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2024-07-01

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共8篇)

篇1: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课题研究方案

峰尾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开放性的数学教学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活动化‛、‚生活化‛和‚个性化‛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对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广大数学教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实验教材使得教师对数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们的课堂开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许多形式主义的倾向依然存在。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满堂议。过于强调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学法、统一的练习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教与学依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态,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变单一的教师讲解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以此来探索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探索在数学活动化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活动,是指人在与周围现实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有目的地影响客体,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即活动只能在人身上发生,并指向自觉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活动也应该是发生在人身上,根据自身的目的需要,自主、自觉的一种行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是两个不同理论层面的概念。它比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具有更广的范畴,包括了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等。‚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主要指以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数学意识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或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而这些都不是传统的忽视学生本体的教学模式所能完成的,所以需要建构开放式、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3.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教育认知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与特征;发现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4.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实践活动的意义。倡导生活就是学习,数学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

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让我们有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和在校实践机会,快速的提高自己,从而提高全校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得一线数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有自主的认识,初步具有驾驭的能力。使我们的数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方式更具有‚新‛、‚实‛、‚活‛的特点。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能力,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及呈现方式进行再思考。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渗透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研究内容

1.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意识。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数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把知识用于生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促使学生: ①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②捕捉生活素材学习数学;③再现生活情景学习数学;④回归生活空间学习数学。

2.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

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假设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从而自我感悟,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①课本知识活动化:把1-12册教材中蕴含丰富实践活动因素的内容,梳理出来进行活动设计研究。②课外内容活动化: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实例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3.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活动课类型有:①实践操作型:配合教材有关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活动。②知识拓宽型:加深和拓宽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它们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③社会调查型: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对比研究法:重点比较试验前后、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发展成果。

2.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4.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教材内容选择的途径、策略、思想以及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最优化等。

六、研究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年级师生。

七、研究阶段及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1、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的提出,形成研究草案,撰写课题论证报告,教师通识培训。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8月)1、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课题启动阶段,制订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启动实验研究。2、2012年1月—2012年8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要求有计划的以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入课题第一轮实施阶段,全体数学教师进行实践和研究,分类探索有效策略,积累资料,检验方发法的可行性和推广性,并不断总结、调整。3、2012年9月—2013年2月,课题中期论证和调整阶段,根据课题前期实施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对课题方案作进一步的论证或调整,完成阶段性小结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4、2013年3月—2013年8月,课题第二轮实施阶段,根据调整后方案,进行第二轮实验,初步实现数学科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2013年9月--2013年12月,课题总结阶段,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1、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课题负责人由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本课题组成员对于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践研究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这个课题有较长时间的关注和思考,课题组成员研究的热情较高。每个教师的业务水平都较高,教科研能力较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都有自己的专长,人人都能较好地完成研究工作。

2、制度保证。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十分科学规范,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激励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确保这个课题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按时结题,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3、技术、经费保证。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利用一切机会,推荐课题组人员参加各类课题培训或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本校多年来都十分重视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上也将有专项资金投入。并经常性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培训,对在课题研究中取得成果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

4、时间保证。本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极高,都会在正常工作及工作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投身到研究工作中,完成在课题研究中自己担负的职责。学校将依据课题研究计划安排一定的专项研究活动,保证课题组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科学、有序、顺利的开展。

九、研究成果预期效益和使用范围。

1、研究报告;

2、经验总结、论文集;

3、活动化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辑集;

4、个案分析汇编;

5、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一般学生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三个方面;

6、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一般学生有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合作能力、发表水平等三个方面。

十、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经初步预算需8000元,并对照一级配置补充部分数学仪器设备。

十一、课 题 研 究 机 构

顾 问

张庆辉 泉港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小中高、特级教师 张文卿 峰尾中心小学支部书记,小中高教师 邱良洪 泉港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

领导组

组 长:林惠芳

成 员:黄建宗、郭旺林、郑忠伟、庄田顺、叶文波

课题组

组 长: 黄建宗

副组长: 郑忠伟 林清鑫

成 员: 郑学聪、郑碧琼、郭招华、刘文珠

陈梅珍、林三麦、李亚芬、郭小香 郭梅香、刘志山、郑碧英、张 菊 刘超蓉、郭碧梅、连丽华、连素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化》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峰尾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1年5月

篇2: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2013年虹桥一小“第二届数学周”

——之数学小课题研究暨小论文评比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让快乐与数学同行,让智慧伴活动共生。

二、活动目的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拟开展“2013年虹桥一小‘第二届数学周’——之数学小论文评选暨征集活动”。

三、参赛对象:

五、六年级学生

四、活动程序:

1、第三周:发动学生,并开展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

2、第三周至第七周:整理并撰写数学小课题论文。

2、第八周:上交小论文,每班限交5篇。

3、第十一周:评委会对上交的小论文进行初评,对优秀的小论文要求小作者进行现场答辩。

五、参考研究内容:

1.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2.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自己发现的数学奥妙、趣事;

5.对书本知识的质疑或思考;

6.个人在解题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思路;

7.游戏中的数学技巧及各种数学活动情感体验;

8.对数学某一知识进行深入剖析。

„„

六、小论文要求:

1、小论文应突出知识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叙述明晰。

2、文体形式包括观察日记、探究活动记录、试验报告、考察报告等。

3、小论文标题自定, 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超过4000字,正文不得署名。统一用A4纸打印,一式三份。封面一份,在封面上注明:小论文题目、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4、各班参评的小论文电子稿以“班级+姓名+题目”为名称发送至邮箱hqyxxxg@163.com5、参评小论文的纸稿和电子稿上交截至日期为10月28日。

七、评比方法:

1、组织评委对选送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选,将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获奖的作品讲参加学校数学节的论文答辩比赛。

3、本次获奖的成绩作为校级“小数学家”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并择优推选到市里评比。

虹桥镇第一小学教务处

篇3: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一、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方法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的有效教学方法包括概念性知识和解决性问题两个方面.

(一 )概 念性知识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图形等概念打交道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乏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定义、公式、法则、公理、 定理等等,这些都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就可以在进行概念讲解的时候加入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起来.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配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糖果或者是饼干,让每个小组组长下发给同学们. 在分配的过程中, 组长难免会有失公允,有的同学拿到的多,有的同学拿到的少. 这时,肯定会有些同学提出反抗,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一起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每名同学得到的一样多,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平均”这一概念,这就是同学们共同动手操作的概念性知识的得到.

再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绳子圈成的圆的周长,这时很多同学都会想到将绳子拉直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办法计算楼梯、灯罩、碗口等的周长,这时学生们会觉得束手无策,教师再引入圆的周长的概念,就会更加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了.

这就是概念性的知识进行操作性活动,概念性操作活动是很多教师在操作活动教学部分省略的,很多教师将概念一句带过,但事实上,概念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抽象讲解,属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注意,多多在概念教学方面进行操作活动的教学.

(二 )解 决性问题

解决问题是一种数学上比较高难度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通常都要将已经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并且升华, 利用自己思考到的知识点对应地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解决性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小学数学基础阶段的加减法教学,小学生对题意和运算概念的理解,以及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难的,针对这两点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具体有两种方法,一为数格尺,二为数木棒. 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在课堂上应用数数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操作活动计算,既可以让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又能让学生的数学兴趣得到激发, 并且夯实了小学数学的基础. 解决性问题的操作性活动除了加减法计算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操作活动的设置,总之都要达到学生的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小学数学最有效的操作性活动即为概念性操作活动和解决性操作活动,教师要辨别好具体内容的具体操作活动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具体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操作性活动对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的意义

上文中笔者提供了小学数学操作性活动对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的操作方法,具体有概念性和解决性两种,本部分笔者具体剖析小学数学操作性活动对于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义.

操作性活动的最大教学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习、 理解、 记忆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到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能够在操作的过程中具备数学实践的能力, 积累充分有效的数学基本经验,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有充足的数学经验可循. 无论是在生活中的数学基本算术问题,还是生活中涉及的计算问题,学生的这种基本数学活动进行都是潜移默化地锻炼出来的. 总之,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操作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充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结束语

篇4: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趣味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活动目的: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鸡兔同笼”问题,并构建方程组解决两个或多个未知量的问题,

体会算术方法和方程(方程组)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建型意识。

探究方案:

方案一:用列举法(列表法),分组制作表格,列举出各种可能情况,找出符合条件的一组。

方案二:假设法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假设全是兔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方案三:方程(方程组)法

让学生建立方程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建模思想。

探究活动

活动一: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人,每组制作一个统计表, 分组讨论列举出各种方案,并在表中记录。

x

方案(二) 若鸡的只数为1,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23,则 头的数总是24,不符合题意;若鸡的只数为2,根据腿的总数是94,得兔的只数为 ,则 头的数总是 ,不符合题意;...一直找到符合条件的那一组值。

当然还可以从兔的只数的角度讨论制作表格进行列举。

活动小结:

用列举法(列表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虽然比较繁琐,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从长远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分类思想,也为后面学习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概率等知识奠定基础。

活动二: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内都准备了若干个鸡、兔玩具模型(学生自备,数量足够组内使用),

1.取出几只鸡和兔,数出头、腿总数少多少和鸡、兔数目,假设全是鸡的话,把取出的兔子全部换成鸡,数出头、腿总数少多少和鸡、兔数目,前后两种情况进行比较;探究出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式。再假设全是兔的话,把取出的鸡全换成兔,试一试。

2.让取出的每一只鸡都用一条腿站着,而每一只兔子都用其(两条)后腿站着,观察这时笼子里的兔就比鸡的脚数只多1,探讨分析得出而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问题得以解决。

活动小结:

通过活动不难发现题目中存在这样两个等量关系式:

鸡的只数 + 兔的只数 =头的总数...

鸡的只数×2 + 兔的只数×4 =腿的总数...

若假设全是鸡的话,就相当于将式子-×2得:兔的只数= (腿的总数-头的总数×2);若假设全是鸡的话,就相当于将式子×4-得:鸡的只数= (头的总数×4-腿的总数);若采用“抬脚法”,就相当于将式子÷2-得:兔的只数= 腿的总数-头的总数;这样结论的得出即锻炼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后面学习等式的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同时学生也能理解小学算术方法的合理性,把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活动三:

分组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1.我们可以采用列方程的办法:设其中的一个量为未知数,另一个数也用含有这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设兔子的数量为x只,鸡的数量为(35-x)只,那么这可以列出方程

2x+4(35-x)=94,解这个方程得x=12;即兔子有12只,鸡有23只。

方法2.我们也可以采用列方程组的办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两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设笼中有 只鸡和 只兔,这样可得方程组:

(1)×2得: (3)

(2)-(3)得:

所以

把 代入(1)得

于是得到方程组的解:

活动小结:

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像“鸡兔同笼”这样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既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时,关键是根据条件反映全题题意的两个等量关系式.即可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

活动四:

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分组讨论并设计出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且用能指出问题中什么量相当于“兔”,什么量相当于“鸡”。

下面是节选学生设计出来的问题:

1.男孩子带的帽子是蓝色的,女孩子带的帽子是粉色的。在男孩子看来,天蓝色的与粉红色的一样,;在女孩子看来,天蓝色的比粉红色的多一倍,男孩女孩各有几人?

2.一些2分和5分的硬币,共值2.99元,其中2分硬币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多少个

3.从甲地至乙地全长45千米,有上坡路,平路,下坡路.王军上坡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平路上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李强行走了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李强行走了11小时.问从甲地到乙地,各种路段分别是多少千米 ?

4.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5.甲茶叶每千克132元,乙茶叶每千克96元,共买这两种茶叶12千克.甲茶叶所花的钱比乙茶叶所花钱少354元。问每种茶叶各买多少千克?

6.甲,乙两地相距12千米.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在停留半小时后,又从乙地返回甲地,小王从乙地到甲地,在甲地停留40分钟后,又从甲地返回乙地。已知两人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经过4小时后,他们在返回的途中相遇.如果小张速度比小王速度每小时多走1.5千米,求两人的速度?

7.某学校有12间宿舍,住着80个学生。宿舍的大小有A,B,C三种型号:A型号的每间住8个学生,B型号每间住7个学生,C型号每间住5人.B型号其中不大不小的宿舍最多,问这样的宿舍有几间 ?

8.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一种螺栓和螺母,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要求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应分配多少人生产螺栓,多少人生产螺母,才能使螺栓与螺母恰好配套.

活动小结:

篇5:数学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的世纪,人类面临这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开放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一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依托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化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潜能的教育;是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人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行教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此,《标准》在充分调整数学教育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确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教育,并通过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学段)和综合应用(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教师如何组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如何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中有效地学数学、用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研究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此课题实验正是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前,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过一定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数学开放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由“形式化”变为“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掌握知识”变成“培养能力”;由“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呈现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据资料显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00年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与应用作为四个学习的领域之一。

在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扎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深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为之,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农村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的有机的整合,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智育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农村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校有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0人,其中有区级学科带头、骨干教师2人,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有8名年轻的数学教师,他们都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完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所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绩效工资挂钩,从学校挤出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只要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学生就一定能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领域,也需要全新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全校师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使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当地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相整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之育人目标。2.研究目标(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七、研究内容设计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1、该课题研究基本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九、研究方法设计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社

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和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一年级进行加减口算练习,二、三年级利用四则运算练习算“24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上网查找资料及外出观摩示范课以及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等。

2.研究支持保障:由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及领导的支持,我们积极参与校内外课题研讨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素质。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

低年级段: 以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和游戏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潘蓉蓉

中年级段: 以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和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戴彦春

高年级段:以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蒋夕洲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各年级段负责人

第三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负责人:蒋夕洲(1)撰写结题报告。

(2)发表随笔、论文,并汇集成册。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篇6:数学节数学故事演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提高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与神奇、丰富与内涵、文化和底蕴,加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丰富我校第二届数学文化节活动内容,我校将举行数学故事演讲比赛。

二、参加对象:三至六年级所有学生

三、活动时间:5月17日下午13:20——15:00

四、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10日~5月15日):各班级内部进行比赛,每位学生都有参赛机

会,各班选拔出1名学生代表班级参加第二阶段比赛;

第二阶段((5月17日下午):

各班推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学校讲故事比赛。

五、活动说明:

1.参赛要求:

⑴故事内容可以是关于数学家成长的故事,也可以是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或者数学童话、寓言故事等。

⑵故事取材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必须与数学学科有关。⑶要求普通话标准、叙述流畅、表情丰富;

⑷参赛选手必须在3~5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超时、不能脱稿将酌情扣分),并配上与内容有联系的PPT。

2.评奖方式:

按年级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其它为二等奖。

六、评分标准:

1、满分为100分。

2、紧扣主题,富有现实教育意义。(30分)

3、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表情丰富。(20分)

4、精神饱满、思路清晰、感情真挚、表演得体。(30分)

5、仪表大方、自然。(10分)

6、PPT演示。(10分)

打柴沟小学数学教研组

篇7:大班数学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按颜色、形状规律进行排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初步的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谱a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b、颜色不同的半圆和正方形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

师:图形王国请六位小朋友做车到它们哪里去玩,请女孩子坐贴有红色圆圈的椅子,男孩子坐贴有黄色圆圈的椅子。

引导幼儿观察:仔细看看坐车的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规律地间隔坐的。)

二、初步感知图形ab排序的规律。

1、出示图谱(一)颜色不同、图形相同的三角形。

提问:上面是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三角形,颜色不同)

请你仔细看看上面的三角形,它们是怎么排队的?

(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图形排队的规律。)

教师小结:三角形一个绿一个红,一个绿一个红排队的方法叫排序。

2、出示图谱(二)颜色相同、图形不同

提问:请你们告诉我,它们是按怎么规律排队的?

根据顺序,请个别幼儿来排,如中途排错了,纠正好再排。

小结:刚才我们按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这样有规律地重复交替排队方法叫什么?

三、幼儿动手操作,尝试图形ab间隔模式的排序。

师:图形王国的国王要邀请小朋友们去城堡参加联欢会,“嘀嘀……汽车开来了!汽车司机说,要有汽车票才能上车。看,这是一张怎样的汽车票?

1、教师出示汽车票,引导幼儿观察,票中图形是怎么排的。

2、制作汽车票。请幼儿按图形ab间隔模式的排序制做汽车票。

3、说说出自己票中图形的排列规律。

4、教师小结。

四、延伸活动。不受颜色干扰进行ab排序的规律。

师:不同颜色的圆形宝宝都想到图形王国里去参加活动,它们不会制作汽车票,你们能帮助它们吗?

1、幼儿自由选择二种颜色进行ab、ab规律排序。

篇8: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之课题研究

一、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学生具有主动性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其前提是数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活动去积累经验,其关键应当是学生必须主动参与活动。让小学生能够参与的数学活动,其活动当有一定的兴趣,要能够紧紧拴住一个个小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其活动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能够让学生活动起来。倘若,让学生去开展的活动缺乏兴趣和可操作性,那这项活动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小学生也就不可能去比较主动地进行活动,虽然,在一些活动的进程中,也能够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但总不比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角色强。要想让学生所开展的数学活动具有浓烈的趣味,要想让学生所开展的数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从相关意义上讲,所设计的数学活动需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和相关。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圆柱的体积》,就让学生进行比较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具体活动,是学生都可以去进行的。如让学生去想方设法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这个时候学生便将自己预先所准备的圆柱之底面进行平分,先是分成8份,然后切开,再拼起来,学生便产生这样的感觉,多么近似于长方体。会不会就完全近似于长方体呢?学生便继续去将圆柱进行平分,这时分成了16份,接着又分成32份。学生们分后切,切后拼。其结果是学生在自己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地形成这样的经验:把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当学生比较理想地形成这样的经验后,则游刃有余地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学生具有合作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是我们所有目共睹的。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之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也需要学生能够比较多地开展具有合作性的数学活动,当学生能够去比较有意义地进行合作,那所能够呈现出来的理想结果是,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精神———团结、友爱、互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奇迹———智慧的生成,学生在合作进行活动中,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荡起相当靓丽的思维涟漪,迸发出比较理想的思维火花,形成出相当深刻的活动经验,积累起十分丰富的数学经验。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获得比较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进行具有合作意义上的活动,如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就让同位置的前后四名同学一起进行观察基础上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具体观察后,进行比较独立的思考,再让学生进行组际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交流出自己的想法,而且所交流出的方法还不尽相同。

三、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学生具有探究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活动经验的积累。活动经验的积累,其关键应当是积累经验,积累经验经历不到探究的过程,这样的经验积累是不具实质意义的,其经验也是不可能在学生脑海烙下深深印记的。对此,在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之课题研究中,我们所做的思考和得出的结论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学生具有探究性。学生具有探究性,应当涵盖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活动内容的颇具探究性,其二是活动者的颇具探究性。我们所思考的是,两方面都必须考虑。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活动内容的颇具探究性,这是基础性的问题,没有内容的可探究,学生去探究什么?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力图其内容的可探究,也力图内容的深度探究。现在的商家都流行挂着打折的招牌,顾客也期望购买打折商品,就是小学生在购买相关文具或玩具时也期待着享受打折的优惠。如教学《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跳蚤书市的活动,去探究出相关打折的含义,如8折和83折的区别等。然后让学生相互之间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围绕着《趣味数学》进行相关打折方面的交易,在活动时,学生比较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在相互之间的交易中,大家比较有意义地探究到这些信息内容:自己买《趣味数学》必须花的钱数,自己所花的钱是原价还是现价,比较清楚地知晓《趣味数学》的现价和原价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之间的交易活动中,学生还比较迅速地发现进行《趣味数学》交易过程中其交易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整个探究过程令我们欣慰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实现主动意义上的探究,实现学好数学信心的增强。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之课题研究,经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已经获取了一定意义上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应当向着纵深的方向去研究,虽然进行课题研究的道路不是十分的平坦,而且也完全可能就是那样的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披荆斩棘,课题研究的前景将会是十分的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绍兴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下一篇:小学图书馆购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