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2024-07-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共10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好方法。不论在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还是在作文教学中,都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的形式。本文试就此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间称“两爱”)。这“两爱”教育必须结合教学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而不能枯燥地说教,也不能像上政治课那样讲大道理,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这是“两爱”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同学、老师和学习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家乡、爱祖国。在合作学习中,“是互相关心的行为把学生们连在一起,使他们进步。热爱学习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互相爱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合作性学习可使学生全身心倾注于学习之中,首先自己思考、探究课文的真谛,然后合作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释疑解惑,对课文的内容必然理解更深刻,对课文描写的祖国大好河山,一定会油然而生爱意;对英雄人物必然会肃然起敬;对祖国语言文字强大的生命力和字形美、音韵美、含义深感到无比的自豪。自然也就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两爱”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都不能掌握,根本就谈不上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就无法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接受“两爱”熏陶。所以学生在充满相互关心、爱护、帮助的合作小组内学习,不但可以学好语文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受到“两爱”教育。合作性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方法的应用中,老师的作用分为5个部分:(1)指定课程的目标。

(2)在授课之前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3)向学生们解释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

(4)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并不时地提供帮助(例如回答问题或教

第 1 页第 1 页 授完成任务的技巧)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小组)合作技巧。

(5)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在这5部分作用中,除第(2)部分分组以外,其余4部分老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把“两爱”的目标直接或间接地(例如出思考题或导学提纲)指出,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及时介入某一组或几组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研讨,该小组领会后再通过组间交流使其它组理解,或者通过该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使其它组也领会课文传达的“两爱”精神,从而达到对全班学生进行“两爱”教育的目标。

二、讲读课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于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必需的工具的特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4项能力主要通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及作文教学的学习过程来行成。讲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占的份量最重。旧的教学模式对讲读课文全部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的主体性完全没有体现,是十足的灌输式教学。应用合作性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即人们在一起学习,形成共同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该为学生构建和谐、自由的合作学习环境,这是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即组织合作性学习。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才能变成一种顽强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而不是大量很快就会过时或被遗忘的事实的简单积累”。把两个或四至六个性别不同、兴趣不同,以往的学业成绩不同(有优、良、中、差)的不同质的学生编在一个组,全班分成若干个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要使各组之间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教学组织,并且提倡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组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要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可由老师指定,也可由小组成员选举。最好是毛遂自荐,竞争上岗。小组长确定后,要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小组长的职责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把小组长培训成教师的有力助手。小组长要定期轮换,力争在校学习期间,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当小组长,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能学到组织和领导能

第 2 页第 2 页 力。其次要避免优秀生做小老师,其余学生做听众的现象出现。“通过给学生灌输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确一点:‘与团体的智慧相比,个人是微不足道的’”。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要发挥眼、耳、口、手和脑的作用,使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要激励每个学生都进行创造性思维,并把思维的成果贡献给小组。总之,要使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第三,要使评分有利于整个班的合作精神及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的成绩评分是教师常用的最普通的奖励。但是,现行的评分制度却给很多学校、学生和家庭带来了灾难。一些学生一贯得高分,一直受到教师和学校的赞赏;而其他学生一直被排斥,根本得不到认可,感到自己是弱者、失败者,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合作性学习有条件改变现行的评分制度。例如,做作业,要求小组成员单独完成作业,然后相互检查,确保作业解答正确。然后

教师任意抽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所有的组员都获得此分。测验评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确保人人掌握布置的内容,然后每个组员单独解答测验题,得一个分数。若全组人的分数都在预先公布的优秀标准以上,则每人都可获得奖励分数。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的差别仅在于,学生单独参加测验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生的答卷,以他的成绩作为所有组员的得分。考试评分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总之,要通过评分,使参加合作小组的学生都感到他们是同舟共济的,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促使组员之间相互鼓励,共同帮助后进同学。教师的第二个任务是讲课,但不是旧模式中的讲授,而是讲得少而精。讲的时间一般为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师可以讲重点、难点,但是应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讲课的主要方向。教师的讲授一般安排在学生预习后进行。教师讲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监督各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介入,穿插性地教授学习小组合作技巧,必要时提供帮助。对学生通过努力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也不宜直接向学生解答,而应该指出问题的难点所在,教给学生突破的方法。总之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光讲答案的人,来确保合作小组正常运作。这一过程所占的时间也约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师的第三个任务是和学生一道进行课程的总结工作。学生一是要总结所学的知识,并理解今后要用到的知识点,二是要进行小组评估,讨论本组合作的第 3 页第 3 页 效率,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教师一是要总结课程的要点;二是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相机指定某组的一个学生讲述课程的主旨和汇报该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是要进行全班评估,对合作学习搞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为下一次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三、阅读课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阅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份量虽然不大,但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旧的教学模式中,阅读课文要么是学生个人独自学习,教师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解答问题;要么是老师包办代替,把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这两种情况,学生之间都没有交流和合作,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都没有发挥,合作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把阅读课文安排“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以确保所有的成员都掌握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笔者的具体做法步骤是: 1.在组内分配任务。每个学生承担1-2个自然段的阅读学习任务。分配任务可由小组长负责,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时,最好让成绩差的学生先选,优秀学生最后选。

2.默读课文,重点阅读和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自然段,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借助词典掌握生字、生词。

3.由承担第一段任务的同学向全组概括述自然段的内容并提出该段中提出的问题。

4.当全组对该段的学习理解达成共识后,就及时转入下一段的学习,以此类推,直至全课文学习完毕。

5.共同探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6.开展组间合作。各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后,可与相邻的组核对步骤、答案和方法并进行讨论。

7.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此最后一步与讲读课文中的总结工作类似。

四、写作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一是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上,二是要体现在书面表达能力———作文上。学生感

第 4 页第 4 页 到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审题,之二是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旧的作文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独自写作,然后教师批改并评讲,把好的作文在全班表扬,或当众朗读,或贴到教室的墙上。在这种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由于发散性思维能力差,思路狭窄,见到作文题后难以和以往的知识及见闻进行有效的联想,不知从何落笔。有的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差,要么写得平淡、干瘪;要么漫无边际,无中心、无重点。合作性学习就是要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来克服上述弊病,使全体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提高。笔者设计的合作性作文模式有两种:一是交互式,二是接力式。交互式作文的做法如下:1.教师出2-4个作文题。2.组织合作小组,每组2-4人,(其中一人的阅读、写作能力较好),每人选择一文题,最好不要选相同的。3.学生甲把他要写的内容描述给学生乙(丙、丁)听,学生乙(丙、丁)认真听完后列出问题并写出提纲交给学生甲。重复此法将小组同学轮流一遍。4.学生们独立查找写作文要用的材料,同时也注意为合作伙伴提供有用的材料。5.全组学生一起写出每篇文章的第一段,确保文章有个好的开头。6.学生独立完成作文。7.文章写完后,互相校阅,改正其中的错误。8.学生自己校阅。9.学生再次交叉校阅,然后签上名字。10.组间合作。可以和其它组一起讨论写作问题。11.教师评改作文。每位组员的作文分数=本人的作文分数+全组所获奖励分数。奖励分数可按小组最低分数确定,也可按全组平均分数确定。此评分法的目的在于使组员明白,全组同学是互相依靠,荣辱与共的集体,要获得成功,必须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接力式作文的做法如下:1.教师出二个以上作文题。2.组织合作小组,每组2-6人(组长的确定同前述,其中一人成绩较好),每人选一个作文题。3.每人按所选题目独立写出一个片段或短文。4.把片段或短文按一定的顺序交给同组的同学;每人认真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并在上面补充写作。5.以此方式传递一周,直到文章回到本人手中。6.各人仔细阅读被同组同学修改补充后的文章,然后重新整理誊清成文。7.教师评改作文,与交互式相同。作文的时间可根据大多数小组完成的速度而定。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不同于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把旧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变为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小组内的学生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分工合作、人尽其才、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教师

第 5 页第 5 页 组建合作小组,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概念和策略,监督学习小组的运作,穿插性地教授学习小组合作技巧,必要时提供帮助,用一套系统的参考标准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且确保合作小组成员有效合作。”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语文能力、个性特长的全面提高。

第 6 页第 6 页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一、形象生动教学语言的运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再加上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注意运用直观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如在进行“躁”与“噪”两个词义和用法的辨析时,教师如果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就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并且记忆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躁”和“噪”作为一对孪生兄弟,两个字虽然都读为“zào”,但意义和用法却大不相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哥哥“躁”比弟弟“噪”的“口”字下面多个“止”,也就是说哥哥因为没有办成事而气得直跺脚,所以其意思就是“急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和记忆,并增强对该词的运用能力。

二、风趣幽默教学语言的运用

语言艺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如在进行教材重难点的讲解时,教师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会比进行枯燥、单调的说教要好得多,而对于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指正,这样不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还会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教师的启迪与教育中进行改正。如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由于许多学生对于标点的使用不够重视,再加上他们对标点的使用方法不够了解,这样一些学生就会在写作文时忽略了对标点符号的转换,甚至会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批评或强制性地让学生进行改正,其不但产生的效果不好,而且还可能会伤害到小学生的心灵,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对这些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故意不停顿地进行阅读,甚至一口气念完,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行为产生疑惑或者发笑时,教师

第 1 页第 1 页 可以喘着气说:“没有标点的文章真可怕,读起来真要人命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良好的启迪与教育,从而更好地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三、明白晓畅教学语言的运用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简要练达和明白晓畅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新知识时缺乏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华丽的语言和使用复杂的生僻字,不仅会增加小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力求用学生感兴趣或者最能接受的语言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是新课标实施中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注意运用准确规范、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明白晓畅的教学语言,以保证教学质量,促使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一、语文课程转化潜质生的最佳阵地

潜质生是“思困生”和“学困生”的综合群体,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轻视语文学习、不愿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不遵守语文课堂纪律等。而这类学生的性格优点是头脑聪明记忆力强、讲义气好胜心强。语文课程教学要转化潜质生就是要对这类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他们在学科学习上发挥性格优点,重拾学科的学习兴趣,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学生。把语文课程作为潜质生转化的最佳阵地主要有以下理由。(1)语文作为母语的学科优势。从潜质生牙牙学语开始,语文学习就一直伴随左右。因而从学科学习角度而言,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一样虽然暂时处于学习弱势,但潜质生一旦确立重新学习的目标而不至于因课程的断裂性而无法听懂新课,备受打击。(2)语文课程的工具功能将伴随学生一生。当一个学生完成学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诸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得到应用,但语文学科所培养的听、说、读、写、交流等基本能力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学好语文课程是人生的必需,只要潜质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拨正“思困”“学困”情绪,重新树立学习目标,变得积极向上、主动乐观。

二、语文课程转化潜质生的具体做法

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把正确的社会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规范、优秀的个性习惯转化为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因此语文课程对潜质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应该注重潜质生转化的过程和方法。(1)以教材中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拨正潜质生的偏离的人格目标。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旗帜鲜明、个性突出,忍辱负重著写《史记》的司马迁,双腿残疾坚守人生理想的史铁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潜质生:学习上一时的落后和失败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只要坚持人生理想,并不断努力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恢复潜质生的自信心。潜质生的成因多而复杂,而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厌弃主要是对语文学习缺少了自信心。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设计符合潜质生基础和能力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培养潜质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器材,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信心。(3)在肯定和赞扬中关注潜质生的点滴进步。“在无边的黑暗中,微弱的烛光也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潜质生在转化过程中最缺的就是肯定和鼓励。因此,语文教师要给每一个潜质生主动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抓住他们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每

一个闪光点。一个标准的发音,一段与众不同的分析,一次向老师的简单询问,都是潜质生进步的表现,是我们温暖潜质生心灵的契机。

三、语文课程转化潜质生的瓶颈问题

潜质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既十分复杂又具体细致的教育工作。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要真正发挥潜质生转化的功能面临着两大问题亟待解决。(1)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问题。就整个语文学科教学安排而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潜质生转化过程中,潜质生故态会不断反复,语文教师在潜质生转化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势必影响整个语文学科教学进程。如何做到语文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两不误,是语文新课程改革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2)语文教学如何做好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问题。许多家庭中的孩子出现“思困”“学困”现象,家长普遍认为,学校需要加强单纯的德育教学,而加强语文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不用谈语文课程转化孩子的思想品质和个性行为习惯的作用。而社会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思想仍然存在,轻视语文课程队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冲击着语文课程对潜质生转化功能的发挥。

篇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就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而言,学生天真率直、敢想敢说,在口语交际中不会刻意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也没有过多不必要的顾虑;但在交际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闷闷不乐。针对上述现象,我怀着追求轻松、期待精彩的目标,尝试着进行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

一、创设情境,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

“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是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口语交际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听话”、“说话”练习,而是师生心灵间的对话和交流。只有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话匣子”。

开学初,一年级新生和在外务工子女刚刚进入我校,他们感到学校的一切都是新的。我就利用周一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文明礼仪教育。五年级学生李媛同学倡议的“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倡议,得到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响应。仪式结束后,正好我有二(1)班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临近上课前,我脑海里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为何不把“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这一话题深化呢?于是,我开始了精心准备,将事先从网上下载的几幅生活照片张贴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七彩板块;然后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鲜艳的花朵,写上“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11个大字。在孩子们好奇与期待的目光中,我首先对本人小时候是如何做一名好学生的,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然后要求他们在讲述如何做一名好学生时,要像刚才陈老师一样面带微笑、充满自信,要清楚、响亮地讲述自己该怎么做,从哪些方面做。在一阵阵掌声中,胆子大的孩子们,如卢菁菁、鲍溪瑶等同学,一个个挺起胸膛走上讲台,眉飞色舞地向大家讲述起了自己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怎么做才是一个好学生。个别胆子小、不敢开口的孩子也渐渐心动了,有的起来只能够讲述自己在家里和在学校里该怎么做,但是讲得很不具体。虽然只是短短的三言两语,但是,看到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都能勇敢地迈出可贵的第一步,我的心里觉得格外的开心。

二、巧妙设计,寓文明礼仪于自主交流之中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及口语交际时指出:“口语交际课,旨在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文明的交际态度和应对、处事的能力”。孩子们的心声需要老师和伙伴们静心倾听,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追求畅所欲言的交际场面;更要打造出彼此用心倾听的交际氛围。只有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发言,真情投入地参与交际活动,才能够欣喜地捕捉到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在《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第二课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在社会上”到底该怎么做,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挑选了四幅挂图。当我把精心挑选的四幅挂图画面打开时,孩子们就纷纷举起手来,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我鼓励孩子们前后两位四人一组,围坐在一起,轮流、有序地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在他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不时俯下身子,和他们一同倾听、一同讨论、一起预想画面中小朋友在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踢球可能会受到的伤害;一起讨论翻越护栏、闯红灯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对发言积极、表述恰当的孩子给予即兴表扬,还鼓励他们将画面中的场景大胆地演一演、评一评。不知不觉中,在每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萌生了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三、贴近生活,整合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抓住课堂四十分钟,尝试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更要放眼于广阔的生活空间,把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与人交际。

在设计口语交际训练话题时,不仅要因地制宜,更要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所设计的《过生日,请同学们吃喝好不好》这一交际话题,当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交际,让学生能够辨别是非,更加科学、全面地看问题。由于家住街道的学生,有过过生日的生活体验,大都能说出请同学吃喝好与不好的理由来。但是,家住农村的孩子由于很少过生日,即便过生日,也只不过是大人为其买一双新鞋或新衣裳而已。由于缺乏生活体验,根本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反倒是农村在婚庆等一些红白喜事上大办宴席。于是,我就巧妙地变换了话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这些习俗好不好。农村的孩子,都早已了解了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已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既有效整合和利用了教学资源,又完成了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学会做客》一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已经懂得了做客、待客的基本礼仪,能够在“做客”的情境中灵活自如地交流、应对。然而,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在真正的生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得到更多的锤炼。于是我特意印发了《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等时机,带领孩子走亲访友,学习购物,学会做客,学会与人交流。这样不仅增进了联络,沟通了感情,而且为孩子们的口语交际提供了真实可感的广阔空间。看到自己的孩子自信大方、有礼有节地与人交流,与售货员叔叔、阿姨有分寸的讨价还价,家长们忍不住发出由衷地赞叹。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而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说:“你们的作文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写给老师看的,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在这种缺乏终极关怀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之下,“作文教学忽略了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不是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生硬地背范文,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套改作文”。由此,作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作文成了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自然兴味索然了。

为此,我对作文教学作过种种尝试。先是请学生打草稿作修改;后又是精批细改,加强面批;接着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轮流演讲„„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效果不大。我在不断反思中悟出:光是小打小闹,还不能解决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而应当在作文教学模式上作大胆地改革。一年以来,我注意回避上述作文教学中的“死胡同”,尊重学生的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学生找到了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于是写出自己所必须要说出来的内容。这种作文教学模式,我暂且称它为“快乐作文”。

二、实践的原则

快乐作文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并且是信息输入和输出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情感。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当需要的意识减弱时,智力活动就会随之减弱。作文是一项训练学生智力及其它能力的活动。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另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想象、操作能力并能最终诱导出人类最高的创造能力。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就会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完成作文的真正目的。

(二)生活性原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产生。因此,作文的广阔背景应是现实生活。快乐作文应当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支持学生投身生活,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从而沟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体现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上,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事物,激发他们的作文情绪,产生强烈的作文冲动,调动他们的信息贮存,唤起他们的有效记忆,然后开启写作的灵感之门。

(三)创见性原则。语言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唯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有语言的价值和魅力。科学实验证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一系列新的信息,这就是创见。学生的大脑功能正处于青春活力中,大量地输入信息,触发的机会非常多。他们的大脑里没框框,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敢想敢说,因而容易产生创见。也许,学生的这种创见在社会大范围里是早已出现的,但在快乐作文过程中,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发展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是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结晶。故而,能够触发出新的见地,迸射出新鲜活泼的语言。我们要爱护学生的新思路,并要加强开辟新思路的练习。

三、实践的方法

快乐作文的三个原则都要求学生充分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情绪,有创造的欲望,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因而其训练方法需要讲究有新意,能吸引学生。下面就列举几个基本方法。

(一)模仿训练法。模仿绝不是一种呆板的复制。模仿应是从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

(二)联想训练法。联想总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它先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然后从中引出新形象和新结论。譬如,我请学生用26个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然后用英文写出自己的姓名,接着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替代姓名中出现的英文字母。这样,自己的姓名不再是英文了,而是无奇不有的符号。然后请学生把这个联想过程写下来。这样,若干对象的有机组合,使这些对象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有了写作的冲动。

(三)求异训练法。任何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往往重视其一面,而忽视其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位、另一个侧面来考虑事物,往往能独辟蹊径,发现新结果,从而就会进入求异思维。比如在进行审题训练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从已知看到未知,从一般中看到特殊。以《我的第一任老师》为题,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

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快乐作文

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那么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这里,“老师”的范围完全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凡是给了自己某种启示的教育者均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如此,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被打开了。父母亲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么?但仅仅是父母亲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只小鸟,一条小狗,只要是它给了我第一次深刻的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第一任老师么?选材如此,构思、表现形式等也是一样。总之,致力于新发现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都可以是快乐作文的根源。

(四)发散训练法。它是对事物各个侧面、不同层次的具体阐述。这种训练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敏感地发现某一对象可有各种写法,要尽兴而写。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完全可设定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要努力去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他却够不着。于是老师问学生,如果这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该有多少种办法呢?学生们自然会热烈讨论,积极发言,对打结的办法也各不相同。然后教师把握住这一契机,请学生自取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记叙下来。这样,学生们在出主意想办法之后有了一种写作激情,而思考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所写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五)集中训练法。发散和集中是一对挛生兄弟,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无论是过分强调或忽视其中某一点都不足取。而要确定有价值的新发现必须要有相对的集中,若光是莫衷一是,那么也无法确定何谓有价值了。因而在各抒己见之后必须要趋向相对的一致。比如,学生在作文《乐在其中——记一堂××课》时,学生写“开心”“笑声不断”“诙谐”,写“很严肃,但获得很多知识”,“很费气力和精神,却收获很大”都可以;但有一点非常明显,“乐”的内涵必须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有启发、有收益。切不能让学生离开这一内涵泛泛而谈。

四、实践的体会

没有的事,硬要学生感触,硬要学生抒发,作文就变成一件无聊的苦差事。快乐作文就是为了摆脱这一无形的束缚,去开创一番新的天地的。一年实践下来,我觉得如下几方面确实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快乐作文还给了学生一方自由广阔的天地。快乐作文给学生设置一种崭新的学习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可以上黑板写写画画,可以动手作实验,可以随便地互相讨论,甚至也可以眺望窗外的景色„„总之,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全身心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允许他们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情绪,引起他们的写作冲动。

(二)快乐作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在形成写作氛围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兴奋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地与旧有的认识发生冲突,在不断地预测未知,不断地提炼着自己的东西,这其间必然会产生新的内容,体现新的认识。

篇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单纯的知识获取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口语交际作为一种基本的言语交际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纵观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也直接导致学生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想展示的才能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学生便对口语交际课丧失兴趣,更不要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促进学生积极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多都存在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被老师批评、怕被笑话等情况,有时即使想说也不知道怎样说。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学生便会逐渐失去交际兴趣,有的甚至还会形成怯场心理,再也不敢大胆说话。鉴于此,广大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自我介绍、介绍喜欢的节目、郊游感想等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大多有话可说,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奇闻异事等,这样同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

二、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口语交际训练的“序”,形成阶段性教学计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时刻谨记这一原则,将口语交际教学分成了朗诵复述、评论与对话、演讲与辩论三个主要阶段,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真正实现了学生从“张口说话”到“先想后说”再到“现想现说”的提升。首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说”,更要鼓励学生“多说”。其次,严格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范围,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再次,让学生现想现说并且适时接话。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当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加强学生

第 1 页第 1 页 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适时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实践表明,创设一定的口语交际情境,有利于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创设恰当的交流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以“当我独自在家时„„”为主题,让学生先体验“家”(也就是教室)的寂静,然后想一想:假如现在已经是深夜,家里空荡荡的,你会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这时候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你又会怎样做?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闭上眼睛思考、想象,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了一把“深夜有人敲门”时的紧张感受。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很快便畅所欲言地说了起来。

四、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机会,不要仅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交流的机会。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背诗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鼓励学生多与人接触、交流,丰富自身的交际语言,如安排学生去敬老院、商场等场所主动与人交流,从中学会如何得体地说话。

五、改进口语交际评价方式

现在的口语交际评价取向,很多时候停留于“当众说话”,满足于“说得好”,而不关注交际的效果。殊不知,“说得好”只是第一步,会说话不等于会交际,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关注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得体。具体来讲,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评价时,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听说的内容、评价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交际时的行为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能言善辩,但经常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说话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并不是一种得体的交际。除了具备必要的积极能力,学生还必须要有恰当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对此给予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成为有礼貌的、讲文明的现代公民。此外,评价还要关注全体,不仅要看谁说得最好,还要看谁比

第 2 页第 2 页 以前说得好,追求教育公平,让“沉默的大多数”同样有机会得到锻炼和肯定。总而言之,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能力训练,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和复杂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创新口语交际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架桥铺路。

篇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一、研究的背景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

在经过全面听课了解后,我们发现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我们的很多中、老年教师,甚至部分青年教师的观念、手段、方法都还沿袭六、七十年代的“讲授法”、“灌输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书本内容和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为学生营造的是单一性、封闭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如古诗教学,有教师仍采用“教师讲诗意——学生抄写诗意——背诵诗意——检查背诵”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只是机械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给予的知识,把学生变成了应考的机器;

2、依靠学生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学生很少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等终究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等是小学生实现主体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上却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运用。通过与部分教师交谈我们了解到,教师害怕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不应成立的理由有:集体讨论中学生情绪激动,课堂难以调控;集体讨论费时较多,影响教学进度;学生经过集体讨论后,往往有了自己的新见解,产生新主张,可教师面对学生的新见解、新主张时却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将其进行疏导,将有价值的观点纳入既有的教学目标中。透过上面的现象,我们发现其本质是新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深入教师的心

第 1 页第 1 页 灵,教师还喜欢用老思路、老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就是缺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地双向或多向交流,学生扮演着“容器的角色”,等待灌注。长此以往,学生思想产生惰性,个性不能得到张扬。

3、学生的学习内容保守,学习局限于书本范围,学习空间封闭,教室是学生活动、展示的唯一舞台。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但我们的实际情况却是学习内容保守,学生学习局限于书本范围;学习空间封闭,教室是学生活动、展示的唯一舞台。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春景的文章,像《春风吹》、《我是一条小河》、《燕子》、《春雨的色彩》、《春》、《柳树醒了》,部分老师传统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讲春天有多美,读一读,然后请学生背一背,春天在学生脑海中是零碎肤浅的,缺乏自己的体验。可窗外春天鲜活地站立着、游动着、欢叫着、摇摆着;教师仍然是在教教材,学生仍然是习惯上的配角,课堂缺乏一种新鲜活力。

由此,我们认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学校于2019年引用哈佛商学院最先倡导的“案例教学”于各科教学,我们试图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的需要,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激活教材、激活课堂,赋予教材和课堂以新的内涵和活力,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传递预设的知识和观念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对话,建构意义的过程,使学校的语文教学尽快融入新课程中去,真正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案例:又称实例、事例,广义地讲,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的概括和统称。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案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具有求实描述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于相应的案例,并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

第 2 页第 2 页 实与经验作为讨论、研究的依据,经由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探讨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理论基础在于“实践出真知”。它的主导思想是“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不是单纯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操作策略

(一)、建立语文案例教学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

打破原有的常规,建立一整套适合语文案例教学的人性化的教师新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常规,以保证课堂活动的开放与创新。

教师的课堂常规要求是:

(1)课前做好充分的案例教学准备,提前5分钟到教室倾听学生说话,与学生交谈,了解思想动态。

(2)展示阅读、写作、生活场景等案例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符合学生的愿望;展示学生自己的语文案例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3在分析或者小组讨论案例时,必须参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尊重学生的自由的组合方式和讨论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学习、创造。

(4)要时刻注意学生汇报、交流时的语言规范、流畅、情感问题。(5)要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大胆参与、大胆发言

(6)要写好每一节课的观察记录和反思。学生的课堂学习常规是:

(1)课前认真阅读、收集教师指定和同学收集的案例材料,提出问题。(2)课堂上,必须积极参与,口齿清楚,语言规范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路、第 3 页第 3 页 想法和结论,能在与他人的争辩中不断地反思并发现新问题。

(3)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

(4)经常与同学合作完成研究和讨论的内容,小组讨论时能做到不影响别人。

(5)要及时记录同学的、老师的重要观点。(6)课后要及时总结、归纳,认真完成作业。

这些常规要求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题的开始,我们都选择部分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率先实施。

篇8: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青州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大楼……”“我爸做生意,买了汽车。”“我家买了别墅。”……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情。其实这位学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篇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多媒体呈现出来的画面感更强,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心情更为愉悦,这样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愿意去钻研,乐于去学习语文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比起传统的教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它更容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鲜活的教学环境,视频技术的应用使静止的知识灵动起来,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吸引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媒体使语文知识有时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时又像一幕幕变幻多样的图像,这些由静到动的色彩变换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明媚和细雨清风,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将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当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变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适当地拓宽教学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图像和声音动画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时间差距和空间差距,把教学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和处理消化语文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位感官的综合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听觉体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创造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授语文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江畔独步寻花》这首绝句时,教师根据这首绝句强烈的画面感让学生总结其中出现的景物,然后,根据诗句的描述来加以自由发挥,用画笔描绘出这一景象,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结合诗中内容和自己的适当想象进行创作,创造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既掌握了教学内容,又感受到了的语文的美。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这样单调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弊端,它把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画面和知识通过图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得到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些难点的知识就会在轻松的心态下不知不觉被掌握。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学生在课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复习和巩固,不但能够使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还能更好地巩固,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语文教学的意识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课文内容,然后结合画面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来畅所欲言,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通过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由最初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讨论交流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条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和安排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了解基本的语文知识,课上再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学生需要的各种教学信息,学生结合这些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析、探究,最终达到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结语

篇10: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范文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南朝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即教师要披文入情,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晓畅的教育语言,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三方情感——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呢?

一、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情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第一次抱母亲》中那催人泪下的母子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那强烈的思乡情,“西湖”的静美淡雅;“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情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亡国之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概;“不要人夸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坚贞自守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掘这些情感因素,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这些情感,“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并且能用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设计导语,牵动学生情

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主要的一环。比如在讲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用这样的言语导入:“古代宫刑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而有一个人受到了宫刑,但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寥寥数语,如投石

第 1 页第 1 页 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引住了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教学《桂花雨》时,我饱含深情地说起:“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以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临海而吟‘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同学们,我们也有远离故乡的时候,你曾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去体味作者传达了怎样一种乡土情结。” 教学《二泉映月》时,学生通过多媒体聆听《二泉映月》,教师在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旋律中,展示阿炳艰难生活的图片,一下便让学生进入对阿炳的同情中,老师再以精悍的几句评语作结,便能将学生导入同情阿炳悲惨的遭遇,敬佩阿炳的音乐才华之中。

三、表情朗读,激发学生情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儿诵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无需琐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鼎湖山听泉》、《九寨沟》、《烟台的海》、《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草原》通过朗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脑海出现: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愿久立,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让人想坐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

第 2 页第 2 页 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四、斟酌字句,体味作者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爱如茉莉》)一个,“直奔”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而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感情,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浓浓的真爱,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却情真意切,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学生。再如句子——“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理想的风筝》)如重锤撞击将一个身患残疾而乐观向上的刘老师深深地镌刻进了苏叔阳的心灵,表达了苏叔阳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类似以上重点字句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做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石榴》这篇课文,我采用招聘导游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热爱、赞美家乡,为家乡的特产石榴而自豪的感情,学生经过这样入情入境的表演,能够直接地体验到文中的情感,使学生的心境与课文的情景融为一体,进入“景美、语美、情美”交融的境界。对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像人物的音容

第 3 页第 3 页 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教授《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让学生当堂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激发学生做人要向公仪休一样大公无私。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六、启迪联想,触摸作者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来丰富补充作品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的情思化为学生可触摸到的真情实感,例如在讲《爱之链》时,当学生读懂了主人公——乔依的高尚人格之后,我适时发问:在历史和现实中,你还能举出具有乔依一样高尚品格的人吗?一句话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或凝目沉思,或低声交流,很快便举出了大量人物,并争相表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由此,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也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构成了语文教学丰富的情感内涵。语文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所富有的特殊情意性决定了它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灌输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努力通融三方情感,拨动情弦,一往情深,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

上一篇:中秋亲子活动方案下一篇:民政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