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行政职权流程图

2024-07-04

icu行政职权流程图(精选12篇)

篇1:icu行政职权流程图

六安市气象局行政职权流程图

行政执法类

1.1 行政许可

1.1.1 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责任部门:市行政服务中心气象局窗口。

3、职责要求:对行政许可事项核定准确、程序合法、及时高效。

4、申请人提交材料:

(1)设计审核:《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申请书》;规划报建审核书;总规划平面图;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证书;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说明书、设计方案及设计图纸(接地平面图、接闪器布置图、强、弱电系统SPD设计示意图、建筑结构图等)一套;防雷专业技术机构出具的技术审查意见书。

(2)竣工验收:《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决定书》;施工单位和施工技术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证书;防雷装置竣工图等技术资料;使用的防雷产品的出厂合格证书和防雷产品测试机构出具的《防雷产品测试报告》。

5、申请人权利:陈述权、申辩权、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权。

6、工作时限:3个工作日(技术审查不合格需修改设计、质量检测不合格需整改除外)。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1.1.2 施放气球活动许可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

2、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气象局窗口。

3、职责要求:对行政许可事项核定准确、程序合法、及时生效。

4、申请人提交材料:《施放气球作业申报表》;《施放气球资质证》、作业人员《施放气球资格证》复印件(原件备查);施放气球活动客户委托合同(协议)书复印件(原件备查);施放气球作业安全承诺书、施放现场简图、现场负责人和作业人员名单;施放作业点气象安全条件技术审查意见书。

5、申请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权。

6、工作时限:1个工作日(现场勘察不符合安全要求除外)。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1.1.3 行政许可听证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行政许可法》。

2、适用范围:听证程序适用于拟做出下列行政许可决定的许可事项:(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气象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2)气象主管机构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气象行政许可事项。

3、责任单位:气象行政执法大队

4、职责要求:熟悉法律、秉公执法、程序合法、公平公正。

5、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质证权。

6、办理时限:(1)自接到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举行听证的申请之日起3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2)行政许可审查人员自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3日内将许可案卷移送至听证主持人;(3)听证主持人自接到案卷之日起7日内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并于举行听证7日前通知当事人。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1.2 行政处罚

1.2.1 简易程序处罚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行政处罚法》、《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3、适用范围:对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轻微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定。

4、责任单位:气象行政执法大队

2、职责要求:熟悉法律、秉公执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公平公正。

5、当事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1.2.2 一般程序处罚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行政处罚法》、《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2、适用范围:除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决定和应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外的其他行政处罚。

3、责任单位:气象行政执法大队

4、职责要求:熟悉法律、秉公执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公平公正。

5、当事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1.2.3行政处罚听证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行政处罚法》、《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2、适用范围:听证程序适用于拟做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处罚案件:(1)作出吊销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2)对公民处以5000元(不含5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3万元(不含3万元)以上罚款。

3、责任单位:行政执法大队

4、职责要求:熟悉法律、秉公执法、程序合法、公平公正。

5、当事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质证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

6、办理时限:(1)自接到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申请之日起3日内确定听证主持人;(2)案件调查人员自确定听证主持人之日起3日内将案卷移送至听证主持人;(3)听证主持人自接到案卷之日起7日内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并于举行听证7日前通知当事人。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1.3 行政监督检查

1.3.1 一般行政监督检查流程图

注:

1、实施依据:《气象法》、《安全生产法》、《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等。

2、责任单位:气象行政执法大队

3、职责要求:熟悉法律、秉公执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公平公正。

4、检查对象: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所在的预报室站;影响到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项目建设单位;气象信息发布台站;气象信息传播媒体、单位;开展气象探测等气象业务的单位;从事施放气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气球开展各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的建设单位;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危险环境设施;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体育、旅游、游乐场所;重要信息系统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已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防雷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其他涉及到气象工作的有关部门。

5、当事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1.4 行政奖励 1.4.1对在气象工作或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行政奖励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

2、适用范围:本市内所有对气象工作、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

3、责任单位:办公室

4、职责要求:熟悉气象行政奖励办理流程、定性准确、处理恰当、公平公正。

5、申请人提交材料:申报单位、个人事迹、相关证明材料(电子及纸制文档)。

6、当事人的权利:陈述权、知情权。

7、办理时限:依据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要求确定相应办理时限。

8、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9、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1.5 非行政许可审批1.5.1 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使用的气象资料审查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气象法》、《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责任单位:预报室、办公室

3、职责要求:熟悉大气环境影响评估技术。

4、当事人的权利:陈述权、申辩权、知情权。

5、办理时限:视具体情况而定。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1.6 其 他1.6.1 重、特大气象灾害评估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气象法》、《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适用范围:本市内发生重、特大灾害性天气时。

3、责任单位:预报室、办公室

4、职责要求:熟悉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气象灾害性质及评估和防御技术,反应处理及时。

5、公众的权利:知情权。

6、办理时限:接到群众或相关部门转来的重、特大气象灾情信息后,气象应急工作组立即开展工作,组织专家调查取证,实地了解灾情,24小时内初报受灾情况及成因分析,3日内形成评估报告,报政府及相关部门。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1.6.2 雷电灾害勘查、鉴定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适用范围:本市内发生重大雷击灾害事故。

3、责任单位:市防雷中心。

4、职责要求:熟悉雷电灾害专业知识,熟悉雷电灾害鉴定、报告流程。

5、当事人的权利:知情权。

6、办理时限:雷灾发生后2天内办结。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1.6.3 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分析、报告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六安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3、适用范围:本市内。

4、责任单位:市防雷中心、办公室

2、职责要求:熟悉雷电灾害专业知识,熟悉雷电灾害调查、评估流程。

7、办理时间:每年11月上旬前。

5、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6、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2 公共服务类2.1 公众气象预报发布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6号)、《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省政府令第14号)。

2、适用范围:本市内。

3、承办部门:预报室。

4、职责要求:熟悉气象预报业务规范及发布流程,严密监视当地天气变化,按规定要求及时发布公众气象预报。

5、办理时限:按业务规范要求时限,及时发布最新公众气象预报。

6、公众权利:知情权。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2 灾害性天气气候警报发布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适用范围:本市内发生气象灾害时。

3、承办部门:预报室

4、职责要求:熟悉本地天气气候特点、灾害性天气气候性质及有关警报发布规范。

5、办理时限:本市内出现或预计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时立刻启动。

6、公众权利:知情权。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3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46号)、《安徽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暂行业务 规范》(皖气发[2005]83 号)。

2、承办部门:气象台。

3、职责要求:熟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业务规范及发布流程,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发布、更新、解除预警信号。

4、办理时限:本市内出现或预计可能出现达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标准的灾害性天气时立刻启动。

5、公众的权利:知情权。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4 气象灾害的性质和等级确定并公布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适用范围:本市内发生气象灾害时。

3、责任单位:气象台

4、职责要求:熟悉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气象灾害性质及评估和防御技术。

5、办理时限:一般灾情在灾情发生后1天内完成,重大灾情3日内完成。

6、公众权利:知情权。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5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估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舒城县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2、承办部门:市防雷中心。

3、职责要求:熟悉本地雷击状况,根据国家建筑物防雷规范作出雷击风险评估。

4、办理时限:根据建设方需求及协议。

5、公众权利:知情权。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6 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天气监测、预报服务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适用范围:本行政区域有关部门为防雷减灾要求气象部门协助天气监测、预报服务时。

3、承办部门:气象台。

4、职责要求:熟悉本地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的特点,根据有关部门的需求,开展天气监测,做好预报服务。

5、当事人的权利:知情权。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7 旱涝趋势气候监测预测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气象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适用范围:本市内旱涝趋势气候预测。

3、承办部门:气象台。

4、职责要求:根据当地天气气候变化状况,应用气候预测方法,开展旱涝气候预测。

5、办理时限:每年汛期前提供。

6、公众权利:现仅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服务。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8 城市规划、重点工程等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流程图

注:

1、受理依据:《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2、适用范围:本行政区域进行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区域经济性经济开发项目。

3、责任单位:气象台、市防雷中心、办公室。

4、职责要求:熟悉论证流程,定性准确。

5、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纪检监查部门的监督。

6、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9 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气象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适用范围:全社会服务用户。

3、责任单位:气象台。

4、职责要求:熟悉本地天气气候特点、专业气象服务的特点、技术和方法。

5、公众权利:接受服务权、知情权。

6、办理时限:根据协议。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2.10 气象应急服务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安徽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六安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承办部门:办公室、气象台、市防雷中心。

3、职责要求:熟悉气象灾害及非气象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流程,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密切关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

5、公众的权利:知情权。

4、办理时限:本市内已经发生或预计即将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接到市应急指挥中心、“110”指挥中心要求配合开展非气象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时立即启动。

6、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监察部门的监督。

7、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2.11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服务流程图

注:

1、办理依据:《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

2、适用范围:本行政区域安装防雷装置的建筑(构)物。

3、承办部门:市防雷中心。

4、职责要求: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做好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

5、办理时限:根据检测方需求及时安排检测。

6、公众权利:知情权。

7、监督部门:接受社会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

8、投诉举报电话:0564-3212021。

篇2:icu行政职权流程图

行政许可职权目录及流程

1、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招生简单和广告、聘任校长的审批、核查、核准

2、企业职工工伤认定

3、职业介绍机构资格认定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聘任校长核准流程图

企业职工工伤认定流程图

篇3:icu行政职权流程图

一、滥用职权司法审查之缺陷

中国学术界根据中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对司法审查标准形成不同的分类。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可归结为合法性标准与合理性标准两方面,其中合法性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1)主要证据是否确凿、充分;(2)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3)是否符合法定程序;(4)是否超越职权;(5)是否不履行、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合理性标准有两个:1)是否滥用职权;2)行政处罚是否显示公正[1]。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标准只有合法性标准,没有合理性标准,滥用职权与显失公正都属于合法性标准的范畴[2]。虽然行政诉讼法第54条可以看做是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标准的规定,但对滥用职权如何具体审查仍然没有明确,而且目前的司法审查标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1)司法审查标准缺乏灵活性。中国司法审查目前采用的是对事实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严格审查标准,这样的标准一方面混淆了行政权与司法权的本质区别,法院通常要以自己对事实的判断来衡量行政机关对事实的判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挥法院和行政机关各自的优势。由于一些行政事务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很多时候法院对事实的认辨能力可能并不比行政机关高明,此时确立灵活多变的审查标准有其必要。针对某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只对行政程序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审查,而对事实问题的认定,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人员去判断更为妥当。2)重视合法性审查标准,淡化或忽视合理性审查标准。因为中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确立了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种规定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法院只能进行合法性审查,不能进行合理性审查。虽然有学者认为行政诉讼法第54条中“滥用职权”、“显失公正”属于合理性审查标准,但由于对什么是“滥用职权”、“显失公正”缺乏明确的界定,过于抽象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经常被束之高阁,使得合理性审查标准成为“口号式”标准,实践中以合理性标准为依据而撤销行政行为的鲜有前例。由于行政滥用职权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解释,所以对行政滥用职权的认定,是实践中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

在刑法层面,刑法条文也没有对滥用职权行为作出进一步的明确,同样给实务界留下了一个审查难题。人民法院要正确作出裁判,必须首先审查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滥用职权,而后进一步审查该行为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在刑法学理上大多数意见都将超越职权划归滥用职权范畴,笔者以为,这种划分有其缺陷:(1)与行政滥用职权不统一。从法制统一的要求看,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不宜时分时合,同为滥用职权一语,不能截然划分为行政法意义上的滥用职权与刑法意义上的滥用职权,虽然违法与犯罪之间有量和质的区别,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行政滥用职权的社会危害性只要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即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就可以以滥用职权罪定罪处罚,而不必对滥用职权作不同的解释,以视区别。(2)从法律特征看,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之间界限分明。虽然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都有不正确行使权力的成分在内,但二者界限很明显,滥用职权以行为人有资格行使该权力为前提,而超越职权以行为人没有资格行使权力却超越了职权作出行为为前提。由于滥用职权是在职务范围内行使权力,因而在形式上一般看起来是“合法”的,超越职权则是超越其职务范围行使权力,因在形式上就是违法的[3]。换句话说,滥用职权属于隐性违法,超越职权属于显性违法。因此,笔者以为,还是将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分开定罪处罚为宜,否则容易导致逻辑上的混乱,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二、行政滥用职权与刑法上滥用职权罪的衔接

行政法上滥用职权与刑法上滥用职权罪在界定、表现形式和司法审查标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司法实践中在不同法域对滥用职权的认定不同,造成实务界的困惑。对普通公众而言,对同一事实行为,不同法律规范认定不同,表述不一,也容易造成他们对法律权威的怀疑。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将行政法上的滥用职权与刑法上的滥用职权罪衔接起来,消弥实务界与理论界对此的困惑,树立法律规范对对公众的权威。

1. 统一滥用职权的界定

从行政法学理上和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内容看,行政滥用职权不包括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是并列关系。但在刑法学理上,滥用职权包含超越职权,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这方面看来,行政滥用职权与滥用职权罪很难衔接起来,二者界定的不统一就可能导致在行政法上被认定为行政越权的行为,在刑法上却以滥用职权罪追究责任,让普通公众很难理解。从中国的立法发展历程来看,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行为;从法律特征看,二者之间界限分明,滥用职权是在权限范围内不正确履行职责,而超越职权则是超越了权限范围不正确履行职责;从法制统一原则看,完全没有必要对滥用职权在行政法和刑法上作不同的划分,只要行政滥用职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的程度,即致使公共、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就可以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笔者愚见,为使行政滥用职权与刑法上滥用职权衔接起来,应当将刑法上滥用职权罪的界定适当修改,将超越职权行为单独定罪处罚。

2. 统一滥用职权的表现形式

由于行政法和刑法上均未对滥用职权作出具体的界定,也未列举其表现形式,在学理上对滥用职权表现形式的列举不尽统一,而且客观上要对滥用职权的表现形式列举穷尽绝非易事。笔者陋见,滥用职权行为不外乎表现在程序、事实的认定上和行政行为的结果上。因此,滥用职权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违背法定目的、立法精神;(2)考虑不当。包括考虑了不应考虑的因素和未考虑应考虑的因素;(3)程序严重失当。包括故意不正当的迟延或不作为,不正当的步骤、方式、方法;(4)违反同一性,反复无常;(5)结果显失公正,违背一般的社会常理。(6)其他滥用职权的行为。

只要有上述行为表现的,在行政法上和刑法上都可以认定为滥用职权。

3. 完善滥用职权的司法审查标准

对滥用职权的司法审查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很多时候是法官运用司法自由裁量权去审查行政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现阶段,实务界对行政滥用职权和滥用职权罪的司法审查标准各异,方法各不相同。由于滥用职权行为的灵活多变性,加上目前的审查标准有其固有的缺陷,在坚持以合法性审查为前提,以合理性审查为辅助,兼取长期以来司法审查中形成的一些经验法则以外,中国目前现行的审查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以为,首先,应当确立灵活多样的司法审查标准,以适应不同滥用职权行为的需要。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审查,而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行为,法院并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判断去代替行政机关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只能审查行政机关的判断是否合理、公平。所以,笔者建议对部分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行政行为,法院只对行政程序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审查,对事实问题就审查行政机关的判断是否合理、公平。其次,应当确立正当程序的审查标准,以弥补只审查法定程序的不足。长期以来,司法审查时只对行政机关有无按法定程序行事进行审查,而对非法定程序不进行审查。事实上,法律规定的程序只是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程序,除此之外的一些程序,也需要通过司法审查加以约束、监督,以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422.

[2]胡建淼.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77.

篇4:论行政职权约定与行政职权法定

关键词:行政权法定;行政权约定;现代行政法理念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14-02

一、传统行政法理念的行政职权法定

传统行政法理念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皆为法律所设定,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职权。正如有学者指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1]不仅是在理论上,大多数学者坚持行政权法定的观点,立法上也多次对该原则进行了确认。例如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早前的《行政许可法》也规定,行政机关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

对于行政职权法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者们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区别。如杨小君老师认为,行政职权法定主要包括行政职权来源法定和行政职权范围法定[2]。概括来说就是,行政职权的内容是法定的。还有学者指出,行政职权法定不仅包括内容法定,也包括行政职权行使程序的法定。在当今社会,程序正义被不断强调,行政权力行使的合法性首先应该是行政程序的合法,各种权力的行使应该遵循法定之程序,而行政职权法定所要求的程序合法也开始彰显出独立的程序价值和诉讼价值。也有学者认为,行政职权法定的表现应该包括:内容法定、程序法定和责任法定[3]。这与行政主体要件的权、名、责一一对应,完善了依法行政的具体内涵。

二、行政职权约定的阐释及确立原因

前面提到的行政职权法定已经是理论和实践都认可的一个行政法的原则,这对于遏制行政权的肆意妄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有重要作用。同时,严格恪守依法行政,能保障行政权力的廉洁与清明,公民可以在先知法律具体规定的情况之前作出选择,对于树立和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确实也能较好地实现服务人民的理念。

但是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略显僵硬化的行政权力难以适应,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行政权力要么保持沉默、要么通过“法外权”扩张来应对危机。而随着服务行政、给付行政的出现,公民对于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定位开始发生变化。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不得不采取灵活的行政方式和多样的管理手段,政府的服务理念和方式也发生变化。行政职权的来源也突破了单一的法定模式,契约行政开始走向前台,开启了一个行政职权法定与行政职权约定并存的时代。

关于契约行政产生的理论,学者们也多有涉及。有学者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对此作出论证。张弘老师认为:政府或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为公民服务,本是政府与公民的事先约定,公民在转移公共管理权于行政机关的同时,已约定政府为自己服务为前提,即行政服务说到底是政府事先许诺的一项义务。这些既有早期思想大师的经典论述,也有西方丰富的实践,故如果政府不服务或服务不到位,就属于违约,而违约是要承担责任的,这同样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

笔者把行政职权约定下的契约行政简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理论论证下的契约行政。就如前面张弘老师认为的那样,政府提供行政服务是一种事前的约定,一种与公民的契约。笔者基本赞同该观点,但把行政职权或行政服务的出现追溯到社会契约那里,可能会有扩大或者传统理论推倒重建的疑惑,进而陷入诡辩论的嫌疑中去。因为,现代国家的设计基本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不仅行政权力,就是司法权等公权力同样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倘若所有公权力的出现都归结于社会契约,那行政职权法定的原则就难以存续或变为契约行政下的二级概念了。而第二种类型的契约行政是行政主体的实践所为,典型的比如行政合同。这种契约行政突破了行政权力来源的一元化,并没有论证其是否合理,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其实证价值。行政职权的行使在招商引资或者给付行政中的契约化确实增加了行政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确实能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相关职能。但也应该看到契约行政的出现与实践,存在行政权扩张的可能,在腐败频现的社会也为钱权交易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三、契约行政对行政职权法定的影响

必须承认契约行政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对于传统行政职权法定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行政法理论的突破与修正。公安大学余凌云老师指出:适合命令行政生长和发展的土壤是早期秩序国家所奉行的行政高权性行为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行政主体以消极行政的理念,仅凭其单方意志来支配相对人一方的行为。虽然命令行政亦在政府作为守夜的角色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旦其赖以生长的土壤发生了变化,这种积极作用就直接转化为消极的作用[4]。建国以来,行政权力的集中被不断强化,其严肃性与不可商榷性也被当局看做是理所当然且至高无上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强调权力本位的法治理念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计划经济被逐步革除,但是强调依法治国的呼声此起彼伏,依法治国的首要要求,行政职权的法定性被看作是确保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正因如此,行政职权的法定性不仅没有丝毫的松动,相反地在法律框架内得到强化,这对于限制改革开放初期行政权力的“无所不能”与“无所不管”有积极作用,也确实保护了刚刚被法律重视的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与国内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要求服务行政与行政主体灵活行政的情况逐渐增多,行政职权法定的僵硬性被新的契约行政理论所突破,行政权力的单方性也开始让位于单方性与合意性并存的现实中。换言之,中国的契约行政的出现更多的是在實践中被发现,而新发现并被广泛关注的这个理论又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行政权行使实践的需要。

其次,契约行政开始改变中国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方式和问责方式。在契约行政中,行政职权的行使在这里并不依照法律之规定,也不是行政机关单方就可以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政府和投资方签订的合同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契约的约定实施行为,不能违背契约,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行政机关在契约行政下的主动性有所限制,行政相对人一方的主动性开始加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评价标准、价值尺度也不再仅仅包括法律,双方的行政契约也成为了评价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标准之一。与此相对应的问责方式也发生变化,行政主体不仅在违反法律规定下需要承担责任,即使没有违反法律但违反了契约之规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尤其在当下行政权过于膨胀的环境下,这对于提高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其实,在立法和实践中,这种情形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在行政赔偿案件中,行政机关与受害方通过协商赔偿数额、方式最终解决纠纷的实践被广泛采纳。当然,我们也要严防钱权交易的出现,保证不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行政职权约定突破行政职权法定的必要规则

契约行政要突破依法行政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规则。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行政权力都与行政相对人进行约定,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可以随意说明哪些权力或情形可以进行契约似乎主观任意性过大,不仅不利于保障行政机关的廉洁清正,也势必造成各地标准不一,各自为政,最终损害行政机关的权威。我们不否认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但是有一个抽象的但可以操作的契约行政的适应标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为此,笔者概括为以下几个标准:

(一)行政契约双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有效

在契约行政下,行政法已经具备私法化的趋势。那么,民事契约中要求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且有效的原则当然适应于要求更高的行政契约中。行政契约规定着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种权利义务之规定是可能无视法律规定的。所以,双方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首先应该被确认。一方面,要把行政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与单个的执法人员的意思表示区别开来。比如,某地的一个国土局的执法人员在没有局里开会讨论的情况下,擅自越权与某开发商签订的土地开发合同就是无效的。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排除这其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或交易的内幕,并且确认合同无效也并不违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因为该原则要求的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机关做出,表示的整个行政主体的集体意思而不是单个人的越权行为。另外,有些行政相对人在与行政机关签订合同中,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骗取行政机关信任,这种合同的有效性也难以认定。

(二)约定权必须在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

我们强调的行政职权的约定,首先行政主体一方要有约定的资格,也就是这个约定的权力必须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让工商局与对方进行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约定或者让海关与对方进行企业设立方面的约定是绝对无效的,也许在私法上这种越权行为还可以解释为可撤销或效力待定。但是行政法的越权无效原则已经被我们采纳,我们必须厘清不同行政机关的职责与权力,也必须认定越权的行政行为的无效,这不仅在职权法定情况下适应,契约行政中也同样适应。还应注意,上面提到的国税局的某一职员越权没有经过机关同意签订的合同为什么不是绝对无效的呢?因为,单个执法人员的越权与此处的越權内涵不同。单个执法人员只是超越自己执法的权限,而整个国土局拥有这个权力是毋庸置疑的。而这里的越权机关连法定的权力都没有,更谈不上约定权的设置了。

(三)约定权的设立标准不能低于法定权

在契约行政中,约定的权力不能突破法定权规定的标准。这里的标准是一个具体与抽象结合的概念,不单单理解为数量的多少或标准个数的增添。如在行政奖励中,绝不能约定的数额比法定的数额低,而在行政处罚中同一类型案件的处罚尺度也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总体来说要以人为本,不管行政职权法定还是约定,出发点都是让国民活得更好、更有尊严,若是约定权下约定的内容加重了国民的负担,转嫁了行政主体的责任或义务,这种约定不仅毫无意义,也绝不能被国民所接受。

(四)约定权的设置必须为了更重要的目的

毕竟行政职权约定是变相地赋予了行政机关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赋予不能是随便且漫无目的的。若是在法定职权就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没有必要另辟蹊径地去与行政相对人约定权力。从职权约定的出发点或目的来看,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比如有些法律规定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的指导作用,但如何指导,法律没有或者不方便作出规定,这种情况下的行政权约定是必须的,其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定的职权。但是法律对某一问题的规定已经十分明确,那么行政机关若要进行契约行政,则一定是为了诸如公共利益等更重要的目的才能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应松年.依法行政论纲[J].中国法学,1997,(1).

[2] 杨小君.契约对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影响及其正当规则[J].中国法学,2007,(5).

[3] 张弘.行政法治理念与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余凌云.从命令行政到契约行政[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4.

篇5: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

2、请休假、考勤管理、社保公积金、薪资核算发放;

3、负责员工录职调转、合同签定、解除等日常人事流程的提报;

4、协助部门主管开展招聘工作,协助部门主管制作人事报表工作,协助部门主管进行培训管理工作;

篇6: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

2、负责在读学员续费及扩课

3、负责每月数据统计分析

4、负责校区内部行政工作

篇7:行政职责和行政职权

2.做好相应的职位说明书,并根据公司职位调整需要进行相应的变更,保证职位说明书与实际相符;

3.制订招聘计划、招聘程序,进行初步的面试与筛选,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等;

4.根据公司对绩效管理的要求,制定评价政策,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并对各部门绩效评价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5.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办理培训进修手续,各类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分析与审核;

6.积极维护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完成上级交待的其它工作,起积极主导作用;

7.组织制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及督促、检查制度的贯彻执行;

8.组织、协调公司年会、员工活动、市场类活动及各类会议,负责外联工作及办理公司所需各项证照;

9.起草及归档公司相关文件;

篇8: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

2、负责日常人事管理工作,包括人员招聘培训和员工考勤统计、劳动年检、人事档案等;

3、擅长各类中高端人员的甄选和选拔,完善公司人才的储备和梯队建设。

4、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全公司工资调整工作,以及因试用、转正、转岗、升降职、退休和奖励带来的个别员工工资变动。

5、负责员工考勤、调休、请假、加班管理与统计,按考核规定具体审定各部门职工月工资、季度、年度奖金和津贴的发放。

6、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审定劳保、医疗、养老、失业和福利等项目和支出水平,为各有关人员办理相应的手续。

7、细化薪酬福利管理规章,加强检查和监督。

8、负责员工关怀、访谈,维护公司人员关系。

篇9:行政职权职责内容

2、负责员工入、转、调、离等人事手续办理;

3、通过系统进行月度考勤统计、绩效核算;

4、负责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更新维护,确保员工基本信息的准确、真实、全面;

5、做好人事保密和员工关系管理工作;

篇10:行政职责职权内容

2.负责每月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及时处理盘点异常;

3.负责部门日常所需物料资产以及员工工衣、工牌、银行卡、社保卡等的申请、领取及发放;

4.负责将公司人事行政相关部门各项规章制度传达给部门;

篇11:行政职权职责内容

2、负责各大区的所辖校区的行政费用数据汇总;

3、固定资产清盘及系统录入;

4、协助制定、监督、执行公司行政规章制度;

5、办公环境管理,日常办公用品采购;

6、营业执照注册管理工作;

7、分校区筹建、开业庆典的指导支持工作;

篇12:icu行政职权流程图

行政法上“职权”是公权力的一种,相对于是滥用私权利而言的。如私法上,公民或组织过度行使自身的权利和自由时,会发生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情形,被称为私权利的滥用。在公法上,行政主体在自身职责范围内行使公权力,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职责。所谓滥用职权,“足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背离法律、法规的目的,背离基本法理,其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形式。不存其职权范围以内,但其内容与法律、法规设定的该职权的用意桐去甚远”。关于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适法错误之间的关系,我试着从以下表述将它们区分开。法理上将一条法律规范可分为行为模式和法律效果两部分。如果说行政主体对基础事实的定性准确,即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高度一致,被行政主体认同,则接下米将发生两种情形:一是行政主体按此情形下的法律效果规定,做出相应的行政行为,则被认为是合法的,只有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严重不合理时,才被认定为显失公正。二是行政主体末按此行为模式下的法律效果进行行政,而是按其它法律规范下的法律效果行政,或者按法律在任何模式下部未规定的效果行政,则是显违法,将被认定为超越职权。如果行政主体对基础事实认定有偏差,即将原属法律上的甲性质事实认定为是乙性质事实,不论这种偏差的出现是行政主体的故意所为还是其认识能力有限所致,这种情况下,行政主体按照乙性质事实所对应的法律效果来做 行政行为,这种违法行为被认定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为宜。.当行政主体对基础事实法律性质认定准确的情况下,行政主体可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制效果。该规制效果可能是自由裁量空问,也可能是鹑束性规范。但即使足自山裁量空间,只要行政主体的行为落在了这个自由裁量 间内,那么司法将认定行政行为合法而不再审查下去。因为这是行政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临界点,也是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审查的最佳起点。但有时严重的不合理行政行为比违法行政行为更可怕,这将导致相对人的利益明显受损,是严重的不公正。此时,司法便可介入审查,而此类行政行为将被认定为滥用职权。滥用职权的前提是对基础事实的认定是正确的,只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出法律处分时导致了严重的不公正,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足在基础事实的认定上就发生了偏差,导致原应适用甲法条却适用了乙法条,虽然滥用职权和适有法律法规错误主观上都可能是故意。将滥用职权限定在基础事实定性准确这一前提下的意义在于:如果基础事实之定性错误也被认为是滥用职权将导致滥用职权的调整面过宽,把大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等行为涵盖进去,这会导致本是合法与否的问题拿到合理性层面来讨论,不利于对滥用职权问题的规制。而对滥用职权问题的审查将被认定为合法性审查,这是对我国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有限性的适当发展。而今后的立法趋势将为进一步细化自由裁最空间,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临界点不断向原属于合理性范畴的方向移动,将合理性问题通过细化法律而上升为合法性问题,达到加强司法权对行政自由裁量控制的目的。

关于滥用职权和显失公正之关系,学界也无定论。在明确两者关系前,有必要对显失公正的外延内涵进行分析。显失公正足指行政行为之作出严重不合理,明显不适当,以致任何有一定认知能力的人都不可能得出此结果。公正是一个 确定的法律念,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范围或边际。但它总是存在:一定的区间内,如果某行政行为离这区间“相距甚远”,以至 我们再怎么“努力”(为行政行为的正当性找依据),也无法将其归到“公正”名下时,那便是 失更正。公正 如钟摆 样最多只会在纠喀山水平线以下的180度平面内米 摆动,如果钟摆摆到钟轴水平线以上来了,那肯定是荒唐。对显失更正的认定并不以是否有足够多的人认定它为不公正,而在于这种不公正之干日当咧显,常人都易于判断。之所以不从人数上而是从程度上判断足台显失公正,主要是因为,行政主体较一般人员在处理具体事务上更具技术性和经验,一般人员对公正的考量恐会忽略行政主体的角色优势或很难理解行政主体的考量视角。故只有该不公正极为明显,以至于达到行政主体自身也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才能认定为显失公正。

对于滥用职权或者说显失公正究竟足属刁:违背合法性还是违背合理性问题,学界也争论不断。有的认为是合法性问题,因为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的认为是合理性审查,把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可变更的规定看成是合法性审查之补充。有学者指出“滥用职权”从其本意来说,足一种行政主体故意违背法律所赋予职权的目的,在法定范围内做出不符合立法日的、精神、原则的具体行政行为。行为的合法性是“滥用职权”与“超越职权”的根本区别。此外,“滥用职权”与“显失公正”

有着内在的联系:滥用职权是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的原因;显失公正是滥用职权的具体结果,因而两者同属于合理性审查的范畴。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在于合法性审查的“法”究竟有多大,是仅为法律明文规定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条款,还是包括统领该法的有关该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等条款。笔者赞同将滥用职权、显失公正的审查看成是合法性审查的观点。而合法的“法”不仅指明确的法律条文,还包括法律的精神、目的和原则。将“法”的范围做适当扩展是必要和可能的。必要性在于行政主体的许多行政行为往往就处在形式合法而实质违法这一层面上,这部分行政行为将涉及很多相对人的利益甚至是他们的重要利益。引入广义的法概念,将此部分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是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依法行政,弥补实体法不足之需要。可能性在于对法律精神、月的和原则的运用是有严格条件的,只有在确定无疑已经违反法律的精神、目的、原则时,才可对此类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这很好的兼顾到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司法有限性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将合法性的“法”理解为包括法律精神、目的、原则在内的法律规范,它并不会导致合理性被扩大的“法”包含、吞噬的结果。合理性在合法性之外有独立的存在空间。因为合理、公正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对一个问题是否公正合理的探讨是法律所不能规制的 法律讲究技术性,强调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对是否合理这个具有较大伸缩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是困难的,所以法律一般将合理范围内的法律适用权赋予作为自由裁量权授予执法者。但法律并不拒绝所有合理性的评判。当在具体的基础事实面前,原有的裁量空间因为受到“具体环境”的制约而应该有所缩减,这种缩减是常人极易评断出来的,如果行政主体仍在已被缩减掉的那部分裁量空间内行使职权时,就认定为严重不合理或者说是显失公正。而与其说是严重不合理,倒不如说是这种不合理已经严重背离法律赋予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的目的,进而转化为 合法。故还是将行政滥用职权认定为违背合法性原则为宜。

二、行政滥用职权的监督制约

(一)完善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的立法。

对不够确定的概念、对象、标准、幅度、范围等要进一步合理规范,如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进一步明确行政行为相对人的资格和条件及行政自由裁量时的标准,防止并克服行政机关适用法律法规时随意扩大或缩小解释、前后不一等。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方式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规范,尽量缩小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和幅度,并且尽量使法律法规的规定趋于明确化、具体化、科学化。

(二)完善司法救济途径能否赋予相对人充分的救济权利,对纠正行政滥用职权,保护相对人权利至关重要。而在层级监督,专职机关监督,行政复议监督、司法监督等众多监督方式下,司法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有关行政滥用职权的行政行为也有涉及,但这些规定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是法律规定过于简单,并未准确界定滥用职权的概念和常见情形,这让司法部门在适用时感到很为难:二是司法部门本身也未认真对待此类规定,认为不宜去探究行政主体的主观意志,因而不愿适用此条款。因此,要真正使得法院对滥用职权的私法审查权发挥作用,行政诉讼立法必须完善对滥用职权行为的规定。

(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法律将行政自由裁量权授予行政主体,是适应当今社会变化迅速,行政权由过去的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转变的必然选择。行政执法者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接受法律所赋予自身的执法权力的同时,也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即依法办事,为民负责。行政执法者对待公权力的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权力的实施效果。

对掌握着权力的行政主体的教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他们的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之培养,完善公务员道德素养考核办法。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彻底转变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慎重对待权力的态度。

只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让掌控权力者真正认识到自己在代表国家和人民行权,而非权力的主人时,那么,权力的行使效果离法律的预设目的就越接近了。

(四)进一步发挥社会规制的作用,加大对滥用职权的惩处力度我国的政治构造中涉及对行政权的广泛监督方式。如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党内监督,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

要充分发挥现有监督渠道的作用,使之成为揭发滥用职权行为的有力武器。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控告权。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发挥在曝光“滥用职权行为”中的独特作用。要使得各种监督手段有效联动,相互补充,让行政滥用职权及时被揭发、被纠正。同时,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滥用职权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将滥用职权的程度与行政执法者应受处分的力度相挂钩。要严惩以权谋私的行为,对于滥用职权谋求私利者,给予的处分要远远大于其所谋求的私利。只有加大对滥用职权的追究力度,使得滥用职权行为必受查,滥用职权者必受罚,行政执法者才不敢去以身试法,不敢滥用职权,慎重地对待自由裁量权。

三、结语

上一篇:2019观看难忘初心观后感_难忘初心观看心得体会下一篇:《理想》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