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2024-07-19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精选10篇)

篇1: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一、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4、多措并举,切实抓好培训(1)加大宣传,多渠道组织生源。为了让农民朋友认识阳光工程,了解阳光工程,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招生广告等多种媒体宣传阳光工程的同时,在全县每个乡镇都设立了常年招生联络处,并充分利用多方面的力量为培训基地组织生源,如职业中专首期沼气技工培训班,是移民扶贫办和阳光工程办共同赞助的,银宇学校首期电脑培训班,把以前接受过“春蕾计划”补助的困难女初中毕业生招为学员,现又享受阳光工程的补助,另外,为了方便目前已经在外打工的农民就近接受培训,职业中专还在广东等农民工较密集的地方开办了电子电工和电动缝纫流动培训班。(2)千方百计,切实抓好转移。开展农民工培训,最终目的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后实现转移,为此,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多数是“有的放矢”的。一是开展“订单”培训,如职业中专、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保安武术学院的培训,都是以用工单位的“订单”开展培训的,让农民学有目的,学得放心,现绝大多数学员均送往深圳、温州、福建等地就业。渣津村民熊村通过在黄龙武术学院一个月短期培训,现在在深圳车视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做保安,且一个半月后被提拔为保安队长;二是开展“招商引资”培训,如县农业综合培训服务中心,利用阳光工程的补助,为义宁镇招商引资引进的永兴制衣厂老板培训400余名电动缝纫农民工,不仅为老板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还为这些农民工实现了就地转移。

二、存在问题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条有效的重要的途径,确实是一件很“阳光”的事。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力度不够,宣传渠道不多,加上农民工大多数在外打工,培训机构招收短期培训学员不乐观;二是未出台有力措施落实实施“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阳光工程办工作较难开展;三是项目补贴经费太少,难以帮助希望参加高技能培训的农民接受培训。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三、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课题,同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或措施,落实县阳光工程办一定的工作经费,以便更好地加强项目实施的协调和监管工作,同时建议省阳光工程办尽早安排落实xx年度培训补助经费,以便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得到更有力的开展。

二○○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范文网【】

《[推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篇2: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市是2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县。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农委等六部门《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意见》精神,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坚定不移抓监管,坚持不懈求质量,较好地完成了农村劳动力

培训转移任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485人,占省里下达计划9000人的104.4;转移就业9120人,转移就业率达96.3。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树立三种意识,坚持严求质量不动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何才能抓好、抓出成效,是摆在我们阳光工程办公室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实施阳光工程之初,个别同志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培训转移都是培训基地的事,阳光工程办公室没啥工作可做;有的认为,阳光工程涉及的对象是几千农民,培训基地又跨行、分散,阳光工程办公室工作不好做;还有的认为,国家和省里专项资金都拨给培训基地,直接补给农民,阳光工程办公室没有经费做工作。针对这些思想倾向,我们通过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和有关政策规定,教育办公室同志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大局意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对于解决农村的现实和长远问题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决策上来。二是树立责任意识。阳光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完成培训转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担负起这一职责。三是树立创新意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去创造。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劲往监管上使、功往服务上练、一切围绕质量转”的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二年求质量、三年上档次”的目标。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阳光工程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形成了阳光工程办公室抓质量、培训基地重质量、上下合力求质量的良好局面。

二、把握三个环节,确保培训转移不走样

实施阳光工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让农民掌握职业技能,学到就业本事,最终实现稳定就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培训基地却存在着重培训、轻转移,重引导性培训、轻职业技能培训,重实际操作、轻基础工作的问题。如何保证培训转移不走样,我们重点把握了三个环节。

一是把握好职业技能培训这个环节。针对个别培训基地只搞引导性培训,图省时、省力、省钱,不搞职业技能培训,怕费时、费力、费钱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原则,规定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所培训的学员,阳光工程办公室不予承认,不准上报。同时,先后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新大地美容美发学校召开职业技能现场培训交流会。2005年6月,我们有一个培训基地开设30人的建筑专业培训班,整个培训期间没搞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只开展了引导性培训。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在培训班结束后的验收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及时做了记录,因此,对该基地上报的月报未给予承认。

二是把握好转移就业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首先抓的是就业率,要求培训基地对经过培训的农民转移就业率必须达95以上。抓好这个环节的关键就是要先签订单,后培训。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每年向培训基地分配任务时,先要看基地是否有培训订单,有多少订单,然后再确定分配给谁多少任务。去年春节刚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就派人出外跑订单,先后与省内外一些企业签订了27份订单,计划用900余人。农机校、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也通过农业信息网、举办招聘会等形式,签订培训用工合同11份,从而保证了就业率。其次抓的是稳定就业时间。目前由于有些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等因素,工人的流动性很大,有的农民就业不到一周就辞职了。如何实现稳定就业,我们要求培训基地不仅要与用人企业签订单,而且要选那些声誉好、待遇高、正规的企业签订单,并督促检查培训基地搞好跟踪服务,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从而保证了农民工的稳定就业。

三是把握好基础工作这个环节。我们要求培训基地年初要有工作方案,每期培训班都要有详细的培训计划,开班前要建好学员登记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两周内,要建好培训台帐、转移台帐、考试卷、成绩册等档案材料,同时上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如不按时建立档案材料,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对其工作不予验收。

三、强化三个机制,实行严格监管不松手

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为抓好项目的监督管理,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入手,重点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第一节课机制。市阳光办严格执行第一节课制度,规定各培训基地在每期班开班前必须将有关情况上报市阳光办,开班时,市阳光办的人到现场上第一节课,对阳光工程的意义、目的进行讲解宣传,并对学员的身份、数量进行核实,发放培训券。如遇几个培训基地同时开班的情况,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人员分组上第一节课。通过第一节课,不仅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也为培训基地的招生工作做了宣传。参加培训的农民回家后纷纷向自己的亲属、邻居、朋友介绍什么是阳光工程,阳光工程能为农民带来哪些好处,从而扩大了招

生。2005年5月,一个培训基地开办的建筑专业培训班,办班期间没有通知阳光办参加第一节课,月底报表时,该基地将这次办班的培训转移人数上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计划向省里报送,我们经过审核,决定对这期培训班不予承认,并在培训基地负责人工作会议上作了通报,使各培训基地受到了很大触动,也促使各培训基地都能认真执行第一节课制度,而且都留有备查的音像资料。二是建立跟踪检查验收机制。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和管理细则,包括对各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的开班、学员数量、培训效果、学员转移就业、各种台帐、档案管理等情况都及时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出具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否则对该基地的培训转移工作不予承认,同时不准上报月报表。我们还严格执行国家及省阳光办对培训基地检查验收的8项24条验收标准,每半年及年终都进行检查,对各基地的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档案填写是否符合标准,档案材料是否齐全,转移就业率是否达到标准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完成较差的基地,指出问题,限期改正,我们再次复查,检查验收后形成检查验收报告。起初,各基地对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严格检查都很不理解,认为我们不太尽人情,时间长了,基地也理解了,知道我们不仅是对国家负责任,同时也是对基地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农民负责。2005年,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在市阳光办检查中档案填写不规范,市阳光办令其限期整改,学校全体教职工国庆节放假期间没有休息,利用假期补填档案材料,在年末省阳光办检查时,顺利过关,并在档案管理方面受到好评。三是培训任务调整机制。我们对年初分配给各基地的阳光工程转移培训任务,根据各基地平时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实行动态调整,打破培训任务一年不变制。2005年,有一个基地由于工作相对落后,在7月份时我们把该基地的任务指标进行了调整,把调出的部分分配给工作比较突出、能力比较强各的基地。从而调动了各基地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搞好三项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不缺位

为切实提高阳光工程工作质量和效率,市阳光办科学运作,注重服务,发挥优势,努力为基地做好坚实的后盾。一是做好信息服务。市阳光办采取各种手段和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搜集信息,帮助联系用工单位,两年来,先后带领培训基地分别到吉林、长春、大连、天津、北京等地的用人企业进行考察,并与天津蓝尼尔制衣有限公司、北京精保保安公司、北京宝佳制衣有限公司、长春着装厂、长春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等用工单位建立联系,共帮助各基地签订培训用工协议40余份,输出学员3000多人。二是做好指导服务。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2004年7月,我们从国家六部委文件中提炼出24条档案管理标准,指导各基地严格按其填写。同时,还针对各培训基地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共举办各基地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4期,详细讲解档案管理知识,并对业务人员认真进行考核。我们还经常深入到各基地,面对面、手把手地帮助和指导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建档、归档。尤其是对新增的培训基地,曾多次利用休息时间为其指导,使这些基地及时完成培训任务。就业训练中心在市阳光办的帮助指导下,档案管理做得非常的规范,受到省阳光办的好评。三是搞好协调服务。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积极协调新闻媒体,搞好阳光工程的宣传,不仅让农民了解到阳光工程可以让他们接受技能培训,帮助其转移出去,而且让用人企业了解到阳光工程还可以为他们培训有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协调乡镇政府、乡镇阳光办配合各培训基地搞好招生和培训工作,成功探索出了校乡联合的培训转移路子。两年来,乡镇共帮助基地招生6000多人,组织培训120多场次。

篇3: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一、要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前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摸清全镇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要争取镇政府及镇农经、统计、劳动等部门的支持, 对全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农村劳动力的产生、演变及技能等情况作深入详细的调查。其次要准确把握全镇的主导产业情况及市场用工情况。农民在接受一定的劳动技能培训后, 能否得到较好的安置是培训工作成败的检验剂, 也是培训工作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三要加大硬件投入的力度, 增强转移培训的服务功能。加强硬件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成校要有合格的转移培训教室, 可在设施条件好的厂场站所建设实践操作、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这样不但提高培训质量, 而且也为地方剩余劳动力最终就业拓宽了渠道。第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能满足不同类型培训的需求。成校要对本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摸底排队, 建立各类技术人员的档案库, 根据培训需求从中筛选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口头表达能力强、热心培训工作的人员, 请政府发文发聘书。此外还可与县中专校、劳动、安监局培训中心等部门保持合作关系, 争取师资和技术的支持,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第五要重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网络建设。成校可在本校的网站上设立劳动力转移培训专栏, 适时发布培训、招工等信息。同时还要在各村场分校建立转移培训信息员队伍, 及时搜集、组织、传递转移培训、用工等信息, 宣传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先进个人的事迹, 动员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剩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学习, 为培训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转移培训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转移培训工作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相结合。根据乡镇劳动力情况, 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度分类培训。对文化层次高, 年龄结构低, 可塑性强, 但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初高中毕业生, 主要加强劳动法规、劳动保护常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的前瞻性, 转变就业观念, 让他们对社会、市场等有正确认识。对那些有过务工经历, 年龄相对较大的人员则根据其自身特长和市场用工信息, 突出实践操作培训与技能提高, 促进其向工作智能型、实践操作型转化, 提高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转移培训工作和地方工业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如我镇城西工业园区羽绒家纺是主导产业, 此行业务工者以女性为主, 要求劳动者有细心、耐心, 但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为此我校近几年在大成羽绒和建纬家纺等公司开展了多期电动缝纫培训班, 转移数百名女性剩余劳动力。三是转移培训工作和普法教育相结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加快了民主法治的进程, 每年都有新的法规出台, 我们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时, 要对参训学员做好普法教育工作。首先是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 使参训学员学法、知法、守法。其次是剖析案例, 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可通过举办法制讲座, 法律法规报告会, 聘请司法部门干部作法制专题报告或讲座, 通过讲解和剖析有关案例, 对参训学员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四是转移培训工作和相关项目相结合, 积极争取资金支撑。2004年以来, 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乡镇成校可和当地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工作, 从中分取一些资金。

篇4: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前不久正式启动,今年计划培训250万农民,中央财政对每人给予100元培训补助。

该工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术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要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民身上,要向社会公布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收费标准、资金补助等情况,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确保受训农民能够实现转移就业。(北京 何增明)

北京市取消“包工头”

在北京市建委前不久出台的《北京市建设工程劳动管理若干规定》中规定,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取消“包工头”。民工统一由劳务公司管理,所有民工都要和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多少、何时发放都要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务公司把各自管理的民工姓名、身份证号、上岗证号、劳动合同号提供给市建委上网公布。(北京 梁琦)

贵州取消不合理涉农收费

从今年4月起,贵州省取消了28项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并降低3项收费标准。

取消的28项收费涉及教育、计生、劳动、民政、公安、农业、国土、建设8个部门及乡、村部门不合理的收费,包括课外活动费、结业证费、计划内二孩社会抚养费、生育证工本费、出省劳务人员跟踪服务费、未婚证费、户口核对费、土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此外,贵州省物价局还降低3项涉农收费标准,分别是:县(区)以下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登记工本费由60元/套降为40元/套、林业部门收取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费由50元/证降为40元/证、国土部门收取的对农民个人采矿许可证年审费由100元/年(含工本费)降为50元/年(含工本费)。(贵州 肖克)

广州“请”农民进城就业

为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出台了三项优惠措施。

职业证书补贴措施。凡本市籍的就业年限农民,参加本区、本镇职业培训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200元由政府补贴给培训机构;经培训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被企业录用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者,按每人100元补贴给培训机构,对广州市139个贫困村的富余农民,由区、镇给予免费就业培训。

鼓励农村积极帮助农民转业的政策。凡介绍本村富余农民找到工作,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00元补贴给村委会或用于对村干部的奖励。

篇5: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根据上级阳光办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指示精神,**市农委本着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共同促进、按需分配、抚优抚强、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创新模式,全力做好阳光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目前,2590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全部结束,超额完成国家培训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增产增收,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将一年来的阳光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超额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市阳光工程培训任务247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77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700人。实际完成培训259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890人:农民信息员培训9期,计385人;渔业船员培训4期,计234人;肥料配方师培训2期,计118人;病虫专业防治员培训2期,计153人。农业专项培训1700人:玉米种植技术培训11期,计900人;水稻种植培训11期,800人。

2、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做好生源组织发动

为了做好生源组织发动工作,成立了阳光工程培训领导小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为切实搞好本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小组根据培训工作日程及进展情况,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调度,总结和部署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阳光培训工程培训基地领导带队,每天奔赴各镇、村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学员招收情况。通过各级努力,生源发动工作进展较顺利,整个培训结束后,实际参训人员超过2590人。

三、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服务,确保阳光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健全制度促使阳光工程培训规范化。根据阳光工程培训五项制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规范培训工作,确保学员的学习效率。一方面确保学员的理论学习,严格按照上级规范安排理论授课,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确保学员的实践,按照实践课时的安排认真实践,教师跟课辅导,保证学员学习实践安全。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微机管理。

4、规范经使用。

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免费培训的相关支出。由市财政直接下拔到培训基地,市纪检委,财政局,劳转办对培训基地资金使用严格管理,严禁培训基地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行为。

五、科学种田省时、省力、省钱、增收。

几年来接受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朋友普遍反映,通过专家的讲解、指导,不误农时了,不浪费工了,不乱用化肥、农药了,省钱了,还增收了。

六、探索实施阳光工程工作新思路、培训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阳光工程培训质量

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员,有针对性的授课,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是学习实践相结合。为加强师资力量,我们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了阳光工程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名,中级职称教师10名。各科专业教师针对各自教科内容专门撰写了授课笔记并制作了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把培训重点内容系统地编制成学员能看易懂、形象直观的演示课件,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

篇6: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2、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情况:我市现有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四个,三个是公办机构,一个是民办机构,分别是:市农广校、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开设有农产品加工、粉笔制作、植保机防工、缝纫、计算机、家电维修、电子电工、电氧焊等十几个培训工种,年总培训能力超过5000人。

4、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预计今年全市可完成技能性培训1xx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5000人。

二、实施阳光工程的主要成效

(一)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

今年我市通过公开招标,在全市优选了五个培训机构报省阳光办审核,最后确定了市农广校、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四个培训基地。与上年相比,各基地都增加了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调整了培训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适合市场需求,同时,我市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二)培训转移质效进一步提高。

各培训基地坚持“以需求定培训”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农民的“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整合资源、联合培训”等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保证了农民学员的有效转移,涌现出了一批热爱科技、学习勤奋、通过培训就业改变人生的学员典型。

(三)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xx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7.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3%;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今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达9.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4%。

(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资源。

为有效整合本市范围内的教育培训资源、中介劳务资源、资金人力资源,我市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各乡镇都成立了阳光工程工作专班。二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进行部署,做好组织、协调、培训工作,各乡镇全力配合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分管领导多次到阳光工程办公室现场办公、指导工作。三是市财政按人平50元的标准配套阳光工程补助资金20万元,提高了阳光工程补助标准和受惠农民范围;同时安排办公经费2万元,保证了阳光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进行了三次全面的自查自纠,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检查小组,对各基地的培训转移工作和补助发放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

(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基地管理。

篇7: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它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对构筑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县争取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300人。在接到任务后,我局积极争取县阳光办支持和指导,经过精心组织,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是我局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的第一年,经验不足。在接到培训任务后,我局通过对几个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确定了临邑县农机化学校作为阳关工程农机培训机构,并建立公示制度,公布该校情况及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农机化学校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专人负责,农机局进行全程监督。积极与县阳光办联系协调,争取其支持和指导。第一时间制定了《临邑县200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多条途径,加大该项培训的宣传力度,扩大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政策的影响面。在培训机构和其他单位的的共同努力下,12月1日,临邑县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在临邑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正式开班。短短多半个月的时间内,共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班次7个班次,培训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共300多人。

二、工作措施到位

(一)明确要求,专人负责。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下达后,农机化学校立即制定了《临邑县200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实施方案》,并把培训任务、补助资金下达到临邑县农机化学校,由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负责,并配备专人分管具体工作,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成立相应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培训计划、课程安排表、资金预算表,并及时上报。积极做好“第一节课”的组织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技术参与到培训中来。

(二)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在接到培训任务后,农机局和农机化学校及时开展多方位宣传动员工作,将阳光工程培训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把党的富民政策一并进行宣传。一是配合农机购置补贴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和编印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对阳光工程实施的目的、招收对象就业去向、培训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三是及时把上级政策精神传达给各乡镇农机站、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为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上好第一课,建好学员档案。阳光工程培训,是一项惠民、务实的严肃的工作。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既培训好农民工,又满足上级要求,农机化学校在培训开班时,邀请县阳光办领导上第一节课,在技能培训方面,则邀请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来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另外在建档时,做到培训台帐和就业台帐齐全,将参训学员电话、手机等全部做好登记。

(四)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保证阳光工程培训落到实处,阳光工程领导小组从三个方面搜集培训素材,保证教材编写符合我县实际,符合学员口味。一是积极征求广大农机手、农机大户的意见,由他们列出培训内容;二是邀请某方面生产能力强、技术先进的生产厂家前来授课;三是认真吸取省市阳光工程培训指定教材的精华。

(五)培训下沉,提高培训效果。临邑县农机化学校针对该县学员分布散乱、农民听课不便等问题,依托乡镇农机站,制定了详细的“流动课堂”培训计划,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送到了乡村一线。“流动课堂”聘请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进村开班、下乡授课的方式,针对农机维修、农机保养、农机驾驶、交通安全和保护性耕作等农民急需了解的内容展开培训。

(六)认真搞好自查。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根据农业部等六部委和省市阳光办要求,我县阳光办通过召开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座谈、电话抽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今年的阳光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查,杜绝弄虚作假情况发生。

(七)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使用,实行统一财政报账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财务管理,使有限的培训资金全部用于培训工作。

三、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生源不足。由于相当一部分青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思想意识比较淡薄,就地转移有限,因而生源的组织很难,生源问题是培训的第一大问题。

(二)名额不足。虽然我县争取到300名的培训任务,占全市的四分之一,但相对于我县上万名的农机从业人员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要让更多的农机从业人员享受到这一培训大餐,还需要实际部门增加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名额数量。

(三)教学条件落后。培训基地缺乏实践所用的教学设备,除培训基地筹集资金建设,今后还需上级业务部门和该县部门的资金扶持,购置部分设备,开设更多专业,把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员输转出去,达到阳光工程培训的目的。

(四)转移就业困难重重。转移就业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本县所属企业较少,就业人员有限,输转主要以私营企业和个体业主,就业渠道狭窄且劳务收入较低,大批量的受训人员本辖区无法就业;另一方面,所训人员外地转移就业渠道不畅,部分人员无外出务工经历,无外出就业意愿减少了就业渠道。

四、建议

(一)增加培训名额。建议上级部门增加阳关工程培训补助名额,让更多的农机从业人员享受到这一惠农培训政策。

(二)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开展培训时,应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在重实效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因需施教”。摸准农民、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能人员等不同的思想脉搏,根据他们的知识需求来确定各自的培训内容。二是“因人施教”。结合实际,分类、分层次实施培训,哪类人员哪个层次的人员需要什么知识、适应什么培训方式,就安排什么内容和适宜的培训方式,真正做到对口、实用。

(三)改进教学条件。首先是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素质。一是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爱岗敬业活动,培养和树立典型,让教师有榜样可学;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岗位培训班和各类观摩研讨学习班,组织教师到先进农机校参观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三是实行按岗设人,竞争上岗,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配备常规维修检测工量,满足学员现场实习操作需要;二是搞好培训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在先进教学设施上的投入,满足电化教学的需要。

篇8: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 广西百色农业学校每年承担1 000人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该校始终将培训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当培训任务下达后,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多次召开相关会议, 布署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 在接到通知第一时间及时制定了《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 并成立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劳动力培训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全面负责学校培训项目的各项工作。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责, 通力协作, 强力配合, 统筹安排招生培训计划及开展招生宣传动员和生源组织工作, 在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下, 培训工作进展顺利。近3年来, 共培训农民3 000人, 圆满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任务, 受训人员主要有村级动物防疫员500人、园林绿化工450人、农产品加工人员350人、机防手150人、电焊工260人、电子操作工4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670人、农村建筑工匠220人。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素质相对较低

由于大部分农民于初中或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 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少, 参加中职学校学习的机会更少。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有近9成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任何职业就业培训, 完全靠体力劳动挣钱, 这种状况既制约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也制约了自身的经济收入, 有的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低和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 其工资收入低下, 导致农民自主创业、致富能力低下。

2.2 适应新岗位、自主创业的能力差, 转移就业难

转移就业存在很多不足, 一方面, 百色当地所属企业较少, 就业人员有限, 输转主要以私营企业和个体业为主, 就业渠道狭窄且劳务收入较低。部分就业人员就业时间不长且失业现象较严重, 相当数量的受训人员在本辖区无法就业;另一方面, 受训人员外地转移就业渠道不畅。部分人员存在外出务工怕上当受骗或花费高、工资不能按时兑现等顾虑, 不愿到沿海城市务工, 减少了就业渠道。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时, 满足于现状, 没有发展眼光和自主创业理想, 不注重积累技术和资金, 创业意识淡薄。因此, 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难度增大, 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和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 更谈不上自主创业[1]。

2.3 培训经费短缺, 培训效果与质量缩水

培训补助经费较少, 部分专业培训经费缺口大, 向学员收取难度更大, 地方财政无法配套。

由于培训点地域较广, 宣传普及不能达到每一个村社和农户, 因交通、地域、经费等原因, 现有培训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培训效果与质量不高,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

2.4 培训机构繁杂, 标准不一, 规范性差

目前, 各县市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就业工作, 由于培训机构繁杂, 有劳动、农业、扶贫、民政、科技部门抓农民工培训, 有安监、工会、团委、妇联抓技能培训, 有中职学校参与农民工培训, 但各类培训的标准不一, 缺乏规范性。

3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有利于广大农民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专业技能、生产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增加其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转移一人、致富一家, 转移一片、致富一方”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 造就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全面系统地培训, 使有一定基础的学员, 加强认识、深化知识、提高技能, 成为打工致富能手, 成为致富带头人。通过典型的辐射、示范和带动效应, 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实施培训, 有序转移、输出大批农民, 直接增加家庭现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施技能转移培训, 农民群众科学意识得到增强, 增加现金收入, 促进农村稳定, 社会不良行为明显减少, 进一步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因此, 学校要坚定信心, 整合资源, 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2]。

3.2 明确培训的指导思想

学校要不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重点,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 认真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转移工作, 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确保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3 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 把培训就业安置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领导要亲自监督抓落实。根据单位的自身工作性质、工作职责, 整合培训资源, 使各相关培训部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领导, 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并制订培训工作计划, 合理安排, 抽出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来承担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进行市场调查, 确定培训的专业及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 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担任培训教学工作, 为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教学保证。

3.4 制订培训规划, 明确目标与任务

根据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 统筹整合培训资源, 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 按照十六字方针“公平对待, 合理引导, 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有必要创新培训模式, 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体制, 制订培训计划, 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 分层次、按步骤地进行培训, 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5 争取各方支持, 广泛宣传, 积极动员

学员均分散在农村, 文化程度偏低, 就业观念比较陈旧, 培训与农活的矛盾比较突出, 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具体做法:一是将培训开学时间、参加培训人员、结业时间、结业人员等情况主动向“阳光办”项目监管部门报告, 请培训监督机构的领导现场核实学员, 接受管理和工作指导;二是给乡 (镇) 领导汇报, 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为培训提供后勤保障,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三是请村干部组织学员, 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同时抓好宣传, 提高农民参训的自觉性[4]。

3.6 突出重点, 抓好6个落实, 确保培训效果

3.6.1 组织责任落实。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高, 任务重, 针对性强,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作保障, 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 也很难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转移、输出就业。为此, 要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 确定专人负责, 认真抓好专业设置、教学安排、督查考核等工作, 基本形成了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为整体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5]。

3.6.2 企业、招工、教学班落实。

通过实地考察, 择优选择当地有影响的企业作为就业转移对象。在招工选择上, 本着“培训人员满足16周岁以上, 45岁以下,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身体健康, 转移就业愿望强烈的农村青年”的原则, 农民或下岗人员通过自愿报名, 把符合条件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然后造册登记, 填写相关表册, 建立学籍档案。根据用工单位需求, 组建教学班, 分层次、按步骤地进行培训, 做到“固定培训学员、固定上课指导教师”, 培训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灵活选择[6]。

3.6.3 教材、教学软件落实。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根据所开设专业和用工单位需求, 选择培训教材、教学软件, 编写易懂、实用讲义。培训前发到农民工手中, 做到人手一套, 方便教学、方便复习、自学, 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

3.6.4 授课教师落实。

为适应培训的需要, 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 采取多种形式, 每个班由学校2~3名教师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每次培训, 先由市阳光工程等项目监管部门领导上好“第一堂课”, 再由专业授课教师, 按照日程表进行教学, 要求理论讲解通俗易懂, 实际操作具体、有针对性, 简单易懂。

3.6.5 教学场所落实。

教学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两部分, 是开展培训的基本要素。要求统一安排和布置, 教室要能容纳50~100人, 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3.6.6 教学环节落实。

教学环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核心工作, 就是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节中, 使农民能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 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学员的召集组织、教师的安排使用、授课、指导、学员听课、笔记、作业、考试、考核、发证等。该校通过课堂学习、现场培训、实际操作和自学等形式开展培训, 采取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声像教学、实际操作等环节有机统一, 使学员在“学中学会做”, 实现岗位技能的提高, 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 以学员动手操作为主, 教师面授讲解为辅, 提高学员学习兴趣, 培养学员有一技之长, 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7]。

3.7 制订相关制度, 强化监督管理

为提高培训效果, 围绕增强农民就业技能, 切实加强对培训的监督管理。常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行政领导责任制, 签订责任状, 明确职责, 逐级落实责任。二是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首先是推行“第一节课”制度。在培训班开班第一节课上, 聘请领导到培训班上好第一节课, 向参加培训的学员宣传国家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培训的内容, 同时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使培训学员认识到掌握求职技能的重要性, 了解培训的内容和政策。培训班上免费发放全国统一编印的《农民外出务工常识》读本。其次是建立公示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培训专业、培训任务、培训时间及补助标准, 真实反映受训农民的补贴标准与就业去向。三是严格执行好培训工作的上报制度。学校根据培训情况及时进行汇总, 及时将培训进度上报市主管单位。四是规范台账制度, 认真及时做好学员登记工作, 按照要求如实填写农民实际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等, 建立健全培训台账。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程和民心工程, 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多措并举, 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实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 实现为“三农”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尚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0) :13427-13429.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40-43.

[3]张胜军, 马建富.论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5-7.

[4]曹清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劳动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10 (23) :229-230.

[5]周坚民.加快农村职业人才教育浅谈[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8) :65.

[6]石振红.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大荔县为例[J].新西部, 下半月, 2010 (7) :170.

篇9: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摘 要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规范使用,我区制订了《丰润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对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通过评价,带来如下成效。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 阳光工程 资金管理

一、充分认识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上年度财政补助资金作为绩效评价出发点,通过评价,认真总结财政补助资金的筹集、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评价,牢固树立公共财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定,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增强财政服务功能,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二、坚持绩效评价的原则,把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具有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认定过程的程序性及资金使用的分散性等特点,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评价过程中,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绩效评价工作。

2.坚持全面自评的原则。要落实措施,组织力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项目认真全面地做好自评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按规定要求完成全面、详实的自我评价。

3.坚持强化监督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原则。为科学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监督管理经验,应对项目的计划制定、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考核评价,对项目目标、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资金的运行、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发现弄虚作假、违规运作行为的,严肃查处。

4.坚持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原则。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的性质、特点,坚持全面综合评价,既注意项目的整体社会效益,又注意项目操作本身经济合理性。

三、结合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作出绩效评价

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要认真填写《年市阳光工程资金配套、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并将其作为绩效评价依据之一开展评价工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

1.组织机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评价。

2.资金使用情况评价。

3.目标完成和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四、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为了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考核评价工作,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与效果,按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面性与简明性、通用性与专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要求,设置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

(一)定量指標(70分)

定量指标由资金保障、项目完成两方面的指标构成。

1.资金保障指标。是指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的指标,包括省、市、县各级财政配套补助资金数量及到位率,当地财政安排的工作经费情况。各级财政资金到位率反映财政对培训项目补助承诺的实施结果和筹措资金的能力。考查项目资金的综合到位情况,揭示项目补助资金筹集过程中的违约责任,分析资金缺口的来源。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应等于或大于100%,表明财政筹措资金能力强,认真履行了项目补助承诺;该指标若小于100%,表明财政筹措资金不力,信誉度低。

2.项目完成指标。主要考核培训项目完成数量和质量,具体包括培训农民数量完成比例、受训农民转移就业率。

(二)定性指标(30分)

定性指标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等,对各项定性因素分析判断而得出的非定量因素的指标。它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具体包括项目基础管理情况、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情况、培训社会效果情况三个方面评议指标。

1.项目基础管理情况指标,主要是指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到位情况的指标。

2.项目资金管理指标,主要是指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3.受训农民满意程度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对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的满意程度,对培训机构培训的满意程度。

绩效评价采用百分制的形式,包含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之间为良好;60-74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在资金管理、使用中,出现任何违规问题,均为不及格。

五、通过绩效评价,出具考评结论

我区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10家,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175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0000人;技能性培训21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100%;创业培训75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全年阳光工程补贴资金100.5万元,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阳光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篇10: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情况及“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邓州市大力宣传贯彻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和2005年“省委一号”、“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狠抓了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三抓”带动(抓优势农户、抓经济能人、抓企业家)、“四轮”驱动(中小企业、城镇建设、市场流通、特色农业),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走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农业总产值7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19.7%,粮食面积213万亩,总产达69.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跨入全省10强,全国200强县市行列。现就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和“中央、省、市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邓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29个乡(镇、办),572个行政村,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人口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86万,按现有土地承载能力计算,农村需要劳动力约30万人,除去现有30万外出打工人员,尚有近30万人亟待转移。去年以来,邓州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培训,狠抓输出,打造品牌,从而使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我市承担“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任务1500名,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名,转移1358人,培训转移率达90.5%。2005年我市承担“阳光工程”技能培训2000人,引导性培训4000人,目前已召开会议,对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已认定的10家培训机构正在填写上报项目申请书,项目招投标工作将在近日举行。预计7月上旬可全面启动今年的“阳光工程”工作。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亲自抓。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劳动力培训工作,先后下发了《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邓政[2004]18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业局等部门2004―2010年邓州市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邓政办 [2004]39号)文件、《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邓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邓政文[2004]37号)文件。制订了《“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细则》,从而形成了由农业局牵头,财政、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参与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有培训单位参加的工作现场会,由各单位汇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介绍本单位在培训输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由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归纳整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制订下步规划。在召开现场会的基础上,定期编制简报,印发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各乡镇办。

3、强化监控,确保效果。我们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的操作规程,实施监控。首先,实行招生汇报制。培训基地每招一个专业或一期新生,必须及时报“阳光工程”办公室,“阳光工程”办公室对招生简章、收费标准、合同等进行审查,对不按规定招生的限期改正;其次,实行月报制。每月月底,培训基地要按时上报培训台帐和就业台帐,同时汇报下步培训计划,培训措施。第三,实行点名制。培训基地自开学之日起五日内,由“阳光工程”办公室派专人进行点名,每次点名情况都有培训基地负责人签名备案,并以此做为拨付经费的一项重要依据。第四,实行跟踪服务。“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培训基地提供的培训就业台帐,定期进行电话采访,并记录在案。第五,严格奖罚。“阳光工程”办公室规定,对培训基地实行硬性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监控,如培训转移率不低于85%,达不到这个指标,按比例扣减补助资金。对于培训转移速度慢的基地在11月上旬调减培训指标,分配给转移培训工作好的基地。

“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邓州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州市已把劳务经济列入中心工作之一,“四大家”各抽出一位领导分管此项工作。目前,我市劳务经济专题工作会议已经召开,市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劳务经济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和《邓州市劳动力培训工作方案》。从6月20日开始,全市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劳务经济宣传月活动,可以说,邓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热潮已经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邓州市财力有限,致使“阳光工程”办公经费落实不足,办公条件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由于“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刚刚起步,管理和培训单位缺乏经验,致使工作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对象不够准确,培训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1、以规范操作为重点,加强全过程监管服务,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2、以“阳光工程”为引导带动,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等措施,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力量加入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输出质量。

3、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阳光工程”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使其在劳务经济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掀起邓州劳务经济新热潮。

二、2004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及2005年“省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2004年以来,我市把”三农“工作当作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2005年“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贯彻活动

邓州市委、市政府对落实“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精心组织,采取得力措施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抽调干部1766人,分别派驻29个乡(镇、办)的578个行政村,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周”活动。主要负责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宣传落实好“中央一号”、“省委一号”文件,并发放“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有关宣传资料。二是走访贫困户,并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所包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公路建设规划。

(二)积极落实支农政策,全面兑现惠农政策

为确保国家支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免税和直补政策的落实。为了保证粮食直补发放到户,市政府多次抽调纪检、监察、农负办、农税办等有关人员,分赴全市29个乡镇督促检查落实。2004年降税后,亩均减税25.9元,人均减免42.1元,全市总计减税5800万元;在减税的基础上粮食每亩补助11.18元,全市补贴2489万元;同时,认真做好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补贴工作,全市补贴金额达20万元。2005年全省开始免征农业税,我市免除农业税1.35亿元,并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的政策不变。至5月底前,我市粮食补贴资金2508万元已全实到户;又经多方筹集大型农机补贴3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345万元,已全部到位,良种补贴项目已基本得到省农业厅确定,预计补贴500余万元。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坚持多措并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谋划思路,制定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培育壮大林、牧、烟、棉为主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优质麦种植已发展到135万亩,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林业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林业总面积达47万亩,板材加工企业103家。林业产业化的格局已初现雏形。畜牧、棉花、烟叶等产业均保持快速增长。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按照“城乡一体,优势互补,以城带镇(乡)促城”的思路,做强做优做美市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和重要举措来抓,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在鼓励各类人员创办民营企业、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规模项目占地优惠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彻底放开放活。为扶优扶强,我们选择了六和饲料公司等规模骨干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挂牌保护。四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了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在全市农口系统抽调百名技术人员分包100个村,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近几年,全市培训绿证学员1.3万人,这些学员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领头人。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抓好村村通工程。全市规划村村通油路工程435个行政村1399.99公里。计划今年完成全部路基工程,铺油或修筑水泥路面800公里以上,2006年完成所有遗留任务。目前,全市已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674.909万元,已处理路基1278公里,已修通328.6公里(其中:水泥路178.5公里,沥青路150.1公里)。二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用于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旱保1.3万亩,小流域治理60平方公里,节水浇灌 1.5万亩,新增除涝5.6万亩,解决人畜吃水1.1万人。三是投资400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四是实施村村上网工程。全市已发展农村电话11.96万门,578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宽带可接入行政村145个,光纤可覆盖行政村318个,可拨号上网的行政村545个,通过整合广电、电信网络资源,电信、电视、计算机、远程教育四网融合,预计年底可实现村村上网。五是积极发放小额贷款,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我们积极协调市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农民“不用请、不用送,只凭一张信用证”,即可申请到小额贷款。到目前,我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1亿元,支持农户8000户,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资金难问题。

三、贯彻落实“市委一号”文件情况

今年以来,邓州市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和“省委一号”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市委一号”文件,大力推进了邓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基地建设,形成适度规模

邓州市把搞好生产基地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集中精力抓基地、强支柱、兴特色。2005年夏收优质专用小麦135万亩,总产达4.5亿公斤,“双低”油菜17万亩,总产0.25亿公斤,秋播优质专用玉米20万亩,优质脱毒红薯15万亩。种植棉花45万亩(其中彩棉2万亩),花生55万亩,.芝麻10万亩,蔬菜61万亩(其中小椒35万亩,莲菜2万亩),烟叶5万亩,药材4万亩,已发展林地47万亩,其中速生杨树37万亩,畜产品产量达13.87万吨(肉8.5万吨,蛋5.1万吨,奶0.27万吨)。

(二)面向市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邓州市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当作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力培植壮大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主要有南阳金星啤酒有限公司、正兴纺织有限公司、邓州金叶公司、久友面粉有限公司等,扶持其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其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能力。二是大力培育有雏形、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如油料加工企业邓州市永盛油脂公司、饲料加工企业六和饲料有限公司等,通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快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使这些企业扩张规模,增强实力,成 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大力引进新兴龙企业。如彩棉加工的雪阳彩棉有限公司,板材加工的北园胶合板厂、穰东纸业有限公司,新建秸秆发电厂等,这些企业的建立,开辟了邓州市农产品加工新领域。

(三)加大培育力度,完善市场体系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论文下一篇:聘用律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