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2024-09-02

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精选10篇)

篇1: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读红楼梦教师读书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教师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教师读书心得1

如果说偶然间的翻阅是一种偶得,好这次细细品味便是久别重逢。

请允许拨动钟表上的指针,让时间倒流,回到那雍正年间。时空旋转在这里停留,让我认识到一位在少年时代过着豪门生活却因统治阶级权力斗争而沦为牺牲品。也正是这般命运的变换,让他深感世态的炎凉,对人生和乃至社会都有了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对清朝乾隆年间古典文学《红楼梦》的高度评价。当时曹雪芹虽然穷困潦倒,但一直坚持创作,经过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最终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四十回。故事主要是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间的悲剧式爱情展开的,同时也映射出封建社会贵族生活的腐败和颓废。

第一次听到《红楼梦》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小学语文老师介绍四大名著。听着老师的讲解,感受那是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世界,却又拥有着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那时的我便想,终有一天我也会是其中之一。可当我怀揣着好奇和敬畏之心,翻开《红楼梦》这本书的时候,我都被里面羞涩难懂的字词吓了回去。至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本经典名著就这样放在了床头书架上积灰尘。

偶然间的翻阅高中语文必修二,误打误撞地敲开了贾府短短的几页纸,让我身临另一方天地。不知为何,原本生僻难懂的字词,却因为其语言精致,意境优美而让人意犹未尽。一个个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我与他们同处于大观园内。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学业的繁重,没能抽出时间细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好不容易盼到了寒假,当然不能忘了这场约定。其实不能很好得融入红学,在于其文精辟意之深刻。即使熟读了多次,我方才领略其意之一二。其次,是书中人物关系之复杂,书中涉及到的服装饮食、医药、建筑,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无法欣赏这派包罗万象之景。好在这次久别重逢让我找到了《红楼梦》的无障碍版。书卷首页精心地陈列了《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简表,让人顿时眼前一亮。此书为了读者无障碍地阅读,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都有详细的注解。那一层层笼罩在《红楼梦》上的面纱,仿佛正等着我去揭开。

窗外狂风肆起,满地的落叶在顷刻间被吹向天边,在空中一连划几道弧线才肯作罢。不知是扬起的尘埃迷了眼,还是感染了黛玉葬花的悲情。

为什么《红楼梦》一定要以悲情结尾?

在阅读完这三书后,这个问题时常从我眼前飘过。我不只一遍地反问自己:“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和林黛玉在一起?”虽然我不能亲耳听见作者曹雪芹的答案。但我想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或许就是作者思想精髓的一部份。

合上书,闭上眼,大观园内种种仿若昨天。

读红楼梦教师读书心得2

曾经以为《红楼梦》”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如今再细细品读一遍,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贾府其实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缩影,在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个都是一个社会人,并且百色各异。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这时,我方可看出作者曹雪芹是想要通过《红楼梦》,揭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愤怒。

读红楼梦教师读书心得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小说作品,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学艺术瑰宝。自从它问世以来,就陆续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取得了硕大成果。在我国,形成一门独特的学问——红学。《红楼梦》是著名作家曹雪芹花费了一生心血而作成的。《红楼梦》文字浅显明爽,通俗易晓。而且还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红楼梦》里有许多的色彩。

王熙凤是火一般的红色。她性格泼辣,敢作敢当,人人都叫她“凤辣子”。她的“摸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最后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林黛玉是蓝色的。蓝色是忧愁、敏感、孤傲的,但也是坚强、叛逆、勇敢的。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一生以泪洗脸,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贾宝玉是粉色的。自然,大方,惹人喜爱。他出身在一定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从不因为丫头的身份低贱就轻视她们。但是最后他和林黛玉终因+势孤力单而以悲剧结束。

《红楼梦》中的又一色彩——白色,为《红楼梦》画上了句号,正如那个混乱之世,所有的邪恶与幸福都被埋在茫茫的一片白色中……

读红楼梦教师读书心得4

读《红楼梦》论现代人之择偶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诗无疑是整个红楼梦这出爱情悲剧的写照。

细读红楼不禁为宝玉和黛玉的悲惨爱情而惋惜心中也难免生出丝丝凄凉,同时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可现实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为了爱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弃自己的事业;而薛宝钗式的人却只会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择手段得到爱情,绝不会因爱人的想法而退让半步;王熙凤式的人则是把爱情和事业放在一起,希望将两者并重。那么,现代人会选择哪种人?

父母之命,或像贾宝玉一样,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同时葬送了爱自己的林黛玉的性命;又或像贾琏一样,不满足于自己的家庭,不断沾花惹草,让王熙凤十分没面子;又或者……

所以说曹大才子在红楼梦中写出的爱情观,几乎是代表了现代人的爱情观,至于做出何种选择,恐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决断了。

篇2: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我有种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哎呦哎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带着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篇3: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关键词:红楼梦,造园艺术,大观园,设计理念,流动空间,一体化空间,极简主义

引言

清代长篇小说的种类非常丰富, 大多以历史、家庭、志怪, 武侠等为题材, 其中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占了很大的比重。曹雪芹的《红楼梦》突破了盛行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传统的写作模式, 打破了保守的写作思想。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 表面上看似与一般的爱情小说无二, 但实际上, 它的着眼点并不在爱情, 而是以爱情为线索, 通过对贾府由盛而衰的描写, 展现了红楼人物深入的人生体验、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冲突等。它涉及到了诗词、绘画、音乐、建筑、雕塑、服饰、医药等方面, 其内容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为复杂的。

一、梦中的园林与建筑

《红楼梦》因当时政治环境的原因, 在创作中有所隐讳。特别是在地名、服装、建筑形式等等方面, 故意不写出完整的时代特色, 看起来似明非明, 似清非清。作品中的园林建筑, 有的地方与清代北京建筑格局一致, 有的地方是局部合乎当时的建筑规格, 整体看来却永远找不到它的原形。譬如在第三回中讲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大门的布局, 都是大门三间, 街北蹲大石狮子两只, 正门上挂写有大匾。在清代, 门前一对石狮子是亲王府规格最高的格局样式, 但这种类型的门和狮子从不临街建造, 至于府门挂匾, 在清代也是从来没有的。

清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 此时,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 形式多以及艺术多样化等特点。大观园是曹雪芹创造的一座纸上园林, 反映了我国明清时期先进的造园理论、造园艺术和造园手法。大观园虽然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纸上园林, 但却没有超越现实生活的营造可能, 它从造园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景点设置到植物配置、装修陈设等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 体现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并达到了最高境界, 件件布置得宜、各适其用, 成为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

二、园林的设计理念

1. 清代思想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明清园林建筑与现代人的设计思维理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但在最根本的地方还是不同的。经济文化, 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使得清代的设计理念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清政府出于政治原因, 固守“天朝无所不有”的观念, 拒绝与外国进行接触和交流, 使得清代的文化面貌和设计思想体现出浓重的保守色彩。

2. 清代园林与现代园林在造园理念的根本区别

明清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 由于中国古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 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 而追求天然之趣成为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现代人的设计思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颇深, 许多的现代设计理念都来源于西方.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 改造自然”的哲学观, 强调人改造自然, 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运用简单的数字和几何关系来形成美的秩序结构, 强调人工改变自然, 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三、梦中园林建筑空间设计的现代思想

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 政治制度以及技术条件是分不开的。在清代, 民族的融合、人口的迅猛增长、木材资源的减少、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都为园林建筑的审美增加了新情趣。在建筑上, 满族接受了四合院的建筑模式, 上层贵族的王府亦采用四合院形制。

在《红楼梦》中, 几位主角所居住的院落都是以四合院的形式存在的, 作者本着“一个人的房子即是他自己的一种延伸”理论, 在大观园内重要厅堂楼榭的室内布置和匾额楹联的布置安排上无不与主人性格匹配, 分别表现出各自院落的特色。在设计理念以及审美意识上与我们现代人的设计思想也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1. 怡红院的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最初是由德国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的设计中产生的。其内部空间所使用的隔断、隔墙, 使整个德国馆空间似隔非隔, 产生强烈流通感。

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正房的室内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上房的布局形式。五间正房, 正中为明间, 其左右依次叫次间、稍间。明间一般做为客厅来使用, 次间、稍间主要当做休息和读书的场所。正房前增加的三个房间, 称为“抱厦”, 怡红院的抱厦中有依据房间格局打就的床榻, 可坐卧, 以供夜间的值班嬷嬷睡觉。抱厦的产生使得室内空间扩大了, 而各房之间的分隔, 并不用墙来封死, 而是利用雕刻镂空的木板做成各种花罩、隔扇来分隔, 使得室内空间互相贯穿流通。

作者通过对室内场景的描述, 安排设计了怡红院豪华的室内场景, 第二十六回中, “左边立着”的“大穿衣镜”做的活动门, 不但起到了分隔空间的效果, 作者还利用镜子的光反射作用, 使人产生虚虚实实的幻觉, 从而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创造出迷幻的空间效果, 创造出一个富丽迷幻的生活空间。难怪贾政等“未进两层, 便都迷了旧路”。怡红院使用的设计方法, 也正是现代被人们称道的所谓“流动空间”的设计手法, 并且可以说运用得十分成功。

2. 潇湘馆的一体化空间

潇湘馆是大观园中林黛玉的住所。通过描述可以看出, 这里和宝玉的怡红院相比, 要小了很多, 只有三间房屋, 一明两暗。正中间的明间是一个小堂, 明间右侧是卧室, 左侧是书房。整个潇湘馆的布局是小巧雅致的, 能够很好地烘托出了居者孤洁的个性特征。

潇湘馆可以说是“狭窄”的, 建筑环境在这里正好能够反映主人寄人篱下的压抑。室内空间的狭小, 限制了室内陈设和家具的布置摆放, 所以“里面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就成了黛玉居室空间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因地制宜的使室内陈设整体化、组合化, 是针对潇湘馆室内的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室内家具的设计方式正好为后世组合式家具的产生起到启蒙作用, 而这种一体化的设计在现代的小户型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尤其广泛, 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组合摆放的家具, 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内空间, 从而保证了室内空间的完整性, 并且有使狭小空间变大的作用。

3. 蘅芜苑的极简主义

浅谈地域文化对土特产包装设计的影响

——以徽州文化为例

王甜朱琳 (湖北省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7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地域文化与土特产包装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徽州地域文化的初步探究来分析徽州土特产包装设计所体现的地域文化。

关键字:地域文化;包装;土特产

一、地域性及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性”, 从土特产的角度来说就是土特产产地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性, 是由当地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特征, 也是外界对于该地域的总体印象。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指的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中的“文化”, 指的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由于土特产产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 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 这种文化就是地域文化。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四合院文化、徽州文化、土家文化等。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具有独特性,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

二、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地域性

1.色彩的地域化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三要素里, 色彩是最夺目的要素, 一个杰出的设计离不开色彩带给大家的视觉享受, 这点在包装设计中体现的尤为充分。包装中的色彩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能够引起人们的美好联想、寄托情感, 是触动消费者心弦的因素之一。

由于地域化的差别, 不同的地区、不同产品的色彩倾向也各不相同。地域特色文化对于土特产色彩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在当今这个注重宣扬地域文化的社会中, 地域特色文化不仅对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外地游客认识这个地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安徽的徽州地区为例, 徽州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包括茶叶、歙砚、徽墨、石耳、核桃等。这些产品的包装的色彩受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大多与当地特色民居建筑色彩相关联。

另外在土特产的包装设计中要巧妙地设计、运用地域性的色彩使产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树立土特产的形象和品牌个性。

2.地域化的图形元素

图形元素是包装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巧妙的运用图形元素, 能够让游客对景区留下深刻印象, 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徽州地区的图形艺术在是指皖南徽州地域上的自然与造物、艺术与非艺术的视觉形象所构成的具有历史踵继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视觉图形艺术系统, 其内涵深厚、丰富, 外延开放、扩大。具体包括徽派古建三绝 (祠堂、牌坊、民居) , 徽派三雕 (砖雕、木雕、石雕、) , 徽州村落、徽州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中形成的图像图形, 以及以黄山为代表的皖南山区自然的山形水貌等等。在该地区的包装设计中, 地域性的图

书中对薛宝钗的蘅芜苑内部陈设的描述虽不多, 但给读者的印象却是十分深刻的。第四十回描写到:“及进了房屋, 雪洞一般, 一色玩器全无, 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 并两部书, 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 衾褥也十分朴素”。了了数笔, 就使蘅芜苑室内独特的风格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薛宝钗的室内陈设可谓极其精简, 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 只有一案、一床点缀其间。这与后世流行的“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可谓不谋而合。

四、结语

形元素主要是从徽州各文化艺术形式中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出来的。因此包装极具地域特色, 对于宣传当地文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传统的书法体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自人类社会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后, 就使语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成为人类社会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工具之一。文字是包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文字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包装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在徽州土特产包装中, 字体的应用主要以“真、草、隶、篆、行”书写体为主, 其体现的是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

三、土特产及其包装装潢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1.土特产自身

土特产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或从此地发源或兴起的产品, 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通常能反映出民俗民风。土特产自身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特色文化, 以徽州文房四宝为例, 它包括“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唐代中的徽墨、歙砚, 已是中外驰名、永垂史册, 成为古徽州的代名词了。

以“笔、墨、纸、砚”为代表的文房用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的正是中国的水墨文化, 也是世界文化科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2.包装装潢

在土特产包装装潢中, 经常会使用当地具有代表性事物作为主要的图形元素。例如安徽的迎客松, 武汉的黄鹤楼, 杭州西湖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在包装中可以把这些景点作为图形元素应用到包装盒上。游客在景点享受视觉上的愉悦后, 除了拍照留作记忆外, 能带走的只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土特产品作为该景点的记忆延续。当游客品尝当地美食的时候, 包装盒上的图形元素能够使游客回忆起景区的景点。不仅能够给游客是味觉上的享受, 更是视觉与精神上的享受。这样的产品以文字、色彩、图形等元素使产品包装的外延丰富, 内涵生动, 体现了景区的特色文化, 也给景区带来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四、结语

地域文化体现一个地方的特有文化, 而土特产也是特有产品, 这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土特产是可以划分到地域文化中, 成为体现地域文化的一个分支。地域文化对包装设计的影响是深远广大的, 对于在土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也起到方向性作用, 因此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们应注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强.徽州文化的历史定位与研究现状[N].合肥:安徽日报, 1999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磊.包装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 园林建筑的设计思想与现代设计虽有不同, 但其为了一定设计目的而使用的设计手法确实相同的, 在现代设计中可借鉴前人经验, 吸收百家之长, 兼容并蓄。

参考文献

[1]《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黄云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09

[2]《红楼梦》/曹雪芹 (清) , 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03

篇4:读不尽的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 对比 林黛玉 悲剧 美丽

影片节选新版《红楼梦》第44集前半部分,从贾宝玉结婚仪式开始到林黛玉死亡为止,双重线索同时推进。一面是被骗的宝玉与不情愿地被迫与宝钗结婚,从迎下轿子到送入洞房的全过程。另一面是黛玉知道宝玉结婚了,希望破灭,万念俱灰,病情不断恶化,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本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巧用对比。礼堂的热闹与潇湘馆的凄凉形成对比。为了突显林黛玉的悲剧,分别从声音、人数,场面、灯光等不同方面,不着痕迹地做了处理。平行蒙太奇的使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男尊女卑、亲疏有别的封建社会,因为要为宝玉办终生大事,而把黛玉丢在脑后,直到那日宝玉那边,大红大绿,热闹非凡,镜头里满是暖色调,而黛玉虽已是病入膏肓,却无人过问。屋内只剩紫鹃和雪雁。画面中潇湘馆内只有竹子、芭蕉,屋内暗淡的灯光,屋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雨打芭蕉本就凄凉,耳边还不时有寒风吹过。所有的细节都暗示着人物命运。

影片后半部分,宝玉知道被骗,娶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变得更痴更傻了。贾母、王熙凤等人来看黛玉,这时她已断了气,就那么静静地躺着。看到此情此景,唯有贾母伤心落泪,其他人无非是陪着贾母,装作伤心。由此可知,黛玉这么多年来的生活多么缺少关爱,真真是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王夫人、王熙凤搀着贾母回房休息,王熙凤边走边假装伤心地说:“务必风风光光地让林妹妹走好,不会委屈了她。”人都走了,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做给活人看罢了。王熙凤哪是真对林黛玉好,不过是为了家族的脸面。由此也可见封建制度害人颇——过于注重形式,没有对灵魂的真切关怀。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是一个完美的遗憾,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她的死亡引起人们的同情,她的死亡具有悲剧美学的价值,如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样,令人惋惜。黛玉代表的形象是与世俗对立的,影片巧妙运用侧面表現将其展现。朱大嫂子去看她时说:“好一个聪明伶俐,举世无双的女儿。”影片在黛玉临死前插入了一段她与宝玉、众姐妹嬉戏玩乐的回忆,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浓缩了精华,同时昔日的热闹与今日的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中唤醒了人们对青春已逝的感慨,对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甚至会颠覆过去长命百岁的愿望。人活到鸡皮鹤发、齿落珠黄,说是一种幸福,其实也是一种悲凉。人都喜欢回忆,回忆最美丽、最璀璨的时光。但与其在回忆中度完残生,倒不如在最灿烂的时候隐去。让人生没有秋季,也未尝不是一种幸事。黛玉的一生就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写照。“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一个年轻的美丽的如薄雾般忧伤的少女,一生都在无比忠诚地践行着属于她自己的诗意美学,她高贵,孤独,清冷,决绝,如一株临水自照的水仙,不染半点人间烟火气。她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对抗着巨大而又琐碎的俗世生活,与其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残酷社会夺走了林黛玉的生命,不如说是黛玉自己选择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里用全部的泪水跟心血去完成一个遥远的模糊的不切实际的梦。黛玉焚掉了她的稿子,断掉了她的痴情,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与此同时也拒绝了普天之下所有女孩子都不得不面对的“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悲哀结局,拒绝了由一颗无价宝珠变成死鱼眼睛的痛苦过程。高傲如林黛玉,又怎么肯容许自己白发苍苍身形佝偻呢?她永远是画上画的戏文里唱的那个一直美好的年轻姑娘,永远是贾宝玉心口的朱砂痣跟天上的白月光。

影片最后宝玉掉了魂似的,变得更傻了,在窗口吹蒲公英,嘴里说:“原来林妹妹化作了花仙”,幻想着黛玉对他说:“个人的姻缘造化,别人终代替不了。”吹散了漫天的蒲公英,在蒲公英乱舞中结束了。

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使人们在对封建社会感到厌恶的同时,也会对现在的生活多一份满足,对自己的命运多一份安慰,对美好的明天多一份希望。

影片对光影的调度跟色彩拿捏得恰到好处,别有一股子清净幽雅的味道。林黛玉一身青衣衬着大红的衣领,透射出其清冷外表下的火热内心,饮冰态度下对爱情与生命的极度渴望。与眼下许多古装剧一味追求唯美惊艳相比,该片更执着于精神内涵的挖掘,与红楼梦原著契合度较高。

红楼梦是一部美丽的悲剧。黛玉走了,悲剧并未结束。真可谓,花开茶靡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参考文献:

篇5:浅读红楼梦读书体会

浅读红楼梦读书体会1

《红楼梦》是一本很玄妙的书,让人百读不厌,从不同角度去读,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也许是这个原因,让这本书遍布大千南北,老少皆知,人人皆爱,成为了中国的骄傲,必读的经典。

作者曹雪芹翻阅历史,绞尽脑汁编写了这本书的前80章,是那么绘声绘色。高鄂又续编了后40章,却不如曹雪芹的80章动人。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有两位――曹雪芹和高鄂。

我最欣赏书中的贾宝玉了,他心地善良,叛逆多情。得知金钏跳井自杀后,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在默默地自责,对金钏充满了抱歉,却不知是王夫人要将金钏卖出才自杀。他不给自己找借口,不推卸责任给别人,默默地认为是自己错了,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尽管不是他做的。回想起那件事,我真后悔……

由于我是课代表,数学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让8给组长收齐导学案,并交给我。我向八个组长通知了,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才交了2个组,我心慌了,读后感这次匆匆忙忙去催。这又收了3个组,临近放学又去催,一共收了6个组。老师第二天问我情况,我吞吞吐吐地回答:“收了六个组,还……还有一个组没交。”老师严肃的反问:“你怎么不去催啊!”我把责任都推卸给那两个组长:“我早上就跟他们说过了,他们到下午都不收起来。”老师看了我一眼也就草草了事了。我好羞愧,就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明明是我自己不及时去催,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难怪它这么出名,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它带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爱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的去回味这本书。

浅读红楼梦读书体会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浅读红楼梦读书体会3

充满荒谬的话语,一个苦涩的眼泪读红楼梦,我总是感到感动和遗憾。虽然结局已经背得很透彻了,但我也知道剩下的是一个血淋淋的残阳,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把它翻一翻,原来我并不欣赏《红楼梦》。

贾宝玉的哭诉,林黛玉的软弱,王熙凤的行为,都成了我讨厌的理由。只要翻开几页,在月光下深睡一觉,回首往事,时间的缩影便浮现在脑海。

当时,我喜欢阅读,四大名著,历史记录,一般知识的紫芝,昆虫记录的各种中外著名的作品,我知道一点,其实他们都是吞整体。但那时,我只看《红楼梦》中的好字好句,不能谈“读书”。偶尔,我认真地读了几句话,主观地认为只有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才是现在最好的结局,再一次拾起了红楼梦。

我不记得看了多少次,但至少这一次我走进了红楼梦和大观园里各色人等的心。我欣赏黛玉的诗性和生活,但我不想成为她;我同情宝钗,也同情她成为家庭婚姻的牺牲品。

一次又一次的痛,一次又一次的笑,我的思绪也跟着它们的经历,在朦胧的月光下飞向贾府,贾府就像瑶池的仙境,也像地狱。但《红楼梦》中的人物无法逃脱曹雪芹为他们设计的悲惨命运。因为红楼梦只是飘浮在人间的一个凄美的梦

篇6: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首《葬花吟》唱响了一篇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一场波澜曲折的梦,在曹雪芹的笔下开始了。荣国府近百年来都繁华富贵,而凤姐为了一时的贪心,偷放了高利贷,被朝廷发现,从此一个团圆的大家庭被搞得支离破碎,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想曹雪芹一家一定有同样的遭遇吧,他把自家由盛到衰,自己的痛苦都写进了长篇小说《红楼梦》里。

小说把人物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柔弱的林黛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红颜薄命的晴雯、心地善良的平儿……。在我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王熙凤,她是大观园的管家,将大观园管理的井然有序,但是最后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害了荣国府一家人,从此荣国府开始衰败,贾母病死、宝玉出家。。。。。。最后,家破人亡。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许多贪官,可能开始的时候,为国家与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但师成名就后,贪婪之心开始滋生,终于失去了自控力,贪污国家与人民许多血汗钱,到处花天酒地生活,最后国家遭受了损失,害了自己和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再看看刘姥姥,她虽然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家老妇人,但是她整天粗茶淡饭生活的自由自在,不需要像凤姐那样整天装着笑脸,提心吊胆地生活,今天的许多老百姓就像刘姥姥一样,虽然吃的不是山珍海味,穿的不是绫罗绸缎,但他们心灵是善良的,生活是充实的,他们用辛勤劳动挣钱,不用提心吊胆地生活,所以他们生活是幸福的。

篇7:读《红楼梦》的心得

寄予了曹雪芹对当时社会世态炎凉的愤慨,也昭示出美丽、善良,大观园一家人同饮对诗,喜接春联,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是含笑的悲剧,通过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生活缩影,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是敢于反判垂死封建贵族阶级的叛臣逆子;同情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浓缩了一切,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以生命为代价,对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她个性体现。她自卑、自尊、自怜,“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篇8:读红楼梦的读书心得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 作家王蒙最近做客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 发表以“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为主题的演讲。不久前, 《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 这让王蒙难以理解, 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 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在王蒙看来, 我们对文学的热爱是恒久的, 只要人还说人话, 文学就不会死亡。王蒙说,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的时代, 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方便、海量和快捷, 在传播如此强大的今天, 文学似乎相形见绌, “很多人觉得每天拿那么厚一本书, 太费劲, 手机拿出来, 画面、色彩、朋友、段子都出来了, 以至于出现一种预言:文学即将死亡。”王蒙认为, 新媒体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参与性与传播的民主, 但是它也带来一些坏处, 浮躁的心态、浅薄性、破碎性、平面性、千篇一律, 没有深度, 没有经典。国外做过一项研究, 在手机上浏览和阅读对大脑的劳动强度、深度和性质都是不一样的。王蒙认为, 文学的弱点也是它最大的优点, “文学经过思维、想象, 通过语言、阅读主体, 获取阅读信息的合作创造出另一个世界。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 连看看精彩的字句都感到疲劳, 那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 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白痴。我们的精神养料如果都从100多字的微博上来, 我们的智商会降到什么程度!”纵观中国文学史, 我们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到了今天, 我们什么发达?电视小品?微博?所以, 王蒙认为, 我们要坚持深度的阅读, 坚持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和悟性, 坚持语言文字的艺术。如果说我们到了今天连《红楼梦》都读不下去, 是中华民族读书人的耻辱。

篇9: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里黛玉所作诗词众多,最清晰预示她的命运的,大约有三首。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与《桃花行》。

当黛玉葬花之时,是与宝玉怄气。她到怡红院来寻宝玉,偏巧看见宝钗进去,暗自心中疑了一层,前去叫门,偏偏晴雯和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来,黛玉痴立门外,隔墙听见宝玉和宝钗在院内笑语,益发伤了情。《葬花吟》便是次日她在避人处的伤心吟。时当春末夏初,大观园春光深浓,花草繁盛,人亦兴致勃勃。就连黛玉和宝玉之间闹了误会,也没什么大不了,哄一哄,笑一笑,说清楚便过去了。依旧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世上的事就怕说不清楚。到有一日他们之间隔了千山万水,百口莫辩的时候,虽然同处一个屋檐下,也是相对怅然。

《秋窗风雨夕》写于秋分之后,风雨之夕。黛玉痰疾发作。这日黛玉喝了两口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近黄昏时,且阴得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玉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成《秋窗风雨夕》一首。那一夜,他冒雨来看她,多少情意尽在眼底,这时还是将来有望的。

黛玉写到《桃花行》时,时值孟春。时日轮回,岁月已薄。虽然众人依旧要起诗社,明眼人都知道是强弩之末,不复往昔盛况。诗情也越来越淡薄,咏的是桃花、柳絮等随风不能自主之物。

这三首诗时间上暗自演进,基本格调一致,都是悲切的底子。顾花自怜,风起残红零落。她是人花相看,寂寞开无主。

奈何前世冤孽,心结难纾。她此来不为别的,就是为偿他前世之恩。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草以一生眼泪还之。可他有了凡人躯体,就有了凡人之思,凡尘的牵绊。他虽知弱水三千,非她不饮,一腔爱意亦只能徘徊于心,欲言又止。

看似无情却有情的人,对红尘仍眷恋奢望,所以必须经历过放手,偿还后才如愿。任由欲念附着人生,衍生情孽,如光透过琉璃,生出五彩斑斓的幻觉来。人既留恋良辰美景,亦必须承受难得的永恒之痛。镜花水月虽美,曲终仍是悲叹。

篇10:读《红楼梦》心得

读《红楼梦》心得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 没有认的!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 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 真的好吗 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说她哭哭啼啼,说她病恹恹的身子,说她小家子气……

上一篇:计生先进个人汇报材料-新下一篇:抓落实抓执行抓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