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分析报告

2024-07-26

人际交往分析报告(共6篇)

篇1:人际交往分析报告

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是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许多。上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紧张、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得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自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地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地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此事,害怕别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主要是担心、害怕。工作后上述症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的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就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00分)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5分)

(1)女性,31岁,14~15岁(初中时)起病,病程10余年。

(2)害怕与他人接触,尤其是异性(不敢目光注视、见人脸红,说不出话、手足无措等)

(3)紧张、恐惧。

(4)回避与他人交往。(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不敢交男朋友)

(5)自知力存在,十分痛苦,主动求治。

2、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5分)

通过谈话法、观察法、产品分析法了解下列资料:

(1)精神状态、(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性,人格完整性、稳定性)

(2)身体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近期体检报告)

(3)过去史(有无躯体疾病史)、家族史

(4)个人成长史

(5)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与同事及领导的关系

可选择下列心理测验:

(1)SCL-90(了解心理生理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

卷册三:专业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2)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寻找心理应激源)

(3)EPQ、16PF、防御方式问卷(DSQ)(了解人格及认知方面的原因)

(4)SAS、SDS(评定情绪状态)

(5)MMPI(可鉴别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了解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进行评估)

3、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5分)

使用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 求助者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良好,可除外精神分裂症。

根据CCMD-3的诊断标准,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社交恐惧症。

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5分)

(1)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

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童年性游戏)

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内向,听话,乖巧)

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自知力良好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2)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害怕与人接触、不敢目光对视、脸红,紧张、恐惧,有回避行为。

(3)回避社交情景症状突出

(4)自我评价低(个人耻感强烈)

(5)起病于少年,总病程10年余

(6)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恐惧症

5、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5分)

(1)躯体疾病

(2)精神分裂症

(3)神经症的其他类型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强迫症

神经衰弱

恐惧症的其他类型

(4)一般性心理问题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20分)

生物学原因:未发现

心理和认知因素:

1、对性存在错误的认知评价——“性” 不纯洁、不道德、肮脏

认为童年性游戏可耻、下流

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自己很坏

2、心理冲突:一方面对异性的爱慕、渴求,另一方面又有性压抑

3、个性弱点:内倾、懦弱

4、有心理发育停滞

社会性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从小父母严厉管制,不允许与男孩交往。

2、童年的性经历(性游戏被母亲责备)

3、社会文化道德因素:与性有关的道德、耻感

6、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和她商定咨询目标?(20分)

答:首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其主要问题为:

① 人际交往障碍(焦虑、恐惧、回避)

② 社会适应不良

我将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以及制定有效咨询目标的原则(即具体、有效、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社交情景②纠正对童年性经历的歪曲评价及对性道德的错误认知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求助者的个

性。

7、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35分)

我将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制定咨询方案如下:

(一)、明确咨询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咨询时间与收费:每周1次,共10次;每次50分钟,每次收费60元。

(三)、双方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

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行为

②纠正错误认知

(四)、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五)、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

① 心理诊断诊断阶段(3次)

建立咨询关系,调整求助动机

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测验,焦虑与回避行为的临床评估

心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实施方案

② 心理帮助阶段(5次)

A.第一、二次治疗:采用系统脱敏

第一步:放松训练

第二步:制定焦虑等级表(可分为10个等级)

第三步:脱敏治疗

B.第三、四、五次治疗:采用认知治疗

③ 结束与巩固阶段(2次)

巩固咨询效果

篇2:人际交往分析报告

网络这一新兴产业带给了大学生一种有利有弊的生活模式。单就生活领域而言,互联网能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能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当大学生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模式,为人际交往带来便利。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的弊端。在冲击了大学生之本应健康正常的情感发展与人际交流的同时,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众所周知,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 & D.A.Taylor,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

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必然给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许多年轻人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

人际交往是一门基础课程。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及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现实中,我们是与实实在在的人交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他,他对于我们来说是真实的,而在网上,对于一个人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判断,往往我们的结论会受很多条件的左右,是极不可靠的。

对于网络,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上网聊天。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上网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动作,它已经成为最时尚的交友方式。通过网上投票调查得知,85%的人在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而另一个惊人的数据是,据腾讯网统计QQ在线人数最高纪录为6000000!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竟然有2亿网民!

我通过问卷调查及网上调查得到,有80%的人经常上网。绝大多数认为上网聊天比面对面的交谈更好,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说出当面无

法说出口的话。而当问及他们这是否影响与家人的交流时,他们90%的承认影响,说他们已经不习惯和父母诉说心事,而选择和网友说出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不会感觉到不好意思。谈及网友,这些人的表现就不相同了,有的高兴,有的气愤,还有的显得很平淡„„最后谈到网络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什么时,70%的认为可以让他们结识新朋友,同时锻炼自己的口才,25%的认为有时有帮助有时却让人沉迷其中,只有5%的认为没什么好处。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对网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数字化革命所呼唤出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深入到千家万户。

网络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使我们可以坐在家里浏览网上图书,几分钟内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网络打开了人际交流的新的天地,有利于发展和扩大人际关系。因特网的发展带给人们崭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一些人认为网络会引导愈加完善与成熟的社会关系,因为网络使人们跨越了地域的局限,掩埋了从前的耻辱或疾病所带来的自卑,甚至可以逾越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于是,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而且提供了让人们讨论共有兴趣的平台,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缓解压力。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扩大了交际空间、缩短

了交际时间,有利于人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通过网络张扬个性,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人,释放人们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为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场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代替传统信件;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即时通讯工具代替手机,如QQ,MSN等,使网上交流趋向于面对面的高层次对话。

网络还使沟通不受地域的限制。基于网络的沟通行为比传统的打电话或写信,发电报具有更加广阔的实用范围。鼠标一点击,就可以连接到世界任何一个拥用互联网的角落,不必跋山涉水就可以潇洒走一回。

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众多的隐患。网络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寂,割断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因为那些上网者总是孤身一人坐在终端机前耐心守候,或者通过一种程序媒介与形形色色的匿名者进行交流,而这种媒介从促进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讲,是极具破坏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在人际交往的时空知觉方面,网络的无限延伸容易使人们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甚至产生网络孤独症。有的人在网上扮演“虚拟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与现实角色之间产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还有的人由于对网络的依赖产生猜疑、孤僻等交际心理障碍。

2.在人际交往的动机方面,网络使一部分人交往动机变形。许多人一上网就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

3.在人际交往的态度方面,网络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了。现在,我们都讲究求诚信社会。但网络先天的虚拟性就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虚幻。面对的是电脑,你讲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甚至连性别也可以选择?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是:一个人对着电脑,对网络那端的那位一“网”情深,却不知对面上网的却是一只狗。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一只狗”成为了对网络虚幻性的生动写照。很难想象,当沟通缺乏了信任这个基石,交流的内容还有多少可以相信。这不知是沟通之幸还是不幸。而且,网络的虚幻性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4.在人际交往的情感方面,网络的无序性和诱惑性容易使人产生交际情感障碍。网络还会引发人们交际安全焦虑,诱发“情感冷漠症”。

另外,由于网络的产生,我们很少会和父母有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与家人的距离渐远。任何心事我们都喜欢在网上来表露,无论是与网友交谈还是发表日志,心情等,这些本该与朋友分享的东西我们习惯带到这个虚拟的世界。凭借媒介进行的沟通行为因为媒介物的特点而使得信息有所损失,尽管网络非常发达,它毕竟还是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话语信息讲完了,而情感的互动却如隔山打牛。沟通方式的单一化损失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正义感,良知和公德心。

总之,网络的一些功能具有一点个人中心主义色彩,使人们容易孤立无助,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促进社会交往,造成了社会解脱现象。

网络应该是现实的补充剂,同时网络中的交往也是现实中的补充和扩大。通过网络可以得到现实交往中得不到的另一种信任感它缓解情绪的同时可以让你更从容面对现实中的交往。

网络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作用有:直面内心的精神交往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隔阂;符号化的多媒体传播削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超时空传播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虚拟空间使自由充分交流成为可能。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有: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网络交往的弱监控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因此,应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

篇3:人际交往分析报告

赵某,男,19岁,大一学生。父母离异,现跟随父亲,近期其父新结识了一位女朋友。经询问,其父母均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小学四年级之前,求助者同爷爷奶奶居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当时感觉无人关怀,觉得低人一等。四年级时,被父母接到打工地读书。之后,六年级又到贵州读书,后来父亲一人去了云南打工,只留下他和母亲、弟弟在贵州。小学阶段,曾多次目睹父母吵架的场景。由于不让在本地上初中,回重庆读初中。

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好,顺利考上高中。父母还经常吵架,并听父母说要离婚,但要等到求助者考上大学。在高中刻苦学习,高三时,母亲来学校陪读,感觉很温暖。后来考上大学,父母果真离婚。

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190;总均分:2.11;阳性项目数:48;阴性项目数:42;因子分:躯体化1.40、强迫症状2.01、人际关系障碍3.84、抑郁1.67、焦虑2.34、敌对1.57、恐怖1.30、偏执1.74、精神病性1.50、其它1.70。

2主诉和个人陈述

自述很小一件小事都要考虑很久,缺乏主见。在人际交往上,见到陌生人会紧张。和本班同学交往不多,认为同寝室的两个同学总觉得高人一等,不能很好的和他们交往。为此前来咨询。

认为自己现在性格不好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引起的。自从父亲谈了女朋友后,对待他不像原来那样好了。由于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走路又很远,想买辆摩托车,但父亲不同意,认为父亲把钱都花在女朋友身上,而没有给他。

3 咨询师观察

身体和智力均正常,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有条理,讲话声音清晰,情绪正常,无精神病性现象,自知力完整。但词汇有些贫乏,口语表达不出来。

4 评估与诊断

根据心理咨询中的病与非病三原则及症状学标准,可以排除精神病、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心理问题,据此,可认定赵某仅为一般心理问题。

将赵某的症状与精神病和神经症鉴别,可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的可能。因为,赵某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自卑、有认知偏差,据以上资料及心理测验的结果,最终将赵某的问题诊断为人际交往障碍。

5 原因分析

5.1 生物学原因

自述没有器质性病变。

5.2 社会原因

(1)早期经历:小时候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一直没有建立。(2)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忙于打工,疏于家庭教育,且经常在来访者面前吵架。(3)负性事件的影响:小学时多次转学。(4)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爷爷奶奶和周围人更多的关心。

5.3 心理原因

(1)性格因素:求助者的性格有较大缺陷,如过分的内向,不自信;做事情优柔寡断,不能当即决断。(2)认知方面:求助者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如认为自己现在的状况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教育好。(3)行为方面:由于求助者成长的环境和性格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少与人来往,与同寝室同学相处不好。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1)

(2)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2)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费用:免费。

7 咨询过程

7.1 咨询阶段的划分

(1)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2)咨询阶段(第3-4次);

(3)结束与巩固阶段(第5次)。

7.2 具体咨询过程

7.2.1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第1次咨询

目的:(1)了解基本信息;(2)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3)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一般性资料;(2)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力、责任、义务;(3)求助者讲述咨询的原因、目的,并做SCL—90;(4)针对求助者众多问题,协商解决人际交往这个主要问题;(5)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第2次咨询

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增强求助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方法:会谈法。

过程:(1)强调保密原则,打消求助者疑虑。求助者叙述了更多的家庭情况;(2)探讨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合理归因;(3)增强自信的方式,如照镜子等;(4)布置作业。针对人际交往中的紧张,学习深呼吸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

7.2.2 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1)第3次咨询

目的:(1)纠正认知偏差;(2)形成正确归因观念。

方法:会谈法、角色扮演。

过程:(1)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并分析求助者的认知偏差;(2)角色扮演。对踢足球事件进行扮演,使其明白足球场上发生这样的事件很正常;(3)布置家庭作业。尝试着和同寝室的那两个同学交往,记录一件冲突事件。询问其他同学,思考自己对待这件人际冲突事件的观点和同学的是否一样。

(2)第4次咨询

目的:(1)认识自己错误信念;(2)调整自己对同学和家庭的认知。

方法:会谈法。

过程:(1)分析上次的家庭作业,指出原有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2)强化求助者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要求求助者把这种方面运用到和其他同学交往上;(3)认可求助者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分析,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现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4)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什么改变。

7.2.3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1)第5次咨询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1)反馈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关系;(2)不断的提高个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认知;(3)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生活。

8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能与同寝室的那两个同学轻松交往,与其他同学也有了更多的交往。现在也能正确对待父亲现在的生活。(2)咨询师的评估:一个月后,咨询师进行了电话回访,求助者的交流态度和状态都非常好,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比较融洽。(3)他人评估:据辅导员说,他在为人处事上有了很大进步,整个人变的自信、乐观。

注释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86.

篇4:基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人际交往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正如黄厚铭所说,同时具有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网络人际关系进程可以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现实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可以在网络人际关系中获得延续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不同。与现实人际交往相比,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下面我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一、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

(一)匿名性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例如交流者的身份、地位等。但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人们之间的社会等级差异的消失。在网络空间里,由于“身体不在场”的特征,人们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等,而与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进行平等的人际交往,同时避免由于身体在场所引起的语言表达、姿势、表情等不适状况。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十分类似于带着面具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可以说,网络人际沟通与互动,在本质上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正如黄厚铭所说:“网络人际关系的特色并不在于它们是经过媒介的,而在于它们是以网路的媒介特性为基础,而建立起虚拟社区中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接触。”

网络空间的联结和隔离功能,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跨越物理空间限制与他人联结的可能,另一方面,又保证人们在交往中身体和心灵不易受伤害。在这一前提下,人们往往更喜欢在网络空间与陌生人接触,甚至共同营造网络生活,这是网络人际关系最大的特色所在。即人们可以从网络人际交往中寻得一种安全感。同时由于匿名性,这也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随意,他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似乎“回避”了许多责任。

(二)角色扮演的多元化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是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是一种社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时,就预先期望他具有与此地位和角色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一般而言,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否则可能出现角色冲突或角色失败。但在互联网中,网民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和隔离功能,自由塑造一个甚至数个网络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面对着不同的交往对象,这很像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局部人格和他人互动。只不过在网络空间,网民可以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开展若干不同的人际交往。由此,人们不仅能够在网络空间塑造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身份的网络身份,而且还能够同时在网络空间维持数个不同身份,个人借此主动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

(三)重塑自我

按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演员”,而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则构成了“观众”。人们总是戴着面具在“前台”表演,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互动,而不为“观众”直接感知到的“后台”,主要在家庭或亲密朋友群体中搭建,只有在“后台”中,人们才真正能够放松自我,自如地表演。现实的社会犹如舞台的“前台”,人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大多按照“剧本”来表演,争取做个合格出色的“演员”。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时,总有一部分内心的自我被压制而无法自由地展现出来。而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更多的网民把网络平台视为“观众”无法直视的“后台”并尽情展露真实而全面的自我,在与其他网民进行人际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展现被压抑的一部分自我,从而重新塑造了自我。

二、结语

从以上对网络的匿名性、角色扮演的多元化、重塑自我的特征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相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心理需要的特点。因为需要所以产生,因为合理,所以存在。这也是网络人际交往发展的其中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少华,翟本瑞. 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2]郭玉锦,王欢. 网络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编[M]. 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87.

[4]赵德华,王小霞. 网络人际交往动机探析[J]. 社会科学,2005(11).

篇5:改善自我人际交往对策分析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除了知识外,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当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确定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通常人际交往有赖于以下条件:

1、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2、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3、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

5、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给他人的印象是怎样的,以及他人怎样评价我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比较一下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的异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人际交往是思想、情感、态度、信息和学习的交往。交流思想,一个头脑就有了多种思想。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担忧愁,忧愁就会减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必然知道一些别的个体所不知不会的东西;而善于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自己所不知不会的东西,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

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候两方面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节两方面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2、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

3、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人际交往是我们奉献的桥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社会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保持和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人际交往总是以双方的成本价值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几点说明:

1、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广义的,包括个人、集体与国家,因此人际交往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等具体形式。

2、人际交往的内容也是广义的,包括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劳动服务、互助合作、劳动与娱乐等。

3、人际交往的主体关系也是广义的,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等。

4、人际交往的领域也是广义的,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

5、人际交往的等价方式是广义的,包括正值等价与负值等价,即对方如果使自己遭受了价值损失,自己将会设法使对方遭受同样程度的价值损失。

四、自我分析

1、我的人际关系

目前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是与同学的关系,由于还是学生且住校,目前与我有最多交往的就是同学。第二个是与老师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在大学中和老师的接触机会相对很少除了上课与老师的交往机会较少。第三个是与家人的关系,家人是我们最为亲密的人,也是与我们交往最为密切。

2、我的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其它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必然要与别人进行交往,人与人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会树立自我良好形象,拓宽自己的交际面,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促使自己走向成功。而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是多样的,能力、个性、沟通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通过自我分析,我发现我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1)、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主要表现为平时只与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交流,且不主动与异性朋友、同学过多交流沟通,将自己的人际圈子限定在极其狭小的范围。

(2)、对与他人交往感到自卑,由于觉得自己交际能力过弱,总是不好意思主动与陌生人交流,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而被他人嘲笑,在集体活动中也不愿成为焦点。在与同学、老师、朋友的交流过程中很少主动讲述自身的想法。

(3)、口才太差,不懂和别人沟通交流,由于平时不好意思主动与他人交流,不懂得沟通的技巧,更害怕在大庭广众下发言。

3、改善人际交往的对策

(1)、进行理论学习,选择相关书籍阅读,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比如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估对方、揣测对方对你的看法,学习语言和非语言的交往艺术、交往技巧,并在平时的交往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并努力表现自己,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出现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主动地交流,抓住更多的表现与锻炼机会让自己在逐次的进步中感受交往的成功。

(3)、塑造良好个人形象,良好的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4)、遵守交往原则,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人际交往总是以双方的成本价值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守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信用原则。

(5)、注意人际交往的禁忌,了解并注意避免做出一些人际交往中的禁忌,如接电话时不回避、不让座、总是迟到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避免引起他人反感。

五、总结

每个人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真正的朋友并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多数人的心愿。大学生学识水平、心里年龄相近,又朝夕相处在和谐、互助的大学校园,这些都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篇6:有关人际交往困惑调查报告

旅游学院13导游(英语)1班 全体班委[ 摘要 ]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与我们息息相关。由于一些社会现象的发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本次调研报告将通过对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看法。

[ 关键词 ]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

前言:大学生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调查,是为了更好的改善我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存有哪方面的困惑,从而得到改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因此我小组开展了有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13导游(英语)班的全体同学,调查方式主要以填写调查问卷为主。此次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我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与困惑,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对于本身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刚踏入大学一年不到的新生来说,大学时代与中学时代的千差万别正悄然改变着同学们。但是由于还未完全进入大学生活的状态,许多同学对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在大学生活中,乃至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我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交往状态和关系的不稳定性。

当代大学 生在交往中往往注重思想上的交流,感情色彩浓厚, 讲求情投意合。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没有成 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增长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太 协调,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自己意愿得到满 足时可以欢呼雀跃;一旦失败,又可能垂头丧气,情 绪一落千丈,陷入焦虑、悲观的情绪状态。因此,这 种情绪波动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处于不稳定状 态。

(二)注重交往关系的平等性。

大学生自 我意识强,独立自尊的要求高。他们期待交往的双 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他们不能接受一方委曲求 全,一方居高临下。即使是师生,他们也期待对师长 的尊重得到师长平等的回报。实践证明,平等交往 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乐 观向上的人成为大学生乐意交往的对象。

(三)寝室之间交往是最大的问题

这个“最大问题”不是代表最棘手,而是最重要的意思。虽然大学生活会认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但与我们相处最深的还是室友。对于室友,我们能很清楚的知道他在同学面前“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是在大学中我们了解得最透彻的人。在狭小的寝室里,私密性被无限压缩,这种情况也只有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但在家庭中我们作为为人子女往往更任性更自我,但在寝室生活中并不能如此。

(四)交往对象单一

都说进入大学,就等于一只脚踏入社会了,事实正是如此。在大学之前,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做最真实的自己,而进入大学之后,我们要学会各种人情世故与“不喜欢”人相处就是最典型的一条。但是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如何做到忍让与漠视。据调查问卷分析许多同学在选择交友条件时,大多数同学均选择兴趣,爱好,道德品质这几项条件,只有少数同学更看重处事作风,个人能力。由于择友条件狭窄,我们选择的朋友大多是与我们相似的人,或者是能与我们玩到一块的人,而不是我们能向其学习,并且提升自己的人。

二、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外界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目前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并且有些家长自身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就不得当,长期耳濡目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方式,因此父母不当言行是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校教育影响。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阶段。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仍然会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摆在首位,忽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依成绩将其分成三六九等,在形式上割裂了学生正常“交际圈”。

3、社会风气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敢相信人到不愿相信人;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学生之间同样如此,受社会上滋生择友的功利心态影响,极易导致学生间的群体分化,这种思想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理念。

(二)内在因素

1.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和完善。

进入大学,大学 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开始了主 动交往。但受他们的社会阅历及客观环境的限制, 使其不能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加上年轻,心理不成熟,在人际交往中习惯用自己的一套 交往模式去衡量外界,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因此容易形成主观臆断。由于自我期望值偏高,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较大,在人际交往上容易产生偏见,或以偏离现实的标准来评价人际关系,造成了对现实人际 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反过来又对他们的人际 交往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2.自我中心意识严重。

大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以 自我为中心,过多地注重自己的需求,强化自己在人 际交往中的地位、自我形象以及行为表现。他们自 我意识能力迅速增强,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深切关心自 我的发展,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十分强烈,希望得 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因此,他们强烈地关注自我, 固执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然而,这种强烈的 自尊与自我中心意识的认知结构,往往会把他束缚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极大地缩小交往领域,造成交往障碍。

3.心理认识不正确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自卑到不想与人接触,有人自傲到目中无人,有的羞怯到不敢与人交往,这都是心理认识不正确的表现。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一)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改善性格上的不足之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往往喜欢与性格良好、成熟、待人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交往,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若交往中存在恐惧、自卑、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的心理,都是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大学生在交往中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改正性格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同学中间里良好形象,学会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信任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在交往中要学会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些人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注意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多注意别人,就会发现任何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扬别人的长处,此举将会给自身带来益处。一般来说,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二)学校方面增强管理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完善

1.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建设。虽然现在心理咨询已经逐步被大家接受,但仍有很多大学生不能直 接面对心理咨询。也就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前还不 自觉,遇到问题后又不愿意去寻求专业的帮助。而网络的隐蔽性,应该让心理咨询教师看到,这是一个 很好的载体。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网络心理咨询的建 设和机制的完善,早日让学生受益。

2.适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敏感问题,提高人际信 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项活动,紧密联系大学 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 题。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 进自我反思。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 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 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 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相互影响, 使他们在营造和体验团体凝聚力的同时, 获得自身的成长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

四、小组总结: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与互相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产物,是其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紧张、消极、敌对的不良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是有害的。希望同学们认识到自身人际交往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善。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中应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又为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充分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备。

附录:

一.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刘凤娇:编写调查问卷

刘苗琴:发放调差问卷及统计数据

罗琛:分析数据

吴倩:负责摘要前言部分撰写

张娜:通过搜集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加以分析,总结提要

熊芳婷:负责排版输入

涂敏:负责整合、修改、组织文字。

二.调查问卷样表

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问卷调查表

1.您的性别: []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

A.大一B.大二C.大三

3在你的人际交往中,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如何? []

A.关系不错B.我很满意关系一般C.勉强过的去关系很差D.自己很失败不清楚

4.经历了中学时代,你觉得大学同学或朋友间的关系与中学时代相比: []

A.较中学时代更深刻 B.更理性化和中学差不多有所倒退 C.更虚伪或封闭 D.不清楚

5.你觉得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吗? []

A.很重要B.一般C.不是很重要D.很不重要

6.生活中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是难免的,你认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 []

A.经济利益B.感情问题C.大学里针对学分各方面的利益计较

D.生活中小摩擦的积累E.做事意见相左

7.平时交往时,遇到与你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你会: []

A.觉得索然寡味B.找个借口离开没有多大兴致 C.但会耐心应付D.不耐烦但强装 有意听

E.心猿意马很有兴致地与他/她谈各自的爱好或观点F.没有遇到过,说不清楚

8.和陌生人交往,一般是你先打招呼还是对方先打招呼? []

A.自己先打招呼B.对方先打招呼C.自己对方都有很少与陌生人交往

9.当朋友与你产生分歧时,你是否会换位思考,冷静分析问题的原因? []

A.经常都会B.偶尔会C.没有产生过分歧

10.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你是否经常怀念以前的老朋友? []

A.经常B.偶尔 C.从不D.不知道

11.你内心会为你的朋友分等级排名吗? []

A.会B.不会C.不清楚

12.你会觉得你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而导致别人不敢亲近你吗? []

A.会B.不会C.不清楚

13.你认为你们寝室人际关系总体上怎么样? []

A.很融洽B.还行C.不好D.很差E.不清楚

14.大学里舍友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对于这一点你认为: []

A.差别太大B.不能接受差别大但是能相互忍让差别不大C.能相互适应自己没有关心这个

15.你觉得你与周围其他人是否平等(人际交往方面)? []

A.平等B.人家能建立好自己的圈子我也能不平等C.自己性格内向,很难建立自己的圈子分不清有时觉得平等,有时又觉得不平等不在意这些

16.你认为交友中最注重哪几个因素?(多选)[]

A.性格B.兴趣C.爱好 D.道德品质C.处事作风D.个人能力E.学习成绩 F.长相 G.家庭状况

上一篇:暑假生活趣事作文800字下一篇:外企面试要注重哪些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