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2024-06-05

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通用8篇)

篇1: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积极应对电力体制改革

公司举办了系列中层干部素质专项培训活动。各位培训老师的讲课站位高远,数据详实,分析深刻,极大的扩展了我的视野,提高了对当下社会、工作及生活的认识。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专题讲座,深入剖析了本次改革的历史沿革和特点,详细解读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各种文件精神,全面介绍了电力体制改革框架下电力市场构成及模式、电力市场交易方式及电力发展趋势,对当前我们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网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售电侧放开、电力交易体系的建立以及相关管理措施的执行,必然会对电网企业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不论是在新的市场开拓,还是原有用户的流失以及盈利模式的变化,都是电网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但同时也为电网企业进一步转换角色,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实现从垄断企业向正常的市场主体转换,提拱了良好的机遇。电网企业应该顺势而为,苦练内功,提高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市场竞争和普遍服务两方面的工作。

其次,面对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电网企业要直面困难,勇于融入。畏难和推诿只能使电网企业丧失改革中的先发优势,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我们要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和经验,引导各项改革措施的正确落地实施。同时进一步转变思想,主动出击,加强用户服务意识,积极挖掘潜在用户,发挥人才、数据、网络优势,在新增配电网市场占得先机。

另外,盈利模式的转变对电网企业而言是重中之重。我们要从固定资产管理、电网结构布局、投资管理、成本控制核算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找准合理的应对方向,制定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案,尽快适应新的盈利模式,努力提高新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电网企业要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内容和增长点。要依托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努力创造新的业务内容。比如配合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服务。

篇2: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以河钢集团为例

摘 要:阐述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重点、影响,在河北省钢铁行业面临困境的下视情况下,以河钢集团为例,重点分析企业如何适应供给侧改革,从提升产品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开拓海外市场、用好国家政策、抓住市场机遇等方面,走出一条主动作为、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去产能、钢铁行业、河钢集团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改革重点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一般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但当前需求端的刺激收效却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风险。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主要是: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如减税等措施;但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五是培育创新环境。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

二、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去产能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去产能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具体来看,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表现在:

推升新兴产业投资。强调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生产能力要由低端转向中高端,更重视技术、管理和产品升级;生产方式从规模化、标准化、流水线转向小众化、个性化订制;生产空间从固定地点到移动化、智能化等。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和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内认为,这将推升新兴产业投资。

推动零售业转型。业内认为,供给侧改革必将促进零售商继续向商业本质转型,加强商品创新,业态创新,供应链优化,大数据应用。同时促进零供关系创新升级,倒逼零供数据共享,深度合作。

活跃资本市场。首先,并购基金类融资增长空间巨大。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放松管制,提升市场效率,这必然带来企业并购重组的活跃。再次,转型升级将从两方面加大政府平台类基金的融资需求: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下,政府主导的创业类、科技类融资,对高科技和新兴行业的支持将大有可为;二是在城投融资受限后,代替城投融资的各类政府平台基金,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技术改造、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类的融资将会活跃起来。

钢铁等传统产业将面临冲击。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幕的拉开势必伴随着产能淘汰、结构升级、行业并购等一系列动作,这将给我国钢铁、煤炭、重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带来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4万亿投资造成大量企业产能过度扩张,在总需求不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还要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如果不能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的冲击将会更大。

三、当前河北钢铁行业的困难

(一)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河北有“世界钢铁第一大省”之称,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而河北钢铁产量占中国的四分之一以上。截止到2015年底,河北省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生产经营形势依旧严峻。2015年1-12月累计,河北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506.64亿元,同比下降15.18%;工业增加值完成2924.73亿元,同比增长4.93%;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完成554.71亿元、299.7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9.06%、46.93%。

(二)盲目投资、产能过剩是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从全省甚至全国范围来看,钢铁行业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并不稀奇,因为十几年来钢铁行业的盲目扩张,就已经为今天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风险、留下了病根。早在2003年,中央就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以解决已经出现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产能不仅没有压缩,反而涨了几倍。而这些年钢铁行业出现的产能严重过剩现象,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出在投资方面的盲目和无序,只讲数量和规模、不讲质量和效益上,出在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上。钢铁行业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说是因为投资失控、效率不高、投资成本巨大所致。尤其是对于大型国企而言,一旦建成达产,要想把产能压下来或者转产,随之而来的员工失业、税收、政绩下降甚至关闭破产是很难接受的。

四、以河钢集团为例,钢铁企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河钢集团是国有独资企业,从规模、资产总额来说是河北省第一大国企。河钢集团对河北省本级财政收入的贡献举足轻重,在 2008—2011年,河钢集团上缴的利税为 350亿元,期间河北省本级财政收入在 1600亿元以内,河钢集团贡献的利税收入占河北省本级财政收入的 22%;从2012年开始,钢材价格大幅下降,下游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产能过剩凸显,库存压力增大,企业效益出现下滑,上缴利税大幅缩水,2013、2014两年实际上已出现一定规模的亏损。在这样严峻形势下,河钢集团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从2015年开始企业扭亏为盈,其思路主要是:

一是提升产品质量,主动适应市场。河钢将逐步退出普通产品“低端循环”和同质化“价格战”,重点放在品种钢、高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上。走技术路线,深化调整品种钢、高端产品的生产销售比例,优化产品结构。今年1至4月,河钢完成品种钢695.55万吨,较去年同期提高34.14%。品种钢 比例现已达到50.99%,比去年全年提高9.58%,全年有望达到1000万吨。热轧汽车板、冷轧汽车板、家电板等高端产品均提升一倍以上,而粗钢、普通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减产11.33%和9.16%。通过整合生产线上的设备、技术、线体资源,创新采用双色印刷重叠工艺,主动提升产品品质,开拓占据高端市场。

二是盘活非钢资产,发展新兴产业。盘活非钢资源,不仅削减主业附加成本、还原钢铁主业先进性,更开辟了产能压减后企业转型升级全新领域。确立“2015—2018年,逐年消化25%的自身人工成本”的目标,将其和子公司工资总量捆绑在一起调控考核。从装备制造、矿产开发、工程技术,到能源化工、医疗健康、社会服务,再到钢铁产品加工配送、现代物流、金融贸易、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通过对各类资源效益的充分挖掘,非钢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延伸。如与宝钢携手,在电商平台、物流与金融、资本等方面开展合作,联手打造中国钢铁业的“阿里巴巴”。成立河钢能源,进一步引进国内外社会资本,借助战略投资者的雄厚资金与先进技术的比较优势,高起点打造能源环保产业公司。同时,推进产融结合,在天津自贸区注册成立了融资租赁等公司,借助自贸区政策便利与优惠政策,增强融资和金融创效能力,为非钢产业提供金融支撑。

三是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全球布局。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既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回应,通过海外布局,将优势产能向海外转移。收购塞尔维亚梅戴雷沃钢厂,开辟巴尔干地区产能合作项目;控股德高公司,利用德高全球成熟的商业网络、跨国经营团队、全球品牌和商业模式,河钢产品成功打入德国海洋风电、缅甸压力管道、美国阿尔斯通水电、挪威海洋平台等十多个国外重大项目。通过“走出去”,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外知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学术交往,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海外服务国内钢铁主业和海外新事业两大功能集群,搭建投资、融资上市平台,开拓资源、制造、贸易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依托德高建设国际市场、依托南非PMC矿业公司发展海外实业,实现“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全球配置资源”。

四是吃透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妥善安置关闭退出企业职工,有序解决好企业债务负担,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一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推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在企业关闭、退出、转型的同时,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与职工安置的新思路、新途径,用土地资源价值解决职工再就业,确保不出现大社会的震动。二 4 是加快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预计2018年全部完成“四供一业”移交,有序推进垫付费用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政策,解决债务问题,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

五是抓住河北省钢铁去产能战略机遇。从供给方向上,全国未来五年要淘汰1-1.5亿吨产能,其中河北未来4年要淘汰1亿吨左右产能,由于民营钢铁企业产钢约占全省钢产量的65%,而河钢集团等国企产能尤其是粗钢产能占比较小,压减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小钢企,随着去产能的进行,河钢集团将受益于竞争环境的好转。从需求方向上,有京津冀一体化、北京房地产的双重预期。得益于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仍将加快,且近期京津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预计城市住房新开工将继续增长,建筑单位用钢需求回暖,由于建筑用钢通常具有销售半径,河钢集团的结构钢等建筑用钢在河北和华北市场处于优势地位,客观上会带动建筑用钢销售,缓解库存压力,增加企业现金流。

参考文献

[1]曹红辉,熊文: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人民论坛》,2015 [2]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经济决策参考》

[3]谭浩俊:国企是供给侧改革的最大难点,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07日 [4]供给侧改革对钢铁业究竟有什么意义,中钢网-新闻中心-本网视点

[5]陈雳、邱瀚萱: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系列深度报告之二,证券研究报告,2016年03月11日

[6]河北省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进展及展望,兰格钢铁研究中心 [7]李毅仁:河钢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思考与实践,冶金管理,2015(7)[8]史自强:河钢不再仅仅卖钢材(聚焦供给侧改革),人民日报,2016年06月16日

篇3: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目前, 国际上一般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 我国自20世纪末就进入了老龄社会, 现在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且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全国政协人口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黎在政协报告中指出, 老龄人口是我国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2008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67亿, 2020年将达到2.48亿, 2050年将超过4亿, 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此外, 重度老龄化发展更快。目前,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 到本世纪中叶将保持在8000万~9000万, 高龄化水平达到25%~30%。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养老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 养老负担日益沉重。衡量养老负担的有两个指标, 一个是制度赡养比, 在职职工人数与离退休职工人数之比;二是养老金支出总额与工资总额之比。据统计, 制度赡养比, 1990年为6.1∶1, 1995年为5.4∶1, 1999年为4∶1, 预计2020年为3∶1, 2050年为2.2∶1, 也就是意味着平均2.2个职工要赡养1个退休老人。另外, 养老金支出总额与工资总额之比也持续上升, 1993年为20.4%, 1994年为21.8%, 1995年为22.3%, 2003年为35.5%。此外, 1998年以来财政直接用于养老金的当期补助见表1。

由此可见, 自1998年到2004年我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每一年均入不敷出, 需要财政直接补贴。

二、公共养老金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 我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 公共养老金制度就引入了个人基金积累制, 试图形成资金积累以减轻养老金支付负担, 建立了以现收现付制为主体的混合养老金体制。在实践操作层面, 实行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

1997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正式确立。该方案规定在缴费方面全国统一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1%建立个人账户, 其中个人缴费逐步从4%提高到8%, 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缴纳, 一般不超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0%。在养老金给付方面, 在该方案实施后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 (“新人”) 退休后, 其养老金支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当地平均工资的20%支付基础养老金;另一部分按照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的1/120标准按月支付的个人养老金。在该方案实施前已参加养老保险并将于该方案实施后退休的职工 (“中人”) , 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上, 再按缴费前的工作年限, 另外增发过渡养老金。目前已经退休的职工 (“老人”) , 仍按该方案实施前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解决。该方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 后来的政策调整也是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然而, 由于该方案没有对制度的转轨成本做出相应安排, 在实践操作中, 社会统筹资金无力满足当期养老金支付需求, 于是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 形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透露, 到“十五”末期,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达到8000亿, 而且每年以1000亿的规模增加。这种情况给政府信用、财政支付、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又面临着一次调整和改革。

一时间实行缘起于东欧国家的“名义账户制”的养老保险改革的呼声甚嚣尘上, 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鸣。“名义账户制”的实质就是公开地承认和允许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即在1997年方案基础上, 在养老金的筹措收入方面从其规定, 在养老金的给付方面, 结合个人账户的缴费记录确定给付额。这种账户系统仅仅是一种“记账”管理方式, 而不需要实际存入资金。从养老金的给付条件和规则来看, 虽然个人账户的资产是“名义”性质的, 即没有相应的资金做支撑, 但退休金的给付标准原则上却是严格按“缴费基准型积累制”规则运行的, 就是说在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个人账户中“名义资产”被养老金化了。一般来说, 养老金给付的标准主要取决于计入个人账户缴费的积累、“名义资产”的投资增值、“名义资产”转为退休金的计算公式、退休给付指数化的公式等, 上述四个因素的合计便是养老金的给付总额。

这种“名义账户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无需制度外的资金支持, 依靠源源不断的下一代的缴费和公开地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 能够实现财务平衡;二是养老金的给付与个人缴费挂钩, 有利于刺激参保人缴费积极性;三是规避了由于制度转换形成的隐性债务显现化的问题和转轨成本负担问题。

尽管实行“名义账户制”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实质上还是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 只是权宜之计。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引入个人账户, 形成资金积累,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名义账户制”只能暂时缓解短期支付危机, 却为制度财务上的长期平衡埋下隐患, 背离了改革的初衷。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的试点方案》, 提出了“统筹个人账户相分开, 做实个人账户”的原则, 从政策层面彻底否定了“名义账户制”的改革方向, 也终止了理论界的争论。随后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明确提出, 一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从2006年1月1日起, 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下调至8%, 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而是形成社会统筹;二是实行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国务院提出的这个方案是在充分调研和总结东三省尤其是辽宁省试点经验基础上形成的。2001年国家在辽宁省进行了“统账分开, 做实账户”的试点。辽宁方案的核心是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分账核算、互不拆借, 社会统筹由企业缴费形成, 费率为职工工资的8%。针对辽宁试点方案以及随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对这种制度设计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预测, 尤其是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课题组”的研究很有影响和代表性。该研究根据制度设计, 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 设定了一些参数, 对2001年~2050年的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并依此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做出了评估。该研究设定养老保险缴费率为制度规定的费率, 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 年均工资增长率为3%, “老人”的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收入与在职时平均工资的比例) 从75%每年下调1%至60%为至, “新人”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为30%, “中人”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替代率为“老人”养老金替代率扣除个人账户替代率等参数下, 对2001年~2050年的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了模拟测算。测算结果为社会统筹基金在2001年~2018年实现基金盈余3.3万亿, 从2019年开始出现年度赤字, 2019年~2050年累计债务为18.6万亿, 2001年~2050年净债务为15.3万亿元。如果用2001年~2018年的盈余弥补2019年开始出现的债务, 从2029年开始收不抵支。2040年达到赤字峰值874亿, 以后每年资金缺口逐渐放缓, 将在2055年后出现长期盈余。笔者将这个研究结果与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做了比对, 其发展轨迹是一致的。虽然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依靠自身运行, 社会统筹基金从2001年~2050年会出现15.3万亿的赤字, 笔者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是科学的、可行的、可持续的。理由如下: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了由单一的现收现付向以现收现付为主兼采用基金积累制的混合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这种混合型养老保险制度既能够发挥现收现付制的代际、代内收入分配调节转移功能, 实现社会成员的互助, 又能够为个人积累一部分养老基金,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社会统筹基金的运作成本低、能够避免资本市场风险、基本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最大的优势是体现了保险的风险分散和社会成员互助的精髓;个人账户基金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可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跨区域转移和跨时间接续, 由于缴费和给付挂钩, 对参保人具有较好的激励, 有利于扩大征缴面和提高征缴率。更为重要的是, 个人账户基金能够形成资金积累, 提高国民储蓄率,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提供资金储备。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但规避了天文数字般巨额的养老金隐性债务, 还能够部分地补偿隐性债务。所谓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指现收现付制模式停止时, 需要在将来逐步向目前退休者和曾在或正在现收现付制缴费的在职劳动者兑现的养老金给付现值。据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边恕博士测算, 21世纪初我国的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为10万亿, 约占GDP总量的60%, 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可见, 如此巨额的债务如果需要清偿, 势必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破产。但只要现收现付制能世代持续下去, 这种债务虽然与制度的运行始终相伴相随, 但并不会变成显性成本, 不需要额外的资金补偿这一债务, 这样就规避了巨额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问题。此外,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下的社会统筹账户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精算平衡的制度而是一个精算盈余的制度, 盈余的部分能够部分地补偿由部分个人基金积累制而产生的一部分养老金隐性债务。据预测, 自2055年以后, 由于“老人”和“中人”因年龄原因而自然死亡, 逐步退出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实现长期盈余。

全国社保基金能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金支付问题积累一部分资金。全国社保基金是战略储备性资金, 在现阶段只收不支, 其资金来源有四个:一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二是国有股减持收入;三是彩票公益金收入;四是投资收益。自2000年设立以来截止到2009年年底, 全国社保基金规模为7765亿。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拥有扩大资金征缴面的广阔空间。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 新增移民劳动力将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虽然这部分人最终要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的受益人, 长期看, 体系的负担不会减轻, 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要低于城镇劳动力, 这就意味着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增加。

根据辽宁大学人口所的预测, 虽然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自2001年~2050年会产生15.3万亿的赤子, 但由于前期盈余的弥补, 收不抵支的情况到2029年才会出现并持续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说真正的赤字期限也就存在20年, 随着养老保险资金征缴面的扩大, 财政逐渐加大对社保的投入, 全国社保储备基金的壮大, 只要统筹做好资金长期安排, 留有余地, 完全可以消化15.3万亿债务。

篇4:关注课程改革,教师积极应对

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情景创设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修订的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具有教学理念新、材料新等诸多特点,尤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有关生命教育、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等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具有时代性,尤其重视小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必然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从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管理者为主的角色中转变过来,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首先重视自己的师德建设,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新兴的师生关系。其次,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不仅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评价目标等方面转变教学理念,更应该重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关注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从精、深、广、博诸方面提升教学素养,尤其重视自己教育科研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以科研立教,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符合不同学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學效果。同时,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毕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教学素养,通过不断学习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形式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应该达成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与方法,能学会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逐步树立并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先通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并将之准确分解,从而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

2.准确分析教材和学情,恰当叙述教学目标

当设计好本课时教学目标后,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细致分析教材中的哪些内容与该教学目标有关。如果教材内容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就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教材内容落后甚至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堂标准教学新理念和课程内容标准科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乃至于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教师必须能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同时能巧妙选择适合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经历的新的、鲜活的实例资源,并充分利用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当然,教学素材的选择必然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能发现教材资源的不足,同时认真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巧妙、恰当的选用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教学资源,才能使教学资源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才可能促进课堂教学。当然,教学目标的叙述对教师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的呈现采取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可以实施的行为作为陈述方式,即教学目标的出现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同时,教学目标的呈现能处理好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有效达成,能促使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有效实现,能有效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整合,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从而是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三、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最终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中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学会正确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具体来说,就是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自己对生活化的情景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养成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构建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化课堂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道德实践,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说,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要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反思自我、反思生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亲身实践才可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学情境,提倡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来参与社会生活、进而体会并感悟社会生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最终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反思与感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2]综合课的整合创新教学.

篇5: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摘要:面对新高考改革,高中政治课课堂面临着新的挑战,政治教师也面临巨大的压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中政治有效课堂,这是每个高中政治教师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新高考给高中政治教师带来的压力及应对策略展开思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政治课堂;策略

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这七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来应对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需要政治教师采取何种策略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使得政治教师处于危险边缘。

1.政治教师面临学生选科人数少的压力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选择政治作为选考科目会相比以前的文科来说减少很多,高校对学生选科的要求使选政治的学生减少,政治必修科目内容的变化也会带来选科人数减少。

2.走班带来有个别政治教师处于边缘化

由于是学生自由选择,这时不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将会面临没有学生选科的窘境,个别政治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被边缘化,如果学校没有其他应对策略,有的教师会很危险。

那么,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应对这一新高考改革变革,要提升学生对这科的选择,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喜欢了,才能争取更多的学生选择政治这一科作为选考科目。要提升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面对新高考,需要教师的眼界开阔

(一)教师要有教育眼界

作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所教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涉及时事内容众多,这就需要教师对知识的长期积累,有国际视野,开阔眼界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知识的积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课堂实践,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培训等途径完成。素材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读书等,经验的积累主要就是在实践中进行了。而眼界的开阔要求教师打开视野,不断了解日新月异的新事物,了解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新闻,并且带着政治眼光去探究,(二)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喜欢的、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十分重要。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自我定位,有自我追求的教师。高中政治教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引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魅力的老师,这样老师的课堂,一定是有效的课堂。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独特的对时事的见解,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格局,做一个学生信服的老师。

二、面对新高考,需要政治教研组集体打造高效课堂

应对新高考改革,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压力重大,形势严峻,这就需要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必须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比如我们学校集体打造的高效课堂在各种公开场合都能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但一个人很难做到这点,大家的智慧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等提升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增强政治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力。

三、面对新高考,需要学校对政治教师的支持和培养

政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需要学校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应对学生多元的选择,为政治教师提供相应的课程及选科学生。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由政治教师来承担,可以解决政治教师的课程问题。同时,政治教师可以从事一些政教工作和德育工作,帮助学校处理学生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协助学校的德育管理。

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提升政治教师的整体能力,可以考虑让政治教师到一些行政岗位协助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

总之,只有政治课堂变得高效,才能更多的吸引学生的选择。因为高效的课堂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高效的课堂是一段美妙旅程,只有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打开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李林霞.新高考带来的新变化[N].山西日报.[3]康利.面对新高考,课程建设将是重大挑战[N].中国教师报.[4]钱钰.浙江编《指南》应对新高考[N].文汇报,2016.作者简介:

篇6:积极应对压力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避免。农民感受更多的是身体的疲劳和生存的压力,知识分子感受更多的是精神的创伤和发展的压力。在众多压力面前,有的人积极乐观,越战越强,越挫越勇,不断成长、成功;有的人却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无成;也有的身心惧疲,积劳成疾,或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区别就在于你怎么应对压力。

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学会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

这里将这个“伊索寓言新编”介绍给大家:

盛夏酷暑,一群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直流口水,葡萄架很高。

第一只狐狸跳了几下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满载而归。

第二只狐狸跳了多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别酸!”于是,心安理得地走了。

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抑郁成疾,不治而亡。

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

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性命。

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其他狐狸的共同围剿。

第八只狐狸想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也受到了严厉惩罚。

第九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另有几只狐狸来到一个更高的葡萄架下,经过友好协商,利用叠罗汉的方法,成果共享,皆大欢喜!

篇7: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大潮及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影响,税收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此,该局主动采取五项措施强化税源管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当前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强化户籍管理。依托国地税及工商、海关等信息共享平台,对漏管、漏征户进行清理检查,摸清税源底数。同时加强注销登记管理,建立注销登记内部巡查、注销前检查等制度,强化注销事后跟踪管理,防止纳税人以“假注销”转移管理归属,造成税源流失。二是强化纳税申报监控。建立日常监控分析制度,重点加强对零申报、异常申报的监控,通过CTAIS系统和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纳税人申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零申报及重点税源户纳税人由税管员进行实地核查,重点通过“看、问、查”方法,准确及时掌握纳税人实际经营状况及税款实现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三是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强化税源分析预测,通过对重点税源税收增减变动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四是强化纳税评估管理。完善评估机制,利用税收分析的成果以及税源监控信息加强评估对象的管理工作,重点对长期税负偏低、久亏不倒的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深入剖析对纳税异常问题的成因、特点,促进税源监控水平的提高。五是强化纳税服务工作。从纳税服务工作入手,通过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纳税能力,营造依法纳税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提高纳税申报质量,为税源监控工作提供保障。

篇8:积极应对高中课程改革

学校根本上就没有改,只是按新课程的要求作了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学校仍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沿袭着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新课程改革持排斥和反对的态度。只不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学校不得不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变,有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学校想改,但确实是不知如何改。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和缺陷,已经意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确实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但真的改起来,又确实感到无所适从。如,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质理解不透,对改革的方案不知如何具体操作,对改革的过程无法具体实施,对改革的目标和效果无法预测和缺少信心。最终导致这些学校的无奈和观望。

学校改了,但并没有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目前有不少学校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地进行着各种尝试,但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新课程改革的很多方面并没有提供的具体方案,有的就是带有指导性的意见。所以,操作起来就可能会出现许多偏差,甚至会走许多弯路。现阶段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致,虽然一些学校改了,但人们对课改的效果并不满意。

学校改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这类学校并不多,并且基本上是进行新课程改革比较早或条件比较成熟的省、市级的学校。这些学校由于课改实施的时间比较长,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较好,师生的素质基础也较高,多数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经验还逐渐得到了上级和其它一些学校的认可。

基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要从整体上顺利推进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使其真正发挥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积极作用,而不会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废,就必须认真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

提高对学校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如果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或者是对新课程只是欣赏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也只是一个美丽的光环。教师素质是顺利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能否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不少教师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其实是处在一种“赶鸭子上架”的状态,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硬着头皮上。

目前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师培训看起来不少,有大学里专家和教授们的培训、教师远程网络的培训、假期的集中大规模培训、平时的分散小规模培训等。这些培训从实际的效果上看,多数并不十分理想。目前我国新课程的培训多是理论性的或探讨性的,缺少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教师们听着、学着感觉挺好,但却无法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中。不少教师反映,即使参加了多次培训,培训后对新课程的实际教学和设计仍感到不知所措,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觉得无所适从,缺乏新课程教学的决策能力。因此,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必须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根据教师教学方面的实践需要,安排和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倡和加强校本培训,重视课堂观察,注重个案分析,强调行动研究。而随着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的理解及认识也会逐步深化。

监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目前,从国家到各省、市地方,都出台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些政策措施制定得还非常详尽。但不少地方的学校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和学校自身的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有关。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属于一种国家行为,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并监督有效落实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缺少真正有效的监督,造成了一些地方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和公众。上级来人检查或社会来人参观,向上级汇报和向社会公开的是一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新课程改革,其实质是“假”的或“伪”的新课程改革,而其改得越“好”,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

建立起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是保障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内源性、根本性的因素。目前我国新课程评价制度不健全,新的课程评价和旧的课程评价并存,有的地方和学校甚至根本没有用新的课程评价制度和标准,仍几乎完全沿用传统教学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这必然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新课程评价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全新的新课程评价理论和方案,另一方面是现实存在的传统课程评价实践和教学评价实践。

目前高考的评价和改革仍是制约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落实的重要瓶颈因素。社会和上级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程度。现在很多地方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以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评价教育的最主要指标,片面强调抓高考、抓升学率。正因为如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虽然深知应试教育下为考而教的重大危害,但由于所处的地位和社会的大背景,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不少学校和教师即使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案非常赞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根本无法实施或不敢放手实施。由于传统考试特别是高考评价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降低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也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举新旗,走老路”。

如何实现考试评价与课程要求的有机统一,是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考试,无论是检测性的还是选拔性的,都只是一种手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手段是为了实现目标而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因此,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尽快出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政策和考试评价机制。要全面进行考试改革,尤其是对高考的改革。在考试的评价上要更多地体现多元化,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评价。要加强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教育的管理,研究和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项目和内容,将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的选修课情况、公民素养以及高中阶段的有价值成果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只有不断地探索并建立起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用新的评价切实引导新课程改革,这样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地发展下去。

完善新课程落实的各种保障条件

上一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下一篇:校园节目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