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体会

2024-07-25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体会(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体会

作为一名朗读爱好者,我认为教师要提高自身朗读水平重在平时。如果每次朗读能做到以下几点,相信对提高朗读水平会有一定帮助:

1、状态“自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朗读之前首先要有好的状态。好的朗读状态应该是自如的,“自如”是指在朗读时神态镇定、自然,不拘谨。因此在朗读之前,我们就要养成调整状态的习惯,比如“嘴角上扬,眉毛上挑”,为后面的发声朗读做好充分准备。

2、发声“自然”。

朗读之前要先浏览文本,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情感基调。在理解中去朗读,在朗读中读出理解。比如,读一些长句时,可以先想想句子讲了谁?在哪里?干什么?将文本的意思理解了,朗读起来就会自然。

3、遵守“规范”。

停顿、语调、重音等是朗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所以在朗读时要看清标点,读好停连,读出意思,有标点的停清楚,没标点的不能乱停顿。比如“可他哪里知道”,有些人会读成“可——他哪里知道”,在“可”字的后面随意停顿,这是不对的。又如,第三声声调调值要读满,问号的语调要上扬等等,在朗读教学中有许多应有的规范,我们不能“自由化”,也不能“模糊化”。

4、重视“范读”。

每节课之前都要重视“范读”的准备,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只有老师读好了,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同时,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篇2: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体会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有课堂的高效。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二、要有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

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在学生出现的问题点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茅塞顿开,打开了思路,延续了思维想象。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就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在孩子感兴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四、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朗读目的与情感之间朗读时间与情感的联系。

五、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有个学生却提出: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篇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体会

所谓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新”。创新更新不是凭空臆造, 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教育的根本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 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大胆思维的环境, 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张的宽松创造环境, 促使学生不把眼光锁在狭小的学业天地之中。促使学生独立、自信的审视周围环境, 锲而不舍的探索未知世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学科, 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最具有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当代中职生精力充沛, 思维敏捷, 富于幻想, 求知欲强, 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更应该在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进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首先, 要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质疑心。求知欲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种欲望, 它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应先激发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质疑就是抓住新的事实, 动摇旧的观念, 由怀疑引发问题, 由问题推动线索, 从而达到创新。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对老师质疑, 向教材质疑, 对已有的一些定论质疑。其次, 培养思维独立性和多项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更新意识的另一种表现。思维独立性的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造水平的高低。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根据事实冷静的思考问题, 善于辨明是非, 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思维的多向性表现为能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系统性、科学性, 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再次, 善于开发学生竞争力和创造力, 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剖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还应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摄取, 对文章内容、艺术形象的启悟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能够创造环境。具体的做法是:

一、重新审视和评定学生能力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 往往只凭期考的一张试卷而一锤定音。简单划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 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审视和评定学生能力, 第一, 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 不能把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看学生平时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对于平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见的学生, 平时要给予奖励。教师出卷时少出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题, 多出灵活运用的思考题、综合题。第二, 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测试。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 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 从普通话水平、朗读水平、演讲能力、阅读口述能力、书写能力、应用写作能力、阅读笔记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测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逐步改善创新教学方法

纵观当前中职语文教学, 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授法为基本教法;还停留在释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归纳特色等环节上, 有人戏称为“教师讲, 学生记, 考试ABCDE, 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台下听得呼呼大睡”。有的教师只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 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果自然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改变“照案宣讲”的“满常灌”教学形式, 破除“求同型”的教学方法, 不把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花在一问一答的内容分析上, 不把学生局限在死记硬背及习题的标准答案上, 而是应该由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方法一:巧设疑问, 解决难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关键在一问”。中职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字词的理解应由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己去感悟。读写知识的把握由学生通过预习, 教师给予适当归纳来理解。课文内容的分析不应由老师讲的过多过细, 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在讨论中把握内容要点和写作特点。讨论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讨论的发言、争辩就是运用知识的创新表现。以课文《威尼斯》为例, 检查完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后, 教师只需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的讲解。不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 而是设计五个问题:①威尼斯作为一座城市有什么特点?②作者从哪些方面叙述威尼斯是别致的水上城市?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③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威尼斯是文化艺术名城?按什么顺序介绍?④课文的风貌描写有哪些特点?用了哪些手法?⑤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然后再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讨论中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大家自由发挥、自由争辩。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运用知识的创造力也得到培养。教师不是直接讲解, 学生也不再机械记忆。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知识记得更牢、方法掌握得更快, 教学效果更良好。

方法二:让学生讨论, 勇于质疑。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并向教师发问, 向教材发问。教师应该告诉学生, 现代优秀的学生不再是那种循规蹈矩、没有主见的学生, 而是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 对学生的质疑不要轻易否定, 而要积极保护。他们只要言之有理, 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我在《威尼斯》一文的教学讨论中, 有的学生提出在教材预习提示中所说“以行踪为线索”不妥。理由是第一段写城市的水道, 观察点为运河、小河道;第二段写水中的城市, 观察点在钟楼;而第三段是在“圣马克广场”走走所见, 这三段之间没有明确交代游踪的词句, 没有连贯的路线。学生的问题令我始料不及的。其实《威尼斯》一文应该是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安排材料。学生经常有时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我们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大胆质疑, 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们身上就会随时闪现创造性的火花。

方法三:尝试让学生讲课。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常识, 每学期选择一两篇比较浅显易懂的阅读课文, 有学生唱主角,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备课讨论, 各组推荐两位同学到台上试讲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自读讨论中的新发现、新见解。这种讲故事形式既锻炼学生的胆量, 又训练学生的口才;既巩固知识, 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方法四:有目的进行创造阅读。创造阅读是激发学生联想, 引发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之一。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断自问:这些题材如果让我写, 我该怎么写?这层意思如果让我来表达, 我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或者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典故、成语、故事进行补充、扩展、翻新, 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授《长江三峡》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原文表达巫峡“秀”的词句, 然后要求他们展开想象, 说一说自己会用什么词句来表现巫峡的“秀”。课后让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美女峰的传说进行创造性的扩展, 写一篇传奇故事。

方法五:注重创造性写作训练, 通过此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特性, 扩展思维空间。一是要求学生观察问题角度要新, 分析问题眼光要新, 叙述事物方式要新。也就是力求新颖, 不落俗套。这方面可以通过作文一题多做, 涉及逆向思维训练题等方式来进行。“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 也要听别人说”“忠言逆耳”等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而是寻找一些内容新颖, 学生比较感兴趣, 比较熟悉和关注的论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然后自定题目写作。针对当前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先引导学生讨论成功是“三分机遇七分努力”还是“三分努力七分机遇”, 然后再作文。这样,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各方面的论据都相当充分了, 论证也就很深刻了。二是设置情境进行辅助训练。应用文教学, 通常可以设置情境辅助训练和模拟实践, 让学生进入角色, 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沉闷局面, 充分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进行大胆创新。在合同、书信、广告、公文的教学中都可以设置情境进行辅导训练。如把学生分成招聘单位、应聘单位, 设置模拟人才市场, 让学生从所设置的实际情境中, 学会用求聘、招聘、应聘书信的写作形式进行求职答辩。

三、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篇4: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

其次,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加强课堂的民主性。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再次,要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最后,让学生投身实践,为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提供舞台。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同时还要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它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站在巨人肩膀上,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积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

篇5: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教育教学模式角度看面临很大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全面调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为一项重要目标,保证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水平,为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和小学教育实际结合在一起,保证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做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接受者,需要和学生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一种能力,为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需要积极引导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念转变,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观念转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快乐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掌握知识为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够能够不完全依赖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导性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其综合学习、科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启发式教育模式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小学生语文教育模式创新与模式构建

小学生语文自主创新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对学生综合教育模式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需要从课程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2]。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自主学习、寻问探疑、互动研究、揭示规模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确保创新学习理念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从自主学习和感知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能够积极把握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能够高效合理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水平。

四、总结

构建完善的小学生教育模式是其教育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当前需要在求知求新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完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让小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发现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其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其实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互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揭示学习规律,对科学有效的归纳知识、化解问题、升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煦光;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12-13

[2]阮尚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3期.19-20

篇6: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体会

渗透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与自身双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开展与实施.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而且具有个人独特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对当今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作 者:王忆晗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育学院08小学教育浙江台州317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篇7: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感悟

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我校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大胆鼓励学生“想、说、做”。

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我校的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

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篇8: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探讨

创新是人类改造并超越现实的活动, 是人类生活经验发展的结晶。创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向着创造性人才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育依托于课堂而实现其价值, 处于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 在创新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 对于小学生而言, 创新就是要求他们善于发现新事物,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应该是充满乐趣, 充满激情的, 而不是固守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育。

正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推动着课堂创新教育必须要尽快实施, 创新教育课题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 教师在讲台上采用“满堂灌”的老方法, 学生参与度非常低,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培养出了许多人才, 但是并不提倡, 因为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 学习效率不高, 学生始终处于松懈状态。现实表明, 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当务之急, 运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是改革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 语文教学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实现创新教育, 这些问题就成为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进行有效的教学安排: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 通过沟通交流, 让小学生知道学习的乐趣在哪里;同时给予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语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使得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一种负担, 也使语文脱离了实际。其实,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来源于实际。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表现, 即平时自觉的遵守课堂秩序, 积极主动的学习。新课标明确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就标志着现在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 由“被动教育”向“主动学习”转换。因此, 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教学贴近生活, 才能使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

二、依托课本, 构建新型教育模式

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小学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本书, 更是连接广阔天地的阶梯。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基础, 充分依托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向深度和广度渗透知识, 使学生拓展思路, 更加热爱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浅显的, 学生一看就懂了, 这样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正常讲授就可以, 不必要做过多研究。对于课本中的重点难点, 比如古诗和要求背诵的课文等要让学生深入学习,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中心思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好课文, 教师要挖掘出有价值的知识点, 把握培养良机,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我国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变, 用词用语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即使同一篇课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构造不一样, 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发言, 用鼓励的态度去启发学生,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去比较答案的好坏和正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更新思想, 巧妙设计创新情景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创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这也正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小学语文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适度开设情景教育, 不仅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语文教学真正的实现生活化,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受到启迪。教师设计情景课堂, 要根据教材内容, 不能脱离现实, 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 可以先通过贝多芬的《月光曲》音乐导入课程, 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月光从海平面升起的情景,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月夜的美丽和安逸。当学生沉浸在这种环境中的时候, 教师就顺理成章地进行课文讲解, 在真实的画面前, 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四、启发想象, 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小学生的综合想象能力非常强,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 大胆地进行创新引导, 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事情都是“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儿童的兴趣往往来自于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 他们就会产生浓烈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展开教学, 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在玩中成长,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和作文课有意识的组织一些小型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比如“成语接龙”, 引导学生加入体验, 让他们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有利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上一篇:初中英语老师网上培训心得下一篇:东海林牧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