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才论文信息融合创新

2024-07-06

李彦才论文信息融合创新(精选4篇)

篇1:李彦才论文信息融合创新

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安徽省太和中学 李彦才 阜阳市闻集小学 王静静

2016年5月26日

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安徽省太和中学 李彦才

阜阳市闻集小学 王静静

摘要: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因此,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归宿。而语文课更以其丰富的信息及文字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期待着多媒体的普及和有效利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理解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努力做好课程整合的大胆实践和改革。本文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方法与重点事项,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科整合; 创新突破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方向。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图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也努力地尝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于是,唯美的课件、视频渗透到每节公开课中,以致近几年总会听到课堂评价的一种声音“课件制作太唯美,教师的课上得不务实”,初听起来似乎一切都是信息技术惹的祸。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科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积极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并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融合,笔者将从融合的重要性以及课堂融合策略来简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曾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堂融合策略 1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生的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老教师,这需要教师转

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自己能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有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觉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语文课堂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处理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适时选用。

首先,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用《梁祝》音乐来导入《孔雀东南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视频来引出《小狗包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

其次,课堂中间针对文章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也可以穿插视频资源,来突破重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笔者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教学《雨霖铃》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

生能知人论诗,笔者利用cctv-3关于“柳永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柳永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笔者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了戏剧学习的枯燥。注重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契合点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涉及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要想使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要整合、怎样去整合、整合之后优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笔者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过度、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了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创新突破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融合创新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自身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传播工具获取有益信息、创新融合的能力。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他提到整合的一个基本点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信息,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书本知识、网络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判断、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创新融合的习惯。

总之,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或采用单机教学,或采用多机教学,或多种教学手段同时使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对教材的挖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和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信息技术课程和

语文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走变通的路子,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够有新的发展。参考文献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陈至立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篇2:李彦才论文信息融合创新

一、区域整合的方式, 建立统一的大档案网络系统

信息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没有固定的模式, 丽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要求各部门各自建设机关数字档案室, 财政经费不足成了制约丽水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档案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是丽水市、县两级档案部门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 以区域整合的方式, 提出全市共建共享的整体规划

拆除丽水市各级、各部门机关数字档案室的信息围墙, 以“大档案、大服务”的理念, 采取全市统一的模式, 建设覆盖1市9县的档案协同管理系统, 建设“云档案”, 让老百姓享受“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检索”的便利, 在2011年3月的全市档案局长会议上各县档案局形成了以上共识。市档案局提出了“1+9+N”模式建设档案协同管理系统的构想, 即将市本级、9个县 (市、区) 的党政机关和乡镇数字档案室 (N) 整合到同一个网络平台上, 形成以市本级为中心, 9县 (市、区) 为节点的强大的“云档案”。市、县、乡3级各机关部门不需要再单独配备数字档案管理服务器、管理软件和网络环境, 只要借助全市统一的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平台, 就可以随时对本机关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移交、登记备份和共享查阅。该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 以“提前介入”为契机, 打通电子文件向档案协同管理系统迁移的数据接口

区域整合的目标确定之后, 丽水市档案局对全市各级各部门电子公文管理情况及档案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制定了《丽水市市直单位电子目录数据结构与交换格式》、《丽水市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等业务规范文件。与市政府信息中心一起, 对办公系统的归档和开放鉴定功能进行了调整。在电子公文的形成之时, 即对公文的开放等级、公文的运行流程等元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归档阶段, 各单位机关档案室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实行统一标准, 档案管理系统自动读取应归档电子公文的元数据, 自动归档并以统一的板式迁移到档案库, 以减少机关档案员的工作量。

(三) 首次提出“云档案”的概念, 以分布式部署的方式, 实现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的难点在于市、县两级怎样部署服务器。由于市、县两级实行的是“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分级管理”档案机制, 把市县两级档案目录和原文全部上传到市中心服务器, 虽然能够实现共建共享, 但投资大, 利用成本高, 网络带宽受限制。为此, 市档案局首次提出了“云档案”的概念, 提出了运用“云计算”技术, 建设“云档案”的方案。采取分布式部署的方式, 形成以市为中心, 9县 (市、区) 为节点的“云档案”共享中心。各县节点不需要把本区域范围内的档案目录和原文上传到市中心, 只需要各自建立目录索引和全文索引, 系统就能将索引文件自动同步到市中心。用户在设定的权限范围内通过统一的门户就可以查阅到丽水市范围内市、县、乡3级各机关数字档案室内的文件目录和原文, 实现“百度”式检索。

二、建设“云档案平台”, 着力服务市民百姓

(一) 效率优先, 以统一的技术标准, 集中采购档案管理系统

以“1+9+N”的模式共建共享, 拆除各级部门的“信息围墙”是关键。拆除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围墙”最便捷的途径, 就是全市使用同一个软件公司开发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为此, 市档案局总牵头, 集中市本级和9县市的财力,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进行1市9县档案管理软件的统一公开招标。既保证了项目研发所需要的经费, 又让各县以较低的成本部署该系统, 节省了各县重复研发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成本。

(二) 借台唱戏, 以统一的网络平台, 分布式部署档案管理系统

丽水地处山区, 大部分县 (市、区) 档案部馆舍破旧, 根本没有条件建设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机房, 搭建符合安全要求的网络环境。为节省投入, 各县需要的所有服务器原则上部署在政府信息中心。目前, 除莲都区、龙泉市服务器部署在档案局的机房外, 其它7个县的服务器全部部署在当地政府信息中心, 不仅大大节约了机房的投入和网络安全设备的投资, 而且避免了各地档案部门因人才不足导致的网络系统维护问题, 使档案系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完成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三) 民生为本, 以统一的电子文件展现方式, 实现市、县、乡3级所有档案的“一键式检索”

让老百姓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检索”的便利, 才是丽水市档案部门建设“云档案”的最终目的。丽水市1+9+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 以市、县、乡3级机关档案室档案为基础, 形成了一个“档案云”。老百姓如果需要查阅跨县 (市、区) 跨部门的档案信息, 也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到档案形成单位去查阅了, 只就近选择一个部门或乡镇的机关档案室, 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百度”式检索, 就可以跨地区跨部门库查询到丽水市、县、乡所有机关档案室的档案数据。为规范各部门电子公文的开放利用, 丽水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 要求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在电子公文形成之时, 就划定电子公文的开放等级。

三、抓培训重装上阵, 致力于协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

(一) 以全面广泛的档案信息化培训为抓手, 进行“科普”式教育

在档案信息化业务知识的培训上, 市档案局针对信息化工作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及时改变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工作公两个层面进行。其中, 对全市各档案部门系统管理员的培训, 重点克服懂计算机不懂档案归档整理规则问题, 抓好档案归档实践操作、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培训, 并及时组织上岗之前的考试考核工作, 培训之后考核不合格的, 由县 (市、区) 档案局换人再参加培训。对各县各部门档案员的培训, 一直是困扰档案培训工作的难题。由于机关特别是乡镇档案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派出的人员参加培训之后不一定从事档案工作。丽水档案局及时调整培训策略, 以大批量广范围的培训方式, 实现“1+9+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的“普及化”教育。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由市档案局采取统筹协调协作培训的方式, 分片区抽调各县系统管理员组成培训师资队伍, 逐个县轮流培训。截止2013年12月, 全市共培训机关档案员1200余人次, 基本上做到每县2轮次以上的培训。

(二) 以部门考核为推手, 强势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

丽水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都把档案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对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目标之中。其中机关乡镇数字档案室的建设为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形成了各部门、各乡镇必需做、不得不做的氛围。

(三) 以保姆式服务, 提升档案业务指导水平

“1+9+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之后, 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人员可以在设定的权限范围内, 应机关档案室档案员的要求, 直接对该机关档案室的归档情况和登记备份情况进行数据指导。也可以不到档案室现场, 通过办公助手远程协助的形式, 在办公室远程演示1+9+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的操作步骤。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 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工作, 让各级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真正变成了机关档案室的“数据保姆”。

四、服务无止境, 档案创新永不弃

“精细服务无止境, 百尺竿头再创新”丽水市在以科技引领的档案事业发展进程中, 以民为本, 服务至上, 不断追求档案为民服务的新高度。

(一) 从“云中档”向“掌中档”的发展, 顺应民众获取档案信息的便捷要求

丽水1+9+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设计用户1500家, 截止2013年月, 已经开通机关数字档案到1200余家, 经过培训, 已经有500余个机关和乡镇正常应用本系统, 数据容量达到40万条,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档案云”。在系统的试点和推广应用过程中, 丽水市档案局运用移动办公技术, 推出了“移动档案查阅中心”。将“档案云”中的档案信息资源移植到“移动档案查阅中心”中来, 形成“掌中档”。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 经过注册后的特定用户群可以用手机终端登录“掌中档”, 查阅市、县、乡各机关的所有档案资料。

(二) 从“云档案”向“智慧档案”的发展, 顺应民众到档案馆自助查阅档案资料的需求

无线射频技术 (RFID) 是一种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识别系统不需要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新技术。该技术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已经得到推广应用, 但在档案馆应用方面, 全国都处于试验阶段。2012年, 丽水市档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的《RFID技术应用于档案实体管理的可靠性研究》被列入国家级科研项目。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安排了档案智能化库房建设专项经费, 在对项目需求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以公开招标的形式, 开展了基于RFID技术的档案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系统的建成之后, 老百姓利用现行文件中心的现行文件和馆藏开放档案, 将实现自助式借阅, 像到超市购物一样方便快捷。

(三) 从“模转数”向“数模互备”的发展, 顺应信息化时代数据格式的千变万化

篇3:李彦才论文信息融合创新

打造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问题。以信息生态观为指导,通过开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智能信息技术,打造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信息生态环境,促进智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学校的学习、教学和管理,是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观念先导:确立智慧校园信息生态观

多年来,我国各类学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但主要是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实际的应用缺乏动力和需求,不能使教育教学系统产生根本性变化,而且整体发展不平衡,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信息生态”的概念,可以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为思考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

校园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信息环境构成的一个自我进化的系统。人与信息、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化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技术为手段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形成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核心价值——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引入,使校园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愈来愈重视人、信息、信息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关注对系统信息流通、共享以及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与维护整个校园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智慧校园信息生态体系的稳定、有序发展。

整体规划校园信息生态发展。从学校教育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人、设备、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等各方面的因素,关注校园信息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教育系统中所有的职能、资源和信息技术都有机结合起来,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统筹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在校园信息生态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所以在校园信息化的进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为师生的共同成长、发挥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多要素、多角色协同。校园信息生态系统包含由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社会监督等组成的多角色人员网络,包含多样化的物质环境和实践网络,这些不同的角色或物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一个角色都有其自身的适应情境,因此,必须营造多要素、多角色协同演化机制,促进彼此不断调整和适应,建设多样化的健康生态。

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交融。校园信息生态最为关注的是在技术支持下人的活动,当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并与其它角色和活动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信息生态的和谐发展。这种融合应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技术与业务的交互融合,通过交融实现创新,持续推动校园信息生态进化。

创新学校信息化治理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变革,需要对学校信息化治理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对学校文化、教学、管理等关键要素进行再设计,基于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学校信息化治理新体系。

技术驱动:构建智能信息化校园环境

智能信息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信息环境,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和功能,有效支持学生智慧学习和教师机智教学,探索智慧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进而优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全面信息化、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

树立信息化理念:树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信息化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观等先进理念,为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打造智能化环境:建设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办公和生活场所,组网技术先进、体系结构合理、带宽性能满足需要、易于智能化管理和扩展升级的校园网络,网络接入、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终端齐备实用,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和管理规范统一,为校园智能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可靠、顺畅稳定的基础平台。

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以特色鲜明的校本资源、再生资源为主体,广泛整合城域网、互联网等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

构建智慧化课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理想学习环境的要求,智能化、高效化的课堂,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化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集成化平台:建设学校综合应用支撑平台和各类业务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和单点登录,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高度集成,支持各种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满足学校教学、科研(教研)、管理、生活等各类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需要。

实施综合化保障:建设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人员培训、资金投入、文化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形成和优化综合保障机制,为智慧校园环境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运行体系:创新可持续发展机制

智慧校园信息生态体系有八个构成要素,分别是理念先导、多元保障、创新体制、智能环境、系统开发、人为主体、智慧化实践、评价与反馈。

理念先导。学校决策者以及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信息化所持有的先进理念是制约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发展方向的首要因素。只有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才能自觉地开展学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正确把握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先进的学习理念,全面的人才目标和教学质量观念,教学整体优化和开拓、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等。

多元保障。经费、人力、技术等多元投入是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智能信息产品知识含量高,技术先进,价格昂贵,因而对经费、人力、技术保障的依赖程度较大。比如学校信息化经费不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所需要的经费,而且包括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管理运行、维护升级以及为鼓励教育信息化改革所支付的费用等。而且,经费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要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地投入,因此,要建立稳定的、制度化的投入机制。

创新体制。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行政体制、教育制度、思维方式、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过去的教育体制机制必然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一定的阻碍制约作用,要使智慧校园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探索、优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

智能环境。智能信息化设施是智慧校园必需的软硬件技术载体,是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校园网、各类服务器及存储设备、各类固定和移动智能终端、数据中心、互联网接入、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室、电子阅览室、教育技术中心的信息处理设备等。在云计算时代,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采取租赁、外包服务等方式,尤其是部分薄弱地区的学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体现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各类教育教学应用软件和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等。

人为主体。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建设涉及学生、教师、管理者、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等多类型主体。一方面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服务宗旨,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面向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尤其要使学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都对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具有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在学习、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成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智慧化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校园环境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其归宿关键是应用和实践环节。因此,在信息化条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实践应用环节,做到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智慧化实践一般包括数字化学习、智慧化课堂教学、网络化科研、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学校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智慧化工作实践。

评价与反馈。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对智慧校园信息生态的建设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形成一个反馈回路,实现闭环控制,不断改进完善,使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准确掌握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建设和使用的实际成效,促进持续改进和提高。

融合创新:实现智慧化教育教学

融合创新是实现智慧教育教学的关键。通过智能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来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造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迈向教育智慧化和现代化。其核心是推进智能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生学习、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全面融合。

与学科内容的融合:通过智能信息化手段,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识的形式,构建多样化富媒体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变得更自然、更人性化。

与学生学习的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全过程的学习测评和及时反馈,向学习者智能推送学习资源,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

与教学科研的融合:教师通过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运用最新教育技术的能力,进行网络教学、电子备课、听课评课、互动研讨等教学科研活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利用最新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与学校管理的融合:教育管理者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内部和外部建立起顺畅的信息通道,基于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进行智能化决策分析,为学校的各项管理业务服务,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基于学校网站、班级空间、教师个人博客等数字化、社交化媒体,将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文娱、生活服务的全过程,使智能信息化更多表现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数字技术的共生关系。

篇4: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可以说教育信息化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最新要求,有利于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部门针对这一问题也有相应的文件指示,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将这一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融入。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不再是原本的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而是要在教师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国家教育部门的指示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发展深度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指示,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信息化”一词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已经将信息化这一名词融入到了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教育问题,更是需要将信息化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教育信息化也受到了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成为了重点研究的问题。教育信息化是由我国教育部门主导,在教育实践中全面深入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离不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其二,国家教育部门和下属教育实践单位需要大步迈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用战略性、前瞻性的目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其三,信息技术需要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去,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面性的战略任务,并不是片面发展;其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不断的改变、完善,才能保证教育的时效性。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是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意味着学校投入高昂的经济成本,增加信息化设备,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而是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设备利用率提升到最大化,然后逐步地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这样才能稳步地提高办学质量。

二、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优势体现

1. 以“技术辅助”为表征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IBM公司开发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之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将原本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并且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上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单单的应用在教师的教学手段中,还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发展成为了计算机辅助学习技术,计算机网络可以为学生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料,并且完成从新课学习到自我测试的整个学习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被提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都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雏形,这也是最初的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但是在结合程度上还不够深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来说还是属于一种有效的手段,并没有达到必不可少的程度,只是辅助教学。

2. 以“整合”为表征的教育信息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对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认识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不再是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是逐渐的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2000年,美国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课题,主要观点就是将学生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这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可以说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课题能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融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 走向“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只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课题,而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重要的开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提出的《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就充分的说明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对教育质量上的改变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之中之所以没有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原因还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方式上出现了问题,还是集中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并没有真正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地触及到教育的主体。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融合,进行结构性的变革,这也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的进一步需求。

三、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策略

1. 利用好基础教学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已经变得非常的普及,而且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将一些图像、视频、音乐等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运用当中,很多老师的教学课件做得都非常的一般,甚至有的老师仅仅是把课本上面的内容直接复制到多媒体上,造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也对多媒体提不起多大的兴趣。真正的课件可以由学校组织相关的老师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在课件当中加入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一个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学习,而且这样的课件可以长期的使用,同时各个老师的教学课件应该保持一致。

2. 提高网络环境的利用率。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站,方便自己对外公布信息的同时,也能及时地接收到外界社会的相关信息与反馈意见,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系统,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校管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有些学校对校园网络建设不是太重视,导致校园网络利用率较为低下,很多的用户及社会反馈的意见及留言都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所以,建设校园无线网,开展不同主题的微博、校园微博等,通过手机Wi Fi用户能够将意见及时传达给学校,而学校也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意见,并能够快速做出回应。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同时所需的维护费用也相对较低。

3. 提高办学自动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教育管理者能够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管理手段上,要能够通过教育管理软件、学生工作管理软件应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学籍、选课、排课、考试和教务等;要能够对学生管理中的招生、公寓管理、心理辅导、体制健康等方面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管理;要能够在管理方法上改变传统以纸笔记载的管理方式,而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记录、保存和查询以及传递功能,建造起无纸化的办公环境。

4. 推动学院自发科研。

面对教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学院要发展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学院内部发掘潜力,高职院校都提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但随着近几年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也有了大量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学院应该鼓励计算机与电子方面有特长的老师,自主研发学校管理软件,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师教、学、做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资金的投入,并且软件由老师研发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已成为当前初中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灵活掌握信息技术外,还应结合着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对其有目的性的扩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授内容灵活运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初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些都需要学校管理人员能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对初中部分教师展开培训,确保其信息技术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曹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李纷桃.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Web Quest学习法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02:57-91+56+233

[4]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5]张红卓.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深化研讨:基础教育公共信息资源群建众享模式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任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方案的优化与实施[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朱文焕.坚持应用为本大力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和发展——在全省教育城域网建设暨初中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上的讲话[J].山西电教.2006.03:5-8

[8]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09

[9]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上一篇:中小学图书室配备标准下一篇:2024年“安全整顿月”驾驶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