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而歌》观后感

2024-07-23

《为国而歌》观后感(精选3篇)

篇1:《为国而歌》观后感

《为国而歌》观后感

不为失败而胆怯

只为极限而超越

一身伤永不停歇!

最近看的《为国而歌》就是这样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甚至三刷的良心电影,至于为什么给他这样的评价,看了就知道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情怀,更是因为电影的用心拍摄,从人物的刻画到环境的选取都无比的巧妙。每个人都像一只挣脱茧的蝴蝶,渴望用汗水重写人生辉煌的一页,用自己尽可能多的能量唤醒无知大众的觉醒,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

看完整部电影,刷新了我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认知,以前只知道国歌饱含力量,却不知国歌的创作背景及国歌带给战场上士兵的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国歌声给了士兵们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在战场上作战,他们一次次摔倒、受伤又一次次坚定的起来、前进。

我们有时候总觉得电影和观众有距离感,因为大多数电影是主角所经历的事情,观众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为国而歌》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感,明月歌剧团上海女人的“发嗲”太过真实;来自云南的士兵掏出饵块分给大家,热情好客的云南人形象三两句就树立了起来。感觉电影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电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聂耳,他和当代年轻人一样无数次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选择,原本可以选择守着自家药铺在乱世过上安稳的一生,但是他毅然选择了投身爱国事业,愿为国人的醒悟做出自己所有的努力。哪怕从此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也不曾后悔放弃过,始终坚守着初心。聂耳的人生我们无法复制,但是他的精神却积极地影响着我们,生命不在于有多少岁月,而在于岁月里有多少生命。

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从来没有消退过,电影场景让我们又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能做的,唯有加倍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篇2:《为国而歌》观后感

国而牺牲的》有感

《红色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再现了历史。

这是《红色家书》里一封就义前给儿子的遗书。写信的这个人就是抗日女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来到东北。在与日军的一次作战中,她帅部队突围,不幸被子弹打断了她的左腿股,昏倒在雪地里。受伤被俘后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长达九个月,身体到处白骨外露,多处炭化,她却什么也不肯说,敌人甚至都不知道的她的真实名字叫李坤泰。

在写这封信时,虽然赵一曼正在被押往刑场的火车上,在她脸上却看不到一丝惊慌的神态。她向看守人员要来了笔和纸,写下了这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信中的“宁儿”指的是赵一曼唯一的儿子,从信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临终前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她深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为了正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她毅然决然的投身到了慢慢的抗战斗争中。信中这样写到“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一位年轻的革命母亲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和大爱小我之朴素情怀跃然纸上,让我深深的为之感动。她也用实际行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强调: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当牢记赵一曼的革命故事,传承她用实行教育下一代的革命精神。

篇3:谢晋元:为国而死 重于泰山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冬祺!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信由上海探投,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即可交到。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对许多人来说,他的名字也许有些陌生。但只要提到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就不能不提到谢晋元。他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者,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中校副团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收藏到谢晋元团长的一封家书,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家书共四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纸张呈淡黄色,仿佛在向我们轻声诉说70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

1937年8月11日深夜,第88师师长孙元良命令谢晋元所在的524团开赴上海。部队到上海真茹站后,即跑步进入北站附近阵地。8月13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524团立即还击。激战月余,日军从外围包抄上海,10月26日大场防线失守,524团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

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面临失守,此时距10月26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8天。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当时“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页信纸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此信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后来日本人拍的战争纪录片《上海》,片头就是此地遭受战火劫后余生的一棵银杏树。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从家书中可见一斑。“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谢部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国旗高高飘扬。孤军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四百余人)。后接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方于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战事紧张,谢晋元在信中惦念着妻儿的安危,叮嘱他们不要轻易离开家乡。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在一次婚礼上结识的,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节过后,谢晋元预料日军侵华战争必然爆发,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上一篇:护理医院可行性报告下一篇:网络文明传播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