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简易教案

2024-07-14

《乡愁》简易教案(共8篇)

篇1:《乡愁》简易教案

沿着离家时的老路

细长的老路连着大山

无数的大山啊

你可知,我看不见故乡的尽头

/

怎敢忘,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还有让我魂移梦牵的那群人

回去吧,坟头上早已长满了杂草

篇2:《乡愁》简易教案

在叆叇的云中盛开

抑或是千年的哲学

也拌落不清这柔软的细微

/

大自然会梳理原始的朴素

唯乡愁的雾霭却驱散不远

观那缠绕灵魂深处的数个春秋

擅长把游子的泪拴在月圆

/

炊烟袅起的时候

心中的炉灶已塞满夕阳

故乡的月亮在心中煮沸多时

生生把整个青春熟透

/

路已在脚下开花

愫等归家的忘足采撷

那洒落的乡思

被青鸟的哀鸣啄漏

无法融化的记忆。在

一江春水中频频弄潮

浆橹唉乃一声。划破

人生的憔悴

怆然泪湿了乡愁

篇3:《乡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篇4:乡愁教案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 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2)从构思立意上,C 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

1.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篇5:《乡愁》教案

戚氏初中

王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

2、积累诗中名句。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

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像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设置情景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由自身经历自然过渡到“乡愁”这一主题,提问学生:在你们过去的十几年岁月中有没有过“思家”的毒?学生自由解答后,教师自然引出,平凡如我,普通如你,甚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余光中先生,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们魂牵梦绕。

二、深情诵读,独处诗韵 1.作者介绍

PPT展示,学生归纳重点 2.背景介绍

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示创作背景。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时间点,进而理解表达情感。3.深情诵读

诗歌重在诵读。教师范读。

学生听后评价。听后引导学生诵读时注意语调、语速、感情。整体感知后齐读全诗。

三、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思考: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

2、思考: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用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化,你能找出这些词语吗?

3、这些意象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中叠词、量词用的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5、对比阅读席慕蓉《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相比,有何异同?

四、拓展延伸

1、课文仿写:乡愁是-----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篇6:《乡愁》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目标:背诵课文。2. 阅读目标:

1.通过阅读《乡愁》,了解作家余光中。2.初步感知《乡愁》的艺术魅力。3.理解《乡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写作目标: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学习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注:写作目标为机动目标)

(二)教学顺序分析

作者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是当今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热点之一,而《乡愁》一诗也流行甚广,是现代诗歌中的著名作品,因此可以通过“读人”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解人。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解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由于初中学生缺少对诗歌写作的训练,本节课将根据讲课时的具体情况,设计机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根据本文借用意象抒怀的特点,学习通过意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训练。

二.学生特征分析

1. 学生能力特征分析:因尚不知晓上课时所用学生所在的具体年级,暂根据初中学生大体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来设计教学。总体来说,初中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不能分析过深。

2. 师生授递软环境分析:上课时所用学生与教师彼此陌生,教学通道存在一定的未知量。教师要在此方面给予较多的考虑。

三.教――学资源需求

1. 作者的相关影像

2. 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诗歌、文章及其它材料 4. 写作训练所需的材料 四.课前准备

1、检查课件,运行一遍。

2、检查微机,电源,音量。五.教学步骤

0.课前活动:

见学生,根据情况聊天。最好发动学生自己问问题,关于东北的。课前活动由班级自己定。1. 导入:3分钟

今天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人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

播放《九二乡愁》3分16秒

2.诵读、背诵 过渡:

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乡愁》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谱曲传唱的。《乡愁》原诗一共四个诗节,在刚才演唱的歌曲中,只保留了三个诗节。

在台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民谣运动中,人们把著名诗人胡适、徐志摩、余光中等人的诗歌谱曲传唱,诗人余光中的诗倍受喜爱,人们把它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风靡一时。后来台湾的民谣热潮渐渐远去了,当时很多十分好听的民谣也被渐渐地尘封在上个世纪里。但是人们对余光中《乡愁》的关注却与日俱增。既92年春节晚会上《乡愁》这首歌来到大陆传唱大江南北之后,2002年以反映民族英雄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又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歌,改名为《故乡在海边》,获得了当时金鹰奖最佳主题曲,据网上消息2004年11月我国著名的摇滚乐队黑豹乐队也即将以其特有的旋律推出余光中的《乡愁》新唱。我们可以预想到时又将掀起一股新的《乡愁》热潮![齐读]那么余光中的《乡愁》诗为何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关注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齐读这首诗,乡愁,余光中,开始:

有人说,一首诗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能震撼人心。

(配音)再找一位男/女同学。两个同学读得真好,声音宏亮,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如今余光中先生已是76岁高龄了,同学们,今天76岁的余光中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请他来读这首诗,好吗?

播放《余光中读》

问:请问同学们余光中读的与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最好只找一个人 在上面的录像中我们看得出老人少了一些激情,但多了许多沧桑,他为什么读得这么沧桑呢?

明确:复杂的人生阅历 点拔:怎样的人生阅历?

明确:对别人来说,这是一首诗,对余光中却是杜鹃啼血般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正像作者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虽然诗歌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虽然我们只读到了四个画面,但那种别母亲愁、别妻愁、丧母亲愁、大陆愁,哪一个画面不凝聚了作者的辛苦辗转与悲欢离合。大家读得很好,读诗就是要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和悲欢离合不堪回首的人生。大家是这样读的,余光中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大屏幕。

播放《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内容: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去了台湾。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生涯。从四川到江南,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余光中的足迹是个不规则的圆。这个圆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他的故乡江南。

就是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无人可比)”。

好,带着上面对理解,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遍课文,争取背下来。(呈现诗歌)

我们试试背诵,可以吗? 背诵。3. 讨论

短短的四个诗节,短短的20分钟成诗,但诗中的每个词语都像杜鹃啼血一样凝聚着作者无限的乡愁。如果我们把四节诗反复吟唱的乡愁主题的内容去掉,我们会发现每段又都是作者与众不同、铭心刻骨的乡愁经历。然而当我们将这些词语分类串编在一起反复吟咏的时候,又会读出新的感受来。

限定词

意象

思念对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

母亲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

新娘 后来啊

矮矮的 坟墓

母亲 而现在浅浅的 海峡

大陆

备用题:

(1)我们先来看这组表示时间的词语,齐读,开始。从这组词语看,作者所写的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有所侧重? 讨论点:“而”

插播:剪辑的余光中的四句乡愁。在谈。点拨:余光中在读这四句话时,语气有没有不同?表明什么?

明确:重点在大陆。过去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寻根。

(2)我们先来看第二组形容词,齐读,开始。四个限定词极言其小,它们所描写的事物真的都是那么小吗?合理吗?

明确:前三者实写,最后一个并非实写。是运用夸张的写法,但并不矛盾。更突出被阻隔的与心不甘。文学常常不讲究合理,讲究合情。

(3)四个意象提及的事物,在作者排解乡愁的过程中,起着分别怎样的作用?可以结合形容词说。

(4)如果将第一节中的“母亲”改成“父亲”是否更好?一家四口,团圆完整,多好?(为什么四个意像联结的都前三个都是女性?与大陆有什么联系?)

(5)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因为“是妈妈”,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6)读材料: 1.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所以这样说来,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2.写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三分酿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3.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春天,遂想起》

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跟余光中爷爷说句话好吗?

谢谢同学们,感谢同学们,伴着43年的乡愁,伴着我们的祝福,余光中爷爷,前些年终于回来了,我们一起来欢迎他好吗!

播放《回家》

4、写作训练

幸运的是余光中先生后来终于得以回到大陆,用余光中自己的诗句来说就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样一位“浑欲不胜簪”的银发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时已家是夜很深了,然而在暮色四悬的夜色里,繁星缀天,月满车窗,街灯迎待,1992年,在他65岁的时候,也就是这位老人离开大陆43年之后,月光陪伴着他终于回家了,我们要是能为他唱首歌该多好!那我们首先要为他回家写两句歌词,余光中当年仅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词语就表达了四十多年思乡情愁,我们也学一学他,请你以月光意象,写两句歌词,来表达我们迎接他回家的心情好吗?

给1分钟

题目:月光像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月光伴着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放歌

看到了吗?歌词中把月光比喻成了什么?初次陪伴他回家的恋人!是的,恋人,恋乡的人,乡愁,乡恋,乡恋,乡愁!为什么有如此深深的乡愁,因为我们深恋着这片土地!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刚才两位同学有位诗人说过,诗歌是诗人用自己一生的血泪写成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一生?

讨论:漂泊的一生,思乡的一生

四次离别: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生离别 作者介绍:播放电视片断《余光中简介》《余光中介绍背景》

前半部分教师读 后半部分听电视

最后教师介绍成就: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

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

(2)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经验,借助几个形象的意像来表达。

将第四个问题替换为对四个意像的品味。因为这个环节是分析文章内容,重点不应放在写法上。教师可以将重要信息展示在大屏幕上,如四个意像。让学生讨论四个意像的不同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富有参与热情的见解。比如以下几个问题:

(1)这四个意像连结的人物或事物是什么?

邮票:联结“我”和“母亲”

船票:联结“我”和“新娘”

坟墓:联结“我”和“母亲”

海峡:联结“我”和“大陆”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参与。

(2)为什么四个意像联结的都前三个都是女性?为什么没有父亲?大陆与“母亲”、与“新娘”有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学生极易形成创造性的理解和争议。

余光中常州行之前还曾亲笔手书《回乡感言》,里面明确地指出,常州是他的“母乡”,也是他的“妻乡”,“在《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3)同是思乡情感,这四个意像体现出的思乡程度有何不同?

这是个有一点难度的问题,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发现:

邮票:乡情可达,所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船票:乡情可见,所谓“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坟墓:乡情可祭,万般无奈,只能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海峡:乡情缈不可期,咫尺陌路,有亲不能认,有乡不能归,所谓“狐死守邱,人何以堪?”所谓“儿童相见不相识”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肠断白萍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余先生笑道:就用“再长的江河终必要入海”———《七十自喻》中的一句诗来归纳晚年的寻根之旅吧。

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起政治的作用。”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 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我们只听说有文

化,却没听说过武化。要动用武力解放这个、统一那个,都不算文化。汤玛斯·曼逃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

权。同样地,毕卡索因为反对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为什么这么强烈的乡愁?可讲故事:什么也不因为,只因为你是妈妈。请大家带着以上的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余光中,你会怎样来读?

学生读

播放:《余光中读乡愁》 3.乡愁的内涵

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所以这样说来,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尽在从香港“北望中的那十万万和五千年”。要求学生交流余光中“乡愁”的内容: 如写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交流诗歌:《春天,遂想起》

1. 乡愁结构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2. 写作:“月光”

导入: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为意象,写一句诗:

引导:如果余光中回来了,在月光中,月光陪伴着他回乡,请以此情境,以月光为意象,写一句诗,为我们为他写一首歌送给他。

给出:月光陪伴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播放:歌曲《回家》

[找读]这是一首十分精致的诗歌,以致于有一个大陆最新最火暴最酷的名星听别人只读两三遍就背下来了。我敢保证这位名星你们每个人都认识他,想知道他是谁吗?但我不告诉你,我先找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完后,哪位同学能背诵下来,我就告诉你们,我还带来了他的签名和照片(举起准备的漂亮本子),我将把这个本子送给最先背下来的人。

大屏幕呈现诗歌全文。(在前一天调机器时,要注意效果,如果不好,发诗歌原文。事先印出50张。最好图文都有。)找背:计时,背下来,好!太棒了,你叫什么名字?好,现在我告诉你们,这位最新最火暴最酷的名星就是---,你从第一诗节背到第四诗节,你只有了短短---秒就背下了这首诗!我们向他表示祝贺!你太让我崇拜了,请你下课给我签个名,赠张照片好吗?你们的投入让我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乡愁,余光中,开始!

附: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那场战争是够美的)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篇7:《乡愁》 教案 王世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重点)2.教会学生抓住意象,理解“乡愁”的深层意蕴。(重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乡愁四韵》,渲染气氛。)

一、温诗词,导入新课

1.师出示王维的《杂诗》,生齐读,思考: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生自由回答,交流明确:思乡之情。3.师: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4.生自由交流后,师出示: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齐读。

5.师过渡:乡音难改,乡情难遣,这种思乡的情怀,便是“乡愁”。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当代诗歌的海洋,去捧起一朵名为“乡愁”的浪花。

6.生齐读题目、作者。师出示作者介绍,指名读,简单评价。

二、亮目标,明确方向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

2.抓住意象,理解“乡愁”意蕴。(出示,齐读。)

三、读课文,感受“乡愁”

1.师出示问题设计:请大家放声读课文,试试怎样处理语速、语气、重音等,更能读出“乡愁”的味道。

2.生自由朗读。

3.以第一节为例,交流处理意见,教师相机指导,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明确语气、语速、重音的处理方法,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并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

(1)师:我来请教一下,你觉得应该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些?大家同意吗?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应该能答出需要慢些读,因为抒情色彩比较浓。)那我们放慢速度读读第一节试试。指读,评价。

(2)师:似乎感觉到一丝愁绪了。我再请教一下,你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还是重一些?为什么?

①学生如果答轻一些,就直接问为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

学生可能找到“小小的”等形容词,因为它们的语意较轻,也可能找到“一枚”等量词(找不到的话教师可以提示:我也觉得应该轻一些读,诗中的一些数量词向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注意到了吗?),师肯定后,接着问:如果我把“一方”改成“一座”,语意是不是变重了?把“一湾”改成“一片”呢?(学生应该能感觉到:“海峡”似乎变大了,语意也重了)

②学生如果先答重一些,可以问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直接提出不同意见,让思维产生碰撞,效果会更好。先交流“轻”的原因,再交流“重读”的原因比较合适。然后再问:你觉得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些?为什么?

③学生找到乡愁、邮票、“我”、母亲等,肯定即可。

④学生找到“小小的”,可以问问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可以问问:我如果把它改成“小邮票”呢?让学生通过读明确:叠词本身有强调的作用;两个上声音,又增加了一丝重量。重重地慢慢地读,能读出一种韵味修长的感觉。再读读试试。

⑤学生找到“这头”、“那头”,老师可以改成“这边”、“那边”,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语意有什么变化。交流明确:“边”语意轻,距离近;“头”语意重,距离远,与“愁”的味道吻合。明确后,再读读试试。

⑥最终交流明确:本诗的基调应是轻缓的,但有些词语还要加上点沉重的味道。再读读第1节试试,重读一下“小小的”、“这头”、“那头”。指读,评价。

4.师过渡:其余三节可以用第一节的方法朗读吗?为什么?

5.交流明确:每节的结构形式相同,只更换了个别词语,这种表现手法叫重章叠句,它历史悠久,源于《诗经》,可以使诗歌看起来结构整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相同的曲调,更换歌词,反复吟唱,能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6.生放声朗读,体会一下重章叠句的妙处。

7.师过渡:这首诗虽是当代诗歌,却有着古典诗词的韵味。深入理解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对朗读会有新的见解。

四、抓意象,解读“乡愁”

1.师出示问题设计。默读课文,思考:在每节诗中,诗人分别是用什么事物来承载乡愁的?它们所承载的“乡愁”分别指什么?这四个意象的顺序可以改变吗?(每一问交流完再出示下一问。)

2.交流第一问,明确:诗人分别是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乡愁的。3.交流第二问,学生能答出同为思念,思念的双方的身份不同即可肯定,然后教师讲解何为“意象”,过渡到下一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在诗中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了,我们就叫它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刚才,我们借助它们,初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要想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还要借助它们进一步思考。

4.交流第三问——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可能只注意到是时间顺序的原因,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节诗中“乡愁”的深层意蕴。

(1)第一节创设情境:少小离家,异地求学,望着家书上那小小的邮票,诗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能答出思念母亲或想家之类的意思。师:想家其实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想家了就写封信,信寄出去后呢?(满怀期待)终于有一天 收到母亲的回信呢?(欣喜)读着母亲的文字,如同听到母亲的叮咛,看到母亲的笑容,想到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心头涌起的除了思念,还会有亲情带来的什么感受?(答出幸福、温暖、感动等均可肯定。)再读读这一节,读出幸福的依恋的味道。

(2)第二节创设情境:新婚不久,赴美进修,身在异国他乡,捻弄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诗人当时会想些什么?

示例:妻子在家中做些什么?她身体可好?„„师: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担忧,多了一份责任在其中。学生可能只想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启发:称妻子为“新娘”,还可能想到什么?学生缺少体验,教师可以补充: 其实妻子是余光中心中“永远的新娘”,到他垂暮之年,仍称妻子为“咪咪”,多甜蜜的称呼呀!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咪咪的眼睛是一对小鸟„„他们最爱飞来我脸上„„在我的脸上久久的栖息„„(齐读)

师:感觉到一丝甜蜜的味道了吗?徐志摩说:“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再读读第2节,读出点“甜蜜的忧愁”的味道。指读,评价。

(3)第三节创设情境:母亲猝然离世,面对那方矮矮的坟墓,诗人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痛苦,教师可以配乐朗诵《矛盾的世界》、《今生今世》、《天国地府》中的片断:

悲哀的世界啊/最后我们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无言/关天,闭地 „„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 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但是她住的地方/不知是什么号码„„让学生体会这种痛苦,再问学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学生应该能答出痛苦之类的意思。师:感受到这份无言的痛楚了吗?怎样能读出这种痛苦的感受呢?学生尝试后指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试着将“后来啊”变成一声沉重的叹息,将“母亲”的尾音延长,或加上个“啊”,将“外头”、“里头”,用颤音。

(4)师过渡:还有比这更痛的吗?有!

①出示第四节可先出示背景:197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许多人也被迫离开了大陆,从此骨肉分离。余光中当年随父母乘船去了香港,第二年辗转去了台湾,这一去竟是四十多年回乡无望。

②师讲述:我的舅姥爷也是那时去了台湾,走时儿子才几岁。到他五六十岁时,两岸还未恢复往来,他费尽周折回到了妻儿身边,孙子已像儿子当年一样大了,妻子已两鬓斑白。余光中也曾在诗中这样写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我舅姥爷舍弃了半生积蓄,空手而归,但我觉得他是幸运的,因为更多的人,至死都没能再回故土。于是台湾文坛上留下了大量的乡愁之作。(师出示)我们来欣赏几节。

女生读《舟子的悲歌》中的句子: 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师:醒着不能回,那就梦里回。男生读《当我死时》中的句子: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师:生不能回,死了也要回。齐读《醉汉》: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③师:对他们来说,离开祖国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都是一种身心的煎熬。怎么读出这仲煎熬的感觉呢?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可以将“大陆”的尾音拖长,“在那头”可以一字一顿,音断意连。

④师:读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浅浅的海峡,阻断了多少人的归乡路,揉碎了多少的思乡梦。这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要用“浅浅的”来形容?将它改成“深深的”,可以吗?

交流明确:”深深的”,像鸿沟一样不可逾越,”浅浅的”,寄寓着希望,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以“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来表现浓浓的乡愁,还是一种写作手法,叫反衬。师:它们能读的轻吗?不能。用轻轻的物象承载浓浓的乡愁,还使诗歌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有一种含蓄美。再读读第4节,体会一下。

⑤这样看来,这节诗中的“我”指的是谁?

交流明确:“我”——台湾游子,还可以引申为所有离开祖国的游子。这样,乡愁就由一个人的思家思亲之情,上升到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5)四个意象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不能。因为它们承载的“乡愁”是逐层加深的。那怎样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呢?每节的读法能一样吗?你试试。

(6)师:我们来向名家取取经。(听朗读录音。)

(7)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老师读第三节,师生齐读第四节并反复一次。

(8)背诵全诗。

(9)师出示:“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齐读。师:知道什么意思吗?据说狐狸死时,头一定要朝向它出生时的山丘,为什么?因为那是家的方向,是故国的方向,是根的所在。

(10)余光中有诗云: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

师:知道首阳山之薇的典故吗?伯夷叔齐的故事呢?(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的内容: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是抱节守志的典范。)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根”指的是什么?(此问有一定难度,可以进一步提示:诗人怀念伯夷叔齐,怀念的其实是什么?交流明确:这是一种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乡愁”,其实是一份亘古不变的中国情结)

五、学技法,迁移拓展

1.师:愁本是无形之物,因为要讲课,老师也很愁,很愁很愁,你看得见我这愁长什么样吗?但我要是这样说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看见了吗?长什么样?师:像一江春水,很多很多。诗人是用什么方法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我们常用的——比喻。)

2.师:这首诗也是用比喻化无形的乡愁为有形的吗?(交流后教师讲解:这是“寄情于物”,就是将情感寄托在相关的物上,让无形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3.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如我们课前读的《杂诗》(出示),就是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寄托在窗前的梅花上。在我们的作文中也经常用到。默读一下这个排比句: 幸福,是贫困孩子手捧捐款时,那晶莹的泪花; 幸福,是清洁工回望洁净的路面时,那如花的笑颊。幸福,是站在领奖台上时,老师赠予的鲜红的证书; 幸福,是躲在角落里哭泣时,朋友递来的洁白的手帕。

师:小作者用有形的泪花、笑颊、证书、手帕来表达自己对无形的“幸福”的理解。4.请借鉴本诗的写法,表达一下你对“爱”的理解,让无形的“爱”变得具体可感。

示例:生病时/爱是一杯苦涩的药汤/苦在口中/暖在心房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一杯苦涩的酒。有一天,你也会离开故乡,别忘了,蓬莱是你的家;或许你也会走出国门,别忘了,中国,是你的根。

七、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你的小诗。

02.读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一起》、《白玉苦瓜》、《敲打乐》。

八、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邮票

幸福的依恋 船票

甜蜜的忧愁 坟墓

无言的痛苦 海峡

身心的煎熬

篇8:《乡愁》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乡愁教学实录。

今天, 小编跟大家分享乡愁教学实录。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乡愁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教学实录由 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师导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这深沉的情感流注于笔端,就化作精美的诗词歌赋。你能背诵或默写几首简短的古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二、日暮斜阳下,清风明月中,诗人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乡愁,并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能背诵这首诗;2、抓住意象体会美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大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2)注意朗读技巧:(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速)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注意轻重音的处理。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哪些词应轻读?哪些词应重读?

课件展示: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请同学试读。

注意语调(高、低、升、降):请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调朗读。

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e海峡后来呵y]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

2、了解余光中: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3、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

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①女生背 ②男生背

3、比哪一组背得好。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4、齐背这首诗。

四、交流合作: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如这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一)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愁衬托现在的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喊多名学生回答)

师问:为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干系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②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③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坯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悉。(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明背。齐背。

(二)第2题谁来回答第2题的第1小题?

1、指名多生回答。[估计生能回答出:寄信、写信、等信、读信、保存信等]引导学生描述某一情景、细节。

2、估计生能回答出。

指名多名学生回答:

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意味着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

意味着可难逾越;

意味着宝岛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令人痛心!

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意象,借助他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出来,同学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齐读课文。

五、拓展:1、1、以“这首诗真美,它美在--------------------------”的句式,说说你的感悟。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立意上: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用词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2、在《香菱学诗》中,黛玉指导香菱说“第一立意要紧”,你能从立意方面把刚上课时大家背的古诗和这一首比较一下吗?

生:“古人的乡愁只是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本诗既表达了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怀念,还表达了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3乡 愁 ( 席慕容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雾里的挥手别离。”

生:“没有年轮的树。”

生:“也是乡愁,对故乡的怀念。”

师:“这首诗和余光中那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达标测试

(一)我夯基,我发展:

1、背诵诗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二)我综合 我提高

3.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拔尖 我快乐(选做题)

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作由30年前后的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以及少年生活的________,第二幅画面体现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到家乡的________与________。

2.是诗中的______,也就是________这个意象连接了两幅画面。

3.诗中以鲜明的_______营建出两种不同的氛围,这就更加增添了月圆人不圆的_______色彩。

4.乡愁,本是一种莫名飘忽难索的情怀,作者将其具象化,因用了故乡的月与飞觞____似,与浇愁之酒____似,使得“月”完全成了_______的代名词。

5.“明月”曾出现许多变称,比如苏轼词中即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_______”。

上一篇:高校会计个人工作总结推荐下一篇: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