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2024-07-15

高等教育研究现状(精选6篇)

篇1: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研究

来源: lunwen88.com

一、关于教学管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曹静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性、科学性、民主性、向导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监控、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环节关系密切,只有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韩朝春总结了成人高教教学管理施教形态的多维性、教学资源的依附性、教学时段的非常规性、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提出了成人教学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苏伟从当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及特点人手,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不少高校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这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静等人认为,建立成教特色的师资库、不断完善教学督导体制、创造良好的教师工作条件,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周跃利等人指出,由于普通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成人教育面临生源竞争,甚至削减必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傅晓敏分析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情况、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黄曙林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安良指出,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管理不正规、监督体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不深人等问题。李颂文分析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保证教育质量、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服务理念的建议。冯金萍指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意识淡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教材相对滞后教学设备老化等问题。贺红等人针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体系。王超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形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面授到课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从课程改革、教材管理、评估体系、教师队伍、网络管理以及教学点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晓昆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丁连猛围绕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办学水平,已经成为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

三、关于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

彭清认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确立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构建统一、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监控系统。

陈丽华指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生源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行政管理质量监控、毕业生信息反馈分析体系等,实行目标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许美坤指出,适合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罗永彬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树立全面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陈湘芝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控制与管理的原则。杨月兰提出,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合理安排面授与自学、建

立学员沟通网络、加强自学监督检查,是提高成人函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丁进波认为,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信誉和社会认知程度,是成人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可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四、关于弹性学分制管理的研究李艳红、何林、宋立平、白俐嘉、罗华毅、钟璞、朱志梅、占小华、赵跃强等学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分制管理不仅在学习年限上没有僵化的限制,而且在学习内容上也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代表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施瑜玲等指出,成人教育学分制主要包括制订模块式教学计划、建立选课系统、实行免修课程制度和多维考试制度。仲兆宏、孙飞龙等人指出,现阶段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面临教学成本增加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学员管理、教学组织难度增大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其灵活、多样、开放的特点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相适应,是社会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五、关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李剑英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钟良才介绍了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这一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用户管理、档案管理和教材管理等模块。

单永志、刘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已经42成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东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崔爽认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助于真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徐天士指出,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张养力分析了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学习资源陈旧匮乏、用户规模固定狭小、运行成本及维护风险较高等问题。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关于校外教学站点建设的研究

邢红等人从校外站点评估指标体系、办学现状及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成教评估对进一步规范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的思路。周跃利、王春梅等人指出,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日益增多,教学过程不直观,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应加强教学点的管理,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我管理,以保证办学质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是在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扩招而出现教学资源的短缺,需要统筹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校外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督和控制,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七、关于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研究

蒋国涛指出,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探索迎合时代潮流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思路。陈永华、马玲从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管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

创新的基本策略。陈虹指出,应进一步深化成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李薇菲、谢俊杰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冯金萍认为,要从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管理督导等方面进行成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新形势下,高校成人教学管理应从管理机制着手,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与实施,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更加明确,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实行学分制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实证性的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从师资、教材、考试、制度等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篇2: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自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年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209月至201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来源分析

这里选取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10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2010年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论文发表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论文发表总量的67.27%。博士论文发表29篇,硕士论文发表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二、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至2011年间发表民办高等教育类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作者单位为分析对象。

表2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近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25个高等院校的概况。根据学校属性划分,2003年9月至2011年民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1508篇,占检索总量2409篇的62.60%。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发表232篇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文章,位列25所院校榜首。2003年9月至2011年,公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类文章901篇,占检索总量的37.40%,其中厦门大学研究发表169篇相关文献。公办院校中发表的类似文献数量主要集聚在50~80篇之间。以上数据主要说明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这个领域内,主要的研究群体出自民办高校本身。毋庸讳言,自身在民办高校工作的研究人员是获得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与动态的先行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可能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理论,更多的是对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感触,而无法驾驭理论,不能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概括的指导理论。另一方面,公办院校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与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意识,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其研究缺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种现象的延伸只会导致理论研究者看似堂皇的理论被实践者所不齿,而实践者将长期处于理论的基层而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质的飞跃。

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心关键词分析

图1反映了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方向。在总共检索的中心关键词中,对策、管理、投资、体制、公益性、发展、模式等词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并非一支强壮的支流。民办高等教育在不断直接地引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弊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可以不断借鉴并引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充实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图1所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等方面,过多地依附于其他学科反而使其自身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特现象被掩盖。近几年,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甚至正在逐渐蜕化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到目前为止,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作用越来

越大。这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理论自身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表现在日益增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逐渐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与必要的。问题在于,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否把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汇总在民办高等教育身上。换句话说,可以给民办高等教育划分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研究者是否有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整合认识?是否有总体上的深层次把握?

结合图1分析,多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并非真正的理论研究者,只是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单一的问题和观点,缺少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积累,更不能完全具备将相关知识整合的能力。这样一来,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就如一个依附品,经验性的概括比较多,而缺乏自立于学术领域的理论根基,让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显得稚嫩。

篇3: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现状探析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已走过十余个年头。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08.36万人,研究生招生7.25万人[1]。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达到661.76万人,研究生招生53.82万人[2]。12年间本专科和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增长到6.1倍和7.4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措施,尽可能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学扩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譬如,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各种设施、资金运转、管理水平等各种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且对入学机会的平等性、教育质量、就业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高校扩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实现高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关乎高校扩招的成败和健康持续的生存发展。为有效解决扩招以来高校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术界进行了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本文拟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高校扩招以来,1999—2010年12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分析,揭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受关注的方向,以期为我国高校扩招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领域研究、高等教育实践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实证的参考信息。

二、数据选取

本项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的基本来源,选择其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在该库选取社会科学Ⅱ中的高等教育栏目,该栏目共分高等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学理论、教学法、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各类型高等学校、中国及地方高等教育、世界各国教育以及师范教育共十一个领域。首先对1999—2010年间高等教育领域的总体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二、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状况

(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状况分析

我们从中国知网收录的高等教育论文研究成果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状况。根据检索的数据结果,自1915年到20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论文数量共计524001篇。其中1915—1978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共439篇,1979年—1988年间,论文总数为20713篇,1989年—1998年间,论文数达到83458篇,自1999年高校扩招到2010年间,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增长到419391篇,大约占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总量的80.04%,而恢复高考到高校扩招前的22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论文仅约占总量的19.88%。进一步考察从1999年高校扩招到2010年间的论文分布情况,12年间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据分别是:1999年16501篇,2000年18243篇,2001年19635篇,2002年21841篇,2003年23738篇,2004年24975篇,2005年32232篇,2006年40022篇,2007年48234篇,2008年54065篇,2009年58836篇,2010年61069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随年份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

(二)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各领域研究文献与总量对比

我们通过数据检索来考察高等教育各领域研究文献在1999—2010年间的分布状况,并与1915年CNKI建库以来的总量作一对比分析。

表1列出各领域在考察时间段(1999—2010年)共12年间的文献以及此数据库自1915年建库至2010年共95年间收录的文献状况。在1915—2010年间,CNKI共收录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517840篇。而1999—2010年的12年间,收录该领域研究论文达到408982篇。这表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各方面的研究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短短12年的成果却占据总论文成果量的79%。其中,12年来学校管理方面的成果占总体的比例为最高,达到84.9%;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方面的成果,占据83.3%;所占比例最少的领域是师范教育,为64.7%。

(三)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各领域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我们通过考察1999—2010年12年间高等教育各领域研究文献在时间上的动态分布来展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和受关注点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图1展示了高校扩招以来的12年间高等教育各领域研究成果的动态分布状况。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总体上大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量都是随年份而增长的,特别是“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教师与学生”四个领域,自2003年开始,均出现迅速上升态势,“教学理论、教学法”和“中国及地方高等教育”两领域自2004年开始迅速上升,但到2007年之后,每年的研究成果基本呈现一个均衡的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各类型高等学校”的研究在高校扩招的这12年间呈波浪式上升;“世界各国教育”从2003年之后呈现迅速增长之势,从2008年开始略有下降;“师范教育”在前3年呈下降之势,之后便出现连续5年的迅速上升,然后出现一个动态平衡;只有“高等教育理论”12年间呈阶梯形下降态势,前5年缓慢上升,之后每年的成果量稳定中略降。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据分析,自1915—20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共计524001篇,其中高校扩招以来的论文成果大约占总量的80.04%。同时数据表明,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随年份呈现出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通过对199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文献的总体分析,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从CNKI收录的高等教育领域文献数据来看,1999—2010年短短12年的论文成果占据1915—2010年总论文成果量的79%。其中,12年来高校管理方面的成果占总体的比例为最高,达到84.9%,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方面的成果,占据比例为83.3%。从各领域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总体上大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量都是随年份而增长的,特别是“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教师与学生”四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随时间增长最快。

以上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9—20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宏观上的量化分析。今后将尝试利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来源, 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手段, 对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1999-2010) 12年间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状况进行宏观上的分析, 并对《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载文进行具体的量化考察, 揭示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受关注的热点方向, 以便为学科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量化信息。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状况,科学计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0407/842.html, 1999-05-01.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06/c25408-1734240438.html, 2011-07-06.

[3]闫广芬, 苌庆辉.高校扩招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及其调整[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3) .

篇4: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 研究方法 现状以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6-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也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致力于将我国的学府打造成拥有高等教育的学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受教育的规模。积极鼓励学长研究多种高等教育方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从观念、丰富的理论模式以及管理授课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一、高等教育方法研究的现况

高等教育研究设计的方面越来越广,随着规模的扩大,人们慢慢认识到唯一的研究方法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进步。和多种科目相互对比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有着成立历史一两百年的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还有其也没有像经典物理学的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使得现在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体系。

有关研究学者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的研究方法能够反映出一切,宽阔的层面必须是从多学科去论述的,在灯光照射的时候,眼睛最好看向整个舞台。我们正是在这种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去慢慢了解的。此种研究方式的改变,说明了高等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这里可以发现,以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不符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要求,反而需要相对系统的和多元化的方法去研究。多学科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虽然不是所必需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高等教育当中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有自己的特征的。我们所了解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是采用把像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是在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的。

(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从一样的角度去研究的,借避免减少出现在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都是不一样的。

虽然多个学者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方法虽然尚未成形,研究中的规范尚未建立完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的结合。

二、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建立以实证为主的方法体系为准。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渐渐遇到了很难去解决的难题。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思想家的理论去引领,因此也需要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进行研究。实证研究方法的是近年来多个学者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对课题进行具体的了解才能不断的积累知识,丰富原来的原理。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

(二)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体制不但是一门值得去研究和发展的学科,而且还是研究的重点领域。在高等教学中思辨的研究方法虽说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要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虽然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科学理论的发展。现在应用了如定量、关系研究、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等,这些都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设计的精细程度。和思辨的研究的逻辑性和论证严密性相比较,实证研究更加有规范性。所以实证研究现在更加追求设计的精致,长时间花费在研究工作中的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不但要求研究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好的研究耐性和能力。有敬业的精神和对科学认真的精神都能促进研究的进展。设计的不足够精细,从而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注意研究的精细度。

三、结束语

对于高等教育方法的探讨一直我国多年来对教育的关注点。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有必要吸引大量学者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我国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讲,我国的教育体系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一致,高等教育可以为各个领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多种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有一些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因此应该及时进行改进和发展新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人种学: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教育研究编辑部.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R].教育研究,2011

[3]王洪才.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篇5: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审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审视,还存在一些欠缺和偏差。本文试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高教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革方向和对策作一概述。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展开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并取得了不少共识。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则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此前此后,各高校纷纷响应,根据各校具体情况,积极进行改革实践。此轮改革针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弊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在教育模式上,注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教育工作者就意识到国家对高校管得过死,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提出要深化高校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19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还分别在招生权、教学权、学科专业设置权、科研权、人事权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高校自主权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扩大高校自主权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要按《高等教育法》规定,切实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正因为有了观念的共识和法律的依据,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我国高校在招生、教学科研、经费筹措、人事等方面逐渐有了较大的自主权。指令性的要求日趋减少,指导性的意见愈益增多。3月,教育部又作出决定,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六所高校可自主设置本科专业,使高校自主权改革向纵深发展。

为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各高校都从学分制入手,不断深化改革。北京大学提出本科学习制度从学年学分制转变为“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在教育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复旦大学推出“完全学分制”建设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院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实行更为宽松的专业选择制度。此外,一些高校还在跨校选课、学分互换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目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天津等地的部分高校之间积极开展合作,实行互选课程、学分互认以及转学等新举措。通过改革,大学生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和自我设计、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在知识结构上,强调综合性和适应性

建国之后,我国借鉴苏联模式,按照“专才”教育目标,一方面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专门学院;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产品类别设立口径狭窄的学院、系科和专业。这种“专才”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状况,此轮改革通过高校合并、学科与专业调整、课程综合化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大平台。

在国家教育部的推动下,高校之间按照合并、合作的方式,建立起一批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到20,先后有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综合性的高校;有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成了227个合作办学实体。同时,教育部还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不断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目录,目前,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已由年的504种削减到249种。我国高校文、理、工、农、医分校,学科单一,专业狭窄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高校内部也积极推进改革,通过调整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以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为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北京大学计划从开始,招生时不再分专业,实行按院系、学科大类招生,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清华大学提出在“十五”期间,将实现本科教育从传统的“专业对口”向加强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多样性方向转变,培养过程从单一学科背景向加强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方向转变。与此同时,一些高校还设立综合化改革试点,探索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在素质教育上,重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于,重视“成才”教育、轻视“成人”教育;重视知识教育,轻视素质教育;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为改变这一状况,各高校都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举措。

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不断深化“两课”教育改革,探索有效进行“两课”教育的新模式。如清华大学指导学生阅读经典,通过专题向研究性课程过渡,组织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展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上海交通大学在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团、进生活园区、进校园网络”的思路,并持续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骨干培训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强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针对文化教育薄弱的情况,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 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随后正式建立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试点的带动和《意见》的指导下,各高校纷纷通过设立人文选修课、开设人文讲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年 3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又联合下发通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3所高校试行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标志着全面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在能力培养上,突出创新性与实践性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本次高等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为贯彻这一精神,各高校首先从减负做起,通过减少学生的学分、学时和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进行探索研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北京大学把本科生的总学分从80年代的200多学分逐步减少到150学分以下,南京大学则通过实行“三学期制”来减轻学生的课内学习负担。其次,高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从事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清华大学在本科生中推广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推行本科生提前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完善各类实践环节,开展“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此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并争金夺银。一些高校还通过设立第二课堂,组织社会实践、科技比赛、学生社团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在高等学校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素质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是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定位的误读。

高校提出素质教育,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倾向提出来的,其主旨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推进素质教育,各高校在改革中都出台并实施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如前所述,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许多学校的改革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即把改革的这些措施和活动作为一个项目、一种程序来做,或者仅仅当作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当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在实践中只不过把素质教育作为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内教育之外的一个添加成分。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许多高校出台的素质教育计划,几乎都是建设几个素质教育基地,举办一些素质教育报告,开展一些素质教育活动这样的程式。这种把素质教育仅仅作为附加和点缀的做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教改革目标的误读。

(二)培养方式上过多的共性制约,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尊崇个性发展的内涵。

传统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崇尚工业经济时代的“批量生产原则”.与此相对应,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是按照统一规格,大批量生产“标准件”人才。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价值的创造和增值不再是通过批量的规模来实现,而常常是通过创新,通过有特色的产品来实现的,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要求必须具备自发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快速适应性的品质。因此,尊重个性,以学生的个性为本,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内在的本质规定。

前述的高教改革,在尊重学生个性方面作出了努力,但由于相关配套的缺失,虽然在形式上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和参与的权利,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点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菜肴”.原因在于,改革者在设计方案时,考虑的更多的是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规格,并据此设置专业,设计学时、学制,制定大纲,提出要求,因此对同一专业中(在一些学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选择专业权)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仍然是以同样长的学时、完全齐一的内容、同样规格的目标来要求的;教师备课、上课考虑更多的是教学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少注意对学生的针对性、可接受性。诚然,教育的最终目的包含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有创造性的个体。而且从逻辑上说,教育也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要实现这一目的只能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来实现。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个性学生成才的需要。过多的共性制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缺乏持久的动力。

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过去人们强调比较多的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实,作为接受教育的个体,也有一个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前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后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两者的融合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持久动力。

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须具有前瞻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即既要立足于现实,又不能拘泥于现实,而应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教改革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守成多于创新,不是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可能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调整,而是被动适应社会的嬗变。其次,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较多,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较少;专业教育较多,基础教育较少;传授如何做事方面较多,教育如何做人方面较少。这样的教育必然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适应性较差,发展后劲较小,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此,有识之士们早有洞察,但大都思多于履,言多于行。如何实现思与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已经现实地提上日程。

(四)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质量标准的刚性,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同样的标准;对不同能力趋向、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同一规格的静态评价标准。其二是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例如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就是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完成多少课时,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晋级的最终依据;对学生评价的指标囿于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反映知识多少的标准主要是考试分数。其三是质量标准的绝对性。所有的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都要达到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不考虑每一个人在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原有的基础。这样的质量观的.导向就是培养统一规格、达到统一要求的 “合格”人才;而对受教育者来说,似乎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潜能,而是为了被现存的教育体制鉴定为“合格”.

近年来,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例如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从学生规模、师资队伍数量、论文数量等诸方面打分排名;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还是将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细化若干,每一方面量化打分。这种评价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必然导向学校失去办学特色,学生失去鲜明个性。而失去特色和个性,科学意义上的质量又从何而来?常见情况是:教师为了达到指标的数量和档次而疲于奔命,忽视对学生的辅导和培养;学生为了分数费劲心机,不惜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总之,这种裁剪特色、削减个性的质量观和评价制度,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的导向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

三、推进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今后的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求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前所述,以传统质量观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象历时性和发展性的变化,其负面的导向显而易见。要保证高教改革不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必须以新的质量观为基础,构建一个多元、柔性、相对的、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

对高校的评价,要充分认识不同学校拥有的不同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任务和职能,从而确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鼓励大学办出特色。

对教师的评价,虽不能完全抛弃奖惩性的评价,但要弱化奖惩性、甄别性的评价功能,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实践证明,基于结果的奖惩性评价对激励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作用非常有限,必须通过满足他们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即通过发展性评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达到学校总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和默契。

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评价制度,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从教育评价的角度对学生某些能力上的特殊发展予以承认,这样才能使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和潜能,成长为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

(二)深化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育环境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自身的自我选择的确立,以及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充分满足。这些都依赖于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因为只有拥有了办学的自主权,学校才能够自主地进行变革、自主地选择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自主地实践非凡的办学思想和超常规的发展措施,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自主选择的教育环境。否则,雷池难越,动辄得咎,学校就只能搞形而上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已提出十多年,并在法律上得到了确认。但是,如果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仍是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体制因素。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依法落实高校的自主权,即一方面是政府如何进一步放权给高校,另一方面是高校如何用好办学的自主权。从政府角度说,首先要转变观念,摆正与高校的关系,并切实转变职能,摆脱事务性的过程管理,加强宏观规划,具体说就是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变为整体管理,由硬性管理变为软性管理;从高校角度说,要确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运作,实行学生为本、通才教育和学习自由。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为此,应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职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使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需要,具备自主办学的能力。

(三)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型性变革,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高校在扩大自主权等方面的改革是宏观体制层面的改革,它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矛盾、外部约束,高等学校内在层面的改革也不能忽略。这是由高等教育本身的功能和使命决定的,因为学生的培养最终仍然是学校的任务,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必然落到高校身上。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必须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取向上的前瞻性,即高校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去思考今日之改革,找准学校的定位,制定好学校远、中、近三程的发展规划。二是在改革内容方面的适应性,即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如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要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真正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着力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以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教改革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四)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动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高教改革的终极目标。

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偏离这一目标。这是因为,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其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基本内容之一。

高等教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改革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这事实上是高等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

篇6: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论文摘要]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文章对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灵活、维护升级方便、符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的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益。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信息化

现代社会中,成人教育作为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与各地合作办学的教学站点的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设计与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益,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何谓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教学管理信息化有以下3个特点:

(1)教学信息从信息孤岛走向信息联通

传统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和保管,信息之间互相间隔,使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成为学校内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共享的公用信息,并且信息之间保持一致性与唯一性,大大地提高信息的通用性与准确性。

(2)教学信息实现数字化与海量存储

传统教学管理系统由于方法与手段落后,以纸质方式为主,保存不方便,利用率不高。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对历年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以获得系统存储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且,通过对这些海量存储的数据进行跨年度的统计分析和深层的数据挖掘,可以使教学管理层的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更加科学。

(3)教学管理信息的多渠道、多方向流动

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信息多是通过自上而上的方式进行传递,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使得教学管理信息的流动实现多渠道、多方向,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时互动,最大程度地改善信息的不对称。

2.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数据共享原则

教学管理系统应实现不同系统功能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其它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2)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

参考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在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即仅在一处进行定义,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引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系统也能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方便实现二次开发和应用。

二、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长期以来,其各类院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流程。有关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研究范围涉及了教学管理的基本业务各个环节,从系统模式上主要通过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进行,即数据集中存储,分布操作。它将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了统筹考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目的,强调各子系统这间的数据共享,面向流程,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统筹考虑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于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国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己处于比较完善的稳定运行阶段。

由于国外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较大差异,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同,教学管理办法不同,所以还不能简单地引用,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开发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系统。再加上我们国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处于改革时期,在一定时间内还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为了系统实时反映这种变化,必须构建开发出自己的教务系统,并不断维护和完善。

在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管理方面,国内基本上有两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面向单个职能部门的事务处理方式,仅仅停留在使用微机代替日常教务工作中一些单调的、机械的事务处理性工作。借助于微软公司FoxPro的微机版本的数据库系统技术,建立起一些简单的、功能单一的数据存储查询系统。在这些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能力很弱。这种情况决定他们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分散、操作分散,系统数据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且容易发生数据丢失、系统感染病毒等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大部分还处于这种模式下。

第二种是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数据库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批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存储分散、操作相对集中。

根据信息化的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计算机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为目的,依托计算机技术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这一阶段的技术实现较为简单,实现时间短,系统存在信息集成度低,信息共享程度差,系统功能相互独立、计算机硬件性能较为低下等问题。 第二阶段以信息共享、信息集成为目的。由于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教学组织单元从行政班正在转为教学班,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系统的用户群从原来的教学管理人员扩大到学生和教师,系统更加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同时,随着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迫切要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各高校开始致力于研制能覆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综合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解决重点在于面向学生和教师、包容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模式及信息共享3个方面。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为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硬件设施;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软件、网络化操作系统的推广、汉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都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必将在现有基础上迅速普及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从单机管理向网络化管理发展、从辅助管理向辅助决策发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

我国学者朱平华认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学信息的特殊性和时代的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广西师范大学成教学院黄永炎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但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无广泛的适用性。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么冗余信息多,要么所需的功能不具备,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不太适合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现有的管理模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和全日制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考虑到时间、开发成本等等问题,不少学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直接采用了以前和全日制学生管理相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全日制的管理系统只能部分适合成人高等教育,不少功能弃置不用,而另外一些功能不存在,不得不继续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

我国各高校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如大连医科大学和吉林大学分别根据自身成人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使用ASP技术结合ODBC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网上管理信息系统。它们运行在Internet/Intranet上,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主要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和信息检索等功能。具有跨越不同平台,界面风格统一,维护升级简单等优点,但是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系统的安全性、运行性能也不高。

综上所述,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学分制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软件在系统安全性、灵活性、通用性、功能完备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它组织尤其是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经验,加强对成人教育信息系统的作用、特性及其规划、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灵活、维护升级方便、符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的信息系统,仍然是许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宣华,王映雪,陈怀楚.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2).

[2]王慧青.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中数据关联的设计[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

[3]朱平华.试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J].职教时空,,(3).

[4]黄永炎.试论信息化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12).

[5]钟旭红.嘉应学院成人教育教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

[6]苏红芹,赵东风等.C/S、B/S混合模式构建云南新华印刷信息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0).

[7]何舒,朱罡,赵刚.基于WEB的成人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科学,2003,(5).

[8]方立.基于B/S模式结构的成人教育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

上一篇:秋夜读书笔记600字下一篇:镇政府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