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职责规定

2024-07-22

法定职责规定(共8篇)

篇1:法定职责规定

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法官、检察官依法办理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有碍司法公正的要求。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司法人员应当全面、如实记录。有关机关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对干预司法活动和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直至追究责任。

第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安排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

第四条 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受法律保护。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免职、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等处分。

第五条 只有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将法官、检察官调离:

(一)按规定需要任职回避的;

(二)因干部培养需要,按规定实行干部交流的;

(三)因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的;

(四)受到免职、降级等处分,不适合在司法办案岗位工作的;

(五)违反法律、党纪处分条例和审判、检察纪律规定,不适合在司法办案岗位工作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只有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将法官、检察官免职:

(一)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二)调出本法院、检察院的;

(三)职务变动不需要保留原职务的;

(四)经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

(五)因健康原因超过一年不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

(六)按规定应当退休的;

(七)辞职或者被辞退的;

(八)因违纪违法犯罪不能继续任职的;

(九)违反法律、党纪处分条例和审判、检察纪律规定,不适合继续担任法官、检察官职务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只有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将法官、检察官辞退: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

(三)因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五)不履行法官、检察官法定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六)违反法律、党纪处分条例和审判、检察纪律规定,不适合继续担任公职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只有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方可对法官、检察官作出降级、撤职处分:

(一)违犯党纪,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及以上处分的;

(二)违反审判、检察纪律,情节较重的;

(三)存在失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反法律、党纪处分条例和审判、检察纪律规定,应当予以降级、撤职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将法官、检察官调离、免职、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等处分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法官、检察官,并列明作出决定的理由和依据。

法官、检察官不服调离、免职、辞退或者降级、撤职等决定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复核,提出申诉、再申诉。法官、检察官不因申请复议、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而被加重处罚。

第十条 考核法官、检察官办案质量,评价工作业绩,应当客观公正、符合司法规律。对法官、检察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不得超出其法定职责与职业伦理的要求。考核的办法和标准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制定,地方可以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不得以办案数量排名、末位淘汰、接待信访不力等方法和理由调整法官、检察官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法官、检察官非因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有重大过失导致错案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承担错案责任。

第十二条 案件办理及相关审批、管理、指导、监督工作实行全程留痕。法官、检察官依照司法责任制,对履行审判、检察职责中认定的事实证据、发表的意见、作出的决定负责。上级机关、单位负责人、审判委员会或者检察委员会等依职权改变法官、检察官决定的,法官、检察官对后果不承担责任,但法官、检察官故意隐瞒或者因有重大过失而致遗漏重要证据、重要情节,或者提供其他虚假情况导致该决定错误的除外。

第十三条 调查核实对法官、检察官履职的举报、控告和申诉过程中,当事法官、检察官享有知情、申辩和举证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应当将当事法官、检察官的陈述、申辩和举证如实记录,并对是否采纳作出说明。

第十四条 法官、检察官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非经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不受错案责任追究。法官、检察官因违反党纪,审判、检察纪律,治安及刑事法律,应当追究错案责任之外的其他责任的,依照相关规定办理。

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法官、检察官错案责任案件,应当进行听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相关机构应当派员向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通报当事法官、检察官违纪违法事实以及拟处理意见、依据。当事法官、检察官有权陈述、申辩。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无责、免责或者给予惩戒处分的建议。

第十五条 法官、检察官因依法履职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利用信息网络等方式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维护法官、检察官良好声誉,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有关机关对法官、检察官作出错误处理的,应当恢复被处理人的职务和名誉、消除不良影响,对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赔偿,并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者的责任。法官、检察官因接受调查暂缓晋级,经有关部门认定不应追究法律或者纪律责任的,晋级时间从暂缓之日起计算。

第十七条 对干扰阻碍司法活动,威胁、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伤害司法人员及其近亲属的行为,应当依法从严惩处。

对以恐吓威胁、滋事骚扰、跟踪尾随、攻击辱骂、损毁财物及其他方式妨害司法人员及其近亲属人身自由和正常生活的,公安机关接警后应当快速出警、有效制止;对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果断处置、从严惩处。对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司法人员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之前,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必要时可以将其送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邪教组织犯罪等危险性高的案件,应当对法官、检察官及其近亲属采取出庭保护、禁止特定人员接触以及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法官、检察官近亲属还可以采取隐匿身份的保护措施。

办理危险性较高的其他案件,经司法人员本人申请,可以对司法人员及其近亲属采取上述保护措施。

第十九条 司法人员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侵犯司法人员人格尊严,泄露依法不应公开的司法人员及其近亲属信息的,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条 依法保障法官、检察官的休息权和休假权。法官、检察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补休;不能补休的,应当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时予以平衡。

第二十一条 国家落实医疗保障办法,完善抚恤优待办法,为法官、检察官的人身、财产、医疗等权益提供与其职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障。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或者直接责任者因玩忽职守、敷衍推诿、故意拖延或者滥用职权,导致依法履职的司法人员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权益受到重大损害的,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司法人员有权提出控告,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预司法活动妨碍司法公正的;

(二)要求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

(三)违反本规定,将法官、检察官调离、免职、辞退或者作出降级、撤职等处分的;

(四)对司法人员的依法履职保障诉求不作为的;

(五)侵犯司法人员控告或者申诉权利的;

(六)其他严重侵犯法官、检察官法定权利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司法人员,是指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承担办案职责的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辅助人员。

第二十五条 军事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保护,军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中央政法委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6年7月21日起施行。

篇2:法定职责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政府主观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前款规定的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罚款。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三条 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经营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边界噪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

《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第三十二条 在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居民居住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二)生产甲壳素、骨胶、骨粉、鱼粉;

(三)从事屠宰、畜禽养殖及生物发酵等经营活动。

在人口集中区域、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第三十六条 城市饮食服务业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排放油烟、烟尘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城市市区范围的居民住宅楼或者商住楼内,不得新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经营场所,规划作为饮食服务用房的除外。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饮食服务业经营场所油烟、烟尘排放状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生产甲壳素、骨胶、骨粉、鱼粉的,或者从事屠宰、畜禽养殖及生物发酵等经营活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排放的油烟、烟尘超过规定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 建设单位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逾期不办理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擅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入生产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井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 依法必须经许可审批的涉及环境保护的经营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依法审批,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凭许可审批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核发营业执照。

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为产生严重环境污染且未取得营业执照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场所和其他条件。

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企业未经排放管道或者处理设施排放粉尘和废气。

禁止在居民区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恶臭、异味、粉尘的项目。

禁止在居民住宅楼(含以居民居住为主的商住楼)内新建产生噪声、油烟、烟尘、异味的饮食、娱乐服务经营项目,但规划作为饮食、娱乐服务用房的除外。

前款规定范围内已取得营业执照的经营项目,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篇3:法定职责规定

一、危险驾驶罪新增规定的分析

(一)新增犯罪情节的分析

1、“严重双超”驾驶情形分析

“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成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将此种危险驾驶情形规定为犯罪的目的是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校车和客车因超载或者是超速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严重现象进行治理,同时也是基于对师生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此外还是刑法作为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的属性的体现。但是规定中的相关用语的内涵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也需具体确定。

(1)“校车”范围的认定。对于“校车”的范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4月10日批准发布了《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系统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这两项国家标准,理论上只有符合这两项强制性标准的车辆才是所谓的“校车”,能够从事校车业务。但是实践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校车”在从事着接送学生上下学的业务,有的车辆甚至在接送学生之外还从事着其他的运输业务,除此之外,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黑校车”,而这些“用法上”的校车则主要是众多校车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立法意图以及保护师生生命安全的需要,考虑到实践中频发的“校车”交通事故,除了正规的专用校车之外,这些不符合标准但却从事着校车业务的“校车”也应该认定为《刑法》第133条之一所规定的校车,但这种认定应限定在其从事接送师生业务的过程中,校车只有在该种业务情形下严重超载或严重超速的才构成危险驾驶罪,此情形之外的违法驾驶行为可以由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进行调整。

(2)“严重超载或严重超速”的认定。无论是从事校车业务的校车还是从事旅客运输的客车,只有在“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时候才构成危险驾驶罪。那么,对于何种情形为“严重超过额定乘员”以及何时构成“严重超过规定时速”,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2条(1)、第99条(2)对于一般超载、超速进行了规定。根据该规定可知,超载及超载20%或者是超速50%的时候将会受到行政处罚。正因为同一个行为不可能既受到行政处罚又受到刑事处罚,因此,要对刑法上的“严重超载或严重超速”情形进行认定,这就必然会涉及到如何使刑法与作为行政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相互区分并且衔接的问题,其实这也就是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何衔接协调的问题。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刑法的保护法地位表明,只有相关部门法无力有效地调整的、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社会关系,才可以被纳人刑法调整的范围”(3)。并且刑罚通常被看作是众多处罚措施中最严厉的处罚措施,如此看来,刑事处罚理应适用比行政处罚更加严格的入罪条件。所以,只有在超载20%或者是超速50%以上的范围内才能对校车或是客车的行驶行为作出“严重超载、超速”的认定。同时,“对于严重超员超载的危险驾驶行为,则需要进一步区分,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校车与客运车辆的超员超载并不是法律可以迅速震慑和解决的,还需要考虑地区实际情况,以教育为主、适度处罚”(4)。因此,在考虑到《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相互区分与衔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以对于如何确定“严重超载或严重超速”的具体处罚界点,只能寄希望于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出台来进一步明确。

2、“危险物品型”情形分析

有观点认为,基于刑法的谦抑性、刑法的稳定性和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行为不应纳入刑法范畴,而应采取加大安全监督和行政查处力度的方法对其进行规制(5)。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化学品属于特种物品,其多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以及腐蚀性等特性。运输危险化学品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在道路上运输这类物品对道路公共安全具有巨大的威胁,一旦发生事故,对周围的环境安全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将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这种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畴是必要的。

但是,将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这种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行为都构成危险驾驶罪,一般的违规行为可以由行政法规进行规制。同时,当因运输危险化学品而造成危害后果的时候,还可能构成《刑法》第136条(6)规定的危险物品肇事罪。此外,由于行为人行为时的主观心态的不同,也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对于此种“危险物品型”危险驾驶罪的成立,当行为人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行为具有危及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时(但是并不要求这种具体危险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就可以构成危险驾驶罪。

(二)新增犯罪主体的分析

《刑法修正案(九)》在第133条之一原有两款的基础上新增一款:“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将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纳入到了危险驾驶罪犯罪主体的范围内,这主要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际情况:机动车驾驶员不全都是机动车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往往只是其雇员,而驾驶员为了保住工作,常常对作为“老板”的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的命令是“言听计从”的。因此,此次修订将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纳入到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体范围内,向对危险驾驶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追究刑事责任,有利于强化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减少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减少校车接送、旅客运输及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那么,对于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如何确定,笔者认为应分为两种情况:当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是自然人时,就可以直接根据机动车登记文件来确定;当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为单位时,则可以参照刑法中规定的在单位犯罪实施主体限于自然人的犯罪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做法,向除驾驶员之外的,单位中对校车、客车及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负有监管义务或职责的人追究刑事责任。

二、危险驾驶罪法定刑合理性辨析

这次《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罪的修订,除了增加了两种入罪情形以及扩大了犯罪主体的范围之外,对原有的规定并没有修改。对于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刑法规定为处拘役并处罚金。笔者认为,目前针对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有过轻之嫌,处罚力度应适度加大。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危险驾驶罪的相关规定,日本刑法中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并且还会吊销其驾照,三年内不予核发驾照;韩国刑法对醉酒驾驶机动车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10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也对不能安全驾驶机动车而驾驶的行为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并科15万台币以下的罚金。由此可见,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危险驾驶行为都规定了较大力度的处罚措施,相比之下,我国刑法规定的1至6个月的拘役刑加罚金刑就显得过轻,并且与危险驾驶行为的巨大危险性相比,将最高法定刑设置为拘役也显得过轻。此外,我国的行政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了比作为刑事处罚的拘役更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如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驶资格,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吊销驾驶证后终生不得再获驾驶资格。吊销驾驶证就相当于剥夺了行为人一定期限驾驶机动车的权利,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防止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因此,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规定并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对于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行为人应设置比拘役更高的法定刑。同时还可以“附加剥夺或限制相应期限驾驶资格的附加刑”(7)。

三、结论

本次《刑法修正案(九)》对于危险驾驶罪作出了重要的增订,新增加了两种入罪情形并且还扩大了犯罪主体的范围,但是目前我国刑法对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仍有需要明确及完善之处。如其中对于一些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相关的程度和标准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且对于与行政法等其他部门法的衔接协调仍然需要予以完善。对于“严重超载、超速”在实践中的具体标准和界点如何把握,可以期待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出台来予以具体规定;对于未具体界定的概念内涵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语境和立法意图,运用法律解释解决具体适用的问题;对于法定刑配置过轻的问题,可以设置比拘役刑更高的法定刑,还可以配置多种的附加刑,如资格刑。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持续进步,法律也不能止步不前,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对现有的法律规范不断修改和完善。

摘要:《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的刑法修正案针对危险驾驶罪进行了修订,新增加了两种入罪情节,并且扩大了犯罪主体的范围,针对危险驾驶行为加大了规制和打击的力度,相信会起到更好的保障道路公共安全的作用。但是,新增规定对于新的入罪情节中规定的“校车”、“严重超过”等词语的内涵仍需进一步明确,而对于新增犯罪主体如何确定以及对于危险驾驶罪当前的法定刑是否合理等问题也需要进行探讨。

关键词:危险驾驶,入罪情节,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赵秉志,袁彬.刑法与相关部门法关系的调适[J].法学,2013(9).

[2]向磊.交通违法入刑浅析——对,《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与解读[J].法制博览,2015(36).

[3]程聘.“违规运输化学危险品”行为入刑的合理性辨析[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4).

篇4:试论建筑安全监理法定职责

【关键词】建筑;安全监理;法定职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issues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statutory duties,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statutory duties of constru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as well as how to better grasp the duties of construction safety supervis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work.

【Key words】Safety supervision;Statutory duty construction

1. 前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建筑安全监理工作,就难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所以,做好建筑安全监理工作刻不容缓,明确建筑安全监理法定职责很有必要。

2. 建筑安全监理概述

所谓安全监理是指对工程建设中的人、机、环境及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价、监控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筑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安全监理行使委托方赋予的职权,属于安全技术服务,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实施评价、监控和监督,降低风险度。

3. 建筑安全监理的职责分析

3.1 《条例》对监理安全职责的要求(见表1)。

3.2 安全监理职责。

(1)从表1中监理人员的5项职责中可以看出:职责1着眼于源头控制,力求从工艺设计开始加强对安全的控制,从而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和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设备。因此监理人员的职责之一是熟悉国家明令淘汰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并对工艺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分析审核。职责2,3,4是对安全监理过程控制的要求,明确了现场安全控制的手段,即整改指令权、暂停工指令权和报告权,制定安全控制措施时应符合上述要求。职责5为进行监理的依据,是一项安全监理的综合性条款,涉及到了施工的整个过程。由于安全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数量众多,是监理人员不便于把握的一个难点。

(2)综上所述,安全监理的职责就是根据法律法规、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合同条款,对监理工程的安全生产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技术过程、设备设施、施工人员资格及安全行为等进行的安全监督管理。

4. 建筑安全监理的任务

建筑施工是指施工人员把施工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这个过程。其过程比较复杂,涉及范围广,考核指标繁多。但是其中有两个实质性的东西:一个是质量;一个是安全。质量是对“实物”而言,建造“实物”的功能安全实现了设计的意图,这称为优良工程;主要功能实现了,但还有些不足,称为合格工程;如果建造“实物”的很多功能都不能实现设计的要求,即为不合格工程。这就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所谓安全主要是指建造“实物”的人在建造“实物”过程中,他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以及不合格工程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威胁性。质量和安全是工程建设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安全是质量的前提条件,而工程质量的好坏,也往往是为了安全,如果说质量是业主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安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必要条件,而安全监理则是这一目标的保护神。

4.1 安全监理的任务。

(1)安全监理是受建设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委托的,他们应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保证完成授权范围内的所有工作。

(2)安全监理应把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督促施工单位按照建筑施工生产法规和标准施工,尽量消除施工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等缺点,把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有效杜绝各类不安全隐患,控制和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伤亡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稳定生产作为主要任务。

(3)在起草监理大纲、监理规划时,应明确安全监理目标、措施、计划等一系列安全监理程序,并为之建立相关的程序文件,再经项目法人批准监理细则,最后,根据工程规模、各个分项确定项目和各分包的施工队伍的大小,制定安全监理具体工作以及有关程序。

(4)现在的施工队伍虽然都是国家一级、二级施工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也雇佣不少民工,而民工的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民工的各方面素质和技能。

4.2 安全监理的工作方法。

在实施建筑工程监理前,建设单位应当将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的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被监理的建筑施工企业。

4.2.1 工程建设监理一般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编制工程建设监理规划;

(2)按工程建设进度、分专业编制工程建设监理细则;

(3)按照建设监理细则进行建设监理;

(4)参与工程竣工预验收,签署建设监理意见;

(5)建设监理业务完成后,向项目法人提交工程建设监理档案资料。

4.2.2 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

4.2.3 旁站监理是指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中,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的监督活动。这也是建筑监理的最主要的任务。这关系这整个项目的安全性是否合乎国家的标准、它是否能保证人住者的安全,保证人民的利益,监理一定得严格把关。endprint

5. 建筑安全监理必须明确“三大目标控制”与安全工作的关系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监理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施工过程中,安全贯穿于始终。根据“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规定,监理人员要做好工程建设合同的管理工作和合同约定的造价、工期、质量二大目标的控制工作,但首要的工作必须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否则三大目标就不能实现,监理的三大控制就成为空话。施工安全是项目建设管理永恒的主题。

5.1 安全与投资、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

工程工期是否能按计划如期完成,离不开安全的支持。施工中只有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检查、监督、管理,才能保证工程按预定计划顺利进行,工程建设任务才能按计划完成,实现预定的工期目标。否则发生了安全事故,施工必然中断,计划工期难以实现,施工工期势必延长。安全与质量,安全是施工质量的前提,质量是施工安全的基础,安全永远是项目建设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施工条件,谈不上保证施工安全,更谈不上保证施工质量。应该这样认为:质量是项目建设管理追求的最终目标,安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环境条件,而安全管理则是这一环境的保护神。由此可见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是落实“三大目标”重要控制手段之一。

5.2 依法行使安全监理权。

(1)施工阶段监理,监理人员必须认真贯彻《建筑法》规定:“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和群防群治制度。”在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去宣传、检查、监督、实施。认真落实“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的法律责任,把工程项目建设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2)力求实现三大目标。建筑工程监理利用工地协调会、碰头会,及时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通报工程施工内容和职工教育情况,提出防护标准和施工现场的实施意见,使安全监理做到针对性强、措施得力、整顿及时,有效杜绝事故的发生,真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群防群治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三方管理才能协调一致,才是把安全生产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

5.3 监理单位要高度重视自我建设。

(1)监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保证安全生产监督责任的落实。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全面负责,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所监项目工程的安全监理工作负责,并根据监理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安全监理人员在总监的领导下,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日常监理。

(2)监理单位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应当熟悉安全操作规程。

(3)监理单位要及时传达和布置安全生产的工作和检查内容,并对安全监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至少每月一次的例行检查或不定期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项目监理部及时落实整改,并组织进行复查。检查和整改的内容和结果要有书面记录。

(4)项目总监每周要对施工现场组织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发现和提出问题,消除隐患,并建立安全管理评比制度。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全监理法定职责约束着监理人员的监理行为,也是监理人员执行建立任务的指导,所以,监理人员在今后的监理工作中,必须要更加明确自己的监理法定职责。

参考文献

[1] 王蕊.如何更好地履行安全监理职责[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2] 徐际红.浅析现阶段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安全.2011(12).

篇5:法定退休年龄规定2022

一、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是什么?

根据《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的规定,对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1、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并且累计工龄满十年的;

2、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累计工龄满十年的,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

3、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累计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准予退休。

二、退休人员交个人所得税吗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退休工资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如果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仍然有劳务费收入或经营收入,那么需要交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法》

第四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保险赔款;

(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前款第十项免税规定,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退休工资如何计算

一、退休工资如何计算

根据最新的退休工资计算办法,职工退休时的退休工资由两部分组成:

退休工资=基础退休工资+个人账户退休工资

二、法律依据

个人账户退休工资=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基础退休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退休手续怎样办理

一、退休手续怎样办理

当事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且累计缴费满以上能够请求退休。处理退休的详细流程如下:

1、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前一个月,应向单位经办人供给身份证复印件(处理养老金收取卡之用)、个人相片(处理退休证用)等材料;

2、社保经办人根据当事人详细情况填写退休批阅表,连同当事人的人事档案于退休当月提交给社保组织,由社保组织审阅其是否契合退休条件;

3、社保审阅通往后,根据其退休年龄、参保缴费时长、历年缴费基数、当地历年社平薪酬等要素核算其详细养老金;

4、经办人根据社保核算结果完善退休批阅表并提交社保承认、核准,完结后社保发放退休批文并制造退休证,一起委托银行处理其养老金收取卡;

5、经办人将处理好的退休证、银行卡等转交退休当事人即可完结退休手续。

二、处理退休所需材料

1、退休请求书(A4白纸手写,并在姓名处按手印);

2、申报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原件验讫),如属代理还需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原件验讫);

3、申报人户口复印件一份(原件验讫);(包含户主页面和自己信息页)

4、申报人在当地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或交通银行、邮政储蓄开立的个人存折(不受理银行卡)的原件及复印件;

5、一张近期一寸免冠证件相片(用于处理享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证);

6、养老保险手册(如属一次性在我中心补缴完养老保险的可不必);

7、养老保险需交至申报退休的当月;

8、活动人员人事关系(档案)处理手册;

9、申报人填写《员工退休核准(批阅)表》。(在人才大厦一楼社保窗口收取)

10、有副高级其以上职称的退休人员,需供给职称证书及批文的原件及复印件。

篇6:法定节假日加班规定

《劳动法》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由此可见,休息日加班后,企业可以首先安排补休,在无法安排补休时,才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加班费。换句话说,双休日加班后,是安排补休还是支付加班费,决定权在企业,职工没有选择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平时晚上的加班和国定假日的加班,用人单位必须支付加班工资。国庆总共休息7天,但从目前国家的规定看,只有10月1日、2日、3日是国定假日,其余4天是把前后的双休日调换来的。所以1~3日的加班是国定节假日的加班,必须支付加班费(按300%计算),其它4天,是双休日加班,由企业决定安排补休还是给加班费。

篇7:法定代表人授权管理规定

(一九九九年七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授权的形式和使用范围——————————————————— 第三章 授权的规定和程序————————————————————— 第四章 例外处置原则———————————————————————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司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其行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处置公司法人财产权时必须符合公司章程的规定,维护公司所有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其权力,表达其意志;董事长代表公司并依据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的授权,负责处理公司法人财产事项和主持公司的工作。

第三条 公司法人权限范围的基本依据是《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董事长授权的范围不得超过上述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四条 公司日常经营工作实行分级分权管理,董事长代表公司将企业法人拥有的权限根据公司管理层的职责分工组织逐级授权,授权应体现职责与权限对应的原则。

第二章 授权的形式和使用范围

第五条 董事长在授权管理上,应根据公司管理层人员承担相应职务、行使经营管理职责、履行某项任务的必备性原则予以授权,具体形式是:

(一)职务性授权

董事长通过签署发布对公司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聘任书的同时授予了相应的权限,解聘时也视同撤销了相应的权限,解聘任职务无关的权限不作为职务性授权的范围和依据。

(二)制度性授权

对职务性授权的具体内容,董事长可通过签发相关的基本规章来予以明确。对管理层分工分管交叉又无法通过职务性授权的经常性事项,应通过相关制度规章的制定来授予相应的具体权限,其授权的时效按制度规章的时效来确定。

(三)临时性授权

对公司法人的重大事项或委托办理的有关公司法人事务和临时性工作,董事长采取临时性授权,并签发授权委托书和董事会决议,委托书应载明授权范围、权限、时效。原则上临时性授权的受权人仅限于公司的董事、经理层人员、董事会秘书及公司的在册职工,法律诉讼代理事项可授权律师事务所,特殊情况需授权公司以外的人员,按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以上三种形式一律以书面文件表达,并将其归入公司文档管理。

第三章 授权的规定和程序

第六条 第二章所述有关三种授权形式一般彩事先授予的办法,即在受托人未正式执行职责或某任务前,董事长应授予其相应的权限,避免事中、事后授权造成受托人无法开展工作。在紧急和特殊场合下,临时授权无法以书面形式事先授权的,董事长可以口头形式授予,事后补办书面授权书。

第七条 公司的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的扔权则总经理具体组织实施,其授权范围和权限不得超越董事长授予总经理及其他经理层人员的范围和权限。属总经理和其他经理层自身承担的职权不得下授中层以下管理人员,也不得统揽职权,应进行适应公司管理体制的适当分权。

第八条 公司的职务性授权和制度性授权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任何个人不得在公司有新的决议和有关规章制度变更前随意调整,以避免造成公司运行体系的混乱。

第九条 受托人在行使公司赋予的权限时,必须按授权范围履行相应责任和义务,认真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司规定的有关制度和程序行事,任何无视法律法规、公司规定的权限是无效的。

第十条 公司授权的程序:

1.职务性授权按公司有关人事聘任的工作程序办理; 2.制度性授权按公司基本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 3.临时性授权按以下不同情况的程序办理:

(1)公司法人民事诉讼事项授权的程序是:由公司经理办公室根据诉讼事项的具体情况,提出授权的内容和受权的人选,经总经理或分管负责人审核后,提请董事长授权;

(2)公司重大事项或重要协议的签订的授权程序:由总经理根据经理层的建议向董事长提出,并由董事长具体确定授权事项、权限并签发书面授权证书;

(3)公司董事长因故不能出席或行使某项职权时,由董事长直接授权并签发授权证书。

第十一条 临时授权事项执行完毕,受托人应向授权人进行报告。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超出权限范围的事项,应及时直接向授权人请示,以得到处理有关问题的答复,请示和答复一般以书面形式,特殊情况可以口头形式,但双方应作书面记录。

职务性授权的制度性授权的受权人一般以定期工作报告和述职报告形式向授权人报告。

第四章 例外处置原则

第十二条 公司在发生重大灾害和不可抗力事件的特殊情况下,公司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可在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啊权的最大范围内,在未经董事长事先授权的情况下,处置超过其职权范围的有关事务,以避免公司遭受重大的损失。具体的情况是:

1.董事长因故外出,无法及时联系请示; 2.十分危急的状态发生,无法请示后处置的事项。

第十三条 例外处置过程中应遵循国家法规和公司规章规定的工作原则,以维护国家、公司和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处置过程中或处置完毕后应向有权授权的人报告。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董事会负责制定和修订,由董事会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规定报监事会备案,并由监事会负责监督。

第十六条 本规定如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角,则按国家法律、法规执行。

篇8:法定职责规定

关键词: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司法认定

一、由一个司法案例引发的思考

笔者在审判中遇到一起现实案例。原告王某与第三人金某两家相邻, 两家房屋间距1米左右, 均在某乡村规划区内。2011年7月份前后, 第三人未经审批将原来的两间二层楼房拆建增高至三层。镇政府向第三人下达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及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要求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并告知逾期将进行拆除。2013年4月28日, 镇政府在接到举报后, 组织人员对第三人的违法建筑进行部分拆除。之后, 第三人继续施工, 建造了第三层违法建筑。2013年7月3日, 镇政府对第三人发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通知书, 要求其在2013年7月10日前自行拆除。王某要求镇政府查处第三人的违法建筑, 但镇政府一直未履行其法定职责, 至案件审理之时第三人的违法建筑仍存在。王某认为第三人的违法建筑对其房屋的安全、通风、采光、日照等产生严重影响, 据此起诉要求镇政府履行拆除第三人违法建筑的法定职责。法院最终对王某的请求予以支持。

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以违法建设相邻权人提起的行政不作为诉讼为载体, 思考如何有效发挥司法的能动性, 以此督促行政机关切实充分地履行拆除违建、保障民生的法定职责。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违反城市规划、乡镇人民政府对违反乡村规划的违法建设有权强制拆除, 但违法建设侵犯相邻权人合法权益难以救济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并沦为行政执法的薄弱环节。

案例的难点在于其涉及行政违法行为持续状态与行政机关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的认定及司法处理。行政法理论上对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持续状态缺乏深入的研究, 而行政诉讼法上对行政机关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的认定亦属空白。本文中, 笔者试结合司法案例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一定探讨。

二、持续状态的行政违法性质

持续状态的行政违法行为, 指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以相对较长的时间段位出现, 并使其行为后果以线性影响的方式侵犯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司法实践中该一概念尚无明确界定, 但法律上一直有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的概念称谓。持续状态核心在于只有一个违法行为, 该违法行为的状态持续存在, 如没有出租车牌照而进行出租车营运。它的特征体现在行为的违法性、主体的单一性以及行为方式的连续性。

执法当中, 诸如上述案例中这种拆后续建的行为并不鲜见, 而持续状态行政违法行为区别与普通行政违法行为的关键在于其不因持续性而变为合法。据此, 虽然行政机关认为其已经履行了法定的职责, 但当事人合法权益却一直处于被侵害的状态, 违法事实始终处于持续状态下并未终了。

三、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的构成

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三款规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 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而2014年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 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由此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法律上有明确规定, 但是行政机关有一系列的积极性义务, 相对应的法定职责也就表现为多个法定职责组成的谱系, 而对义务系列之一或若干的不作为不属于未履行法定职责的概念, 只能认定系不完全履行, 这在行政执法当中亦较为常见, 而即便是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对此问题亦未明确。司法实践中, 对于行政机关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具体如何鉴定, 笔者以为认定应符合以下三个要件。

首先, 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针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的申请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如案例中被告对第三人进行了调查取证, 并向第三人下发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限期拆除违法建筑通知书, 还组织人员对第三人的违法建筑进行了拆除。其次, 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针对行政相对人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的申请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负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法定职责。最后, 行政机关已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能实现行政相对人要求其履行法定职责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需要。如案例中虽然被告作为职责部门对第三人的违法建筑采取了通知、部分拆除等措施, 但第三人均未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整改, 违法建筑仍存在, 第三人的违法行为尚未终止, 致使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综上, 案例中的镇政府在履行查处违法行为职责中的行为不完全, 属于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 这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不作为, 故法院应当判决其依法履行法定职责。

随着当前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推进, 今后一段时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此类案件涌入法院。虽然《行政诉讼法》上关于行政机关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没有明文规定, 但即便行政机关对违建行为采取过一定的查处措施, 如果不到位仍然构成不完全履行法定职责, 法院有权要求其进一步履行到位, 今后法院在这方面的审判力度亦需不断加强,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审判职能。

参考文献

[1]关保英.持续状态的行政违法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 2011 (8) :92.

上一篇:unit9练习答案下一篇:绘本啪啦啪啦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