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2024-07-10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通用11篇)

篇1: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开放融合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以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系统为平台,实施开放办学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道路,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努力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辅导”和“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体实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课程辅导教师和线下任课教师相结合,提升学习支持服务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新机制。

一、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新突破

(一)“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构建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促进高等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供给方式,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目前,学院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建设、吸纳、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名校和企业积极合作,着力建设教学课程资源,共开发建设了近300 门学历教育在线课程和 10000 多小时时长的非学历教育在线课程,满足多样化的线上学习需求。2.组建线上线下班级学生按专业分成实体班级后,在远程学习的平台上组合成虚拟班级,每个班级在课程辅导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设组长 1 人,学习小组根据课程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的安排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内容。3.完善课程运营模式远程学习的平台汇聚本专科学历教育课程的丰富教学资源,学生进入网上班级学习课程。在线课程资源是课程辅导教师开展教学的“教材电子稿+教辅材料”,同一课程的不同虚拟班级使用相同的“教材电子稿+教辅材料”,不同的班级配备不同的课程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上学习指导。任课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课堂点评、面授辅导、实践指导等教学活动,在线下引导实体班级学生学习。4.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学院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学生通过视频点播、阅读教材等基于资源的在线自主学习和课程论坛、BBS 讨论等在线教学活动等形式完成课程在线学习任务,由课程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做好网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更自如地做好网上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完成网上作业;学生在线下参与课堂讨论、课堂点评、面授辅导、实践技能练习等教学活动。

(二)“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体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加大各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力度,目前有央财支持的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和各校内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通过“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实体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构建一个涵盖全省办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学院体系特点,量身定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实现基于网络访问基础上的、契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的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与企业合作和办学系统合作共建跨区域的分布式实验实训室,建立“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推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案例 1:与大连通科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虚拟仿真技术研究所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实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一体化解决方案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项目有:(1)完成建筑类相关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方案和建设;(2)针对学院远程学习的平台办学体系的特点量身定做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要在基于网络访问的基础上贴合学院的实际需求;(3)面向建筑类、机械类、电子类和护理类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合作开发三维虚拟仿真实训软件,为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案例 2:与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区域分布式实体实验实训室。在全省根据专业分布状况,设置专业实验实训室,制定实训项目、实训方案。按照“多项目设置— 强化训练—确定教学内容”的步骤设计实训室功能,技术上覆盖传统的 PLC、HMI、步进、变频器、伺服系统等主流工业控制应用,包括工业物联网实训和机器视觉实训功能,同时满足各类学生使用。同时,双方共同建立“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含基于手机 APP 软件和微信的项目发布平台),用于企业工程项目发布和企业员工、代理商的业务培训。通过“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企业按区域每月提供不少于 3 个工程项目,教师可承接企业在研项目,并参与企业研发;通过“项目发布及培训平台”,学院可以为企业提供业务培训,双方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和视频资源,面向省内外企业代理商、客户和新进职人员开展培训。

二、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新机制近年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办学战略联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办学,分别成立了特色学院、特色班级……。学院根据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通过“量身定制”、“共同培养”等多种途径,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广泛实施订单式、嵌入式、交替式等培养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目前,与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已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历教育,校企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模式。与星巴克合作,共同开设“星巴克储备干部班”,把国际先进职场培训流程与优质学生资源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先后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建苏宁订单班,顺丰学徒班、南京宁庆班等订单式培养项目。案例: 2015 年 5 月,我院和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月,与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上海联晟汽车配套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招生,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体班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提供课程(校本课程+企业课程)、共同安排教师进行教学。校本课程通过线下教学和学习的平台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线上完成课程知识学习,提交作业,参加考试。企业课程则由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专为学生设计打造、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企课程负责人对课程的建设、运行以及考核等多方面内容作充分、细致的调研和沟通,对课程线上线下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提出符合企业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满足企业需要的学习内容,共同建设网络课程教学文件、资源和线上线下考核方式等内容。课程教学中设有校内课程辅导教师和企业课程辅导教师,通过课程的线上线下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考核采用线上学习过程考核和线下学习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学习成绩的核定和最终成绩由学院负责人完成,线下教学中,企业课程负责人在工厂车间组织面授教学,并提供成绩。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体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形成了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模式、新机制,这个创新正在不断的探索中,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篇2: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挂牌仪式活动安排

一、时间:2008年4月26日上午9:58’

二、地点:扬州新中材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西大门

三、布置:花篮摄像音响

四、主持人:

五、参加对象: 有关部委办局领导

扬州中材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相关领导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都学院相关领导学生代表48人

六、活动步骤:

(一)主持人主持

(二)领导致辞

1、扬州中材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瑞煜致辞

2、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都学院校长滕校长致辞

3、丁伙镇党委书记孙恩明致辞

4、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魏峰致辞

(三)签署实习基地协议

(四)揭牌仪式

篇3: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环境监测》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 是学生从事环境类相关工作岗位所需学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首先使学生掌握有关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能牢牢把握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为环境监测活动的主线, 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流程, 即从制定监测计划到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从事环境监测、化验分析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 设定的理论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如何在较短教学时间内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拟构建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整合, 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 优化实训教学内容和以技能大赛为依托, 规范学生操作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等三个方面, 对改革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1 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整合,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 使用的教材为王怀宇、姚运先主编的《环境监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 李倦生、王怀宇主编的《环境监测实训》, 同时选用国家环保总局编写《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等作为辅助参考资料, 因为这是国家级别最权威的监测分析方法。

在对教材把握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整合。包括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四个部分。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包括明确监测目的、监测计划的设计、优化布点、采样、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样品的测定到数据的处理与评价等过程, 在此过程中贯穿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对于环境介质和对象的监测包括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等。“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中主要针对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 其余自学。而理论教学中每个环境介质的监测都应包括监测计划的制订、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数据处理与综合评价三个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中, 每个测定项目的测定方法的原理以及在测定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中都会重点讲述, 以强化培养学生能对不同监测介质和对象的监测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对于环境监测相关最新标准方法能够及时补充, 另外也会设计一些环境监测实际案例等。基于教材已编写出版若干年, 需要及时将有关部门所颁布的最新的测试方法和新标准补充到教学中, 做到与时俱进。我校“环境监测”课程开展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 内容是环境监测的实际案例, 让学生去独立完成监测计划、采样、运输、保存和预处理、测试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结果的综合评价等。通过实践, 可使学生将书本上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的监测活动相结合, 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剩下的部分章节,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缓解课时压力, 又可以空出课时, 用于实践教学, 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参照自学提纲, 独立完成, 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 达成学习目的。

2 开展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 优化实训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设置和学时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 特别是实训环节, 由于课时量不足, 很多实训无法在课程内完成, 影响了教学效果。根据这一情况, 我校开展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 优化实训室的教学内容。任课老师在课程课时内讲授理论知识, 进行演示性试验实训和水体监测、大气监测中污染因子的实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布置两个综合实训任务, 《云龙湖水质监测分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空气质量分析》。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训室进行污染因子的实验分析, 进行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与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 最终形成两个报告《云龙湖水质监测分析报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空气质量分析报告》, 这些教学任务的实施全部在学生的业余时间来完成,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监测报告进行点评和打分, 打分情况记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这部分占到期末考试成绩的30%。开学初, 任课教师将学生需要进行开放性实训的内容上报到实训管理部门, 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和所学课程的进度, 到实训室联系实训时间和内容, 实训室根据学生申请的实训时间和内容进行实训准备和安排。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 很大程度上优化实训资源的配置, 解决了因课时限制, 实训内容有限的问题。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率, 解决了原来所有实训安排在课程的课内时间, 出现学生在上其它课程时, 实训室闲置, 学生没课的时候, 实训室不开放, 实训室的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训练时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技能大赛为依托, 规范学生操作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

在我校《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 改变在某些学校出现的技能大赛成为个别学生的精英教育的现象。全体学习《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的学生, 全部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参加由学校举办的环境监测技能大赛, 参加技能大赛的相关培训和训练, 培训、训练和比赛的内容基本参照全国技能大赛的内容。通过学校举办的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大赛选拔出3-4名同学参加全国水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大赛。我校连续参加了三届全国水环境监测技能大赛, 共获得团体二等奖三项, 个人一等奖四项, 个人二等奖六项, 个人三等奖十二项,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国技能大赛在我校《环境监测》课程授课结束的下一个学期举办, 通过近一个学期业余时间学生参加学校技能大赛的培训和训练,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巩固和提高。

摘要: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根据课程特点, 本文从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整合, 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 优化实训教学内容和以技能大赛为依托, 规范学生操作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等三个方面, 对改革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 06.

[2]奚旦立, 孙裕生, 刘秀英等.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学校依托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围绕农牧产业链搭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了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等2个国家级平台,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畜牧与新兽药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等13个省级平台,以及7个市级平台。为保障科技创新,学校实施了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引进计划和凤凰人才培养计划,组建水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兽用药物创制、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农业信息技术5大院级科技创新团队,“兽用生物制药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和“肉制品深加工及质量控制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苏姜猪品种创新团队”和“现代中兽药制品创新团队”2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由年轻的博士教师组成的科研岗,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为将科技创新成果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线,学院全面实施“兴农富民工程、百师兴百村工程、助企兴农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推广工程”五大工程,组织师生开展挂钩帮扶、培育科技示范户、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培训养殖户等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品种+基地+技术”套餐式科技服务模式和“行业—学院—企业”联动服务机制。在实践中,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意见》《关于组建六大科技服务团队,服务于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通知》《对外科技服务运行与管理办法》《科技服务岗人员与科技服务团队管理办法》等科技服务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建立了家畜生产科技服务团队、家禽生产科技服务团队、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团队、食品加工科技服务团队、水产养殖科技服务团队和滨海、姜堰科技服务团队等六大科技服务团队,以及由1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的大学生科技服务团队。常年有100多名专业教师活跃在农牧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助推农牧产业转型升级,为养殖企业和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3亿元;对一线农民尤其是职业农民进行免费培训,6年累计培训11万人次。

篇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运动月

作者:商学院(2017/03/21 17:44)

3月21日中午,商学院第三届运动月开幕式在定淮门东校区运动场举行。商学院党总支书记陆伟新、全体辅导员和1100余名非毕业班学生参加了开幕式。

在商学院院旗的引领下,在校的29个班级方阵,以充满创意和乐趣的形式,喊着精心准备的口号,精神抖擞的入场。陆伟新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运动月是一项持续了八年的商学院品牌项目,通过运动月,促进同学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班级同学间的凝聚力,提高每个人的综合素养。本届运动月特意在学院3.20心理健康周期间开幕,就是要把“阳光运动”作为心理健康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是快乐前提,运动是健康的保障,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团结和谐的环境本身就是我们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希望同学们践行本次运动月“阳光运动,健康起来”的主题,通过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更好地运动和生活。他要求全体裁判员秉公行使职责,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各个项目,实现安全运动,文明参赛,增强身心健康的目标!

商学院学工办主任吴红梅代表运动月组委会宣读了比赛纪律,团总支书记张慧代表全体裁判员在开幕式上宣誓。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四场班级拔河比赛,把开幕式推向高潮。

本届“运动月”自3月21日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组织拔河、跳绳、投篮、甩长绳、绑腿跑、50米接力、20米乒乓板托垒球接力、踢毽子、袋鼠跳等9个集体比赛项目,评分规则充分体现了班集体全员参与的特点。

(文:张慧

篇6: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

财经系2013-4-

2为进一步推进我系“学雷锋,树新风,践行动”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给同学们一个展现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财经系学生会和海纳演艺学生社团于2013年3月28日晚6:00在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成功举办了“学雷锋,树新风,践行动”系列活动之主题演唱文艺晚会,暨财经系第四届“绝对想唱”歌唱比赛,演唱会以励志歌曲为主,在娱乐中宣扬雷锋精神,在歌唱中催人奋进。

财经系党总支书记陆伟新,第二党支部副书记吴红梅,团总支副书记张慧,辅导员许力文,财经系各社团代表、东校区学生会主席以及各系的学生会主席应邀出席了此次活动,陆伟新书记致开幕辞。

篇7: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11计算机sxy

【内容摘要】本调研报告分析了社团建设的条件,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剖析了社团建设的目标及任务,最后浅谈社团活动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目的】

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流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

【调查对象、时间、方法】

积极支持社团活动,着力推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学生社团管理,适时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科学评估,积极促进学生社团主动发展等方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专项调查活动。

【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技能的日趋成熟、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团的定义。

(一)《条例》

所谓社会团体,根据国务院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的规定,指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一般简称为社团。宪法(1982年)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结社自由,公民依法自愿组成社会团体的权

1利是结社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社团建设的条件

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人。

根据《条例》第2条第1款的规定,这里的“个人”应当指中国公民。中国法律没有禁止外国公民或者无国籍人在中国结社,但是需要根据其他法律规定。目前,关于外国人和外国团体结社的主要法律规定是1989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但是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如果想在中国组成商会以外的其他社会团体,则在目前还难以合法进行。

(三)说明“单位”概念

这是《条例》对会员人数的最低要求。至于为什么法律上最低要求这样多的会员人数,为什么禁止人数少于这个数额的社会团体成立,有关政府官员对此的解释是,这种考虑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是社会团体既然是作为公民、单位自愿组成的团体,仅在少数情况下公共利益要求其成员有“广泛性、代表性”(比如行业协会、商会等),但其他团体(比如联谊性团体)则没有进行这种要求的必要。这个要求使得结社自由受到相当的限制。

如果社会团体的会员人数因为会员死亡、退会等原因而低于这个法定人数时,是不是导致社会团体的解散,《条例》并没有规定。从法人的一般原理来看,似乎应当导致社会团体的解散。

二、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一)有固定的住所

这里是要求社会团体必须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以便开展活动和接受管理。不论是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房屋,还是租赁或者借用的房屋,都可以作为这里要求的“固定住所”。

(二)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

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

(三)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它是对社团法人应具备的几个条件的概括,具备了前面几个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有了基础。可以这样说,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社团法人成立的核心条件。这个核心条件,又是以社团法人需要具备的其他条件为基础的。”

三、社团的建设的作用

(一)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社团,他的成员能够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生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高校社团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了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一个社团,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重要作用。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影响使社团成员受益非浅。

【调查建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也越多,竞争也越激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校园社团如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类社团,成为学生自我锤炼意志,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

篇8: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植物与植物生理”是生物技术、作物生产、园艺、园林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由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适用于高职教育的植物学课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生物技术成为各高校开设的热门专业,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 但生物技术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广泛, 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非常冗杂, 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对生物技术的专业方向有所偏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传统的农业类高职院校, 其生物技术专业偏重于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的后续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和“食用菌生产技术”。笔者就当前“植物与植物生理”的教学现状, 以及如何更好地衔接后续课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进行探讨。

1 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多数是近十几年从中专院校升格而来,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最初高职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是沿袭于本科院校, 任课教师也主要由刚走出校门的本科或研究生来担任[1]。所以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的教学过程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课程内容冗杂

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内容实际包括了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部分, 由于高职学时有限, 故将三部分内容整合成一门课程。植物形态学部分, 包括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组成, 细胞繁殖、分化, 植物组织的类型, 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变态等, 其中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属于教学难点;植物分类学部分, 包括植物命名法, 植物分类等级及植物分类系统,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 常见植物的识别,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 其中校园植物的识别属于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部分, 包括了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调节物质、成花生理、抗逆生理、生殖、衰老和脱落等内容。

受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知识点太过冗杂。学生学习起来毫无侧重点, 盲目无措, 失去了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习压力。

1.2 学习兴趣缺乏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是参加高考统考入学的, 另一部分是参加学院自主单独招生考试入学的, 再加之高中选课情况不同, 导致学生生物学基础差异较大。“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知识点虽不算深奥, 但要求记忆内容较多, 且比较抽象, 需要注重积累。学生缺乏兴趣, 枯燥乏味地进行“填鸭式”学习,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2]。

多数学生的学习靠“应试”来驱动, 并出现了“三级分化”的情况, 一种是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或信心或已产生厌学情绪;第二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采取考前突击, 勉强过关的情况;第三种是为了奖学金等荣誉而去将课程知识点死记硬背, 虽能应付考试, 但是知识点之间毫无连贯, 这种暂时记忆的知识并不牢固。

1.3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植物与植物生理”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所以在课程建设方面并未得到和专业核心课程同等的“待遇”, 传统的理论教学加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 虽然近几年开发了多媒体课件、植物图片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也还是无法满足思维多元化、行为个性化的学生。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得学生产生“听课疲劳现象”, 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始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2 精简教学内容, 突出课程核心, 衔接后续课程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好专业基础的, 其后续核心课程主要是“植物组织培养”和“食用菌生产技术”。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注重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需要, 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 注重改革创新、突出技能的应用[3]。根据“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为了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 衔接专业核心课程, 对原来各章节的内容进行选择, 分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兴趣阅读”三个等级。

2.1 植物形态学部分

植物形态学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生殖器官, 其中对植物的细胞形态结构、繁殖、生长分化只作一般了解;植物的组织类型部分的学习可为后面的植物器官形态和结构部分打基础, 所以作为重点掌握内容;植物的营养器官部分, 重点掌握被子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结构、生长、类型, 了解其形态描述的专业术语, 为后续的植物分类学及生理学部分打基础, 其中通过学习营养器官的次生生长, 能使学生了解各器官中组织分化的程度, 也为后续课程“植物组织培养”打好基础。营养器官变态部分作为兴趣阅读, 供学习参考。植物生殖器官部分, 重点掌握花的组成及各组成的形态、类型, 包括雌雄蕊、子房、胎座、花被的类型及花序的类型, 学习这部分知识主要为植物分类学服务, 因为植物的生殖器官, 尤其是花的形态差异最大, 是植物鉴定的重要指标。植物果实的类型, 作为一般了解部分, 生殖器官的发生过程作为兴趣阅读部分。

2.2 植物分类学部分

该部分包括植物分类方法、科学命名法以及植物主要类群和分科情况,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为后续课程“植物组织培养”服务, 而且可以积累一些植物学常识, 识别生活中的常见植物。重点掌握被子植物主要分科及其特征和代表植物, 学会植物检索表的使用, 对于低等植物的门类和生长生活特性只作一般性地了解即可。

2.3 植物生理学部分

植物的水分代谢和矿质营养, 是“植物组织培养”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应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 主要讲解植物的吸水规律、植物的必需元素以及吸收和运输规律等知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作为一般了解内容, 不必系统讲授, 只需要了解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生化过程。植物的生长物质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需要重点掌握, 包括植物五大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使用、植物的生长生理、成花生理和生殖生理等, 这几章的内容较多, 可作为学生的兴趣阅读部分进行自学[4]。

3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在教学经历中发现和体会到学生思想和个性的不断变化, 因此课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 以适应学生的学情。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改革意识, 关注教学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3.1 现场教学

对于植物学类课程来说, 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课堂[5]。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的学习不应该只是在教室和实验室, 应该让学生们融入大自然中, 融入植物的世界里。在大树下、小草旁学习植物的形态, 了解植物的类别, 这应当比在教室里对着黑板或图像更加直观和生动。

当然现场教学也需要和任务驱动相结合, 这样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基础知识部分可以由教师先讲解理论, 再通过分组, 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在校园中找到典型植物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最后教师点评和打分;教学实习部分主要由教师带领各小组同学在校园、学校实习基地、植物园等场所进行植物识别和标本制作, 大多数同学对于植物识别兴趣浓厚, 再通过分小组进行标本制作与评比带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教学气氛良好;另外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五彩社团”, 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调查学校周边地区植物资源, 不但巩固了植物学知识, 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3.2 行动导向教学

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还包括了植物生理学部分, 所以不可能都在室外进行现场教学。笔者参加了省培项目“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师资培训”后也尝试了几种行动导向教学法:“关键词卡片”法, 如学生独立学习植物光合作用主要过程这一部分知识时, 可以把学习内容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 用粗笔写在卡片上, 制成关键词卡片, 张贴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旋转木马”法, 如学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这部分内容时, 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学生学习一种植物激素, 自己研读, 领会理解文字。在独立工作后, 每两组学生围成内外两圈, 内外两圈的同学相对而站, 任务是互相报告读过的内容, 完成后再交换小组进行相互汇报。“对话伙伴”法, 由教师提出对话主题, 各自找好搭档伙伴, 3-5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每组一人进行汇报, 其他小组及教师参与进行打分和点评。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3 信息化教学

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教育发展也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 高等教育信息化也是目前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呼声最高的主题。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全国微课大赛如火如荼今年已是第三届, 笔者也开发制作了几门课程的微课作品, “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中“植物叶的类型识别”、“植物组织水势测定”等微课作品很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较好, 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手机在线观看和学习, 课上在进行巩固和验证。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翻转课堂也是很好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很有必要在后期进行尝试。

4 结语

实践表明,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不但更好地为后续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教学改革是广泛和长久的工作, 针对变化的学情, 不但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也需要改革。另外在教学方法方面, 情感教育也很重要, 对于“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使学生从精神层面上喜爱植物、热爱植物、学习植物、保护植物,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总结和改革。

摘要:“植物与植物生理”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提出了当前“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对如何衔接后续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及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物技术,植物与植物生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秀丽.农业高职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甘肃农业, 2009, (11) :44-45.

[2]王学勇, 白贞芳, 刘春生.药用植物学“教研相长”教学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4, 22 (10) :1629-1631.

[3]王宝库.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 2004, 4 (12) :52-54.

[4]李健.高职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12-14.

篇9: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苏城院„2009‟129号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暂行办法。

第一条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学业成绩(含体育)两大方面。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是考评学生的主要依据,由德育素质和学业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每个部分又分若干子项。

第二条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的分数构成:德育素质100分,学业成绩100分,分别按20%、80%的比例折算,相加之和即为学年综合素质测评成绩。

第三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

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并且其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个人的主要依据。

第二章德育素质测评

第四条德育素质评分的计算与要求:德育素质分由基本分、奖励分、处罚分组成,共100分。

(一)德育素质基本分

总分为70分,是每个学生德育表现的基础分。德育素质的基本分要求为:

1、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

2、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学业有成;

3、诚实守信,自尊自爱自省自律,严于律己;

4、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热心公益,身心健康。

(二)德育素质奖励分

l、文体竞赛加分

比如设计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征文大赛等各类文体活动和比赛。

(1)在校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加4分,获得其余奖项的加2分;

(2)省级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加6分,获得其余奖项的加4分;

(3)国家级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加8分,获得其余奖项的加6分;

(4)同一学年中参加同一类型竞赛按最高级别计算得分,不累加;

(5)体育比赛中破校、省、国家以上记录者在以上加分的基础上分别加4分、8分、12分。

2、科技竞赛和论文加分

参加科研成果比赛和发表各类文章,以证书或文件为依据。

(1)参加科技成果比赛,获校级奖励加4分,获省级奖励加8分,国家级奖励加12分;

(2)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省级每篇加6分,国家级刊物每篇加10分;

(3)虽未获奖或有著作论文发表,但有发明创造的,一次性加1—5分;

(4)参加社会实践,其撰写的文章被评为省级优秀调查报告的加6分。

3、技术技能加分

(1)通过公共英语四级(英语专业通过专业四级),加2分;

(2)通过公共英语六级(英语专业通过专业八级),加4分;

(3)获得国家认可的各级各类技能素质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如导游资格证书、单证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会计资格证书、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执照

等)每证加4分。

4、公益工作加分

(1)校团委委员、系团总支委员、学生会干部、班团干部、寝室长、学生社团干部按工作表现加5—10分(兼任数项工作者,只取最高一项,不累加);

(2)积极参加各种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按工作表现加2—12分;

(3)积极参加素质教育讲座、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按工作表现加2—12分。

5、宿舍表现加分

宿舍检查中,连续两个月被评为优秀,宿舍长加3分,每个成员加2分。

(三)德育素质基本分和德育素质奖励分之和不超过100分,超过按100分计。

(四)德育素质减分

1、本年度受到通报批评者减3分,警告处分者减6分,严重警告处分者减8分,记过处分者减10分,留校察看处分者减12分(受到通报批评和处分者不能参加本年度的任何级别和类型的评优);

2、在宿舍检查中被评为不合格者,每次宿舍长减3分,每个成员减2分;

3、有欠费现象且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按欠费性质和情况减

3—6分。

第三章学业成绩测评

第五条学业成绩分数按各科成绩的平均分计算,总分100分。考查科目折算成百分制进行计算。五级制折算办法:优秀为90分,良好为80分,中等为70分,及格为60分,不及格为30分;二级制折算办法:合格为60分,不合格为30分。所有参加补考的学生成绩及格(合格)者为60分;不及格(不合格)者按补考实际成绩算。

第六条开设体育课的年级,按基础课、专业课占90%,体育占10%计算。

第四章组织领导和工作程序

第七条学校成立测评委员会,委员会由校领导、学工处、团委和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组成,由校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测评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和修改测评实施办法,负责本校在籍全日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各系相应成立测评小组,由系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代表组成。其职责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组织本系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并将测评材料上报学工处备案。

综合素质测评的成绩由各教学班提供,系测评小组会同宿舍管理部门、财务处等相关部门审核,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个人及评定奖学金时,作为申报材料之一上报学生工作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及奖学金评选时原则上按照评选所规定的比例,选取综合素质得分位于前列的学生,其中德育素质分不得低于80分。

第八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本校正式注册的普通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一学年为单位,每年6-7月(暑假前)测评,9月上报学工处备案;毕业班5月份测评,6月份上报学工处备案。

第九条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实施,由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二○○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

主送:各系、高职教育教务处、后勤处、保卫处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办公室2009年10月22日印发

篇10: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2012年就业工作总结

在省校的正确领导和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兄弟院校的大力帮助下,我校积极贯彻2012年省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神,举全校之力,齐抓共管,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积极培育完善校园招聘市场,结合省政府文件要求,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等工作, 形成了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促进毕业生就业,现将我校2012年毕业生就业专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城职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工作摆在突出重要地位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就业工作,传达上级精神,组织各系部到企业调研,分析研究今年就业工作面临机遇和严峻形势,并于2012年2月16日印发了宿电大【2012】24号、苏宿中专校【2012】2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宿电大【2011】20号、苏宿中专校【2011】19号”文件精神的补充通知》,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门细致的部署。各部门、各系部按照校党委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各系分别由一名系领导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另增设一名就业工作干事,及时与就业指导办保持联系,同时加强各系部就业专栏宣传引导工作,强化毕业生择业观教育,积极倡导到基层就业,提高系部的管理服务水平,利用多种资源广开就业渠道,形成了全校上下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

二、2012届大专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

今年我校2012届大专班共计14个毕业班,包括建筑工程技术、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五

个专业,毕业生共计449人,其中三年制普专毕业生221人,五年制高职毕业生228人,截至2012年12月18日,我办学点2012届应届毕业生完成就业协议书签订442人,总协议就业率达98.01%,其中三年制高职协议就业率达99.5%,五年高职协议就业率达98.4%,保质保量完成省校的年终就业率目标。

从具体专业签约情况来看,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与其他专业相比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2届共计143名应届毕业生,目前已签约143人,就业率达100%。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2012届相关专业毕业生87人,目前已签约87人,就业率达100%。其他专业就业签约情况同样相对乐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各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做好已签约毕业生的后续服务工作以及未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三、2012年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严格按照省校规定,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就业工作任务。

近年来,在省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兄弟院校就业工作同仁的大力帮助下,我办学点能够严格执行省校就业工作标准,坚持服务学生的理念,始终按照省就业工作手册、奥兰系统的工作标准认真执行。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未出现一例因就业工作失误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事故,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一位毕业生,对每一位毕业生负责”的态度,近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校领导大力支持,采取新举措,新增设就业服务大厅

在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12年9月成立就业工作服务中心,场地面积200多平方,并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校就业办、培训处、船员培训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四个部门联合办公,为毕业生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就业服务大厅的建立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更加贴近学生,方便了广大毕业生,得到了广大师生 的一致好评。

(三)结合省校就业工作要求,制定就业工作细则

参照近几年省政府、省教育厅和省校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先后出台了多项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就业工作程序。从《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登记表》、《报到证》、《毕业生就业数据采集》五个就业程序入手,对相关工作进行宣传解读,让广大毕业生和班主任熟知就业工作的基本流程。

(四)进一步帮助拓展就业渠道

在择业相对容易的大环境下,想要获得高质量高水准的就业岗位一直以来是我们思考和追求的工作目标。今年我们带领各系部负责人先后走访了本地大型企业30多家,进行研究筛选出待遇好且有利于毕业生发展的企业,尽量做到优中选优。其次,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增加毕业生就业选择面,不定期推荐本地优秀企业,使毕业生从能就业向高质量就业有尊严的就业方向转变。学校形成了“以企业推介会、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以就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网络招聘为拓展”的校园招聘市场模式,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012年先后开展了“宿迁市职业教育服务重点企业”、“第四届技能文化艺术节项目展示”、“本地大中型企业专题推介会”等活动,得到了市政府及市教育局领导和本地企业的一致好评,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度。第三,进一步巩固校园招聘活动的成果,我们一直与京东商城、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可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国企、外资、民企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注重就业招聘信息发布工作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校园网、宣传专栏及校园广播等形式将本地企业招聘

信息传达给毕业生。

(五)坚持正确的就业理念导向,准确就业工作定位

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理念导向工作,结合最新就业形势,定期举办就业政策宣讲,加强对毕业生择业、就业、创业等进行正确引导,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党和各级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对广大毕业生的关心和关怀。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使广大毕业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择业观,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同时加强毕业生面试技巧掌握和自身择业岗位定位等指导工作,面试通过率得到很大提升。

(六)认真做好已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

校领导提出要逐步建立毕业生实习就业台账,加强与离校毕业生的联系,规定系部和班主任要对已就业(实习)的毕业生定期通过电话回访、QQ群联系、网络调查、不定期走访相关企业等形式提供跟踪服务工作,及时帮助在就业中遇到困难的毕业生,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一致好评。

四、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对自身定位不准确

毕业生自我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职业的薪酬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才刚刚初入社会就想要3000-4000的工资水平,不仅如此还想要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两全其美的没事,自然每个人都想,却忽略了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意一步一步从生产一线干起;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

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离职、跳槽频繁。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对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没有足够的认识”等等。

(二)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据部分企业反映,少数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加班、怕苦怕累,有的同学下厂几天就呆不下去了。这部分同学不仅给就业工作造成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而且在企业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在经历一两次求职失败后,便失去信心,牢骚满腹,未能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造成了这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就业心理问题。

(三)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

根据以往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去毕业生所在的实习单位进行考察,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评价一般,而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和各种综合的知识理解方面评价较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职业道路上厚积薄发、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知识技能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查反映出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就业竞争力,是值得我们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

(四)专业需求不平衡,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了所有高职院校的责任。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时效性,出现了部分

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出现了个别专业就业难的结构性问题。

五、2013年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严格贯彻执行各级政府和省校关于就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加强我办学点就业工作与省就业部门的密切配合。

(二)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学生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加强对就业学生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教育,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

(三)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用现实中的成功案例激励激发创业动力。

(四)逐步完善校园人才市场,做好就业服务大厅服务工作,让就业服务到“家”。

(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2013年准备与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六)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毕业生进市场提供广阔就业舞台。根据校领导安排,2013年每个系部每年要落实2-3家紧密合作型企业。

篇11: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无锡。这里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 也是当前发展最快、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较大、产业系统最完整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之一, 云集了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阴长电等一百六十多家著名的微电子制造、设计、封装及测试企业。微电子产业成为无锡传统的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

我院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 伴随着我国微电子产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 依托无锡发达的微电子产业, 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为我国微电子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是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IC人才储备基地, 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搭建职教集团平台, 促进政行企校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办学体制, 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 (企业) 共建高等职业学校, 探索行业 (企业) 与高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 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由无锡市政府发起, 我院牵头组建了由无锡市信电局、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微电子企业及大中专院校共三十多家单位组成的微电子职业教育集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的原则, 紧紧围绕无锡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无锡微电子产业发展的能力, 也为提升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依托微电子职教集团为平台, 深化“订单培养, 厂校互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加大订单培养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依托职教集团平台, 利用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 专业先后与集团成员SK海力士半导体、华润上华半导体等多家微电子企业开展冠名办班、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证明, 这种“校企联手, 量身定制”的订单培养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贴近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满足企业要求 (见表1) 。

以SK海力士微电班为例, 订单培养的主要工作包括:校企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中加入韩语课程和装备类的课程;校企共同建设核心课程, 开发教学资源;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 专业教师分批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提高教学队伍的“双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企业奖学金的发放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及早融合, 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班39名学生, 最终有26名被企业录用。与海力士的校企合作案例被评为2012年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案例。

(二) 积极探索“厂校互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积极推进“厂中校”、“校中厂”的建设。专业和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校中厂”。企业工程师带着企业真实的项目进入“校中厂”, 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 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核心技能的模块化训练, 并通过联网, 与企业本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大型设计项目。通过学生早进课题, 早进团队, 早进项目, 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企业也从中择优挑选学生直接就业。

专业还与环洲微电子公司合作共建“厂中校”, 学生在“厂中校”中完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轮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商定轮岗实习的教学计划。企业负责为学生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实习内容和工作任务, 并指定师傅指导实习, 定期安排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专题讲座,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生经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真刀实枪的训练, 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同时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实习结束后, 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订单培养, 厂校互嵌”这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企业挖掘和筛选到了优秀员工, 学生训练了职业技能,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顺应产业链发展, 构建“以岗定课, 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 确定了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分析了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半导体芯片制造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的技能培训与考证嵌入课程教学, 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提高就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见图1) 。

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和难点。我院利用职教集团平台, 与集团内多家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共建核心课程, 开发教学资源。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为例, 我校和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共建。该课程主要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原理、工艺操作过程及工艺参数和工艺质量监测, 是微电子技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通过对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各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分析, 对课程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 确立了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理念。其中核心模块的五大项目完全针对企业的五大工艺岗位, 突出与企业岗位对接。同时, 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 将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岗位实践相吻合 (见图2) 。该课程2009年通过院精品课程的验收, 2011年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专业核心建设成果如表2所示。

校企合作, 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

2007年, 本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学院配套的近700万资金, 与企业合作, 建设了包含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芯片制造中心、组装中心、测试中心的实训基地, 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基地建设了100级的超净车间, 配置了所需的动力设施、超净水设施及废气处理设施, 购置了生产型设备和原材料, 具备了生产性实训的条件 (见图3) 。

基地建成后, 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半导体专业实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利用真实的硅片进行氧化、光刻、封装、测试及版图设计的实训, 实训结束后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中心, 结合伊施德科技有限公司的薄膜传感器产品的生产进行光刻、薄膜制备工艺的生产与实训。

依托职教集团, 打造“双师”团队, 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学院建立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 除校内专业带头人外, 微电子技术专业聘请了集团内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 把握专业建设方向, 指导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专业也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实践、职业技能考证、横向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途径, 切实加强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素养。近年来, 我们从企业引进4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有13名教师先后到职教集团内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有3名教师获评高级工程师, 有9名教师分别取得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或国家高级考评员证书。专业教师也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先后聘请职教集团成员如SK海力士半导体、无锡强芯半导体、无锡派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无锡华润安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和真实案例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电子教学团队获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

多年来, 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依托无锡市强大的微电子产业和市政府对该产业的大力扶持, 组建微电子职教集团, 推动政行企校四方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需求、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微电子企业的骨干或领军人物。微电子技术专业也成为我院品牌特色专业, 无锡市示范专业, 江苏省示范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2012年江苏省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我们将继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发展道路, 着力提升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水平, 为无锡及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5-10.

[2]董艳艳, 任利华, 郭三华.职教集团化条件下专业群建设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7) :167-168.

上一篇:hrm8员工关系管理下一篇:心理测验学知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