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8-24

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8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我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

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多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我市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藕、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我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

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

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五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4、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土地流转信息员的作用,明确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做好土地流转的信息搜集发布、政策咨询服务、流转价格评估、合同审查备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二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和仲裁机构,完善土地流转交易制度、纠纷调解和仲裁制度等,以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篇2: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特点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很早就在农村自发进行,但多以零星、口头协议为主,没有形成规模。

2008年5月起,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的破题之举,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目前,全市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共累计规范流转土地30.5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10%左右,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规模经营有进展。土地流转促进了专业大户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xx县共流转土地5.3万亩,其中3.3万亩用于发展高效茶园,占流转面积的62%,茶叶基地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3300吨,产值突破3亿元,加速了“茶饮一业率先突破”和“西北名茶大县”建设进程。该县茶叶大户洪善存,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自己建起了300亩标准化高效茶叶基地,常年雇用当地劳动力50多人,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效茶园1000多亩。xx县扶持大户跨组、跨村甚至跨县区流转土地发展烤烟,全县种植规模由过去的10万亩发展到12万亩,其中:10亩以上5335户、20亩以上2017户,大户占烟农总户的60%左右,形成了旱坝川、大岭村等三个千亩板块烤烟基地。

二是农民收入有增长。一是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全市流转土地30万亩,按每亩流转费400元计算,计1.2亿元,农民人均可获得近50元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二是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将土地流出后,无论外出务工或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还是就地在大户从事产业经营,年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三是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一亩一等水田,发展传统农业,一般一年一油一稻,净收入500元。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效益是传统农业的4—10倍。

三是农村社会有进步。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民土地财产的收益权,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农外”的转移。2009年全市向市外转移劳动力50万人,保持了去年的水平;乡外市内(下转三版)转移10万人,农民人均增收61元;乡内就地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的势头较旺。xx县城关镇上坝村400多名青壮年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村劳力的80%。摆脱了土地牵绊的农民走向城镇,进入二、三产业,或成为产业工人,或成为城镇居民,或在竞相创业中成为大小老板。这种趋势,农村不仅会因为农民减少、人均资源增加而不断富裕起来,而且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也必将随之加快。

二、基本做法

政府从加强领导、健全体系、落实责任、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安排,形成了市、县、乡、村土地流转网络体系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试点先行,创新流转形式。去年5月底,市上在xx镇xx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试点工作,基本经验是,坚持把宣传引导放在首位,规范以合同签订为核心的流转程序,实行一年一兑现的实物地租制,坚持土地围绕高效产业流转。各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流转形式。

2、规范管理,确保不出问题。市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程序、四项制度”,即: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信息发布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纠纷调处制度,建立了村级“一册一档”、乡镇“一栏一册一档”、县区“一栏一册”、市级“一栏”的四级上下衔接、各有侧重的管理规范。一年来,在全面落实到位的过程中,突出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严格合同管理。各县区统一由农业局印制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流转双方逐户签订合同,同时对已流转未签合同或合同不规范的进行了补签。二是规范档案管理。流转合同一式四份,除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外,乡、村两级组织各保管一份,作为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信息网络。各村将有意向流出土地的农户信息登记上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汇总建档,同时上报县区流转办,县区流转办将好田好地30亩以上、坡地50亩以上,荒山荒坡100亩以上的进行项目包装,以政府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招商信息,同时上报市指导办备案。

篇3:关于武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问题

㈠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在问到“你所在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时, 选择“转包”的占78%;选择“出租”的占6.9%;选择“转让”的占4.5%;选择“互换”的占10.6%;选择“入股”的人数为零。由此可见, 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而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这一形式基本不存在。

㈡土地流转规模小在问到“你们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时, 3.4%的人认为土地流转规模较大, 47.4%的人认为比较小, 49.2%的人认为很小。据了解, 一般各村进行土地流转的仅有几户、十几户, 多的也就是二十几户;转包、转让、互换只是在个别农户间进行, 难成规模化气候。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民经营中的自发、自主行为, 目的大都是为了方便耕作, 或是为让闲置土地不至于落荒。这些流转绝大部分在外出打工农民的亲戚、朋友、邻居间私下完成, 流转规模较小, 流转土地分散, 流转价格普遍较低。

㈢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在问到“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的方式”时, 61.7%的人认为“一般只是口头约定”;30%的人认为“有些订立了书面合同”;认为“订立合同的情况比较多”的仅占8.3%。

㈣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不深入在问到“农民对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是否了解”时, 8.5%的人认为“不了解”, 72.9%的人认为“知道一些”;18.6%的人认为“比较清楚”。在问到“你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时, 44.8%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41.4%的人表示自己“积极推动本村土地流转”, 13.8%的人“不赞成土地流转”。在问到“乡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态度”时, 36.2%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53.4%的人表示“正在积极推动”, 10.4%的人认为“不鼓励土地流转”。

二、原因分析

㈠农民的“后顾之忧”尚未解除在调查中, 当问到“你认为制约本村土地流转的原因”时, 83.4%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民离不开土地”, 8.3%的人认为“农户想流转找不到转让人”, 另有8.3%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对此,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农民工就业难”、“农民思想中没有流转的意识、对土地流转不认识、不了解”等等。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民的生活支出主要还是靠土地收入来解决, 土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尤其对一些缺乏谋生技能的农民来讲, 土地意味着全部收入, 自然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 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 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㈡农村生产力现实发展水平制约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水平最终取决于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现代农业越发育, 二三产业越发达, 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尤其是非农就业渠道和较高的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的要求越强烈。从目前武威的情况看, 一方面, 现代农业发育不足,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土地流转收益相对较低, 绝大多数农户流转土地的需求并不迫切, 短期内也难以形成土地大规模流转的趋势;另一方面, 农村撂荒耕地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 土地流转尽管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但土地流转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㈢配套服务不到位, 体系有待健全有关方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指导不够,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流转平台未建立, 土地流转信息不畅, 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 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 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没有专业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 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土地流转价格难以把握, 土地资源效益低。

三、对策建议

㈠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解决耕地零散分割、规模过小问题,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 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土地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拔苗助长”。在推进土地流转时, 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尊重农民的经营权、自主权, 切不可背离实际, 一哄而上, 更不能武断强迫。现阶段实行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实行土地流转, 要把功夫放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城镇化上, 为农民稳定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各级干部, 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 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要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 更是一笔资产, 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的有效手段。要通过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使土地流转由自发转向自觉。

㈡调整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前提条件,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一方面,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使一部分农民逐渐离开土地, 向二三产业转移, 不再依靠土地寻求收入, 迫切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 从而形成土地流转的供方市场。另一方面, 一部分掌握一技之长的种养大户面向市场,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他们在扩大经营规模中, 需要拥有更多的土地经营权, 从而形成了土地流转的需方市场。

促进土地流转,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把现代农业建设同劳动力输转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政策, 积极引导, 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少量的承包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 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 向优势产业流动, 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篇4: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土地流转;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25

1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近年来,磐石市始终把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政府扶持不干预,指导不包办”的思路,以群众自愿和依法、有序、有偿流转为前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磐石市共辖15个乡(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4万,农业人口33万,农户总数8.6万户。实有耕地面积8.1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7449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9.1%,流转户数5247户,占全市承包农户总数6.1%,涉及15个乡(镇、街),1个开发区,其中转包5596公顷,出租1125公顷,转让570公顷,互换108公顷,委托代耕50公顷。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2.1土地流转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从经营模式看,主要有农户委托型、大户承包型、合作生产型等,大多以承包耕地为主。

2.2土地流转的进程提速

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只有5926公顷,2012年达到7449公顷,年均递增7.9%。呈现有序、有度、有效的特点,促进了农民增收。

2.3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

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程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扩展到外村、外乡。如吉昌镇烧锅鲜村土地流转达167公顷,涉及周边村和外乡(镇)。

2.4土地流转的期限延长

土地流转期限一般由原来的1~2年,延长至2~5年,我市流转期限3年以内(含3年)6495公顷,4~5年(含5年)543公顷,6~10年(含10年)187公顷,10年以上224公顷。

3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措施

3.1营造宽松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出台了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促进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目前,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52个,并涌现出烟筒山隆丰精米加工、黑石黄营葡萄、取柴河王家食用菌、富太中和养牛、红旗岭草莓、石嘴蛋鸡等一批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578人,流转土地776公顷;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我市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烟筒山、明城、红旗岭等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729人,流转土地1100公顷;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创业和创收,让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市以市农广校、市农机校、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对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300~600元,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让每个外出打工农民都掌握一技之长。2013年全市域外输出劳动力5.7万人次,流转土地2625公顷。

3.2把握原则,确保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由农户自主决定,不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二是坚持平等协商、有偿流转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政府不干预,其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三是坚持依法有序原则。我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土地流转中,严格规定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的剩余期限;四是坚持规范操作原则。采取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组织流转双方签订标准化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流转台账等方式,发挥好流转双方“中间人”的纽带作用。

3.3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

一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我市、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每一起土地流转都及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已经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备案,并实行专柜存放,专人保管;二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为保证土地流转有序进行,我市规定流转双方必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农户之间无偿转让、零星转包的,可以不签订合同,但要到村委会登记备案。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登记、鉴证;三是实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制度,使流转纠纷得到及时解决。

3.4总结并在全市推广三种土地流转模式

一是朝阳山镇大快当村赵大院屯农业产业化企业整屯流转模式。大快当村赵大院屯现有农业人口260人,户数48户,耕地面积140公顷,其中:旱田104公顷。2013年1月吉林省松花江种业公司委派专业人员到赵大院屯实地踏查地理环境,认为比较适宜种子繁育,经种业公司、村委会和农户三方协商,最终种业公司与赵大院屯全体农户达成协议,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将赵大院屯所有旱田全部流转给种业公司,并与所有农户签订标准化流转合同,流转金额106万元。目前,种业公司已预付定金21万元,余款85万元待开春种地测量实际面积时补齐。

二是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合作社统一流转模式。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现有农业人口526人,户数138户,耕地面积310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2012年,经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松山镇飘香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所有农户共同协商,将大色力屯40公顷水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松山镇飘香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注册“爱耕”牌有机大米,对外出售,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土地转出农户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增加了收入。

三是明城镇石山村土地流转集中统一发包模式。明城镇石山村现有耕地面积146公顷,其中水田8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89公顷,原有农业户数255户,农业人口772人,劳动力512人。石山村是一个朝鲜族村,从2001年开始农民逐渐外出打工,到2011年底,外出打工劳动力达到474人(其中:国外打工35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93%。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承包地无人耕种。经村委会与农户协商,采取村委会集中统一发包的形式,农户将承包地统一承包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对外竞价发包。承包费先由在家社员讨论确定底价,然后召开竞标大会,村委会集中统一对外竞价发包。竞标对象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是外来人员或企业。2012年,村委会将全村120公顷耕地全部承包给外地8个种粮大户,收取承包费67万元,按统一标准558元/亩分配给社员。采取村委会集中统一发包的形式经营土地,社员收益高于一家一户单独经营,在家社员也纷纷将土地承包给村委会,统一经营,自己从事其他产业。

4磐石市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4.1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满足了有技术特色、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

4.2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能够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形成产业链,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

4.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磐石市每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万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部分乡村出现劳力紧张,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篇5: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了较好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五个特点:

1、流转规模日趋扩大化。我县耕地总面积**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田**万亩,人均耕地面积6.15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并且多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但自2002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民的择业渠道日益拓宽,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加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下岗职工等纷纷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扩大了对流转土地的需求。2004年我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1%,200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2%,同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

2、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从调查看,我县的土地流转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转包型。指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目前这种形式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005年全县转包土地面积达 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二是租赁型。就是农户将土地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2005年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的面积达 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三是互换型。为了耕种方便或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农户之间或农户与集体经济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串换承包地,原承包关系不变。2005年以互换的形式流转土地 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四是入股型。就是农民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公司结成共同体。目前全县有 亩土地以入股型进行流转,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

3、流转主体日趋多元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城镇居民等都纷纷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2005年农户间的土地流转面积为13.7万亩。非农业户参与土地流转达到300多户,流转面积达 万亩。

4、流转用途仍呈单一化。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后的土地用途基本都是用于种植业生产,搞其他行业的较少。2004年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达 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0.3%,2005年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达 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6%.5、流转效益日趋综合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统一了粮食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节约种粮成本。土地经过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生产者可以对规划决策、组织生产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精确计算,从而实行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调查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之后,对促进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转出方增加了地权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土地经营权收入达 元。另一方面,转出方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劳务获得新的收入。仅2004年,我县外劳务输出实现总收入 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650元。再一方面,转入方形成规模经营,增加收入。据统计,2004年,土地流转的转入方平均增收 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的土地流转仍处于较低层次,流转范围较窄,流转的规模较小,流转的层次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

一是农户间转包的多,租赁、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少。全县转包土地 亩,占土地总流转面积的 %,其收益普遍偏低。土地租赁的收益较高,全县土地租赁总面积 亩,仅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 %。农村土地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发展缓慢。

二是流转给一般农户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全县土地流转共涉及 户,其中流转给一般农户的达 户,而流转给专业大户的仅有 户,占总户数的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流转期短的多,期长的少。2005年全县土地流转期5年以下的土地面积为 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流转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面积为 亩,仅占流转总面积的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是口头流转的多,书面流转的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

书面协议,内容也很简单,形式不规范不健全。由于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使土地增值,部分转出土地农民借合同不规范的机会索要回土地经营权,引发了很多农村土地纠纷,给农村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五是农户间自发流转的多,经村集体组织流转的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自发的流转为主,经过村集体统一组织或上报经村集体备案的很少。2004年全县土地流转的 亩土地,经过村集体组织或报村委会备案的只有 亩,仅占 %。

三、几点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的实际,我们认为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要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要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要加大典型引导力度。乡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投身非农产业,加快土地流转。

2、要把加强管理作为根本,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一方面,要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对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行为,教育引导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并报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要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土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为防止土地投机行为,已流转的农村土地,受让方不得进行再流转。土地流转年限不能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应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组织以股份制为基础的农业公司,农户间以土地使用权为股权,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

3、要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

篇6: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龙潭乡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龙潭乡位于思茅区西南部,距思茅60公里,辖6个村委会(其中一个为易地移民村),54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总人口10582人、农业户2029户、10079人,有耕地面积23883.4亩,人均耕地面积2.37亩。

龙潭乡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村有2个,流转耕地面积602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其中:龙潭村5625亩,转包1584亩,转让4068亩;转包370亩。

一、存在问题和困难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龙潭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思想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民认为土地一旦流转出去,将难以收回,因此不愿轻易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一些长期在外经商务工的农民,有的甚至举家外迁,不再以土地为生,但仍然把土地当作最终退路,对有关政策也心存疑虑,流转意愿不强。

二是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一方面现行的土地承包法律政策造成了各家各户承包耕地较为分散,好坏地插花,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别人种,农村土地流转不畅,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也造成了极少数土地的抛荒。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规定落实不够,还存在“几年一调整”现象,1这也影响了农户的流转意愿和业主的稳定预期。

三是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程序不够规范。没有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信息不畅。

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宣传发动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事关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我乡努力做到合力推动: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林业、财政、国土、水利、劳动、教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发动、政策指导、招商引资和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二是宣传发动。利用入户宣传发动等形式,结合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成功事例,有针对性地宣传市、区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及其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三是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二)规范流转,服务促动

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全乡各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一是做好二轮承包后续完善工作。扎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和承包合同签订的扫尾工作,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制度基础。二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农业部门及其经管机构为依托,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土地流转档案,为农村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和合同签订指导等服务。三是切实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做到“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和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招商引资,项目带动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带动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另一方面,有组织的农村土地流转解除了外出劳力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加快转移,农民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等,另辟致富渠道,其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远远高于原来的务农收入。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意见:

(一)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要求,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 展生产力,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要通过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二)加强管理,搞好服务。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切实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二要加快建立区、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三)加大扶持,提供保障,不断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空间。一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有效的空间。二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进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

篇7:关于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况的调研报告

2009年6月20日

为全面掌握我市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努力推动我市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科学赶超发展,我局于5月中、下旬就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基本情况

全市辖五个县(市)区,共24个乡,35个镇。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呈加快趋势,目前,我市耕地流转面积达17.02万亩,涉及5.2万户农户,分别占全市耕地总面积和农户总数的9.8%和9.24%,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1、领导重视,把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湘潭市政府朱少中副市长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认真抓好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延包的档案管理工作”。岳塘区委办、区政府办在《关于进一步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岳办发[2008]48号)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档案,要求规范建档建制,严格按照“五到户”(承包面积、承包地成员、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基本农田标注到户)、“四相符”(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相符)的规范原则开展工作。同时区档案局进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农村土地承包(延包)档案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湘乡市委、市政府在湘党发[1996]25号、湘政发[1997]06号、湘政发[1998]22号、湘办发[2008]27号文件中对农村土地承包(延包)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乡、村都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和档案管理责任制;做到合同、证书、方案、台帐完整齐全;按照“组有档案袋、村有档案柜、乡(镇)有档案室、市有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实行分级管理。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确定“承包合同书、承包人口清册、田亩清册及上级的文件、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村民小组的调整方案和制度等,都要认真收集归档”。雨湖区先锋乡、昭潭乡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都列入了村级绩效考核之中。

2、档案管理逐步完善。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是在乡(镇)政府和村的统一安排下,再由承包方与发包方(农民)直接进行签订。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形成的档案资料实行分级管理:农户保存权证、合同书;村保存合同书、分户花名册;乡(镇)保存合同书、分户花名册、登记簿、电子档案;县(市)区农经局保存电子档案。大部分单位都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与制度,并安排档案员负责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同时对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实行数字化管理。如岳塘区荷塘乡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专门协调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各项事务与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雨湖区先锋乡各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已按要求归档,5个村共归集档案53卷,并设专柜保管。楠竹山镇经管站按要求将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移交到镇档案室,并设立专柜,分类存放,建立了目录索引和查借阅登记等。韶山市农经局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建立了仲裁档案,制订了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发挥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作用,调解了大量的纠纷,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湘乡市农经局基本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使之快速查阅、利用切实可行。

3、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湘钢技改工程续建、市体育中心扩建等工程建设,涉及到补偿霞城乡部分村民的问题,补偿费用如何计算缺乏依据,通过调阅霞城乡土地延包档案,找到了村民承包土地的依据,既保证了征拆工作顺利进行,又让村民感到满意。有了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就像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放手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做文章,同时,承包经营者也受到约束,不得随便更改土地的用途和性质,确保了中央政策到位。

二、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受条件制约,发展不平衡。

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核发工作已近尾声,但管理工作很不平衡。有的乡(镇)人员配备齐全,工作开展快,已完成权证换发工作,相应的档案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有的乡(镇)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无保证,工作开展慢,尚未完成合同的审核工作;还有的乡(镇)、村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既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又缺少相应的设施设备,档案工作处于停滞或暂缓状态。这些都影响着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档案意识淡薄,专业人才短缺。

增强档案意识,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前提,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基层干部对档案工作还是有所认识,但也有部分干部档案意识淡薄,对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保管好合同书、经营权证、登记簿就可以了,而忽视了诸如上级政策法规性文件、市、乡(镇)形成的意见、方案、汇报、总结、会议材料、纠纷调解等其他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从而导致档案的流失。也有个别村和农户有依赖思想,认为当地政府有档可查,自己建档并不重要。还有部分基层单位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未能给予人、财、物和档案整理时间的保证。

档案工作不仅重要,而且是一项专业性、连续性较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是难以胜任的。据调查,全市基层,特别是乡(镇)、村熟悉档案工作,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是少之又少,且兼职较多、变动频繁,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3、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欠规范,指导监督滞后。

调查发现,许多承包合同由农户与农户双方口头协议而成,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的书面协议,即使有书面协议,也没有告知农经部门,乡(镇)经管站和行政村都没有存档,这明显不符合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政策规定,农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如湘潭县梅林桥镇宝塔村38亩林木基地,就因为没有按规定签订协议,乡(镇)经管站没有相关材料,导致纠纷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引发土地用途之争。还有不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分户花名册、登记薄存在复写字迹和圆珠笔字迹,极不利于档案的保管保护。

调查还发现,某乡(镇)1996年的二轮土地承包资料一直没有整理。某些乡(镇)对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合同没有实行集中管理,一直由村委会保管,因工作人员频繁更换,使档案遗失严重,给权证换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如湘潭县梅林桥镇,38个村只有20个村保存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材料,且大多不规范、不完整。

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全市大部分档案员属首次接触这项工作。目前,国家和省尚未出台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农村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也是在摸索开展,显得比较滞后。

4、保管条件简陋,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许多农经站没有设置档案室,许多村没有专门的档案柜,更没有安排专项经费,致使档案得不到有效的保管与保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市财政在这项工作中仅安排了几十万元专项经费,县(市)区就更少了,许多乡(镇)、村的工作经费基本没有着落。在这种情况下,各基层单位要对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湘潭县22个乡(镇),只有18个乡(镇)有档案室或档案柜,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的需要。

三、加强我市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是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尤其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关系,维护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农业和档案部门应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齐抓共管、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管理体系。一是要提高认识。各县(市、区)农经局要把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要把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作为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与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同步开展。二是加强督查、指导。各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加强对乡(镇)、村档案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防止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毁损和丢失。可考虑与“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把相关内容制成宣传画、展板或者音像材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业务指导上,常年为基层服务,使“三下乡”变为“三在乡”。三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县(市)区农经局、乡(镇)、村三级档案管理体系,要做到县(市)区农经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室、乡(镇)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站。对合同类、仲裁类等重要的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均应分别纳入其归档范围,确定保管期限。对发现拒不归档、擅自销毁、涂改、隐匿档案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并与市经管局相应网站联网,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系。第三,培育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中介组织。要按照市场规律,鼓励一部分有经济实力、有资信度的民间中介组织参入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自主服务运行模式,以加大对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动态档案的管理。

2、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规范管理。

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齐全、完整的前提。凡是已经办理完毕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材料均应按照档案工作规范要求,结合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际,分门别类整理装订成册,登记编号并编制检索工具;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防止档案的损毁和丢失;对合同类、仲裁类等重要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应移交一套到县(市)区档案馆保存;要建立档案保管制度,定期检查,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对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的动态情况,要及时登记、更新;要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信息的微机管理,以便查阅和利用。

3、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档案保管保护到位。

各级政府要足额安排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专项资金,并争取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统一配置所需的设施设备,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保管保护,要符合《档案法》和《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安全、适用、便于查找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完整、安全。

4、加大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发力度。

各级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需求,主动服务,简化查询手续,充分发挥土地承包(延包)、档案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延包)、档案中的各种信息,积极引导、鼓励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依法采取转让、转包、入股、出租、互换等形式进行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功能转换,加强农业布局整体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程度。

各级农村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部门要健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体系,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土地承包(延包)、经营权流转档案,为发包方、承包方、土地流转受让方提供优质的调解、仲裁服务。

5、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篇8:平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土地流转,产业富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近年来, 平凉市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农村发展和产业富民战略之中, 统筹考虑, 全面推进。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引导农村闲置土地合理流转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各县 (区)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出台了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 从政策、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基本情况

平凉市共有44.63万农户、194.8万农业人口、112.13万农村劳动力;总耕地面积558万亩, 其中家庭承包经营549.44万亩, 占98.5%;承包经营农户42.79万户, 签发承包经营权证42.64万本, 承包合同42.73万份, 分别占总数的95.9%、99.6%和99.9%;机动地5.16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0.9%。截至2013年底, 平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63.02万亩, 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1.5%, 涉及13.98万户, 占承包农户数的32.7%。签订流转合同7.95万份、38.94万亩, 分别占总数的56.9%和61.8%, 其中转包24.89万亩、转让1.02万亩、互换8.75万亩、出租20.32万亩、股份合作0.048万亩、其他形式7.98万亩, 分别占总流转面积的39.5%、1.6%、13.9%、32.2%、0.1%和12.7%。流入农户49.36万亩, 流入专业合作社4.29万亩, 流入企业4.83万亩, 流入其他主体的4.54万亩, 分别占总流转面积的78.3%、6.8%、7.7%和7.2%。流转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34.52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54.8%。

综观平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历程,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逐年增加和现代农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使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长;二是土地大面积流转的基础已基本形成;三是流转对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四是流转范围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大;五是流转形式由最初转包转让向多样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㈠规模经营面积小, 土地流转效益差

2013年, 平凉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58.81万亩, 占承包面积的10.7%, 流转规模经营10.12万亩, 占流转面积的16.1%, 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758户, 约占家庭承包农户数的0.2%。转入农户的49.36万亩, 占总流转面积的78.3%, 这部分流转主要是农户之间自发进行的, 且大多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私下流转, 零星分散, 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统计资料看, 平凉市59%的农户经营面积在10亩以下, 土地流转收益差。

㈡流转主体发育不良

平凉市地处黄土高原的干旱山区, 境内山大沟深, 气候干燥, 立地条件差, 交通不便,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很难吸引大量的金融、工商和民间资本的投资。土地流转缺乏原动力, 流转主体不足。

㈢土地流转不规范

一是某些流转主体不合法, 存在错位越位现象, 土地流转主体不是农户而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甚至是乡政府。甚至个别乡村存在着要求或强迫农户退出承包地统一转包转租的现象, 群众对此不满意。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不统一、不规范, 且多数为随意性很大的口头协议, 缺乏严肃性, 容易引发纠纷。据130户的典型调查, 土地流转过程中33%的农户为口头协议。流转期限缺乏严肃性, 多以一到三年为主, 不利于受让方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投资、开发和利用。三是个别地方借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㈣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目前平凉市土地流转还处在自发、松散、无序和小规模运行状态, 缺乏约束力和规范性, 政府部门在土地流转中应有的管理、引导、支持和服务职能缺失。一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 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流转信息不畅, 土地评价缺乏依据, 农民咨询渠道不畅, 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 往往出现“出让者找不到承包者, 承包者找不到出让者”的现象。二是还没有形成鼓励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乡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 缺乏有效组织农民“以地生财”的能力。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 职责不明, 人员少, 且兼职较多, 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三是流转服务不到位。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还不规范, 合同鉴证制度、登记备案制度还不健全, 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公开及流转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民间协商、乡村调解、依法仲裁、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还不完善。四是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的县区在引进业主、签订合同和为业主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方面跟不上, 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 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农户的原因不能签订流转合同, 致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实现, 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㈤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

在目前现有技术装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农民富裕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思想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多数农户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三怕”:一怕土地流转后, 自己没有了土地经营权, 丧失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 因此有的农户即使举家外出务工、无力耕种, 宁肯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怕土地流转政策不稳定, 政府借故收回土地承包权;三是土地流转受让方怕农业投入风险大, 农资价格上涨, 隐性负担增加, 市场前景不佳, 土地增收的空间比较狭窄以及流转期限过短, 不敢大规模投资开发。

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小, 社会保障机制体制不完善, 影响了土地流转

平凉市农村劳动力出外务工主要以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经济收益小、城市及发达地区劳动力不愿意干的脏、累、险和稳定性差的苦力型的工种为主, 要取得比经营土地更加稳定的收益难度仍然较大。农民工养老金异地转交转存、续签过户难度大, 农村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农民还主要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养老问题, 经营土地仍然是平凉市农民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㈦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土地流转后的规模效应发挥

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产品单一, 服务手段传统落后, 农村信贷资源严重不足, 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效应的发挥。

㈧工作经费紧缺, 个别领导重视不够

虽然《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 (平政办发[2009]179号) 中提出:“市县两级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土地流转专项资金”, 但因个别领导对土地流转重视不够, 思想跟不上形势, 资金至今仍未落实, 除个别县区外, 市县两级农经部门工作经费普遍紧张, 争取项目资金困难, 特别是市站争项目渠道不畅, 体制不顺,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制约了其指导、协调、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农经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三、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事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要使这项创新机制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㈠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加强对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的宣传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才有可能充分行使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利, 从根本上消除流转的后顾之忧。只有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立符合农民意愿、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和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才能进一步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进城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 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 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 消除其后顾之忧, 避免通过流转脱离土地的人员再次返乡与农民争地。对已经流转出土地的农民, 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 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 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及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增收致富的典型, 做好土地流转示范, 让农民了解政策, 消除误解, 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 把土地流转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大局来认识, 强化服务, 支持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 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修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 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在平凉市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市情下, 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特别是通过发展专业合作实现规模经营, 更为现实。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最重要的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随着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到“长久不变”的根本转变, 尽快修订“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规定, 并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 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土地向种田能人集中, 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㈢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信息登记报告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 要明确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 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是否流转、以什么方式流转, 都应尊重农 (下转第106页) (上接第96页) 民的意愿, 由农民做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既要防止下指标、定任务强行要求乡村组织流转农户承包地的做法, 更要纠正放任自流、疏于管理的行为。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引导而不干预, 服务而不包办, 放活而不放任。让农户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 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引导更多农民特别是城郊、中心集镇附近以及旅游景点沿线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纳入政府职责, 健全机构, 县区人民政府要在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管理服务库, 每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站, 每个村建立流转信息服务点, 配备专兼职人员从事土地流转信息指导服务工作。在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㈣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中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 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 引导土地流转规范发展

上一篇:品管员绩效考核指标下一篇:优秀值日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