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理论

2024-07-07

复式教学理论(共8篇)

篇1:复式教学理论

“复式教学”在县城小学以上的学校已很少见到,但在乡村一级学校却非常普遍,教学中普遍要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过去,是支撑农村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因学校布点调整等原因,乡村一级学校基本上都用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少了很多,一所学校从学前班到各个年级大多人数很少,多数村办学校只有一名教师。为此,我们不得不去研究复式教学、学习复式教学。“复式教学”就是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一门科学。

“复式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

复式教学与单式教学相比较,年级增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年级多了,教材自然也随之增多,一个年级一种教材,几个年级复式在一起,就有几种教材。这就构成了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过程表现出了明显的交替性:一个老师要在同一节课内要对多个年级进行教学,这就要想出一种方法,教师给其中一个年级教学时,另外的年级也要有事干。即自学或做作业(也叫自动作业)。教师直接教学的过程称之为“动”,学生自动作业的过程称之为“静”。“动”和“静”在一节课中要交替进行。

复式教学在时间方面有一定的制约性:教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教学任务,与单式教学相比教师的直接教学时间少,学生自动作业的时间多,这样在时间上有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直接教学受到了时间的限制,要将时间合理的分配给几个年级;二是每一轮直接教学时间要与自动作业时间相等,这样才叫“动”“静”搭配得当,否则视为“动”“静”脱节.复式教学最明显的好处是节省财力节省人力,复式教学在教学方面还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坚持课内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复式教学”是“动静”结合的教学活动,即一节课一个年级的一半时间是“静”,“静”的这个年级要么是老师提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新内容,要么是做练习题,无论那种形式,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复式教学本身固有的特点;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线路的设计。这条线路从主杆上来看非常明确,方便教学。

复式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年级多、教材多、教学时间少、教学情况复杂,课堂教学设计难,因此不容易掌握好。

《复式教学》学习探讨

张克英

复式教案的备写探讨

叶剑文

(一)、复式教案的备写思路

复式教案的备写过程是整个复式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不同于单式教学,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即年级多、教材多。要考虑的问题难,即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施教,而且要让每个年级的学生每时每刻都要有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时,另外的年级必须布置自动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学习任务。

(二)、复式教案的备写环节

复式教案的备写与单式教案的备写,在环节上是相同的,主要备下列环节:

1、备课题;

2、备教学目标

3、备重点、难点;

4、备教学方法

5、备教学过程

6、备板书设计(保留重点内容,体现结构完整);

7、备作业;

8、写教后记。

(三)、复式教学的“动”、“静”搭配 复式教案中的“动”、“静”(“动”指直接教学,“静”指自动作业)搭配是复式教学的主要特点。要将直接教学的时间和自动作业的时间估计准确,否则会出现动静脱节的现象。动静脱节指因为时间估计不准而造成自动作业提前完成,学生没事干的现象或出现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而另一个年级的自动作业还没有完成的现象。在“动”“静”搭配方面要重点考虑两点:一要确定谁先静,谁先动的问题,先安排“静”,然后开始“动”。二要通过预测,确定“动”和“静”所用的时间。如果是两级复式,每一轮的“动”“静”时间应该是相等的。

先确定一节复式课“动”“静”的次数,再确定每一轮直接教学的时间,然后再依据直接教学的时间推算自动作业的量,为了防止“动”“静”脱节,还可以布置机动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防止作业量少,出现动静脱节,另一个是防止学习好的学生早早做完指定作业无事可干,出现个别或部分学生的动静脱节保证了每一轮的“动”“静”搭配。

(四)复式教案的备写形式

两级复式多为一静一动、动静循环,紧密结合,一般情况以一个年级的“三动三静”为宜,但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教材内容的难易、多少而定。也有“两动两静”和“四动四静”的循环形式。

(五)备写复式教案的注意事项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新授课与复习课或练习课搭配在一起,一个年级的重点内容与另一个年级的非重点内容搭配在一起,好让教师有侧重的保证重点年级的教学。

2、明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教师的教法、导法和学生的学法。妥善安排好小助手的活动。3、自动作业要侧重备写成富有启发想象且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向素质教育目标靠近。

篇2:复式教学理论

姚楼小学

刘斌

要:复式教学是在居住人口分散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我镇的天寺小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师资严重缺乏,六个年级五个教师,无法进行常规班教学,怎么办?只有复式教学才能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复式班教学是直接教学和自主学习交替进行的,教学头绪多,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不同年级相互干扰,要想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如此,如何提高复式班教学质量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促进传统的复式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于提高复式教学效益,切入新颖;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实效研讨,也是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新举措。

优化复式班课堂教学,重在改进教学模式。相互学教,联动合作,交流切磋,教学环节趋于单式化,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统一,有效地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干扰问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习效率。“邻级复式,联动学教”的基本教学环节的结构形式是:

一、明确目标,提出要求(分);

二、自学互学,学教结合(合);

三、检测评价,反馈回授(合);

四、训练巩固,实践创新(分)。以上教学环节并非每节课或各种课型都能完整运用。

“邻级复式,联动学教”更强调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渗透整合,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尝试应用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形式:

1、异标同科一篇内容。

四、五年级复式,教学唐代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四年级重在感悟词意,想象词描绘的美丽画面;五年级引导学生在感悟词意,想象画面美的基础上,着重体会作者淡怀逸志,归真脱俗的思想情怀。教学时可将学生分为A组(基础组)、B组(水平组)、C组(提高组)进行指导教学。实行分类教学指导是便于教师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获得自己的需求,高层次学生有可能超前发展,出类拔萃,低层次学生也可温故知新,有所收获。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变年级间的相互干扰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复式班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交往,便于在活动中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篇3:复式教学理论

一、资产价值二重性的定义

由于会计主体所占用的资产都是筹集来的, 不管是筹集自有的财产和盈利, 还是筹集他有的财产和盈利, 都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中完成的, 所以它是属于一种社会性筹集。因此, 会计主体所占用的资产价值, 就具有自主性经营资产价值与社会性筹集资产价值的二重性。而社会性筹集来的货币价值, 相对会计主体而言, 就是资本 (基金) 、利润 (盈余) 、负债之类的负债类价值, 与会计主体自主性经营的资产类价值一起形成了资产价值的二重性。所以, 资产价值二重性可以表述为:自主性经营的资产类性质货币价值与社会性筹集的负债类性质货币价值的同一和统一。

换言之, 即:“会计主体占用的同一资产价值中, 具有两层不同性质的货币价值, 一层是属于自主性经营的资产类性质货币价值, 一层是属于社会性筹集的负债类性质货币价值。”而会计复式记账资金平衡式所反映的内容, 正是资产类与负债类这两层货币价值数量的平衡, 所以资产价值二重性可以作为会计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

因资产价值二重性具有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特点, 所以它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学说内的商品生产劳动中具有的私人劳动 (具体劳动) 与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二重性、商品生产价值中具有的个人使用价值与社会交换价值二重性相联系。它们的二重性是一脉相承的, 突出说明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劳动、商品价值, 以及会计主体自主经营的资产价值, 都具有社会性。

同时我们也知道, 会计主体自主经营与社会筹集的货币资产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同样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二重性, 由此就更加证明资产价值二重性的存在了。所以, 现在会计复式记账资金平衡式所依据的资产价值二重性, 早在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就有了, 只是由于受到社会商品生产规模与科学文化知识的诸多限制, 人们还不曾真正认识它, 直到19世纪后期才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社会商品生产关系中的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性。

二、历史上的会计复式记账资金平衡式没有完整地反映资产价值二重性

关于会计复式记账, 一直以来中外确定的资金平衡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解释的意义也是纷繁复杂的。如:15世纪末复式记账发明者意大利卢卡·帕乔利提出的“一人所有财物=其人所有权总值”;20世纪初美国会计界提出的“资产=资本”、“资产=负债+资本”;20世纪末西方会计界提出的“资产=负债+权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后借鉴西方提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权益”、“资产=产权”;20世纪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17世纪初 (明末清初) 我国“龙门账”核算方法提出的“存项=该项”;18世纪 (清乾隆、嘉庆年间) 我国“四脚账”核算方法提出的“去账=来账”。以上诸多资金平衡式, 虽然项目名称各异, 但是它们表达的含义都不失为复式记账的资产类与负债类的两类平衡, 于是可以证明中外会计学者对于复式记账的基本特征———“平衡性”, 还是不否认的。

但平衡性究竟应平衡什么具体内容, 才符合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客观实践, 才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人们却没有认真地探索与研究。有个别学者认为, “与其受平衡性的约束, 倒不如将‘资产=权益’平衡式改为‘资产+权益=0’平衡式, 似乎更概括、更深刻。”结果弄巧成拙地改成了不平衡式。有的著名会计学者在研究复式记账的平衡性时, 却与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二重性、账户形式借方和贷方的二重性、每笔会计分录或转账业务的二重性等相联系, 以致影响人们对复式记账意义的深刻认识。更有甚者想将平衡的复式记账法扩展为“资产-负债=基金”的三式记账法。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不切合实际的遐想, 都是因为人们不理解复式记账资金平衡式的具体内容应如何确定。

所以, 经研究笔者提出了含有具体经济内容并可供各行各业通用的资金平衡式:“资产=负债+资本 (基金) +利润 (盈余) ”。该平衡式的特点是将资产价值二重性中的社会性筹集一层作为重点考虑, 于是在这一层具体列出能够作为货币价值数量载体的全部资金来源项目或概念, 以让人容易理解与操作。同时也可符合复式记账所要平衡的主要是自主性经营与社会性筹集的平衡、资产类货币价值量与负债类货币价值量的平衡, 而不是资产与权益、产权之类的平衡。顺便提一下, 单式记账不讲究双方的平衡性, 而是在资产单方上进行盈亏计算, 所以它的计算式为:“资产-负债-资本=盈 (亏) ”。

三、反映资产价值二重性的静态资金平衡式与动态试算平衡式在资金运动中的循环演变

不难看出, “资产=负债+资本+利润”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而提出的静态资金平衡式, 式内项目名称都是具有货币价值量的实体概念。当发生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时, 在资金运动中必然要引起原来的静态资金平衡式内容变动。而在变动中, 不仅有影响债权、债务增减的权债性收入与支出, 而且有影响利润增减的盈亏性收入与支出。权债性收支可以在资产、负债、资本等项目中直接记录变动, 而盈亏性收支如果直接持续地在资产、利润中记录, 那么利润就会形成不分期的累积利润, 从而达不到会计分期核算盈亏的目的。因此, 为了做到“会计假设”基本理论中的“会计分期”, 就应在平衡式的项目中虚拟出反映利润增加的“收入”项目与反映利润减少的“费用”项目, 用以记录资产的盈亏性收支数量变动过程。但笔者认为, “收入”与“费用”两个概念涵盖不了所有的盈亏性收支内容, 需要修正与完善。由此可见, “收入”与“费用”是代替“利润”核算增加与减少的, 所以期末必须将收入与费用结清并转入利润, 即“收入-费用=利润”平衡式。

而在收入与费用未结清前的期内试算平衡式, 则扩展为“资产+费用=负债+资本+利润+收入”, 该式也可以说是由“资产=负债+资本+利润+ (收入-费用) ”平衡式移项推导而来的, 因该式含有反映资产变动的“收入”与“费用”虚构数字, 所以人们就相对静态资金平衡式而称其为动态试算平衡式或简称“试算平衡式”。

会计主体为了期末能够依据以上各平衡式编制与披露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会计财务报告资料, 就需要按前述扩展了的平衡式项目, 在会计账簿中建立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账户系统, 以相互控制记账数字的正确性, 因此所设置的账户就有了“实账户”与“虚账户”的区别。所谓实账户, 就是指具有货币价值量实体的资产、负债、资本、利润等账户;所谓虚账户, 就是指为记录盈亏性收支过程而虚拟的不具有货币价值量实体的收入、费用等账户。

现在为了进一步举例说明静态资金平衡式与动态试算平衡式的循环演变, 遂在平衡式内代入具体数字, 加以推导验证。假定某企业期初的财务状况列入静态资金平衡式为:“资产 (100) =负债 (30) +资本 (50) +利润 (20) ”。如在本期期内权债性收支没有发生, 只有盈亏性收入发生额60元、费用发生额40元, 那么期初的静态资金平衡式就会演变为期内的动态试算平衡式:“资产 (100+60-40) +费用 (40) =负债 (30) +资本 (50) +利润 (20) +收入 (60) ”, 此试算式平衡出来的数字, 仅用以检验记账双方总额是否有误, 在财务管理上毫无经济意义。从试算平衡式上可以看出, 由于社会性经济贸易与劳务供求而发生的“收入”与“费用”, 同时伴随着自主性经营资产数额的增加与减少, 因此可以说明在盈亏性收支中同样具有资产价值二重性中的自主性与社会性。由此可见, 资产价值的自主性经营与社会性筹集二重性, 是贯穿在权债性收支与盈亏性收支之中的。到期末结清本期发生的盈亏性收入、费用等虚账户数额, 转入利润实账户中后, 这时的动态试算平衡式又回归到静态资金平衡式:“资产 (120) =负债 (30) +资本 (50) +前期利润 (20) +本期利润 (20) ”, 期末比期初增加了本期利润20 (120-100) 。于是便可以根据该式来编制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在下期会计主体即可以继续运用资金平衡式与试算平衡式, 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循环核算。

另外, 从“资产 (120) =负债 (30) +资本 (50) +前期利润 (20) +本期利润 (60-40) ”平衡式, 还可以推导出双轨计算本期利润的平衡式, 即:“资产 (120) -[负债 (30) +资本 (50) +前期利润 (20) ]=本期利润 (60-40) ”, 该式可变为:“期末收入 (60) -期末费用 (40) =期末资产类 (120) -期末负债类 (100) ”, 即:本期利润 (20) =本期利润 (20) 。该双轨计算利润的平衡式, 是与我国17世纪初“龙门账”的合龙平衡式“进-缴=存-该”的内容相一致的, “进”相当于“收入”、“缴”相当于“费用”、“存”相当于“资产类”、“该”相当于“负债类”, 由此足以证明我国传统会计复式记账的基础理论是早有成就的, 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但是, 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还没有研究出一套比较标准与统一的会计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体系, 这样就缺少了对于其他有关会计研究成果的检验标准, 使得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难以评价, 甚至出现了与标准性的理论与方法产生分歧与抵触的研究, 所以我们有必要集中力量来研究标准性会计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4

篇4:如何进行复式教学

一、精心备好复式班的教学设计

复式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等特别熟悉,不但要备好教学知识、教法、学法,还要备好每节课的自动作业、课堂结构、授课内容的轻重,备好每节课中两个班级的动与静、时间分配等。教案表述应简明扼要,讲究实用,做到言简易明,写清楚每一项教学的内容要求,详略得当,突出各项能力训练的特点,条理清楚,安排好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等。

二、培养复式班学生的自动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在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时间短,必须培养复式班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要控制复杂的教学情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要非常重视班级的纪律,加强学生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控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复式教学中应做到分配合理

1.动静分配

在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分配必须协调合理,才能使课堂结构合理紧凑,低年级自制能力差,根据情况随机应变。低年级儿童注意不能持久,自学能力较弱,每次直接教育时间不宜过长,动静轮换次数要多些,且连贯性要强,或教学后续较长时间的巩固,这样的轮换可以少一些。

2.合理分配时间

每一节课四十分钟,复式教学中两个年级都在上课,教师要给一个年级讲课,另一个年级就要自动作业,教师必须合理地分配时间,既不让学生自动作业完成没有事干,也不能出现直接教课后自动作业没有完成的情况。事实上这个不太容易做到,往往会体现出“时间差”。“时间差”长了,动态年级的学生就要“枯坐”,教师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设计一些弹性作业。

四、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

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的一般教学法方法,基本上与单式班教学相通,但应注意以下两点:

1.必须精神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精讲对复式教学特别重要,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主干知识和其派生的辅导知识结构,前者是主体,必须让学生掌握,后者是说明主干的,学生了解就行了,教学中前者是精神,后者可以略讲或不讲。对于每次辅导知识,通过自动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是精讲、略讲、不讲相配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加强自动作业

自动作业的设计内容应有趣、有理、有法、有序、有度。在作业量上可以采用“基本题”和“机动题”相结合。基本题人人必做,机动题有后进生的补差题,有为优生而设计的拓展题,这也是解决“时间差”的好方法。

五、加强小助手的培养

在复式教学中,由于两个年级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学习的的知识不同,靠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这个复式班的优势,培养一些小助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用“好帮差”、“高帮低”的方法。“好帮差”即同一个年级的好生帮助差生。“高帮底”即高一个年级的学生帮助低一个年级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小助手作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复式教学体会3

从事教育工作几年,虽带复式班不多,但体会深刻,感慨多多。

一、在难中求进

众所周知,复式班教学讲究“动、静”的合理搭配。我今年教一二年级复式班的语文,两个班孩子的年龄都小,活泼好动,表现欲极强。学生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你给一个班布置作业,要求他们静时,他们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作业格式不太懂,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又不知道做,所以在作业时根本就安静不下来,要么就“老师,老师”问这问那,要么他们自己叽里咕噜。一开始,面对这些孩子,我束手无策。心里急呀,但凡事都有个过程,急中能生智。对于孩子在作业时的问题,我会停下正在上课的班级,让他们想问题或看书,来对提问的孩子稍作指点,而非训斥,否则孩子会不懂装懂。当然,我也会明确告诉他们,我们是复式班,老师在上课时,尽量不要打断老师的思路,待老师来给做作业的班级上课时再提出问题解决。孺子可教也,一段时间训练后,孩子们也渐渐适应了复式班这种“动静”搭配的特殊模式。

单班教学,教师所面对的对象单一可以尽情地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可以畅所欲言。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均衡地发展。而复式班至少有两个班级,在说和读这些方面因受到时间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让学生尽情地读和说,否则就影响了另一个班级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所以复式班教学对两个班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是关键。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围绕教学中难点精心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抓住重点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在来授新课,学生就能沿着你的思路一语中的,而不是漫无目的,所言不着边际。因为他们已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了自主探究,当教师要求交流时,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一般不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在一个班静时,这个班积极有效地动起来,达到水到渠成,而不至于因为冷场影响另一个班的教学时间。

其次,教师要注重创设优美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觉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如让一年级学生看课本图画,看图认四个韵母组成,激发学生看谁画得好、逼真,并且提出看得仔细,画的好的老师将给红花;二年级书写所学生字,然后再组词、组句,看谁组得准确……,要注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时间长短分配,否则一团糟。

二、在苦中求乐

不言而喻,复式班面对的至少有两个班级,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相当于单班的两倍,上课时,老师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根本就容不得你休息,一节课就40分钟。你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多班级的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充分预设好各环节的时间,要注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时间长短分配,否则一团糟。复式课堂教学惜时如金,所以还必须做到有效提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要考虑要做的太多太多,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所以说叫复式班的老师是苦的,但是随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取得了点滴经验,孩子们的成绩在期末统考中名列前茅。我又感到虽苦犹乐。

复式教学说是难也就难,说是简单也简单。它涉及到授课内容是不同的两个年级,备课内容双重,授课对象差异较大,其知识结构不一,从而导致课堂上的量的变化不一等等多重困惑。有时候还会出现名曰复式授课,实则一堂单式课的现象。但是,只要我们去潜心钻研,去不断总结、反思,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新的提高质量的路子。

篇6:如何进行复式教学

姚富萍

山区小学,复式班教学一直是教学的主角,复式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两个年级互相干扰不可避免,要想提高每节课的效率确实不易。下面是执教复式班的一些心得。

一、充分备课

面对复式教学,教师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充分的准备可以让你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可以让两个年级的学习同时高效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注意交替性、统一性、灵活性。教案中直接教学和自主学习时间一定要估量准确,自主学子量过大,会使学生出现马虎了事的结果,自主学习量过少,学生完成任务后又无所事事,既浪费学生时间又影响课堂纪律。因此充分备课在复式教学中十分重要。

二、合理安排

在复式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把握班级的动向,合理安排两个年级的学习任务,不能在上一个年级,对另一个年级置之不理,要求教师要同时管好两个年级的纪律。教师的讲课要简洁明了,注意抓住重点难点,解决关键,绝不可拖泥带水面面俱到,否则,不仅完不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高效教学。复式班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灵活而又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三、动静搭配

一堂成功的复式课,要动静合理搭配,交替进行,动静交替不能太少也不能太频繁,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还要培养学生防干扰能力,养成在相互干扰的 环境中潜心学习的习惯。动静搭配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四,课后辅导

复式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受到了限制,课下辅导就变的尤为重要。如果课下不努力,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好,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布置合理的课外作业,及时进行作业检查,同时对后进生进行必要及时的辅导,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班级的实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篇7:复式课堂教学

复式教学是我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复式课堂教学质量是复式学校的中心任务。复式学校教师要严格按照“六认真”的要求组织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认真考查。根据复式课堂教学的特点,特制订<复式教学常规> ,<复式教学中的“动”与“静”》为复式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复式教学常规:

一、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班级重点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平均使用直接教学时间;

2、围绕重点,安排教学的环节,不贪多求全;

3、错开大容量教学内容,不同年级讲解任务量的教学内容要避免集中在一起。

二、简明课时计划

1、教案书写以对应或框架表格为宜。

2、教学过程清楚,教学内容简单明了,具体内容可以在教本和参考书上的圈注。

3、协调好各个层段的教学时间,并予注明。

三、充分课前准备

1、课前要做好教学准备,写好卡片、小黑板,准备好教具,仪器、实物、挂图等。

2、指导、安排好小助手在课堂上的助教助学活动。

四、精心设计自动作业

1、课内自动作业要体现层次性,教学前的铺垫练习要体现预习、尝试性;教学中的巩固练习要体现思考性、探索性;教学后的复习练习要体现灵活性、提高性。

2、落实课本后的习题与练习。

3、留有弹性作业,在保证完成基本训练的前提下,使思维敏捷的孩子多做一些深刻的思考与练习。

五、合理安排动静结构

1、纵向程序结构逻辑联系要紧密,体现一个完整独立的教学整体,横向同步结构和谐统一,教学时间基本吻合。

2、动静交替轮换次数与时间的长短既要保持教学重点,又要皆有所得。二级复式以两动两静安排为宜。

3、同学科的第一层段的直接教学安排,在年级上先低后高;在教材上先新后复;在内容上先难后易。

4、动静交替过渡自然,师生活动井然有序。

六、使用好小助手

1、选拔接受能力强、身材较高、家务负担轻的学生担当小助手,每年级各学科一名。培养与发挥好小助手组织静态下的学习活动,维持课堂纪律、检查作业,辅导后进生等作用。

2、通过指导自学、点拨等方式让小助手先行掌握学习内容。

3、课前让小助手了解本课的教学程序,安排好小助手的助教、助导活动。教学用的小黑板与卡片要编好出现的序号。

4、随时留意小助手的活动,及时把握小助手的信息反馈。

七、运用好哑语指令卡

1、统一哑语与指令符号,要使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哑语与指令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课堂上以学生座位号代替姓名呼唤,学生的座位号和常用指令号贴于黑板两侧。

3、自动作业的题目前面应注明作业类型符号,题目后标出处理方式符号。

4、作业正误表置于黑板的左下角或右下角。

八、加强静态控制

1、直接教学临近结束,对静态下的学习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方法的指导。

2、恰到好处地安排长静下的短动,调节学习节奏,导引思考方向。

3、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自控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静心作业、耐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4、通过眼神、手势或适当的行间走动等方式提醒个别学生的注意。

九、减少教学干扰

1、人数不多的二级复式可以作横列背向式排座,纵列同向式排座。有条件的以低屏风相隔。

2、教师讲课控制适当音量,语言不可过于趣、幽默,形体动作不能过分夸张。

3、控制学生动态动动,力求避免大声齐读,“找朋友”等干扰性大的课间游戏不宜进行,表情朗读练习在助手带领下走出室外进行。

4、进行专门训练,培养有意注意,养成“动中取静”的意志与习惯。

5、教具、挂图不要过早摆放,用后及时收藏。

十、改正教学方法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安排整体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静态” 优势。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突出重点,精讲巧练,讲练结合,把新的课程标准融洽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

3、努力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和方法去提高复式教学效果。

一堂复式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课堂常规的正确引导,还取决于课堂内外 “动”与“静”的合理搭配,即备课时如何安排,课堂教学时应如何运用等,否则就会造成“该‘动’时动不起来,该‘静’时又静不下来”的混乱局面。

那么什么是“动”和“静”呢?其实“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在同一课堂内,教师对其中一个年级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所谓“静”即其余年级在同一课堂内的作业练习。

一、课前准备是“动”、“静”成功的关键。

要上好复式课,课前准备是非常关键的。复式教学的备课难于单式。一是翻阅各个年级的教材量大;二是编写教案难。一节要备几个年级的课,而且要面面俱到。教师课前的工作量是单式教学的二至三倍;三是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本节课的“动”“静”搭配。依据谁“动”谁“静”,然后分配时间,最后编写教案。

一节复式课,各个年级“一一见面”,这就是教案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动”与“静”。例如:

一、二年级复式,一“动”、二“静”。即教师为一年级传授新知识,为二年级布置作业。一至三年级,一“动”,二、三年级“静”。即一年级讲授新课,二、三年级布置作业。其次才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教学目的要求要明确,教学过程要求精讲多练。另外,“动”、“静”搭配和单式教学又有一个较大的区别,它的时间性最强。假若过于繁琐,就达不到和学生“一一见面”的目的,也就完不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复式课,课前的备课十分重要。

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动”、“静” 在教学中实现的关键。

复式班的教师必须是多面手,人人要有比较完备的科学知识,因为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语言适当、清楚、正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使学生形成清晰而正确的概念。有了自身的素质,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动”、“静”搭配的课堂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当然,动和静不是绝对的,孤立的,是辨证统一的,他们是可以互相借代,互相穿插的。直接教学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多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动”中有“静”。如:一教师上一年级语文《在操场上》,指导朗读时,教师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轻声跟读,并认真体会课间休息时操场上热闹的情景,然后自己朗读,直接掌握朗读方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节省了直接教学的时间,更提高了学的效率。直接教学时,还可以部分内容让学生在“静”中去自学获取,做到化“动”为“静”。如:二年级的《

8、9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师先不讲,让学生自学,并联系已学内容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观察来自学。如果遇到困难的,做上记号在直接教学时提出来解决。有时会发生教师正在一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时,另一个年级的自动作业已完成,这时,也可以把直接教学的内容改为自动作业,采取化“动”为“静”的方法,给学生更多思考、练习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环环相加,但难免会发生当教师完成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任务,准备对另一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时,可这个年级的自动作业还没有完成,此时,教师应灵活行事,把它化“静”为“动”。如:在我乡举办的首届“红烛杯” 村校复式赛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处理化“静”为“动”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上的是一年级数学和二年级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布置的预习题是:课文里讲到哪些植物?它们的妈妈各有什么办法?到直接教学时,学生还没有预习好,这时,教师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指名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上述思考题,这样既起到了“动”的作用,保证了教学时间,又指导了别的学生。

三、“动”、“静”课堂必须体现“惜时增效”的效果。

复式教学的本身就是与时间挑战,向时间要质量,向时间要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课堂紧张而活泼,达到“惜时增效”的效果。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不善于思考。他们的兴趣多是由事物的音律、色彩等方面的表象特征所引起的。我们结合儿童的实际,静动转化,游戏穿插,设境激情,使语言文字形象化,课文内容直观化。一节课,无论是两级复式,还是三级复式,时间搭配十分重要。每一节课,各个年级都得“见面”,只有惜时增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动性大,自学能力差,一般授课在前,课后作业量要少,检查要勤。

如同一节课要进行两个年级的教学,必须语数搭配。即一年级上数学课,二年级上语文课。这样,时间就显得充分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一 “静”,二“动”。一年级布置适当的课前练习题,二年级授新课,检查一年级作业后,一年级新授,授完,又给一年级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检查二年级的作业情况。这样,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往返循环,才能形成紧张活泼的教学气氛。在此期间,一、二年级授课与课堂活动约各占二十分钟左右。只要“动”“静”搭配恰当,时间分配合理,定能达到惜时增效的效果。

篇8:复式教学理论

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和应用,文献[2-5]对该两种复式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进行了试验研究,参考单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承载力计算而提出了复式钢管混凝土的近似计算公式,并对其轴压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基于复式钢管混凝土受力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同传统钢管混凝土一样,内外钢管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协同互补,这种组合作用使其具有了一系列优越的力学性能,同时也导致了其力学性能的复杂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受力机理,探讨混凝土和钢管各自的应力状态.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考虑内外钢管对混凝土的双重约束作用,对复式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承载力进行研究,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得出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出的计算结果与文献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了内圆钢管的径厚比和直径与轴压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最优的内圆钢管设计值,以便为工程设计参考.

1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1991年,俞茂鋐在其双剪强度理论的基础上,以双剪应力单元体为物理模型,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并适用于不同材料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其主应力表达式为

式中,σ1,σ2,σ3分别为3个主应力;α=σs/σc为材料的拉压强度比;σs为材料屈服强度;b为加权参数反映了中间切应力及相应作用面上正应力对材料屈服或破坏的影响.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可以适用于金属、岩石、土及混凝土等十分广泛的材料,极限面的形状和大小随着系数b的大小也有规律地变化,当b取不同值时,可以演化为其他强度理论的特例或其线性逼近,例如:b=0,得出Tresca的极限解;即b=0.366)得出Mises的线性逼近解;当b=1时,得到最大拉应变强度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2 轴压应力分析

根据等面积原则,将图1截面中方钢管混凝土的钢与混凝土面积按等面积方法分别转化为圆钢管混凝土的钢与混凝土面积,由于方钢管对混凝土的不均匀约束,引入考虑厚边比影响的等效约束折减系数ξ,将等效圆钢管对混凝土的均匀约束进行折减[7].令边厚比υ=t/B,则其表达式为

故混凝土受到方钢管的侧向约束力作用,可表达为

式中为方钢管等效为圆钢管后计算得的紧箍力另外,方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分为有效约束区和非有效约束区,等效为圆钢管后应采用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来考虑非有效约束区侧向约束减弱的影响[8],式中,为等效圆钢管的外直径.所以方钢管内混凝土的强度fc为

式中为轴压下等效圆钢管内混凝土强度.

因此,可将图1两种复式钢管混凝土形式在轴压状态下等效为同一种截面受力形式,如图2所示,构成了弹性力学轴对称广义平面应力问题.图中,考虑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p表示内外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侧向压力,下标i,o代表内层和外层;代表外层钢管对混凝土的紧箍力过渡到内层后的挤压力.

众所周知,钢管混凝土强度提高根本原因在于压力作用下钢管和混凝土之间产生了套箍约束作用轴压作用下,外层混凝土受到外钢管的套箍约束,而内层混凝土的紧箍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内钢管对其的紧箍作用,记为pi;另一部分是外钢管经过外层混凝土传递到内层混凝土的挤压力,记为p 0,即

p 0与po的关系可推得,Di和Do分别为内外钢管的外直径;对于外钢管为方钢管的情况,外钢管经过外层混凝土传递到内层混凝土的挤压力,记为

由图2可知,内外钢管的应力状态为轴向压应力σz,径向压应力σr和环向拉应力σθ;内外层混凝土均为三向受压状态.外层混凝土可将其看成厚壁圆筒结构,由著名的拉梅公式可得应力分量(负号表示受压)为

及竖向应力σcoz;内层混凝土应力分量为σcir=σciθ=-pi-p o及竖向应力σciz.

3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运用

3.1 钢管的极限应力

令,D分别为钢管的壁厚和外直径.则有σ1=σθ;σ2=-σθδ;σ3=-σz或者σ2=-σz;σ3=-σθδ(σz≥0,σθ>0).都存在,将其代入式(1a)可得

因为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时核心混凝土所受的侧压力是被动的,且随纵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对钢管而言σz,σθ必然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同时对上式两边求σθ的偏导并解得

所以钢管的σz随着σθ的增大而减小,随着σθ的减小而增大.所以在钢管混凝土处于极限状态下由于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增大钢管在环向拉力增大时轴向提供的压力必然减小,如果认定σ1=σθ=ft代入式(1a)可得σ2=-bσ3,σ2,σ3异号,是无法保证钢管处于一拉双压的应力状态的,与钢管的实际受力情况相矛盾.绝大多数钢管混凝土中,采用的钢管一般均满足径厚比或边厚比大于等于20,因此将钢管视为薄壁钢管.如果忽略钢管的径向压力,则钢管处于平面应力状态,如图3平面状态屈服准则所示.极限状态时钢管的屈服区域在第四象限,即当钢管纵向压力临近屈服时环向应力几乎为0,环向应力临近屈服强度时,纵向应力几乎变为0.也就是说轴压作用下钢管混凝土中的钢管,由开始的分担竖向荷载逐渐到极限状态下几乎不承担竖向力.但在实际工程中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因为当构件发生一定变形后,钢管就会发生屈曲褶皱现象,或此时的轴向应变已大大超出了我们研究极限承载力状态,因此在组合柱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管必然还会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设βf为钢管在极限状态时的强度折减系数(由实验值来确定)则钢管在极限状态承担的竖向应力为

根据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公式(1a)可得出,则此时钢管对混凝土的紧箍力p为

3.2 三向受压混凝土的强度

众所周知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承载力大大高于核心混凝土和钢管各自的轴压承载力之和,而钢管在钢管混凝土受力过程中强度比单独承压时低,这说明钢管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混凝土的约束上,使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而三向受压的混凝土强度是影响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内层混凝土,其主应力状态为0>σ1=σ2>σ3,σ1=σ2=-pi-p o则比较大小,对于素混凝土,α一般在0.07∼0.15,故可得所以代入式(1b),可得出如下核心混凝土的轴向抗压强度

式中fc为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对于外层混凝土,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计算公式一致,简化图2(c)外层混凝土受到里外均匀的紧箍力作用,因为po

σ1=σ2>σ3,则比较大小可得,所以代入式(1b),可得出外层混凝土抗压强度为σ3=fc+kcpo,所以混凝土的竖向抗压强度最后都归结为侧压系数kc值如何确定.而kc体现组成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和核心混凝土的几何特性和物理特性参数对其承载力的影响也就是说kc值的变化反映了钢管紧箍力对核心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3 轴压承载力公式

根据极限平衡理论的叠加原则,可得出轴心受压复式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极限承载力由混凝土以及钢管各自的承载力组成

式中,Aso,Asi,Aco,Aci分别为外钢管、内钢管、外层混凝土和内层混凝土的横截面面积;σso,σsi,σcoσci分别为外钢管、内钢管、外层混凝土和内层混凝土轴向抗压强度.

由于大多数钢材是有明显屈服点的材料,并且拉压比相同,在应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时取钢材拉压比α=1.所以复式钢管混凝土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下的极限承载力的统一解如下

图1(a)

图1(b)

合理选择上述计算公式的基本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给定截面的钢管混凝土kc可近似取侧压相等的混凝土三轴受压强度,本文选取美国Richart建议的直线关系式[9],kc=4.1对于极限状态时钢管所承担的竖向力和混凝土受到的紧箍力的计算,可通过试验结果用以下的方法来确定.

3.4 βf及紧箍力的计算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时产生的紧箍效应,是钢管混凝土具有特殊性能的根本原因.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紧箍力p,一律按计算.通过试验可测得钢管的竖向应变和横向应变,再根据塑性力学相关理论可算出钢管在极限状态的强度折减系数及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紧箍力值,计算如下:

钢管的应力状态为σ3=σz=-βfσs,σ2=σr=0,σ1=σθ.根据试验数据得知|εz|>εθ,即可知|σ3|>σ1代入式(1b)可得出

由塑性全量理论的Hencky应力-应变关系[10],得

φ为非负的标量因子.根据基本假定ν=0.5,故m=2,又σ2=0,因此式(14)和(15)简化为

因此有

由塑性全量理论的应力-应变关系,也可得到同样结果.

综合式(7)中σz=βffy可得

试验测得的钢管在极限状态下的竖向应变和横向应变见表1.在b取不同值时计算βf值,由表中可以得出b值对βf有一定影响,随着b取值增大βf值亦增大.若取Mises线性逼近值,可得出平均为0.65,变异系数为0.068.即取复式钢管混凝土极限承载力时钢管的竖向应力为0.65fy,代入式(8)可得出

则此时钢管对混凝土的紧箍力p为

4 公式的验证与分析

4.1 计算结果比较

取简单叠加理论的轴压承载力为N0,即表示不考虑内、外钢管与核心混凝土之间相互作用,直接将钢管和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进行叠加得到

运用前面复式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比文献的试验数据,计算结果见表2,其中Nt代表试验值;N代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计算值从表1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本文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推导的复式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压承载力公式所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将统一强度理论运用于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是可行的.同时,复式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承载力远大于钢管与混凝土的承载力之和,因为内外钢管对混凝土的套箍约束作用,尽管钢管强度比单独承压时低,但三向受压的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

4.2 内圆参数分析

为更好了解内圆钢管对复式钢管混凝土的增益作用,本文对文献中内圆在钢管强度和含钢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参数转换.定义轴压承载力提高系数ηssc,ηssc=N/N0.其中,N为式(11)和(12)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得出的计算承载力.则ηssc体现了复式钢管混凝土在材料强度和截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轴压承载力随材料组合效应变化的提高情况.

对于内圆外圆的复式钢管混凝土得出了轴压承载力提高系数与内圆径厚比及直径的关系见图4及图5.对于内圆外方的复式钢管混凝土,得出了轴压承载力提高系数与内圆直径、外钢管边长比值的关系见图6.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内圆径厚比和直径的变化,组合柱的承载力提高系数均随之变化,ηssc均大于1说明钢管和混凝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验证了在轴压作用下,复式钢管混凝土中内外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套箍约束作用;同时,内圆为薄壁钢管时,其直径在0.6Do∼0.7Do,0.7B∼0.8B范围内对复式钢管混凝土的增强作用明显.

5 结论

本文将复式钢管混凝土分成内外钢管、内外层混凝土4部分,考虑内、外钢管对混凝土的双重约束作用,分析了复式钢管混凝土的轴压应力状态,采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分析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得出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与文献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误差较小,验证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在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计算中的可行性同时,由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算得内外钢管的轴向压力随环向拉力的增大而减小,其主要贡献是限制或约束核心混凝土的膨胀变形,而三向受压下的核心混凝土强度是钢管混凝土轴压承载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分析了内圆钢管的径厚比和直径与组合柱承载力的关系,得出了最优的内圆钢管设计值,为复式钢管混凝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春梅,阴毅,周云.双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61-65(Zhang Chunmei,Yin Yi,Zhou Yun.Experiment study onthe axial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filled double tube elements.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4,3(1):61-65(inChinese))

[3]江韩,储良成,左江等.轴心受压双钢管混凝土短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29-38(Jiang Han,Chu Liangcheng,Zuo Jiang,etal.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nor-mal cross-section load-carrying capacity for concrete-filleddouble steel tubular short columns subjected to axial com-pression load.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08,29(4):29-38(in Chinese))

[4]裴万吉.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分析.[硕士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5(Pei Wanji.Analysis on behaviorof composit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s.[Master Thesis].Xi’an:Chang’an University,2005(in Chinese))

[5]蔡绍怀,焦占栓.复式钢管混凝土柱的基本性能和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97,18(6):20-25(Cai Shaohuai,Jiao Zhanshuan.Behavior and ultimate load analysis ofmultibarr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 columns.Journal ofBuilding Structures,1997,18(6):20-25(in Chinese))

[6] Yu MH.Strength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Heidelberg:Springer,Berlin,2004

[7]李小伟,赵均海等.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力学性能.中国公路学报,2006,19(5):77-81(Li Xiaowei,Zhao Jun-hai.Mechanics behavior of axial loaded short columns with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e.Chinese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6,19(5):77-81(in Chinese))

[8] Kenji S,Hiroyuki N,Shosuke M,et al.Behavior of centrally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tube short columns.Journal of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2):180-188

[9] Richart FE,Brandtzaeg A,Brown RL.A Study of the fail-ure of concrete under combined compressive stresses.Bul-letin No.185,University of Illinois,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Station,Urbana,Illinois,USA,November,1928.104

上一篇:地板销售之葵花宝典下一篇:校园秋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