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赏析摘抄段落

2024-07-20

鲁迅作品赏析摘抄段落(精选10篇)

篇1:鲁迅作品赏析摘抄段落

1、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3、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4、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5、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6、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

7、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8、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9、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去惊醒他。

10、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11、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1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13、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4、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15、我不信;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

16、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17、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18、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19、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撮。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己经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安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篇2:鲁迅作品赏析摘抄段落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鲁迅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鲁迅)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鲁迅)

篇3:鲁迅作品赏析摘抄段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鲁迅作品,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鲁迅作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鲁迅作品却未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不能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继续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学校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对鲁迅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但语文教学没有能够使鲁迅作品独有的魅力和价值得以实现。

一、走进鲁迅作品, 体会鲁迅精神。

鲁迅生活在一个多灾多难的旧中国,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经历, 直接地促成他从小就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接着在辛亥革命的政治社会背景下, 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02年鲁迅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赴日本留学,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关注社会, 关注民生, 探求人生新路。初中语文课本中《故乡》以“我”回乡的所见见闻及感受为线索, 描写了旧时代农民痛苦的生活遭际及精神上的彷徨, 抒写了作者对当时的国民现状的深沉忧虑, 以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在他作品中有对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批判。《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又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悲惨一生, 无情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反映了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摧残。同时, 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戏》中, 作者以深情的笔触, 写了“我”在平桥村外婆家居住时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 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生活画卷,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二、擅长用快乐的笔触, 写有趣的童年。

鲁迅写了很多快乐的童年趣事, 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与善良、活泼与机敏, 以及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在深蓝色的天空下碧绿的西瓜地, 在这明丽的图景中, 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 以传奇的手法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 流露出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的热爱。他还能捉小鸟雀, 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和闰土一样热情善良, 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亲若一家人。来了远客, 农家的孩子就来陪伴游戏, 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钓到一大碗虾自己绝不吃, 而是送到客人的嘴里, 但当看到客人不会放牛, 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 他们却嘲笑起来。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 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 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 去观赏社戏。在归航肚饿摆不动船时, 便打主意偷一点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鲁迅在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里, 力透纸背地凸显了小伙伴的纯朴、诚挚、善良、机敏, 这是江南水乡少年栩栩如生的独特形象。

三、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 刻画人物形象。

鲁迅善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 来反映人物形象的巨大变化与不幸遭遇, 从而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所以, 教学中应抓住人物、环境的前后不同的对比描写, 把孔乙己、丁举人等艺术形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运用质疑的教学方法, 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如:什么原因使人物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等。引导学生挖掘小说内在的社会意义, 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认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 鲁迅不惜笔墨详细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 他借助于对生物的描写, 以增添作品的情趣, 无论是写颜色、形状, 还是写动作、声音, 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描写, 如:“碧绿”与“紫红”;“肥胖”与“轻捷”;“高大的树上”与段“断砖的底下”等。这样的对比, 不但给人的印象鲜明、生动, 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色各样, 丰富多彩, 远远超过实写的十四种, 乐趣无穷。可与之有天壤之别的三味书屋怎样呢?封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腐朽落后的, 严重地压抑着学生:不准提课外问题, 不准玩, 整天泡在之乎者也之中, 死读书, 读死书, 还有先生可怕的戒尺, 书屋罚跪的规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 而用凝重、冷峻、讥讽的笔调描写了三味书屋,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鲁迅生活的时代与今天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 他站到了思想的制高点, 加之半白话半文言, 与初中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可能逾越的思想鸿沟。学生往往硬着头皮读鲁迅的作品, 远远谈不上品读、鉴赏, 更无法感受作品的深刻寓意与鲁迅的人格魅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改变教学策略。鲁迅是伟人也是平凡人, 他严厉、冷峻、刻薄, 但他也慈爱、幽默、热心。他的性格是多面的、丰满的, 那么我们如何去接近鲁迅、亲近鲁迅进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里呢?我们就要读他的人间温情, 读他的动人情趣, 因为离开了真情, 也就不能成其伟人了。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入手, 引导学生喜欢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闰土》就很有童趣, 学生易于接受。在百草园玩耍、偷豆、雪天捕鸟等情节, 能够让学生亲近作品中那些充满了乡土气息、弥漫着故乡情绪的文字, 勾起学生对自己曾经那些快乐和忧愁的回忆, 从而引起共鸣。要抓住主要语句深刻分析, 如《孔乙己》中“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 分析作者写作此文揭示的深刻社会意义。要体味作品语言的魅力, 对人物的描画, 善用白描手法。如《故乡》对豆腐西施的描画, 对寿镜吾先生陶醉于读书的描写, 等等, 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体味作者批判意味的精妙。

参考文献

[1]寿永明, 曹营群.语文教学视野中的鲁迅.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9.

[2]童秉国.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简介.鲁迅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4.

篇4:重温鲁迅作品,感受鲁迅儿童观

关键词:鲁迅 儿童 幼儿本位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 “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 “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在这明丽的图景中,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以传奇的手法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充满了热爱。他还能装弶捉小鸟雀,“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和闰土一样热情善良,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亲若一家子。来了远客,农家的孩子都来陪伴游戏。我们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钓到一大碗虾自己决不吃,照例全要送到客人嘴里,但当看到客人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却毫不客气地嘲笑起来。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去观赏社戏。孩子们看社戏。归航肚饿摆不动船,便打主意偷一点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鲁迅在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里,力透纸背地凸现了小伙伴的纯厚、诚挚、善良、机敏能干,这是江南水乡少年栩栩如生的童趣。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在草木虫鸟中玩得乐此不疲。注目于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聆听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吸引儿童,在三味书屋读书却向往那杂草丛生的百草园。封建教育关住了孩子们的躯体,却关不住他们天真活泼的心灵。

三、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不仅在作品里描绘了什么样的孩子是快乐的,在理性高度上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启蒙主义的深切呐喊,而且从思想的高度提出了理论主张。

(一)以注重未来为核心的儿童观

鲁迅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深刻指出了: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1](P295)一言以蔽之,国运兴衰,系于儿童。鲁迅痛恨过去的儿童教育,寄希望于未来:只有全新的儿童才能造就出全新的未来中国。“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2](P566)为未来的新中国,鲁迅呼吁:父母要千方百计地使“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3](P135—136)

(二)“幼者本位”的儿童观

鲁迅痛心地看到:“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4](P135)鲁迅认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5](P80)。“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凫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6](P35)由于鲁迅真切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在中国教育史上,鲁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幼者本位”的儿童教育观。“幼者本位”就是把儿童作为世界的中心,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幼者本位”的主张,是当时先进儿童教育思想的代表。它彻底否定了封建“杀子”文化,首次发现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在人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百年来,中国的父子关系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鲁迅从整个人类生命延续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每个人都只是生命延续的“中间物”而已,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鲁迅号召人们,“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要做“人”之父,就要求“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7](P135)。

四、对今天儿童教育的启示

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鲁迅的教育主张尊重了儿童的天性,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下我国儿童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长教育,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特长班,互相攀比,甚至不少学校还大搞提前教育,学前班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学中学的内容,选用高一级教材,几乎占用了儿童所有的休息、娱乐时间,培养所谓的“超常儿童”,还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超跑线上”。看着幼儿园的孩子那稚嫩的小手用力握着笔,写所谓的家庭作业,真为我们的幼教感到痛心,幼儿的胳膊没有足够力量,写字的姿势大都不正确,不良的学习习惯就这样养成。兴趣班上多了,不少孩子反而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时代变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今天的孩子却不快乐了,没有了玩伴、没有了和自然的亲密接触、 没有了美好自由的童年。各种教育美其名曰都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成人本位”的思想替代了“儿童本位”的思想,今天的儿童的父母不应该忏悔吗?

八十年前,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曾经仟悔他年轻时拆毁弟弟制作的风筝,摧残了儿童的天性。他写道:“偶尔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的儿童观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发展他们的智力,养成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教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的儿童才能做好明天的主人。

审视一番今天的儿童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上世纪初的批评于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感。

注释:

[1]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5]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7]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鲁迅:《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篇5:励志美文段落摘抄赏析

每当遇到这样的你,我都会想,20来岁的年纪,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不拿宝贵的时间自我提高,不去筑梦、追梦、圆梦,而是把随波逐流当信条,给自己的人生早早打上“宿命论”的悲观基调,让人扼腕。

诚然,现实生活中确有诸多无奈。日常的大事小事纷纷扰扰,太容易耗费人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很自然会感到自己对未来的掌控是无力的,于是愈来愈没有坚定的方向,不图改变似乎就成了最不坏的选择。而陷入这种泥潭越深,就越容易早早躺在安逸散漫的生活里得过且过。于是,生活就进入了死循环。

然而,就让人生输给无休止的琐事杂事了吗?在困难面前低下头、绕道走,不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从来都是人生的毒药;年纪轻轻就叹息“宿命”、畏缩不前,那“年少时的梦”就只能在心中枯萎、凋零。试想,多年以后,再回首保尔·柯察金的那句“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时,能有怎样的心情?

那么,是否能够在这死循环的迷宫里,找到一丝希望和出路?

古人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尤其对于青年人来讲,只有在路上,才能有未来、有更好的未来。在路上,就不再是“能不干就不干”的懈怠,而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志气昂扬;在路上,就努力把千头万绪的事务条分缕析,以求事半功倍;在路上,就给心灵补充营养、给人生增加潜力,用读书、学习来提高能力、开阔眼界。这样一来,非但跳出了宿命论的温柔陷阱,更迈上了正能量的阶梯。

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缩短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不可能一蹴而就,须有“盈科而进”的精神。王yang明在《传习录》中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他意在强调一个做事的规律:急功近利,想得多、做得少,无任何意义;而循序渐进,即能水到渠成。

另外,还须用上“惟精”“惟一”的功夫。王yang明以米作比,谈道要使米实现纯然洁白之“惟一”,必须有“舂、簸、筛、捡‘惟精’之工”,所以,人也需“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久久为功,方得始终。莫不然,小小动摇的念头堆积、小小懈怠的虚度积累,就“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乃至前功尽弃。

篇6:语文段落摘抄与赏析

泡桐树的小苗昨天才到窗台,今天已经跃起过了窗玻璃的中腰,树叶铺张着像一把葵扇。从阴沟爬出来的黏黏虫吸饱了水分,躲在墙角处,肥大得像一条幼小的鲶鱼。巨大的壁虎趴在对面屋檐下,远看还以为是一只出逃的宠物蜥蜴。傍晚,雨水总要有一会儿间歇的时间,蚊虫就黑压压地集体出动,在一人高的空间里飞舞,一团滚过来,一团滚过去,或者一团压着一团,一团冲散另一团,像不断转动的哪吒的风火轮,恣意得要命。

赏析:

篇7:语文段落摘抄与赏析

雨从一开始就下得昏天黑地。天空像是被巨人奥特曼踩通了一个没边没沿的窟窿,白花花的大水从窟窿里倾泻而下,转眼间就把江湖河海灌了个饱。城市在消遣漂浮起来,好像在洗澡盆里滴溜溜打转的玩具积木。

赏析:

篇8:励志美文段落摘抄赏析

励志美文段落摘抄赏析

1工作日里,你匆忙地奔走,你说没有工夫看书学习、思考未来;周末,太阳已经舔着楼顶,你慢慢睁开惺忪的双眼,你说好不容易有时间,任性去休息才是硬道理。慢慢地,习惯成自然,你越来越把生活过得潦潦草草,甚至不屑跟自己掰扯理想。你说,随遇而安,没什么不好;你说,是你的东西就会来,不是你的强求也不得。即使你知道,自己并不幸福。

每当遇到这样的你,我都会想,20来岁的年纪,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不拿宝贵的时间自我提高,不去筑梦、追梦、圆梦,而是把随波逐流当信条,给自己的人生早早打上“宿命论”的悲观基调,让人扼腕。

诚然,现实生活中确有诸多无奈。日常的大事小事纷纷扰扰,太容易耗费人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很自然会感到自己对未来的掌控是无力的,于是愈来愈没有坚定的方向,不图改变似乎就成了最不坏的选择。而陷入这种泥潭越深,就越容易早早躺在安逸散漫的生活里得过且过。于是,生活就进入了死循环。

然而,就让人生输给无休止的琐事杂事了吗?在困难面前低下头、绕道走,不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从来都是人生的毒药;年纪轻轻就叹息“宿命”、畏缩不前,那“年少时的梦”就只能在心中枯萎、凋零。试想,多年以后,再回首保尔·柯察金的那句“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时,能有怎样的心情?

那么,是否能够在这死循环的迷宫里,找到一丝希望和出路?

古人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尤其对于青年人来讲,只有在路上,才能有未来、有更好的未来。在路上,就不再是“能不干就不干”的懈怠,而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志气昂扬;在路上,就努力把千头万绪的事务条分缕析,以求事半功倍;在路上,就给心灵补充营养、给人生增加潜力,用读书、学习来提高能力、开阔眼界。这样一来,非但跳出了宿命论的温柔陷阱,更迈上了正能量的阶梯。

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缩短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不可能一蹴而就,须有“盈科而进”的精神。王yang明在《传习录》中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他意在强调一个做事的规律:急功近利,想得多、做得少,无任何意义;而循序渐进,即能水到渠成。

另外,还须用上“惟精”“惟一”的功夫。王yang明以米作比,谈道要使米实现纯然洁白之“惟一”,必须有“舂、簸、筛、捡‘惟精’之工”,所以,人也需“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久久为功,方得始终。莫不然,小小动摇的念头堆积、小小懈怠的虚度积累,就“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乃至前功尽弃。

青年人正在八九点钟的兴旺时期,千万别给大好的年华打折,“像少平一样去奋斗、像润叶一样去爱”,而幸福,正等着拥抱做好准备的你。

励志美文段落摘抄赏析

2很多人问我:“读了你的书,觉得你那么拼,这样生活累么?”很多人看完我写在北京租房的文章问我:“这么艰苦的条件,要我根本坚持不下来。”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总觉得诧异,因为自己心里并没有觉得过什么艰苦,无非是某些事情对自己有点要求,不能比周围人差太多罢了。可能我是一个对物质要求不高,也对自己比较苛刻的人。回顾过去的日子,并不灿烂,也不凄惨,只有深刻,一幕幕都在自己的回忆里,没有后悔,也没有遗憾。我看得见自己的成长,看得见自己的变化,因此对得到过怎样的回报,不管大小都心之坦然的接受,这就够了。

可能是选秀节目里的流着眼泪讲完的奋斗故事挺多了,很多人都会觉得奋斗一定是件常人难以忍受说起来都必须流眼泪的事儿。可事实上,所谓无法忍受,无非是“由奢入俭难”而已。离开了父母温暖的小怀抱,便会觉得早起自己挤公交吃盖浇饭就是苦,租个小破房子没空调就是苦,上班被领导骂几句,被同事翻个白眼,甚至出门被一片落叶啪叽打脑袋上也能落下泪来。可这就是年轻人的生活本来该有的样子,这到底苦在哪里了?

公司里的小朋友跟我说:“星姐,为什么我总觉得我的生活很艰难,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呢?”其实,没什么事情你支撑不下去了,如果有,原因只有一个,你还有后路可选。比如小朋友的房租都是爸妈在付的,自己只用工资买买衣服,看看电影,生活还算优越,也遇不到什么特别的困难和危险。脑子里总有后路,便不会为自己下什么狠心,也就不愿意去承受什么艰苦一点的环境,吃差一点的饭菜,走远一点的路,稍微付出点,就会觉得自己不该过这样的生活,人生迷茫的不行。

我总收到很多人的来信,都跟迷茫有关。不是上错了专业,就是工作不喜欢,再或者就是自己应该去大城市发展,不该窝屈在这小地方,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其实人生中哪个阶段都会有困惑和迷茫,跟有没有钱,成功与否都没有关系。这世界有很多让人觉得特别励志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活明白了人生,而是因为他们更愿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自省和思考一步,更能坦然的接受每一次麻烦的发生,并有足够的信念不断打碎自己,捏一个全新的自我。鼹鼠说过一句话:“倘若你的生活里什么麻烦都没有了,那你离死也不远了。” 每次我遇到问题和麻烦心急火燎的时候,总会想起这句话,便会庆幸,自己还好好的活着。

上周开始上研究生课程,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道理,信念对人的行为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你是怎样想的,便会怎样行动。畅销全球的《秘密》这本书的核心意思也本来如此(这个道理还有一个名词叫“夏威夷巫术”)我便想起一件很小的事。有时候我会在网上推荐一些好书,很多人会留言说:“我还是穷逼,我买不起啊。”有时候我写到健身,很多人会留言:“我这么穷,哪有钱去健身房。”其实,买一本书和去哪里健身并不会让你花什么大钱,但我觉得,总说自己穷的人,真的会永远苦逼下去。我记得我刚实习薪水一个月350块钱的时候,便开始盘算,如果想五年内买房,首付至少要多少,每年需要赚多少存多少;看到别人生孩子在环境优美但价格昂贵的私立医院,我便也觉得等我生孩子的时候也要去这样的医院。这种想法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俗,一点都不文艺清新,这不就是攀比么? 但对我这种爱钱的人来讲,这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奋斗对我而言,就是由一个个信念组成的。这些信念可能是你的父母一张银行卡里的钱,可能是你生来就有的资源。我没有,但我有信念,有信念,生活就不会苦,也不会难。

我还有一个朋友,中专毕业,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他在北京一直生活在郊区最底层。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像接受过传销蛊惑一样,极度相信自己五年后会去美国发展,一定能成为富豪。五年后的前不久,他真的带着老婆孩子生活工作在美国了。也许你会说,他在美国也是X丝。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实现了第一个梦想。有信念的人,未来都不会差。

其实年轻的路上谁都一样,迷茫,彷徨,对未来没把握,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所谓的奋斗,不是让你天天泪眼婆娑的看到一片落叶都觉得自己孤单凄惨,不是让你回忆往事的时候就哽咽的说不出话来。奋斗应该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让你面对未来的时候信心满满,回顾过去的时候心情淡然。所谓的奋斗,其实无非就是一天天重复普通的日子,并努力把普通的日子过出不同的花儿来,可以吃点粗茶淡饭,愿意走远点路上班,耐心的等待和努力,心中饱有对更好的生活与人生的信念和希望,这,其实没有多艰难。

励志美文段落摘抄赏析

35年前,A先生还在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工作,当时一位朋友找到他,说自己公司想做一个小规模的市场调查。朋友说,这个市场调查很简单,他自己再找两个人就完全能做,希望A先生出面把业务接下来,他去运作,最后的市场调查报告由A先生把关,当然了,会给A先生一笔费用。

这的确是一笔很小的业务,没什么大的问题。市场调查报告出来以后,A先生也看出其中很明显的水分,但他只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修改,就把它交上去了。

之后,几位朋友邀请A先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一块儿去完成一家大型娱乐场所的整体营销方案。没想到,对方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A先生的印象不好,原来此主管正是当年那个市场调查项目的委托人。

听到这个消息后,A先生大吃一惊,但是为时已晚。

事已至此,再回过头来想想,当时A先生得到的那点钱根本就不值一提,而当初的敷衍塞责却造成了现在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要随时谨记:没有可以随意打发、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如果随意地忽视这些细节,必然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和要求。

人生目标,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矢志追求者必须勇于从平凡中崛起,在淡泊中丰富智慧、孕育卓越。

约翰·布勒起初只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整车装配线上的一名杂工,他的成功,就始于工作中一次次平凡的积累,正是抱着积累平凡就是积累卓越的工作理念,他在30岁就擢升为公司总领班的职位,成为通用公司最年轻的总领班。

约翰是在20岁时进入工厂的。工作一开始,他就对工厂的生产情形做了一次全盘的了解。他知道一部汽车由零件到装配出厂,大约要经过10个部门的合作,而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性质都不相同。

他当时就想:既然自己想在汽车制造这一行作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对汽车的全部制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于是,他主动要求从最基层的杂工做起。杂工不属于正式工人,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哪里有零活就要到哪里去。因为这项工作,约翰才有机会和工厂的各部门接触,因此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做了一年半的杂工之后,约翰申请调到汽车椅垫部工作。不久,他就把制椅垫的手艺学会了。后来他又申请调到点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等部门去工作。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把这个厂的各种工作都做过了。最后他又决定申请到装配线上工作。

约翰的一位朋友杰克对约翰的举动十分不解,他问约翰:“你工作已经5年了,总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会耽误前途吧?”

“杰克,你不明白。”约翰笑着说,“我并不急于当某一部门的领导。我以领导整个工厂为工作目标,所以必须花点时间了解整个工作流程。我正在把现有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利用,我要学的,不仅仅是一个汽车椅垫如何做,而是整辆汽车是如何制造的。”

当约翰确认自己具备管理者的素质时,他决定在装配线上崭露头角。约翰在其他部门干过,懂得各种零件的制造情形,也能分辨零件的优劣,这为他的装配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没过多久,他就成了装配线上最出色的人物。很快,他就晋升为领班,并逐步成为15位领班的总领班。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一两年内升为经理。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同样从事一种平凡的工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只会糊弄工作;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公司情况、加强公司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俗语说得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既然一天建不成辉煌的罗马,那我们就应当专注于建造罗马的每一天。这样,把每一天连起来,终将建成一个美丽、辉煌的罗马。

我们要实现卓越的人生,就要注重工作中平凡的积累。为了达到大目标,就要先设定小目标,这样就比较容易达到目的。许多人会因目标过于远大或理想太过崇高而轻易放弃,这是很可惜的。若设定了小目标,便可较快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你在逐步完成“小目标”时,心理上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大目标总有一天能达到。

篇9:优美段落的摘抄和赏析

透明的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摄取蓝天的云朵、黄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还留下我儿时的身影。

呵!这溪边沙沙作响的甘蔗林,带甜味的风,曾把我童年的梦吹拂!我躺在你的身边,感到靠在母亲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们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见骑毛驴的迎亲的队伍来了,几支唢呐奏出悲哀的音乐;

你望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抬着笨重的木棺来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听见:山脚下的独轮车,带着吱吱哑哑的声音,在贫穷的土地上呻吟而过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们留下自然的彩色;

谁给我们记载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呢?

透明的溪水,你给了我一双能够分辨色彩的眼睛。

当我在你身边,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少年时,就不得不远行了。

你像养育我的母亲一样,送我出山吧!

赏析:

篇10:朝花夕拾段落摘抄赏析

朝花夕拾段落摘抄赏析

1原文: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赏析:人类总是在赞扬着自己的进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兽没有的能力而自豪骄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虽然人类的确值得为这些高兴欢喜,但是却不曾认真想过,正因为人类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使得人类社会变得如此的复杂,甚至使得我们开始向往那些头脑简单的禽兽的单纯的世界。鲁迅在此说明这些道理,也是让人们反省一下, 自己所拥有的这些能力,不是让我们用来说空话昧良心的!

2原文: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赏析:这段话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或者优美的语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种似于骂人的话,可我从这段话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气愤和对于那些顽固者的无奈,他发展白话文是为了下一代,也是为了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3原文: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在即将去东关看五猖会是,却被父亲突然叫住,让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许一家人去的时候心里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来是一件很高兴地事,却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扫兴,而且又没有人帮助他。从“在百静中”“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些语句中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

4原文: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和喜爱之情,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和善心。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6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7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8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9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

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10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帜,使牺牲者知道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行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了,因为那时也就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嗷嗷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了。

----------选自《狗猫鼠》

赏析:

这段话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通俗的讲,意思大概是动物哪怕有不足之处,却不会厚颜无耻的当不足为优点。自命清高。而人呢,比动物进步了,有思想有言论,却说着空话么,说着违心之论。两者进行对比,更加明显的反映出当时那个社会中人的品行之恶俗,行为之无耻。以至于鲁迅先生这样讽刺当时人们的品行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11原文: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鲁迅作品赏析摘抄段落】相关文章:

鲁迅的作品好的段落06-13

鲁迅作品中的好句好段摘抄05-28

鲁迅作品04-20

鲁迅《风筝》赏析05-07

鲁迅作品介绍05-20

鲁迅《秋夜》赏析08-02

鲁迅《自嘲》赏析09-09

鲁迅经典作品05-26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04-07

鲁迅秋夜赏析范文05-29

上一篇:银行项目建议书下一篇:13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