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

2024-07-28

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共8篇)

篇1: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

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思考

2014-8-27 来源:江西政法网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的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

正确理解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功能定位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把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概括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性和问题针对性,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导航作用。加强社会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高度强调社会建设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以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为主要追求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建设,既包括发展社会事业,即收入分配制度、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也包括社会组织的培育、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的培育和养成,这些既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社会治理主体趋于多元化。政府必须与各种社会组织一起形成协作网络,在共同分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共享公共资源,参与公共治理,并使各方共同受益。

以合作与协商为治理方式。要实现社会治理,必须建立一个以相互依存为基础的、以协作为特征的、纵横协调的、多元统一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要改进治理方式

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就是要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切实改变过去条条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看待,在党委的领导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提高社会自治、自助、自理能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社会治理,要牢固树立法治权威,强化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公共危机的法治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公共危机的长效、制度化手段。坚持源头治理,就是既要抓住问题的“流”,更要治理问题的“源”,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坚持综合治理,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灭火队式”的治理模式,在推进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从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入手,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解决社会问题。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加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要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凡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

实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除依据法律法规需要前置审批外,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要厘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行政机关将适合行业协会商会行使的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行业协会商会要除去行政色彩,真正回归民间。

依法引导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应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尊重我国风俗习惯。境外非政府组织可在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慈善等领域开展活动。未设立代表机构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必须与符合条件的境内法人单位以合作项目形式进行,合作项目应由境内法人单位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同级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合作项目,不得附加政治、宗教或者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条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要建立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面对大量而复杂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增进社会和谐。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大量和频发的社会矛盾中,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实施往往成为触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强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凡是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或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要暂缓出台或不出台,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

建立顺畅有序的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要建立顺畅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当的、规范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从当前来讲,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等等,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心理干预,使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能够及时得到适当的心理援助,从而尽快摆脱心理危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心理危机引发的社会风险。通过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心理咨询、疏导、调节、治疗服务。通过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对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要完善矛盾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从当前来讲,尤其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要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在当前,尤其要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工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是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强化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对食品药品安全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管。落实企业在食品药品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科学化水平,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严格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多渠道投诉举报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依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评价制度,严格查处非法违法或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专项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原则,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储备、调运、接收、发放、回收相衔接的救灾物资应急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捐赠为基本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主导作用,创新特业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巡逻管控等执法方式,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控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注重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基础作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组织治安积极分子、保安、志愿者、居民等力量开展群防群治,集民智于治安,化民力为警力,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局面,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江西省新余市综治办 龙桂松)责任编辑: 万岩松

篇2: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

一、社会救助(共X项工作)

1.开展社会救助专项督查,完成民政、村社工作人员近亲属享受救助备案和银行卡代管备案。(完成时限:X月)

2.“暖巢行动”X.X提升帮扶XXX户。(完成时限:X月)

X.提标低保标准(每月XXXX元)和特困供养人员标准(不低于XXXXX元)。(完成时限:XX月)

4.推进“党建+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试点场景应用,力争获评数字化改革优秀项目。(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完善由组织、政法、民政、教育、财政、人力社保、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组成的“eX救”红色救助党建联盟,定期召开救助帮扶会议,协商推进解决问题。(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围绕“我出点子”“我有行动”“我来参与”等主题,选聘一批党员救助专员,开展结对帮扶、“红帮办”“千名执委姐妹连心”等活动;设置“X”行奔富爱心岗XXX个。(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7.实施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变更和注销,救助资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每月XX日前发放到户。(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8.确保困难家庭探访关爱、幸福清单送达、新申请救助入户、在册救助人员入户复核调查XXX%。(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二、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共X项工作)

1.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的保障水平,年均增加X%以上。(完成时限:X月)

2.出台《XXX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XXX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方案》(试行)。(完成时限:X月)

3.X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镇(街道)未保站完成建设并有效运行。(完成时限:X月)

4.实施“向日葵计划”,帮助困境儿童解决生活、学业、心理、康复、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完成时限:XX月)

5.推进“儿童之家”建设,实现XXX级示范型儿童之家X家以上。(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三、养老服务(共X项工作)

1.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XXX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完成时限:X月)

2.实施“海岛支老、一起安好”四大行动(管理支老、服务支老、文化支老、设施支老)。(完成时限:XX月)

3.推进X康养中心、安和居护理院工程项目及XX、XX、XX等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4.推进X智慧养老指挥中心建设,升级“养老大脑”驾驶仓,优化客户端小程序,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养老院X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能无感终端配备XX家、特殊关爱老年人配备智能“安居宝”XXX户。(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建设康养联合体X家、认知障碍照护床位XXX张、家庭养老床位XXX张、“养老驿站(长者之家)”XX家,完成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XXX户。(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建设“老年食堂”不少于XX家,“惠老助餐”服务不少于XXXX人,新增不少于XXX人。(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7.举办XXX、XXX两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完成养老护理员培训XXXX人次、新增持证护理员XXX人。(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8.完成XX镇XX社区、XX镇XX村X家“XX模式”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9.推进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日常监管及疫情防控工作,完成等级评定。(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四、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共X项工作)

1.制定出台《关于新建社区和社区规模调整的指导意见》和《XXX年轻村社干部“雏雁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完成时限:X月)

2.编制《XXX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和《XXX中心城区社区规划》。(完成时限:X月)

3.创建X级引领型、XXX完善型农村社区。(完成时限:XX月)

4.实施“建美好家园、创幸福生活”邻里节活动,开展社区工作领军人才和“最美”系列评选。(完成时限:XX月)

5.立足“四治融合”平台,以家庭为单位,围绕“居务”“服务”与“家务”三个维度,实施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与民生服务提升行动,探索九大场景应用。(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修订《XXX城乡社区议事协商规范》,升级为XXX地方标准;完成XX个议事协商创新示范点建设。(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7.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完成XX%,打造XX个引领型和示范型“居民会客厅”。(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五、社会工作(共XX项工作)

1.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暨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完成时限:X月)

2.实施“五社联动聚合力、社工服务暖基层”社工月系列活动,开展最美社工和社会工作优秀案例评选。(完成时限:X月)

3.制定出台《XXX关于持续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完成时限:X月)

4.举办“社会组织微党课大赛”。(完成时限X月)

5.开展项目督导、季度社工站大比武、督导人才培育、专职社工能力提升、运营评估等,完成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报名、辅导和考务工作,全X村(社区)工作人员社工证持有率达XX%以上。(完成时限:XX月)

6.完成镇(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工站的建设、运营评估工作,2023全X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完善“XXX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平台”。(完成时限:XX月)

7.开展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进网格送服务、“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培育孵化社区服务、邻里互助、平安建设等社区社会组织,实现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全覆盖。(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8.开展登记社会组织章程核准、检查、财务审计、“双随机”抽查及专项整治等。(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9.完成专职社工人才的引进、培育补贴和继续教育等奖励不少于XX名、社会(社区)工作奖励不少于XX项、社工机构创办和创新项目补助不少于X个。(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0.开设专职社工研修班,培育X级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及社区治理骨干;完成登记社会组织负责人、财务人员和党员的专题培训。(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六、慈善事业(共X项工作)

1.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慈善XX”的实施意见》。(完成时限:X月)

2.发展慈善组织不少于X家、共富基金不少于XX项、爱心驿站不少于XXX家;镇(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运用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活动,实现全X慈善信托零的突破。(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4.投入项目资金约XXXX万元,开展爱心岗位、爱心驿站、爱心暖巢、爱心幼苗、爱心医院、爱心学校、爱心礼包、爱心学子、爱心护老、爱心助农“十爱连心”共富行动。(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开展困难家庭心愿圆梦活动,每个镇(街道)完成“多对一”项目不少于X个,每个村(社区)完成“一对一捐助”项目不少于X个。(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七、殡葬服务(共X项工作)

1.做好清明期间暂停现场祭扫安全保障服务工作,推动殡葬服务机构开展集中代祭扫活动,全力实现“健康、安全、文明”清明目标任务。(完成时限:X月)

2.开展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创建,各镇(街道)创建X级示范点不少于X个,全X拟申报创建X级示范点X个;推进全X镇街道节地生态安葬点(安息堂)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推进包括遗体接运、存放、守灵(告别)、火化、骨灰盒、安葬等X项(暂定)基本惠民殡葬服务全流程免费。(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4.推进“身后事”涉财事项联办,将涉及公证处、公积金、不动产、车管所、银行、证券、保险、X场监管等X个单位的身后事涉财事项纳入“亲人身后事”数字化改革工作中,完善多跨协同办理机制。(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推进“禾逝安”殡仪服务XX试点场景应用开发,争取在XX全X推广应用XX殡仪服务模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探索丧事简办规范标准,引导殡葬简办新风尚,推进移风易俗。(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八、地名管理(共X项工作)

1.开展地名门牌数据空间定位,加快建设民政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推进数字门牌建设。(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2.加强地名工作顶层设计,规范地名申报核准程序,持续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指导镇(街道)规范开展门牌申领服务,满足企业和群众门牌需求。(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4.加强地名文化宣传,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九、婚姻登记(共X项工作)

1.持续推进婚姻登记数字化改革,做好全X集中补领婚姻登记证试点收尾工作。(完成时限:X月)

2.积极推进婚姻登记场所提档升级,通过新建或改建确保达到5A级婚姻登记场所标准。(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在特殊日子邀请有关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金婚夫妇等各界人士为新人颁发结婚证书及《婚事新办、简办倡议书》。(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十、移民工作(共X项工作)

1.实施“党建+”水库移民舒心解困帮扶行动,完善一户一档,落实“十项”关爱帮扶计划,解决好移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2.实施“三治+”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引导参与村社治理、三治积分管理和先进典型选树,推动移民和本地居民融合发展,打造善治移民安置村。(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实施“数字+”水库移民工作综合能力提升行动,依托X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动态监测、主动服务、智能管理,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和资金使用规范。(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篇3: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一、系统治理

(一)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坚持系统治理, 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效结合, 发挥各级党委主阵地的作用;引领社会各个层次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百姓的关系;真正实现政社分开。

(二) 明晰政府与社会的职责

法治政府首先应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不受侵犯, 让全体民众公平、平等享有各项权利和履行义务, 明确政府应行使的义务, 简政放权。使民众的各项社会活动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

二、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治理手段的新变革, 努力实现治理手段从单一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创新社会治理, 归根结底是要改善民生,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其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培育社会组织

加大各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发展, 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类、行业协会类、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等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注册, 并对小型社会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其次, 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促进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另一方面, 划清政府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职能边界, 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逐步实现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改善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 培育社区服务平台

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社区为平台, 树立“居民自治、互助发展、共建分享”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社区居 (村) 委会为基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 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 推广“一站式”“门对门”“扁平化”“网格化”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三) 培育公民道德素养

实现治理方式的创新, 既要靠法治, 又要靠德治, 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渗透在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民众共同认可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 更应树立“全民德治”观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培育公民的道德素养, 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行动的准则, 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四) 注重公民权利的诉求

社会加速变革带给了人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 民众要求表达意愿的诉求越来越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要求改革和完善社会事务的公共决策机制。以人为本的治理, 就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靠群众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顺畅有效的体制机制, 要用群众观点完善群众利益表达与利益诉求。

三、根源治理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实现治理关口前移,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新型社会治理, 应由应急管理转向常态治理、源头治理, 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预控为主。走群众路线, 维护人民群众正当利益, 查找问题的源头, 早发现、早解决, 防患于未然。及时化解和协调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诉求, 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解决人民群众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依法治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 最根本的在于树立法治的信心和法治的理念, 用法治去治理社会, 用法治替代人治。与行政思维、经济思维截然不同,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一要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建设法制社会;用法治的理念思考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把法治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全部纳入法治化轨道。二要加快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尤其是在关于社会组织、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社会稳定等领域立法应尽快取得新突破。三要注重普法教育宣传, 树立法治权威, 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要深化执法、司法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加快建成法治政府。五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构建和夯实国家的“软治理”制度系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多领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转型升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 体现了的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变革。从多个层面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秋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发展活力[N].中国科学报, 2014.11.

[2]陈家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 2012-10-22.

[3]祝良华.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N].学习时报, 2013.12.

篇4: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法治社会

一、建设法治社会的主要瓶颈和制约

(一)社会法治思想观念淡薄

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特权思想根深蒂固,领导干部乐于以人民的“父母官”自居、习惯于依靠权力发号施令,权大于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干预司法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我国人民“奴役思想”还有残留,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信访不信法、信大不信小、信上不信下。

(二)社会治理相关法律制度缺位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增强,我国的法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备、制度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公共服务立法、行政组织立法和社会组织立法还相对滞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需要加强和完善。

(三)当前社会治理任务繁重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突出;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发,公共安全事件增多。社会治理问题又多又难,对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建设法治社会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科学规划社会治理法律体系

第一,从立法上界定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和规范立法的目的和任务,从源头上保障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法可依。第二,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立法进程,尤其要加大规范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力度,制定社会组织法和社区矫正法、社会稳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第三,健全和完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遵循社会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民生动态,更新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机制、运行方式,健全包括公众参与制度、信息公开与透明制度、社会治理应急处置制度、法律救济与责任追究制度等基本程序制度。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一,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治化。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社会组织很好地履行相应职能提供自由空间。第二,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开。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分开,促进实现社会各类角色的合理分化,放开对社会组织在人事权、财政权等方面的控制,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动权,还原社会组织应有的社会地位。第三,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更多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让社会组织发展成为真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激发社会活力。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第一,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护机制,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平台,使各个利益主体的诉求能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能保障。第二,加强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第四,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通过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查权,以司法独立促进司法公正,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完善的司法保护体系。

(四)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第一,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社会理念教育,使之树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第二,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只有树立法治权威,才能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确保权利在法治的保障下行使。第三,确立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公民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5: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任务分解方案

关于印发《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任务分解方案》的通

局属各单位:

现将《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任务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希认真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任务分解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我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根据中央、市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和《荣昌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荣委办发〔2011〕70 号)、《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荣委发〔2012〕22 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将有关工作任务分解如下:

1、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综合目标考核(不低于综合考核总分的10%),摆上重要位置。(办公室)

2、制定局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各单位)

3、局党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办公室)

4、实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确定一把手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根据市级、县关规定,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每年年底分别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安督科)

5、明确责任处室具体负责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与平安建设工

作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明确一名素质好、能力强的同志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联络员。积极参加市综治办组织的各项活动,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法规科)

6、与各单位签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书,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切实指导督促各单位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安督科)

7、全面落实单位安全防范责任制。切实加强单位内部保卫机构和保卫力量建设,不断强化单位内部自防措施,严格落实单位内部治安防范与管理责任。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做到领导、制度、人员和措施“四落实”。认真开展单位内部治安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严格本单位金融物资、档案室、财务室、仓库、保险箱等重点要害部位、重要场所和贵重物品等的管理,全面落实技防、设施防措施,杜绝和减少被盗以及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相关单位科室)

8、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从源头上减少产生社会矛盾纠纷的因素和隐患。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范围和领域的全覆盖。定期研究本单位社会稳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建立维稳督导检查运行机制和定期研究解决维稳重大问题的工作制度。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做好本

系统或单位内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制定本系统或单位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各单位)

9、在城市管理中充分发挥城管队员和环卫工人的作用,积极捕捉治安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违法犯罪空隙;与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的配合协作,加强对所在社区、校园周边地区整治工作。(环卫所、市政大队)

篇6: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

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区委、政法委、综治委的要求,在落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平安创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努力为辖区居民创建一个环境优雅、管理规范、安全方便、生活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区。为芜湖市的率先崛起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街道综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大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力度,强化辖区和社区的治安防范和管理,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防并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街道的各项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推动综治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今年必须广泛宣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宣传各种综治工作的典型经验,学习和宣传各级和兄弟单位综治工作齐抓共管的典型经验,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社区”工作,举办“严打”整治工作、禁毒工作、扫黄打非、护楼护院、见义勇为等成果展览,鼓舞士气、教育群众、震慑犯罪。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总结和学习综治工作的成功经验,研究综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综治工作的对策和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修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搞好新一轮责任制签约,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规

范化、法制化建设,增强创新和争先进位意识,为使街道综治工作跃上新的台阶打下扎实基础。

二、强化法制宣传,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如何求真务实地把工作落在实处,并取得预期效果和达到预期目的,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把普法的宣传教育摆在重要日程和位置。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进社区、法律知识进千家万户”活动。按照规定和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普法教育的内容、法律、法规及文件。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文明学习和校园法制学校为载体,不定期开展普法知识宣传,邀请公、检、法、司等法律专家授课、传授知识,以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推动街道“三个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由街道综治委统一组织协调,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工作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工作为基础,以“金三角”勤俭里等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建立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全社会的防范意识,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在管理和服务上来,努力做到社会安全防范与社区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高他们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

做好关心和引导、扶持辖区内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举办防范、反扒等业务技能培训班,推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到实处,使案件多发地段和楼院的各种案件迅速降下来,推动社区群防群治和创安工作的不断发展。

四、深化安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安全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楼院等创建,提高各种安全创建的质量,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和治保会、调委会、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和联防队伍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等规章制度,扎实认真地利用社区市民法制学校,深入开展普法的宣传和教育,广泛推广“法律进万家”

活动,更好地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而更加扎实地夯实综治工作基础。部分企业军转干部和大批企业退休人员转入社区,给社区注入了新的力量,与此同时也加大了维稳工作的工作量,因此,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要认真落实包保责任制的工作。同时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们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五、积极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

根据区综治委的统一部署,结合社区的具体情况,认认真真地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由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健全责任制。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相应的组织,同时建立并完善工作制度,使“无毒”社区的创

建工作形成网络化、经常化,广泛开展禁毒的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吸毒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求单位、社区、基层干部、家长、社区民警四位一体,包保到位,有效地遏制吸毒人员的发展势头,确保年底按标准验收达标

六、强化“人防、物防、技防 ”的措施落实。继续推广“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干好自家事”的工作机制。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各签约单位,特别是沿街的餐饮业、旅店业和商业门点必须严格执行“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干好自家事”的防控措施。努力遏制门前各种车辆被盗的多发和高发案件的态势。为广大人民群众制造一个良好的购物和消费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特别是一些宾馆等窗口行业必须加强

篇7: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更是“强富美高”新XX建设深入推进之年。扎实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继续保持XX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新的一年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质量效益,更快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稳定经济增长。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做到引进优质增量和做优做强存量并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指标争先进位。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发展走势,时刻关注重点指标增长情况,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工作,以“绩效”促工改,以“工改”促增收,深挖税收潜力,堵塞税收漏洞,促进财税持续增收。二是加快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尊阳电子二期、慧昊新能源、胜达科技、采纳科技二期、大梦想城、感知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快落地、快审批、快开工、快建设、快达产、提效益。鼓励本土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提升规模能级,夯实发展后劲。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引育梯次成长的科创企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入库无锡市雏鹰、瞪羚和准独角兽培育库企业12家以上;建设协同创新的科创载体,结合产业结构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建成XX镇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建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家、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集聚产业急需的科创人才,引进科技人才项目3个,入选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1人、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人、江阴市“暨阳英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人。四是深化国资改革。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抓手,经营做实;以整合政府资源为总揽,资产做大;以国资平台经营性业务有序推进为依托,业务做精,为各类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五是优化服务保障。坚持不懈落实好产业强市、产业强镇等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抓好项目审批、拆迁腾地等各项工作和要素保障。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年内新增上市公司2家。深化政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密切关注困难企业运行情况,健全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逃废债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切实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环境。

二、突出园区改造,更大力度促进转型升级。

一是做优园区规划。

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我镇工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统筹考虑、科学制订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要求,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形象,促进镇域工业经济提档升级。二是做实腾退盘活。镇村合力攻坚,深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厂中厂”专项整治、“散乱污”企业专项治理为抓手,以亩产论英雄、定进退,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决淘汰产能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作坊),严厉打击和清理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通过回收、回购、置换等方式,确保年内盘活存量土地572亩,腾退低效工业用地1050亩,拆迁非工业用地140亩。三是做深运营文章。找准产业定位,依托现有企业优势抓招商,加快形成电子信息、高端金属制品、机械装备、医疗器材、新能源产业集群。严把项目入口关,致力于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好项目、大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注重工业园区长效管理,健全完善管理机构制度,促进工业园区整体环境面貌和管理水平提升。

三、突出建管并重,更新理念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

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功能品质,增强空间治理能力,支撑重大区域战略实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需求,塑造多元、开放、高效、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华泓地块、华强地块和陆桥商住地块出让进度,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二是加快基础建设。有序推进中心污水厂扩建,开工建设新一轮农村污水治理、交警中队改造、红星路北段改建等项目,完成东华路污水主管网建设、人民路延伸段道路绿化、新丰街和陆西大街改造。三是突出常态长效。持续巩固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提升城镇品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针对交通秩序、犬类管理以及乱张贴“小广告”等顽疾,采取定点管理与流动巡查相结合、专项整治与建章立制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定期模测相结合等有效举措,闭环整改问题。

四、突出绿色宜居,更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

一是强化能源管理。

树立“双碳”理念,以“碳达峰”目标为引领,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抓好“能耗双控”,加强“两高”项目管理,提高“绿电”规模。深入推进屋顶光伏电站建设,力争年底完成屋顶电站建设规模50MW。建立能耗指标储备库,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强化水气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监管企业回头看,深化涉VOCs排放重点监管企业整治,督促企业提升改造治污设施,确保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推进华西钢铁深度减排,督促纺织、涂装、橡胶、印刷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编制“一企一策”方案,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加强管网工程建设、支流支浜整治和断面水质达标整改,新建工业污染防治、管网铺设、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14个污染减排项目,推进30条镇村河道美丽河湖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消除劣五类水体。三是强化污防攻坚。认真对接中央、省环保督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民生导向,标本兼治、防治并举,全面开展自查自纠自改工作。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坚持“一案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治理,切实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压减环境信访数量,腾出区域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

五、突出民生福祉,更实举措增进群众获得感。

一是提升保障水平。

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工作主线,完善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全年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2500人,城保参保新增3000人,扶持自主创业300人。实施村社区卫生室改造提升,开展全镇在籍人口参保安全宝小额意外保险保障工作。二是推进民生事业。启动农村自来水户表改造、曙新村农房翻建、新陶家基和陆丰安置房建设和排水达标区建设,确保整体交付安置房271户,完成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加快推进XX实验中学新建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筹划举办各类文体活动500场次,开展20个惠民公益培训项目,新增体育设施面积1万平方米。实施5个现代“美丽农居”和13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新增水稻种植面积500亩。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发挥基层工作优势,推动网格成为感知风险、触角灵敏、行动迅速的基层实战单元;加快完善“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及信访稳定工作联动机制向基层延伸;推进法定途径分类处理,注重各责任单位法定途径清单运用,积极引导群众依法定途径反映诉求,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六、突出勤政廉政,更优作风塑造政府形象。

篇8: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一、社会转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背景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过程, 尽管学界对社会转型的含义认识不尽相同, 但都认可社会转型确实在发生, 并且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 社会转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变动。而社会结构的主体则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 因而社会转型可以看作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 其特征为整体性、渐进性、异质性、重叠性、形式性等。[1]还有学者认为,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 其含义包括: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社会转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三个方面。[2]郑杭生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做过两种阐释:第一, “社会转型”, 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社会学术语, 意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型的转变, 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说详细一点, 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 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 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 “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 几乎是同义的。第二, 中国的社会转型, 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迈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过程。或者说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即社会结构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后一阐述是对前一阐述的深化。[3]

总之, 对于社会转型的含义, 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尽管表述不尽相同, 但基本认同社会转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并且这种转变是全面的,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转变。因此, 社会转型是指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性转变, 是从传统向现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至后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向法治社会全面转变的过程。

一般而言, 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都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既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社会转型一般会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来讲, 除了复杂性, 更具有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农村社会转型的落后性

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讲, 中国社会转型不仅要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还要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从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来看, 农业在2010年已经仅占10%左右, 但是这绝不能说中国已经超越了农业社会阶段, 虽然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高。同时,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6%, 但是按照户籍计算, 城镇化率只有35.29%, 相差17.3%。如果按照52.6%的城镇化率计算的话, 那么我国还有6亿多农民, 如果按照户籍城镇化率计算, 那么中国还有8亿多农民。即使按6亿计算, 中国的农民数量还是非常多, 尽管这6亿农民在农村并非全部都从事农业生产, 但他们也没有从事非农业生产。同时, 尽管我国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已经比较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卷入到社会化、商品化的市场大潮中, 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还广泛存在。因而, 总体来看, 我国还远远没有完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如果将整个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划分, 并将每个时期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 根据我们构造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个指标评价, 到2005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50, 这表明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4]因而, 虽然我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成了工业经济大国, 但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还没有完全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 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非同步性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 农村经济转型明显快于社会转型。随着1985年我国改革重心向城市的转移, 从1978年到1984年不断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重新开始扩大。2012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出入为2456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 城乡收入差距为3.1∶1。可以说,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 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仍没有明显缩小的态势。同时, 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对6000多户农村居民过去三年的现金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 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人均收入差距有10倍之多。分区域来看, 西部地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为8.81∶1, 东部次之为7.71∶1, 中部为7.16∶1。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 正在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除此之外, 农村民生问题也比较突出。涉及民生的问题很多, 如就业、社保、医疗、教育, 等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国家包办了所有这些社会事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医疗、教育等实行社会化改革。在改革中, 由于过度强调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没有担当起“兜底”的作用。因而, 这些民生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如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 基础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等, 都成为影响普通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

3. 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滞后性

随着社会转型, 我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解体, 但新的社会治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包括城市与乡村两个层面, 在城市, 国家通过“单位”体制控制每一个职工, 而在农村则通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体制控制每一个农民。1978年农村改革后,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管理体制瓦解, 乡村社会建立起了乡政村治的管理体制。而在城市, “单位”体制也慢慢瓦解, “单位”不再对职工的医疗、住房、养老等全面负责, 很多城市居民失去了原来对“单位”的高度认同。可以说,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后单位社会。而在后单位社会里, “国家———社会———个人”这样一个扁平的社会结构意味着, “这种社会结构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达, 这些社会组织不是原来无所不包的单位组织, 而是实行契约化管理的市场主体。这样, 社会结构的构建逻辑从原来自上而下、权力集中的机制, 向个人独立和自由基础上的社会整合机制转变, 社会秩序从原来的行政性建构向契约性建构。”[5]因而, 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 的产生和发展。1978年以来, 中国的社会组织可谓发展迅速, 但是发展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很多社会组织都是在政府的框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成为了“政府的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 农村社会组织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难以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因而, 随着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解体, 适应新的农村社会发展的治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当前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具有滞后性。

二、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重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要求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作为农村社会治理自然也需要实现创新。更为重要的是,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整个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1. 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后, 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社会管理的要求。首先, 在城镇化背景下, 很多农民离开农村常年在城市居住, 但是并没有得到城市认可的社会身份, 他们在身份上还是农民, 但是他们又脱离农村, 有人说他们是城市的“候鸟”, 实际上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候鸟”, 更是农村的“候鸟”。那么对于这一部分群体, 传统的农村对农民的管理方式肯定已经无效。因而, 如何实现对农民工这些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需要在治理机制上实现创新。其次,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 对城镇化有着较强的利益冲动。这种利益冲动导致的城镇化, 往往会剥夺农民的利益。因而, 由于土地利益问题导致的农村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 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依靠传统的以“管制”为特征的社会管理方式、单纯依靠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已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因而, 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既实现城镇化的发展, 又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再次, 改革开放以来,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同时, 在传统农村社会的管理中, 历史形成的乡土文化、血缘姻亲、伦理观念发挥了很大作用, 人治特征明显, 而在由人治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 农民的法治意识、法制观念越来越强, 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切依靠法律办事的程度, 因而, “人治”“法治”并存, 相互交织。像农村的群体性事件, 就既有依靠政府“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 又有依靠“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的“人治”行为。总之, 社会转型要求必须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

2.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整个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

从社会管理的空间来讲, 社会治理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而相对于城市来说, 由农村社会的特点决定, 农村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与城市相比, 我国农村分布比较分散,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表现尤为明显, 分散的农村远离政治权力, 远离政府所在地, 因而无论是对其管理、还是对其提供公共服务, 难度都更大、成本都更高。同时, 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 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但由于土地利益、乡村干部腐败、政府消极作为、不作为等问题引起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如海南感城事件、广东乌坎事件、广东揭阳事件, 等等。这些事件不仅规模大, 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另外, 整体而言, 农民受教育水平比城市居民要低, 其文化素质相应也比较低。而社会治理创新则要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那么作为农民这一群体, 其如何参与、参与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治理状况。

3. 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我国,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 农村是我国最广大的地区, 而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社会群体。“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2004年以来, 党中央连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 涉及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农合及新农保的公共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是我们看到“三农”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比如农民问题, 现在除了2.6亿农民工之外, 在很多农村, 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386199”部队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 然而正是这支主力部队恰恰又是最需要得到关注的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如农村留守老人, 其数量已近5000万, 传统的家庭养老、养儿防老以及土地养老等模式已经难以解决这些留守老人养老的问题。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着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能无靠等突出问题。再如,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 导致性格孤僻, 并且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照看, 暑期溺亡等人身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农村集体组织、依靠农民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 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三、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实现路径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当前,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应该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

1. 实现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

社会治理创新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 (私人部门) 与社会 (第三部门) 多元主体的作用, 形成合作共治的治理格局, 改变过去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建立这一社会治理格局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政府与市场以及社会的良性互动。而要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格局, 关键的就是政府特别是县、乡基层政府应当转变自身职能。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我国形成了以“管制”为特征的政府职能, 其主要目标是加强对社会的控制。而社会治理创新则要求政府从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 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为政府工作目标,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虽然经过几轮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职能有了一定转变, 但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作用的发挥。这就需要基层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真正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 合理界定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让第三部门充分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真正打造阳光政府、有限责任政府。

2. 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中, 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即把“农村社会管理内涵理解狭隘化, 把农村社会管理仅仅理解为乡镇信访、人民调解、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社会维稳工作。可以说, 这种理解和认识在当前的基层乡镇居主流地位。”[6]这一认识误区说明了在过去的农村社会管理中, 基层政府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处置上。应当说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农村社会矛盾化解方面, 基层政府虽消耗了大量精力, 甚至有的基层政府把相当多的人力、财力用于维稳工作, 但取得的效果却难尽人意, 农村社会矛盾频发的现象依然存在, 基层政府虽也强调农村社会矛盾的“防”和“控”, 但是应该如何有效“防”、“控”却没有好的办法。在社会治理创新中, 应完善农村社会矛盾调处的体制机制。首先, 应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的预防机制, 包括信息收集制度、矛盾分流规范制度、矛盾排查制度、舆论引导制度, 等等。其次, 应建立以人民调解制度为主, 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辅的“大调解”机制。“大调解”格局的建立, 不仅要完善这三项调解制度, 而且要实现这三项制度的有效衔接, 充分发挥三种调解制度的合力效应。再次, 应建立农村社会矛盾的应急处置机制。农村社会矛盾的处置需要科学应对。这就需要基层政府首先提高自身处置社会问题特别是危机事件的能力, 遵循科学的方法, 根据制定的预案, 冷静处置, 科学、果断决策。

3. 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社会治理创新要求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 那么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 政府就应当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为农民提供符合农民利益需求的公共服务, 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等。长期以来,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下, 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 在公共服务方面, 农村与城市相比, 差距也非常明显。因而, 农民作为同等的国民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因而, 如何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这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方面, 应在WTO规则框架下, 应充分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WTO规则中, “绿箱”政策属于不可起诉补贴, 且在WTO规定的12种“绿箱”政策措施中, 我国还有一半没有使用。同时, “黄箱”政策也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 要加强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待遇, 缩小城乡待遇差别。

4.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

长期以来, 中国的社会组织处于弱势地位, 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条件有限, 难以有效承担国家退出社会后留下的社会治理职能。在农村, 虽然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距离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村委会就是典型的农村社会组织, 但很多学者认为, 村委会由于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 因而其具有典型的“官民二重性”, 成为了“政府的非政府组织”。再如农村经济类社会组织, 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重建立、轻建设”, 运转并不规范, 内部管理缺乏制度性规定, 很多合作社建立起来之后, 一开始红红火火, 但时间长了就会陷入瘫痪之中。因而, 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有限。对此, 应要进一步改革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改革农村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分别负责的双重负责管理体制, 切实让农村社会组织回归到非盈利、公共性和民间性, 剥离农村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附, 让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内全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应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的立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社会组织,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5. 有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不能只关注农村经济发展, 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 还应该关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注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 但在精神文明领域、道德领域等方面却建设不足, 农村精神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在韩国, 很多农村都没有墙, 没有墙的韩国农村、韩国农民相互合作, 以“协同”、“互助”为基本精神, 在“新村运动”中实现了韩国经济的腾飞。因而, 如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也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任务。有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最关键的就是应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为此, 应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和文化水平, 立足于不同农民群体的生活需要和利益诉求, 运用生动活泼的各种文化方式形象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实质, 使其贴近农民、贴近农村, 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其真正进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杜玉华.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2]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06) .

[3]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2) .

[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02) .

[5]廖小平.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大表现[J].浙江社会科学, 2013, (04) .

上一篇:四下名师课堂实录下一篇:大创个人总结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