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2024-07-15

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精选8篇)

篇1: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食品生产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二,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实习工,实习学生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三,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四,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五,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

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参加工作。未取得前述有效证件的人员不得上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否则,不得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并按要求调离其工作岗位。

四、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穿洁净工作衣帽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五、对食品从业人员实行德、能、勤、纪综合考核。对德、能、勤、纪考核具优者给予表扬或奖励;对综合考核成绩欠佳者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改正;对不改者劝其离岗或规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篇2: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物、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4: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有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食 品 进 货 检 验 记 录 制 度

一、为加强本经营单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购进食品时,如实记录进货台账:食品名称、购货时间、规格(品种)、数量、供货方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相关检验报告的时间、食品保质期等;

三、销货台账应如实记录销售食品名称、销售时间、规格(品种)、数量、购货方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四、进货台账和销货台账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五、将进货票据、发票、检验报告等易于丢失的凭证在每次进货后及时粘贴于台账上;

食 品 退 市 制 度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下列食品应当采取退市制度:

1:未在显著位置清晰的标明食品名称、净含量和固形物含量、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藏说明、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质量等级等;

2:进口食品无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的;

3:超过保质期或保存期的;

4:经感官鉴别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5: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6: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

7: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冒充和合格的;

三、发现上述食品自动进行退市处理;

四、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退市通知后,应及时退市;

五、退市处理的食品作好记录:时间、食品数量、生产者、产地、规格,及时通知供货商或生产者将食品拉走并做好记录;

六、供货商和生产者未到来前,对退市食品做好装箱、包装处理,妥善保管,不得与合格食品混放;

冷 链 销 售 管 理 制 度

一、需要冷藏销售的食品在运输、贮存、销售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冷链设备必须专物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食品进出必须建立专账;

四、食品进入冷链系统保存,定型包装液体食品等在2度至8度条件下贮存;定型包装固体食品安全按包装上标明的贮存条件贮存;

五、食品保存期间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个测量1次食品温度,记录检测结果;

六、冷链设备经常进行保养,经常保持电冰箱的整洁,电冰箱蒸发器结霜温度超过4小时要及时化霜和除霜;

食 品 进 货 查 验 制 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包括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对营业执照、流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证明等的复印件进行留存;

2:每收到一批货物,如是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

3:查验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4:如实记录供货者的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5:如销售进口食品,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员 工 食 品 安 全 培 训 制 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公司(或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如下: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食 品 检 查、存储、运 输 制 度

食品检查制度

一:建立食品卫生检查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对本公司(单位)进行卫生检查和环境卫生检查;

二:把好食品采购、进货关,不准采购霉变、有毒、有害或无证不合格的食品,确保所购食品卫生安全;

三:对储存食品应进行冷藏保鲜,无需保鲜的食品应做到离地隔墙,分类堆放整齐,先进先用前检查有无变质变味;

四:检查结果应有记录,有汇报,查出问题立即解决,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食品存储制度

一:食品储存有专门的食品库房,进出食品有登记;

二: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

三:库房配备专职人员定期进行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定期查看是否有超期食品,如有及时处理;

四:冷藏食品配有专用的冰箱、冰柜;

五:食品储存配有专用的消毒设备,随时对储存的工具、容器等进行洗刷消毒;

六:成品码放时,与地面、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通风,定期检查记录;

食品运输制度

一: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

二:运输时避免强烈震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

食 品 批 发 销 售 记 录 制 度

一:销售食品时应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

二:设立一个存放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三:批发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篇3: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建设之中。

要真正为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就必须从社会协调、组织干预与个人调整等多个层面入手, “齐头并进”, 共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措施, 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社会氛围以及心理机制等进行综合调适, 达到“减负”、“降压”的基本目的。在此, 仅对组织机构干预与个人心理调整两个层面的调适对策进行探讨。

1 组织机构干预层面的调适对策

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抗御“职业倦怠”困扰的能力绝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培养过程, 逐步加以完善。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者要从为档案事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角度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合理的“干预”, 以缓解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所承受的压力、增强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抗御“职业倦怠”侵袭和困扰的能力。

一要坚持正面教育、更新管理理念。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拓宽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从坚持正面教育入手, 强化档案工作机构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完善人事制度等改革措施, 加强人性化管理,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真正建立起适合档案工作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用合理、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障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能够始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内工作、生活与学习。

二要区分职业特性、健全评价机制。从职业环境与职业性质的特性分析, 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具有同一性, 工作效能具有不确定性、内隐性和滞后性, 并且具有非实证意义上的科学性。表现为以服务社会公众的方式达到履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职业功能和职业效绩。而对档案职业缺少肯定的根源在于:社会较少立足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评价档案职业, 而是套用其他职业模式标准, 尚未意识到这些职业模式标准是否适合对档案职业的要求。因此, 一方面要改变档案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 培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新型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群体;另一方面,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引导社会对档案职业的评价, 将档案职业与其他实证性、技术性职业进行必要区分, 使社会评价能够符合档案职业的特性要求, 真正体现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风采, 达到激励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效果。

三要改善干群关系、激发工作热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的同时, 也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 认真处理好档案工作从业人员期望实现个人成长的美好愿望与极少数个体不正当“索取”职位权力的区别, 重视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成长, 与档案工作从业人员交心、善待下属同志, 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地加以解决。

四要组织健身活动、营造和谐氛围。各级各类档案工作组织机构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活动和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努力营造劳逸结合的和谐氛围, 减轻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的压力, 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激发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认真履行档案业务职责的积极性。

2 个人心理调整层面的调适对策

任何个人都无法完全阻止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某些消极面的影响。关键是任何努力从自身做起, 增强抗御“职业倦怠”侵袭和困扰的能力。对此, 每一位档案工作从业人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人的心理调整:

一是敢于接受现实、勇于正视压力。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要正确分析、判断、评价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任何一项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 但改革的趋势是使利益分配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所以, 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要自觉了解改革的目的, 客观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 从大局出发, 增强自身对改革的认同感与承受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实际业务工作之中。

二是分析解剖自己、调整目标要求。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要学会善待自己———“欣赏”自己的缺点、“包容”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长处, 而不要总是过分地“苛求”自己、让自己背负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要随时切记和时刻提醒自己:“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 “努力了就意味着成功”;要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干力所能及的“活”,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与“期望值”, 以此将自己从烦琐的业务压力“困境”中解脱出来, 避免因“期望值”过高而导致自身产生一些无谓的“挫败感”, 平添压力与烦恼, 给“职业倦怠”侵袭困扰提供可乘之机, 影响到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三是完善人际关系、注意沟通协作。档案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学会善待他人, 体现自己的真诚。用心发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 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方面要以完善人际关系为依托, 寻找倾诉、宣泄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 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也要以完善人际关系为载体, 倾听他人的工作感受与工作经验, 将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 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 以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 达到有效克服“职业倦怠”消极影响的积极目的。

必须加以强调的是:笔者从探讨问题的视角作为基本切入点, 似乎较多地“昭示”了档案工作从业人员在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某些弱点, 但本意旨在通过揭示问题, 探讨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目的在于能够切实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和无穷的干劲投入到建设发展档案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摘要:目前,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职业倦怠”蔓延的危险。一旦档案工作从业人员罹患“职业倦怠”这一心理痼疾, 可以说对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 必须科学、认真地积极加以防范, 切实使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远离“职业倦怠”困扰, 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工作投身于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档案工作,从业人员,“职业倦点”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杨凡用.营造快乐心情——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二杀手”[M].广州:华侨出版社, 2002.[2]杨凡用.营造快乐心情——应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二杀手”[M].广州:华侨出版社, 2002.

[3]李怀玉.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J].心理舞台, 2005, 1.[3]李怀玉.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J].心理舞台, 2005, 1.

篇4: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外出就餐、旅游、逛街等在公共场馆的行为增多。公共场馆有流动人口多、信息交换量大等特点,正是这种特点才保障了公众进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参观、旅游、休闲等生活需求。公共场馆的卫生状况、公共场馆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显得十分重要,建立公共场馆从业人员的健康档案,有效利用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既有法律规定,也是现实需要,应列为公共场所管理者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2.1 健康档案管理的基本内涵。健康档案是一个以居民个人健康为中心,对于居民健康的连续的记录。记录了每个居民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病史、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同样还会详细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每次的体检结果等,涵盖各种与健康有关的因素,实现多渠道、多角度的动态信息收集。设置健康档案的价值在于其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不间断地对居民的健康状况(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作以规范而科学的记录。

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国家有基本标准,且不具有强制性。而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法律有特别规定,且有强制性。

2.2 健康档案管理的功能。健康档案管理是从业人员满足自我保健的需要:他们通过身份安全认证、授权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通过健康档案,可以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自己不同时期的健康状况以及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度,有助于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详细认知,以方便及时且有效地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治疗。

在公共场馆的从业人员每天要接触很多人,这些人的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有的人身体状况良好,但有的人患有传染病或是病毒携带者,这些病毒通过

飞沫传染、接触传染等方式将病毒和疾病传播到公共场馆从业人员;而另一种可能是公共场馆从业人员自身就带有病毒和病菌,成为一个传染源,在制作和加工食物或是服务他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种情况与服务人员的居住环境有关。大部分服务业的公共场馆从业人员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大多数并没有住在公司的宿舍,而是住在多人拥挤、生活环境较差的租住公用房里,这也是传染病传播的有利条件。

建立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并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公共场所管理者随时了解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员工身体可能出现的重大疾病;另一方面,也方便公共场所监管机构及时筛选出罹患传染性疾病的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及时采取暂时停止、调离等行政措施,并督促公共场所管理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治疗措施。

3 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的利用与信息共享

3.1 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的利用。上文提到公共场馆流动人口多、信息交换量大的特点,公共场馆的卫生状况和公共场馆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透明化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消费人员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显示出建立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的必要性。从业人员的职业有固定和不固定之分,对于固定从业人员来说,在签订工作合同之前将个人健康档案交给工作单位,健康档案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合理利用才会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首先根据这些档案,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人员便无法进入公共场馆工作,这成为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其次,工作单位必须设有专门的人员分类、特殊管理这些健康档案。一是保证工作单位每年组织人员健康检查的时候,可以分批次、有针对性、有重点;二是当员工突然出现健康问题时,方便管理,并对调离员工进行全程长期关注,了解他们的病情等。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企业责任感,还有利于人员的整饬以及管理,也保证了服务对象的健康。

在对健康档案进行合理利用时必须选取合适的利用方案。由于公共场馆工作繁重,从业人员量大,所以在建立健康档案时应注意很多问题。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注意其隐私问题,接下来笔者会详细论述。其二便是掌握好的方式,如建立电子信息存档,这也为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并且设计合理的电子系统,以方便查询调用。同时注意培养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提高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

3.2 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复杂性问题,而其共享也向广大单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信息共享可以有效促进公共场馆健康管理的规范性。各地区健康管理系统并不成熟,建立档案共享机制便能实现方案共享,不同公司互相借鉴,统一改善自己公司在健康管理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对整个公共场馆服务的提高建设都有里程碑作用。其次,信息共享有利于信息沟通,方便各个公司的招聘。如果每个单位都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系统,并进行信息共享,出现问题的员工便会记录在内。这样,有问题的员工再去其他公共单位面试的时候,单位就会免去一部分精力和资金,十分便捷地区分二度面试人员的健康问题。当然,这绝对不是员工健康歧视,而是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人员服务的原则进行员工健康管理,把一切隐患扼杀在摇篮里,这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的高度责任心。当然,信息共享还包括对广大公众进行开放这一方面。公众作为最直接的也是最广泛的被服务团体,有权利了解他们的健康水平。但是这个系统是与公司内部的健康档案不同的,要远比公司内部交流存档所用的简单、方便、快捷。

当然,信息共享必须是在建立电子档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在档案利用上多下功夫,而前面也已经提到这一点。更加注意的是这种共享必须是一种连续的、具有动态特征的,也就是说信息共享要注意其时效性。例如,当出现问题并调离的员工一定要及时更新,而经过治疗已完全治愈的员工信息也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否则极有可能耽误他们的二次就业。人的健康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单位在每年一次的员工检查之后,健康档案的更正必须紧跟在后。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信息共享才能体现出其意义。

最后,笔者还要强调,这种信息共享不是共享所有信息,也不是将信息共享给所有人,这就是接下来要论述的个人隐私问题。

3.3 利用健康档案涉及个人隐私。健康档案信息资源向公众开放的力度逐渐增大,在为公共场所管理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在利用健康档案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其中公民隐私权问题尤为突出。

健康档案可以满足居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需求,需要健康档案提供原始的信息保障,所以,健康档案开放既要维护每一个社会权利使用者的使用权,又要保护使用健康档案的居民的隐私权,妥善处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居民隐私的保护的问题至关重要。

隐私权是公民基本的人格权利,公民在隐私权的保护下,有权利享有安宁的私人生活并且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处理、传递个人私密信息不被他人侵犯,且在隐私权的保护下,公民有权决定自己的隐私向他人公开的程度。这其中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健康档案开放利用所涉及的隐私方面是健康档案所记载的居民在各个医疗场合所进行的包括保健、治疗、预防在内的健康状况。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的利用尤其容易使居民的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公共场馆从业人员自身所具有的流动性导致了其健康档案所经单位多,保密性差,从而造成公共场馆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家庭、个人状况隐私的泄露,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损失。

3.4 健康档案的隐私保护。既然公共场馆从业人员的健康档案的流动有带来不必要损失的风险,那么该如何保护公共场馆从业人员的隐私呢?首先,我国法律在档案管理的条目中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档案有具体的规定,1988年3月18日由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公证档案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凡涉及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公证密卷档案,以及当事人要求保密的公证档案,一般不得借调和查阅。特殊情况必须查阅的,须经当事人同意后,由公证处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这也是对公民健康档案所涉及的隐私权的保护。

其次,除了我国的法律,健康档案涉及档案所有者、利用者以及医疗卫生机构三方面,从这三方面入手,应当在雇佣方实行合同制,在合同中明确表明保护受雇员工的健康档案的隐私,不私自泄露自己员工的健康档案中提到的信息,给予员工最基本的隐私的尊重。要与医疗卫生机构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健康档案中应详细记录居民的每次医疗活动,但在记录重大的、对被记录人有影响的病史时应当询问当事人或者其家属的意见。这样尽量使三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合法的保护,就能减少冲突发生的几率。

篇5: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为更好的做好保健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档案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办公室负责制定每年健康体检计划,对每一次体检情况都要汇总,建立人员体检台帐,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2、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员工健康异常时,应及时上报办公室处理,由办公室填写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上报日期、健康异常员工姓名、症状、处理意见及结果。

篇6: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为了保证公司员工身体健康,无传染病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同时控制员工的个人卫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污染食品,特制定本制度。

1、公司全体生产和销售一线的员工(包括临时工)在上岗前,必须接受指定医疗单位的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2、卫质部负责建立和保管全体员工的健康档案,并负责每年组织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3、凡患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肠伤寒及其带菌者、细菌性痢疾及其带菌者、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患者、手外伤未愈合者等,不得参加直接接触食品加工,痊愈后应经体检合格方可重新上岗。

4、生产人员进入加工车间必须穿戴干净的工作服、鞋和帽,不允许化妆、戴首饰、手表等,每天更换清洗工作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生产车间负责对本车间员工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凡发现或报告患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必须调离与食品接触的岗位。

篇7: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1、为了维护职工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2、职业卫生档案包括:

(1)职业卫生记录卡。

(2)职业危害因素分布平面示意图。

(3)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一览表。

(4)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登记卡。

(5)职业病危害、职业中毒记录卡。

(6)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

(7)职业中毒事故报告与处理记录表等。

(8)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监督文书清单及有关文本。

(9)职业卫生管理计划、目标、方案、程序、指导书、管理制度。

(10)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组织、职能及人员分工。

(11)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技术档案。

(12)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档案,

(13)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汇总资料;

(14)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有关资料。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2)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

4、人事教育部负责为职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

5、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

6、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目录、统一编号、专册登记;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期限及时进行归档。

7、资料应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准确可靠。

8、随时、定期地根据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和补充档案资料。

9、档案中各种资料按要求每三年复核一次;日常职业卫生工作须将测定结果、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管理情况随时过录,以备分析。

10、职工离开企业时,有权索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企管部应如实地、无偿地提供,并在所提供的个人复印件上签章。

11、职业病诊断,鉴定单位需提供有关资料时,企管部应如实地提供。

12、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进、移出、销毁、管理、借阅利用等情况要进行登记,档案工作人员调离时,必须办好交接手续。

篇8: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制度

一、档案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1. 忠于和热爱档案事业。

档案及档案信息之所以优于图书、报刊及其它资料和信息,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是因为它是社会惟一的原生信息源,是我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建立历史记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的重要素材,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因此,档案从业人员应该为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重视档案及档案信息的收集和保管保护,把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2.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又是一项服务性质的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恪尽职守,具有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以及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当配角,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干好工作的工作品质,是档案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遵纪守法,确保安全。

政务信息的公开,为我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确保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的安全,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损害有关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信息,尤其是易于更新和消除的电子文件信息;不利用工作之便泄露对社会不宜公开的档案信息内容。要按照法律和工作纪律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利用、开放和保密的关系。

4.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随着先进技术的引入,人类对信息的记录、贮存及利用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技术手段,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服务领域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子档案的产生使档案收集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公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利用原则将服务对象扩展到社会、家庭和文化的相关领域;网络技术推进了档案管理对象的数字化。面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格局,档案从业人员要摈弃看摊守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利用新技术革命不断优化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使档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要积极探索网络信息安全性问题,确保电子档文件安全可靠、真实完整、长期可读。

二、档案从业人员应较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1. 掌握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

在现代化背景下,档案从业人员必须有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了解档案的定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看清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用理论去解决现实工作中突如其来的问题,减少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从而创造出更科学、更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

2. 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档案从业人员必须长期面对和坚持的工作。档案信息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档案从业人员懂得档案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了解档案行业管理与需求,了解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提前介入,将电子文件的管理要求融入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档案从业人员都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的学习,管理好和开发好档案信息资源,以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3. 良好的文史知识。

档案从业人员除了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外,还要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编研工作。档案从业人员在研究我国传统档案管理理论的同时,还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重要的档案管理理论,如文件运动、档案开放利用和档案鉴定理论等。因此,档案从业人员除了具备娴熟的档案业务技能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包括古代汉语、外语知识、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判断档案的价值和社会需求,搞好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才能更好地加强不同国别、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流派的中外档案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实现中外档案管理理论的融合与互补,从而发展出更适合我国现代档案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三、档案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技能

1. 现代化管理技能。

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整合、传递,从硬件设备到软件平台,从信息资源处理和各种专用技术到适用的网络计算机技术,等等,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已参与到信息资源组织的全过程,技术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员对设备的掌握和操作。因此,档案从业人员在坚持优良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同时,还要敢于引入现代思想和理念,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驾驭现代科技设备,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从业人员要具有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设备,运用计算机完成档案的全面存贮、自动索引、图形处理、自动借阅等工作,从而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存贮、检索、提取和交流。掌握扫描、、缩微、光盘刻录等现代化手段,将传统载体的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档案。

2. 现代信息意识能力。

在信息时代,档案信息的规模、数量是前所未有的,并以它独有的最直接、最真实、最原始的特点区别于其他信息。谁获得信息,就能赢得先机和胜利。因此,档案从业人员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信息价值要具备很强的判断力和分析加工能力,根据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筛选、组织信息,转化加工,准确提供,快速传递和充分利用,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

3. 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多元化、集成化是网络的发展趋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包括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还包括图像、语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对档案信息的整理能力。美国档案学者杰拉德·汉姆先生指出:“档案要记载“人类的方方面面”,要“创造一个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喜好、需求全新的文献材料世界”。面对人类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档案从业人员要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除继续做好档案的深层次加工外,还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平台,将同一事件中形成的不同载体信息,包括图文信息、音频信号、视频图像等各种不同的媒体形式加以有机组合,形成“多媒体文件”,声像并茂,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4. 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提供信息的综合服务已经成为现实。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从业人员必须在保留传统档案文献的同时,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特别是将有独特价值的馆藏文献数字化,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各类档案信息,建立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建立现行文件中心,通过网上开放式检索、在线阅览、视频点播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提供直观、快捷、开放的档案信息服务,使档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财富.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伦理解读[J].档案学通讯, 2010, (1) .

[2]薛四新, 杨艳, 黄存勋.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

[3]薛四新, 彭荣, 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

[4]张文元.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服务的新特征[J].兰台世界, 2006, (15)

上一篇:网店的商业策划书下一篇:江西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