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三为题作文

2024-07-27

以高三为题作文(精选11篇)

篇1:以高三为题作文

何继刚荷塘看荷花,严济良严冬施严刑!

那些寂寞无声的岁月:

走过高三,回顾那充斥着汗水和泪水的岁月,心中是一阵欣慰。是啊,365个日日夜夜,8760个小时的分分秒秒,我们和老师肩并肩、手牵手,共同战斗。如果要用最简短的话语来概括高三的日子,我想是——那些寂寞无声的岁月。

其实,寂寞无声并不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心那份宁静。孔明早就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所谓淡泊,就是忘掉一切无谓的幻想,不去幻想那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土木馆,和人大的求是石;所谓宁静,就是滤去所有浮躁的喧嚣,不去考虑那过往的胜利,曾经的伤痛,和未知的征途。

所谓征途,就是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或者用余华的书来说:“活着”。活着,是对这高三征途的最好诠释。失利时要活着,像凤凰那样涅槃;胜利时要活着,不能大意失荆州;可是,在失利与胜利之间,我们更多的是迷茫。

我们迷茫,对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迷茫,对战斗一无所知;我们迷茫,对冲刺一无所知。可是,我们要活着,要淡泊而宁静地活着。

一个单词,一组公式,一篇课文,我们牢牢记住;一道题目,一张试卷,一套讲义,我们细细研究。日子就这样在每天的征途中飞快地过去,365天、300天、200天、100天……不知不觉中,我们吹响了最后的冲锋号。

有人说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高中和大学的学习生涯。是啊,这就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我们播种努力的汗水,我们收获丰富的知识。学海无涯,惟有以苦为乐。

以苦为乐,经历是痛苦的,而结果却是快乐的。老师们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让我们以苦为乐,父母们的无微不至、舐犊情深让我们以苦为乐;同学们的热心帮助、相互鼓励让我们以苦为乐。这充满爱的征途,我们自然能以苦为乐。

回首这段寂寞无声的岁月,我们耐住了寂寞,守住了宁静,保持了淡泊,收获了成功。悠悠岁月里也许有着许多的一年,可是高三这一年必将是你我心中那段弥足珍贵的记忆。

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论前途是阳光抑或是风雨,我们都会坚毅地前进,因为我们都拥有过那些寂寞无声的岁月。

岁月悠悠,悠悠岁月……

以高三生活为题作文大全2

白天不懂得黑夜的孤独与寂寞;

白天不懂得黑夜的深沉与宁静;

白天更不会懂得黑夜的快乐与幸福。

我是一个处于准毕业班的学生,对于那些高一、高二非毕业班的他们,他们不懂得我们高三生活的快乐与痛苦;他们不会懂得我们高三生活的压抑与轻松;他们更不会懂得我们生活的那种充实与幸福!

有人说:“高三像一杯白开水。”我要大胆地说,不。在我眼中,高三如同一杯普洱茶,淡淡的苦味中却能品味出浓浓的温馨与深厚的底蕴。不管你现在处于愉悦的顶峰还是徘徊在失落的低谷,给正处于高三生活的自己沏上一杯普洱茶,在品茶的过程如同享受高三的那一段路程,无论在路途中甜蜜或是苦涩,都要在过程中成长,只要你一口一小品,一步一个脚印,你定会收获那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喜悦。

每当学校大屏幕上安排高三学生的周末考,总会听到陆续走过的高三学生发出的叹息:“唉,又要考试!”有时还可能会听到那些非毕业班学生脱口而出的感叹:“高三学生好辛苦啊!”高三生活虽是生命激流的一端,却要逆流而上,多少人在其中挣扎?多少人在其中叹息?多少人在其中怨骂?……又有多少人在挣扎中咬牙切齿冲破阻挡,又有多少人在叹息与怨骂之中仍然顽强执着、坚持着每周的综合考。

高三,既宝贵,又难忘,虽然我有孤独,但我从未迷茫。因为,高三会因紧张的生活而变得越来越快;高三会因勤奋而变得充实且富有活力;高三会因为努力而给我带来累累硕果。是高三,它让我懂得了天道酬勤,坚持不懈;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学习带给我们真正的充实;是它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坚强地飞翔。

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它的残酷性,我们只有选择努力、努力、再努力。高考的号角已吹响,理想的彼岸就在眼前。此时的我们如同那些参加长跑运动员剩下的最后百米冲刺,至关重要!即使你已经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你也不能停下来而选择放弃,你需要继续地不停奔跑,那样你才能成为冠军。高三也如此,高三如同一座高山,需要你抓住一条信念的绳索,不断努力向上攀登;高三如同一艘帆船,你只要每天一小计划,每周一短计划,紧抓计划的船桨,你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篇2:以高三为题作文

-铭文

李白把酒拿到风中,面向桃花潭。很长一段时间,他别无选择,只能登上蓝色的小船,再也不忍心看陆地了。突然,岸上传来跳舞的声音。“对,就是他,就是他!”李白转过身,看见王伦手里拿着一个酒葫芦,扔进船里,落入李白怀里。王伦道:“李哥哥,喝这酒。王伦这辈子就跟儿子走!”激情中,李白挥了挥手:“桃花潭来千潭,不如王伦送我情!”

友谊的旋律回荡在船上,大唐的诗人告诉世界什么是友谊,白色的经历揭示了友谊的音符。

寒风扑面,吹着杜甫草堂。无情的雨水渗透着薄薄的茅草,雨水滴落在杜甫破旧的被子上。全世界都在担心这件事,但杜工部只是笑了笑:“安得有成千上万的建筑,世界上每个人都很快乐,风雨仍像一座山.我死了冻死就够了!”如此大胆,大概是前所未有的吧!

究其根源,这源于杜甫对全民、对祖国、对国家的热爱.

诗人圣贤的所作所为萦绕着英雄爱情的气息!

马在坡下,古槐树前,玉环脖子上系着一条白绢,一缕香魂放出,随风飘散。君王不能掩面求救,只能怜惜霓裳羽舞。深夜,玄宗一个人在长生殿,想着要去了解,了解,答应玉环.

白居易吟诵道:“七月初七,在长生殿里,我们在静谧的子夜世界里偷偷告诉对方。我们希望在天堂飞翔,两只鸟合而为一,在地球上一起成长,一棵树的两个分支.”《长恨歌》大概是对这段爱情的一种解读吧!

“一帆,一桨,一渔船,一渔人,一倚一笑,一江,一明月,一江,一秋。”陶渊明耕了龙牧,隐居了农村。从他对自然的热爱,从他对自由的热爱,从他对思想开放的热爱.

世界上有很多种情绪,“爱”这个词会消失,消失。在爱的净化下,任何情感都会抓住爱的基调!

篇3:以高三为题作文

1生成性教学

“生成”主要是相对于“预成”而言 (罗祖兵, 2006) , 其意思是“变成某物”, 它强调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本身。若用生成性思维审视教学, 教学将呈现出另一幅图景 (相对于预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形态) , 因为“在生成论的视野中, 一切都在生成, 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 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 (邹广文, 2003) 。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 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 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2 生成性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

生成性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 现笔者以一节高三的作文评改课为例具体呈现。

(1) 生成性教学要综合学生兴趣与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兴趣要有效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对于作文的评讲课兴趣不浓, 然而写作能力的提高恰是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让学生能够感兴趣与认同。

本课开始时, 笔者利用幻灯片展示教学主题On English writing, 学生对此没有特别的感觉;接着笔者投影一篇来自学生平常的习作, 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给分, 学生们纷纷叫嚷着给分, 笔者在黑板上呈现各组发言代表给的分, 最后得出均分, 判此文为16.5分 (满分30分) , 也就是说同学们认为这是一篇不合格的文章。

问及原因, 学生再次纷纷给出自己的想法, 如:语言不丰富、文章不连贯等。其实, 学生心中已经有一定的评判“标准”, 此时, 笔者呈现高考阅卷的原则与各档次对文章的要求。学生们都很认真, 而且大声朗读第四条评分原则:内容要点、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连贯性及语言的得体性。此时, 笔者才真正抛出本堂课的主题:关注文章语言——如何修改文章以提升文章层次。 (Polishing can help make a difference.)

(2) 生成性教学要综合针对性引导与开放性展示

生成性的柔性预设要想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结合针对性的引导与开放性的展示。

譬如, 在本课中, 教师呈现文章, 让学生进行评价, 接着讨论如何修改文章, 以及在讨论中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如, 修改文章时多使用形容词与副词、被动语态及名词性从句等等。此外, 在接下来的分组修改文章过程中以及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也可以给出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让课堂一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在给出足够多的语言修改建议后,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修改环节,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开放性展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他们可以更加自主, 其展示直接决定他们集体的努力成果, 这一点也无疑激励了学生, 强化了学习动机。

在此过程中, 文章被分成九句话共三组, 学生被分为三大组。第一轮, 各组分别对第一至三句话进行商量修改, 给足时间, 然后请每组发言人到黑板前呈现修改成果, 每人只有一次发言机会。因此, 每组发言人的推选也是一种策略, 因为发言人的语言功底与书写情况直接影响后期文章的整体效果。如此, 三轮下来, 学生依次将九句话的修改版呈现于黑板。

期间, 教师巡回于各组间, 给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如:这样修改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吗?这个词语的使用能很好地给读者呈现出白云山的美丽与魅力吗?组里的代表的书写大小与美观程度直接决定了三轮结束时文章的整体效果等。

同时, 笔者观察到几个现象: (1) 学生慢慢热闹起来, 参与度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有人讨论, 有人听, 有人不同意, 有人记录, 有人要呈现成果。 (2) 学生们组内虽无明确分工, 但并不无序。基础好的同学, 想法多些, 但他呈现成果的机会只有一次, 所以他们要修改语言, 要观察组内同学观点, 要调配书写较好的同学去呈现成果。基础弱的同学虽然有时在语言修改上起不到作用, 却可以期待结果并帮助呈现文字于黑板。 (3) 学生们谨慎修改每句话。一组内只有三次机会修改三句话, 每一次的修改直接直观地呈现于黑板, 所以他们也极力保证修改的质量与效果。

至此, 三轮下来, 每个大组都完成了三句话的修改与呈现。此时, 学生们还可以有一点时间自我评定修改的成果, 组员可以自行前去修改, 以保证文章整体质量。

(3) 生成性教学要综合过程性赏识评价与成果性效果评价

生成性教学中过程性的赏识评价是课堂深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间相互赏识, 能给学生以自信, 学生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的和无法预测的。课堂上更多、更精彩的生成将随时产生。评价要理性, 忌乱鼓励、瞎表扬。

此课过程中, 教师赏识性评价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修改中, 向大组推荐教师看到的较好的组员修改意见;肯定各家修改意见并提出中肯意见; (2) 呈现中, 表扬美观的书写, 强调书写的重要意义;及时欣赏好的修改意见, 如高级句型、高级语法、连接词等; (3) 自评中, 肯定最后的修改对文章整体提升的意义。

最后, 就是成果性效果评价了。学生集体对九句修改过的语句进行打分评价。评价仍是分三次, 第一至三句一组 (三大组的劳动成果) , 第四至六句一组, 第七至九句一组, 三组分数的均分则为此文的最后得分。每组的三句话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评分时应避免盲目打高分。当然, 这一点教师也可以很好地监控。

如此, 该文最后得分为23.3分 (23+21+26) /3=23.3, 较之最初的分数16.5分, 足足提升了6.8分, 从评分标准的第三档 (适当, 13~18分, 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中等水平, 提升到第四档 (好, 19~24, 分完全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中上水平。虽然, 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部分教师的修改意见与同学打分时的情感因素, 但整堂课下来,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深体会到了笔者设计此课的初衷:关注文章语言——如何修改文章以提升文章层次。

3 结语

生成性教学过程讲求科学与智慧, 把握好三组关系:学生兴趣与教学目标;针对性引导与开放性展示;过程性赏识评价与成果性效果评价。切实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证明, 生成性教学确实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高中英语作文讲评课的课堂实效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学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运用生成性教学于高三英语作文评改课, 把握生成性教学中三组关系 (学生兴趣与教学目标、针对性引导与开放性展示、过程性赏识评价与成果性效果评价) , 以此课为例探究高中英语作文教学新模式, 从而提高写作教学实效。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高中英语,作文评改课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8) :47-53

篇4:以高三挑战为题的作文

但是,当你真的一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就怀疑会有大问题。也许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方向可以判断。那时候的你,是还靠着这里的救济,继续恬不知耻的活着,还是在这么长的路上,不想露出本来面目的人,其实有自己的考虑?

其实大家都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久,我们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甚至都不会去想它意味着什么,在更深的层面上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办法理解他的深刻含义。

我们能看到的生命中的日子,最终以最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你的眼前。除非你真的愿意去发现和思考,否则你可能要等到他们离开的那一天,你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这一切的根源,只是你的内心不够平和,而只是那么多年的仓颉,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是一个挑战性的宣言。

你从来都不喜欢。

篇5:以高三为题的800字作文

每个人的特长和喜爱都不同,而我却喜欢画画。妈妈认为永远地画儿童画是出不了名气的,为了以后的我能够越来越好,就决定让我去学毛笔字。

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完全没把毛笔字放在眼里,因为那时没练字的我,根本不懂笔画的轻、重、缓、急,完全就是图清秀!听了妈妈要让我去学毛笔字,我得意的说:“毛笔字,这也太简单了吧!不就是把铅笔换成了软软的毛笔吗?”妈妈听后摇摇头,带我向一幢高大的楼房走去。

刚刚进门,我看到了一位长着胡子,长相温柔的毛笔字老师——刘老师,据说刘老师不但毛笔字写的好,打乒乓球也很厉害呢!不瞒你说,刘老师也是乒乓球协会的主席呢!想着这么厉害的老师来教我,那我就更不用担心了,铅笔字难不倒我,毛笔字更是小菜一碟。

第一天,我学习的是“一”字。老师说:“你不要看这个字简单,其实蕴含着许多笔画,每一笔都是细微的变化呢。”听了老师的话,我专心地练起来,练了一张又一张。

练完毛笔字,我感觉腿酸、手酸,脖子也很痛。心想:这才练一天就累成这样,那以后可不是要累死呀!于是,除了每个星期的周末去练以外,我压根就没动过毛笔。老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我这是“台上十分钟,台下一分钟都没有。”

渐渐地,我的笔法生疏了。到了教室,老师让我写练过的字。没想到,我连怎么抬笔都忘了,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手心冒着冷汗。老师没有训斥我,只是摇摇头走了。同学都在纷纷议论,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那张布满“阴云”的脸。想着今后再也不练毛笔字了,原来,毛笔字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而且还受到同学们的议论。

老师看像看穿了我的心思,拍着我的肩膀说:“练毛笔字可是个苦活,你要每天坚持练,才能练成一身好本领,凡事都要坚持,只有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呀!”听了老师的话,我鼓起勇气,打起十二分精神,拿起毛笔,认真地练习。从那以后,我每天坚持练习半小时,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篇6:以高三为题的800字作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立冬一过,雨忽然下了起来。空气的冰冷中卷夹着如雹似的“冻”雨,滴滴答答,三日不绝于梁。透过雨滴,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幅扭曲了的世界,全身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噤。

一向固执地认为,雨,才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柔的抚慰天使。没有雨,我的生活之树就宛如缺了一大片枝干。

雨——

喜欢踩进厚厚的积水里把鞋子弄湿;喜欢丢开手中的伞任它击打着我的脸。我可以听着雨声酣然入梦,用珠子在幻想中支出一网梦的链子。“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千亿片瓦说,”它敲在铁片上奏出清脆的歌曲,把旋律悄然送进我的脑子里,一片温柔,轻轻地把自己紧贴我的心灵伤口。太多次,都是雨声治愈了那一道道创伤,修补了我的痛楚。

雨——

小时候就听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不止一次听过“风雨后挂着彩虹。”但我实在不是很喜欢这些已经被传了很久的真理,因为它们离我太远了,很多话对于现在已经失魂落魄的我完全是一种无谓的陈述事实,我的心灵完全不能受到什么震撼和陶冶。倒是真正的雨,才能让我用心去体验许多真理的诞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当我自己融入那片朦胧之中,多少真理便尽在不言中!曾经在它的呼啸而逝中,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那种感觉确实很玄妙:雨在终结自己生命前,只走过多少路程!在你眼前也许待不了半秒钟,可对于它来说又有多么珍贵。我们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真的好像似——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共同感受,我忽然对自己萌生一种怜悯:世道短暂,惟有用洋溢的微笑,才能最终让生活的路途幸福些。直到前几天沈从文的一篇文章才令我恍然大悟,生活,真的就是一本教科书啊!

雨——

现在的雨,冷了,冷了。

裹着一件件衣服,蜷着睡在冰凉的木板上,心里颇不宁静。过分的寂静反而显得喧哗,多么盼望一阵暴雨而来。

只是,暴雨属于夏天,冬天又何尝能得到她的洗礼?从MP4里面挑出很久以前录过的雨声听着、听着。

雨啊!我的心灵布满尘埃,你却在何方?晶莹剔透地滚落在酷暑的闷热中,而我要怎样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受到一点启发?

雨啊,你永驻在我心间,我的生活因你才充实,而你,究竟何时再落?

篇7:以高三为题作文

1 设计理念

情态动词的完成时在江苏历年的高考题中频繁出现, 说明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语法项目, 但是对于情态动词完成时的用法, 只进行简单机械的操练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其用法, 从而在语言实践中得到运用。对于情态动词完成时繁杂的用法, 教师如果以“满堂灌”的方式, 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笔者在以下两节课中以交际活动为主要手段, 层层递进创设语境, 不断深入, 用富有新意的活动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断激发出他们新的参与欲望,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掌握情态动词完成时表猜测和在条件句虚拟语气中的用法。 (1) 课堂从习惯性的问候开始, 在情景对话中第一次涉及情态动词完成时。 (2) 接着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条件句中情态动词完成时的用法,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句型结构, 并学会自己归纳。 (3) 依据新闻时事, 对此用法进行实践交际。 (4) 下一步在情态动词完成时表示猜测的用法这一环节中, 笔者以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皇帝的新装) (肖军, 2004) 一文创设上下文的语境, 通过文章的学习, 培养语感, 最终形成对这一语法知识的感性认识。 (5) 语言学家 (C.J.Brumfit) 布伦特曾提出过CPDC这一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模式:communicate (交际) ——present language (呈现语言点) ——drill practice (句型操练) ——communicate (再交际) , 因此为了实现再交际, 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笔者在此后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有弹性的情景。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交际的实践, 学生对英语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积累, 在整理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归纳出语言规则, 从而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能动指导实践, 在归纳掌握了语言规则的同时又加入到听、说、读、写交际活动的实践中来。

2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情态动词完成时在if条件句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完成时表猜测的用法:

(1) 将语法知识隐含在各个话题和任务环节中, 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景, 参与语言实践和合作学习;

(2) 掌握并运用条件句虚拟语气中情态动词完成时的用法并能在各种情景中正确选择恰当的情态动词完成时表猜测;

(3) 在各种交际实际活动中正确运用情态动词的完成时; (4)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建构性学习; (5) 借助多媒体和各种工具, 创造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 声情并茂, 分散难点, 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教授语法知识。

3 教学步骤

(1) 情景创设导入, 通过感知初步了解虚拟语气中情态动词完成时的用法, 针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同学笔者会引出如下建议:

T:If you had worked hard in the past, you would not have felt lack of confidence in English. (将此句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并且着重标出had worked…would not have felt…)

What should you have done if you ha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past?

S1:If I ha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past, I would have devoted more time to English.

S2:If I ha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past, I should have listened more attentively in each English class.

S3:If I had realized…

T:However,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Every minute counts, you still have some time left to improve your English.So, cheer up and build up your confidence.

(在这一环节的师生互动中, 学生根据老师引导了解到在对于过去的情况做假设时, 要用情态动词的完成时形式表示虚拟语气。)

(“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语言结构必须放到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去才更显得生动有意义。通过交际的实现, 语法教学不再是枯燥机械的, 而是丰富多彩、直观的。)

(2) 句子接龙游戏

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因素可知他们更热衷于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

T:Listen up, let’s play a game. (inviting 5 volunteers to come to the front)

(五位同学站成一排)

Last month, a thief broke into your house (假设一种情景:上个月, 有个小偷闯进了你家里。)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the thief hadn’t broken intoyour house (向第一个学生作出询问)

S1:If the thief hadn’t broken into my house, a large sum of money would not have been taken away by the thief.

S2:If a large sum of money had been taken away by the thief, your Mom and Dad would not have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S3:If your Mom and Dad had not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you wouldn’t have felt absent-minded in class.

S4.If you hadn’t felt absent-minded in class, you couldn’t have failed in the exam.

S5.If you hadn’t failed in the exam, your Mom and Dad wouldn’t have quarreled with each other over and over again.

(将游戏贯穿语法教学的整个课堂, 能够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奥苏伯尔指出, 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在轻松的氛围里学生尽情挥洒想象力, 积极投入到互动中来,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 对于if条件句虚拟语气中情态动词完成时进行实践操练

运用多媒体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新闻事件的图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分别对图中所讲事件作出假设。

图片1:全球应对甲流

Possible answers:

If the H1N1 hadn’t broke out, people would not have felt terrified.

图片2:北京成功举办奥运

Possible answers:

If China hadn’t hosted a successful Olympic Games, it might not have proved to the world that it is a great nation.

(交际的实现可以是多样性的, 可以创设和生活有关的虚拟情境进行交际, 也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提供学生熟悉关心的社会新闻话题, 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 呈现故事 (story-presentation) , 在上下文语境中掌握情态动词完成时表猜测的用法。

笔者认为, 通过上下文语境学语法, 首先要优选素材, 富有情境性趣味性且实用性强的素材是最佳的选择, 比如故事类的阅读材料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当然对选择的故事片段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其符合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并使其与所学语法知识紧密相连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笔者选取了“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片段, 并做了必要的修改。

(5) 合作学习, 互相创设语境, 对于情态动词完成时进行巩固训练 (consolidation)

毋容置疑, 充分的练习是巩固语法教学的重要手段。比起机械训练 (mechanical practice) , 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语境进行有意义的练习 (meaningful practice) , 更能够培养他们在交际中正确而得体得运用这些语言形式的能力。

4 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堂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笔者通过这节课的实践, 也感受到了在交际中教语法的成就感, 整堂课学生跃跃欲试, 与以往枯燥的“填鸭式”教授语法的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为语法而语法”, 将实现在交际中学以致用作为语法课堂的主要目标。当然笔者通过实践领悟到归纳法 (inductive) 和演绎法 (deductive) 应当相结合, 在运用过程中扬长避短, 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因材施教。同时听说读写应当贯穿课堂始终, 加强语法课堂中学生写的能力是笔者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原来的枯燥讲解不再受推崇, 而是注重创设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和感受第二语言。语法教学应当突出语篇, 融入语境, 使得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自然习得。本文就情态动词完成时的用法, 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如何积极创设语境教语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力图摸索出高考复习课语法部分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创设语境,语言交际,任务型,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Breen, M.&C.Candlin.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2) :89-112.

[2]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肖军.新效率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篇8:以高三为题的800字作文

初中转眼已离我远去,考了个好高中。过去的人和事就像一列火车,没有预演和呼啸,它就驶过去了。现在的我有种从未有过的迷茫,站在读书与唱歌的交界线上,说实话,唱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经历过的人又何曾能够体会这种滋味,呜呼哀哉。在读书上我并没有很出色,也不能保证自己在读书方面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因此选择了唱歌。也是因为唱歌我才取得进入一中的资格。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得不说我不愿走音乐这条充满尔虞我诈的道路,但又不得不踏上这条不归路。爸爸铁了心要让我在高中时边学习边唱歌,他又怎能体会我的感受?不明白,我到底该怎么办?

海平面远方开始阴霾,悲伤要怎么平静纯白,我的脸上始终夹带,一抹浅浅的无奈……

迷茫是因为别人帮助你而你却不明白该怎么做。

对不起

我总是忙忙碌碌,顾着做自己的事,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音乐课上,我应付,音乐老师说我胆子不够大,我点头。曾经,我单纯,无论任何事,都会相信,别人夸奖时,得意忘形地笑,即使别人偶尔说谎,只要有理由,我就会单纯的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再听不进去其他半句话。喜欢把人和事情往好处想,也许是我的天性使然。人渐渐长大,渐渐变得是故,懂得别人的夸奖并完全是发自内心。失去了原有的童真,因此现在的我站在台上唱歌时总会觉得别扭,心里明明想的是这样却做成了那样。受了一些委屈,回家了就对爸妈大吼,没有理由,只是我的心情不好。爸妈也总是迁就着我的坏脾,今天就是如此。喜欢看书,因为在书中就能忘掉一切,然后就能静下心来为别人想想,再之后才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心里愧疚————爸妈,对不起!

我不配

家里买了电脑,妈妈让我教她,我不耐烦。正值我唱歌刚回来,又乱发脾气。妈妈默默接受,教她打字之后妈妈对我说谢谢,一股清泪从我眼里掉出,妈妈疑惑,我不说话。我知道——我不配。珍贵的“谢谢”二字现又怎么能赋予我这变得如此不可一世的人的身上呢?在妈妈温暖的话语中,我显得是多么苍白与无力……

篇9:以高兴为题的作文

我的妈妈前几天生病了,晚上吐了一夜,但她一次也没叫我,让我美美地睡了一觉。早上,我一起床,就听爸爸说,妈妈病了,无法上班。当时我真想不上学了,在家陪妈妈,可妈妈说:“可,快点收拾、吃饭,跟爸爸上学去。”那苍白的脸上还露出一丝微笑。

上课时,我根本没心思听讲,一连被老师点了两次名才入了神。妈妈呢?此刻,她怎样了?放晚学,因没人接,我只好去了奶奶家,真担心妈妈的身体。

第二天上学,我好远就看见妈妈精神抖擞地站在教学楼上正微笑地看着我,我心里好高兴啊!妈妈上学校了,妈妈的身体好了!放学了,我飞快地跑到妈妈的办公室,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可妈妈捂着肚子说:“可,不要动妈妈,妈妈的肚子还疼,你快写作业吧。”我这才知道妈妈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精神,那样健康。她实在是不放心班里的学生才带病坚持上班的。我从小听到大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为他人着想,不能自私,我却没做到,妈妈就我这么一个女儿,我为什么不能留在她身边照顾她一天呢?我真该死!!妈妈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抚摸着我的头风趣地说:“瞧,妈妈一天没见到你,你就认生啦?”

篇10:以高兴为题的作文

我串过挂满谜语谜面的长廊,来到了写“福”字的地方,心中想到:写“福”字是多么简单呀!我一定能写出五分的好成绩,于是我就手握起毛笔,认真得写了起来,可是旁边的人总是撞来撞去,况且我已经有了一年没练过了,结果字没写好,只得了三分,真得让我意想不到,还是古人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没练就不行了。

令我信心倍增的当然是“夹弹能手”这顶比赛了。轮到我时,我拿好筷子,听见“开始”的口令时,我的手敏捷地夹起弹珠,放进另一个盆子里,紧接着夹起第二颗、第三颗……。我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也一动不动地瞪着盘中的珠子。只听到旁边的人不住地看了都称赞道:“这个人历害。”我听了,信心更足了,当我快得到5分的时候,那粒珠子特别不听话,像长了眼睛似的,我去夹它,它就东溜西跑,不让我夹住它。最后,我只好夹“听话”的小珠子了。时间还没到,我就达到了最高等级,那裁判员就让我停下来,笑眯眯地给了我五分,我高兴地道谢后走了。

篇11:以高三为题作文

关键词:教科书,史料,关联

自福建省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科书的体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谓体例丰富, 内容新颖。但在具体的教学中, 不少历史教师却觉得不好把握, 甚至一节课中除了“正文”部分, 其他部分很少涉及, 尤其是很少使用“正文”之外的教科书史料。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课堂时间有限, 将“正文”部分学完已属不易;其二是认为“正文”部分最重要, 其他部分无非是点缀。对于上述现象, 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作为提升业务素质的一种手段和必需, 历史教师要多看书, 多查寻并摘录一些和教学有关的史料, 但前提是要将教科书中的史料一个个弄明白。因为教科书中的很多史料都属于经典史料, 认真研读非常必要。如果教师很好地研读了, 就能更深地理解这段史料, 就能有选择性地处理哪些该讲, 哪些不该讲, 怎样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教师就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比较留意教科书中的史料, 不仅是图片史料, 还有散见在书中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以及“材料阅读与思考”的文字史料。那我是如何处理这些史料的呢?下面, 我将以必修三专题二“中国的古代艺术”中的一个“学习思考”为例来谈谈我的理解。

昔者仓颉作书, 而天雨粟, 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淮南子·本经》应为《淮南子·本经训》, 但原文如此。)

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在教学中, 我将教科书中的这个问题向学生发问, 学生普遍能回答出仓颉造字的巨大威力。因为从字面理解, “天雨粟, 鬼夜哭”可以解释为“惊天地, 泣鬼神”。本册教师教学用书对“仓颉作书”的评价也是积极肯定的, 认为文字的出现在文明史上具有震撼性的冲击, “反映了人们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我几年来的教学对上述史料的处理均是到此为止。借一次高二市质检命题的机会, 我又重新浏览了一遍必修三中的相关史料, 但读到此处时, 总觉得有疑惑。为什么“天雨粟, 鬼夜哭”呢?我记得曾经学过的“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的故事亦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乃西汉刘安编撰, 而刘安信仰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呀!上述疑惑和联想催使我必须要去查找《淮南子》原文, 以解疑惑。现将所查原文摘录如下:

“昔者仓颉作书, 而天雨粟, 鬼夜哭;伯益作井, 而龙登玄云, 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显然, 尽管作者认为“仓颉作书”威力巨大, 但从“能愈多而德愈薄矣”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仓颉作书”并非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综合各种解释及《淮南子》原文的意思, 我觉得下面这种解释较妥:“作书”虽说是人类大智大巧之举, 但在古代农本社会必然会冲击维持人们基本生计的农业, 从而危害国家根基。出现“天雨粟”, 那是上天在警示人们, 饥荒将不期而至。同时, 因为有了文字, 民智日开, 民德日离, 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 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 连鬼也不得安宁, 所以连鬼也哭了。因此, 《淮南子》中的“仓颉作书”更主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古人对文字发明的敬畏之情。

通过对“仓颉作书”前后不同的理解, 我提醒自己切忌想当然, 不仅要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其他手段去帮助理解史料, 还要多阅读, 多思考, 多联想, 有疑必查, 而且有条件还应该核实史料出处及前后文语境, 否则就可能会断章取义, 出现理解的偏差。

经由上述的查找、思考和整理, 必修三专题一中的“道家思想”和专题二中的“中国古代文字”就有了一个关联, 虽说“仓颉作书”的史料出自教科书, 但若补全“能愈多而德愈薄矣”的评论则可以丰富和健全对该材料的理解。如果再结合其他史料, 或许就能较好地出一个有关必修三检测的材料题, 最终的命题如下。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嬗变过程, 它不仅对中国, 而且对其他国家, 尤其是汉字文化圈内的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汉字的起源, 古书上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淮南子·本经》中说:“昔者仓颉作书, 而天雨粟, 鬼夜哭;伯益作井, 而龙登玄云, 神栖昆仑;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1) 据材料一指出《淮南子》对“仓颉作书”所持的态度, 并简要分析说明。 (3分) 它和先秦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是类似的, 为什么? (2分)

材料二:光绪十八年 (1892) , 中国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厦门人卢戆章在《一目了然初阶》自序中说:“窃谓国之富强, 基于格致;格致之兴, 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 基于切音为字 (注:指拼音字母) ……又基于字画简易, 则易于习认, 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 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 何患国不富强也哉。”

1918年, 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号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 首先提出:“欲废孔学, 不得不先废汉文……”他认为:“中国文字衍形不衍声, 以致辨认书写极不容易, 音读极难正确。这一层近二十年来很有人觉悟;所以创造新字, 用罗马字拼音等等主张, 层出不穷。”

——摘编自王志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汉字革命》

(2) 据材料二分析卢戆章进行文字改革的原因。 (2分) 你对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有何评价。 (2分)

材料三:汉字记载反映了汉文化。例如采用动物为部首的有:牛、羊、犬、马、豕等。那时候动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家”:“宀”——房子, “豕”——猪。“家”表示了古代房子的结构:上层住人, 下层养猪。……“农”字——象形, 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河蚌。从“牛”的字也特多特重要。“犁”:用牛耕地。“牵”:牵引控制牛。“犟”:固执。

——摘编自王希杰《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

(3) 根据材料一、二、三, 概括汉字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分)

材料四: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不少民族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 中国的向心力减弱, 朝贡体系下的各属国对汉字的文化地位开始怀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作为摆脱落后文化的象征, 开始采取汉字废止政策。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 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汉字热, 如起源于日本的“年度汉字”成为汉字文化圈新的流行。

——摘编自王希杰《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和百度百科

(4) 面对“汉字热”的出现, 中国该如何应对? (2分) (该题为厦门市2010-2011学年 (上) 高二质量检测试卷 (历史必修3) 第47题。)

在对《淮南子·本经训》中的这段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我对刘安编撰的《淮南子》有了一定的兴趣。我想知道:为什么刘安要编撰这部书呢?经查找得知,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 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 在他主持下编写的。“鸿”意“广大”, “烈”意“光明”。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 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 而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但此书并不仅仅是一部主要弘扬道家思想的著作, 还是西汉武帝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武帝刘彻志在尊王攘夷, 削诸藩, 破匈奴, 实施“大有为”之政。刘安则坚持汉初旧制, 主张无为而治, 从而保护刘氏诸王集团裂土称王的既得利益。《淮南子》中有“主术训”一篇, 专讲帝王之术。正如有人评论说:历史中的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于政治。若结合我们现行教科书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一节, 上述史实不正可以作为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背景吗?

因此,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做个有心人, 就可以发现历史中的关联, 不但能增加对历史的兴趣, 还可大大增长对历史的见识。基于上述的思考和做法, 我以此为例列出几条处理教科书史料的建议。

第一, 教师要仔细通读教科书史料, 不能想当然, 要抱着“不知—存疑—必查—弄明”的态度。教科书上的史料, 因为涉及知识广博, 有很多地方历史教师也未必能一看就懂。以必修三教科书为例, 专题二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中第一个资料卡片“《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中的“思无邪”应做何理解?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中第一个资料卡片“唐有天下……故藩镇不宾, 权臣跋扈, 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中的“陵夷”是什么意思?再如, 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资料卡片“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 放之四海而皆准者。——《通令尊崇孔圣文》”中的“反”字该做何解?对于教科书史料, 我们教师不能不懂就跳过, 更不能不通读。反之, 我们应带着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补充阅读, 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第二, 教师在查阅史料、理解史料的过程中, 可试着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命制相关题目, 既可以是选择题, 也可以是材料题。此外, 所选取史料要源于教科书, 但又要高于、深于教科书。因此, 教师在命制过程中要尽可能找出前后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多思考、多联想, 然后带着一个好的切入点去拓宽史料, 补充史料, 使题目成型。这既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对史料的理解, 也锻炼了历史教师命制题目的能力, 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 因为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理解掌握相关史料的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情和学情对史料进行取舍, 哪些适合在课堂上讲, 哪些适合学生在课后探究, 不需要也没必要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都面面俱到地加以体现, 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 否则就会显得内容庞杂, 抓不住教学重点。因此, 教师授课时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对史料的处理要恰到好处, 该精讲就得精讲, 该简略就得简略。

上述思考和建议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浅见, 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以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淮南子·卷八·本经训.

[3]“仓颉作书”与“天雨粟鬼夜哭”之关系追问.

[4]仓颉与中国汉字.

[5]惠州人供奉的“字祖”仓颉.

上一篇:学校各种岗位职责下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期中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