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完小学校简介

2024-08-22

百花完小学校简介(精选8篇)

篇1:百花完小学校简介

百花完小简介

祁阳县浯溪镇百花完小位于浯溪镇北面,陶铸路上段左侧。学校占地面积5978平方米,建筑面积2414平方米。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 1735人,入学率100%,升学率100%。现有在职教工86人,学历合格率100%,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0人,占总数的58%。小学高级教师29人,占33%。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每年均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和县级以上学科培训,培训率达100%。2003年—2005年县级培训29人次,校本培训150余人次。通过培训,教师的各种素质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学校环境幽雅,闹中处静,教学设备齐全。学校电脑室配备电脑12台,信息技术课开展正常;图书馆藏书计2万余册,并定期向师生开放借阅;教学仪器精良,实验教学中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音体美辅助教学仪器不断完善,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注重德育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狠抓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在县语数联赛中多次获团体总分前三名。学生参加英语口语比赛,2003至2006年连续四年获二等奖,2006年上期在全县五年级统考中综合排名为全县第二。2004年县小六语数联赛唐越月、刘志新分获 一、二等奖。2005年邓蕤同学在县新童谣比赛荣获一等奖,学校的体育成绩也连年攀升。

新世纪的百花完小确定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严于律已,务实求新”的校训,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育人氛围。学校规划在五年内完成校内200M田径场的建设,新建教学楼2000平方米。在“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的氛围中,百花小学成为了人才辈出的一片沃土,昭示着师生“今日雏鹰展翅,明天翱翔世界”的远大志向。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百花完小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篇2:百花完小学校简介

鲁村希望小学地处大姚县城西北5公里处的龙林村委会,学校背靠永丰湖,三面临山,青山环抱,是金碧镇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从这里走向各行各业的人才数不胜数。在各级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陆续建起了四幢教学楼及综合用房,解决了学校教学用房拥挤的现状。根据县镇教育资源整合、校点布局调整要求:2010年8月29日施永屯五、六年级82名学生并入鲁村希望小学。现整个村委会有鲁村希望小学辖施永屯小学两所学校,有学生385人,教职工34人。学生分布于龙林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1558户村民,覆盖人口6279人。现鲁村希望小学有教学班9个,有学生228人,占地面积6942平方米,生均占地30.4平方米,建筑面积2353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0.3平方米。21个专职教师中本科3人,专科16人,中师2人,其中中职8人,初职13人,职工2人为高技工,师生比为1:10。学校现有图书3200册,电脑14台,实验室属二类配备。学校在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指导下,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随着教育

改革的深化发展,学校从大姚教学范式,标杆教学的实践入手,切实有效的开展“四清”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特色活动,提质减负,构建和谐校园,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教育教学综合评估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多年来,学校综合评估一直处于优良。

篇3:百花完小学校简介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显然,要在学科质量上胜出别人一筹,已不太现实。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创出一条路子,另辟蹊径提升学校品位,让广大的外来民工子女在这儿同样教有所得,学有所成?安城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开动了脑筋。经过严密的考虑和论证,最后,学校大胆地酝酿了“以十字绣教学为载体,创建安城小学特色教育之路”的尝试。大家一致认为,这一尝试符合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国家倡导的教书育人目标,也符合每个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全其美,值得一试。

就这样,按照学校实际,2008年下半年,安城小学开始了全新的探索特色教育之路———推行十字绣校本课程教学。

一、立足校情,严密论证,挖掘资源,创出特色

我们知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凸显特色的一种机遇。但同时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推行特色教育,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展开。否则,“特色”二字很难在学校变成现实。因此,通过分析安城小学的地域优势与资源,大家一致认为,在学校开展十字绣特色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我们认为,十字绣教学具有高雅的,历史的,带有技能的学问在其中,教学时,它会激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从历史角度说,在过去中国传统婚嫁时女方往往会送给男方一双自己一针一线纳出的鞋垫,这种纳出鞋垫的工艺就是最简单的十字绣。后来这种工艺不断成熟,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刺绣技术,成为一门广受人们欢迎的传统文化艺术而传播。由于这项手工艺易学易懂,且看起来高雅,美观。教学时肯定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其次,学校周边的村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挑花 (刺绣) 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在当时非常盛行,具有相当的底蕴和氛围,而学校中的女教师,恰好不少是当地人,她们过去曾亲身学习并参与过挑花 (绣花) 的技巧和活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给学校开展十字绣特色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随即可得的人力资源。最后,学校外来民工子女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民族,虽然学习基础不理想,行为习惯不相同,但外地的孩子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特点,恰好给学校实施技能性的课程提供了生源上的有利条件和成功因素。

因此,经过严密的论证后,学校便着手行动,逐步实施:首先让有十字绣功底的女教师开始上课,传授有关十字绣的基本知识,(如十字绣的材料、绣法、用途等)让学生对十字绣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认识。然后由教师作示范,一天天的在课堂上具体组织学生操作。通常教师先作示范绣,要求部分优秀学生学着绣,最后鼓励全体学生一起绣。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要求学生绣出完整的作品,甚至精品,逐渐要求,不断进步。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教学与培养,许多同学能绣出精美漂亮的十字绣图案来,如,挂件上的图案、摆饰上的图案、小型花卉图案、微型风景画图案、字画图案等。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十字绣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刺绣水平和鉴赏能力,学校还专门组织活动,对每一幅学生的精致作品进行及时轮流展览,供大家观赏、借鉴和评议。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位学生从中感悟到十字绣的美丽和魅力,再从他们亲手编织的美丽和魅力中,去渗透领悟教育的美丽、世界的美丽。

“特色”有了一定的氛围,学校便趁热打铁。为让整个学校特色课教学上档次,上水平,同时提高全校教师的十字绣教学水平,学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保障。1.制订教师学习提升方案,以研促教,以教提质。按照“尝试—学习—实践—提高”的思路,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兴趣,写教案自行组织教学,检验成效;另一方面要求定期开展班与班之间十字绣教研活动,做到相互听课、评课,切磋,不断提高十字绣教学质量和水平。2.展开教师大讨论,保持学校特色课优势。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如何上好十字绣教学”的大讨论,要求教师畅所欲言,进一步为学校特色教育献计献策。3.请专家传经送宝。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学校多次邀请越城区、绍兴市及浙江省的有关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讲座,为学校进一步培育十字绣文化带来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向外推介自己的十字绣特色活动及所取得的成效,扩大社会影响。至目前,学校已多次独立承办了以十字绣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较大规模的镇、县及市级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教研活动和少先队活动观摩),通过这些活动,全方位展示安城小学特色教育的丰硕成果。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推行特色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成效。

为让“特色”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学校还把校本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加以推进。1.在学校各层教学楼走廊上专门开辟十字绣文化长廊:分楼安排,各置重点,一楼介绍十字绣基础知识,二楼展示学生的小型绣品,三楼展示学生的精致绣品﹔2.设计具有安城小学特色的校徽。校徽中的“安小”两字笔画用一枚针和许多五颜六色的线来表示,一枚针,表明学校特色与十字绣教学有关;五颜六色的线,表明我校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3.组织开展与十字绣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十字绣绣制比赛、十字绣讲故事比赛、十字绣作文比赛等。

二、精心组织校本教材编写,立足特色教育长远发展

诚然,大家都意识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立志创建学校特色,除了有理念和行为,从长远看,还必须依托、拥有完整系统的课程资源,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以副校长为具体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团队成员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学校团队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至目前,学校已完整地编写出版了《十字绣起源》《十字绣针法》《十字绣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等三册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今天的学校十字绣教学,基本做到有章可循。

三、依仗特色教育载体,探索建立新的师生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本校师生的成长发展和特色资源运用,由此,在校本课程下(特色教育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我们也更多地考虑师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等不同特点而展开,充分引入并建立尊重、鼓励、多元,人性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在特色教育过程中,人人都有成就感。

一是对教师的评价。

把教师在十字绣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作为重点内容纳入绩效工资考核范围。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班主任老师至少应组织班级人数的90%以上参加并从事十字绣教学活动(其中10%的学生会出精品),其余10%的学生可用其他的活动成绩来替代。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

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年段等不同特点,努力采用多元化、人性化评价机制,激发各类学生积极参与特色教学的热情。如,学校开展的十字绣星级评比,我们把六个年级学生,按照不同要求,分十二个等级展开,每个等级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一星级学生只要求初步懂得十字绣的基础知识,会穿针走线,会欣赏作品。二星级学生能学会十字绣基本针法、学会缝纽扣等。按照这个目标与要求,学校把每个学生每学期取得的成绩记录在十字绣等级考核证书上,然后,发给相应级别的等级证书或十字绣星级卡以示鼓励。

四、彰显十字绣教学内涵,让孩子绣出美丽,绣出童真

通过推行生动有趣的十字绣工艺特色教学,目前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新气象。特别是孩子们的变化,真可谓硕果不浅,让人喜笑颜开,交口称赞。经过近三年的十字绣教学,现在,学校大部分孩子(哪怕是低年段的孩子)都能熟练运用刺绣技巧,独立地绣出一幅幅精美之至的十字绣作品,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可爱的卡通小人物,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儿童水墨画,一件件精美极致的孩儿小挂饰,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古诗词,甚至有不少经典的人文名画,像《家和万事兴》《扬帆远航》《万里长城》《祖国,你好》《鲁迅故居》《梅花香自苦寒来》等,都可以在他们的一针一线下诞生。无论是家长、教师、刺绣的行家还是其他观赏者,每每看到这些有孩子们创作的精美绣品,都是喜不自禁,赞不绝口。更可贵的是,由于受十字绣教学的影响,孩子的各方面素养,诸如细心、耐心、专注、坚韧、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等,也获得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几年来,安城小学的学生们在各级各类学校(镇、县、市级)举办的实践活动比赛中(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竞赛等)都崭露头角,屡屡捧奖,为学校赢得不少荣誉。由于学校特色教育明显,成效显著,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为推广安城小学办学经验,引领广大中小学向特色学校方向发展,2010年10月,绍兴市越城区在该校举办了规模最大的县级综合实践课教研活动。学校的两名十字绣骨干教师和她们所带的两个班,亮丽地向来自全县近百名中小学教师展示了学校十字绣教学的风采。活动中,师生完美极致的现场刺绣表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面对现场一幅幅在孩子们手下诞生的精美作品,每位教师都惊叹不已。事后,有人这样评价:“作为一所极普通的乡村完小,而且大部分学生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十字绣教学居然达到如此境界,实属罕见。”凭借十字绣特色,2011年暑假,学校的两位教师带领她们的学生们,别开生面地开展了一次以“童心绣党”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中心内容,是把孩子们一针一线绣出的一幅幅精美的,饱含着党与群众血肉深情的绣品《党在我心中》《党旗飘扬》《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干部群众,以此激发他们对党的热爱。这一把歌颂党与学校特色教育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时间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活动也极大地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五、特色教育显魅力,师生素养得提升

特色教育除了提升学校品位,彰显学校个性外,它的意义还充分反映在校园生活中,体现在师生的心灵里。

1. 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通过特色教育,学生们除了了解十字绣的内涵,会创作作品,获得技能外,还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原先不理想的生活方式。特色教育的推行,使他们从原先课余喜欢打闹变成喜欢十字绣,从饭后喜欢游荡变成了喜欢专注,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教室内外,总能看到的便是孩子们穿针引线的身影,个个兴趣盎然,孜孜不倦。

2. 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境界。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通常片面单一。他们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便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然而,通过特色教育的推行,他们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在实践中他们意识到,任何孩子都是可塑的,可教的,没有优劣之分,成绩好并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每个人有多方面的潜质可以挖掘,关键是如何教育和引导。特色教育使他们改变了对教育的态度、学生的态度,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亮点。

3. 密切了家校关系,增强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与交流。

十字绣教学增强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促使相当一部分孩子把兴趣、注意力用在了刺绣方面,并同时放弃了对电脑电视的关注。这一变化,是目前每个家长十分盼望和期待的,因为家长们都希望学校能出新招去改变目前孩子喜欢玩电脑、玩手机的坏习惯。由此一来,家长高兴,他们高兴学校的变化,他们感谢学校的教育发挥作用。由于这种家校间的默契,家长和教师间的关系自然变得融洽、愉快与和谐。有了这样的基础,自然一旦学校有涉及家长的工作需展开,就会及时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

4. 造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推行特色教育,除了以上一系列作用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小接受技能型教育,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必然对其将来成长发展,适应社会带来极大便利。因为大家知道,不管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并有立身之本,谋生之术。因此,任何一所学校若能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推行特色教育,及早授技于孩子,实际就是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实现了教育的真谛,最终必然利国、利民、利孩子。

篇4:农村完小学校性教育初探

一、学龄前阶段(4~6岁)幼儿园的性教育

这一阶段的性教育主要是教学生认识自己。①要让婴幼儿形成正确的“性自认”。比如是男孩子的就要按男孩子应有的特点来培养,决不可把他们打扮得像女孩子一样。否则这些男孩长大后可能“女里女气”的,不像个男子汉,甚至导致心理变态;②要防止形成“性抑制”,男孩司空见惯的现象是玩弄、抚摸外生殖器,父母却往往对此行为进行打骂和恐吓。其实,对这种年龄的孩子千万不能训斥,家长和教师应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开。对他的抚摸行为家长和教师则应装作视而不见,不提最好,不然会使孩子们牢固树立起生殖器脏,见不得人、神秘可怕、动了要挨骂的印象,就有可能毁了他们,使之产生强烈的“性抑制心理”,甚至在成年后出现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③要正确回答婴幼儿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但是父母亲却一直骗他们,说是“捡来的”,或是斥责他们。其实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家长不要回避,也不要说谎,要简单而生动地讲解,最好结合家庭成员之间的趣事及其相互关系讲。要不然等孩子们长大了,知道真相后就会认为性是丑陋的和神秘的。结果导致他们相信一些荒诞的或淫秽的见解,这些错误概念很可能危害终生。

二、童年阶段(7~10岁)小学一至四年级的性教育

本阶段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有关人类生殖器官的形态学知识、人类生育的知识以及对女孩加强自身保护的教育。①让学生知道男人和女人生理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生殖器,并要告诉学生:“男生的阴茎和女生的阴部都属于自己的隐私,除了医生,不能让其他人窥看或触摸。”②如果现在孩子再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知识告诉孩子:因为爸爸身上有一种叫做“精子”的东西,可以通过受精的方式,游泳进入子宫,最后到达输卵管,与妈妈的卵子结合,然后一起游回子宫,它会慢慢长大,就成为你了。③孩子尤其是女孩,应加强自身保护的教育。首先,教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性侵犯和受到性侵犯时怎么办,使孩子懂得如受到了性侵害,要尽快告诉家长或报警,切不可害羞、胆怯延误时间,丧失证据,让疑犯逍遥法外。

三、少年阶段(1~14岁)小学五至六年级的性教育

讲解月经、遗精现象及其生理意义和保健知识是此阶段的重点。其中如何正确看待手淫问题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10月19日《羊城晚报》的新闻报道:15岁的农村少年姚勇由于上初中后一直有手淫的习惯,并发展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导致中考落榜了,姚勇认定是手淫害了他,居然用锋利的刀将自己的睾丸、阴囊、附睾及部分精囊全部割掉。文中的主人公如果有正确的性知识,能正确地看待手淫问题,就不会发生如此悲剧了。

篇5:小学校百花奖总结

一、人人参与,积极应考。

感谢区进修学校组织了此次教师听写大赛和解题竞赛,在本次百花奖教师技能测试中,我校全体班主任教师都积极参加测试。其中,年纪最大的老师已经50多岁了,但是仍然以认真的态度进行复习。

我校自上学期以来就开始有目的地组织优秀数学教师对全体班主任教师进行解题培训,定期下发训练习题,并利用寒假组织教师完成了小学三至六年的星号题解题。本学期在接到教师解题竞赛的通知之后,学校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解题培训,组织教师研讨。为了帮助大家整理易错字,学校利用每天午休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听写练习,同时,对于易错字由主管领导进行纠错指导,重复训练。还记得第一次听写时,有的老师的错字居然达到五、六十个。但是经过几天的练习,教师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次测试,85分以下的只有2人,其中一名教师为新上岗的数学专业教师。

二、研究氛围浓,团队共促进。

在大家复习生字的日子里,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沉浸在汉字的书写规范的研究中。二年级的老师每天在学年的QQ群中研究易错笔画的写法,甚至在深夜,还有的老师在微信中求助字的正确写法。更有趣的是,因为“繁”中“每”字“横折钩”是出头还是不出头,大家还掀起了一次讨论的热潮。在纠正过之后,连续三天的听写使所有教师都掌握了这个字的写法,在本次测试中无一人出错。

教师整体对于基本类型的应用题掌握较好。由于复习时对于小学阶段的基本应用题类型进行了梳理,所以全校32位参考教师中有29位教师对于解答基本应用题有正确的思路,尤其是:行程问题、集合问题、分数应用题、解比例等题型准确率较高。

三、认真备课,高度重视。

教师们思想上和态度上高度重视这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每位选手都尽其所能做了认真的准备。制作、使用了精美的课件。教师们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空间,情境教学和学生的心理适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苗影老师的新课引入别出心裁,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眼、耳、口、手的功能,体现了学得主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大学生的思维密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二年级孙晓琳老师在教学《学会搭配》时,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所有参赛教师的共同特点是教学流程清晰,教学重难点和容量把握得十分准确精致,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和综合素质高,教学过程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这也是各备课组共同商讨,统一制定的成果,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存在问题:

1.授课时间安排不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学生技能训练等方面给学生安排时间太少,不能对一节课的完整性进行有效处理。大部分教师存在“拖堂”现象。

2.小组合作探究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研究,“走过场”式的学生活动在个别班级的个别小组仍有存在。

3.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一方面靠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

篇6:迓驾镇完小简介

迓驾镇完小地处湘、黔、渝“两省一市”交界处,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县城以北43公里、距沈从文笔下的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11公里、与重庆市秀山县雅江镇中心校隔河相望。具有“金鸡报晓,一鸣三省”的美誉。1933年始建于老街天王庙,命名为迓驾乡中心完小,吴传金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当时有6个级,9名教师;1940年至1949年由安徽省人钱钢(地下党员)任校长。1950年至1958年由瓦厂乡人杨云开任校长;1959年至1962由松桃城里人邓武英任校长;1963年至1968年由马安村向德修任校长;1969年至1972年由边江村麻国珍任校长;后来由于学校增设了初中班和高中班,学生人数增多,难以容纳,就把迓驾乡中心完小拆除,分流到青山和边江两个村自己开办学校,剩下的初中班和高中班学生搬迁到现在迓驾镇中学校址。而边江村的小学生则在边江村农科站就读,命名为边江村小,建于1972年,当时仅有5个教学班,7名教师,由赵令文任校长。校舍十分简陋,经过几次搬迁,1987年才重建于关坟垌。1987年,边江村小更名为迓驾镇完小,这时已有8个教学班,12名教师,华宗玉任校长至1992年;1993年至1998年杨正钊任校长;1999年至2003年阳志军任校长;2004年至2010年蒋尚书任校长;2011年后肖红卫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

至2011年,现校园占地面积9126平方米,建筑面积2763.2平方米,绿化面积覆盖率占校园面积的21%。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并设有微机室、实验仪器室、图书阅览室、“两基”陈列室、教学器材保管室、多功能电教室、少先队活动室、党支部活动室、行政办公室、教师上下办公室、门卫室等各一个。现在校学生近600名,教职工28名,其中大专学历23人,中师学历5人;小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一级教师14人,中学二级教师1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共产党员6人,共青团员8人。

篇7:完小学校工作计划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思想领先,教学为主,特色体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落实、完善课堂教学为阵地,在质量和内涵上求发展,扎实、有效、创造性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进一步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各项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完小学校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

1、坚持以法治校,从严治校,努力办成校风正、校纪严、教风好、学风勤、环境美、信誉高的优秀学校。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上级教育教学任务,保持教育教学质量在全乡的领先地位。

3、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基本功扎实的教师队伍。

4、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5、努力培育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劳动、会生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主要措施:

一、坚持全面发展,依法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1、转变思想观念,依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职,因此,必须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要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书育人,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坚持“公平公正”,注重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要确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出发,克服“应试教育”的干扰,坚持“素质第一”注重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规范素质教育,执行基本要求。要继续认真执行上级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八项规定”;要建立监督保障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学校执行“八项规定”的情况。

二、加强德育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2、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抓好青年班主任的培训和培

3、进一步优化德育实践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贴近学生、吸引力强的“主题月”教育活动;做好德育信息月报制度;

4、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培育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为目标,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六项工程,要遵循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有益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养成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5、不断完善和全面落实“帮教责任制”,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要认真做好转化工作,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开展“互帮互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确保全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超过市局的要求,工作计划《完小学校工作计划》。

6、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各种教育教学法规制度,把依法治校的原则真正落实到各个教育环节。

7、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执行中小学日常道德行为规范,以建设优良校风为核心,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净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创设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1、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学期,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改革水平,逐步形成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成、要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在有关班级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3、进一步加强教育常规管理,开展“三项常规”检查,要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检查,教导处要认真抓好期初的计划制定,期中的教学工作检查,引导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认真开展教学质量跟综调查、教学质量抽测和期末考核工作。

4、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加强随堂听课,引导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重视教研内容,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教研活动要在实效性上多思考,要在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做文章实实在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措施、方法,教研内容要根据年级、班级的特点形成专题化、系统化,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使教研活动成为校本培训的有效阵地。

6、继续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注重培养一批优秀学生。

7、认真实施艺术课程标准,认真上好艺术课,有计划地开展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要积极开展艺术教学新方法、新路子的研究,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校合唱队要认真作好准备,8、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9、语言文字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贯彻上级语言文字有关文件精神,大力营造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氛围,继续积极推广普通话,做好汉字规范化工作,迎接上级的检查。

四、保持教科研优势,提高教科研水平

1、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促进教师在教科研中成长,在教科研中与课改同步发展。全体教师要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学案例、随笔和论文。学校教科室要定期出好教科刊物,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2、保持我校教科研优势,深入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探讨教学规律,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次。因此要加强新轮课题的研究、实施,按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每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五、优化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师水平,1、要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本学期,要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管理规范》培训,明确《管理规范》的内容、特点、和基本要求,提高对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执行《管理规范》的自觉性;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目标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将《管理规范》各项规定落实到实处,2、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师德水平。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管理工作的首位,促进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树立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3、大力加强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探索与创造能促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广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带动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全面贯彻两个《条例》,努力发展体育特色

1、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要精心组织好运动队,参加者九月份举行的“全乡秋季小学生运动会”,确保第一名的成绩。

3、运动队要继续加强科学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苗子。

4、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健康卫生教育,切实做好卫生防疫、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七、强化总务后勤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总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因此,后勤人员要切实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和创优竞岗意识,本学期,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规范收费。一定要严格按上级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收费,坚决杜绝向学生摊派报刊和教学用具等。

2、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要以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为目标,认真落实校园管理各项措施。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3、切实加强校园绿化、校舍设施、饮食饮水、消防设备、体育器械、实验仪器及师生校内外活动器材等方面的管理。

篇8:百花完小学校简介

一、故事中的人物分析

1. 冯先生。

疯人冯先生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 也是一个对正在逝去的北京胡同文化的疯狂追逐者,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誓死捍卫者。北京人艺出身的冯远征将这个与时代错位、在故乡的土地上失去故乡的冯先生演绎的淋漓尽致。故事中的冯先生是个疯子, 可他有着清楚地神志, 确切的讲应该是个幻妄症者, 他找到耿乐扮演的搬家工人去帮他搬家, 而他口口声声所说的家其实只不过一片废墟, 一片胡同拆迁后留下的废墟, 那是一个活在他记忆中的百花胡同, 一个任何现代文明都无法抹掉的家。“宽街儿奔西, 地安门儿大街奔北, 见着鼓楼左手第一条胡同就是”, 是什么能让一个思维混乱的疯子记忆得如此清楚, 难道仅仅归结于人类寻找归属的本能?我们知道疯子的思维状态不同于寻常人, 他没有正常人严密的逻辑和超现实的理性, 更没有社会人世俗拜金的劣根性, 是一个纯粹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导演陈凯歌这次打破了常规, 没有安排一位风华逝去的老者回忆往昔, 在追忆中讲述故事, 而是特意选中了这个疯子, 这样独具匠心的人物设置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他是要告诉人们, 疯子的原型其实正是现代人在过分追逐物质文明的进程中无意丢失的那个自己。人类这种迫切回归寻找自我的诉求, 通过冯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那个已经虚无的百花深处胡同传达出来, 更准确的说, 是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2. 搬家工人。

耿乐扮演的搬家工人在影片中也是一个极出彩的人物, 他与说话慢条斯理、轻声细语、甚至还带有戏子身段的冯先生不同, 耿乐一口京腔、说话直来直去、举止粗鲁的扮相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钱的活都干!”“出了车您得给钱”“只要您给钱, 您让我们搬什么就搬什么, 您让我们怎么搬, 我们就怎么搬。”三句不离一个“钱”字, 这样的语言设计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故事的人物身份, 工人靠自己劳动挣得报酬天经地义, 可为了“钱”甚至去迎合一个疯子的想法, 满足一个疯子的欲望, 和冯先生一起演出这场不疯魔不成活的人生闹剧, 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下某些都市人的价值观念, 他们忘却历史根基, 完全被现代物欲所驱使, 他们只顾讲求效率, 就似被钢筋水泥所制造。两个主角, 两种文化, 两个声音在传统与现代此消彼长的城市上空交汇碰撞, 一场冲突在所难免, 而根据历史的规律, 冲突的最终演变是理解与包容相融合达到的和谐, 这一点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为此导演做了有意的安排, 从耿乐搬家前后态度的对比便可看出。上边提到搬家前的耿乐三句不离一个“钱”字, 为了钱可以不顾外人惊愕目光和疯子一起疯, 可当他们帮冯先生搬完家之后, 确切的讲是在前清花瓶被“打碎”的那一刻, 冯先生抚摸着虚无的花瓶碎片, 蹲在土堆上失声痛哭, 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你给我碎了……”, 看到这个场景, 工人们原本的轻蔑之意也被这真真切切的悲伤打动, 心中充满了愧疚。在回来的路上, 我们印象中那个耿乐消失了, 他竟然拒绝了冯先生的搬家费, 这前后态度的逆转中肯定有一种东西触动了他, 究竟是什么呢?那是一个在荒诞中让他无法面对的悲剧、一种泛化的人道主义、一种人性的回归, 故事的核心价值在此也初显端倪。

二、影像中胡同文化的符码解读

1. 胡同意象。

850年的北京都城文化铸就了和谐朴素的大家风范, 无论紫禁城的雄伟还是寂静小陌间的宁静, 都是人与历史的沉积。【1】在那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平凡生灵的胡同里, 也包含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胡同文化早已同老北京一起烙上了历史的印记, 这是每一个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一种情结, 导演陈凯歌也是带着这个情结去结构影片, 拍摄故事的。这一点在他的自传中曾多次提及, “我是在四合院长大的……四合院的好处是有自己的一方天。这天是院里的, 不是别人的。还有几棵树, 这树也属于住在院里的人, 跟别人没关系。有一个影壁, 影壁里边有庄严。”【2】那里是他童年记忆里温暖的故乡, 也是他记忆深处柔软的秘密, 是他长大成人的出发点, 同时也是他年华老去后心灵的归宿, 所以他对北京的胡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 这种情愫就像逝去的百花胡同一样是宁静而隐秘的。一堵沿街的老墙、一个半蚀的青铜铃铛、一扇木质斑驳的老门, 一付残缺破旧的对联……他似乎想极力留住点什么, 可在刺眼的电焊弧光中, 在轰鸣的机器运转中, 在灰色系的城市化进程中, 一切挽留终是徒劳。人们在喜悦中迁进新居, 融进了都市的繁华, 留在身后的是近千年的落寞胡同, 在人类一味的前行中又有几人曾转身回眸呢?

2. 水墨胡同。

水墨胡同的出现是在影片结尾的高潮处, 在返程的途中车子陷入了前方冯先生预言的沟里, 他下车后捡到了丢失的铃, 有点惊喜又有点疯癫“这不在这儿呢么!找着了嘿……”随后把铃铛重新组装起来, 摇着铃铛跑向百花深处, 这时在搬家工人的视野里梦幻般的出现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意象——水墨氤氲的四合院, 无数的花瓣天女散花般袅娜的飘落, 瞬间形成一个神秘空幻落英缤纷的人间天堂, 那水墨灵动的色泽, 亦真亦幻的形态演绎, 把人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夕阳西下, 冯先生朝着这个梦幻胡同跑去, 水墨不断地幻化最终影像定格于那株废墟上的大槐树, 从天堂到人间, 从虚幻到现实, 影片完成了一次主题的蜕变, 达到了叙事高潮, 可以说陈凯歌在此处的动画处理极佳。对此有些影评人颇有微词, 他们认为绚烂的动画处理有碍叙事表达, 我们先撇开抽象的符号和概念化的定位, 以更加理性和审慎的态度来还原一部作品的本来面貌, 最真实的情况正如费里尼所说:“一个人惟一能做的记录, 永远也只能是对他自己的记录。”【3】隐而不现固然高明, 可这里的“现”梦幻般的还原了陈凯歌记忆中的百花胡同, 动画的安排要比设置现实中的胡同建筑更有韵味, 因为“这是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 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 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 而是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4】这样就人为的制造了一次足够刺激的高潮, 完成了影片主体和观众观影经验的映照。

三、关于电影艺术本体的反思

回味整部影片, 印刻在头脑中的就一个镜头:夕阳的映照下冯先生拿着铃铛疯跑向百花深处, 那是个外表疯癫内心孤寂的

为生命而歌

——创作满族舞蹈《佛多玛玛》的一点体会

刘梦君

(丹东市歌舞团辽宁丹东118002

在07年辽宁省第七届艺术节的演出中, 丹东市歌舞团的一台满族风情组舞《东陲边鼓》吸引了众多的视线, 许多观众对这台节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专家们在观后纷纷提出中肯的评论, 一致认为《东陲边鼓》是我省近几年来较为出色的组舞作品。最终这部作品获得了这届艺术节的最高荣誉。我做为整部组舞的主创人员, 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前前后后, 其中的部分舞蹈是我独立编排的, 女子舞蹈《佛多玛玛》就是其中的一个。下面我就《佛多玛玛》谈一点创作体会。

佛多玛玛, 护婴女神。满族民间以祭柳为俗, 敬奉佛多玛玛;崇柳, 是以柳枝为形象的生殖崇拜;意为期盼子孙万代, 香火永继。

关于佛多玛玛的描述和记载, 民间历史的文献中不是很多, 大体就是这么几句话, 我做为这部作品的编导, 觉得应该紧紧抓住这么几点, 形 (态) 似、动 (态) 似、神 (态) 似。

佛多玛玛的形象之

佛多玛玛在满族人民的心中虽然是一尊女神, 但她确是生活在民间的女神, 即高贵典雅, 又朴素大方, 即望而却步, 又面容慈祥。

如何较准确的抓住佛多玛玛的舞台形象是作品的关键。历史上满族女人的穿戴大体是这样的, 宽大的上衣, 肥大的七分裤, 头上挽着插头簮。但是这种服饰对塑造一个民间女神来说显得过于平淡了, 而且不符合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 考虑再三, 我认为作品的核心是生命, 既然有生命, 就应该有绿色, 所以我根据满服的特点勾勒出一个挂满柳枝的、全身绿装、赤足裸腿的人物形象。在设计佛多玛玛时, 我力求以满族人民崇柳拜柳为主线, 也就是刻画的是人而不是神。形象的产生以祈盼、祝福为前提, 紧紧抓住繁衍子孙, 香火不断这个主题, 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生命的震撼。用生活的原型, 夸张的处理, 现代的理念, 紧扣人物情感的跌宕, 使之达到完美的舞台效果。

佛多玛玛的动作之

舞蹈是用肢体来表现的艺术, 而舞蹈动作则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中形成的节奏与律动。一个舞蹈作品的完成是由一个个舞段一组组舞句而完成的, 所以抓住人物形象的舞蹈动作的核心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佛多玛玛的动作核心在哪, 又如何提炼呢。满族有个民间舞蹈叫“巴拉莽势”, 此舞蹈是在萨满跳神祭祀完后由青年男女表演的舞蹈, 据考察女青年着柳叶裙表演。“巴拉莽势”给了我简单的形象与动作态势。有了这个依据我觉得就能找到佛多玛玛的动作核心之背影, 影片无意中透露出的那种悲凉寒澈心骨,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在众神狂欢的大众文化时代里有着同样孤独命运的电影大师们,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体验诉讲述着故事, 诉说着对电影艺术的热爱。陈凯歌用这个十分钟左右的短片凝结了太多意想不到的落寞、伤感和疮痍满目, 以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叹哀悼永远消逝了的往事与记忆。当然它记录的远不止是这些, 有人说, 怀旧是第五代导演不约而同的主题, 而时间就是他们最好的武器, 而这里陈凯歌用事实向人告知, 时间所唤醒的不只是记忆, 它还有更接近电影最本真的意义层次:“如果电影真的有什么成就的话, 那就是人们能够在电影中发现自己。”【5】这个自己并非现实中的自己, 电影所记录的也并非现实的复原, 正如巴赞所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可永远达不到现实。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 电影却告诉了我们。从这个层面上讲, 我们近乎触及到了电影的本质。纵观艺术的发展史, 每种门类的艺术样式, 可供其表达的大众化精神内涵和艺术本体所依托的媒介特所在。我紧紧抓住佛多玛玛孕育生命这个环节进行动作的提炼和创作。在生活中女人孕育生命往往需要一个周期, 她们将经历肌体的变形, 生命的蠕动, 临盆的阵痛等过程, 可以说生命的产生是甜蜜的孕育, 痛苦的“分离”。一群女子 (佛多玛玛) 依次迈着姗姗的步履, 她们身体前驱, 步伐坚韧, 目光仰视着山坡的柳树, 围坐在柳树旁……突然一女子感到一阵阵的腹痛, 这时我设计的动作以表现腹部为契入点, 双手贴住腹部, 双脚不停的走动。众女子匍匐在地仰望柳树, 这一舞蹈动作的形象比较典型的把“祭柳”与“生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人和柳树的有机语言。舞蹈高潮时, 众女子纷纷把缠绕在自己身上的柳条 (布) 系在垂下来的柳藤上 (满族称之为子孙绳, 系弓箭生男婴, 系红绳生女婴) , 一首《摇篮曲》在空中环绕, 一条条子孙绳随风轻轻飘逸, 整个舞台构成一副美满和谐的绿色画面。

佛多玛玛的神态之

著名舞蹈理论家于平老师在表述民族舞演员做动作要具备三个特点时强调:“一是其动作有内涵, 有感觉 (戏曲谓之“心劲”, 武术谓之“精气神”) ;二是其动作是由身法带动的, 而身法是由腰部动律牵动的;三是其运动不是在单一的脉动性节奏中进行而是由多变化的节奏来完成的。” (参见于平:《风姿流韵》) 动作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所谓的肢体语言就是把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色彩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通过舞蹈动作呈现出来。“佛多玛玛”是满族民间传说的护婴女神, 是人们供奉的在祭坛上的一尊佛像, 虽然没有形体的展示, 但可从人们对她虔诚的崇奉能感觉到“佛多玛玛”那种善良的神态和祁盼的目光。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能把一尊千手观音的塑像演绎的淋漓尽致就足以说明舞蹈这一活的雕塑是能够把人世间最美好、最善良、最真挚的感情表露出来的。佛多玛玛的动作神态及舞句舞段包括她的舞程线都应该向“牵手观音”那样似人似神, 既有包容善良的母爱又有佛多玛玛那种矜持高贵的容态。我以前在编舞的时候往往会注意到动作的流畅、技巧的运用、连接的巧妙等等, 而忽略了舞蹈形象的内在, 这次我重点在人物形象上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生命上下功夫, 使之达到一定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当最后佛多玛玛喃喃有词的念着“ya ci na mu da ya ma fa” (满语祈盼的语意) 的时候, 舞台上天也晃了地也动了, 无数条象征生命的子孙绳腾空而起, 人丁兴旺, 盛世太平。

一个亘古不变的理念就是对超自然力的无限向往——为生存而争, 为生活而祷, 为生命而歌。

性是有限的, 当这些有限的资源被开发表现殆尽时, 艺术必然要往内在精神和外在手段的更深处开拓, 到那时我们的大众电影究竟走向何方, 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其生活比喻的思维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陈凯歌的这部献礼影片应该是对电影本质的一次有益探索, 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五代导演引领下的中国电影定会走向百花盛开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邱阳:《胡同面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2】陈凯歌:《长大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 杨远婴等主编《90年代的“第五代”》,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第252页, 第253页。

【3】恺蒂等:《楼上楼下屋里屋外》, 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140页。

【4】李泽厚:《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25页。

上一篇:教师上半年师德总结小学下一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