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2024-06-06

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共10篇)

篇1: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文章首先从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了以能源利用、环境、经济和社会为基础的四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然后根据所构建的`评估体系对我国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作 者:赵燕娜 朝霞 孙育强 Zhao Yanna Chao Xia Sun Yuqiang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00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0)分类号:F206关键词:能源经济 可持续发展 评估 对策

篇2: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奶业在全球范围内来讲,都是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奶业如果能够稳定发展,那么对于改善本国的居民膳食,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发展到目前阶段,我国奶制品企业发展迅猛,每年的增速都大于10%,在,我国奶牛养殖业总产值占全国食品制造业总产值的17%,达1120亿元;奶类人均占有量增长了 63.8 倍,由人均0.45千克提高到了人均28.7 千克,位居世界上第三大产奶国,成为一个惠及 13 亿人口的产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奶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可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像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对我国婴幼儿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也对我国奶业造成极坏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奶业快速发展中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养殖效益低、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奶制品质量难以保证等严重问题。

实现规模化养殖,保证奶品质量是我国在20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形成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奶牛规模化养殖政策,大力支持规模化奶牛养殖,以期达到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保证奶制品质量的目的。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地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20,我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已经达到了37.2%,但政策实施后,奶牛规模养殖的经济效果怎样,政策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明确这些问题,无疑对完善奶牛规模化养殖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奶牛规模化养殖政策,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及相关理论,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政策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期望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1.2.2 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正在由数量扩张向规模化养殖进行发展,结合相关政策对奶牛规模养殖的进行政策的经济效果评估,可以判断规模养殖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规模养殖政策相关问题,可以作为促进政策变化、政策改进的依据,对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政策评估模型

学术界对于政策的评估标准,各持己见,争论较大。针对政策评估标准问题,瑞典学者Vedung具体地归纳了10种模型,如图 2.1所表示。

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政策评估工作,必须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确立评估的标准,不可以使用普通的评估标准,也就是图中的“同行评议模型”。 当然,通常来说政策评估都应该向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可是在制订评估标准的时候也只能将其当做参照意见。

除了上面所讲述的同行评议模型之外,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考核政策,将其他的九种类型模型划分为两种类别。假如仅仅是评估实施之后产生的效果,那么就是图中所示的其它6种模型(目标获取模型、侧面影响模型、自由评估模型、用户导向模型、相关利益人模型和政策委员会);如果要是把成本也纳入考核的范围,就会出现成本和效果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利用经济模型(如图所示的成本收益模型、成本效果模型、生产率模型)。

2.1.2 政策评估标准

对于公共政策评估而言,没有标准就不可能有评估,政策评估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相关政策的利弊优劣的指标或准则。所以,政策评估的起始点就是构建评估的标准,这也是评估的主要内容。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主要包含具体标准、操作标准和一般标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具体标准适用于特定公共政策评估;操作标准运用于实际公共政策评估;一般标准用语各种公共性的政策评估,一般标准又由时间的标准、生产力的标准以及民意的标准构成,它们都能够评估各种公共性政策。从公共政策运行的具体情况来看,现阶段内容主要认同的是具有效果的评估标准,常见的就是效应标准、效率标准等。

2.2 相关概念

2.2.1 公共政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政策科学的.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从公共政策实施过程的角度把公共政策定义为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我国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更多的是把为政府施政的工具与手段。如台湾学者伍启元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张金马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陈庆云认为公共政策主要的表现就是行政命令、法律、政府首脑的口头或者书面声明等,它是政府管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既定的规范或者准则。陈振明等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系列的措施、办法、法令、条令的总体称呼,是国家为了完成短期和长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制定的准则和规范。

2.2.2 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指的是针对政策的影响以及产出进行评测,对政策实施的所有环节,都要进行全面地考察,从而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活动。

陈振明等在《公共政策分析》中表示,通过评估活动,能够将政策实施的价值以及效果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决定在下一发展阶段政策的调整方向,有些评估结果不理想的政策,甚至可以考虑废除和中止。评估主要是针对政策施行之后已经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讲的,所以评估和评价是两个概念,需要区别对待。

2.2.3 规模划分

篇3: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一、县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快速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时期后,相关部门已经使县域经济园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首先,设施建造可以承载各种硬件、金钱、科技和相关人员进入内部,充分调动园区的各种条件,使其带动区域经济的前进。其次,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向园区移动,会推动服务业的产值增加,使农村走向城市化的道路。目前我国大部分城乡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对投资者有太大的吸引力,需要我国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以拉动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

2. 地方政府的推动。

如今,县域经济开发区建设已成为我国一些地方部门用来吸引投资的工具,并以此形成跨越常规的推力和关注点,县的各个机构在为这些地方的构建给出了最大程度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这一经济区域的发展,包括一些基本的硬件的构建,交通的修建,水利和电力的调整构建等,使经济园区的前进不受阻碍。目前全球化正在进一步深化,县级的这些经济园区因为政府的规划和灵活的经营条件成为跨国企业的青睐对象。国外企业的高新技术与资产雄厚在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政策相结合,将成为我国县域经济飞速发展又一重要推动力。

二、县域经济开发区存在的问题

1. 金钱匮乏,资金融资方式少。

园区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支撑这些区域内建设的支柱,可是,这些小地方往往没有那么强的经济底蕴,这样便容易形成资金匮乏的情况,投融资体系的不全面,政府对开发区发展投入的资金力度往往较小。开发区自身资金集中运作不佳,对区内重要项目和企业的不重视,县域的财政对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小,导致影响开发区的发展的进度。县域经济开发区的企业类型通常是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影响着融资和金融机构的延伸,以上的种种条件都在遏制县域开发区经济飞速的发展。

2. 经济空间窄,范围不广。

县园区内的企业规模小技术资金条件不足、分布散,这样分布既是对土地资源一种糟蹋也是严重改变这些地区的大小和服务情况的发展方向,形成规模的不经济,而一些生产资源和这些产品的销售地都在这些区域的外围,而它也不能为这些地方多余的劳动人口给予充足的就业,公司的经营和县域的发展根本不存在关联,或有细微的联系,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对县域经济影响力和带动不足。

3. 产业处于底层,产品不具特点。

我国基本的县域经济开发区都处于依赖本身资源进行自主开发的形式,其特点是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企业规模小、对城乡环境污染严重、自身经济效益低下且并不能对县域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开发区内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以劳动力为主,缺少对自身产业产品的改良,无目的性的扩张和引进项目,企业的产品没有什么技术投入,更不存在当地的特色可言,这就使其不能更好的屹立在贸易市场中。

三、县域园区的政策建议

1. 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我国县域开发区现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启动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开发区前期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全部依赖政府扶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当下开发区需要新的资金渠道,并与政府相结合推出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市场化投资机制。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对金融机制的需求,对金融体制做出更改,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激励,增添县级分支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在机构授权、机构授信等方面给予企业直接的方便并与存贷相关联。

2. 使吸引投资的形式更灵活。要发挥开发区本身自带特点,要对引进的企业实行与开发区内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立足专用汽车、出版印刷、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生物制药等产业优势,吸引外地客商投资配套项目;要着重突显区内招商、特色产业招商、企业招商等,加强增大招商队伍做到全员招商,把所有招商力量集合到一起形成一股力量,以起到吸引投资者向开发区内聚集的目的。

3. 以园区经过创新改造使产业等级提升。

经过创新整合使其进行转变提升,然后使其更加有特点。研究怎样才能使其更加有效果,和谐并符合各个方面的要求,使其具备更加优越的外部条件;提升技术的投放,使生产更具有当地的特点,并且更加的密集,使自身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地域的开发,地方的管制,福利的构建等作为出发点,走出一条更加有利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大道;进行基本硬件的整改,公司条件和居住条件的完善,使园区更加生机。提升区域的构建速度,加大其容量,使省级开发发挥到极致,利用所处的境地保持自己的优点。

四、总结

县域经济开发区是这些地方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部门用来吸引投资的工具,对县级的融资结构的形成和成长提供了推动力。但还是要继续进行县级园区的开发,进行地方之间的密切合作,对公司之间的关系做相应的组织,并且对当地经济开发区的一些设施服务些进行提升,进一步完善这些地方的服务管理,使其投资种类增加,这样才能有更加强大的贸易优势,并且能够通过地方开发区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县级社会的未来发展及建设。

参考文献

篇4: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困境;对策

一、前言

公共政策评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它的发展历程相对来说比较短暂,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随着公共政策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科学政策对经济发展和行政效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党和政府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政策评估对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鼓励在政策实践中积极开展政策评估工作。公共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利用政策来调整和组织社会生产生活已经成为了国家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政策过程中,特别是政策执行之后,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知道这个政策的价值,执行力和效果程度如何。实践证明,只有将传统的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及时准确的应对政策过程中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一)政策评估能够准确的检验政策效果、效益和效率

公共政策投入运行以后,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它的执行动向,才知道它究竟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离预期目标偏离了多少,产生哪些预期效果和非预期的效果,非预期的效果又对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都需要我们在努力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二)政策评估能够决定公共政策的去向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向,随着政策目标不断的推进,这项政策是要继续,还是调整,还是终结,或者是需要重新制定,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有效、全面的公共政策评估基础上才能做出决策。

(三)政策评估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在进行政策实践的过程中,政策资源是有限的,但政府部门却经常要同时执行很多项政策,比如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教育政策等等。那么,哪项政策该投入多少政策资源才能使得政策资源被最科学合理的分配呢?这就需要通过政策评估来进行合理分配,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我国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评估主体太过单一

政策评估组织一般分为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和非官方政策评估组织,而现阶段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以官方政策评估组织为主,外部非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很少,主要包括民间政策研究组织和社会中介评估组织,民众空有一腔参与政策评估的热情,去苦于无法找到有效的评估途径,而且这些官方政策评估组织往往依附于政府,特别是大多数的地方政策都任凭领导者由着个人的价值偏好选择政策方案,无法进行独立自主、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工作。这就使得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能看到行政机关对自己本身的评估,却无法让民众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自己的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导致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乏充足的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

评估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评估经费是进行政策评估的支撑,评估工作本就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它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政策评估的顺利进行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经费以获取各种资源,这些经费能否顺利获得是评估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而现阶段在我国,评估经费的唯一来源就是上级部门拨款,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拨款不到位、不充足,甚至人为减少政策评估款项等现象,除非有专用的资金来源,否则想要从决策机关或者执行机关获取评估经费是一件相当困境的事情。所以在种种情况下,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至今仍是困扰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两大难题。

(三)缺乏正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

政策有好坏之分,评估自然也有,政策评估的本质就是对政策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即该项政策的实现价值怎么样,值不值得继续执行。然而价值判断往往是跟公平、正义、平等、效率、效益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很难有一个明晰而准备的标准,也很难构建出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论结构或者是量化的数学模型,而且在政策实践中,公共政策评估往往以经验总结、工作汇报和座谈研讨等形式表现出来,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政策评估。

四、发展和完善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相应对策

(一)建立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提倡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

建立独立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是保证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重要因素,想要达到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保持公共政策评估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我看来,保持政策评估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甚至比建立发展独立的公共政策评估组织更加重要。想要保持政策评估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必须减少行政部门对政策评估组织的干预,避免这些政策评估组织成为上级政策的傀儡以及人情评估、形式评估这些评估现象的出现。我们必须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在政策评估中的作用,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都不受政府利益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保证政策评估结论的真实性,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

(二)健全和完善公共政策评估信息系统,加大对公共政策評估的投入

信息是进行政策评估的依据,没有真实,准确的信息和资料,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了能够搜集到更加真实、详尽的信息和资料,应该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政策评估信息系统,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条例法规来规范和政策评估系统的有效运行。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估信息披露公开机制和问询制度,保证公共政策过程的公开和透明,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有权问询和了解除了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必须保密的信息以外的所有信息,被问询机构和成员也必须对所回应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最大程度避免信息的失真和截留。其次要加大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投入。公共政策评估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还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足够的资金才是对公共政策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大保障。

五、结语

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发展的历程还很短暂,由于政治行政体制、学科发展水平、学科整合程度以及人力财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都导致了我国目前的公共政策评估发展比较落后,需要加以建设、健全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不仅缺乏系统、成熟的政策评估实践,在政策评估方法论体系上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很多评估没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或者说指导的方法论太过片面,存在瑕疵,这些都大大的阻碍了公共政策评估这一学科的发展和理论的更新,文章只是针对几个就目前来看我觉得比较紧要的问题来分析和讨论相应的对策。我们在意识到公共政策评估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公共政策评估发展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努力借鉴先进国家科学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我们国家公共政策评估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申喜连.试论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困境及制度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1-35.

[3] 罗敏,周超.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18.

篇5: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篇6: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减少碳排放30%,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Wales、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国的UK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Sachs)、Morgan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相当于减少了CO2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合96000万hm)计算,相当于年比20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71—74.

[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7:建立我国能源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建立我国能源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动力的根本来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但能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实现能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作 者:方杰 FANG Jie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经贸系,四川,成都,610103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2)分类号:F206关键词:中国 能源 循环经济 体系

篇8: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1 实体经济的背景和内涵

1.1 实体经济的背景

发展实体经济是当今国际、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必然选择。现在国际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连续不断, 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 这不仅对其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损害, 还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 只有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 才能应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1.2 实体经济的内涵

实体经济是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传统的观点认为, 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 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主要特点有:有形性、主导性、稳定性、载体性、下降性。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危害

2.1 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的发展思路和理念问题。政府的思路决定政府的政策导向, 又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地方政府, 过度注重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过度看重房地产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 有的还视为政绩。大炒房价、地价, 不仅使房价脱离国情, 脱离老百姓的购买力, 影响“安居乐业”, 并造成开发商的投机和暴利。使实体资本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 导致实体产业“空心化”, 将影响实体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问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产品大量出口、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投入。这已不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由于全球失衡在平衡中调整, 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 内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不能过多损害, 所以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 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

三是国家税负水平偏高问题。近年来生产企业普遍反映税负过重,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某经济论坛上表示, 当前经济环境下, 若严格执法, 90%的民营小微企业不偷税漏税肯定会倒闭。中央财经大学财经学院2011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目前税负水平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 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从而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不是“放水养鱼”, 而是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是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资金供给紧张, 融资成本高, 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甚至有的去借高利贷, 融资难、融资贵, 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有的出口加工型企业, 由于外需萎缩, 加之人民币汇率波动, 在生产经营中资金周转难度更大。

五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挤压实体经济问题。近年来社会上炒风盛行, 炒房、炒借贷、炒古玩、炒大蒜、炒绿豆等, 有些人一夜暴富, 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到炒的队伍中来, 一些实体经济的经营者看到了别人炒发了家, 致了富, 而自己吃苦受累还赚钱少, 于是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 使实体产业“空心化”, 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2.2实体经济问题的危害

一是有些实体产业不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形势, 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没有转型能力而破产倒闭了。相当一部分工人下岗, 给就业问题造成严重危害。

二是由于大量游资涌进了房地产业, 开发商投机倒房、炒房, 会使我国房地产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房价回归压力大, 给房地产业带来更大危害。

三是资本转入民间借贷会引发非法集资、高利贷、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高利贷也将进一步恶化金融环境, 干扰我国金融市场正常运行, 把中小企业逼上绝路, 给金融形势带来危害。

四是有的资本转移到国外, 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实力。当前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了走出困境, 通过放宽移民签证等政策和手段招揽我国投资和高科技人才, 这种抢钱、抢人的行径会造成我国人、财外流, 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 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3 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3.1 发展实体经济, 转变政府的思路和理念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各级政府要扭转思路, 转变理念, 把生产力、资源都转到实体经济上来, 把国人从投机炒作氛围中解救出来。要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实到实处, 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 扩大生产, 增加就业。各级政府要制定对实体产业的支持、保护、倾斜的政策措施, 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3.2 发展实体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 要尽快调整我国的依赖投资、出口、低成本资源及要素的高投入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有效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降低外需出口份额。因此, 我国要对行业布局、地区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以技术商品化为特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快我国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3 发展实体经济, 发挥国有资产投资的导向作用

国有资产的投资目标和方向, 直接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 实体资本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 甚至对其他投资主体形成挤兑。所以要求发挥国有资产投资导向作用。尤其是央企, 必须把投资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方向的产业、行业及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特别是有房地产等非实体产业的, 只要不是企业的主业, 一律退出, 给其他投资主体留出空间, 要让资本回归到发展实体经济。

3.4 发展实体经济, 减轻中小型企业的税费负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税制改革。要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 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同时要求延长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政策, 在提高营业税增值税起征点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 采取积极行动, 为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 松绑, 再辅之以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 更好地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一个与时俱进的税收政策杠杆, 很可能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3.5 发展实体经济, 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 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优化信贷结构, 加快财政结构支出制度的改革, 向战略性行业倾斜, 特别是向中小型企业倾斜。要在商业银行之外, 发展专为小微型企业服务的机构。还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积极培育面向小微型企业和“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 解决融资难问题。

3.6 发展实体经济, 防控虚拟经济的投机和暴利

防范和控制虚拟经济, 必须有效遏制投机、消除暴利, 这对防止出现金融风险, 化解经济泡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些年, 实体资本大量流向虚拟经济, 是因为各项政策措施不配套、行为不规范以及监管不到位, 使虚拟经济领域产生了很多暴利, 投机空间太大。所以对虚拟经济领域, 必须在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 尤其是虚拟经济领域的利益回报, 必须有制度约束和防范。如房地产、股市、金融市场等, 凡是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脱离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都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制度予以约束和规范, 必要时可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构建应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在世界经济尚未从美欧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形势下, 国际商品市场萎缩、外需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国内市场不景气, 给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找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后, 采取积极有利措施,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把生产力、资源都转到实体经济上来, 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要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我国的实体经济一定会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政府债务危机的蔓延和迭起, 全球经济和金融受到激烈震荡, 将引发泡沫经济和金融风暴, 这对全社会人的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极大冲击和影响。世界各国政要都在寻求生存及发展的动力和通往复苏的路径。本文从发展实体经济背景内涵出发, 分析了实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危害, 提出了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对策措施。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赖文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09 (2) .

[2]张春颖, 才永江.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风险和对策[J].金融财税, 2010 (12) .

[3]贺晓波, 许晓帆.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0) .

[4]于祖亮.次贷危机是经济风暴的先兆[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

[5]夏斌.我国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08) .

[6]夏欣.稳健货币政策护航实体经济[N].中国经营报, 2011-12-26.

[7]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营口日报, 2011-12-15.

[8]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聚焦中国“发展实体经济”[N].营口日报, 2011-12-23.

[9]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N].营口日报, 2011-12-23

篇9: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是否稳健,也是我国经济进步的晴雨表。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特殊行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行业的关联度也比较高,并且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日益复杂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隐患,同事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住房价格的急剧攀升、房地产市场成熟度不足、受政府政策干预过大以及开发商融资渠道不足等几个方面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健全房地产管理机制、增强建设保障房的力度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阐述了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对策,本文的成果对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问题剖析

近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亚洲各国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而不少研究机构和行业人士已经发出预警,不少国家的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着一些值得警惕的非理性行为,对于我国来讲,具体包括:

2.1供需失调,房价攀升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住房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而我国对于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始终是通过政府之手进行房地产的选址与地块的卖出,市场的缺位导致供给与需求难以实现有效的互动,房价连年攀升。

2.2市场成熟度过低

由于市场不够成熟,导致地价的水平难以反映真实的需求,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国情的影响,在我国还远未形成房地产经济的买方市场,因此近年来各地的地价均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情况,房价的暴涨由于大大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力,因此在远期内必定会抑制消费,从而对房地产经济本身带来不利影响。

2.3政府的干预影响

政府关于房地产相关的任何政策均会在房地产价格上产生影响,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为国家,因此土地开发的控制权完全在政府手中,因此政府对于房地产的控制能够极大影响房地产的开发规模。如果政府政策不切实际,变会导致市场出现不平等竞争。

2.4企业融资渠道不足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的监督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房地产企业由于需要大量的现金流,所以其款项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这样的模式使银行承担了很多房地产业的风险,而目前商业银行还难以对房地产开发商实现较为有效的监管。

3.房地产经济发展对策

3.1制定科学化的发展规划

当前我国尚处于房地产改革深入的时期,房地产经济面临着重大的管理方式与行业发展模式调整,因此,应该结合与借鉴国际上一些有效的做法,为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路径,使其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手段来厘清房地产经济中的各类关系,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

3.2 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在我国,造成房地产经济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层次的。因此以行政命令进行一刀切是难以奏效的。为了改善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局面,就应该从深层次的房地产管理体制入手,通过对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后的职能进行有效调整,并明确责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体,明确职责,做好监督。

3.3保证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需求

对于一部分收入较低的人群,其对住宅的需求是刚性的,必须满足这一部分人群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着力进行保障房建设,这一举措应能够在商品房的市场中产生比较明显的分流效应,从而显著地降低住宅的供给紧张,使高企的房价回归正常范围。

3.4完善行业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我国应结合具体情况,构建适合国情的房地产法律体系,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将房地产纳入法律体系,使房地产经济规范、稳步发展。

4.结束语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状态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在不少城市中,房价出现了大幅上涨的现象,而房地产的泡沫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隐患,只有充分分析房地产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并对症下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管理模式,才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并稳定房价,使房地产经济朝向更加健康的可持续模式迈进。这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均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房地产管理局)

参考文献:

[1]袁广新.试论房地产经济发展策略及背景[J].中国外资,2013-05-05.

[2]许雷.房产新政下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13(03).

[3]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3(31).

篇10: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杨仕田

民营经济从所有制性质上讲,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本文认为,民营经济应包括以下类型:①个体经济,主要是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②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③外资经济,即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大陆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④民营科技企业,即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⑤乡镇企业;⑥股份合作制企业;⑦国有民营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不变,由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为正在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截止底,我国私营企业将近151万户,从业人员多万人,注册资本共人民币10287亿元,创造价值人民币7688亿元;全国个体工商户达3160.06万户,从业人员6240.91万人,注册资本人民币3439.22亿元。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私营经济年鉴――》统计显示,截止20底,全国个体工商户2433万户,注册资金达人民币3436亿元;全国私营企业达到202.85万元,注册资本逾人民币18211亿元。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人民币21648亿元。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拟分析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民营企业“一年合伙,两年冒烟,三年散伙”是很常见的现象。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5、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民营企业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民营企业的规定显然带有歧视性。民营企业承担双重税赋,除了要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得征收企业所得税,只征收个人所得税。这虽然初步解决了个人独资企业双重征税问题,为个人独资企业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政策并不代表法律。

除此之外,我国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只有少数单行的法规,如1988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这些法规只是规范某些民营经济的组织和活动,仅对某类具体的活动加以局部调整,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加以认知和立法,致使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6、政策不公平

我国《宪法》修正案中,虽然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却禁止、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这是不公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我国有一个不准私人经营的行业表,包括银行、铁路、电信、批发网、高速公路等30个行业。还有一个限制私人经营的行业表,包括汽车制造,化纤、旅游业等20多个行业。近几年来,虽开放了一些领域允许民营企业投资入股,但不能控股。某些限制性行业甚至允许外国私人投资经营(投资、控股皆可),却不允许本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入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2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辽宁省工商联于3月对辽宁省工商联执委以上的委员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认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良好的政府服务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将公平的竞争环境列为第一。

7、融资渠道不规范

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银行方面说,首先是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其次是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银行可放贷能力减弱;第三是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第四是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如我市某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类型上,表现为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

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

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代理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但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这种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首先是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其次是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疑。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民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

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开放;凡有审批权的部门,都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条件。结合我市实际,本文认为,除去极少数的领域外,其他限制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部门要放开。只有极少数的重要产品、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由国家和政府审批,其他的全部对民营企业放开,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各部门要打破行业垄断,打破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保障本部门、本系统、本地区之外的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经营,不得人为设置障碍。

放开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营。如道路、桥梁、隧道、电力、环保、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放开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通过竞标取得经营权,包括公共客运、出租车、车站、垃圾处理厂以及市政设施、路政维护保养、道路环卫、路灯等方面的经营权;放开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经营学校、影剧院、医院、体育场所等项目。我省蚌埠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三星投资公司出资人民币5.28亿元购买了蚌宁(蚌埠――南京)高速公路安徽段20%的股份,开创了我省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的先例,标志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商品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鼓励投资制造业,尤其是有利于壮大电子、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链的项目;鼓励投资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家政、托老等社区服务业等。

三是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宽空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先行办理经营许可证、资格审查和专项审批的行业和商品外,其他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办照的前置条件,实行“先办照、后办证”,但所需许可证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依法降低公司制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不能一次到位的,允许先行注册,分期注入,限期补足。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本,比例由全体股东约定。

四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部门要根据项目带动战略的要求,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推介机制、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储备库,通过报刊、网络、推介会的形式,发布项目招商信息和相关投资促进政策,吸引、集聚和引导民资民力。要以项目为载体,灵活确定与民营经济的投资经营方式相配套的支持政策,促进投资增长,带动资本聚集,推动产业壮大。

2、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学习新的游戏规则,重视培养人才,提高素质。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而且还要掌握不公平贸易投诉等应有的权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与“狼”共舞。同时,民营企业必须招纳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精英,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培养精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人才,努力提高素质,努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是实现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是民营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断优化自己可控制的人、财、物等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族式的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民营企业要求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即一种企业制度是否优越,要看它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程度不等地运用现代资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

三是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应该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并建立机构专门评估个人或组织的信用,将自然人和机构的信用记录在案,作为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只有这样,银行金融机构才敢给民营企业贷款,民营企业的资金才能得到解决。

首先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系统地收集、分析民营企业的信用资料,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合同履行情况、诉讼记录、竞争能力、未来发展趋势等,为民营企业控制风险提供决策依据。其次要对民营企业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进行事中风险控制。要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立民营企业资信管理制度。第三要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进行事后风险控制。加强民营企业应收帐款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减少呆帐、坏帐损失,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四是要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正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但是民营企业要经久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向高新技术进军,实现民营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以此作为民营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突破口。要抓住主业大力开展民营企业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培养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可以表现为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品牌、产品服务等,民营企业只有在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好,才会在一段时间里形成很强的竞争力。

3、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

一是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必须包含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民营经济在新创时期,很多创业者利用各种名目加以掩饰,到发展一定规模后,这种不安全感就越发强烈。必须完善“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法律保护,修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消除私人投资者的后顾之忧。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要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二是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要积极慎重地清理有名无实的假企业,严格把好注册登记关;对挂靠双方在产权问题上有异议的企业,要在认真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晰产权,既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侵占;对经营亏损的民营企业,要明确产权关系,采取租赁、拍卖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有条件的要大力推行和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如希望集团是1982年刘永好四兄弟变卖部分家产创业起来的,发展壮大以后,适时进行了产业调整和明确分工,兄弟四人划分产权,使企业得到迅猛发展,而飞龙集团却因为未及时明晰产权而陷入困境。这充分说明了产权制度选择对于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的极端重要性。

三是规定对于私有财产,如确属公共需要,可以征收。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都采取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绝对保护私人利益的时代在西方国家也已成为历史。当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时,应当允许对私有财产实行征收。同时,私有财产的征收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尤其是要明确哪一级政府有权做出征收私有财产的决定。

征收私有财产必须给予充分补偿。国际上对有关投资保护的规定是,对征收给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对征收的规定是“相应的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是“适当补偿”、“相应的补偿”。“适当补偿”与“充分”是有区别的,法律应当统一起来,不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是对私有财产的一种剥夺。

4、开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对城乡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经营环境。如允许自由参与同业拆借、缴纳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可比国家商业银行低一些等。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安全,增强存款人对城乡合作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允许私人开办银行。

二是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更加灵活便利。要积极向民营企业宣传金融产品,提供结算、汇兑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要努力开展票据融资业务,对信誉优良的民营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民营企业债券;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充分运用个人生产资料、财产所有权、财产使用权、企业经营权、知识产权、持有的股权、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可用于担保、抵押质押的财产或权益进行抵(质)押并经公证机关办理公证,赋予强制执行等措施,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

三是政府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建立和规范民营企业基本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风险机制,据以作为信用担保的配套。从我市实际来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县两级担保体系。宣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要从为企业提供直接担保逐步过渡为县(区)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要采取市、县政府出资入股扶持,县(区)政府组织社会融资和民营企业参股的方式,组建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聘请职业经理或委托专业公司运作。

四是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对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要通过安排财政贴息、投资补贴、设立担保基金和提供风险投资支持等形式,予以鼓励;要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机制,采取价格补偿和财政补偿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民间资本或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合理回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以及用于扶贫、救灾、捐赠、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费用,按规定标准在税前列支。

五是给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行A股,又应允许民营企业发行B股、H股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门槛,或另开二板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

六是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据统计,目前,我国民间储蓄已超过人民币8万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国债、外汇等,实际的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已超过人民币10万亿元,但大部分都没有进入投资领域。如何激活这笔巨额的民间资本,并最终转化为内需,正成为扩大内需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5、设立民营经济办公室,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一是民营经济办公室成立的必要性。

首先是客观环境发展的需要。民营经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继当年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支突起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领导力量。民营经济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办事机构,负责协调一些综合性问题,是行业部门不能替代和无法代替的。第二是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民营经济有自己的特性,也就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经济成份的特殊矛盾需要研究,特殊问题需要解决。虽然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分行业管理,但是成立民营经济办公室,可以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一些问题,开展一些适合民营经济特点的服务,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第三是解决就业的需要。我国有着13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除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农村还有约1.5亿富余劳动力需转移。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国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中有相当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成就民营经济办公室,认真落实民营经济的有关政策,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壮大,有利于扩大就业。

二是成立民营经济办公室的可能性。

民营经济办公室可依托乡镇企业局、经贸委的中小企业科、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个体、私营企业管理科以及工商联的部分科室等组成。这样既不需增加财政负担又可对现有行政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人力管理优势。

三是民营经济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政策;负责对辖区内民营企业的计划申报、监督管理、指导和服务;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指导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的调整;指导民营企业开展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指导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出口基地建设和申报自营出口经营权工作;帮助民营企业找准产品、找准市场,提高其市场应变能力。

四是民营经济办公室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正确区分政府管理行为与民营企业的市场行为,重新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关系;第二是转变观念,依法行政,依规行事,切实尊重和维护民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减少行政直接干预;第三是民营经济办公室的工作规则与程序应力求透明、高效,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透明、高效的活动空间;第四是民营经济办公室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主动加强对民营经济的规划、组织、协调,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6、建立民营经济行业协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的作用。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其民间商会的职能,不断探索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联系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中介作用的新路子,切实起到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的作用。

二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工商联要开展各种活动,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增强工商联的吸引力、凝聚力。同时,进一步推动“光彩事业”深入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家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名利观,为社会、为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争当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是为民营企业创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本文认为,应该成立民营经济行业协会或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并带动社会专业服务和民间中介服务,共同构筑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管理诊断、市场信息、投资指南、资产评估、技术援助、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确定为中小企业优先提供五种服务,即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就是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内容的最好概括。据有关资料,目前,泉州市民营企业已逾10万家,从业人员达180万人,行业同业工会54个,并在全国23个省(市)设立外地泉州籍商会和联络处34个。我市可依托工商联合会,成立有综合经济部门和职能部门参与,以律师、公证为主体的法律咨询机构,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方面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为企业在信息上互通有无,在经营上穿针引线,在维权上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团结同行,状大整体实力,成为民营企业当之无愧的“娘家”。

7、法律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一是尽快修改《宪法》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社会主义的共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从法律上讲,共有财产包括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共同共有是共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也即社会主义共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形式组成。()共有财产是共同财产和按份的私有财产,因此,当人们用《宪法》这种最高法律的形式宣称“社会主义的共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时就已经确立了私有财产的神圣。本文认为,就目前而言,在明确“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补充“社会主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无论从立法技巧,还是从社会民众的认知程度,都可能难以实现。因为一部分地区的人们对保护私有财产持反对态度,认为这必将导致放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担心收入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二是制定《民法典》。由于我国至今尚没有一部《民法典》系统界定和保护物权,民营企业连自己的物权都没有弄清楚,又谈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为更好地体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基本法和有关法律中明确各种所有制的财产(包括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受法律保护的地位上的平等,都应不可侵犯。

三是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和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正陆续进行有关立法研究。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江苏省发展个体私营经营条例》之后,北京市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也相继通过了有关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日,安徽省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加快富民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也颁布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

上一篇:父亲的机密阅读答案下一篇:家庭农场项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