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2024-07-04

阅读教学情感体验(精选6篇)

篇1: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南宁市宾阳高中梁坚

——体验式阅读教学随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激活课堂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4.017 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应试化的打磨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气和自我。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这么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可以努力地思考,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使之多一点活力和灵气。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找回语文教学的本真与个性,应该多关注情感因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体验式阅读是一种追求身心合二为一的阅读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人情人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究。

基于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一、重视情境创设,激发体验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有时候我们教师会忽略课堂“揭幕”阶段的重要性,多是以“下面我们来学习某某课文”来直接切人文本。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开门见山”过于简单,难以吸引他们的听课兴趣。我们总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树立起“凤头”意识,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以身作则。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课,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情境教学开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语言表达的特长,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诗意语言,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中,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渲染力量。首先,我选择了排比句的方式,并结合精选的多媒体图片介绍林肯、特雷莎修女、甘地等相关人物,并引出课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面孔,总有一些声音,当历史过往的时候,给我们留下感动的痕迹。也许,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有的,只是瘦削的脸庞和坚定的目光,但是,却能将自由的希望注入绝望者的心里;也许,她没有美丽动人的脸庞,有的,只是布满皱纹的沧桑,但是却能用最无私的爱向人们诠释什么才是天使的模样。也许,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发自心底的细若游丝的心声,但是,却能告诉大家什么才叫做静水深流。这些人,能用他们正义的声音,一次次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的呼唤,被称为是20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让我们通过视频片断感受一下。”

情境教学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这段叙述中,我能够把崇敬的情感倾注于其中,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林肯等人的敬仰之情。而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排比句式来介绍这三位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多少能够带动学生感受到榜样的作用,进而产生了解金本人的兴趣。

(二)用感官刺激创设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创设适当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文本的精彩之处,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眼中有美,心里生情。

《再别康桥》是一首极具画面感、色彩感的送别诗。康桥特有的景象,是令徐志摩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但是,康桥到底美在哪里?到底有多美?单凭诗歌的描述是难以让学生有认同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诗歌特有的意境,精心制作了画面优美的康桥风景图,-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然后再以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剑桥校园。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该更能深切地感受徐志摩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的不舍之情。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味道的语言,有色彩的图像,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是成功体验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前提。

二、精心赏析语言,促进体验生成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课堂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避免“浅阅读”。体验式阅读教学重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它要透过语言“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语言内蕴的“意义情感”并使之和学生解读的“感性情感”对接,以此促进体验生成,使学生学会在欣赏文本中生成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在上《胡同文化》一文时,我能够结合文本中富有口语化的语言特点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文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一声“嘿”的内在含义,所以我提醒学生去归纳该字所在的段落的内容,去注意作者所列举的“虾米皮熬白菜”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特点,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而这一声“嘿”,则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之后,我又要求学生采用模仿演读的方式去品读该句子,直观体会作者汪曾祺对这种市民文化的情感。

文学文本“不只是表层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这样的“细枝末节”,使他们从中得到熏陶、感染。

在讲授《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黑人的家吗?”学生回答不一,借此我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要求他们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注意到了段落中醒目地出现的“镣铐”、“枷锁”、“蜷缩”这三个词语,但并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提醒学生去查阅这些词语的意思,去想象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被戴上“镣铐”、带上“枷锁”,为何在自己的家园里还要“蜷缩”,帮助他们明白作者借助这些形象的比喻词语深刻揭示黑人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悲惨现实,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从而更深切地理解马丁·路德·金在回首黑人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时的那种痛苦情感。

三、结合生活经历,深化体验积累

文学作品源自生活。从这个意义讲,我们的阅读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个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是能够发生深刻感应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大家名作也是在叙凡人之事,抒常人之情。我们也可以与其有“心灵感应”。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身的生命体验,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联系各自的学习经历或生活经历,来解读蕴藏生命密码和情感信息的文本。使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成为文本解读的触角,能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通过真正的阅读去促进精神的成长。

教学《陈情表》一文时,有的学生对李密对祖母的“未曾废离”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假设你也有这样一个老奶奶,你也要去外地求学或者工作,你会“废离”她吗?你觉得你能像李密那样坚持吗?起初,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多说会“废离”,理由是家里还可以有其他的亲人来照顾老人。然后我顺势提问:李密也可以有这个理由吗?这么一激发学生思考,他们终于可以体验到李密为何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而理解李密对祖母的“不曾废离”绝非仅仅是为了尽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这种爱,决定着他对祖母不离不弃,推动着他冒死奏表给皇帝。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也能借李密之心去体会亲情的无私与伟大,一举两得。

教学《泪珠与珍珠》一文时,我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为谁流过泪?谁为你流过泪?”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内容迅速联系起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学生说她为弟弟流过眼泪,因为弟弟经常逃课;有学生说在她因生病进手术室的时候,妈妈的眼泪让她最为心痛,还说有一个愿望,希望下辈子还和妈妈做母女,不过她要让妈妈成为她的女儿,她做妈妈,来偿还妈妈这辈子为她流的泪。学生的这些话语,顿时让整个课堂温暖如春。

文有情,心方动。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生动的,有情有义.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思。但这一切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篇2: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观认为它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只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阅读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呢?

一、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课标,关注教育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把微笑和赞誉作为联系的纽带。课堂活跃了,师生平等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谁担心说错了会被别人笑话呢?还有谁不敢、不愿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展示出来呢?

二、打破传统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充分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格局是教师设计好的一套程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在学习。对教师设计的程序必须在规定的课堂上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能力是否达得到,都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作出回答。这样的课堂格局,虽有时也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体验等,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被剥夺,不可能充分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我校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大胆打破课堂格局,建立了一套适合学生展示“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新格局。下面以《羚羊木雕》的教学为例,具体说一说这一格局对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促进作用。

课例:《羚羊木雕》教学设计(选入时将“教学策略”和“创意说明”删去,其他的内容也有删节)

教学过程:

(一)、内引铺垫,激情导入。

(二)、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若有生字请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2、学生再读课文,记下自己的疑问、看法、发现、感受和体验。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谈自己感知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等。

(三)、学生合作探究,畅所欲言。

1、分组讨论: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课课文后的心得、看法、疑问、评价、体验。通过交流、讨论,还有不懂的问题请记下来,便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交流、生生交流,共同释疑解难。

(四)、教师引导探究,延伸拓展。

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说出来大家听听。

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3、“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究竟怪谁呢?

4、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五)、课堂总结。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来看,整个课堂格局可分三个部分: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探究。在各部分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生生互动,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在“教师引导探究”这一部分,问题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有的学生在谈“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这一问题时,不仅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谈得声情并茂,感受体验真实感人,并谈了自己处理类似事情的观点和看法。在这样的课堂格局中,学生对阅读内容中感兴趣的、有深刻感受经验的地方可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并有机会把这些反应展示出来,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师在整个课堂中,真正成了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做到评价及时、灵活、客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采用恰当的形式及时、灵活、客观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贻误时机,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碰撞出新的火花,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己展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引起同学的重视和争论,本身就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有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后提出:“钱塘湖春行”可改为“钱塘湖春游”(他把“春行”改成了“春游”),理由是这是一篇写春天景色的诗。这是该同学“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值得肯定。可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评价和争执。有的同学认为,“春行”说明作者路过钱塘湖被其景色所吸引而写的,如果改为“春游”说明作者是专程来游钱塘湖的,这样一改就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了。有的同学又提出相反的意见。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评价和交锋过程中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也展示出来,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时不能“一刀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我要求学生在“一个皇帝”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发表你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多: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聪明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爱美的皇帝;有的认为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的皇帝„„对于这众多的感受和体验,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教师就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依照教师的“成见”,来个“一刀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如在学习《散步》一文时,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常常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能谈一件你感受最深的事情吗?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就有一个学生提出应该让自己先看,爸爸妈妈后看,爷爷奶奶最后看——因为自己第二天要上学,看完动画片以后好睡觉,免得影响学习;爸爸妈妈看了好睡觉,因为第二天要上班;爷爷奶奶退休在家,白天有的是时间看。这个同学说得很在理,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不要让“先要让长辈看,要尊老”的观念束缚了手脚,而否定学生的个性化的反应。再如学习《童趣》一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把蚊子想象成白鹤,使平常事物变得美丽又奇特。当你看到满天飞舞的蚊子时,你会想象到怎样的画面?说出来大家听听。有的同学回答说“满天飞舞的蚊子像宇宙中飞行的星球”很显然,这个想象是很不恰当的,但面对全班同学,教师不能简单地对这位同学的看法加以否定,当然也不能肯定,这时可以“你的想象很有趣,下课之后我们再一起探讨,好吗?”来结束和这个同学的讨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有分寸。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不是说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不能要求只要敢说、能说,就赞赏有加,不置可否。这样一来,不但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总之,新课标实施以来,正是我们大胆开放了课堂、和谐了师生关系、改造了课堂格局、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得到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以前的所谓“闷课”没有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也教得轻松、愉快。新课标的实施,给我校的阅读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篇3: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一、体验阅读的内涵

体验是主体对客体一种生命化的经历, 经过体验客体已成为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体验世界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 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1) 体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亲身体验, 这是主体直接参与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对生活产生体验;另外一种是亲心体验, 是主体没有直接参与生活实践, 而是用心去经历客体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体验阅读属于亲心体验, 就是主体在阅读对象中, 阅读对象经过主体的亲心经历, 从而产生体验。在体验阅读中, 阅读主体的生命是充满情调的。“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 (2) 阅读客体一般都是凝结着真善美并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 随着主体的阅读体验, 这些蕴涵情感的真善美因子就进入阅读主体的生命意识之中, 他们的灵魂因之越来越纯净, 人格因之越来越高尚, 情感也因之越来越丰富。

二、体验阅读的策略指导

传统的阅读策略指导不能把学生引向阅读体验, 体验阅读策略应该是为学生与阅读对象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或者说有了恰当的阅读策略, 学生很容易在文本的阅读中产生体验。不同的文学样式, 容易引起阅读者的体验的策略是不同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体验阅读策略:创设体验阅读情境。教师努力创造适合学习的情境, 可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要眼中有人,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讨论交流的参与者, 不要做一锤定音的拍卖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七颗钻石》一课时, 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进入录音棚。师问:同学们, 童话应该怎么读呢?童话是写给咱们儿童看的文学作品, 我们在朗读童话时应该怎样?有学生说:“我们在读童话时应有感情地去读, 要配合人物的性格来读。”有学生说:“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 所以要充满感情地来读。”这时候大屏幕显示:用童声来读。接着, 余老师说:“可以这样读。”并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 示范朗读课文开头部分, 然后学生便各自快乐地大声“用童声”来读课文了。这样, 余老师以自己的语言和范读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到了一个童话的情境里去了。当然可利用音乐 (配乐) 创设情境。音乐与文学有着难解之缘。笔者在上朱自清《春》一课时, 就用了配乐朗读, 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情境中, 感受春天的美丽, 体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亲近文本。这是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 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关键。立足语言, 基于文本, 通过语言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 获得个性体验, 是文本阅读的原则。否则, 就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 仔细阅读文本,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搜集信息,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受。连文本内容都不熟悉, 就让学生去进行个性体验, 是不现实的, 是浮光掠影的, 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体验和感受一节课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当然要视文本的长短、深浅和学生的阅读速度、习惯) 。文本内容阅读的指导, 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以《孔乙己》为例。一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如文中末句“大约的确死了”。二是文中的关键细节。孔乙己买酒时的“摸、排”两个动作。三是文中的疑义之处, 如孔乙己的死亡原因的探究。四是文中的重要段落。如孔乙己两次出场的不同之处。五是全文的把握。如作品的思想内涵、构思、语言特色等。同时教师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如朗读、默读、速读及圈点勾画的方法, 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文本阅读, 必须要立足于语言, 从体验文本语言入手。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上得有“语文味”, 离不开对语言的个性体验。否则学生的个性体验是一种“伪体验”。对文本的阅读有时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实还有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 即“初步感受———探究讨论———再次品味”的过程。这里要特别强调文本阅读的再次品味, 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深思、体验、感受, 有时是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无法完成的, 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感悟文本, 否则犹如隔靴搔痒;设置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 得出的问题和体验可能没有共性, 也有可能游离于文本的对话之外, 或者根本就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 说不出体验来。这时教师要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没有被学生所体验到的内涵, 引出同学带有个性体验的谈话。如说说《沁园春·长沙》中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教《孔乙己》一文则可设置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的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等多个问题。老师要善于从学生众多的问题中梳理、整合出一两个能从全局上贯穿全文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不加梳理,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就无法保证对话的质量, 讨论交流很可能流于形式。笔者的做法是, 在文本阅读后, 让学生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在小组与同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讨论情况, 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挑选能反映共同问题的小组发言, 其它学生补充。这样能避免陷入琐屑的、无谓的讨论;对话交流。包括师生、生生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和师生对话的形式, 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及教师设置的问题, 一起讨论, 提倡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坚持自己偏颇乃至错误的理解, 而是教师创设一种氛围, 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 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用独特的体验、充分的根据去说服别人, 或者是被别人说服。通过交流、讨论, 大家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 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体验、见解, 在互相接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同之处, 不断地修正的自己的观点, 进而反思, 从而建构对文本新的体验;评点体验。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应是主动地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体验的过程, 运用评点法是展开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文学阅读之先,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 简称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 就是在调动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与新的阅读世界展开对话, 使新的阅读世界能顺利融入原心理结构, 产生新的心理图式。阅读者对文本评点的过程就是阅读者对文本世界进行新的心理建构过程, 也是产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评点法适用于阅读一切文学作品。评点方法有两种: (1) 注读法, 侧重对文章中词句的诠注和对内容的阐释, 记录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对文本的认识。以解释为目的。注释的方式有眉注、夹注、旁注、尾注等。注读法的要求:勤查、勤思、勤写。 (2) 批读法是通过对文本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的方法。侧重于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构思谋篇、表达手法等加以品评褒贬, 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以鉴赏为目的。

体验阅读教学的引导策略, 强调的是自我体验下的引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 也不同那种“放羊式”的教学是一种“无序”下的“有序”。本着“立足文本, 平等对话”的原则,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学生、文本的实际, 灵活采取引导策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准确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内涵, 更是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 丰富人文精神。这是个性体验的目标。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递, 轻个性体验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 其目的已不是单一的求知, 而是更为关注和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教师要以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进行高屋见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 并作出必要的价值判断。引导策略包括:创设体验阅读情境, 亲近文本, 设置问题, 对话交流, 评点体验。

关键词:体验阅读教学,引导策略

注释

1[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54.

篇4:注重情感体验 优化阅读教学

一、重现形象

赞科夫指出:“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到那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由此可见,只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使阅读过程与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相连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沟通,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

1.唤起表象积累。指导学生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与亲身实践、具体实际、所见所闻形成的表象相联系,激发情感体验。如教学《军神》一课,教师是这样唤起学生的表象积累的:刘伯承元帅手术时不打麻醉药。你们做过不打麻醉药或打了麻醉药的手术吗?学生纷纷列举自身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换位思考,领悟到刘伯承元帅在手术中没打麻药忍受了72刀,却“一声不吭”,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认识到刘伯承元帅具有钢铁般的意志,真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神”!

2.引导再造想象。即通过描叙、复述等手段“显示形象”。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教师让学生当小导游,带大家游“双龙洞”。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大家带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境界,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受到了感染,可以让学生用一句或几句话“夸夸双龙洞”。

3.启迪创造想象。某些课文的作者在描写上故意留有“空白”,或仅作概括叙述,对此可通过创造想象,或拓展意境,或丰富形象。如教学《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创造想象: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放飞你的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古代劳动人民正艰难地把巨大的条石拖上陡峭的山岭;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背条石的人伤痕累累,弯着腰,一步一步吃力地往山上挪动着。从而对“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有更深入、具体的感受。

二 、创设情境

我国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相似论》一书中指出:“客观对象只有和大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存贮的信息(即相似性)相互和谐共鸣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否则人们就会无动于衷”。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1.配乐朗读。朗读的节奏是感情表达的外在形式,通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轻重缓急没有一个定数。但音乐的节奏却是明晰的,只要奏起来,就能较容易地抓住。利用音乐与朗读的相通之处来指导朗读,学生边听音乐边朗读,很快便进入“角色”。如一位教师教学《月光曲》,8、9两节是课文的高潮部分,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先播放钢琴曲《月光曲》片断,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画面:“海上明月升起”、“月亮穿过微云”、“海上风浪大作”等。随后,让学生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把诵读美文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2.画面显示。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出示挂图,向学生出示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场面,体会林冲的“宽让”及洪教头的“往死里打”,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巧用影视。配合教材摄制的教学录像,形象地再现了文本描绘的情景,能对学生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刺激。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教学录像,可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热情。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在通过抓重点词句领悟“舍身炸暗堡”后,播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片段。学生看时壮怀激烈,感同身受,深深地被董存瑞视死如归的精神打动了,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生动表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时,学生提出对“飘飘欲仙”“腾云驾雾”不理解,于老师让三个学生到黑板前来表演。于老师对三个学生说:“看,下面的同学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游览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你们三位做动作。”这样,通过表演,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两个词语的意思,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

三 、增强自身感受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的心田,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由于我在备课时受到一系列“母爱”细节的感染,在教学中,当读到母亲说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心为之一震: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说,而是用疑问的语气说?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了我们多少东西啊!母亲在有病的儿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这个问号回答了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此时,我的“情”与作者的“情”交融相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有效地感受和吸收文本的语言。

作者简介

篇5: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学生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完成。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新选入的课文。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1996年写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本文感情强烈,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之催人泪下。现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反复有感情地读,体验情感

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而朗读是情感体验的基础。这是一篇饱含作者真挚情感的文章,对于我们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很难从内心体会到小作者这种强烈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多读,用自我感受读、小组读、比读、评议读、全班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失父之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强烈感情。

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体验情感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集中了各个层面学生的看法。新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因此,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讨论、探究:(1)你知道哪些地区还在发生战争?(2)你对这些局部地区的战争有什么看法?(3)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讨论、探究,就能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增强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从而痛恨、反对战争,呼唤、珍爱和平。

三、通过摆事实进行比较,体验情感

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和平、幸福里,他们不能体会到小作者失去父亲的痛苦,也不能体会到和平对深受战争苦难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理解重点句“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我让学生自己摆出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通过摆出学生自己熟悉的,并亲眼从电视画面中感受到的事实,激发学生痛恨战争,呼唤和平的情感。同时,又把我们的幸福生活与伊拉克的孩子们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和平的可贵,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四、通过对重点句的揣摩深思,体验情感

在学习课文重点句“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我让学生重点揣摩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之花”等重点词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有局部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总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感受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始终,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渴望和平的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篇6: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

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怎么样才能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地抓好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 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阅读中,特别要教会学生怎么样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认真细致地读;略读是简略地读。特别要教会学生略读,只要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教学《早》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教学《爱如茉莉》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爸爸妈妈的爱是爱如茉莉呢?„„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就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 对好词佳句的感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秀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7)、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8)、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机遇”作为启发想象力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课文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会运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能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当然在情感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角色,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我喜欢的植物下一篇:都是粗心惹的祸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