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口诀

2024-06-28

民法口诀(通用9篇)

篇1:民法口诀

2011司法考试民法口诀

2011年司法考试复习需要的要诀,对于司法考试复习大家都有很多的心得体会,我认为只要做到下面这5点,就足以顺利取得司法考试资格。

精彩文章推荐:

怎样脚踏实地一举过关?

2011年司法考试四卷高分策略

司考仲裁法记忆口诀奉献给战友们

司法考试司考易http:司法考试真题2012司法考试 真正做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司考。这点对于我十分重要,我是一个爱玩的人,特别爱打网游,而拿2个月我戒了游戏,告诉自己游戏什么时候都可以打,而司考每年只有一次。总之就是要专注,很重要,不要为闲事分了心。

二、准备资料

能尽量多收集就多收集,最好是配有视频语音能成套的那种,这样效果会好。其实我也没有收集多少,我就是买了一套专题讲座,书摊上卖的,大家都明白的,几十块的那种,嘿嘿。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同学下载的视频里面包含有资料,我挑选了写的比较详细的一套。把这2份都仔细看了一遍,视频资料是边听视频边看的。

三、系统的听一遍网络视频

最好是精讲,不要落下任何一个法律,好处就是,老师的系统精讲能让你脑海中有一个法律的框架,有的框架就好比知识有了骨骼,只要填充肌肉就可以了。我之前,一直认为视频音频效果都差不多,直到我参加了独角兽司法考试网校之后,才发现司法考试视频效果确实比音频好,能够看着老师讲课动作表情,很提神,不容易走神。独角兽司法考试网课程很实惠,全程才800元,我加q:报名的,还9折优惠了,服务态度也很好。当然,如果自学能力比较差,专职司考,准备2万多元去北京参加一个面授班效果应该会更好!如果你到了这门法律你闭眼就可以想到分为哪几章,为何这样分,内在逻辑是怎么样,恭喜你,框架已经达成差不多了,其实应付考试估计也差不多了。

四、做题

说到这个比较尴尬,因为我是7月初才开始复习,等把上面的书看完,视频听完基本上已经快9月了,也就是8月底,我当时是想把历年真题做一遍,可是时间已经太紧了,只是匆匆看了一遍,准确的说,真题中的民法,经济法商法刑法等等,我没有来得及看,也许是偷懒,因为那个时候太累了,也因为其实资料上面有些关于真题的分析,基本上也算是看了,这个是我去年的弱项,如果我坚持做几套题目也许会提高一点点。

五、最重要的是坚持

任何时候不要怀疑自己,相信只要我努力了,我就肯定有收获。其实有些时候我上网找些题目做,每次一测试就是错了很多,按照标准是不过的,有时候我也怀疑过自己,但是后来告诉自己,我已经努力,我确实努力了,我不会遗憾。遇到彷徨的时候别悲观,这时候想想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情就会平静点。当然,这些事认真复习为前提的。不能盲目阿Q.说起来容易,现在回想那2个月,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坚持不住了,可是回头看来,那么的努力真的是很幸福的,很值得怀念。

篇2:民法口诀

学汉字,很重要,基本笔画要写好,由粗到细撇像刀,由左到右横写平,由上到下竖要直,先轻后重写个点,先重后轻来写提,竖钩要挺直,弯钩像把弓,横钩横折有区别,竖弯竖折要分清,仔细看,认真练,笔画才能写漂亮。

识字口诀

学汉字,先观察 , 拆成部件最省事。

形近字,换偏旁 , 字义联想巧记忆。

讲究笔顺看笔画,位置变化六注意。

横长横短要注意,重复几个要注意,出不出头要注意,有钩没钩要注意,有撇没撇要注意,是捺是点要注意。

篇3:民法口诀

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 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概括性定义为:文化泛指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人创造的, 而不是地理环境创造的。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所谓法律文化, 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 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造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1)

有学者把文化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把法律文化比喻为浩瀚大海承载的航船, 如果说文化是深厚的土壤, 那么法律文化是植根于深厚文化土壤的大树。这个比喻很恰当。法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法律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对世界的关怀, 是在人类的法律生活和历史积累中, 在与自然、社会、经济、其他文化形式的广泛联系中, 所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法律文化是以自己的独特形式去体现文化的实际存在与价值追求的, 它通过对正义与有序的不懈追求, 通过把人们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化。

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运行, 从民法文化角度讲, 当民法运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必然产生呈现不同文化环境特有的文化因素。自由、平等、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价值追求, 当然也是民法所要拥有的价值追求, 但如何将这些价值定位于某种社会关系领域中, 这就依赖于民法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本位区别了。因而由于时代的不同, 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法本位观念的改变也就可以分作三个阶段, 首先是义务本位阶段, 其后是权利本位阶段, 再后便是社会本位阶段。

二、私法文化与民法文化

私法文化是市场经济的文化现象, 是法律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私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商品交换孕育了契约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平等和自由观念。这些观念的意志化、法律化, 就形成了私法文化。 (2) 私法文化中的权利神圣和契约自由的精神在民法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严格意义上讲私法文化是与公法文化相对应的概念。私法文化是私法相对发达, 以私法精神为灵魂, 法体系、法实施运行中贯穿着私法精神的法律文化。具体表现为以民法、商法等私法规范为主要法律规范, 私法形式化程度高、私法优先, 公法只是实现私法的目的的手段, 其总体精神表现为法律至上、正义第一、自由平等和权利本位的精神。但在一般意义上, 私法文化即指民法文化。

民法文化的概念, 是基于民法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而产生的, 是由于民法的文化蕴含或文化性已成为民法的本质特征, 并对整个法律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而最终确立的。民法文化运用人格化的主体、主体的权利化、交往关系的自由契约化等独特方式, 去关注、微细、优化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 去协调、规范人们的交往关系, 从而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江平老师把“民法文化”界定为:“民法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分支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是指以市民社会和政治民主为前提, 以自然法思想为哲学基础, 以民法特有的私权神圣、身份平等、私法自治之理念为内涵, 运作于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社会普遍的心理态势和行为模式。”

民法文化体现了三大理念, 即身份平等、私权神圣与私法自治。身份平等, 指自由平等的人格。即一切人, 不分国籍、年龄、性别、职业, 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 (3) 私权神圣是指市民社会中的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不受任何个人或组织的侵犯, 非依法律程序不得限制或剥夺。私法自治是指在私法领域, 每个人得依其自我意愿处分有关私法之事务, 形成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意思自治是私法自治的灵魂。

三、民法文化的价值与民法典的价值取向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我国民法乃继受而来, 但民法文化的价值应当是民法在融入整个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来体现, 民法是调整市民生活的基本方法, 就是肯定了人作为民事主体的正当利益, 并且使之权利化、法律化, 神圣地加以保护。近代民法文化的发展是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念, 中国近代民法文化的本位价值也体现在以权利为本位, 追求权利的完全实现和保障。民法是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演进的, 而其体现的文化姿态也就趋于更加符合社会的经济文化历史, 更加人性化, 民法以人为本, 所以说近代民法文化更加体现了个人本位。任何法典的创制都是理念与技术的结合。立法技术是重要的但并不是首要的, 确定民法典的合理的价值取向却是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的民法典是强调个人权利的优位还是强调社会利益的本位性, 关系到中国法治化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

民法文化集中体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上, 其全部价值理念就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民法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法典正是在市民社会文化 (近似于大众文化) 的基础上, 在相对理性的精英文化的指导下, 在主导文化的范围内, 构筑了自己的文化自性, 形成了三者之间的和谐有机的整合。 (4) 民法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醇的精神底蕴, 培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法文化, 产生了私权神圣、人格平等、意思自治等民法基本理念。民法的这些理念既是吸纳、包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 又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理念属于文化、观念的范畴, 来源于制度却非制度本身, 而是植根于民众内心、融会于民众生活的东西。 (5) 所以, 我国的民法典的制定与编纂必须立足于民法文化的基础上。如果缺乏民法文化, 缺乏现代的民法精神, 那么制定出的民法典很有可能空洞而缺乏现代民法的精神与理念。

四、民法文化与对中国民法典的构建的启示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需要一个文化和法制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民法文化对民法典制定的启示中, 我们期望理想中的现代民法文化可以最终完全实现。因为民法典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还应有法的精神。

考察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每次民法典 (包括《民法通则》) 的编纂、制颁似乎都是在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及技术准备, 更缺乏对民法精神及民法理念的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情形下展开的。 (6) 所以应充分重视民法文化在民法典中的体现。

(一) 传统的民法文化是制定民法典的社会基础, 但是要摒弃其中消极的而继承优秀的

对于法律来说, 当其价值取向和运行方式为社会所接受时, 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法律传统。民法文化传统对于现代民法而言, 其影响是存在的, 只是其主流性特征不明显而已。整个民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传承过程, 民法文化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 其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要实现民法文化的现代化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必然是在其发展实现中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乃至意识形态领域相伴相随的一个互动过程。笔者认为,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 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所体现的传统道德作为民法典得到的基础是可取的。在制定现代民法典时, 重视吸收传统习惯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也是必要的。在这方面台湾民法典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地区民法典中规定:“民事法律未规定者, 依习惯, 无习惯者, 依法理。” (7) 当然, 我们要重视民事习惯的调查, 这一点在制定我国未来民法典时, 不仅要着重加强而且要做得更好。

在完善民事立法和制定民法典过程中, 在研究移植罗马法时, 应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把握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法律文化的一支, 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作为一种文化成果, 凝结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胆识和智慧……他留给我们的既有千金重负, 又有万两黄金。对于历史包袱, 我们应当予以科学清算, 以便轻装上阵;对于宝贵的实践经验, 应当借鉴、吸取和发扬, 以促进当今中国的法律文化建设。” (8)

(二) 注重对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吸收与接纳, 进行法律移植

民法文化发源于西方欧洲大陆, 在民法文化的创建过程中, 在制定民法典的体现中, 必须注重对西方近现代民法文化的吸纳。欧洲大陆各国制定、实施民法典的历史经验表明, 民法典的制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民法文化条件。 (9) 一部开放性的民法典必须在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同时, 兼收并蓄而借鉴外来的先进民法文化。比如说需要民法典在质的方面体现私法自治的精神,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德国、法国民法典。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民法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法国拿破仑法典并不起源于旧约全书, 而是起源于法国革命”。革命不等于法典, 但革命与法典的精神却是一致和互动的。正是平等、自由、权利、民主的革命精神、理念构成了革命的思想源泉, 而这些思想是对古罗马商品经济中蕴含的民法精神的更高层次上的复兴。而法典也只是对革命精神的确立和巩固。 (10) 正如梁慧星老师所说的, 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 旨在实践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法律之目标。!"#所以, 面对我们今天的现实, 我们要珍惜和发掘中国的民法文化传统,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但我们更要大力吸收与接纳西方发达的民法文化, 洋为今用, 洋为中用。所以中国未来的民法典要具有先进性而又富有时代特色, 应体现出权利本位、私权神圣、私法自治、平等自由等民法文化的精神与理念, 从而在对自然法精神、理性精神、契约精神, 即市民社会素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张扬和合理整合而体现出来。

在民法典的制定中, 应充分体现出民法文化的作用与价值。要摒弃传统民法文化中消极的地方而继承其优秀之处, 保留优良的民族特性, 同时尽力追求世界人民都在追求的法律理性的要求, 注重对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吸收与接纳。从而避免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出现陈旧的、保守封闭的观念与现代化文明之衔接不够甚至完全脱节的不理想局面。总之, 民法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身后的民法文化底蕴, 而一部优秀的民法典的制定也离不开民法文化。

摘要:一部博大精深的民法典应该是现代商品经济与法律文明和谐结合的精美产物。作为法律文化分支的民法文化应该通过民法典表现出来, 但并非任何一部民法典都能表现出这种民法的文化来。如果一部民法典没有民法文化价值的体现, 那么这部民法典只能是徒具形式, 或者说是不成功的。要看到民法文化对制定我国民法典有价值的启示, 期望理想中的现代民法文化可以在民法典中最终实现。因为民法典不仅仅是一个形式, 还应有法的精神。

关键词:私法文化,民法文化,民法典,价值,构建

参考文献

篇4:民法口诀

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到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现代社会中,民法与刑法、行政法并列成为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

6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提请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议案的说明。草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条款有:

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十周岁下调至六周岁;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将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辨识、认识能力的成年人也纳入被监护人范围; 法人只有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类;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将正式成为权利;破坏环境者的民事责任可为“修复生态环境”;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至三年;为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也有多名人大代表围绕是否下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法人分类、监护与被监护等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

篇5: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理论论文

民法的发展自成体系,但也不是封闭的结构,从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的比较可以看出民法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其建立的基础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的建立的基础判断、民法理念和价值判断等相关基础理论,希望对民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一、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的平等性和互换性

1.近代民法是指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于19世纪欧洲各国编纂民法典而获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概念、原则、制度、理论和思想的体系。在范围上包括德、法、瑞、奥,日本及旧中国民法等大陆法系民法,并且包括英美法系民法。所谓现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近代民法。现代民法,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结构基础之上,对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则进行修正、发展的结果。

2.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建立在对当时社会生活所作出的两个基本判断之上的。这两个基本判断,是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制度、理论的基石。近代民法第一个基本判断,叫平等性。在当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小业主、小作坊主。法学者和立法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一切民事主体都是平等的,叫做平等性。

第二个基本判断,叫互换性。所谓互换性,是指民事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在民事活动中频繁地互换其位置,在这个交易中作为出卖人与相对人发生交换关系,在另一个交易中则作为买受人与相对人建立交换关系。于是,主体之间存在的并不显著的在经济实力的差别或优势,因为主体不断地互换其地位而被抵销。在平等性上的不足,因互换性的存在而得到弥补。

3.我们可以说近代民法所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都是奠基于这两个基本判断之上的。民事主体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因此国家可以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自由意思,通过相互平等的协商,决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们所订立的契约被视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不仅作为他们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准,而且作为法院裁判的基准。

这就是所谓的私法自治和契约自由原则。当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造成他人损害时,由造成这一损害的主体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只在他对于损害的.发生有故意过失时才承担责任。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因为民事主体存在互换性,这一个事故的受害人,在另外的场合造成他人损害时,也适用同样的原则,如果他不具有故意过失也同样不承担责任。可见,正是因为有互换性这一基本判断,使自己责任或过失责任原则获得了公正性和合理性。

4.近代民法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渐进化到现代民法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其一是企业主与劳动者的对立,其二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劳动者和消费者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弱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已经充分说明,许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不具备规定的劳动条件、安全条件和卫生条件,在雇佣契约中订入各种苛刻的、违法的条款,例如要劳动者交保证金、押金的条款,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甚至对劳动者施以打骂、罚跪和人格侮辱等等。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企业主和劳动者应当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经济地位和实力对比悬殊,并无实质上的平等,迫使劳动者不得不接受苛刻的条件。

二、近代民法的理念――形式正义和现代民法的理念――实质正义

民法本身蕴含着正义,贯穿着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叫做民法的理念。民法之所以区别于技术规则和经济规则,关键正在于此。现在看来,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别,而作为近代民法理念的社会正义,只是形式正义。

例如按照契约自由原则,自由订立的契约就等于法律,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契约的约定履行义务,即所谓契约必须严守,当发生企业事故,雇工遭受损害时必须证明雇主具有过失,才能获得赔偿。如果不能证明雇主有过失,便不能获得赔偿,其结果显然是不公正的。因为,过失责任原则所体现的社会正义,仅仅是形式上的正义。

而在20世纪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近代民法前提条件的平等性和互换性已不存在。导致民法理念由形式正义转向实质正义。换言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迫使20世纪的法官、学者和立法者,正视当事人间经济地位不平等的现实,抛弃形式正义观念而追求实现实质正义。基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学说和判例创立了各种新的理论和判例规则。

例如情事变更原则,两次大战后各国法院都面临大量情事变更的案件,如战前订立的契约战后来履行,约定的金额在战前是一笔巨大的财产,而战后履行时因货币严重贬值实际上已经变得一钱不值,如果严格按照契约履行将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于是,法院创立情事变更原则,强行干预、变更契约内容,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再如各国法院在战后依据公序良俗原则,干预契约内容,确认某些契约条款无效,以协调当事人利害冲突,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利益,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

三、近代民法的价值取向――法的安定性和现代民法的价值取向――社会妥当性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类型的案件,应适用同一法律规则,得出同样的判决结果。这就叫做法的安定性。而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案件,相互间也有种种差别,有各自的特殊性。用同一法律规则去裁判同一类型案件,所得出的判决结果不可能都合情合理。

近代民法取向于法的安定性价值,当然有其理由。尤其19世纪是一个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世纪,要求裁判结果的可预见性。确保法的安定性,有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法律秩序,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欧洲大陆法所确立的近代民法模式,其集中表现为:其一,抽象的人格。其二,财产权保护的绝对化。其三,私法自治。其四,过失责任。

法的安定性与判决的妥当性两种价值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近代民法在这种情形常牺牲妥当性而确保法的安定性。而20世纪由于发生了两极分比、贫富悬殊、社会动荡,以及各种各样的严重社会问题,迫使法院考虑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试图作出在当时的一般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判决,使判决具有社会妥当性,而这样一来势必要变更法律规定,即为了确保判决的社会妥当性而损及法的安定性。

如日本《借家法》规定房屋租赁契约期限届满,如果属于出租人“自用及其他正当理由”,可以收回房屋,但日本战败后面临极度住房恐慌,出租人收回房屋之后承租人很难再租到住房,因此法院在对借家法上述规定进行解释时,认为在判断出租人要求收回房屋是否有“正当理由”时,不仅考虑出租人一方的必要,还应考虑承租人一方的情况例如能否很快找到住房等。这样一来,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出租人要求收回住房的请求都不被法院认可。

篇6:民法案例分析方法初探民法论文

笔者在基层人民法庭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就民法案例的分析方法,结合有关学者的论述,谈一点粗浅的认识。笔者以前曾在校学习化学分析,认为与案例分析有相近之处。化学分析首先是定性分析,即待分析物品的成分,然后是定量分析即确定每种成分的含量。民法案例分析也有类似的“定性”与“定量”。原告起诉至人民法院,法院立案部门作形式审查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予以受理,案件分配到主审法官手中,案例分析就开始了。就象拿到分析样品一样,接到一个案件,首先要有一个大致的定性,这个案件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可能是什么,争议的焦点在哪里。然后,在被告递交答辩状以后,就可以初步设定双方的争点,通过证据交换,运用证据规则确定法律事实。这类似于化学分析中的定性。怎样处理案件,就类似于定量分析了。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支持下,同一个样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应是唯一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民法案例的分析中,我国一直缺乏一套规范、严谨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学识,思维方式来分析案例,欠缺一种规范的分析方法。在实务中,有一些法官常常先确定了事实,然后就凭想象,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再为了支持结论去寻找一些法律依据;也有的判决中,事实清楚,法律适用也正确,但是没有对事实和法律的适用进行分析,欠缺说理;还有的从事实就直奔结论,没有推理过程。这些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实务中逻辑三段论和民法解释学的方法不能得到广泛地认可和采用,判决缺乏说理性。使民众对法律的公正性持疑。往往同一种案例经过两位法官审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时甚至相反。因此,探求一种规范的严谨的方法去分析案例,已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一、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

案例分析方法属于法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是指采用一种规范严谨的方法探讨每一个个案,以准确地认定案件的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最后得出公正的结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案例分析方法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案例,而不是每一个案例就有一种方法。

2、案例分析方法不仅是一种案件事实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法律解释的工具。案例分析不是单纯地确定客观事实,重要是为了确立一种法律上的事实,一种符合法律构成要件的事实,也就是确认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律的适用,即如何使小前提符合大前提,这样必须对适用的法律(即大前提)进行解释。

3、案例分析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结构。案例分析方法的展开其实就是形式逻辑三段论的过程。三段论在司法中的运用是法治文明的组成部分。

二、探讨案例分析方法的意义

法学方法是民法理论的灵魂,民法学就是民法解释学,表明法学方法论的基础性建构作用。探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沟通理论和实务,为理论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动力,指引和规范司法裁判的实务操作具有重要作用。

1、有助于限制法官任意裁判,保证法律的安定性。法律推理本应是一个演绎的过程,采取三段论的模式:大前提是“找法”,寻找应当适用的法律规范,小前提是确定案件事实;最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将抽象的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得出结论,即判决意见。而目前我们的一些法官,他首先确定判决结果,然后在法律条文和案件证据中寻找依据,即学者所谓的“被倒置的法律推理”。使判决结果成了法律推理的指南。至于这个判决结论怎样被确定的,却不得而知了。因此,案例分析法的确立有助于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保证法官依法裁判,从而维护法律的安定性,促进法治的实现。

2、有助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仅凭自己的法感断案,不能带来可靠的公正,法官只有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才尽可能地达到以普遍或平等原则为基础的公正。法学分析方法体现了法律的形式正义,使得司法成为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裁判的技术化、形式化,使得判决书的公开和监督成为可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增强判决书的说理性和透明性。判决书公开使得法官的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受到公众的监督,以保障司法公正。

3、有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案例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程式,可以提高法官思维的明确性,简化思维的过程,避免分析案件的思维误区,从而使得司法裁判更具有效率,并且保障审判的质量。法官面对一个新的案件,不必考虑从何处下手,只需按照分析方法指引的步骤操作即可。因此,案例分析法可以与流水生产线相比较,使审判效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大为提高。

三、案例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一)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

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指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运用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法律关系分析法的特点主要在于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就是要判断在一个民事案例中,首先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权利义务内容;其次要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适用法律。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

1、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首先着眼于对案件事实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再适用法律,把案件事实的分析与法律的适用作为两个步骤。

2、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而不仅仅对法律关系的某一特定内容,即请求权的考察。采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可以高屋建瓴地分析各种法律关系。一种法律关系中,可能有多个权利,而不仅仅包括请求权。

3、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仅是一种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适用法字研究和民法体系的构建。

(二)法律关系分析法的步骤

篇7:法国民法典与中国民法的比较

余蓁茜

(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学号2010111279)

【摘要】:

《法国民法典》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最早的民法典,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法典,至今已经实施了200个年头了。在这200年中间,许多国家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部法典,加入了大陆法系法国家族,《法国民法典》因此而成为大陆法系的一面旗帜。在过去的岁月里,它受到无数赞誉和无上敬仰,被普遍誉为“摧毁了旧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社会”的自由资本主义民法的典范。纵观世界法治发展历程,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开启了人类法治时代的新篇章。作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民法典也是19世纪资本主义早期民法典的代表,以其先进的思想和立法成果对近代各国民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出了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思想,并确立了契约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过错责任三大民法根本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正在讨论的民法典的制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法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启示;立法

法国民法典给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一些启示

发现他人的优点其目的是为了见贤思齐。法国民法典所表现的启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对于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寻求自由与解放的人

民,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极大的益处。1.1 指导思想上的借鉴

制定我国民法典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指导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既不应回归罗马也不应照搬德国。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国民法典制定完毕是200年前的事情了,在社会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果不对今天的现实惊喜关注而单纯的迷信这部法典,就会给人以一种“抱残守缺”的保守形象。因此,中国制定民法典不应以哪一个模本来抄袭,而应是借鉴它们。事实上,从法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法国人从法国实际出发并且借鉴罗马法才制定出这样一部伟大的民法典。

中国的实际是多方面的,当然首先是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然后是民族的传统和法律的传统。需要指出的是,国民素质和法官队伍素质也特别重要。如果我们的法律是“松散式”的,是“联邦式”的,缺乏体系性和逻辑性,则人民难以了解和掌握法律,法官难以操作和判决案件。还应注意我们的法学教学和法学理论要就的实际,教育和理论研究所采用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注意到我们的司法实务中法官和律师是按照大陆法系特别是德国法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进行思维和推理;注意到我们的立法实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担保法等,所采用的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是德国式的 1.2 立法原则上的借鉴

1.2.1法律统一原则。《法国民法典》第1条规定:“经国王(共和国总统)公布的法律,在法国全境内施行。”这个条文包含两点:首先,法律须经“公布”。公布是法律对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其次,法律公布后,在全国范围施行。系统化的民法典有利于民事法律规范的内部协调,避免民事法律规范之间互相接触,从而获得更大的确定性。1.2.2回复民法私法地位的原则。《法国民法典》第537条第1款规定:“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死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判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使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第967条规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继承人的方式,或以遗赠的方式,或以启发适于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遗嘱处分其遗产。”这些条文规定了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原则,体现了罗马法“私人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1.3 立法技术上的借鉴

法国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的重要的特点有:总分结构、语言完美、知识产权不纳入民法典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法国民法典的质量和特色。

1.31总分结构。从整体上来说,法国民法典采用总分结构。虽然所谓的“总则”知识一个只有6条条文规定了法律效力、裁判规则、基本原则3个问题。前3条规定法律效力。第1条规定生效时间:民法典自其为公众所知悉时起生效,而公众知悉时间是根据其所在地距离王室所在地的远近,由法律推定的。这实际上体现了立法者法典之亲民特色的良苦用心。第2条规定法律无溯及力。第3条规定法律对

人及不动产的效力。第4~5条规定裁判规则,即法官不得拒绝裁判;禁止法官在司法裁判中经行援引一般规则性条款。第6条属于基本原则问题:当事人不得以约定违背公序良俗。法国民法典对公序良俗原则进行了双重规定:在续编中概括地规定了意思自治、权力行使与公序良俗的关系,另外又在契约编中予以具体规定。

法国民法典师承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而有所创新,在续编之后设计了闻名遐迩的三编制:人、财产和与财产有关的权利、取得财产的方法。作为法学阶梯体系之范式,法国民法典没有设总则。这与其说是当时的立法者尚未认识到总则在体系上所起的提纲挈领统摄全局的作用,不如说是民法具体制度不够成熟,使得逻辑演绎缺乏基本素材所致。因此,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应编制一个能在在体系上起到提纲挈领统摄全局作用的总则。另外,在各个部分,法国民法典也是采用总分结构的。这值得我国借鉴。

1.3.2语言的完美性

在风格和语言方面,《法国民法典》堪称杰作。其表述的生动明朗和浅显易懂,司法技术术语和没有交叉引证都颇受陈赞。这对法典在法国民众中的普及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司汤达“为了获得其韵调”上的语感,每天都要读几段法典条文;保尔·瓦莱丽则称《法国民法典》为一部“出色的法国文学著作”。在近代以来的众多民法典中,法国民法典在语言上,受到后世和外国学习法律者的交口陈赞。一部大众的、通俗的法典有助于民众了解法律知识。

1.3.3知识产权不纳入民法典。

篇8:民法口诀

教学难点: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背一下7的乘法口诀?师评价后出示口诀卡片,生说得数并说出2个乘法算式。师总结7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并指出这节课利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指名简要介绍)

2、师:白雪公主要举行一次宴会,招待7个小矮人,现在我们就去宴会现场看看,帮助白雪公主解决一些问题。

3、学生观察8页情景图:他们在干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把小矮人的问题和所用的数学信息组合成数学问题:每人3个果子,7个人一共多少个果子?)

5、学生自己解决小矮人的问题后小组交流,小黑板板演。

6、全班交流:小组讲解员讲解(重点讲解一下怎样列式和怎样计算,注意学生的个性化解答方法。)

7、专项训练:自提问题自己解答后小组交流,板演。

8、教师组织小组讲解员讲解。(重点讲解一下根据什么提的什么问题、怎样列式的及怎样计算的,注意学生的个性化解答方法。)

三、课堂小结

学生说一下收获,提出其它问题。完成后,师小结:大家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我们学的知识解决。请大家看课本第8页的第1题,蓝灵鼠要我们帮它解决什么问题呢?

四、综合训练

1、练一练1题,学生汇报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小组可以派人板演,讲解。

2、练一练2、3题。学生独立把答案填在书上,教师组织核对。

3、练一练3题。学生自己把顺序写在书上后小组核对。

篇9:民法口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六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目录目 录第一章 基本规定第二章 自然人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显示全部] 目 录 回目录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 监护

第三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章 法 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营利法人

第三节 非营利法人

第四节 特别法人

第四章 非法人组织

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七章 代 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委托代理

第三节 代理终止

第八章 民事责任

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十章 期间计算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一章 基本规定 回目录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民法通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通则》

第二条【调整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民法通则》

第五条【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八条【“两户”合法权益的保护】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八十条【土地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

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第八十一条【自然资源使用权及承包经营权】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国家所有的矿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开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采挖。国家保护合法的采矿权。

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

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国家所有的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第八十二条【经营权】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关联词条:《民法总则》第13条、第16条、第59条、第75条、第109至121条、第126条、第127条、第129条至132条;《物权法》第4条、《合同法》第8条第2款、《侵权责任法》第2条】

第四条【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民法通则》

第三条【平等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五条【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通则》

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民法通则》

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解读:《民法总则》第六条删除《民法通则》第四条关于“等价有偿”之规定,而规定为“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民法通则》

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八条【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通则》

第七条【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九条【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备注:新增规定】

第十条【法律适用】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备注:新增规定】

《民法通则》

第六条【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十一条【优先适用特别法】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备注:新增规定】

第十二条【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通则》

第八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自然人 回目录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回目录

第十三条【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起止】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法通则》

第九条【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法通则》

第十条【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条【自然人出生和死亡时间的判断标准】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备注:新增规定。该条款改变《民通意见》第1条规定的出生时间顺序,且增加认定死亡时间规定】

《民通意见》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第十六条【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备注:新增规定】

第十七条【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备注:《民法总则》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调整为8周岁以上】

《民法通则》

第十二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二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

第十二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二十一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时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民法通则》

第十三条【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二十二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时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

第十三条【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二十三条【法定代理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民法通则》

第十四条【法定代理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定与恢复】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上一篇:三项基本卫生要求和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下一篇:小班幼儿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