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2024-08-25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精选6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搞好活动课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活动课并未真正突显其特色,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部分教师存在观念陈旧认识不足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看不到活动课的意义所在,认为活动课不实在,可有可无,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自习课”或“放羊课”,有的则把活动课看成总结课或复习课,有的还是采用传统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有的虽然在形式上上了活动课,但主题不突出,组织不严密,无任何效果,有的甚至把活动课的内容放在一边,不予理睬。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做法背离了新课程标准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学生参与率低,理解不到位

在很多活动课上少数学生确实比较活跃,他们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发言权、出场率。活动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让学生在活泼、愉悦的的课堂气氛中去体验和感知,因此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而不应在课堂上只关注中上等水平的学生,甚至忽视对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爱,这样会造成每次活动课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抱着冷漠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形式不灵活,活动成了走过场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许多思想品德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看起来学生情绪高涨,热热闹闹,但活动结束,学生却并未真正理解意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有些学生也做了总结、发言,但思维却不深刻。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约时间,不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就算达到了,那也只能是认识目标,能力目标又怎么能达到呢?

二、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策略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适合新课程要求策略,使活动课真正发挥其特色和功效。

(一)、教师应积极学习,提高认识,发挥主导作用。

开展活动课教学,目的是为了“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已习惯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实现活动课的目标。

(二)、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或看录像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上“抵制不良诱惑如网络游戏”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网络问题进行辩论;在上“珍爱生命 善待生命”时,可让学生查找人和动物的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在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讲授课、辩论课、讨论课、演讲课等课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音像、图片等,而这些教学形式在活动课中又交替使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动目标要明确

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根据实际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活动课开展的前提。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当前本课程教学目标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因此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四)、活动课设计与实践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总之,课堂活动课是一种新课堂,思想品德教师应积极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教学机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活动课洋溢出无穷的生命力,还学生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多姿的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实施情境教学谈谈教学心得体会。

一、创设材料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广东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要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创设与教材相融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所以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找到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注意收集现实生活材料,到图书馆找报刊杂志、网上、广播和电视中找相关的情境材料,然后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典型的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启了他们的智慧,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应在问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如在《自立自强》教学中,首先设疑激趣:你是否有过依赖的时候,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想自立自强?从实际入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对事例的阅读和自身实际的反思,以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可以有不同见解,只要有道理,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能解决自身问题就可以。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个问题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认知,同时让学生在情感、思想、价值观上有所收获。但要注意的是,在设立问题情境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 原则来合理地设置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看书找答案上;在组织教学程序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发现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积极作用。

三、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中学生童心未泯,对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非常关注。在导行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情境表演,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在广东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文明交往》一课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文明交往方面的图片或照片,同时播放歌曲:《找朋友》。(这首幼儿时代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文明交往有何意义?)。然后,通过小品《买书》的表演,虽是一件很小的事,却使学生知道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学会礼貌待人,还要掌握交往的艺术;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交往能力。这样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导行,让学生在看中、做中、玩中、演中知情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加强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四、创设爱心情境,铺垫情感基调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充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感情基奠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智慧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温暖,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不用“教鞭治学”;更不做体罚、变相体罚的“形象大使”,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

五、优设评价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优设评价情境,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意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应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认识自己。

六、运用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广东版八年思想政治中《维护人身权力》一节中,选取我国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通过多媒体把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陶冶和教育,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篇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那么, 在新形势下,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做到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美国学者马杰认为,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说明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完成任务的行为条件;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

际,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来思考。首先, 通过阅读教参等有关书籍, 把握每课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其次, 仔细阅读教材, 梳理每课的教学内容, 构建知识网络,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再次, 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方面, 学生的实际状况;最后, 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进行综合, 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 设计的目标要有层次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尊重学生的实际,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要注意不同年级之间和不同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层次差异与相互衔接, 注意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 合理制定多层次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是对自我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随手记下教学中出现的思想火花, 记录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悟和教学经验, 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向, 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师通过“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的过程,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优化教学过程

1.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班级实际,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重新整合教材。在教学时, 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整合课程单元内容, 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教学需要,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学科间的整合;要对教材活动进行整合, 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 整体把握和整理本课的各项活动, 挖掘出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 规划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2.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 自主开发教辅、课件, 综合利用新课程资源。

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因地制宜开发、制作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辅、课件。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根据自身以及学校、班级的特点, 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特色化的教学, 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终极表现。

3. 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开放的外部教育环境,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在使用教学资源方面, 我们除了教材和师生的生活经验, 还有丰富的课外资源, 还有大量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 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其可读性、趣味性、直观性都较以往大大增强, 学生喜欢读、愿意读。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很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 学生自己是可以读通、读懂的。教师应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粗读、精读、跳读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教材, 从教材中获取新知、感悟真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问题, 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从鼓励他们提出疑问、设计问题开始。在学生自读教材的基础上, 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己去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或同学间相互讨论解决。对于难以理解的难点、热点及学生没有涉及的重点问题则由教师作重点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 组织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材料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 相互启发, 相互取长补短,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 让学生搜寻、提供解决课堂问题的材料, 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的思想品德课至少有20%的课时用于开展活动课和相关的实践活动, 比如实验课、小品课、讨论课、辩论课、调查课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生活化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让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 用于生活,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和向往的课程。

1. 创设生活情境,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 笔者事先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例, 课堂上让学生谈谈消费权益被侵犯后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在这里, 因为教师选择了恰当的生活情境,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 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 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就怎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进行认真的思考, 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

2. 结合时政热点,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要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 先向学生讲述汶川大地震时,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纷纷捐款捐物, 奔赴灾区,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恢复家园的感人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 作为公民, 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3. 联系乡土知识, 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

乡土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运用乡土知识能帮助学生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活动等,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 积极思考, 明白事理, 感悟人生, 懂得生活。在教学中, 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 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 才能真正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走进生活, 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 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如在讲《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时, 笔者设计了“绑腿二人跑”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做到以知导行, 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 更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 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 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 给学生一个具体、恰当的评价。在课堂上, 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真实性、引导性、激励性、艺术性等, 用激励的火把,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总之,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 大胆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改进,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钱丁盛.常态下思想品德课堂的再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4) .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初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理论教育,学生只一味地记理论、记题目,却没有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智力开发。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综合性的、有自我思想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背书而不懂思考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实行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给予耐心的解答,如有不懂的地方也不能敷衍了事,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的方式,共同解答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能力,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由“说教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成为学生的朋友,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方式得出自己想要的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激发了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要学什么、怎么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多元化教学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思想品德课就是要对重点抄抄写写,背题型内容,毫无新意与实践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已趋于多元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好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材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组织活动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既打破了教师“一人说”的单一模式,又能使学生更深入、更好地理解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多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教学中,笔者常常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小品,并让学生模仿表演小品。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联系实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学内容。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的时候,笔者就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笔者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交流,让大家都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和父母交流的,然后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和父母交流方式比较好或比较特别的同学到讲台上发言,把自己的方式方法和大家分享。其中有和父母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情感的,有用谈心的方法来交流情感的,有一起旅游,通过一起战胜旅程中的困难来培养感情的……学生和其父母的交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纷纷展示在了课堂上,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借鉴。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让学生以朋友的口吻给家长写一封信,务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来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以朋友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二来可以让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期待。让学生在动嘴、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学会与父母交流,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用心良苦,实现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初中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品德教育在此时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社会与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篇5: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从2006年9月秋学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5.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篇6: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摘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解、分层设计思考题、分层释疑、分层训练、进行分层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差异;分层教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而且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也存在着差别。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开展了以分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活动。分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间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层次分割。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促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达标、都能获得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进行因材施教。

一、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教学以多个角度贴近学生的本质特征。

当然对学生的分层是教师的内部行为,对学生所处的层次是不可公开的,这样既可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其次,学生的层次不是永远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分层设计思考题,分类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而且这些思考题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次应形成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解决学习思考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达到最低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自学。例如:我们在讲述《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节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部法律名称;②知道消费者依法应享有的几项权利的具体内容;③列举实例说明消费者受到侵权时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应地,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题是: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哪些?最重要的法律是什么?②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有哪些?③作为消费者要维护合法权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④组织讨论:回顾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你在购买商品或需要服务时,有没有遇到过侵权行为?如果有,那侵犯了你的哪些权利?你是怎样解决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对目标层次的正确选择,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强行阻止的态度,在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失败后,要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或把成就动机适当地降低到正常的状态。

针对学生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从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启发、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

三、分层释疑,分层训练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要以分层释疑的方式要求学生作答,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分层释疑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为如下方式:①示范性回答:教师首先展示一题较高难度的问题让低层次学生思考,这时,教师提问的对象却是高层次学生,目的是要他们为低层次学生作出示范,并使低层次学生也能够解答。②补充性回答:适用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问题,选择低层→中等层→高层→中等层→低层学生,依次回答的答题顺序,在层层补充,层层递进中,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③激发性回答:适合较难的问题,提问中低层次的学生,目的指向高层学生。教师先要求较低层次学生做出尝试,利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为高层次学生提供智力刺激,激发他们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分层教学的课堂训练与传统课堂的练习不同,它是根据各层教学目标的标准,被区分成不同等级。训练的等级同样要与目标的层次形成对应关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训练题。如我们在教授《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根据要求设置的课后训练有:①填空题、选择题;②简答题、概括题;③辨析题和分析说明题。教师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基础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归类到不同的训练层次中去,这是分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

上一篇:做一个孝顺的人下一篇:干部轮岗交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