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写景抒情作文

2024-06-02

教学,写景抒情作文(共9篇)

篇1:教学,写景抒情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感悟大自然看到过陡峭山顶上生长着的松树吗?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时,心里充满了惊奇,更感慨于自然的顽强。当风吹遍山坡时,一粒种子不幸降落于最陡峭的地方,没有肥沃的泥土,没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然而它扎根了,而且长得很茁壮,这大概便是适应的结果吧!

“适应”,区区二字,却包含了无尽的挣扎与煎熬。适应的过程不言而喻。庞大的恐龙曾称霸地球,却因为环境变迁难以适应而灭绝。适应,便是生存发展;不适应,便是灭绝。自然的选择简单而残酷,然而,尽管艰难,大多数物种还是选择了适应,毕竟,生存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吧。

选择了适应,就要等待,等待着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有了这漫长的等待,猿变成了人;有了这漫长的等待,人类变成了地球的主宰。没有人能预料下~步的变化,只是有了太多的教训,在变化之前就选择了适应。明天,也许会沧海变桑田吧。自然界在不停地变化,选择适应者也在不停地适应。不能停步,这是自然界的法则。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_体的,生存下了,才谈得上发展;而只有在发展之后,才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只有适应,才能进步。

站在天涯海角,静看风云变幻,这也许是一种洒脱,是一种超然。然而,这更是一种拒绝,是一种逃避。选择了适应,就决不会置身于“世”外。适应,不应该是被动的。选择了适应,就要敢于搏击长风,挑弄波涛,这才是真正的洒脱和超然。

其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都明白适应的道理,这也可能是社会对入的历练吧。然而从大自然的角度

看,人类社会里的适应只是一个自然的缩本。对个人来说,适应就是能活得更舒适、更有竞争力:对国家来说适应就能更繁荣、更强大:对人类来说,适应就能生存的更长久。

自然教给了我们选择适应,选择等待,选择生存,选择发展。适应,要求我们主动出击,邀约风云,创造未来。

喜欢百花齐放、绿草如茵的春天,喜欢枝繁叶茂、烈日炎炎的夏天,喜欢白雪皑皑、晶莹剔透的冬天,唯独秋天的“美”是我无法欣赏的。人们总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错,但我想,这番景象应该是在乡村的画板中才能勾画出的吧,然而在城里,让我感受到的只有百花凋零、枝黄叶落,到处一片凄凉。

“花开花落,四季更替,那是自然现象,”爸爸经常这么说。然而幼稚的我却始终认为美好的东西应该永远不消失。正因为这样,那次考试的.挫败才会使我如此伤心和难过。从小便是好学生的我,总能听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同学的羡慕,于是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中,欣赏着自己认为的“盛夏”。然而事实残酷地打碎了我的梦,在那一次重大的考试中,我采到了“叶落的秋天”,得知成绩的那一天,我哭了,从来没有哭得那样大声,那样难以止住。从那以后,我再不愿睁眼欣赏窗外的繁华绿叶,躲在枯黄的落叶营造的世界中。

爸爸搂着我,轻轻地说:“拉开窗帘,明媚的阳光就会立刻射进来:打开窗子,百花的芳香马上会飘入你的房间。”我摇摇头:“那不属于我,我只拥有凄冷的秋。”“不要用那种词语来形容秋吧,它固然没有春夏的绚丽,但它是一个安静的季节,让兴奋了一夏的人们冷静下来,沉淀一下心中的‘兴奋剂’,对辉煌的昨天与未知的明天做一番思索,重新酝酿,吸收新的养分,准备着来年的再一次绚丽。”爸爸的话似乎有些深奥,但其中的意思我领会了,于是换上笑脸,打起精神,迈出了房门。

外面一切如新,嫩绿的枝芽爬上了树梢,落叶也已经被整理或是重新入土回到了“母体”。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切都在期盼,等待着春的到来。远处,我看到了秋的背景,拖着一条金色的裙走远了。

真感谢上天安排一年四季,让我们在欣赏过花开的美后,可以在花落中进行一番对心灵的思考,在花开花落中成熟、成长。你可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看蜻蜒的飞翔?你可曾于某个寒冷的冬季清晨眺望巍峨的远山?那你有是否曾恍惚间感到飞翔的蜻蜒突然变得非常沉静,而冷静的群山却在一瞬间放射出无限的活力?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前的风景,这就是只有用心灵才观察得到的大自然,它可以轻易地超越一切真相的现实。其实,只要懂得感悟,我们就定会相信夹竹桃也能跳舞,风尾蝶也会歌唱。

初春去郊外踏青,满目稚嫩的新绿!“遥看却近无”。想起孩提时的我们乐于与每一株植物交谈,看见一颗茁壮的小草就仿佛觉得一个婴儿在成长。我想,那就是因为孩提时的我们有一颗无比纯净的心灵,可以不含任何杂念地感受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闭上眼,我能感受到春天的大地在振动,有无数绿色的草芽发出簌簌的声响玻土而出。这世界上还能有哪一种声音比这更令人心醉而振奋呢?。

盛夏,我跟爸爸到嘉峪关,在那里真正震慑了我们的不是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城楼,而是那仿佛蔓延了整个世界的漫漫黄沙,天高土厚,眼前的沙海,翻滚着、粗砺着、浑厚着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换。站在无边的沙中,我的被震撼着的微渺的心仿佛看到了沙们神奇的幻舞,听到沙们厚重的低吟。他们有广袤之地的粗犷与不修边幅,他们又有大西北所特有的万种风情,每一张面孔都无比奇异又无比自然,使我感到目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现在想来,用眼看到的固然实实在在,但用心感悟到的奇景最岂非更多了些真诚? 秋日校园落叶纷飞,铺满了小径,踏在上丽一路走去,有沙沙的摩擦声在脚下响起。我听着,一如听到了“叶落归根”的长久而欣慰的叹息。不由想起曾听老农说起,秋天庄稼成熟的时候,他们能在田里听到谷穗压弯杆子时轻微却满溢着喜悦的“啪啪”声。于是我开始明白,无沦我们生活在哪里,无论我们拥有过怎样的人生历程,我们都一样懂得热爱欣赏

自然、感悟自然。这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奇本领,虽然有些人至今还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在我们的生命中,正是因为有了善于感受自然的心灵,才使得我们了解了“美妙”“奇迹”“珍惜”的含义„„

大自然的力量无穷大,偶尔会让你感到恐惧,但更多的时候会让你感动。

不知何时,在我家前面的花园里竟长出几棵牵牛花。那么小,那么嫩,那么不起眼,也没人理它。

一天早晨,我去小花园玩,忽然,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几天的光景,又小又嫩的牵牛花已经长成了足足七米高,美丽极了。

九月的一天,不知是谁把牵牛花连根拔了,并且顺着树干扯下三米多。高高的树干上只留下了一段大约二米的茎,几天后,茎上那些叶子渐渐枯黄了。

我以为牵牛花肯定必死无疑了,可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那时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我来到小花园,意外地发现,在那高大的树的枝干上,在那孤零零的花茎上,竟绽放出了七、八朵美丽的花!第二天、第三天„„天天都有几朵花开放,花虽然小,却紫红紫红的。在朝晖中,一个个小喇叭,傲然挺立,好像在向全世界的人们宣告着自己的胜利。

我不禁愕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牵牛花不是连根都拔了吗?我询问爸爸后才知道,原来牵牛花的茎里还储藏这一部分养料和水分,所以,叶又绿了,花又开了。

在以后连续的几天中,牵牛花还开出了几朵艳艳的花,如同那顽强的生命力在闪耀着最亮的光辉,把美彻底奉献给人们。

牵牛花的精神让我感动。

看着绚烂的花,我想做一只斑蝶。

在浸满春天气息的和煦的风中,在绚丽的花丛中尽情地起舞,醉人的花香,甘甜的蜜汁,让我的心中不禁充满了急切与渴望,那份小小的激动就像是久别的情侣。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依恋。风吹过,那碎碎的几瓣跌落风中,我伴着它们嬉戏。即使只有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即使随后而来的瑟的秋风会让我死去,我也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我拥有过,我知道我的死去是多么的美丽。

听着美妙的泉音,我想做一条鱼。

亲切而又温柔的水,可以让我无障碍地游动。我一边游,一边数着散在河床上的小鹅卵石。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儿,不仅眷恋小河,更向往着大海。那蔚蓝宽广的海,让我自由地去闯荡,更加没有顾虑与忧愁。它让我感到了宁静与安详,就像是在母亲的怀中,有享之不尽的安逸与舒适。这一切,让我的身心无比欢畅,让我不禁想跃出海面,对着天空叫道:“我是一条快乐的鱼!”

感受着徐徐的微风,我想做一片云。风和我一起去旅行,我们共同行过神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日出和日落,感受着寒来暑往,感受着世间沧桑的变化。时而是鸟语花香的仙境,时而是满目苍凉的酷野,不管到哪里,不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风都会和我分享一切。友情的诚挚,心灵的交汇,使我们永远无法分开。在漫漫旅途中,留下了我们悠扬的歌声。

我有着无尽的感悟和遐想,我想在世界上每一处充满自然气息的地方留下我的脚印。也许是冷似刀割的冰川大陆,也许是一望无际的的茫茫沙漠。我的心,早就融入了自然。

我爱着其中的一切。

我爱看星星,我爱闻着花香,踏着软草,在风中漫步。感受着自然,与它用心灵对话,就像是亲人、恋人或是朋友。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都是真诚的。不要迟疑,抛掉城市的喧嚣,抛掉心宇的面具,抛掉那一切虚伪的自我,去感受吧!

融入大自然,你可以找回那个迷失已久的自我,那份久违的恬静。

写景抒情作文

篇2:教学,写景抒情作文

南下的冷空气丝毫不给人准备的机会,一夜之间的温度骤降让人措手不及。校园里的孩子们只好换下代表着严酷夏日的短袖,从尘封的衣柜里拿出还带着去年冬日气息,惨杂着旧日阳光的棉衣。他们紧紧裹住了衣衫,不给刁钻的冷风肆虐身体的机会。

往日充斥着清爽气息的校园也因为这一阵冷空气变得沉闷起来。

冷空气的袭来给校园里的银杏叶染上了颜色,也加剧了它的凋零。满树的璀璨是丰收的标志,是成熟的象征。但成熟到了极点,生命就走向了衰落。满树金黄,在冷风的催促下,以为深冬就要来临,迫不及待卸下盛装,以迎接新一轮的能量储备。金黄的叶子随风飘零,不带一丝眷恋。这一场景虽然美丽,不免也让人染了一番秋思,思乡,思亲,思旧人,还有对时光易逝的感叹。这是带着淡淡愁绪的校园。

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弊端显然助长了秋的威力。地处腹地的校园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不易散发的水汽长期累积。当南下的冷空气袭来,带来的不仅只有低下的气温,还带来了绵绵不绝的细雨。就像贺铸《青玉案》里的诗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绵绵不绝的细雨加重的不仅是愁绪,还有烦闷。阳台里的湿衣服干了多少,又有多少还是湿的?带着一身湿气徘徊于各个教学楼间是否也加剧了你身体的不适?宿舍里响亮的吹风机声音是否也曾让你厌烦?你是否也有过被手机里的天气软件日复一日提醒着大雾预警的经历?心情的不快或许也有秋的原因在其中吧。

深秋的校园有没有温馨呢?我想也是有的。

雨天里,那同一把伞下的友谊很珍贵呢。在同一把伞下,为了互相照顾,身体与身体之间尽可能挨得很近很近,身体稍微高一些的还会用自己的另一只手揽住同伴的肩头,一起向同一个目的地前行,一路畅聊,一路欢声笑语,这雨天的烦闷也在慢慢消解。

天气寒冷,阻挡不了吃货们觅食的心情。一个有爱的宿舍,在寒冷的天气里,冒着雨去采购各种食材,回到宿舍后各显神通拼凑出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虽然说说不上人间美味,却也吃得津津有味,吃下的不仅是友情,还有劳动后的甜蜜。

深秋的校园里自然也少不了情侣这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常常因为秀恩爱被许多单身的学生所嫉妒,公开场合下的拉手,拥抱多少会引起别人的微词,互相喜欢的两人又抑制不住见面的欲望,所以即使天气再寒冷,雨下得多密多大总要出来见面一番。在路上散散步,牵牵手,在灯光昏暗处拥抱一番,细语一番,无可厚非。也是很温馨呢。

篇3:教学,写景抒情作文

一析景悟情, 景异情不移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 其重点是能够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 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出很多幅图景,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因此, 教师应当练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图景以感悟作者所潜伏的情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异情不移”。

例如,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文中描绘了很多幅图景, 但是每一幅图景所潜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没有因为图景的不同就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异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 每一幅都是表达清净和悲凉的意境, 体现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的强烈热爱、眷恋。如果将这五幅秋景图像合起来看、合起来想, 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非但没有转移, 而且还将情感寄予秋景一层一层地深入表达, 更加浓烈地表述出自己对于故都的秋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将秋味渲染得更加浓烈、更加无处不在。

二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一有效途径, 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通过实物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展示实物的样本抑或原形, 组织教学性质的参观活动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物象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可以通过对各种模型、图片及声像等资料的合理运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明快性。后一种途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为常用的, 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多种素材进行综合, 赋予语文课堂极大的感染力及生动性。例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笔者将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满月夜,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月, 与他们一起观赏月光照在操场边的大树上, 以及洒在宽阔的操场上的斑驳与皎洁。到了课堂之后, 当读到《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地方时, 学生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出现晚上观赏月色的景象。譬如, 课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们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 这次学生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很容易地“触摸”到了课文与实景之间的那种真切、自然,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这个案例中的直观情境创设,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 直观情境唤起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阅读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细细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景色, 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 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教师还应当针对所学散文的写景抒情的特征对阅读进行延伸教学, 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阅读技巧,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自主读懂、读透散文的能力。因此, 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著名散文的教学之后,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阅读, 以实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巩固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吕锦华的著名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一共对四种不同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即立于夕阳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为了归纳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这一教学阅读方式,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与这几幅景象相关的图画资料, 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写柳、写人、写树、写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画人的精神, 赞扬生存在恶劣环境之下的西北人民 (即文中的民勤人) 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前文提及的“景异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散文《小鸟, 你好》, 也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在文中, 作者在清晨的鸟语花香里描绘了三幅图景, 分别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鸟啼啭。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绘这三幅独具活力与生机的春景图, 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大病初愈时那种强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鸟, 你好》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属于“景异情不移”的范畴。《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最前面的两篇课文, 教学时正值初春, 教师在这个时候积极地进行《小鸟, 你好》的阅读延伸,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通过上述三幅图景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情思, 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结束语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高中语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需要教师持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写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 才能够使他们透彻理解整篇文章, 实现教学的有效和学习的有效。

摘要: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够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载的同时做到心游万仞。散文的特征能够将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呈现给读者, 而且这种情感的载体往往不止一幅风景。在高中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当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写景抒情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篇4: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篇5:写景抒情作文

清晨,天空中飘落着零星小雨。夹带着丝丝凉风,但是,依然阻挡不住同学们万分激动的心;在等待了漫长的20几分钟后,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上了车,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欢歌笑语,行人、树木、桥梁与我们擦身而过,不一会儿,我们就抵达了目的地—集美南顺鳄鱼园.....

在老师、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入鳄鱼园。通过走廊两边的图片、文字解释我了解了许多鳄鱼的知识,前面的鳄鱼池里爬满了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鳄鱼。它们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叠在一起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仰起头张开血盆大口。好像在说:“离我远一点,不要靠近我……”最后,我们来到了鳄鱼表演场地,观看人鳄共舞。

精彩纷呈的表演开始了,只见两位泰国驯鳄师从容不迫、精神抖擞地走进了表演场地,一位驯鳄师运足丹田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条鳄鱼从鳄鱼池里拉了上来,他迅速将鳄鱼拖到表演场地中央,只见鳄鱼结实的身体稳稳地趴在地上,浑身上下像披了一件镶满铜钉的铠甲,四只又短又粗的爪子结实而有力,深邃的眼里透露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目光,活像一位久经沙场、阴险狠毒的冷面杀手。

这时,一位训鳄师娴熟地拿起了一根青竹棍,在鳄鱼的头顶轻轻地划了一个圈,好像在安抚鳄鱼,让它乖乖的配合表演。驯鳄师盘腿与鳄鱼面对面而坐,双手合十、双目紧闭,嘴里在默默地念着什么,好像在祈祷能够顺利完成表演。紧接着,驯鳄师将自己的手臂缓缓地伸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中,一颗颗锋利的牙齿露着寒光,顿时,场上的空气像凝结了一般,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伸出的舌头都忘了缩回去。让人看了感到不寒而栗,全身的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心里真为驯鳄师捏把汗。就在同学们个个还没从刚才惊险的表演中回过神来,另一位驯鳄师又出场了,他轻轻地拍拍鳄鱼,鳄鱼顺从听话地张开了嘴,露出又长又锋利的牙齿。驯鳄师慢慢地跪下来,头朝下,小心翼翼地把头伸进鳄鱼的嘴里,尽量不让头碰到鳄鱼的牙齿。“啊!!呀顿时,场上沸腾起来,尖叫声此起彼伏,我紧张地手心都出汗了,心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简直要从喉咙里跳了出来,此时,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一秒、两秒……大约过了五六秒,驯鳄师把头慢慢移出鳄鱼的嘴,霎时,场上想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篇6:高二写景抒情作文

经过春雨的洗礼,河畔不知名的野花竟也有了一种摄人心魄的诱惑力,犹如含泪少女的娇羞,超凡脱俗,亭亭玉立,恐怕连那花中之王牡丹也要逊色三分。

微风迎面,那河边的杨柳都吟出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明的絮,每丝飞絮都是柳的一株分号;满天飞舞的柳絮,被调皮的雨点儿骑在脖子上,飘落在水面上尽情嬉戏……

鱼儿也耐不住寂寞,你追我赶,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畅游。折下一枝柳条,逗逗那快活的鱼儿,鱼儿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东西吓坏了,划起一道美丽的弧线,一条大鱼“扑通”一声跳起又迅速落入水中,把一块明镜打得支离破碎。我忍不住笑了。

看看花,看看树,再看看那可爱的鱼儿、无拘无束的流云,天地间的一切都那么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的我也犹如天地间的一个精灵,天地间的一切都属于我。

万类春天竞自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也努力地展示真实的自我。我想起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说的一句话:“大自然是一幅天然的巨画。”的确,大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一个人,只不过是这幅巨画上的一点色彩罢了。

既然世界这么美好,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用心感受它呢?繁忙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在我们整日为事业拚搏、为生活奔走的忙碌之后,是否也应该多走近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呢?

凉凉的雨丝拉回了我的思绪。感谢大自然,感谢它赐予我们如此的美景,感谢它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

想到这,我不再抱怨世事的繁琐,我仿佛看到绚丽的`彩虹在向我招手。

篇7:写景抒情作文教案

面对大千世界的人、事、物、景,学生要学会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要能够透过客观事物表象,运用想像,去感受与之有联系的情和理。【教学目的】 拓宽学生写作面,提高作文水平,养成学生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理解学习写写景抒情散文的意义,讲清楚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2、找几篇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读给学生听,分析特点。特别要分析各篇如何“扣话题”,如何抒情,如何“由实转虚”。让学生明白写景抒情散文都是“由实到虚”。

3、用一小时当堂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4、讲评。【教学重点】

1、写足景物

2、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3、扣话题 【教学难点】 由实转虚。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写景抒情散文”

1、抒情散文按其成分构成情况可分为:写事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直抒胸臆散文。纯粹的直抒胸臆的散文是非常少的,而写事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则是大量存在着的。

2、写事抒情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主要是靠间接抒情方式完成抒情的。它们主要是通过写事或写景来完成抒情任务的。写事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不同,叙事散文的主要任务是叙事,所叙之事有情节联系,比较完整。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抒情,所写之事散碎,东拉西扯,没有情节上的联系,而且欣赏的就是“形散”,即越散越美。而写景抒情散文的目的也是抒情,但这种抒情主要是通过写景来完成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抒情方式。例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

二、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点” 那么,怎样才能使笔下之景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景呢?

1、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世间万物,各具特色。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时间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只有把握了这些特征,笔下的景物才可能有特色,才可能传神。而要把握景物的特征就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多方的比较、深入的思索,只有经过一番由浅入深的思维活动才可能认识并把握景物的特征,才可能描绘出栩栩如生的景色。

2、选好观察角度,安排好一定的顺序。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正视、斜视、平视,人们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出来,或从整体到局部、或由远及近、或从大到小、或由高到低、或从上到下、或按时间的推移为序、或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3、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作者的主观感受,一旦融入了客观景物之中,景物即变得有了灵性起来;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具体行文中应自然而然地将此融会进去。事实也确是这样,同一景物由于观察、写作时的心境不同,展现在笔端的景色也就各异。

4、扣话题,多次点话题

5、引诗句名言,彰显文采

6、要有情调,一开始就要设法奠定抒情基调

总之,描写景物,须抓住特征,安排好描写顺序,融情于景,才能使景物栩栩如生,令

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人如临其景。

三、给学生介绍几篇写景抒情散文 梅(此篇以“追求”为话题)新疆野外不生梅,因此看到梅就成了我童年的一种追求。我想象着被文人墨客赞赏太多太美好的梅,我想象着梅的挺拔,梅的芬芳。邻人说她家有盆梅,且邀我观赏一番。高兴。

跟着邻居阿姨进屋,阿姨往客厅墙上一指,我笑了,为阿姨的幽默,为阿姨的自赏。那里挂着一幅画——《梅》,清纯的花朵,挺拔的枝条,生机盎然的风采,旁边有几分娟娟小篆,写的正是毛泽东的词《咏梅》,站在房间中,只觉得每个角落都有腊梅的微笑,那样恬静可爱,这也许是主人追求的艺术效果。

凑近那盆梅,花虽不大,却长得细腻雅致,我一直认为黄色是俗气的,而今我眼中的梅,那种黄色却淡雅脱俗,真是“多一分而娇艳,少一分则平淡”。欣喜间,猛然记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便凑近去,深深吸一口,似乎有一股很清淡的气息,沁人肺腑。香气不浓,但仿佛已久久留在我感觉中了。若能追求得与梅日日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沉醉在梅花的清秀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根梅枝,一下子惊住了,它简直是丑陋的,它长得奇形怪状,外皮粗糙,该平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扭曲盘虬,想不到竟如此丑陋的杖干竟孕育出如此芳香素雅,傲然脱俗的梅花!

是的,美是追求的结果,而追求的过程往往历经艰辛。追求美却又不独享甚至不享受美的成果,而是把这美让给众人来享用,也许这本身就是美的本质吧?而谁又能说这不是梅花的本质呢!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回转身来,正墙上那洒脱的“毛体”直扑我的眼帘,它们似乎变成了马背上筹划天下的伟人,变成在中南海忙碌而俭朴的身影„„

于是,我热泪几坠„„ 【此篇中间几段着力写挂在墙上的画梅,写观“梅”的感受。后面几段往话题上扣。恰当。】

月 夜(此篇以“恰到好处”为话题)

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我猛然记起,快到中秋节了,现在正该是满月的时候,这时的月儿一定很美丽吧!于是,我出门赏月。好圆好丰满的月啊!月明星稀,虽说远处仅仅有几颗星星,却也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通往花坛的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光海中,烘托着充满温馨静谧的夜。我也置身在这月光之海中了。月光洒满了我的农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月光浸染着整个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我的感觉模糊了,心灵在这圣洁中升华。不知不觉中来到花坛旁,大朵小朵的花沐浴在月光中,被风儿吹得在睡梦中也露出了欢乐笑容。抬起头,仰望着无尽的苍穹和那苍穹的明月,思绪便如脱僵的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这纯洁的月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事的缺憾往往引人对恰到好处的追寻。我远在异地的朋友啊,此时也一定会在这美丽的夜里,遥望着月儿吧!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缕清凉的风送来,我蓦地惊醒,这才想到——此时回家,恰到好

处。

【此篇写月夜景色及观月感受,虽然写月夜的文字显少,但总体上还算写景抒情散文。扣话题也不错。】 第二课时

篇8:教学,写景抒情作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篇9:写景抒情诗文“五步教学法”尝试

诗歌教学以朗读和背诵为主。教师可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诗句短,易理解,教师可先用普通话朗读示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节奏,注意轻重音节,读出感情,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即具体意象)分层背诵,几分钟内达到熟背,完成教学第一步——吟诗。

第二步品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即要求学生把握意象,一边吟读一边品味诗文表现出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提取信息,理解大意。这是一首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仔细品味,得其神韵,悟其神妙。

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深秋晚景画渲染出凄美的秋思主题。随着抒情主人公脚步、视线的推移和思绪的展开,前三句写景,并列了九个偏正关系的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景物实体(即具体意象)并列组成了三组画面,简洁、鲜明、生动,构成萧瑟清冷的意境,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后两句是总摄全景的画面,末句“断肠人”三字感情色彩明确,使全曲有了凝聚的中心,主题明朗化。游子旅怀思乡,本是前人唱惯了的主题,但作者却独辟蹊径,不从“思”字“愁”字入手,而是避实就虚,从“秋”字着眼,寓情于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全用渲染秋天景物的办法来烘托思乡游子的孤寂惆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文观。

不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倘若把“枯”换成“绿”、“春”,把“老”换成“干”、“玉”,把“昏”换成“暮”、“黑”……那又该是何种景?何样情?

在读背和品意赏析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讲内容(也即讲故事)。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有感情地讲述诗文所表达的动人的故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一步体会诗文所蕴含的情感美。这首小令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

深秋的黄昏,荒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满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哑哑地叫几声。潺潺流淌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几家村舍,炊烟袅袅。苍凉的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削的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彳亍前行。夕阳西沉,天色渐黯,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

第四步绘画。即指导学生抓住具体可感的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在口述的基础上简笔勾勒,“绘”出诗中之画。这首小令通过多重意象勾画出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我们读之,似在欣赏一幅色彩鲜明、意境优美的水墨画。绘画时,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合理构图勾画出来即可。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画速写、水墨画、工笔画、水彩画、水粉画、卡通画等,当堂完不成的可在课后完成。然后,把学生的作品张贴进行展览,让学生畅所欲言赏析评议。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侧面烘托法表现“西风”,画出斜飘地枯藤落叶,虚处见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这一步不刻意追求绘画的效果。通过绘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领会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妙处,懂得欣赏诗歌的方法,达到陶冶艺术情操。

赏画评画之后,就想该如何妙笔生花表达出来,写出画中景、画外情,进入第五个环节——“作文”。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情境片段。可写写景诗文的意境(秋景秋思),可写对诗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方面的赏析,也可写自己绘画的感受,还可谈观画体会,评议自己或同学的画。作文可阅也可不阅,如不批阅则让学生相互交流即可。

课后不妨延伸一下:让学生对比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进一步体会此首小令的夺人之处。

像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绝句》等山水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田园诗,王之涣的《凉州词》、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边塞诗,郦道元的《三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散文和游记都可采用“五步教学法”尝试教读,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吟诗、“品意”,使学生对诗文有了理解和赏析;“绘画”则使学生对诗文有了具体感知;“讲内容”、“作文”的过程就是对诗文诗情画意深入理解和把握的过程。“五步教学法”中,品意、绘画、作文是关键的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

“五步教学法”中听、说、读、思、练、写六方面相结合分阶段推进,朗读识记、品味赏析、口才表达、个性展示、写作训练兼顾映衬,师生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课堂亮起来、活起来,充满生命力,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市委书记李希在市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小学生实验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