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的声音

2024-09-09

聆听美的声音(共12篇)

篇1:聆听美的声音

聆听远古的声音

??听父亲说过多次漂流神农溪的感受,心中不觉对那片神奇的天地充满了幻想,渴望着神游一次,去领略其中无尽的美。然而一直被种种琐事纠缠着,难圆此梦。终于,在今年初夏,抛开了种种羁绊,投入了这方山水的怀抱,见到了那不受俗世玷污的青山绿水,而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异地风情,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土生土长的土家人

??土家族,可谓是湖北省内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在宜昌有一个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而巴东、恩施等地也聚居着许多土家人。神农溪,正是巴东县土家族集中的地段。

??土家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有着自己的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已经被逐渐地汉化了。当地那位美丽的土家族导游告诉我们:区别土家族和汉族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土家四大姓:谭、向、邓、田。但是,船飘荡在神农溪上,仍处处都可听见土家妹子那纯朴如溪水的山歌。

??为我们撑船的是几位憨憨的土家壮汉,人届不惑,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拉纤岁月的刀痕。导游小姐告诉我们:顺着神农溪漂下去,我们所需的时间大概只在两个半小时左右,但这些船工们将船拉回上游的时间却是八个小时。我们也多次在溪水上与这些纤夫们遭遇,可所见的不是尹相杰似的甜蜜的微笑,而是已经被生活同化了的,没有明显喜乐,一步一个脚印的串串背影。

??同行的游客中,有人大发感慨:生活在这山清水秀的桃源中,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我马上联想到《围城》中的至理名言: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那一双双满是渴望的眼睛,想看到的定是外面的世界啊!

??于是,有人真地走了出来。

??在回来的码头上,许第一文库网多本地人在拉着船票。其中,有一位身材娇小,模样可人的小女孩,着一套充满都市气息的衣服,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美丽青春气息之感。同行的伙伴似乎也感受到这种气息,于是决定搭乘她所说的那艘轮船回家。她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一处房间休息,还端上一杯杯清茶,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土家人的热情好客。

??但是,事情总是由表象和本质共同搭建的。

??当她们说好的.客船未靠岸便离开之后,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另谋出路。顿时,人性中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争吵,谩骂,纠缠,甚至于最后的地头蛇似的刁难。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一天的好心情荡然无存。

??也许,我们也不能责难她们,毕竟面对利益,人们都会把持不住自己。然而,我的心还是格外沉重。那些沉默的纤夫们的身影,石滩上土家人朴实憨厚的眼神,一一在我眼前闪现。没来由的,我很怀念起他们,还有那粗犷且不加修饰的歌声。

??面对大千世界,我们是走出来,还是走进去?

??二、将要无家可归的生灵

??神农溪真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也许神农在采草药时,真地将奇花异草抛洒其中,运用神力煮沸一溪清水,将自然的万千韵味溶入其中,这溪水才这般的绿,这般的清,周围山上才会长满如此多的珍奇生灵。

??听导游小姐介绍,我们一一领略了山间短尾金丝燕的英姿,小小猕猴跳跃的身影,还有神农溪特有的弯曲垂悬的绵竹婀娜的斜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天然的燕子洞,高几百米,深几十公里,栖居着几千只金丝燕。但是,一旦三峡大坝落成,这洞便会被淹去三分之二,到时候那些燕子便不知会飞去何处了。这无遗也是一种遗憾。

??此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燕子,还有山间的小猕猴,独特的绵竹。导游小姐说过,这些猴子惧怕男士,因为远古以来上山打柴的樵夫惊扰了他们的清梦。那么现在呢?

??神农溪一处的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其形状酷似熊猫。老一辈的土家人说过:山上有过熊猫的存在,生物学家们在那儿发现了熊猫的遗迹。更何况,这里漫山遍野都生长着熊猫最爱吃的绵竹呢!但是,熊猫为什么也会绝迹了呢?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同时,我还想到了这清清的溪水。在神农溪入汇长江处,溪水与江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于有着明显的分界线。那么,一旦江水上涨,倒灌入神农溪,导游小姐还会说“赏你一口神水”吗?我们还可以掬神水迎面吗?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文作者:且随风吟※

篇2:聆听美的声音

《相约星期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体育专栏的主持人,莫里是他在大学里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在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他偶然得知莫里身患了绝症,而且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他们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以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去上课,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相约星期二》。

余秋雨为本书作序,他说,人生的意义鲜有人讲,是大家知难而退,于是做了这样的假设,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太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他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那么对了,这位老人最好是教师,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保留着表述能力,听讲者,最好是他过去的学生……”。莫里就是这

样契合的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把自己生活的智慧,说给学生米奇分享给大家

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莫里是一位社会学博士,一生教过太多生动的课,而当这位曾经的舞者逐渐走向躯体的衰弱,他给他的学生米奇上了十四周深刻的人生之课,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一切人们逃避的真实。当他被问及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他说他还是会静静享受午后的阳光,仅一杯下午茶足矣。死亡将近之时,不是刻意地躲避恐惧的念头,不是逃避他人的关心,而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离死别。

衰老和死亡,是大多数人不愿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故作年轻的心态,名牌化妆品,昂贵的衣服都抵挡不住时间的步伐和死神的脚步声。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于是,我们以此为据,逃避对衰老和死亡的思考,而沉溺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我们有太多的借口,工作,学习,家庭,父母,朋友……每一个构筑生命的元素都需要我们付出精力

和时间,在构筑自身的同时又成为社会网络的一员。我们的脚步匆匆,忙忙碌碌穿梭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似乎活得精彩,活得充实。当有一天,医生宣布了死期,绝望便接踵而来,当一个人真正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死亡钟声越来越近时源自本能的恐惧和脆弱无法抵挡。乐观面对,你会好好把剩下的日子过得很精彩,你会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趁着生命最后的时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我们如此软弱却自欺欺人,根本敌不过大自然无情的规律却想方设法逃避。当然,你可以告诉我,你会你的答案于我一点意义都没有,那是你叩问自己的问题,答案惟有自己知道。我不是不相信你,只是相信,然而,他却少有地选择面对,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的生命最后的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每周二的相约,几个小时的谈话以及衰老展示,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智慧的灵魂,一个幽默地剖析人生严肃问题并温暖世人的精神导师。《相约星期二》出版已久,书商的广告总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声音”“畅销全球”之类的话语,在我看来,畅销书柜鱼龙混杂,尤其是国内,大多数不过迎合读者心理的快餐阅读或者对某本书的大批量劣质模仿。我总不赞成把《相约星期二》列入“畅销书”的行列,它需要静心阅读,需要时间思考,需要在那些貌似严肃却永恒的话题面前停下

篇3:在古诗词教学中聆听美的声音

诗词教学, 一向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说其“特殊”, 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着文学的一个种类并且是文学中的精华, 课文不得不选;另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学中, 不少语文教师存在这样的倾向:避重就轻, 大而化之, 会背即可。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分析

1. 教学方法枯燥。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 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 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

2. 师生重视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般重视现代文教学, 轻视古诗词教学, 总认为古诗词简单, 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 零碎感知,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 故而不愿多费工夫。其实学一首古诗词, 并非把诗词中字词意思翻译为生活语言就说明这首诗弄懂了、学完了, 古诗词的文字魅力、结构特色、主题立意、情感教育等方面也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3. 考试方法失当。

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 “你怎么考, 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现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 不重口头背诵, 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 少失分, 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 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就只能停留在默写和背诵的层面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 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兴趣。

在诗歌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 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 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

2. 科学安排内容, 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 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既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又要能给予学生某种新的知识,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三、深入理解, 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具有深层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 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 展开联想和想象, 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 品味浓郁的诗情, 以获得审美体验。要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并运用对诗词已有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 发挥想象, 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这样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总之,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去感受诗词的无穷含义, 并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四、诵读成韵, 领悟诗词的韵律美

诵读是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古诗词讲究韵律, 乐感极强, 平仄交错, 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 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正是因为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辟, 具有悦耳的音乐美, 所以最适宜诵读。

演唱是破解古诗词的重要手段。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 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 更是“依声填词”, 都是可以唱的。此外, 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 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 它靠音节的组合, 富有乐感的节奏, 高低抑扬的声调, 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 音韵优美, 朗朗上口。教学时, 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

五、积累运用, 提高语文素养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算是真正的语言积累, 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

六、开动脑筋, 增强想象力

世界上所有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拥有知识固然好, 但如果让知识将我们的思维束缚住, 就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 从而我们也就缺失了创新的能力, 可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 特别是当今的孩子, 处在一个被现代文明包围的世界, 古诗词中原有的自然景象, 他们很难见到。课堂上, 老师的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的想象的, 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启发下, 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时空的跨越, 与古人对话,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诗词的意境, 实现学生生命体验的升华。

总之, 在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必须扬长避短, 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方法, 不断探究创新,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进而不断积累, 以便在古诗词学习中聆听美的声音, 逐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编辑/牛萌

篇4:聆听美的声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乍到一处,听到新鲜的声音,看到新鲜的画面,总是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可现实总是有所遗憾的,我们每到一个新鲜的地方,总会记得用相机拍下最难忘的画面。可是声音呢?那些街道上的叫卖声、寺庙中的钟鼓诵经声、学校里的读书声,还有小岛上悠扬的钢琴声……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记录下来呢?

这不,爱动脑筋的“宅男”潘星星就想到了“声音地图”这个好主意。这个创意源于潘星星85岁的外婆。因为身体原因,老人已经近30年没有回故乡了。2012年夏天,放了长假的潘星星决定替外婆走这一遭。这是一个闽北的农村,乡间的生活很淳朴,还有公鸡打鸣、耕牛“哞哞”的叫声。潘星星拿着录音笔,将每个角落的声音都录制下来。他还细心地拍照,每录下一种声音,他就拍下相对应的照片。潘星星已经想好了,要用自己的方式,带外婆回故乡“旅行”!

经过近半个月的筹备,潘星星神秘地将外婆带到电脑前,点开播放软件,伴随着一张张故乡的照片,还有嘈杂的背景音。“外婆,你听,那是邻居张大婶家养的大公鸡,每天都是它喊醒了全村人呢!”“还有,这是夜里田间的蛙鸣,在蛙声中躺在屋顶上看星星,特别惬意呢!”这一段视频仿佛带着外婆重回了梦里的家乡。对他颇费苦心的作品,家人大加赞赏。潘星星很受鼓舞,他想,既然有那么多人对某处的声音久久难以忘怀,自己为什么不来制作一幅别具特色的“声音地图”呢!

于是,潘星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开始动手收集自己想要的声音元素了。潘星星拿自己的母校作为样本,他就读的大学是一所全国颇具知名度的高校,很多异地的学生都慕名前来。一到长假,那些从外地来“朝圣”的人,几乎将校园踏平了。如果可以做一幅生动的“声音地图”,让更多的人直接点击学校的地图,就能听到任何一处的声音,那是多么特别的事情呢。

创意虽好,但执行起来,又挺挑战人的。比如,图书馆的声音就得有人蹲在图书馆里,将脚步声、翻阅书本的声音,还有“刷刷刷”做笔记的声音,都一一录下来。不得不说,这是一件特别让人平心静气的事情,像这样的活,潘星星干得特别用心。

每到周末,大家就开会分配任务。平时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伙伴们,分配好任务后,便进校园蹲守录音。幸运的是,这项工作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他们分头帮忙录音。各式各样的音频从网上源源不断地传来。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半个月,录音工作就完成了。

潘星星准备了一幅学校的360°全景三维地图,再把每个声音的链接做到地图上,这里收录的高保真的环境声音,通过交互动画程序,配合可爱清新的手绘风格,向观众展示大学各个校区的美丽风光。点开它,360°环绕地图和真实环境中声音的再现,让你如同置身于现实环境中。

现在,潘星星觉得自己的生活有趣极了。每走到一处,他都会打开手机,把能听到的有特色的声音录制下来。接下来,他和伙伴们又策划了不少个专题,打算做一个拆迁村落的怀旧地图,还打算把这个城市的每个知名的景点都做一份独特的“声音地图”,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声音认识这座城市。

在微博上,潘星星还免费教网友们录制属于自己的“声音地图”。只有你有一台质量较好,具有录音功能的手机,就能随时把自己想要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把声音和图片结合在一起,一幅简单的“声音地图”就完成了!

篇5:聆听声音-抒情作文

走进山林,便听见了许多鸟儿在枝头欢叫。“啾喳喳——啾喳喳——”那是画眉鸟婉转悦耳的叫声。它多像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在给人们演唱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唧——唧——”那是雏鸟在呼唤母亲,娇弱中带着嗔怪。“叽叽喳喳——”那是麻雀一刻不停的欢愉声,似乎在招呼同伴连飞带跃飘下树来。“咕咕咕咕”“吱吱啾啾”“唧唧啾啾”嘹亮和谐的音乐在树林里弥漫开来,荡漾开去。各种各样的小鸟都在表达对早晨到来的快乐心情。在这种境界里,我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和它们在一起尽情地歌唱。

这时,我听见不远处传来了小溪的流水声,循声望去,那清澈的溪水顺着山势在山间流淌着。“哗啦——哗啦——”仿佛是一曲优雅的小曲在山谷里回响。斜射的阳光,两岸的红花绿树,使清澈的溪水变得更加得绚丽多彩,美丽极了!抬头一望,还有一只小鹿在河边贪婪地喝着溪水,啊!大自然真是美丽而神奇!

“轰——轰——”山间悬崖上的一条瀑布飞流直下,它是那样得雄壮,那样磅礴,落水击打在岩石上,溅起了一朵朵晶莹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飞起的水珠,如同无瑕的珍珠,真是光彩夺目。

篇6:聆听花开的声音

——“走向父母,学会感恩”亲子活动感悟

昌邑市围子街道刘家巷村家长

姜少燕

星期日,我带女儿一起参加了昌邑市“走向父母,学会感恩”家校共育亲子活动。这次活动旨在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我有幸参加这次活动,感谢主办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心灵沟通,拉近了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并让我们这些家长有幸看到了孩子那最真实的一面,流露了最真挚的感情。我愿主办方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感恩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感恩。我非常愿意把我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想,作为家长,我们有着共同的天性,就是爱我们的孩子,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愉快健康地成长!

当活动进行到亲子游戏《心有灵犀》时,主持老师让大家给自己的孩子带上眼罩,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家长的手。那一刻,我心里害怕女儿找不到自己。我焦急地看着她向我一步一步摸索着走来,终于握到我的手了,我和女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我俩同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就像失散多年的宝贝终于回归怀抱的感觉,失而复得。主持人老师让孩子们说一说摸着父母的手的感觉是什么?心里有什么想法要说给父母听?当孩子泣不成声的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说出长大要报答自己的父母时,在座的所有的家长都热泪盈眶。看到孩子脸上流下的那一串串泪水,那是最纯洁的泪水,最真挚的泪水。

孩子们,我想告诉你们,其实在父母心里,为了儿女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只希望你们能健康地成长,长大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快快乐乐地生活工作。只要你们幸福快乐了,那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最大的满足。

孩子,也许有时你们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当你们犯错误时,父母一时冲动打了你们,你可知道,打在你的身上,却疼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在滴血呀!我们多希望那巴掌不是落在你的身上,而是落在自己的身上呀!

孩子,我知道自己总喜欢以你不理解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劝导你,而你也总是很不耐烦,一脸嫌弃的样子,嫌弃父母的唠叨。孩子,你可知道父母是过来人,是经验的积累沉淀,是对你的谆谆教导啊!平时,当你有不懂的功课问我时,我害怕讲解不出来,害怕辅导不了你,只能私下里偷偷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因为我希望一起陪伴着你进步、成长!孩子,看着你每天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我们

知道你长大了,我们为拥有你而自豪、骄傲。你永远是父母心里那个最珍贵的宝贝。

不常有的闲暇时,静静地回想我们的孩子,我感到伴着孩子成长,一同经历,一起进步,无论是眼泪还是欢笑都是无比的幸福。

想起冰心老人曾说过的一段话:“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孩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不管是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我们播撒到泥土中,给它养分,它都会成为一朵鲜花!让我们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篇7:聆听落叶的声音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白居易《一叶落》

古今不少文人墨客爱把秋天当作自己作文题诗的话题,而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落叶。

你是否注意过落叶呢?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没有。当晚风吹过,也许就有满地落叶,但你有没有尝过那逝去却无人问津的滋味呢?如果你是一片落叶,你的消逝无人问津,第二年,你的位子便会长出新叶,你是千千万万树叶中的一枚,没人会在意你,他们放眼望去,看到的只是一整颗树而已。

今天早上,父亲还问过我:“考试的失意是什么滋味?”“落叶,没人关注”于是他就提起了我的数学成绩,从名次来讲着实不错,但分数煞是刺眼。试卷上的二十八题,空了有三四次了,每次同学们炫耀自己聪明的资本时,我总是感觉脸上黯然无光。

我仿佛是一片落叶,内心充满的是冷淡,千疮百孔。

我们都是渴望目光的乞丐,渴望别人施与关注的目光,渴望自己心情杂乱时会有人来安慰,然而,没有太多的人关注我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绩并不是我们谈论的焦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谈论的话题总是些没意义的小新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一束束关注的目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败给考试摆得一塌糊涂。

我们都是渴望目光的乞丐,选错了梦想,我们总是幻想自己不可能拥有的东西,我们和落叶一样,总会被埋没,希望有人听到我们渴望目光的声音。

我们可怜到呼喊也总被埋没。

总是有人玩笑的问我:“成绩不错啊,找谁抄的?”,但这时我却感觉到有一束目光从我身上经过。

不难想象,我们曾经也都是绿叶,幼稚,一阵晚风吹过,幼稚的以为我们的命运与那些未曾谋面的落叶不一样。天真,天真的以为我们不会离开所拥簇的大树。

篇8:聆听土地的声音

土地,一个曾十分想逃避如今又百般想依偎的话题。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她犹如我们的母亲,哺育、滋养着我们,包容、关爱着我们。在阳光下,在轻风中,让我们静静地聆听她的声音,聆听她心灵的颤动……

韩少功的文字,让人隐隐看到了现世里土地忧戚的表情,也看到了那些世代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在背离土地之后,内心的无可奈何。谁能理解失去土地的农人的落寞,从那深深的失落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土地无奈的叹息声。秦牧先生的《土地》却是另一种风格,其文如大江奔腾倒海,汇聚笔尖,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作者运用这些联想,思绪飞扬,表达了对土地丰富深厚的感情。艾青的诗中,太阳与土地是其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意象。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聆听诗人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为泥土洗澡》则另辟蹊径,以轻松愉快的话题,介绍了英国如何将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伦敦东部斯特拉特福德的垃圾场和废弃工地上,以实际行动“为泥土洗澡”,真正意义上地保护了环境。英国人“为泥土洗澡”开启了一种有关人类对环境欠账的弥补尝试,在这里,我们似乎听到了土地欣慰的声音……

是的,我们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们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们是土地的族系,我们怎么能离得开土地呢? 突然,想起周国平先生在《人生哲思录》中一句话:“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篇9:聆听花开的声音

新学期开学不久,就有学生家长来咨询室做客。来者是学生小王的母亲,一位焦虑的中年妇女。一进咨询室,小王母亲就迫不及待地诉说小王在家的种种问题行为,希望心理老师能够为她指点迷津。不久,小张的母亲也来到了咨询室,她所说的小张在家的行为表现,与小王几乎一样:对待家长态度恶劣,动辄粗暴顶撞;学习不够专心,沉湎于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籍。职业敏感告诉我,小王和小张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着不为家长所了解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心理诉求,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先来听听小王的故事。小王的家人对小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母亲时常对小王说,他的任务就是学习、考大学。在家母亲不让小王插手做任何家务。每天晚上,不管小王多晚回家,母亲都会等他回来之后才休息。但是,有次母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发现小王和一女生有说有笑地同行回家,便疑心小王与该女生谈恋爱。母亲到家后立即向小王询问,小王坚决否认了母亲的说法,母亲却依然不放心。自此小王对母亲,不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外,小王看小说也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学校被老师没收了好几次,就带回家里看。有几次,已经凌晨两三点了,他还趴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父亲对此大为不满,坚持每天检查书包,发现小说就没收,有次甚至把小说给撕烂了,但仍然没能制止小王的“疯狂”行为。小王对父亲的态度本来就有些急躁,在“撕书”事件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从此家里常常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与小王一样有诸多问题行为的小张,他的行为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小张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之下成长起来的,他的生活经历中几乎找不出可以称为困难和挫折的事件。小张的成绩一直不错,这让他有种非常明显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但在步入高中之后,由于课程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好成绩的取得和保持,除了聪明的头脑之外,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但小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却没有据此作出相应调整,成绩当然也就不太理想了。小张对父母的埋怨其实是对自己当前学习状态的不满和困惑。小张埋怨父母的行为,看起来是由于对学业的成败归因偏差导致的,其实是小张对高中生活适应不良造成的。遗憾的是,家长对小张以抱怨为形式的心理求助没有及时识别,更谈不上及时给予帮助了。

对照小王和小张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两个人的“问题行为”在表现形式上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但引发这些“问题行为”的心理动因却是迥然不同的。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失当和疏忽造成的。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也应不断作出调整,特别是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尤其要注意教育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他们希望更多地得到来自成年人的尊重和接纳,而非单纯的呵护和关爱。尊重和接纳的前提是信任,如果他们体验到的信任度低,就会引发内心的焦虑,从而产生逆反性行为,文中小王就是这样的例子。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认识自我是和周围同龄个体不断比较鉴别的过程,是不断否定自我又逐渐悦纳自我的过程。如果不能悦纳自我,就容易将原来针对自己的一些负性情绪,如责难、不满、厌恶、敌对等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交往对象与自己的心理联系比较紧密时,负性情绪的表现力、杀伤力更甚,文中的小张,正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颇,导致了归因方式的失误,从而加大了适应新生活的难度。

因此,在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时,成年人尤其是家长,要意识到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更重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切不可相互贬低,侮辱谩骂,尤其是在教育年幼的孩子时,父母要立场统一,否则就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混乱和迷失,在成年之后对父母也会缺乏相应的尊重。其次,要信任孩子,适当放手。要让他们参与必要的劳动锻炼,一来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来可以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在失败和成功的经历中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再者,要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他们的隐私,不乱翻他们的书包、日记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学会倾听,给他们自我陈述、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与需要。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要保持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步伐,这样才能体察和判断孩子在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才能及时引导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作者单位:甘肃民勤一中,武威,733300)

编辑 / 何 妍 黄才玲 终校 / 杨 怡

篇10:聆听文明的声音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高一

(七)班 杨净慧

踏着暖风,翩然前行,花瓣纷飞,和谐柔美。方寸之间,轻踏石阶,步履清脆之声,为这美景再添音乐之美。一时间,竟有了“石径踏过千万载,茅舍柴扉依旧在”的诗意感受。

袅袅炊烟拨弄着夕阳温润的面孔,略带顽皮,又透出一种和谐之美。

文明的声音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它已隐匿于斗转星移、花飞花落之中了。

依稀记得那个清晨,雾的浓遮住了日的明,凉润的空气笼罩了这片土地,置身其中,顿感心旷神怡,仿佛行于深山幽谷中,领略着心中那份固有的清明。

冰凉的雾像极了晚秋的山气,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锐气将“梦境”中的你碰醒。向远处望去,朦胧之中,方寸之间,篱笆上的绿藤也变得勇猛起来,即使另一边是悬崖峭壁,也会通往直前地向前攀爬;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创造条件,其精神之可贵,又怎么不能与奏出文明之声者媲美呢?

更令人惊叹的是藤上开得镇定自若的小黄花,身处“绝境”也毫无退却之意,与嫩绿的叶相得益彰,显出一丝寒冷而忙碌的秋意。身处“大山”之境,周围“白云”环绕,手捧红宝石般的石榴,衔宝石,品果香,宛若神游仙境,初饮玉液琼浆,殊不知置身于田园之中。几只鸟儿飞落院中,鸟鸣打破了“仙境”之宁静,真有一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灵动之美。如此和谐美好的意境,又何尝不是文明之声飘落处的升华呢?

一时间,我竟不忍离开这“仙境”,直到日出雾散,一切尽收眼底,爬满绿藤的篱墙外,是茵茵的草坪,再向外,是小区的长廊,向前看,是林立的楼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本身就在城市之中啊!

原来,文明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文明的最高境界便是诗意中透出和谐的韵味,而最大的诗意,就是要从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它那深藏的美。

篇11:聆听自然的声音

西安市星火路小学

四年级一班

赵楚涵

自然,是美丽的,是多娇的,处处充满迷人的色彩。(开头简洁,直抒胸臆!)清风拂过,燕子归来,百花齐放,是生机勃勃的春;小荷初露,鱼戏池塘,是欢快热烈的夏;果缀枝头,麦浪滚滚,是五谷丰登的秋;冰天雪地,梅花傲立,是孕育着新生命的冬。(排比的气势,很有震撼力!)大自然的生命在四季的周而复始中变得有生气,有活力!

春雨绵绵,滋润大地。春雨如细丝,如牛毛,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池塘里,泛起一阵阵涟漪,奏出“滴滴答答”的韵律;打在新叶上,敲出“噼噼啪啪”的鼓点,叶子时不时点点头,仿佛在赞美、在歌颂这美好的春天。人们只需穿上衬衫便可漫步在春雨中,倾听自然之声。(通过拟声词来描写景物的声音,表现意境之美!)

脱下衬衫,抬头是烈日当空,偶尔仍有清风掠过,掠过路两旁的大树,发出“飒飒”的声音。感受着这份清凉,抬头望望绿色,听着树上蝉儿们的歌唱,心中又会感到十分愉悦。我仿佛听见“飒飒”的风声,阵阵的蝉鸣,和着阳光,谱出一支热烈的夏之乐章。

收获的季节,来到淳朴的乡村,站在田间地头,嗅着沁人心脾的稻香,顿觉心情舒畅,我的心和那些老农们一起,感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站在高处,是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稻田。秋风吹来,那金黄色的稻浪浩浩荡荡地向远处伸展,我也心驰神往,仿佛飘向远方。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能听见大地在呼吸,十分有节奏。这时,你真是恨不得,铺在田地里,拥抱大地,与大地同呼吸。(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冬雪飘落,屋内的灯光交织着飘落的雪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浮想联翩。屋内,听见孩子们的欢呼声,一种欢乐涌上心头,套上暖和的棉袄,我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加入他们,共享梦幻雪景,倾听冬之曲。

听,风儿的声音。调皮的风儿坐在高高的绿树枝头,与玲珑的绿叶一同唱出一曲优美的小曲。“沙拉拉,沙拉拉,”伴着鸟语虫鸣,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

来。

听,流水的声音。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唱着歌,日日夜夜的奔驰着,“哗——哗——”仿佛是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那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想起许多故事的声音。有时,竟使人禁不住忘情地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了赤子最初的心境。

听,落叶的声音。轻轻“唰”地一声,如同一只蝴蝶一般,缓缓飞落,用蝉翼般的身躯,静静地盖住大地。一声极其微弱的声音,却震动了大地——地上尘封的泥土被轻轻扬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引用诗句,表现意境。)落叶的声音,带着多少浓浓亲情。无奈的凋零,原来是为了归根!为了一种永恒的爱!

“噼啪,噼啪,”这是草儿萌发,土壤破裂的声音;“嘀嗒,嘀嗒,”这是下雨后树叶上的雨珠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的清脆声响;“啾啾,啾啾,”这是鸟儿在枝头啼啭的声音。(一系列的拟声词来展现意境之美。)

我们生活在自然中。不管我们的生活是酸、是甜、是苦还是咸,但看看美丽的自然,我们的生活便充满情趣。

品味自然,我发现一切是如此色彩斑斓。

感悟生活,我发现世界是如此美丽动人!(如诗一样的语言。真是诗文交织。)

宝贝儿赵楚涵:

本次习作,很成功。

成功一:多处运用了拟声词来表现意境之美。

成功二:将季节的变化之美描写的很优美,开头第二自然段很美。成功三:将自己的动作融入景物之中,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动作引领读者渐入佳境。

成功四:文末运用了诗文交织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形式更加优美。一片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的精心构思,更离不开往日里的语言积累,在加

篇12:聆听课堂声音

孙盛法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学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境:

1、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教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如此循环之中,学生心态浮躁,听讲浮躁,表面的灿烂下面是内在的苍白——轻学习交流,重表现自我。

2、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结果还是简单地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重复一些明显的错误。

3、更有甚者是听而不闻,把老师、同学的话当耳边风,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或是敷衍了事,嗯„„喔„„好„„似乎略有所思,其实是心不在焉。

其实,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会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什么是倾听?《现代汉语小词典》注: 倾听, 细心地听取(一般指上对下)。而本文所言的倾听则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细心地听取, 其特征表现为目的性、思考性和完整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乐于分享。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学会倾听”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良好的指导。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诱发兴趣,激主动参与

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诱发学生主动倾听的兴趣。

1、营造宽松的氛围 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事实上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做到认真倾听他上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倾听,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创设有趣的情境

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会乐于倾听他人,一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艺术的“窗口”。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的《笔算乘法》时,我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引入,再借助三位主人公的话(每句话有12个字),引导学生以此内容提一个有关字数的数学问题,这样把教材中习题的内容加以创新,使相对枯燥的教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趣,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倾听。

3、选用身边的素材

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如在教学“估计”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豆子,随便抓一把,先估一估有多少,再数一数,还让同桌学生比赛看谁估计得准确。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倾听欲望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运用多样的手段

上课要有节奏、有弹性,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学生喜欢挑战、喜欢有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愿望,使学生乐于倾听。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几个学徒修补椅子的事,分别模拟横着钉、竖着钉、斜着钉的旧椅子承受推拉的情境,在学生个个捧腹大笑的时候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斜着钉成三角形的椅子不会摇摆,而其它钉法的椅子修补后还是会摇摆呢?”“钉椅子”这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倾听别人的想法,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组织引导,点细微之处

倾听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需要我们细化训练,使其学会倾听。

1、规范倾听行为

手势或身体动作最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倾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想努力表现自己是认真倾听的,于是把双手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其实,这是一种假听,如果学生真的在认真倾听,就不可能会有时间注意手应该怎么放,身子应该怎么样。因此,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必须双手平放,腰挺直,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在真听。当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做到神情专一,眼睛要注视着老师或发言人,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2、学会倾听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静,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还要强化听的意识。新接到一个班级,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会告诉学生: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班级中,我对学生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一是专心听,无论是在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同学所讲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问其他学生,刚才他(她)讲的你们听明白了吗?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位同学复述;二是耐心听,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再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细心听,当别人发言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有没有道理?谁还有补充?谁还有更好的意见?你能帮他解释得更清楚吗?„„ 用这些问题去换醒学生应该注意倾听,并把同学的发言经过选择、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归类。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

生 1:因为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师:谁听清楚他所说的?你认为他说的怎样?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应该说三角形面积是拼成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谁能解释的更清楚一些呢?

生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形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说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在这里,通过让学生补充同学的想法,评价同学的想法来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3、细听同伴发言

在动态、合作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倾听最多的还是同学的发言。课堂上,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是急切的,教师只能有所选择的叫几个同学发言,虽然指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学问。

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在两个班级中各出示这样一道题: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米,它的长、宽、高的比是4:3:2,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当时这两个班都有学生做错,而且错的人数差不多。进行这样的讲评:在(1)班讲评时,让做对的同学直接讲一遍就结束了;而在(2)班讲评时,先让做错的同学说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他们做错的原因在于把72米误认为是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的和,重点指出这里的“72米”到底指的是什么?再请做对的同学说说应该怎么做,而后同桌复述解题过程。过了一个星期,又在两个班中出示同一类型的题目,结果(1)班正确率76%,而(2)班正确率达到了得93%。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在课堂中不一定非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先回答,有时也可先让学困生或表达能力不够好的学生先来说,让这些学困生倾听错在哪儿?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之处,促使他们进步。

三、激励评价,树名人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尊重能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如何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我们的表扬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我们可以即时进行口头评价,如:

“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的多认真啊!”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

“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指出不足,我们要向他学习。”

“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多棒啊!” 这些评价语言没有更多的华丽词藻,也不会使学生感到飘飘然,但却给学生必要、及时、恰当的鼓励。在课堂中我除了表扬,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当学生认真倾听时,我不一定用语言去激励,有时可用无声方法的激励,如竖起大拇指,脸上表现出赞许的神态;当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时,为了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我一边讲课,一边很自然地走到这个学生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把他玩的东西放好,或面带微笑,并用眼睛关切地看着他,提醒他注意认真听。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下来,结合学生课堂上倾听的表现,评出班级倾听小明星。这样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更乐于倾听了。

四、持之以恒,促课堂生成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到每一堂课中。倾听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可通过教师长期坚持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完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听问训练、听记训练,听后复述训练等等,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写一个式子,让学生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除法算式。

师:12÷4

生1:24÷8

生2:36÷12

生3:6÷2

„„ 师:15÷3

生1:30÷6

生2:45÷19

生3:150÷30 „„ 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就会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使学生静下心耐心听,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倾听习惯,更有可能出现创造性的课堂生成。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火花”。只要我们去做有心人,一定能成为“荡水、击石”的高手。用力去做,只能合格;用心去做,方能成功。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更要学会倾听同伴的心声,教育就是如此,如果每一个课堂上,学生之间若都能用心去倾听,用心去体会,一定能听到更多真实而有灵性的声音;然后,用我们的智慧和诚意,把这些声音放大,与学生分享、讨论,就一定能让其更和谐、更有生命力和教育意义。倾听是一种本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养,学会倾听,更是一种尊重。让我们来共同关注数学课堂学生的倾听习惯吧!

上一篇:新学期国旗下讲话稿:这里是高中下一篇:机电一队各级人员岗位职责(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