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暑假农村(葛海村)社会实践报告

2024-07-24

2009暑假农村(葛海村)社会实践报告(精选2篇)

篇1:2009暑假农村(葛海村)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心得体会在家干活的日子是相当辛苦的,而空闲的时间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2009暑假农村(葛海村)社会实践报告。一个农村的孩子却十分不喜欢农村的生活,让一个人呆在不愿意呆的地方,对这个人而言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凡事总有原因,田园生活怎么会让我如此厌烦呢?这种生活方式太落后,而且自从记事起至今没有多大改变过。在生产方式层面:秋后土地的犁耕,小麦的播种与收割,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最近玉米的收获部分程序也在机械化,可以说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然而,就小麦及玉米的田间管理这一大项却依旧相当繁琐。春旱是我省常见天气现象,小麦此时正处于返青的重要时期,正急需水分,由于水利设施落后,无论是采用机井地下水,还是河水,从安装柴油机、水泵,铺软带,到出水流至地头田间,大水漫灌完之后,再拆卸这些家什,其间花费的功夫对一个从未参加过这项农活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在初春季节乍暖还寒,水温极低,即便在夏季抽出的地下水也是相当凉的,在堵畦与畦之间的漏水,该水口时,不得不脱光脚丫下水,凉气从脚底直冲头顶,让人打颤。如果熬夜,更大大加重劳动者的疲惫程度。浇水前,还应先把化肥撒上,这是第二遍施肥,前一次为底肥,在旋耕时撒下,以后可以不用再次施肥了。喷洒农药的活也不轻松,一是次数多,小麦田间除草剂、小麦助长剂,蚜虫防治,锈病防治等都需要喷药;二是用量大,喷雾器装满水后重达三十多斤,背着这么沉且有剧毒的凉水走在田间对身体是个极大挑战,有时除草剂的药效不佳,田间杂草四起,为了小麦的良性生长,整天弯腰拔草将人累个半死。玉米的套种,第一次追肥都使用扶耧,完成这两项任务至少需要两个人,一个在前拉,一个在后扶。套种时小麦已成熟,麦芒透过衣服如针般刺着大腿。施肥时,玉米植株长至腰际,玉米叶如锯般划着手,如果长得再高些,脖子与脸也难逃苦痛。剔苗需要的绝对是腰上功夫,背顶着天,面朝着土,双脚撑地,眼睛丈量着株距,用手一棵棵拔去过于稠密的植株,就这样一步一步,一下一下的往前移,休息时都想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来。玉米的前期施药,由于苗小,除累些热些外还是比较轻松的。后期苗长高时,穿梭在玉米田间,就像负重钻进一个高温的,周围布满绿色锋利刀片的容器,处境可想而知。蹲在里面拔草的滋味只会比其更甚。夏季雨水不充足时,灌溉任务量比春季只增不减。因此,在收获时未成体验到喜悦,而只品味到一路艰辛。在生活方式层面:依旧停留在温饱阶段,精神文明滞后。结婚、生孩子、死丧仪式存在严重问题。在喜事上过于讲究排场、奢华、极度超前;在丧事上依旧延续封建模式,程序繁琐,形成较大浪费。在教育、养老、医疗问题上,负担较重。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往往不成正比,这给在教育投入过多的农村家庭带来较大压力;儿女在赡养老人方面分歧较多,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现象存在较多;乡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医生素质低,虽有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但是由于在病人及时治疗,病症诊断方面不到位,“看病难”的问题依旧突出。农民个人习惯较为落后,不注意个人卫生,礼貌用语,个人主义盛行,集体合作淡薄。在法律层面存在空白,街道破落,垃圾渐增,四处堆放。领导层素质较低,甘于维持现状,不作为之风盛行。整个村庄给人以消极悲观不思进取的印象。在家的日子,前者给我的是身体上的疼痛,而后者给我的却是精神上的压抑,这种痛是隐形的,持久的,而且要比前者的伤害程度剧烈的多。09年玉米种植投入及预计产出分析种子:86斤,其中66斤3.2元|斤;20斤3.5元|斤共计281.2元化肥:复合肥11袋100元|袋尿素4袋其中2袋95元|袋;2袋85元|袋共计1460元农药:防治钻心虫6瓶其中3瓶19元|瓶;2瓶11元|瓶;1瓶12元|瓶,社会实践报告《2009暑假农村(葛海村)社会实践报告》。防治螨虫1瓶18|瓶。防治蜗牛5袋8元|瓶。除草剂:5瓶8元|瓶6袋1袋5元|袋5袋9元|袋。助长剂:2瓶1瓶10元|瓶1瓶9元|瓶11支2元|支。共计280元柴油:灌溉及农机车用油预计350元粉碎玉米秸秆:6亩25元|亩共计150元(留5亩秸秆作为柴禾)总支出合计预计:2520元玉米11亩预计1200斤|亩0.8元|斤共计产出10560元产出--支出=8040元产期4个月2010元|月2个劳动力4010元|人(1005元|人|月)由上述数据可见一个农村家庭纯粹依靠土地生存是相当艰难的!关于我村“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刘庙村能从一个一无特殊资源,二无优秀人才,三无便利交通的不起眼的小村落发展成一个闻名全国的村庄,以致在04年胡总书记前去视察,新闻联播上有过多次报道,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然而在初始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发展策略也会将我村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且会超过刘庙村,中央早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支持扶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党中央工作的一个重点,这一趋势并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延续。邓小平说:“落后就要挨打。”一旦落后,就很难分享到一些人才、信息资源及得到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剧落后面貌。几里外的铜厂是一个污染相当重的企业,我村将不可避免的受其危害,甚至面临背井离乡的后果。邓小平也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通过改革与发展我村才能摆脱落后面貌,才能在与外资不利因素对抗的过程中加重我们赢的砝码。因而,改革刻不容缓,发展势在必行。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我们充分利用现有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集全村之力,谋众人之福!下面就发展中涉及到的一些因素进行逐一分析:

一、土地无论是农业生产、居住、修建厂房及公共设施等都离不开土地,因而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经过合理规划将发挥出巨大产能,在耕地利用方面,尽可能使土地规模化,以便提高机械化、专业化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节省劳动力。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各户以土地亩数入股形式,由土地最终产出减去生产投入,扣除再生产储备后分红。可将总耕地划分为西北、东北、东南三大耕作区,并成立作业小组,以雇佣形式组建三个小支队同时作业,宅基地采取强制购买方式,将各户现有宅基地核准后按一定地价收购,并将居住区统一安置在村东北或西南区域,将已腾出空地修建厂房。

二、劳动力其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在本来劳动力就富余的同时又因农业生产的改革剩余劳动力又将大量增加。针对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其廉价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可在副食品加工、纺织品加工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可由本村人带头以入股方式建工厂,也可以以竞标方式引入投资,这特别适合在初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行。

三、交通便利的交通为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我村东有寿郭路,西近聊阳路,并距京九铁路不远。在过去过村公路修建之初曾便利一时,但当时并未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而今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给出行带来不便。因此,过村公路必须重新修整。实施这一工程时,可联系公路主经村落,多方集资,最后以招标方式挑选施工队。

四、信息该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宝贵的一种资源。我村正因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跟不上发展潮流,才导致今天发展滞后的局面,改变这一面貌的最有力的方式是建立宣传中心。其主要任务对外搞好形象宣传,建立各种搜索信息的渠道,以挖掘人才,筹集资金,最大限度的节省工程成本,同时又能尽可能多的赚取利润;对内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取信于民。同时应做好居民的娱乐工作,电视有线网络及互联网络要跟上,并建立公共娱乐场所。综合上述内容,振兴我村当实施三大工程及两大战略。三大工程:道路修整、房屋规划、信息工程两大战略:发展大农业战略、兴建加工工业战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认清工作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这就需要领导阶层同心同德,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必须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阶段任务,理清工作思路,狠抓落实。“落后就要挨打”,“改革与发展”就能进步。有改革就的有牺牲,可是小牺牲却能换来大发展。所以说“改革与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聊城大学商学院07级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葛学朋2009年8月25日

篇2:2009暑假农村(葛海村)社会实践报告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我们小分队这次调研的是桃花吐镇中心小学。该校地处朝阳市双塔区市郊, 现有学生382人, 十二个教学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造成全镇人多地少的自然状况。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依靠土地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要, 农民群体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而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 有的家庭父母一方出去打工, 有的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外出打工。许多农民工把子女留在家中, 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或亲戚朋友, 这些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故在农村学校中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经调查, 桃花吐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76人, 大约占全校人数的五分之一。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六年二班就有10名, 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五年一班有7名, 占全班的四分之一。本校四年部共有58名学生, “留守儿童”19名, 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 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有7名, 父母其中一人在外打工的11人。父母离异1人。“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的有5名, 其余2名中一名由姑姑代养, 一名由叔叔代养。三年一班有4名同学的父母去了外地打工, 把孩子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或姑、舅等, 成了“留守儿童”, 还有5名同学的父亲或母亲在外打工, 成了“单亲孤儿”。这些学生占全班学生的大约35%。这些“留守儿童”中, 成绩较好的有24名, 问题生占11名;学习态度上, 能主动自觉学习的约占四分之一, 督促下学习的约占五分之一, 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约占八分之一;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如遇到困难或烦心事, 能寻找倾诉对象, 想办法解决的约三分之一, 有个别的采取了闷在心里, 不想告诉别人, 只是寻求自己解决方式;对父母外出打的态度, 有一半以上不愿意让父母外出, 还有部分学生能理解父母, 个别同学不能理解, 甚至对父母的外出有怨恨;父母外出打工, 能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的 (每周打一次电话) , 并经常过问孩子学习、生活的有22名, 半月或一个月一联系的有8人, 有的好几个月才能联系一次。76名“留守儿童”中, 其中有15人, 性格比较内向, 不愿与人交流, 做事没信心, 较自卑。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正处身心发展的成长阶段, 孩子从小离开父母, 缺少父母关爱。尽管有爷爷、奶奶及其他亲人的监管, 但毕竟与父母亲不同, 遇到一些问题感到柔弱无助。逐渐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越来越内向。如五年二班的“留守儿童”张凯, 父母外出打工, 把他寄养在姑姑家里, 姑姑本身有一双年龄相仿的儿女, 每天忙里忙外, 无瑕顾及张凯的心理感受。有时张凯在家受到表哥、表妹的欺侮, 也不敢声张。久而久之, 张凯越来越内向, 有时自己暗暗落泪, 也不愿找人倾诉, 郁郁寡欢。

2. 自信心不足, 自卑心理严重。

儿童都具有攀比心理, 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所以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不求上进。如:三年二班的“留守儿童”邢伟伟, 在一、二年级时是一名好学上进的学生。上课发言非常积极, 学习成绩很不错。自从父母去大连打工后, 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上课也不积极发言了, 有时根本不举手, 怕说错, 成绩也出现了滑坡。

3. 学习观念淡薄, 厌学现象严重。

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的监护不够, 使有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甚至厌学的现象。尤其是当学习上遇到困难, 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时, 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 认为学不学知识无所畏的态度, 所以出现了厌学现象。五年二班的“留守儿童”鞠可新, 他父亲外出打工, 长年不在家, 母亲有残疾, 没有监护能力, 他在学习上又缺乏自觉性。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应付了事, 有时干脆不做, 有厌学倾向, 因此成为问题学生。

4. 道德意志薄弱。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是一个方面, 更应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有的有违纪现象。父母外出务工, 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 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让孩子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 长大成才。但大部分人的希望, 可能是事与愿违。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挣钱, 只注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使孩子出现花钱无节制的现象, 如:五年一班的席平, 平时父母寄来钱, 就随意乱花, 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花钱无节制。一旦没有钱时, 就到超市赊账, 甚至偷偷去拿别人的钱。

5.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无热情。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祖辈或亲朋又不便深管, 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形成不良习惯。如:上课精神不集中、好搞小动作, 课后乱花钱等。在心理上也表现出自卑、胆怯、沉默寡言, 不愿与同学交往等。尤其在学习习惯方面,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发言, 课后不完成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作业, 也很不认真, 字迹潦草, 敷衍了事。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外出打工父母们放不下的“心病”, 是临时监护人的“头疼病”, 是农村学校管护的“疑难病”。“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 平时学习无热情, 成绩也就难以理想。

三、解决措施

1. 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理想, 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 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作用。当一个学生有了远大理想, 才能奋发学习、努力进取, 也才能有学习的主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所从事的行业往往都较粗重的体力劳动, 非常辛苦, 挣几个钱也确实不容易。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艰辛, 教育他们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大后要超过自己的父母, 要做较舒适的工作, 要做有成就的大事业, 当一名工程师、医生、飞行员等。要做这些工作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只有从小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长大才能成就大事业。

2.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五年一班的王新宇同学,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与家人团聚, 平时又很少与孩子通话。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由于“隔代”的原因, 孩子平时有话也很少与爷爷、奶奶交流。长此以往, 孩子变得孤僻、不爱说话, 甚至说话时害羞、胆怯。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一起玩耍、交流, 上课老师提问不爱发言, 面露难色。他的班主任褚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 经常找机会和他谈心, 唠家常, 了解他在学习中、生活上的困难, 并在课堂上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 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课间安排同学多和他一起做游戏。放学后, 其班主任褚老师专门安排了学习小组同学和他一起学习, 一起活动, 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快乐。并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 督促家长多和孩子通电话, 多了解、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渐渐地这个同学变得活泼开朗了, 也愿与他人交流, 上课也敢发言了。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自我约束力不强, 稍有松懈, 他们就会松动。因而对他们要持之以恒地跟踪、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三年一班的李鹏达同学, 现在在姑姑家生活。由于姑姑天天忙于地里活, 无暇顾及孩子, 对孩子学习很少过问, 认为孩子不出事, 能在自己家吃饱, 穿暖就算尽到了责任。这样李鹏达同学就养成了长期不完成作业的懒散习惯, 学习成绩居后。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与他姑姑进行了沟通, 向他姑姑介绍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并探讨了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最后, 他姑姑表示愿意配合好学校的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放学后他姑姑专门陪他一起完成家庭作业, 使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经过努力, 现有李鹏达同学自我约束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 而且有时间还自觉地读一些课外书, 丰富自己的知识, 还能把学到的课外知识在同学中交流, 同时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4. 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好习惯从“心”开始。

单亲家庭、母亲又在外打工的六年二班的李雪同学, 在学校表现得孤独、上课也不注意听讲, 老师提问也一言不发, 只是低头默默坐在那里, 表现出心理重重的样子, 情绪非常低落。我们知道这一情况后, 就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她谈心, 当问她为什么上课不注意听讲, 老师提问又不发言时, 她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说:“我想妈妈”。原来在这之前, 她一直在妈妈身边, 从没离开过妈妈。这次妈妈把她送回奶奶家。奶奶、爷爷年纪大, 照顾得不如妈妈周到, 有时早上晚了吃不上饭, 所以她很伤心, 以至影响了学习, 所以她说:“一想到妈妈, 上课精力就集中不起来, 老师讲课也听不下去”。我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 安慰她说:“我们非常理解你想妈妈的心情, 但你要体谅爷爷、奶奶的疾苦, 他们年纪大了, 照顾你很不容易, 虽然有时照顾不周, 但他们也尽量做到把你照顾好。另外, 妈妈在外打工很不容易, 你应该让在外打工的妈妈放心;如果你不好好学习, 妈妈在外打工怎么会放心呢?”并告诉她, 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 要告诉老师、告诉同学, 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帮你解决的。同时, 学校的各科老师联合起来, 在课堂上经常提出有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她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渐渐地, 李雪同学终于从离开母亲后的低落情绪中转变过来, 上课也能注意听讲了, 而且课堂上思维表现得也非常活跃, 发言也积极了, 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各科老师都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四、活动成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调查小组经过一周的实地调研, 收获很大。

1. 通过家访;

与班主任老师及任课教师沟通、配合调查;与“留守儿童”本人面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包括生存、学习等方面。

2. 形成一套“留守儿童”典型各案事例研究, 整套访谈记录和总结, 拥有第一手资料。

3. 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4. 这次实践活动定能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五、结语

通过深入调查, 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他们的无奈与艰辛, 他们的坚韧与拼搏。他们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俗话说:国富民强。如果农村家庭家家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那么“留守儿童”这个自然群体也就会相应的逐渐缩小。作为河海大学的学生, 我们感到了肩上的重任, 国家需要各方面人才, 我们只有学好本专业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 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河海大学, 进一步提高了河海大学的知名度。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小分队成员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高度体现了河海大学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利用暑假走出学校, 体验生活, 不但锻炼了我们大学生的组织、表达、协调等各方面能力, 而且将使我们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调查, 实践团队发现一些问题。建议如下: (1) 营造关爱氛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给予关心和帮助, 举办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培养“留守儿童”的人格, 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能快乐地成长。 (2) 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及时沟通, 进行交流, 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 如:学生的爷爷、奶奶等, 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 帮助他们正确地教育“留守儿童”。 (3)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 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更应该对学生负责, 对社会负责, 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让这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4) 完善和落实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法律政策。鼓励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 制定利于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益。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河海大学2012年暑假社会实践赴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团队, 对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根据小分队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查结果及得到的资料, 就辽宁省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现状调查, 分析现状成因, 提出解决方案。在调查过程中展示了河海学子风采, 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了河海大学, 提高了全社会对河海大学发展的关注。

上一篇:BBS登记、审批及备案下一篇:二年级下学期安全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