼采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 但也不乏合理之处:对很多女人来说, 没有其它事物比爱情更值得了, 有了爱情她们的生命才没有绝望空虚地度过。

邵建在《性的解构》里说:“男人注重爱欲, 女人更注重爱情。”[8]所以爱情成了女性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中国民间文学, 如《诗经》, 乐府民歌等, 可说都有女性文学的倾向。明清小说, 也先是从民间发展而来的。事实上, 跻身中国文学史册的动人女性, 几乎都是追求爱情、忠于爱情、献身爱情的多情女子, 白素贞、织女、七仙女、杜十娘、林黛玉等都追求一种情感与灵魂的水乳交融, 属于心灵而非物质的爱情。然而, 她们对于情感的热烈追求与统治阶级的主流意志格格不入, 这种意志将她们置于被奴役的境地, 钳制她们的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 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当历史翻开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夕, 中国发生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给中国社会送来了新的思想武器。“五·四”文学对爱的激情是千年压抑的喷涌, 女性作家受到这场运动所倡导的妇女解放、追求个人幸福的时代气氛感召,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一批女作家率先向封建婚姻和封建伦理发难, 一吐对爱的呼唤、激情与呐喊, 爱成为女性文学话语的中心。因此, 在“五·四”女性文学中出现了很多追求自由恋爱的青春女性。女性要争回做人的权利, 必须冲破家庭的樊篱、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同时在家庭内部, 还必须摆脱父权专制, 向父母要回自己处理个人生活的权力。对青春女性而言, 最重要的个人问题是恋爱婚姻, 所以, 爱情成为女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五·四”女儿为了摆脱“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无爱婚姻, 宁可以死来殉神圣的爱情。

冯沅君笔下争取婚姻自由的女青年, 无论是第三人称的携华、继之, 还是第一人称“我”, 都既有一个自由恋爱的对象, 又有一桩父母代定的婚事。冯沅君在小说《隔绝》中发表女性宣言:“我们的爱情是绝对的, 无限的, 万一我们不能抵抗外来的阻力时, 我们就同走去看海去。”小说最终以两人双双为爱情的不得而自杀。在冯沅君笔下, 爱情成为这些女性自身生命的全部意义之所在。“身命可以牺牲, 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 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 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她们宁愿以死抗争, 也不愿与不爱的人结合。

丁玲笔下的莎菲将理想的爱情作为合理、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去追求, 她在日记里一再呼喊:“我总愿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 如若不懂得我, 我要那些爱, 那些体贴做什么?”[9]在当时, 不少妇女认为能找一个体贴自己、忠实地爱自己的丈夫就算最幸福的了, 莎菲们却不这么看。莎菲说:“如若一个女人只要能够找得一个忠实的男伴, 做一生的归宿, 我想谁也没有我苇弟可靠。”然而莎菲并不爱苇弟, 因为苇弟虽可靠却不了解莎菲的心。这样看来, 莎菲所追求的男伴, 应该是能够理解她的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知音。

庐隐在《海滨故人》里借露莎之口说, “结婚不结婚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两个人能够情投意合, ”[10]然而世人看问题却不是这样的, 因此, 露莎便满怀惆怅地致信她的爱人梓青:“……地球虽大, 竟无我辈容身之地, 欲求自全, 只有去此浊世, 同归于极乐世界耳!”[11]其反抗包办婚姻, 追求爱情自由的态度异常坚决, 大名鼎鼎的写情专家张爱玲八岁开始读《红楼梦》, 以后没隔几年读一次, 其中的爱情悲剧不免给她深深的影响。她自小父母离异, 从母亲身上看到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幸, 与胡兰成的恋情又让她寒心透骨。她对胡兰成倾出一片真情, 与其度过一段欲仙欲死的生活, 后来却遭受被遗弃的命运。当这种种因素在她身上沉淀下来时, 《多少恨》和《十八春》的问世便不难理解;一个女人理想的爱情得不到实现, 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满足时, 出现的变态心理在《金锁记》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多少恨》中的家茵与宗豫的相恋与分离没有大起大落, 也没有大悲大痛, 两人过的都是凡俗人生, 而分离的原因只是男主人公宗豫想维持其太太在无爱婚姻中的身份, 女主人公家茵只好委委屈屈地离去。张爱玲在小说正文的前面写到:“这一篇恐怕是最接近通俗小说的了。”然而她决不是仅仅编织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 这篇小说写于她与胡兰成感情破裂之后, 作品里有她的感情积淀, 尽管两人已各奔东西, 但张爱玲不忘旧情, 反映了作者对已逝爱情的回忆与遗憾。

“文革”结束之后的新时期, 由于社会环境变宽松了, 女性文学承“五四”女性文学而来, 更加蓬勃发展, 张洁、迟子建等女作家继续执着书写莎菲等人从历史延伸过来的女人对理想爱情的苦苦追求。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领域的探险者和先驱者。1979年, 她以一曲《爱, 是不能忘记的》倾倒了无数在无爱婚姻中挣扎的读者。从那时起, 张洁一直在她的小说世界探索中国当代女性对于爱的憧憬与追求, 对于自我的寻找与超越, 并以严峻的笔触描绘了她们在为实现自己做“人”的目标的追求过程中, 所经历的各种磨难, 面临的重重困境及其为之付出的昂贵代价。

在《爱, 是不能忘记的》中, 女作家钟雨是为爱与责任的矛盾而痛苦支撑的女性形象。她独立、自尊、自强, 在物质、身体上都不依附于任何男人。可是, 她却使自己完全沉溺在爱而不能实现的大痛苦中。她和她所爱的老干部为了不伤害到老干部虽无爱却有恩的妻子, 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深埋心底。这种惨烈的牺牲构成了她一生的情结, 以至于到死仍不能释怀, 抱着他送她的那套书化为灰烬。这种婚爱不一的痛苦和纯洁得近乎天国里的精神恋爱真挚感人。在钟雨卓然独行的性格中, 既显示着人的优美与崇高,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潜在的影响力量。

如果说钟雨的爱情还只是一种理性爱情的话, 那么《祖母绿》中的曾令儿的爱却是任性的, 她为了爱, 作出一次又一次的牺牲:舍生从狂涛巨浪中救他的命;忘我地为生病的他补习功课;义无反顾地代他受过, 承担“右派”罪名, 并以身相许单独抚育子女等等。曾令儿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两位女主人公的心甘情愿中莫不包含一种无言的思念和无怨无悔的慷慨温柔之情。爱过一次就期待一生!

而迟子建则张扬了女性追求理想的爱情失败之后不惜以死殉情的精神。《秧歌》中扭秧歌的小梳妆一出场就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 几乎所有男女老少都被她异常的美貌深深迷住了, 甚至有人为她害相思病而身亡。就是这样一个奇美无比的女子, 只为了不可期待的爱情痴情地等待了大半生, 最后在热闹喜庆的正月十五服毒自杀。《回溯七侠镇》中的秀水也是一个追求爱情和理想的女性, 在逃婚的路上她与南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后来她只是说了一句“北比南高一截”, 南就听不得这句真话离开了秀水, 秀水只能屈从于现实, 委身于北。秀水是一个“轻信”、“痴情”的不接受现实的女人, 当她发现北的虚伪和欺骗之后, 毅然选择了为爱情的理想殉身。

女人活着为了爱情, 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所以张爱玲曾无不沮丧地说:“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 念的是男人, 想的是男人, 永远永远。”[12]不论旧时代还是新时期, 这一点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爱情乃是女人一生的追求, 因为它出自生命“本源”。

也许, 情确是女人生理天性的一部分, 也许情又是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遗传积淀, 也许情早已成为一种“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情绪, 因此, 女人注定在情上不可救药, 她们永远化解不了它, 永远摆脱不了它, 永远走不出它的半径, 永远绕着它向心, 因为情是女人的“本源”。

女性文学研究者甚众, 方法和视角也甚多, 本文仅从女性的“本源”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次探讨, 认为真正的女性文学是女人一种自觉的写作, 呈现处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生活丰富无穷, 可是对女人来说, 爱情是不能少的, 因此它赢得了女性作家绝大多数的眼光;当然在不同作家的体验中, 包含了无穷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值得所有人深入探讨与论争。正是在这些自由讨论中, 女性与全体人类才会共同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5

[2][3]黄啸《女人干嘛要主义》载《当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2

[4]荒林《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载《文艺争鸣》 (长春) 第50—54页, 1997、1

[5]刘思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8、7

[6][7] (法) 西蒙波娃《第二性》第431页, 桑竹影、南珊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8]邵建《性的解构》载《小说评论》, 2000、6

[9]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10][11]庐隐《海滨故人》

篇4:用影视资料指导写作技巧

关键词:影视资料 作文 写作技巧

新课标对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实中写作教学最大的瓶颈是:学生乐于表达的内容却不知怎样表达。写作技巧的教学仍是语文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传统的写作技巧教学不外乎结合范文讲干巴巴的理论,学生经常是听的时候”豁然开朗“,动笔时却依然文思滞涩。久而久之,对写作技巧敬而远之,想表达的内容也表达不出来。

90后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超过前几辈的人,但生活体验却大大缺失,生活感悟逐渐减少。他们从小就接触电视、电脑等视频媒体,生活在一个读图的时代。而影视资料融合了图象、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是他们最乐于接触和最易理解的。影视资料一般有较吸引人的剧情,细腻的画面,感动人的主题,这和作文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不谋而合,两者有相通之处。借助影视资料来教授写作技巧,既可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直观地展现好的文字作品的画面性,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技巧的实用性。

一、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影视材料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如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温馨的亲情故事片)

2.具有时代性,知名度高,内容积极健康。

3.有比较著名的场景画面,学生耳熟能详。

4.故事情节集中,线索清晰。

二、激发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兴趣

兴趣和动机是一种引起和维持主体创造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创造目标的愿望和意念,是推动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原因。在学生看来写作技巧只是枯燥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因此在写作技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生发出对写作技巧的热爱和渴望,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抵触情绪,教师就要应用恰当的手段来引发学生对写作技巧的兴趣。可以在课上先找学生朗读《哈里波特与火焰杯》片段,让学生谈感受,再播放电影《哈里波特与火焰杯》的相应片段,让学生比较电影和文学的效果:电影画面固然精美,但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任何先进的拍摄手段都难以达到完美,只有在人类的想象中才存在,这种美好的享受正是因为作者有良好的写作技巧,才能将想象中的景色写得如此迷人。在指导写作技巧时选取典型的影视资料,直接在学生面前展现剧本文字的效果,必将引发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热情。

三、利用影视资料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写作技巧的内涵

写作技巧通常都是抽象的概括,对于十几岁的孩子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往往老师举了好几个文字的范例,学生只理解了最表层的含义。比如“首尾呼应”,使用单纯的文字范例,学生很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相同的内容在文章首尾重复出现。而如果利用影视资料,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片段,开幕时,一幅多彩画卷徐徐展开,以画卷为载体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闭幕时,画卷缓缓合拢,火炬渐渐熄灭。以画卷的开合将开闭幕式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强调展现中国文化的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展现画卷。“首尾呼应”也一样,不是简单的文字重复,而是在呼应中,为了统一意境升华主题而存在的。又如伏笔和对比的讲解:利用电影《功夫熊猫》。

镜头一:师傅“请”熊猫吃包子。表面上是邀请,实际上是想以此来试他的功夫。师傅持筷飞速旋转,熊猫只能对夹两下。

镜头二:还是吃包子的片段。只剩一个包子了,师傅为了迷惑熊猫,将三个碗合上,用其中一只碗将唯一的包子盖住,然后飞速旋转……熊猫竟能分辨出包子在哪只碗下面。

镜头三:太郎(那只坏老虎)要争夺熊猫手里的神旨,情急之下,熊猫将神旨用锅盖住,然后用竹子挑出无数只锅来迷惑太郎……太郎分辨不出,一怒之下将所有锅掀翻。

镜头一和镜头二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熊猫学艺的精进。镜头二熊猫学会师傅的招数为镜头三成功对付太郎埋下了伏笔,有利于学生理解伏笔的精髓:前有伏后有应,才是伏笔。

四、利用影视资料启发学生探索写作技巧的创新

电影是最好的启发学生创新寫作技巧的载体。它结构完整,情节紧凑,为了吸引观众兴趣,在拍摄时会使用各种角度,剪辑时会设置悬念,展现画面时会让观众感受画面传达出的主人公情绪。尤其电影中的镜头片段组接,即电影蒙太奇,可以用来指导现在很热门的片段组合作文技巧。如:播放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

C.同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人是个儒夫、胆小鬼。

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次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B.一把手枪直指着;

A.同一个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般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情同“屡战屡败”变作“屡败屡战”一样。那么作文也要讲述情节,刻画人物,能不能用典型的片段来组合文章呢?学生很自然就可以想到把自己写的平常文“改头换面”用片段组合来展现新的立意。随机移用电影艺术中的一些手法来加以指导或评点,积极引导学生朝“文字画面化(可视),画面镜头化(鲜活),镜头组合化(有意)”的方向努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创新意识。

总之,相对目前写作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讲读写式教学,影视资料写作教学占据了教育的先机(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方面集视觉、听觉、体验、思考于一体),相对传统的教学而言,它具有独到的教育优势,这就决定了它将在未来的写作教学中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与功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影视教育融入写作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探索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3]沈洁.《电影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朱丹.《电影作为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初探》.

[5]佚名.《发挥电影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写作资料

会议听取和讨论了王三运受省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会议递补了省委委员。

中国甘肃网11月2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徐爱龙白德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11月25日至26日在兰州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了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会议递补王涛、李政华为省委委员。

省委书记王三运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报告了一年来的工作,向大会作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讨论)》的说明,并在会议闭幕时发表讲话。

王三运在报告中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注重在认真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积极作为,注重在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变化中主动作为,注重在转型升级中超前作为,注重在扶贫开发中全力作为,注重在深化拓展重要平台抓手中有效作为,注重在科学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奋勇作为,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开放不断扩大、发展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一年来,省委常委会突出抓了“六件大事”。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转型跨越的具体思路,转化为推进富民兴陇的措施办法,转化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强大动力。二是率先垂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突出甘肃特色,在方式方法上突出领导带头,在整改落实上突出即知即改,组织指导和示范带动全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三是精心谋划和组织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专题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研谋划,完善配套政策,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四是深化拓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坚持在营造浓厚氛围中扩大社会参与、在推进双向互动中确保干群受益、在落实重点任务中突破发展瓶颈,指导和推动“双联”行动进入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创新探索、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五是奋力夺取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全面胜利,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了冬春连旱、岷县漳县

6.6级重大地震和天水、陇南等市连续暴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六是积极筹备召开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立足甘肃实际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

意见和反复修改,形成了提交这次全委会审议的《意见》讨论稿。省委常委会在突出抓好大事要事的同时,注重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一是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持生动活泼政治局面;三是着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是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着力打造生态政策平台,不断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六是着力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王三运在会议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改革是鲜明的时代主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的安排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这次全委会议的部署要求,紧密联系各自实际,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开创我省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新局面。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抉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牢牢抓住而不能忽视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用足用好而不能错失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充分释放改革带来的巨大红利,以改革的精神、思路和举措,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踏步赶上全国发展的进程。

王三运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号准脉搏,掌握规律,把好节奏,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加以推进。要正确处理求实与创新的关系,做到戒怕求勇、戒懒求进、戒乱求严、戒浮求稳。要正确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把我们看准的、能干的事情先干起来,特别要把中央和省委已经明确的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同时抓紧制定出台具体的改革举措,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以点带面牵引和推动整体的改革、全局的改革、系统的改革。要正确处理规划与实践的关系,结合甘肃实际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坚持服从大局、试点先行、逐步推开这一改革方法,鼓励各地各行业加强实践探索,积累改革经验,降低改革成本。要正确处理为民与靠民的关系,做到谋划改革汲取群众智慧、推进改革凝聚各方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使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王三运强调,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的《意见》,从16个方面明确了62条具体改革措施,对我省各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深入系统地抓好贯彻落实。要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着眼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加快去行政化和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步伐,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推动企业实现产业经营集中化、公司治理现代化、产权构成多元化。要着眼激发非公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大力度废除相关的不合理规定和隐形壁垒,加大力度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力度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加大力度强化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助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着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作为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着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各级自行管理更方便更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突出“三个导向”,即持续扩大直接融资,大力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融资工具;持续激发民间资本,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我省各级各类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上市融资,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指导协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特别是要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市政公用设施、高速公路、地方铁路、水利工程建设筹集资金。四是抓好民生领域改革。要抓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个核心,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尽快摆脱城乡居民收入全国垫底的局面。要抓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个基本,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推进各项社保制度实现城乡对接、区域衔接,让群众享受到更直接更便利更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要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关键,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保障农民各项财产权利,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五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特别要围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大型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带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王三运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既是一项攻坚克难的艰巨任务,又是我们立足新起点推动甘肃发展的重大机遇。面对这项开创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有历史的担当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握正确方向,凝聚改革共识,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作风保障,切实肩负起组织改革、推进改革、落实改革的重大责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篇6:基础写作课资料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张中行一位令当今学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多少轶闻趣事?对于写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人们说,季老有弟子三千。身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老对后生晚辈的提携可谓不遗余力。现在,就让季老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写作的真谛吧!国学大师季羡林系列之《季羡林谈写作》,为您讲述季羡林的创作生活,伴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学术大家季羡林,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撰写的学术著作,逻辑严谨,论证精当,又通俗易懂。他写的散文、小品文、游记,自然、洒脱,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写了一辈子文章的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方面积累了好多经验。本书收入了季先生谈写作的文章,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自己去体会。——季羡林

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季羡林

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季羡林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季羡林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

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而无所谓练习:这就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完全一致了。”

张化万老师指出:作文与生活相联系,不仅要让学生从五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训练素材,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走进沸腾的生活,去认识生活、学习生活,提高思维和认识能力。要整合作文与生活,就必须关注儿童的游戏。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开辟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的渠道。

徐家良、徐鹄、顾维萍等的“生活中的作文”,也是基于“生活是作文之源,生活需要作文,作文要为生活所用”的基本认识,他们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需要组织教学,每次作文都应该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让作文向现实生活开放和回归,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

管建刚也提出:每个学生当下的那个生活,就是写作的生活,没有一种另外的“写作生活”。荣维东说:“写作是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李海林说:“写作教学是要解决‘学生对生活的意识’。他生活着,但没有体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生活。我们怎么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在生活着呢?„„我们是教学生‘如何把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这里的可联系性就在写作动机:为什么写作,因为生活的需要,或者说因为要生活,或者说因为要让生活更有意义。”

在国外,日本的田上新吉说:“作文不是再现性的记录,不是那种机械的操作,作文是依据生命要求的独创活动,作文的目的是:

1、内省、统一自己的生活,通过文章将其表达出来。

2、通过写作真正地了解自己,提高、深化自己的生活。”

可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论述过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课程目标的确立,就是紧紧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从而又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理性的加工。口头语言的零散性、琐碎性、重复性和随意性会在写作这一书面语言的过程中得以合理的整合。发展书面语言的写作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质量。于是,从口头语——书面语——再到口头语——再到书面语„„,学生的语言在这个不停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以逐级提升。这就是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想要达到的目标。语言的提升,意味着精神也将得以升华。所以,写作与做人是分不开的,写作归根结蒂还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培养其勤于动笔,不断反思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是对学生长足发展的有利准备。在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课程目标的确立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合宜的目标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能写得出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话来,这样即使是同样的生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情感态度下,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来。同时,对于相同年龄的不同孩子来说,因其智力发展的先后不同,每个人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因为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课程目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4.1 作文与生活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写作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作文原本属于“生活”,学生五彩缤纷、喜怒哀乐、真实自然的生活。所谓作文生活化,就是作文源自生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写作的灵感来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源泉。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写作,使孩子们对文学更加热爱,对生活更多的向往。老师要引导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这样会使我们的孩子们快乐地作文。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童心、童言童趣,习作必定一片生机盎然。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

4.1.1 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巧妇易为有米炊”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生活多姿多彩,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欣赏生活,善于把握生活中的“活水”,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关注生活、观察生活。观察力是心灵的雷达,张开它,才能将知识的信息一一捕捉。“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如是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如果不到深山里观察老虎,就不可能写出解氏兄弟猎虎、李逵杀虎、武松打虎的栩栩如生的场面。正因为如此,法国大文豪莫泊桑告诫我们:“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 和写过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而且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触类联想,发现规律。带领学生游览校园,走进工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上多种人物的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他们多种观察事物和人物的方法。即兴观察也好,有意观察也罢,都是学生认识生活,获取作文素材的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以生活主人的方式接近生活,激起无穷乐趣,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2、组织活动,感受生活。学生很乐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多种多样的活动是平时生活的一种精致浓缩。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知识,愉悦身心,又能抓住典型材料,深化作文主题。人们的庆祝方式,活动的意义。活动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印象最深的人和节目。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多种感受,也就有话可写了。

4.1.2 感受生活,书写生活,我手快乐写我口

学生从生活中撷取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材料,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用手中的笔把七彩生活描绘出来,让学生尽兴表达,自由抒发。至于怎样做到自由?我认为:作文题目可以自选自定,内容可以自主选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体裁可以自拟,甚至于还可以涂涂画画。形式自由化多样化和美化,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快乐无比的活动,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4.1.3 丰富生活,创新写作,海阔天空任鸟飞

1、鼓励写想象作文。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想象的内容能够解决一些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可以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为素材,通过大胆的想象,形成新的内容;可以不以任何现实事物为素材,而是凭空幻想出内容作为作文材料;也可以依据科学规律,幻想未来科学,形成作文材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联系实际生活,2、动手创作写实践作文。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竞赛,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制作出一件件新颖优美的作品。我们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还可以组织记者团、文学社、读书会等作文社团,广泛开展访问、调查、参观、联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畅谈自己的心声,写好实践作文。作文与生活联系密切,作文是生活的作文,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4.1.4 勾联作文与生活的方法途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是作文的素材,勾联作文与生活的方法途径有许多,如:

1、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2、关注细节,写出真情

上一篇:教师违反师德的处理办法下一篇:市场部经理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