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2024-07-11

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精选7篇)

篇1: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科技元素、文化内涵、生态特色、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呈现产业发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的鲜明特征。为加快打造体现河北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的新事物,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聚集高端要素、促进创新创业,能够增加有效投资,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特色小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承接、推进改革的平台。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热情和潜力,也能推动政府转变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开发建设格局。

(三)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特色小镇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特色产业再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四)建设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是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有利于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定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速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独具魅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注重特色打造,注重有效投资,注重示范引领,注重改革创新,加速要素集合、产业聚合、产城人文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二)建设要求

1.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以连片开发建设为宜。特色小镇规划要突出特色打造,彰显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形成“一镇一风格”;突出功能集成,推进“多规合一”,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聚集人口1万至3万人;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护重要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所有特色小镇要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4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并推行“景区+小镇”管理体制。

2.明确产业定位。特色小镇要聚焦特色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兼顾皮衣皮具、红木家具、石雕、剪纸、乐器等历史经典产业。每个小镇要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明确一个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差异定位、错位发展,挖掘内涵、衍生发展,做到极致、一流。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类除外),新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到同类特色小镇,增强特色产业集聚度,避免同质化竞争。

3.突出有效投资。坚持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每个小镇要谋划一批建设项目,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第一年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金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对完不成考核目标任务的予以退出。

4.集聚高端要素。打破惯性思维和常规限制,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企业高管、科技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等创新人才,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公共服务APP,提供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积极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特色小镇。

5.创新运作方式。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特色小镇。每个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注重引入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鼓励采取企业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主要在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特色小镇。

三、政策措施

(一)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城乡规划修编,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特色小镇建设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土地计划指标统筹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建设特色小镇的市、县(市、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优先保障农民安置和生产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可将部分节余指标用于特色小镇。在全省农村全面开展“两改一清一拆”(改造城中村和永久保留村,改造危旧住宅,清垃圾杂物、庭院和残垣断壁,拆除违章建筑等)行动,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土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库,供需双方在省级平台对接交易,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二)强化财政扶持。省级财政用以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融资平台对相关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对符合中心村申报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按照全省中心村建设示范点奖补标准给予重点支持,并纳入中心村建设示范点管理,对中心村建设示范县(市、区),再增加100万元奖补资金,专门用于特色小镇建设。

(三)加大金融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产业基金、私募股权、PPP等融资路径,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在特色小镇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到特色小镇增设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探索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债券、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加强特色小镇项目谋划,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沟通对接,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低息贷款支持。

(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统筹谋划,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完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内部路网,打通外部交通连廊,提高特色小镇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供水设施建设,实现特色小镇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完善电力、燃气设施,推进集中供气、集中供热或新能源供热。加大特色小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高宽带普及率,加快实现WiFi全覆盖。加强特色小镇道路绿化、生态隔离带、绿道绿廊和片林建设,构建“山水林田湖共同体”系统生态格局。合理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特色小镇公共服务体系。

(五)支持试点示范。把特色小镇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国家相关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国家和省相关改革试点政策,特色小镇优先实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先试。

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整合优化政策资源,给予特色小镇建设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委、省政府建立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副书记担任召集人,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副召集人,省委宣传部、省农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省金融办、省统计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二)推进责任落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协调,勇于改革创新,建立工作落实推进机制,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按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务求取得实效。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别,结合职责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和政策扶持,支持特色小镇加快发展。

(三)加强督导考核。加强工作调度,组织考察培训,及时总结、评估特色小镇建设成果和有效做法,树立一批产业鲜明、主题突出的特色小镇,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有效投资、营业收入、新增税收、市场主体数量、常住人口等为主要指标,对特色小镇建设实行年度专项考核。各地要按季度报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进展和形象进度情况,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定期进行通报。

(四)搞好宣传推广。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浓厚氛围,调动市场主体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树立典型、唱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旅游强省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最大限度释放特色小镇的综合效益。

篇2: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区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特色为本。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制定各具特色发展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产业为根。特色小镇应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旅游、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兼顾工艺美术(木雕、石雕、陶瓷等)、纺织鞋服、茶叶、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培育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

(三)精致宜居。特色小镇要坚持精而美,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规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50%。特色小镇要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四)双创载体。特色小镇要把人才引进作为首要任务,把为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作为重要工作,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鼓励小镇内企业、社会组织、从业者等充分参与,培育小镇自治,不设专门机构,不新增人员编制;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建设创新创业样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五)项目带动。发挥项目带动支撑作用,夯实特色小镇发展基础。新建类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改造提升类18亿元以上,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分别放宽至20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适当放宽至上述标准的80%。

(六)企业主体。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每个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地方政府重点做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等工作。

二、创建程序

务实、分批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融合的特色小镇。

(一)自愿申报。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及省属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挂靠省发改委,以下简称省城镇化办)报送创建特色小镇书面申报材料,应包含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并附概念性规划。

(二)确定创建名单。根据申报创建特色小镇的具体产业定位,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进行初审,再由省城镇化办组织联审并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后由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不平均分配名额,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对产业选择处于全省同类产业领先地位的优先考虑。

(三)年度考核。对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立年度考核制度,由省城镇化办牵头制定考核办法。对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实行退出机制,下一年度起不再享受特色小镇相关扶持政策。

(四)验收命名。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完成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城镇化办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报省政府审定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镇。

三、政策措施

(一)要素保障。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统筹安排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优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布局。特色小镇建设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存量建设用地等。省国土厅对每个特色小镇各安排100亩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倾斜支持。

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研、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若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依法划拨供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和不改变现有工业用地用途的前提下,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

在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内,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二)资金支持。对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累计5年,其规划空间范围内新增的县级财政收入,县级财政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建设;有关市、县(区)在省财政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倾斜安排一定数额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支持特色小镇组建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特色小镇发行城投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服务业、双创孵化、城市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配电网建设改造、绿色债券等专项债券。20xx-20xx年,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项目所在地财政各承担50%,省级财政分担部分由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各承担50%。特色小镇完成规划设计后,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50万元规划设计补助,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各承担25万元。

特色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享受省级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等相关专项资金补助或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特色小镇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的融资贷款。鼓励特色小镇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运设施建设,省级财政给予“以奖代补”资金倾斜支持。

(三)人才扶持。推广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在特色小镇内实行促进高层次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吸引人才加盟、吸收股权投资、发展离岸业务等方面的税收激励办法。对特色小镇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执行我省自贸试验区人才激励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各级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要加大对特色小镇内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的担保支持力度,省再担保公司对小镇内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可适当提高再担保代偿比例。

(四)改革创新。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国家相关改革试点;优先实施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允许先行先试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有力开展。依托现有的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参照建立相应联席会议制度。

(二)实行重点扶持。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根据省特色小镇创建遴选标准和任务,制定培育计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实行领导挂钩、重点培育、重点发展。省直部门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要对特色小镇给予倾斜支持。

(三)推进责任落实。县(市、区)要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篇3: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性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简称, 是住宅产业以工业化、信息化、低碳化为导向的现代化结构调整和转型, 是以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为主体, 通过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实现标准化基础上的多样化, 工厂化生产基础上的装配化, 模数化基础上的部品通用化, 土建装修一体化基础上的低碳化, 以提高住宅质量和性能,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 可以有效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保障质量和安全,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对于转变住宅发展方式, 推动住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促进住宅建设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点,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具有重要意义。各市、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转变住宅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为目标, 以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为重点, 依托科技进步, 推广应用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 着力推进住宅建设方式转变和住宅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住宅建设质量和性能, 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 坚持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强化政府规划、协调、引导职能的同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 坚持走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的原则。

住宅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切入点, 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住宅建筑工业化道路。

(三) 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

通过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 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 引导住宅产业化有序发展。

(四)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

根据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优先发展内墙板、楼梯、楼板、窗台板、遮阳板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构件和成熟的部品体系, 其次发展外墙板、厨卫等非标专用构件和部品, 最后发展剪力墙、柱和梁等承重结构构件, 积极稳妥地推进住宅产业化。

四、工作目标

2013年至2015年, 我省住宅产业化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 初步形成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建造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

建立适合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设计、施工、安装建造体系, 制定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图集和工法, 研究出台鼓励政策, 基本满足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需要。

(二) 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培育一批符合住宅产业化要求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石家庄、唐山、保定和邯郸市各建成1个以上生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其他市争取建成1个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三) 推动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

各设区市开工建设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示范工程1个以上。

(四) 努力提高住宅质量和品质。

各设区市每年确定1~2个住宅项目申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

五、重点工作与措施

(一) 推进住宅生产建设模式转变

1、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 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 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 培育技术服务体系, 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形成现代住宅建筑产业。

2、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现场装配和合理组织为中心, 以建筑体系集成化和部品生产标准化、工厂化为重点, 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专业分工合理的建筑产业。以提高建筑业竞争力为目标, 以价值链为主线, 充分发挥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的作用, 推动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

3、大力推进住宅全装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项目和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 实施全装修。按照《关于推进新建住房全装修工作的意见》 (冀建质[2012]330号) 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实施土建和装修一体化, 倡导工业化装修方式, 鼓励采用菜单式集体委托方式进行装修, 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4、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施工导则》, 推进适用新技术的集成应用, 以精益建造、清洁生产方式改进工艺、保证质量、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减少建设过程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二) 推广适用技术, 完善标准体系

1、推广应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其他符合产业化住宅标准的结构体系;推广应用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墙板、楼梯、叠合楼板、阳台、雨蓬、柱、梁等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条件的建筑部品;率先推动标准化程度较高, 和所在地区、楼层高度、结构体系基本无关的构件, 如内墙板、楼梯、楼板、窗台板、遮阳板等;大力发展集保温、装饰、围护与防水一体的预制外墙等围护结构和技术。推广应用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整体厨卫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管网技术、智能化技术、全装修技术等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

2、在试验和试点项目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成果, 加快制定装配式结构体系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标准设计、生产、施工、物流和验收等产业化住宅标准体系, 特别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整体厨卫设备的设计规范、施工工法和标准设计等。积极研发相配套的计算软件, 并鼓励以企业为主导的相关标准、技术规程、标准设计的编制。以信息化、标准化带动工业化, 逐步建立产业化住宅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 积极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 完成住宅产品全过程的追踪、定位和维护, 并进行信息公示。

(三) 积极培育市场实施主体

1、推动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引导施工、部品生产和开发企业向住宅产业化转型, 尤其是指导省内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部品生产及开发企业转变建设发展方式。鼓励设计、开发、施工和构配件生产等企业优势互补, 形成大型住宅产业集团联盟或联合体。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研发、合作引进, 发挥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混凝土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生产企业。扶持建设并推动大型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转型为预制部品生产企业。鼓励规模较大、技术能力较强的构件厂调整产品结构, 更新生产线。鼓励传统建材企业向住宅部品生产企业转型, 使生产能力适应产业化住宅建设需要。

3、支持住宅产业相关企业资源整合。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各地优势, 鼓励住宅产业相关企业资源整合, 形成具备住宅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的设计、制造、施工能力的产业集团, 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链。

(四) 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

各地要根据住宅建设总体规划, 合理安排住宅产业化项目建设。在政府投资的大型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中确定一定的比例采用住宅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 应用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对我省各地主动申请采用工业化方式建设的住宅开发项目, 各市要研究出台预制外墙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保障性住房建造增加成本计入项目建设成本、建筑面积奖励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支持等相关扶持政策。

(五) 加强监管,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住宅产业化项目建设管理, 对住宅产业化项目及超出现行规范标准的结构体系的安全性等依法进行审查或论证。实行对预制构配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管理, 加强对安全质量影响较大的构件、部品生产供应的管理, 建立健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完善验收规范和现场施工安全质量技术要求。建立项目施工现场部品检测、质量监督等制度, 加强建设过程监管, 落实各参与主体的责任, 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六) 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

继续大力组织住宅开发项目申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住宅性能认定, 发挥示范工程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规划建筑设计理念、技术集成、居住形态、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积极应用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和技术, 不断提高住宅建设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水平、科技含量和综合性能。将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情况纳入我省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鼓励建筑业企业承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六、加强组织保障

(一) 加强领导, 积极推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成立以主管厅长为组长、有关处室、单位参加的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出台推动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 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和技术措施,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 建立产业化住宅项目的论证机制。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建全省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 指导各地住宅产业化项目建设。各设区市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 在试点推进阶段, 负责对本地住宅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方案和应用的住宅产业化成套部品及技术进行论证。专家论证意见作为项目享受各项优惠激励政策的依据之一, 并供施工图审查参考。

(三) 加大科研投入, 构筑技术支撑体系。

将住宅产业化技术研究列为科技重点攻关方向, 加大科研投入,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 重点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以及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要求的住宅部品的研究。

(四) 强化培训宣传, 提高社会认知度。

篇4: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关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六稿)

目 录

一、项目建设目标....................................................3

二、项目建设原则....................................................4

(一)坚持强化服务和科学发展相结合..................................4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4

(三)坚持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相结合..................................4

三、项目建设任务....................................................4

(一)推进校企对接..................................................4

(二)探索系统培养..................................................5

(三)强化实践育人..................................................5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6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7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8

(七)着力实施第三方评价............................................8

四、项目建设保障....................................................9

(一)加强组织保障..................................................9

(二)健全监控机制..................................................9

(三)检查验收要求.................................................10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精神和《批复》[1]意见,我省43所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共有86个专业已批准立项建设(立项建设名单见附件)。

依据《河北省关于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项目建设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工作,提升全省高职高专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项目建设目标

主动适应河北省“十二五”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三个提升,一个增强”:即,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办学活力明显增强。立项建设专业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品牌专业,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1] 该《批复》尚未下达。

二、项目建设原则

(一)坚持强化服务和科学发展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河北省钢铁、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建设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三)坚持学校主体和多方参与相结合。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项目建设任务

(一)推进校企对接

以河北省“十二五”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实施专业建设带动计划,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带动一 批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着力推进产学对接行动计划,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探索系统培养

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行动计划,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系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积极推进“知识+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三)强化实践育人

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践方法,注重加强实践育人。

一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由基础实训、综合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创新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技术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产过程和技术服务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会实践本领,提高服务产业能力。

三是加强实训条件建设。积极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提高实训室整体建设水平。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卓越教学行动计划,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6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二是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项目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三是建设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新发展、新要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合理确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二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积极开发满足生产、管理、服 务一线急需的新课程,把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教学,培养现代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是开发泛在化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纸质、网络、音像等泛在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教材,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竞争力。

(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适应河北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团队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创新师资管理制度。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培养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国家、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改革教师评聘机制,聘请有影响力的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能大师对师生进行技能培养和技艺传授,增加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比例。在合作企业设立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技术服务与研发能力,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七)着力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 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项目建设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设区市应成立由教育局、财政局主管领导负责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及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规划的审核上报、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和协调管理等工作。各院校成立相应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实施项目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方案落实到位。

2.成立项目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行(企)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负责专业项目建设规划论证、咨询、指导、监督、检查、总结、验收等工作。

3.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项目学校成立以系主任为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项目组,负责立项专业的方案论证、建设实施和总结评价工作。

(二)健全监控机制

1.建立统筹与协调机制。教育厅将开发河北省高职高专专业建 9 设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的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建设计划。

2.建立监控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目标责任与监督制度,落实各方主体建设责任。各院校要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管理,采取随机抽查、中期检查、终期验收等措施,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3.推行绩效与问责机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管理规范、建设绩效优秀的学校,在下专业建设项目资金时给予倾斜。对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及预警后不予整改,项目绩效评价差的学校,终止立项支持,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检查验收要求

1.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是项目实施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在建设过程中原则上不做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需由项目专业建设负责人提出申请,院(校)长签署意见后,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审批。

2.项目建设负责人每年12月底提交进展报告和经费使用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进展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一同报上级主管部门。

3.项目建设期一般为2年。建设期满后,由立项单位向省教育厅、财政厅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验收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报告。省教育厅、财政厅组织专家通过实地考察、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验收。

篇5: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湖北省建设厅关于调整部分主要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指导意见

日期:2008-09-01 17:01:00.0

【打印】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建委(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去年下半年以来,钢材、水泥、木材、商品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汽油、柴油、沥青和铜、铝、锌及其制品材料等工程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大大超过发、承包人的正常风险预测范围,由此引发工程结算纠纷增多,严重影响了发现对以上部分主要建设工程材料价格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施工合同采用固定价格合同方式的,按以下原则进行调整: 施工合同的正常履行,给工程施工带来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规避市场价格风险,结合我省

(一)工程施工合同价格计取了风险包干费用,明确了材料价格风险包干幅度的,其材料价差调整原则:施工期间或下降幅度在风险包干幅度以内的部分,其价差不予调整;超过风险包干幅度以外的部分,本着相互协商、风险共担

由发、承包双方协商调整。

(二)工程施工合同价格计取了风险包干费用,但未明确材料价格风险包干幅度的,其材料价差调整原则:材料上含10%)以内的风险由承包方承担,超过10%的部分,由发、承包双方本着相互协商、风险共担的原则,双方协商料价格信息或双方认定的材料价格,参照上述第(二)条价差调整原则,实事求是地协商调整价差。

(三)工程施工合同未明确计取风险费用,不予调整材料价差的,发、承包双方应参照工程所在地造价管理部门发

以上部分主要建设工程材料价格的调整,发、承包双方必须签订补充协议,报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备案。

二、施工合同采用可调价格方式的,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专用条款内约定了主要建设材料价格风险控制及合同价款

调整原则进行调整。按合同约定的办法计算价差;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专用条款内没有约定主要建设材料价格调整办法的,可参照固定价

三、以上部分主要建设工程材料价差的计算,以合同约定的价格与施工期发、承包双方认定的价格或当地建设工程理部门发布的市场同期材料信息价格,计算价差。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差额由承包人承担。

五、调整后的材料差价,按规定计取相关费用,按月结算。

四、因发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差额由发包人承担;因承包人原因造成工期延误

六、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与本指导意见规定不符的,以本指导意见为准。已办理竣工结算的工程,行调整。

篇6: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随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力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各地都把特色小镇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陕西省发改委今年也出台《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首批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个特色小镇,此后逐步扩大,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建设100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的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特点与做法

近年来,江浙一带利用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这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1.明确定位,内涵高端。特色小镇突出“特而强”,“特”是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按照“一镇一业”,细分领域、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强”主要表现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集聚高端要素,围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原则上要求三年投入30--50亿,培育“单打冠军”。

2.紧贴产业,特色鲜明。特色小镇力求“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都必须从产业中延伸和挖掘出来,比如黄酒小镇,湖笔小镇、丝绸小镇等。

3.规划引领,形态精致。特色小镇展现“小而美”,“小”就是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1平方公里。“美”就是所有的特色小镇要求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打造景城互动、环境宜人的市民生活家园,抓住特色要素,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景观。

4.运作灵活,改革创新。特色小镇运作机制做到“活而新”,“活”就是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又加强政府在土地、财政等方面支持服务。“新”就是小镇采取“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不搞“审批制”,政策上实施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

二、****建设特色小镇的现实基础

我县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由来已久,无论是早期的“一村一品”,还是近期的“美丽乡村”、重点镇、生态镇建设等,都与特色小镇的战略思路有相似之处。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一城三镇十村”为重点,打造山水人文县城,做靓美丽镇村,启动了焕古、向阳、蒿坪镇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

1.优势资源特色明显。****境内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类型多样、组合性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相互并存。****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茶叶、柑桔、厚朴、蚕桑、杜仲、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民歌魅力独具,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道号命名的县,“悟道****”,承载厚重。****的茶文化、民歌文化、道教文化、汉水文化具有国家意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秦巴山色、汉水风光、茶乡风情、擂鼓雄奇、任河漂流、瀛湖碧波、民俗民居兼具南北风格,融汇秦楚神韵。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方文化,闻名遐迩的富硒资源,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赋予了****神奇魅力,山、水、硒、茶、歌、道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先天性基础,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2.产业发展积极构建。我县立足生态富硒特色优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要求,围绕汉江、任河、富硒三个产业经济带和面上均衡发展,做实做强新型工业、做精做靓生态旅游,做活做新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壮实体经济。“****富硒茶”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魔芋、林果、中药材等富硒农业快速壮大,以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各1个。“汉江画廊〃茶歌****”旅游品牌初见成效,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文笔山4A级景区创建全面启动,擂鼓台景区等项目进展有序,养生硒陶等产品投入生产,****年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建成县电商服务中心、县电商物流中心和71个电商服务站点,培育电商龙头企业3家,淘宝、京东、供销e家****馆上线运行,实现线上交易额2.2亿元。全县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一批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跨界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成为****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3.基础条件日趋完善。****处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省会城市“半日经济圈”,辖区襄渝铁路、包茂高速、310省道、汉江航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抢抓扶贫搬迁和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水电路讯以及教育、卫生、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规划布局、产业建设、城镇功能等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进一步培育和打造特色小镇的潜力和空间。此外,在推进精准扶贫,兜住社会保障底线的基础上,把教育、医疗、养老等“硬功能”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集镇对人口、产业集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

去年以来,住建部评选出二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其中陕西共有14个小镇名列其中,而我县没有小镇入选。今年9月,向阳会馆小镇被列为创建市级特色小镇,焕古硒茶小镇被列为培育市级特色小镇,我县在培育和建设特色小镇上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功能不够完备,基础设施依然匮乏。各镇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仅具备基本服务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及旅游功能等严重缺失。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仍然滞后,商贸、金融、信息、休闲等配套服务水平较低,难以集聚人才、资本、项目和技术。

2.特征不够鲜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各镇在产业、文化、生态、区位、地貌、建筑等方面同质化趋向严重,产业多而杂,茶叶、魔芋、厚朴等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低,链条短、规模小,领军企业和人才引进不够多,品牌影响不高,产业集群未形成,缺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3.机制不够灵活,投资融资渠道单一。我县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缓慢起步阶段,路径方式方法仍在探索。同时,受资源条件限制,对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多元投资和建设的格局,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成熟的资源配置体系。

4.谋划不够精细,规划缺少有效集成。全县所有镇虽已完成集镇规划,但总体而言,详细规划的深度、多规合一的广度、地方特色的亮度、功能定位的精准度和发展方向的清晰度与特色小镇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建设特色小镇的对策建议和办法

各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途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只要真做到产业、城乡、生态、经济等深度融合发展,保持鲜明的地域、产业、生态和唯一特色,持续打造,久久为功,发挥工匠精神,特色小镇就有出路。

1.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共识合力。一是加强领导抓部署。县政府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组织领导。制定出台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建设要求、创建程序、扶持政策、组织机构、单位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列入各镇各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二是强化职责抓落实。各镇是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全力支持配合特色小镇建设。当前,要扎实推进向阳、焕古、蒿坪镇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全县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发改、住建部门要加强牵头协调和业务指导,专题向省、市上级部门汇报我县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2.注重功能融合,构建培育体系。一是深入挖掘突出培育特色。通过深入走访调研、邀请专家团队来紫实地指导、外出学习取经等形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谋划好全县特色小镇,只有定位精准,富有发展潜力,特色小镇才有生命力。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是“中国汽摩配明镇”,但却是按照中医特色为申报路径,成功创建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我县道教医养、补硒养生、健康足浴、休闲旅游、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等都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在谋划上需要深入挖掘,突出小镇内涵、产业特色和文化基因。二是多方联动做好规划设计。政府主导,统筹布局。特色小镇规划要与“十三五”规划和土地、交通、水电、教育、卫生等规划紧密衔接,要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强化空间布局、项目载体,实现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同时,根据各镇实际和建设情况,分类培育,分步实施,循序推进,建立特色小镇梯队培育、滚动推进的创建格局。4.加快配套建设,做好服务保障。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做好本手,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才能稳步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管网、环保、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发展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二是加强土地保障。结合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科学预留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空间。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用足用活新型城镇化土地配套政策和移民搬迁土地支持政策。三是加大项目扶持。在做好中省市重点项目争取同时,做好相关项目整合,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四是争取融资支持。县委、县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县域金融机构与特色小镇发展建立信贷合作关系,增加授信额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篇7:河北省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 严重制约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以浙江为代表的多个省市在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逐步形成了发展“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新模式。2016年7月, 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提出到2020年, 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10月, 住建部和农发行共同出台了《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 要求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 切实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 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同月, 发改委就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提出要创新特色小 (城) 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通过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基金、小城镇债券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 (城) 镇开发建设。由此可以看到, 金融支持对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金融机构, 是由民间资本投入设立,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租赁、保险、基金公司等。随着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家对民营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民间投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步伐大大加快, 民营金融机构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为突出。民营金融机构具有扎根基层金融、服务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运作模式相对灵活等特点, 非常契合特色小镇建设对金融资本深入具体产业和广大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需求, 因此, 民营金融机构应该而且可以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2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对民营金融机构构建金融生态场景、加快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

第一, 构建金融生态场景, 深入推进产融结合。特色小镇是金融深入实体经济, 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只有回归实业的金融, 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开展金融创新, 民营金融机构可进一步推进产融结合, 发挥金融对产业的支持作用, 不断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第二, 体现金融的公共属性和社会价值, 普惠社会大众。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 用金融推动区域全方位发展和升级, 具有修复或重建割裂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和生态环境, 同时也体现了民营金融的“普惠”理念, 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情怀和人文精神。

2.2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可行性

民营金融机构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组织, 可以通过配置资本、温润产业、整合资源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

第一, 民营金融机构能够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产业培育与发展, 都离不开资金投入。纵观各省已经出台的特色小镇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 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就达到数百亿元, 如山东和河北都提出了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 且原则上每年每个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不少于6亿元。在资金来源上, 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特色小镇政策中都提到了财政或资金支持, 但由于建设投资巨大, 当前地方财政和融资平台作用有限, 因此必须广辟资金渠道, 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特色小镇。民营金融机构作为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能力深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各个环节, 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助力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 民营金融机构在过往业务中, 积累了产业孵化与产业集群培育的相关经验, 可以助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 深耕金融, 伴随着广大中小企业一起成长, 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所在的产业, 因此, 已经具有了引导产业落地生根, 培育产业开花结果的丰富经验。同时, 民营金融机构多集中在特定地区和区域开展业务, 对当地产业和企业了解较为透彻, 又具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可以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及其特色产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真正实现温润产业、灌溉生态,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第三, 民营金融机构具有聚集优秀人才和顶尖专业机构的品牌影响力, 具有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金融的本质是信用, 是经营风险, 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超强的综合素质。民营金融机构在其业务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具有优秀的知识吸纳能力、制度创新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及商机捕捉能力, 可以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随着金融市场层次的日益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投资渠道的持续扩大, 民营金融机构与社会上顶尖专业机构的接触面得以不断加深和扩大, 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和渠道资源。因此, 民营金融机构有能力与众多行业专家及专业机构开展合作, 以开放的模式筹人筹智, 合力投入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3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理念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求“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 是“产城人”结合发展的综合体。民营金融机构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 需遵循以下理念。

第一, 坚持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发展纲领。企业的目的是盈利, 是创造客户与利润, 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其对于社会的经济责任不应局限于创造利润和纳税捐赠, 还要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业务运营, 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和影响力,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扩大化。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 民营金融机构既要发挥金融资本的商业价值, 不断创新金融模式, 经营杠杆和风险, 实现商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注重金融的社会价值, 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理念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

第二, 坚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的“特色”, 不仅在于产业形态的特色鲜明, 还在于环境的美丽和谐, 以及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当前各地在建设特色小镇时, 都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目标。民营金融机构在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 同样需要聚力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民生建设, 既要重视培育与发展特色产业, 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三, 坚持“平台思维、伙伴思维”的合作模式。作为金融组织, 民营金融机构要利用其资金和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同时也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个人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价值, 以信用、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 以金融产品和工具为载体, 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 与各类专业机构结成合作伙伴, 通过平台思维和伙伴思维, 共同搭建特色小镇的金融生态圈, 充分参与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开发和运营。

第四, 坚守“敬畏之心、匠人之心、仁爱之心”的发展理念。在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开发和运营中, 民营金融机构要始终存有“敬畏之心”, 遵循自然、尊重文史、遵守道法, 重视传统文化, 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匠人之心”, 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一以贯之, 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生态发展都要精心打造, 以创建“百年”特色小镇为目标;要怀有“仁爱之心”, 利他利己、敦睦和谐、普惠大众, 把改善民生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真正体现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完整价值。

4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模式

4.1 支持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支持小镇项目建设, 推动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

第一, 对特色小镇提供项目贷款支持。民营金融机构可以配置信贷资金, 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通过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同业合作等方式, 支持特色小镇的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开发、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模式灵活的优势, 对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项目,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

第二, 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的债券融资。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和客户基础, 及时了解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需求, 推动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发行城投债, 支持特色小镇的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工具等债务融资工具, 支持资产质量好、现金流稳定的特色小镇项目发行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筹集低成本的建设资金。

第三, 积极与政府合作, 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围绕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特点, 积极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创新PPP项目融资。可与相关政府机构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联合体, 如与政府的城市发展基金等开展合作, 充分释放“政府信用+金融信用”的巨大能量, 以政府平台资金引导为切入点, 以金融资本领投为引爆点, 根据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特点, 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4.2 助推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民营金融机构扎根基层, 深入了解区域内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 以及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状况,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小镇产业链融资、核心企业融资, 温润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第一, 通过开展产业链融资, 推动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小镇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特点, 精准对接金融需求, 与各地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开展合作, 共同为特色小镇提供产业的投融资服务。可以支持优质产业集群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 以及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等, 助推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针对部分特色产业, 开发专项金融产品, 提供产业链融资服务。

第二, 围绕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 开展核心企业融资。针对特色小镇的主导和优势产业,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把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产业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 通过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票据融资、保理等多种方式, 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提供批量授信和融资支持。这种基于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融资, 有利于提升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资金实力及经营周转效率, 改善核心企业的经营业绩, 从而提高整条产业链的周转效率及竞争力, 促进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

4.3 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要突出特色, 必须注重转型与创新。在这方面,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借助自身丰富的服务经验和灵活的服务模式, 将金融基因植入特色小镇, 推动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

第一, 支持创新企业融资。民营金融机构可以与特色小镇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开展合作, 在完善风险定价的基础上, 以适当方式分享初创期小微企业的股权或期权, 实现投贷联动。可以对特色小镇创业者、众创空间、创业基地等提供信贷支持, 围绕企业经营开展供应链金融, 对缺乏抵押物、自身信用等级不足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增信服务, 为小镇聚集的中高端人群提供个人金融、消费金融服务, 以此促进特色小镇创新企业的发展。

第二, 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民营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定位和特色产业, 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园区、孵化器等机构和平台的对接与合作, 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结合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及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 支持特色小镇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如在依法合规、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建立商标权质押融资、文化产品抵质押、艺术品融资、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费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方式, 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第三, 探索特色小镇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特色小镇提供高效、安全、便利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 为特色小镇各类主体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 实现贷款申请、审批和发放的全流程网上操作。

5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 引导和促进特色小镇内的产业发展, 并持续推动特色小镇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 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也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和瓶颈, 如小镇建设涉及区域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诸多方面, 如若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政策配合不力, 民营金融机构很难有效推动特色小镇项目实施;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周期长、经营风险大, 民营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小城镇和小微企业、农户信用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等等。因此, 为鼓励和促进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第一, 要加大对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政府要整合优化政策资源, 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为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提供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 优化和完善特色小镇的规划制定与调整机制;对特色小镇相关项目提供立项和审批的绿色通道;对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对特色小镇相关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如倾斜安排一定数额的债券资金用于小镇建设发展等。

第二, 要加强统筹协调, 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在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建议政府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保障土地供给, 并对新增建设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加大产业引导和培育力度, 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 建设创新创业样板,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对民营金融机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项目及相关重点产业的建设升级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支持, 以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作为压舱石和调节器, 降低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确保其能持续、稳定地助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 要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的信息、信用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建议政府进一步推进信用法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特色小镇及小微企业特点的信息采集和评价体系;协调工商、税务、公检法等相关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 加强信息共享, 完善信用公示、警示制度, 缓解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信用知识宣传, 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 严厉打击逃废债, 持续改善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6 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等不同环节, 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综合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民营金融机构需要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 政府也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保障民营金融机构在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可以发挥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供给侧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 离不开金融支持。民营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金融组织, 如何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本文从民营金融机构的特点出发, 在探讨其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所需坚持理念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模式, 并就其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最大化作用,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民营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 (2016) 147号[EB/OL]. (2016-7-01) [2016-11-14].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 (2016) 220号[EB/OL]. (2016-10-10) [2016-11-24].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10/t20161014_229169.html.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EB/OL]. (2016-10-08) [2016-11-14].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610/t20161031_824855.html.

[4]余池明.中央和地方特色小镇资金支持政策汇总[EB/OL].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6-11-08[2016-11-14].http://mp.weixin.qq.com/s?__b iz=Mz I2Mj My ODM0Mg==&mid=2247484223&idx=1&sn=302e49362c0487e8d3ebcd99925fea04&chksm=ea4d9a46dd3a1350b8a793f5c1f58341ffaf55d22b39b07a3be81f45f16298bdadafbe906618&mpshare=1&scene=2&srcid=111439y Dw E1R5UECtc Vj ZEu J&from=timeline#wechat_redirect.

[5]尹成杰.发展特色小镇最核心的是产业发展[J].中国新闻周刊, 2016-09-04.

[6]朱虹.特色小镇中的金融力量:股权基金探索最契合融资模式[N].中国企业报, 2016-08-30.

[7]乔继红, 冯雪丹, 张宪春.金融如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N].金融时报, 2013-08-20.

[8]曾肇河, 赵永辉.产业新城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上一篇:三年级班主任论坛下一篇:晨会流程及晨会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