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反思

2024-07-12

光的直线传播反思(共11篇)

篇1:光的直线传播反思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光源、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能解释影的形成和日食等常见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记住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c3.8108ms。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

回想整个教学,在开始用有趣的图片和手影游戏来引入课题,不仅能引入主题,起到快速收心的作用,还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出了光源的概念。引导学生看书了解光源分成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通过“潜入敌营”、“遮物不见”等活动体会光沿直线传播,再通过实验等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并再次引导学生看书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进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在讲小孔成象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小孔成像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相互讨论,得出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的实像,教学效果非常好。

最后介绍了光速。我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设计全体参与的活动

全体参与“潜入敌营”的游戏,学生扮演潜入敌营的战士,老师扮演日本侵略者使用探照灯(手电筒代替)的侦察兵。要求学生躲避(坐下即躲避成功)移动的探照灯。既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所有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较直观易懂,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3.将想想做做中的“小孔成像”设计成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强化了他们对小孔成像的认识,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小孔成像的成因和成像的特点。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但本节课容量大,时间有点紧。讲解多了点,学生练习巩固少了点。语言也不够精炼准确,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

篇2:光的直线传播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光学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奠定基础。

本节课引入自然,采用谈话法将光的话题引入,并使学生知道光的重要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光源的概念,学生理解很好,又举出月亮的图片,知道月亮不是光源,更加完善了光源的概念。光的传播,通过图片和视频观看,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能够总结出完整的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举出更多的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能够懂得,物理就在身边,处处都能应用,更加提高了物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小孔成像的精讲与略讲,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较好。

本节课大胆尝试了取消手动实验的操作,完全应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由于课件当中插入视频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节课符合二、二、四教学模式,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的,使学生对只是充满了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前和同科老教师探讨,将光源的分类、日食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的成像规律略去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凡响较好,而且能通过课件和教师的精讲,从问题中得出答案,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在愉快的课堂中获得知识。

但是本节课中存在一些不足:小组合作进行的不理想,讨论的不够,没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另外,在授课结束后还可以补充下声音和光在传播速度上的比较,一节课中应多设计些小组合作的问题,这一点是我一直以来没利用好的,有待改善。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篇3:《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 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 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 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 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 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 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 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 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 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 0. 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 1. 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 2. 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 3. 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 4. 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 光的速度

篇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要注意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物质.

(2)典型现象: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生活中很多实例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解释,如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形影相随、射击瞄准、排队看齐等.

2. 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是3×108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略小,近似为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光在玻璃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

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1. 影子的形成

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拓展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本影即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半影指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图1).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如图2是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手术室里的“无影灯”是由多个大面积光源组合而成的,几乎没有本影,工作面都能被照亮.

2.小孔成像

墨翟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最早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科学家.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发光体AB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射到光屏的下部,而发光体下部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光屏的上部,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大小是由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共同决定的.

3.日食

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月球当住了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了黑暗的区域——影,处在这个影区的人们就看不见太阳,这就是日食.

4.月食

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地球挡住太阳光,在地球的后面便形成了黑暗的影区,月亮进入这个影区后,没有阳光照射它,也就不存在从月球射向地球的反射光,人们就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月食.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太阳发出的光,通过大气层斜射向地面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D.光和声在真空中都不能传播

解析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即同种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变化,比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空气的分布不均匀,高空空气稀薄,所以光斜射入大气层时不再沿直线传播.只是在地面附近不太高的范围内空气稀薄程度较均匀,所以在地面附近的空气中可以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错C对.光只有在真空中或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而在其它介质中都比它小,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

答案C

例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光在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6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解析本题的目的是要考查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物质.由题意“光在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这里描述的现象是光在白糖水中传播的情况,而不是着重说明由玻璃进入糖水时发生偏折,故排除选项A,所以要解决本题的问题应围绕“为什么在白糖水这种物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不是直线?”,“是同种物质但配制的白糖水的密度是否均匀?”,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喝白糖水时越到杯子下面越甜,说明虽然是同种物质但是上下密度却不均匀,所以猜想是白糖水的密度不均匀导致光斜射时传播路线发生改变,故选C.而选项B、D与本题无关.

答案C

例3如图7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解析“激光准直”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个应用实例,只要掘进机总是沿着激光照射出的亮点掘进,那么掘出的隧道就一定是直的.激光的方向性好,而亮度随距离增大不明显减弱.因此,用它能保证掘进方向不变.

答案 A

例4一工棚的油毡屋顶上有一个小孔,太阳光通过它后落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形光斑,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小孔的形状一定是圆的

B.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C.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D.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析由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知,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其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答案 A

例5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其中一项技能是“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8,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竖直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点A,则OA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选填“东”、“南”、“西”或“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解析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就象同学们在路灯下走过,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一样,本题中木杆的影子,由于阳光的照射是先斜射后直射再斜射,所以木杆的影子是早晚长、中午短.影子最短的时候就是太阳在正南方向,所以OA所指方向就是“北”.

答案 北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拓展我们可以通过影子的方向、长短来判断一天大概的时间,聪明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发明了一种记时工具“日晷”——在圆形石板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刻度,圆心立一小棍,从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的印在刻度上,由此标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长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后来人们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劝导大家珍惜分分秒秒.

例6能否根据影子的形成,说明汽车的前灯为什么安装在车的下部?

解析夜间行车,灯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说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答案如图9,由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知,对于同样高的障碍物,如果光线从较高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比较短;光线从较低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长一些,这样有助于司机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况,所以汽车的前灯要安装在车头的下部.

例7阅读理解题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想象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1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也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1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各种动物无声的前来饮水,空中百鸟飞翔,日夜在交替,季节在变化.身居闹市,犹如别墅.”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幻想,但关键是要降住飞驰的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一种想象及其依据.

解析 通常情况下,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极快.试题中的作者据此进行反向思维.题目情景优美,充满幻想,给人启迪.第一问表面上看是考学生,实际上给我们以方法:提醒我们幻想要有依据,不能胡乱猜想.最后一问更能激发我们的思维,只要联系所学知识,再插上想象的翅膀,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依据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想象在常温下制成超导体.依据是超导材料与温度有关;想象声的传播速度变得很慢很慢,因为声音的速度与温度、传输的介质也有关;想象如何利用海洋环流发电、温差发电等.

例8实验探究——小孔成像的再认识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解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改变蜡烛到孔、孔到接收光屏之间的距离都可以改变像的大小(见图3),像越大亮度越暗.平行与硬纸板即上下移动烛焰,屏上所成的像会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如果有多个不同形状的小孔,可以看到有多个烛焰的像且都是倒立的.

拓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前一个影指,后一个影是.(答案分别为“影子”、“小孔成像”)

例9如图10,身高为1.6m的某学生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着树影BA由B向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3.2m ,CA=0.8m, 则树的高度为()

A.4.8m B.6.4m

C.8m D.10m

解析利用影子的形成——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并结合数学中相似三角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图10,由题意知,△ACD∽△ABE,故 ,解得BE=8m.

答案C

四、练一练

1.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1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大伟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2.雷达是现代战争重要的军事装备.如图12所示,若雷达向飞机发射的微波从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用时间为52μs(1μs=10-6s),在空气中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_____m.

3.如图13是小悦同学的一幅写生画,在仔细观察后,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两个物理现象: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一人是“影”,它是由光的传播造成的.

5.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器材: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写出主要的实验方法与步骤.

篇5: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用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现象。1.总体分析:

虽然光的传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但内容还是比较多,比较杂,这要求教师要能充分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所以要上好这一节课的难度还是比较大。我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并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设计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感觉效果很好。

2.在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

光路的呈现。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呈现光路的现象,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很容易就想到介质中要有尘埃、水雾等微粒就能呈现光的传播路径,从而对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条件。

3.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

4.存在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只能做演示实验,学生没有充分的参与到实验中。

5.建议:

(1).能在实验室里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去做实验。

(2)物理兴趣小组制作一些小孔成像仪。

另外还有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纠正学生认识的一个误区: 人的眼睛会发光。人眼看到物体,是人眼发出的光照到物体上。要告诉学生,人能看到物体是物体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光 的 直 线 传 播

关桥中学

田世斌

篇6:《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一、光线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引入光的直线传播时,往往通过几个演示实验来说明,如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通过的路径。为了使现象明显,一般采用在空气中吹入烟雾、水中加入牛奶等手段。但是,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说明加入烟雾、牛奶等物的作用,直接用“光线”代替“光束”来引导学生观察,势必会造成学生产生“光线实际存在”的误解,也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教育的良机。

二、“均匀介质”的说明

建立“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并不难,因为小学自然课中讲过相关的知识,学生也有相应的生活经验。然而,要说明“均匀介质”却并不容易。教材中一般使用“早晨能够看到没有升到地平线上的太阳”为例,来说明介质不均匀时光线会发生弯曲,事实上,初中学生大多都不能理解,所以,该例子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作用。由于“看到没有升起的太阳”是因为大气不均匀而造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所以完全可以用其他折射现象的例子来讲解,如海市蜃楼现象,虽然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但对该现象还是比较了解的。

三、“日食”、“月食”现象的解释

这节课安排“日食”、“月食”的成因分析,是为了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物理现象,进而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正确性。所以,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进行说明,否则会影响本节知识重点的讲述。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化的社会。这里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说明“均匀介质”时,曾说明光在疏密程度不同的大气中沿曲线传播,而此时却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势必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从这一点上说,前面使用“早晨看到没有升出地平线的太阳”的例子也是不可取的。

篇7:3.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各种现象。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上完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课不是非常精彩,学生反应不是太热烈,但目标还是实现了。

回想整个的教学,在开始用手影引入课题,课前设计时感觉应该比较好,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事实上同学们的反映不是很好,我想可能是调节课堂不够,比如教学时胆子再大一些,多让几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我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树影班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接着通过探究光在水中传播、空气中的传播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例如:

[演示1]我用激光笔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3]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路线.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进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我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接着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如果让凌智勇上讲台前展示他的实验成果应该比让他在座位上效果好,也更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可在下面讲小孔成象时,由于数学上没讲过相似三角形,很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怎么讲学生好象都理解不了,由此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对物理实验的重要,能很轻松得表述物理知识点,我一定会把这一点告诉我的学生们,帮他们学好物理。

我对于学生基础不是太好,我采取自己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我用多媒体简介日食月食.

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我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以后,我应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光速,以我提问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演示雷电传播的问题,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我课堂教学成功之处: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我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上多下功夫!

2)学生不会总结时,可以领着学生读一读,调节学习气氛

篇8:光的直线传播反思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 如何让学生自主, 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课堂45分钟, 一般都是教师把握了全局, 把自己原本设计好的内容一点一滴的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这样的教育学生是被动的, 失去了主动性, 也难有积极性,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在探究过程的七个环节中,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生的“问题”、“实验”与“交流”这三个环节, 围绕这三个环节本人尝试在上“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时,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本节课的部分片段。

[教师进入教室就熄灭所有的灯, 并拉上窗帘, 使教室处在黑暗中, 学生鸦雀无声, 感到疑惑, 不知所措。]

师: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我们所处的环境?

生:黑暗

师:此时我们特别想需要得到什么?

生:光 (学生齐声回答)

师:光从何而来?

生:光源 (教师打开灯)

师:激光笔是不是光源?它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屏幕上的?

它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引出标题:3.3光的直线传播)

师:激光笔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

生:空气

师:你能否再举出其他光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师:激光笔发出的光它的传播路径你能看到吗? (教师关灯, 在黑暗中用激光笔打出激光)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看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看见它的传播路径呢?

生:喷雾、喷烟

师:你是根据什么现象想到的?

生A:汽车在有雾时打出的灯光是直线

生B:探照灯在夜晚打出的灯光是直线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大家的说法是否正确 (教师在黑暗中用喷壶喷出水雾并让激光从水雾中通过。学生们为初步得到的结论被实验验证而显得异常兴奋, 小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师:光除了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生C:固体、液体

生D:水、玻璃

师:光在这些物质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大家开始做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

(有的小组同学打出激光从玻璃砖中通过……)

(有的小组同学在水中滴几滴豆浆打出激光从液体中通过……)

(有的小组同学点燃蚊香打出激光从烟雾中通过……)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 大家合作得很好, 下面各小组分别派代表阐述你们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小组代表上讲台向大家介绍选择的实验器材、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

…………

师:听了各小组代表的发言, 由实验可知: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因此, 光在同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同种物质中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的呢? (学生感到困惑不解, 对自己得出的初步结论感到质疑) 下面同学们再继续做实验, 先将激光打在墙壁上, 再点燃酒精灯让激光从酒精灯火焰上方通过, 再仔细观察墙壁上的光斑有没有变化。 (学生忙着做实验……)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线吗?

生E:啊, 我发现光斑在动。

生F:光斑在抖动。 (学生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得欢呼雀跃)

……

生G:根据激光的光斑在墙上跳动的现象, 可以判断它在空气中传播路径不是直线。

师: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发生弯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各小组再次热烈讨论交流)

生H:是冷热空气不均匀造成的。

师:同意他们小组观点的请举手。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还应该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呢?

(继续追问)

生:传播物质必须是均匀的 (我心中暗喜, 达到了目的)

师:很好。比如:早晨, 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 我们就看到了它, 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的道理……

【案例反思】

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利用课程资源,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 通过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以探索实验, 科学发现为学习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教学效果突出明显, 高兴之余我在反思, 这一节课的成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一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 教师利用黑暗提出问题, 利用黑暗让学生感受“光”, 利用黑暗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奋, 增加了教学的新鲜感,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创造问题情境, 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 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2. 精心设计提出问题

探究式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 通过设计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拓思路,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对对本节课提问的设计, 如:光从何而来?激光笔发出的光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它的传播路径你能看到吗?光除了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光在同种物质中是否一定沿直线传播的呢?光在同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还应该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呢?这样的一连串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围歼”教学上的难点。

3. 利用实验引导质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对学生具有无穷的魅力。本节课学生在黑暗中多次观察实验、探究实验, 总是显得十分兴奋, 思维活跃且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教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质疑, 对培养学生能力有极大的好处。敢于怀疑, 善于怀疑, 才会去钻研, 去创新, 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大胆猜想, 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

4. 小组合作提升效果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而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主, 通过实际操作, 亲身体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 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 得出结论。本节课的授课形式是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主性、突出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和实验信息交流的互动性。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创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造成了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 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 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篇9:《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0.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1.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2.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3.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4.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108m/s。

篇10:光的直线传播

附2教学建议

1、游戏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学物理的快乐。踩影子的游戏如在太阳下更好。

2、光的直线传播因小学已学过,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择其一个做即可。

3、小孔成像实验需在光线较暗的教室内做效果好。

篇1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授课人:李立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8二、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三、教学难点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四、教学用具

激光笔、香、火柴、烧杯、玻璃砖、果冻、饮料、水、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关掉教室内的灯,然后说:老师刚才在给各组分发器材时,不小心手上的戒指掉地上了,没来得及找,请同学们帮老师找一下课前掉在地上的一枚戒指。

学生都忙着在地上找。但谁也没找到。师:大家有什么困难? 生:太黑了。

师:那你现在想要什么? 生:电灯。师:没电。生:手电筒也行。

生:蜡烛也行。

师:蜡烛、电灯、手电筒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生:光。

师:通过刚才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光对我们太重要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通过物理来更多的了解光现象。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学习目标:

(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够发光?他们统称什么?

(2)哪些物质能传播光?举例说明。(3)光传播的路径是什么样的?举例说明。(4)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三)展示自学成果

1、学生展示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通过“八月十五的月亮很亮,它是光源吗?”“人的眼睛是光源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透彻认识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由学生来分类。

例如“太阳、电灯、霓虹灯、手电筒、萤火虫、水母、蜡烛。”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光源有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两类。

2、学生展示第二部分内容

通过学生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水、玻璃都能传播光。教师进一步提问:果冻能传播光吗?真空能传播光吗?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能。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透明固体、水、空气、真空都能传播光。

3、学生展示第三部分内容

学生先举例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通过实验来体验光在空气、水、透明固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学生展示第四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光在空气和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m/s。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围绕光的来源和光的传播两方面来学习光。

(五)课堂拓展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可以通过实验,启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影子的形成、手影游戏、工程上通过激光来引导掘进方向、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太阳和烛焰

B.月亮和太阳

C.烛焰和明亮的镜子

D.电池和萤火虫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下雨天气,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位于我县新城中心的人民公园,湖畔垂柳成萌,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形成的

5、夜晚走路的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到人形成影子,此人走过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A.先变短,后变长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逐渐变短 板书设计:

一、光源

1、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光能在空气、水、透明固体和真空中传播。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实际并不存在)

上一篇:检讨书自我反省参考下一篇:药监局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