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2024-07-25

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共8篇)

篇1: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审美心里特点及对策研究

班级:10营销3ZW

学号:10211326

姓名:肖瑜

2010年秋季,以“ 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希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集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结合“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父母、老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 “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直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因此大部分“ 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激情,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老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集体生活的矛盾结合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集体生活,希望能从集体中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己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但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 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但是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因此校园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 “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达到很好的教育结果。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远未达到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此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老师喜爱的学习尖子。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己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老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6.盲目自信,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他们因此认为自己比别人甚至老师知道得多,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自信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往往对前代人的批评指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厌倦和不耐烦,盲目认为自己懂得最多,做事最得体,事实上遇事很容易失败。其次,“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也十分明显,重视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在为人处事方面,“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我性,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学生间几乎没有相互合作的意识。虽然他们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实际在生活中对家长和老师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7.目光较远,功利性行为明显。由于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透明,这些“90后”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较清楚,忧患意识普遍较强,他们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能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这些方面与他们的前辈相比,“90后”的大学生更趋于理性。其次,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他们更加务实,认为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无关紧要的部分。因此,“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开设的课程,凡认为对将来找工作有用的就重视,没用的就不闻不问,甚至于挂科。对评优以及入党等对学生个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成为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表现出对入党不感兴趣,并不积极,但当其意识到将来的评优、找工作会受入党影响时,随后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个别学生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其入党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不会因此而错失提拔、升迁、就业等良机。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开展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即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学生既不盲目也不盲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失偏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

(三)建立学习型班级

“90后”大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是缺乏引导,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在全班成员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要引领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使学校的每个方面都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创设开放的教学资源体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贴近学生实际,建设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时发布校园时事、新闻;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团员青年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随时更新,避免内容的空洞、说教,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这样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大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的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自信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发展潜能

新生刚入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班主任在此阶段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的渴望个人的发展,这时候班主任应该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规划四年的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为重点,如召开演讲、辩论、谈心等活动,了解学生想法与抱负,从而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2]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45-47.

篇2: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2010-05-26 16:34作者:梅喜萍查看:1372

90后是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新新人类”的特殊印记。90后的思想比前几代人更加开放独立,肩负与生俱来的前所未有的责任。如何理解、教育和呵护90后大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是我们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据了解,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报考我们学校的志愿是自己拿主意,这就反映了这一代人思想上的独立。同时,在我校陪同新生报到的家长中,“不放心孩子独自来校”是首要原因的比例在下降,同时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新生比例也在下降;大多数家长是抱着“了解学习环境,方便今后指导孩子,顺便旅游”的目的而来。这说明了90后大学生行动上的独立。90后正年轻,由于年轻,总让人自信,让人在言谈举止中洋溢出充满激情的气质。所以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很多同学在大一时,对自己毕业后是出国,还是考研深造,或者直接就业,就有了方向。大二时,他们付诸实际行动,炒股,开网店,英语四级考试„„大三时,他们已经在实施出国、考研或者就业计划的细节了,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寒暑假也被90后大学生安排得满满的,预习大学课程,社会实践,考

驾照„„据了解,2009年暑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开展“广西区大学生远程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宣传推广普及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报名的在校大学生是招募名额的四倍,可见他们的参与意识有多么强烈。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一)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1.强化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我们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出的真理,向大学生灌输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提高大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要让90后大学生有与人倾诉心声的意识、地方和对象,如采取开设心理讲座,心理诊室等形式辅导。要让90后大学生有与人交往的平台,如组织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联谊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和纠正心理误区的机会,锤炼抗压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注意帮助90后大学生克服下列四种心态:一是速成心态。90后大学生有尽快成长的强烈愿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期艰苦奋斗、创造业绩的思想准备。二是自高心态。90后大学生不能总是抱着自己的优势不放,自视才高,不思学新。三是悲观心态。一些90后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一旦受挫,就变得不厥一振,甚至怨天忧人。四是虚荣心态。青年人自尊心强,讲礼节、爱面子,但太过就演化成了虚荣心。其一表现为做事独断专行,情况不明胆子大,胸中无数点子多,甚至明知错了也不愿改正。其二表现为盲目攀比吃住用穿,搞超前消费。其三是名利思想严重,为了个人名利地位,丧失做人的尊严。我们要培养淡泊个人名利,但要有集体荣誉感的有志有为大学生。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一)搞一些读书会、笔谈会等活动,鼓励90后大学生多读史书和中国著名的作品。尤

其要鼓励理工科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从而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提高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回归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创造实践机会,做好实践这篇“文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撰写出报告、心得体会等各种形式的文章。这样才能不但读好有字书,还学好无字文,使90后大学生的自身优势经过实践磨炼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三)运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教育。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人人都需要纪律的约束。学校、班级应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进行法制教育,要求学生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经常提醒学生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干。我们不培养高智商的法盲,严防学生为了金钱名利地位而采用诬、谗、贿、色、拉等歪门邪道,甚至干出犯法违纪的事情,保持校园的纯洁、和谐稳定。

(四)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

1.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英雄人物。

在校内刊物、广播、黑板报、橱窗、网络等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出版、播放“红色经典”作品,用中华民族英雄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自觉塑造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

2.运用身边榜样示范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90后大学生喜欢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和行为,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发现德才兼备的学生,并加以培养提拔使用,树立出在身边的形象的生动的榜样,以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促使90后大学生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不断向优秀学生看齐。

(五)辅导员要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教育方法。

90学生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但他们对水平低,平庸的说教、套话、大话早已厌烦,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辅导员在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时,要以平等的身份交流,要充满感情,态度温和,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切忌盲目性和板着面孔训人,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悔”的特点,但每次说理教育要说得有水平,有新意,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样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会培养出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并不健康的伪君子、两面派。所以,辅导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

90久将登上社会舞台,终有一天会成为中国的主人翁。“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90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何正确教育引导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对我们大学,我们辅导员工作的巨大考验。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90后

乔真真《“90后”大学生思想新特点与教育方法探析》

篇3: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社会时代环境

“90后”大学生的生长环境错综复杂。全球政治格局不断变化, 全球化形势不断加强。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经济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 受到各方面的关爱较多。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 网络、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 让他们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1]。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思想特点的形成。

2、学校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很大的改观, 教师学历层次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方式也有所改变, 使“90后”大学生享受着较好的教育条件。但由于我国高校实施了扩招政策, 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激烈的竞争形势, 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使得“90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3、家庭人文环境

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得大部分“90后”都是在“421”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家庭格局的改变, 使得子女更加依赖父母, 但是其他的亲情却相对淡薄。由于父母教育观念比较现代, 家庭教育注重民主, 尊重孩子的意愿, 使得“90后”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另外, 家庭的不稳定性和大学生之间贫富差异导致了“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自信独立, 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我中心意识。他们不论从思想上还是生活、学习上都追求个性, 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4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得到家人全部的关爱, 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大学里都实行住宿制, 因为生活习惯、乐趣、性格等等往往与宿舍同学发生摩擦, 处理不好关系, 造成心理困扰, 严重的导致心理疾病。

2、竞争意识强,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90后”大学生由于较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减少了很多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从说话、举止中都能体现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但他们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2]。一遇到困难, 大部分学生心理都会留下阴影, 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小部分可能会一蹶不振。

3、思想开放, 功利性倾向严重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90后”大学生每天都面临新的技术、理念、思潮, 他们的思想得到最大的解放。但与此同时, 他们对物质性和功利性更为注重。他们认为, 人生的价值不应像抽象的哲学, 而应取向于具体的事情;人生关注的不是信仰而是理性;人生应更现实, 熟练掌握社会游戏规则。

4、过度依赖网络, 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网络时代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存的环境特征。大部分“90后”大学生睡觉前做的一件事就是玩游戏、看电视剧;起床后第一件事就上QQ, 上人人网。

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不坚定不明确, 内心时常感到空虚和迷茫。他们在网络中寻求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感和慰藉, 一回到现实世界中, 就变得焦躁不安, “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普遍的心理问题。

三、“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对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高校要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要利用各种学生工作平台, 包括学生会、自律委员会、党支部、就业委员会等, 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调动“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奉献精神, 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 在社会实践中, 让学生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 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定位, 加强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受挫能力

由于“90”后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 心理比较脆弱, 遇事不愿与父母、同学交流,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3]。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现实遇到困难挫折, 而又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高校应有意识地设置艰苦困难的条件, 让“90”后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抵抗困难、化解他们受挫时造成的心理障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 以提高大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养成自我调适、保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演讲、书法、摄影、文艺演出等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90”后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陶冶他们的情操, 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其他时代大有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把握好“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走向, 结合其自身特点与现实的需要,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10, 5 (4) :9-10.

[2]、高博.“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4 (6) :27-28.

[3]、徐超.“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1, 28 (6) :16-19.

篇4: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关键词】“90后”;“非主流”;高等教育

一、“90后”与“非主流”

同“80后”一样,“90后”是对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的简称。

广义的非主流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也就是在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中不占统治地位甚至遭受否定排斥的文化,而本文要讨论的“非主流”文化指的是当前在年轻人尤其是“90后”中一种以追求个性为特征的文化。

“90后”一开始便以超乎寻常的自我中心、“非主流”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巨大的摩天轮,灰暗的砖墙,破败的街景构成的PS照片,传达给人们一种颓废、冷漠气息。人们便习惯于用堕落、放纵、自以为是无理、傲慢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印象。新生事物必然要面对传统的质疑,在批评“90后”诸多不是的背后,隐藏的是群体价值观的不认同和部分媒体渲染的过度丑化。我们也必须看到,“90后”有其特定的成长环境,物质条件获得极大改善,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使他们对于人生与未来迷茫,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理解脱的需要使他们在困顿之际诉诸“非主流”。因而,“非主流”本身并不等同于“堕落”,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90后”情感的喧泄和个性的表达方式。

二、“90后”的特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自我实现的发展。高等教育应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大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其自我实现。以下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简述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1.自主性

传统教育中被动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历来为现代教育学者所诟病。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传授知识这一原本单向、刻板的过程摆脱了裹足不前的尴尬。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大量拥有学习自主性的学生是自主学习大范围出现的前提,因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非主流”文化对于自主学习的强调恰好与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找到了最佳契合。这种完全出于个人爱好的学习热情,在多数枯燥乏味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掌握中显得尤为难得与可观。在始终强调自主学习重要性的当今大学,将“非主流”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向专业课程,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有力辅助。

2.独特性

“非主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个性,也就是个体的独特性。无论是花哨的奇装异服,还是朦胧的烟熏妆,都在彰显一个态度:我与众不同。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知识,而独特性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指标。个性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段时间内长期遭受压抑的品质。对于“优秀“的衡量标准的过于整齐划一,使许多学生的个性刚刚萌芽即被同化。当个性发展日益成为教育研究者争相热议的话题,“非主流”的个性特征无疑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参照,无论它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90后”大学生从骨子里是不缺“个性”的。

3.创造性

独特性是创造性紧密联系的。每一个张扬个性的过程,往往伴随创造。新奇怪诞的个性展示方式,“雷”人的语汇,天马行空,不拘一格。“90后”对于独特性的追求必然要求发挥创造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带来的即是“非主流”事物的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对火星文的实用价值持保留态度,甚至有学者认定其是对传统语言的纯粹恶搞和颠覆,却不得不惊讶于它所包含的大胆尝试和娱乐精神。火星文从审美到个性的“眼球效应”,以至已经有专业人士针对此推出了专门的输入法,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已经不需要争论来给出答案。科学研究领域一贯主张开拓创新,积极创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如能将“90后”的创造性加以引导,对于提高现今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包容性

“90后”主张个性的同时,却对异己文化显示出令人惊叹的包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随时向大众发表观点成为可能。“90后”们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发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但也从不轻视他人的平庸。因为在他们看来,平庸也是一种个性。谈到学术上的包容,近来一些“学术大家”的你争我斗,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学术争议本是时刻存在并不断萌生的,因为缺乏对他人立场的包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中,“升华”为了骂仗。承认并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包容,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现。大学课堂,应该是思想碰撞的课堂,撇开个人好恶,把学术分歧和阐述个人观点放在追求真理这一唯一目的上,才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学术的进步。

5.独立性

“90后”不满足于他人的安排,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宁可花几个小时钻研,也不愿意轻易向人求助。即使向外界求助,对于他人传授的解决方案,他们也持审慎的态度。“独立”治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人云亦云只会让学术走上毫无个性的抄袭模仿之路。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这种独立精神,才能避免被培养者对客体过分依赖。

6.时效性

“90后”对于时间也有独特的概念,他们深知年轻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因而把握时间,提高效率成为他们的重点。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新技能,第一时间在网络发布第一手消息,对新科技产品、新文化热点的追逐或许包含某种常人印象中的盲目与狂热,但对于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今天,把握时事动态,绝对利大于弊。相较于部分终日埋头于书堆的刻苦钻研者,“90后”已经在获取资讯的积极性上占了先机。二十一世纪是资讯时代,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对最新资讯了如指掌,否则创造新学术成果俨然是空谈。“90后”分秒必争,“非主流”式的颓废只不过是宣示个性的表象罢了,在迷茫困惑的迷离眼神下,藏着是一颗炽热奔腾的心。

7.实用性

“90后”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强调工具的实用性,为了做图学PS,为了做个人主页学css,asp,甚至为了提高电脑游戏效率学编程。他们相信有用的才是有意义的,因而迷恋网络教程,同时也迷恋于制作教程。因为需求和兴趣所进行的学习往往激发更为强大的动力。面对“90后”大学生,无法小视当需求和兴趣来临时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高等教育者所要做的是引导和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8.分享意识与合作精神

有人认为“90后”特立独行,目空一切,缺乏合作精神。这其实是一种误读。“90后”有强烈的分享意识,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共享文件,与他人合作投标私单,开设网店。尽管这是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都有的经历,但似乎“非主流”更热衷于此,他们的分享与合作更具有时间上的持久性和不灭的热情。

9.偶像观

“90后”没有偶像,他们的偶像只有自己,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然而从另一面看,“90后”是有偶像的,他们以更为理性客观地态度对待偶像,欣赏而不崇拜,向往而不盲从。这恰恰是反对盲目狂热崇拜者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同时也是自信的表现。

10.直率

在是和不是,喜欢和不喜欢的问题上,90后有明显区别于“70后”“80后”的直率,他们大多不愿意碍于情面勉强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样的处事方式常常会让前辈们觉得难以接受。然而这种直率,反应在学习上,就是对错误的直言不讳,对疏漏的不留情面。鼓励坦诚直率的治学态度,就是鼓励对科学的严谨客观。

11.蔑视权威

“非主流”对于权威的蔑视成为许多人视其“目中无人”的最有力根据。然而,“非主流”所蔑视的似乎“权威”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权威,因为他们使用的PS工具,津津乐道的非主流无一不是权威产品的延伸。实质上,他们反对的是“倚老卖老”,反对的是冗长繁琐的以资历排辈份的传统经验模式。他们相信“能者为尊”,却不接受“能者长为尊”。只要还有他们相信存疑的空间,他们都要向权威发起挑战。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中,正是缺乏了挑战权威的精神,因而抹煞了无数潜在的新观点新创造。随着更年轻一代进入大学校园,对权威说“不”的声音也将更多的出现。对权威说“不”,归根结底是一种怀疑与批判精神。科学的进步正是以对旧有知识的怀疑、批判、改进为前提的。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宏扬科学批判精神,同样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造性,创造学术成果。

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并且完全信任他们,相信他们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教育以人为本,面对即将或已经到来的90后大学生主体,尊重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为“90后”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环境,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1-6.

[2]王廷芳.现代心理学理论新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47-190.

[3]陈彤,张少华.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篇5:90后大学生有那些特点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从通过部分学生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会反映他比较孤僻之类的,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依赖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感觉孤独,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3、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0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4、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关心什么时候买房、买车等,这是社会普遍认为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成长起来的社会背景与60、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70年代的人经历了最艰苦的生活,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90后”的青年呢,正如网上的一些文章显示的,他们生下来生活就有好的生活,父母的呵护,不知道什么叫苦,他们不需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他们就显的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

但是,关键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90后”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5·12”大地震中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的捐钱、献血等,灾难中相互帮助、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出现了很多小英雄。

5、心理承受力不强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而且父辈们自己吃了很多苦,都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受苦,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整个家庭都以这个孩子为中心,他们可以任意发脾气,家长无条件的接受。这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际交往存在欠缺 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过分固执、任性、偏激甚至喜怒无 常等等。无聊、空虚、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二、“90后”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在家庭的小环境里,他们往往是父母的中心,被视为心肝宝贝,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诱惑。他们崇尚流行,关注时尚,关注娱乐、哈韩、哈日,就是不太关心自己国家的政治;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衣服,玩时尚的、价格昂贵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作为应试体制下代表只要成绩好,手机汽车都可以奖励,衣服可以不会洗,鸡蛋可以不会剥皮,活可以不干,苦可以不受。

2、家庭教育因素

“90后”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忠心耿耿的“奴仆”可供驱使,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长的同时,又衍生了“陪读、陪考”的现象,这些孩子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对子女非常溺爱。造成了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由于过度被保护,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比较差。

3、个人因素 追求高物质的生活享受。

很多人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请客吃饭,买高档的衣服,玩时尚的、价格昂贵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图书馆本来是安静的学习场所,打电话聊天的声音比比皆是;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工具,反倒成了展示游戏才华的舞台。宿舍是休息的处所,但是他们无所不为。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太过柔弱、经不起风雨,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等我们身上的弊病理所当然也就全落在他们身上。

三、“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过多的去批评“90后”的大学生的种种我们看不惯的行为或性格特点。抱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并适当的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首先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产生“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2、让心理关怀走进宿舍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是最能让他们放松的地方,在宿舍里他们可以随便谈任何问题,心理健康的老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学生宿舍去,听他们说说自己的生活,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了解他们有没有什么困难,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样即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可以了解到一些通过其他途径很难了解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当然,不要让学生感觉你像他们的妈妈,什么都想管,什么都想了解,要以听为主,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想获得的信息。另外,除了和学生聊天之外还要多和宿舍的值班人员聊天,从他们那里你可以了解到某个学生最近心情不好,一些学生的性格。对社区工作人员、宿舍阿姨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以便识别和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3、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1)大一注重适应性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初入大学,面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要重新去开始去经营,对于独立性和比较自我的80后大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更多,因此,要注重适应性教育,包括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课余时间怎么利用等。

(2)大二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拓展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的手段。目前有不少高校正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素质拓展活动,也有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拓展基地,聘请专门人员对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心理意义,这种形式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素质拓展活动在低年级比较适合,因为大一有军训,最好放在大二。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

(3)大

三、大四侧重就业辅导,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选择找工作还是升学,并做好大学生升学或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3、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学校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如我校依托各学院,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参加各类比赛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改变心理咨询中的被动局面,主动关怀学生 心理咨询和辅导一般都是等待学生主动来咨询,但是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者这样那样的因素影响阻止了他们接受咨询,因而显得被动。当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的信息之后就主动的通过辅导员、心理委员进一步了解信息。在做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之后,或者通过辅导员、心理委员引导其接受咨询、或者主动到宿舍,和同学“聊天”,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进一步了解情况,从做朋友开始,慢慢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自己就会向你说一些事情,尤其是人际关系、学习问题等,在聊天中进行心理意识的宣传,引导其接受咨询。

5、采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6: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 1

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90后”的成长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1998年国企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的重新定位、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进一步开放、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等代表性事件,都对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

竞争机制的引入激活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做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也进而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以考试科目为准的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简单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教学目的片面化、以升学为目标的培养目标唯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对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大范围反思在全社会开展,父母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越发重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因此更加独立自信,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较之以前有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学生之间经济条件差距扩大,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家庭内部问题是“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明显的重要因素。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初探

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随之进行新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在思想上平等互动的参与,是共同的思考和交流过程。要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可能有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的引发,专业学习问题、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对学校管理的非理性评价意见等问题的背后可能有学生思想问题的支撑。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一论述给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实际的导向和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很多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努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问题和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相比高校学生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外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改进思维方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举一反三,创造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篇7: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作者:袁振 张凯 卢瑶 童军武 许德平王永刚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针对2008年和2009年新入学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些切身感受,从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化行为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进行全面总结,为找到一条针对新一代大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寻求一条培养“90后”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学之路进行探索。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90后”泛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在当今社会主流观念里,“90后”的行为通常是另类的、叛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通常被认为是冷漠的、自私的,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个时代的新一代都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身处信息时代大潮之中的“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面对这群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化的“90后”,掌握“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一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我国寻求一条培养“90后”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学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针对2008年和2009年新入学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学的一些切身感受,总结出了“90后”大学生的一些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为后期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一 1

轮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一、标新立异,思想自由

绝大部分的“90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经常问题并大胆提出质疑,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宽松学术和教学环境能够带给他们自由的成长氛围,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学会更加辨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后”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90后”往往渴望证明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二、信息化程度高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维观念形成了重大的冲击,这些特点在“90后”大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强烈。首先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比传统学生要高得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班委通知上课时间和课堂考勤十分便捷,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点名来强化课堂纪律已显得不太适用。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上网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陪有网线,而大部分学生也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往往能在学校晚上断电管制后还能利用笔记本电池进行续航。有很多学生购买了MP3和数码相机,往往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讲义和录音。而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阵地来进行,QQ、E-mail等联系工具已不再陌生,网络时代的出现,互联网的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思想,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往往先寻求于网络,他们最常见的口语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针对以上“90后”学生特点,笔者构建了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对课后教育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

三、心理状态不稳定但不乏坚强

“90后”的大学生们,他们大都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为优裕,而且多为独生子女,多少有娇生惯养之嫌,而且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顾。随之而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如果自己不会自我调节,不能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及其不利。笔者通过构建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疏导,排解他们的心理忧郁。例如笔者与学生有这么一段对话:学生:老师,咱们考试题难不?我们女生忙着学习,连饭都吃不上了。老师,你就告诉我们,考试难不难?会挂多少?我代表我们班的女生感谢你。

老师:题目不难,都是一些基础题和简单计算,只要好好复

习,都能顺利通过考试。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概念,出题的原则一定是中正平和的,不会有偏难偏怪的题目出现,考点都是分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会集中在某个章节,这样对每个学生的考察都是公平的。考试是对你学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考察,评价的是你掌握这个知识体系的能力,只要细心复习都能通过。

学生:老师,我现在太困了,已经学不进去了,一团糟,长这么大就没这样害怕过,我现在就会第一篇的,第二篇全不会,分析题就被了点资料,老师,我不想挂„„

老师:那照这样说,你确实很难通过„„

学生:啊!老师,你不要吓唬我,暑假回不了家,我再挂上一科,那我怎么还不以泪洗面?去年挂了多少?担心死了?(学生参加国庆排练,假期要进行方阵训练)

老师:每年的情形都不一样,只要好好学,全班都有通过的。没有好好学习的班级,20%学生不及格的现象也存在过。学生:我要睡了,不管了,大不了挂,补考肯定也过不了,明年我一定跟着您再好好学,我想我妈妈„„

老师:你是哪个班上的?学号是多少?

学生:老师你要照顾我?这样对别的同学不公平,我是××专业三班的,我希望我们班都可以过。

老师:不是,下午我正好要去监考,我想看看你是怎么牺牲在考场上的。

学生:老师,你太狠了!如果我牺牲了,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嘿嘿。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进行沟通而选择的主要方式,通过信息平台,往往能获得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获得电话交流所获取不到的信息。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承压能力比较弱,尽管和以前传统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比,难度并没有提升,但是学生对考试明显感到压力和焦虑。“90后”的大学生们和他们的上一代相比,明显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会感到有任何约束。从这段对话我们还可以看出,“90后”并不像传统媒体认为的那样,自私自利和过于冷漠,相反他们身上还有上一辈所看不到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只要加以引导,是能够将他们培养成可造之才的,而且相比他们的先辈更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就一定能撑起中国现代化的新一代脊梁。

参考文献:

篇8: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并存的矛盾体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他们更趋向于独立自我。在生活中,他们热情开朗、自信开放、敢于挑战,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极力渴望表现自己,不喜欢被约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乃至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表现。同时,“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小皇帝”“小公主”,对其呵护有加,更有甚者为其包办一切。这种父母的过度溺爱和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无形中弱化了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导致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尤为明显,自力更生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90后”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意识和依赖心理相并存的特征。

2、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碰撞的多元体

非主流文化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强调原创、个性和标新立异,是主流的逆向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大学生了解吸收了多元化的知识、信息、理念,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在人格的塑造上,和主流文化意识理念会发生多方面的碰撞。“90后”大学生喜欢“非主流”,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较“80后”有所下降,他们喜欢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但也会受着传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会关心社会、关注政治和民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

3、现实与网络影响的结合体

网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可以说“90后”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据国家信息化蓝皮书显示,截止至2009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人,其中超过60%的网民属于青少年群体。[1]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已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已习惯网络化的生活。网络是他们认识、了解世界的有效窗口。

当今研究表明,网络生活对现实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机制、生活方式,同时,现实生活对网络生活也存在着影响,即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相互的。处于“传统社会化机制式微,网络社会化扩张”的双重社会机制下的“90后”大学生必然成为现实与网络影响的结合体。[2]一方面,网络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使他们通过网络就可知天下事,扩充了知识面,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与外界自由交流;另一方面,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也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带来了民族精神被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4、精神与物质碰撞的多面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90后”大学生的血液里流动着“仁、义、礼、智、信”的因子,他们渴望真、善、美,追求精神的富足。芳华正茂的“90后”大学生们希望拥有纯洁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和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让“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信仰。部分“90后”大学生把金钱万能化,把功利主义推向极端——以金钱作为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他们追求虚荣、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对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淡化漠视。

二、“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1、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尊重“90后”大学生,以“平等”的方式和其交流,表扬优点,同时中肯的提出缺点。

教育管理者要因材施教,仔细分析学生内在、外在特征,在生活中多理解、关心和信任他们,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让每个“90后”大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2、拓展网络领域,形成立体化教育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90后”大学生出生于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网络的直接影响。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运用互联网展开思想文化教育,建立立体化教育管理平台,营造文明开放、团结互助的校园网络氛围,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90后”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QQ、微博、人人网等交流平台,几乎每天都会更新心情、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教育管理者要设法占领这些阵地,作为思想教育的堡垒,可以通过访问学生的空间、心情、日志,从而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对思想消极者及时教育指导。另外,教育管理者还可以通过QQ群、朋友网等集体交流平台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帮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最新消息,也可以发表名言警句、励志文章、正反案例,给学生以启迪,推进其心智的成熟。当然,对于思想偏激,甚至有轻生等念头的学生,教育者除了当面心理疏导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其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这样可以避免当面谈话的尴尬,师生之间敞开心灵、无拘无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开展养成教育,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90后”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其思想、性格、行为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为防止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对“90后”大学生成长的戕害,对其开展养成教育刻不容缓。所谓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3]

教育管理者要进一步加强“两课”教育,渗透道德、价值、民族自尊等内容,发挥作为师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使“90后”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加强“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4]“90后”大学生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剖析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知晓自己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实践出真知”,“90后”大学生还要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自己。

4、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规划人生。

辅导员工作是一个人格魅力渲染的工作,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辅导员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形象,也体现在内在的修养。辅导员平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在平常工作中,粗话连篇,言谈举止不佳,在无形之中,就影响了其所管理的学生,久而久之,所管理的学生也会在衣着方面不讲究,不整洁,说话口无遮拦,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辅导员还要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辅导员的修养提高起来了,所管理年级的学生才会真正的佩服辅导员,才会向辅导员看齐,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辅导员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要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规划好大学生活,规划好人生。只有让“90后”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才能让其更好的发展,不会在非主流文化中迷失自己。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代学生有每一代学生的特点。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90后”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发展建设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其综合素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摘要:“90后”大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 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 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信息化蓝皮书编委会.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0)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2]、王宇航, 梁凯音:90后大学生网络表达特点与高校管理创新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1 (2)

[3]、徐柏才, 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2) :152-155

[4]、简福平, 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5) :87-89

[5]、石桃丽, 刘贤锋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2011/10

[6]、魏新野, 非主流文化对90后价值取向的影响及相应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上一篇:平安夜一句话搞笑语录下一篇: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