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2024-07-31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精选8篇)

篇1: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家塘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 雷锋4岁时,爸爸被反动派和日本军活活打死。哥哥弟弟因无钱医治也先后死去。为了生计,妈妈给地主家做女工,受尽了欺辱无处申诉。中秋节的一天,走头无路的妈妈悬梁自尽了。雷锋回到家一看,抱着妈妈的遗体哭啊喊啊。妈妈再也听不见儿子的呼唤。这吃人的旧社会逼得雷锋家破人亡! 这两年中雷锋失去了四位至亲至爱的亲人。不满7岁的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他,上山砍柴,补贴生活,有一天可恶的地主婆说砍了她家的柴,夺过砍刀在他手背上连砍三刀。从这以后他立志要报仇。 1949年8月,他的家乡解放了,来了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解放叔叔。没过多久他成了少年儿童先锋队员。又当上了按钢工人,又成了保卫祖国当了接放军战士,年仅二十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先锋队/成了一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雷锋入队两年来记过无数次二等功,多次受团营嘉奖。 1962年8月15 日,在一次拉施工器材时,由于下雨路滑,汽车拐弯时碰到了一根方柱子,砸到了正在全神贯注指挥倒车的雷锋。 读了这本书我讨厌可恶的旧社会和日本军的侵略,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长大以后一定要保为祖国。

篇2: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雷锋叔叔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但平凡的我们要像雷锋一样,不能虚度光阴。

雷锋叔叔是一个普通的运输兵,然而他在忙碌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的空余时间来看《毛泽东选集》,不管是在工地上,还是在工人俱乐部看电影的前后,他都会坐在位置上专心致志地看着这本书,他曾经说过:“时间短,看一页是一页,积少成多,学习,不抓紧时间是学不好的!”每当我感到学习辛苦想偷懒时,雷锋刻苦学习的精神就鞭策着我,鼓励着我。

在烈日下,雷锋叔叔忍着肚子疼痛,帮助建筑工人推砖,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背。在暴风雨中,他一只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搀扶着老人,他唯一的雨衣也披在了别人的身上。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的,这就是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要学习雷锋,即使祖国是一片沙滩,我就要成为沙滩中的一粒沙,我要努力充实自己,助人为乐,向雷锋叔叔学习吧!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当一个“小雷锋”。假如捡到了钱包,我会毫不犹豫地交给警察叔叔;假如同学遇到了困难,我会主动帮助他;假如我看见行走不便的老人,便会搀扶他过马路……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螺丝钉”精神,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四有少年。(范刘沐慈)

★ 读《长征故事》有感作文

★ 读水浒传有感600字作文

★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600字作文

★ 读《螳螂捕蝉》有感作文600字

★ 读《朝花夕拾》有感600字作文

★ 读茶花女600字有感精选

★ 读简爱有感600字

★ 读《三毛流浪记》有感600字

★ 读名人传有感600字

篇3: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这本书写的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自1949年建店至今63年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故事不多 (全书116个故事) , 但却似“一滴水见太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及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第一”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建国后第一家开市的国营零售商店, 更重要的是她开市后, 创造出许多第一, 在全国商业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站在领先的地位, 黙黙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物资商品奇缺, 投机倒把横行, 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一些投机商人兴风作浪, 刮起阵阵狂风, 市场完全处在资本主义势力控制之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刚满20天, 一个国营零售商店——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即后来第一百货商店) 破土而出。

第一家国营零售商业, 前无样板, 旁无道伴, 面对资本主义势力, 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 迎接挑战, 维护人民利益, 壮大自身力量?主要是他们按照中央政策、方针, 确立了一条经营宗旨:为人民服务。它成为每一员工的行动指针, 成为商店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商店所表现出来的经营风格、商业行为、工作作风、服务精神, 都是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平等待客, 货真价实, 买卖公平。商店陈列商品都是明码标价, 有货有价, 实标实卖, 没有上级通知不变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新鲜, 对国营商店就另眼相看。

商店开业不久碰到两件事情:一件是1949年10月下旬, 全国各地相继解放, 工商企业逐步复业, 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市场需求增长, 各地游资大量进入上海, 冲击上海市场;另外, 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对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封锁, 迫使海上运输中断, 出口商品压库, 进口商品断货, 外汇告急, 原料短缺;一些投机商人乘机倒腾, 他们从抬高“两白一黑” (两白指粮、棉, 一黑指煤炭) 价格开始, 掀起了一场物价大涨风。新建的日用品公司被要求投入了为平息这场风浪之战斗 (称为“两白一黑”之战) , 根据上级指示的部署, 门市部主要是配合花纱布公司做好棉布的供应, 把市场稳定下来。按照统一行动计划事先集中资源, 对外保密。到了指定的时间, 把库存中棉布以比市场低15-20%的价格, 连同呢绒一起, 全部投放上市供应, 一下子把消费者紧张心理消除了。一些私营商店见此情况顿感存货不卖会吃亏, 也跟着国营“门市部”出仓投放上柜, 不敢再任意提价。这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第二件事, 1950年春节前几天, 2月6日夜晚, 杨树浦发电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即“2·6”轰炸) , 市区断电, 一片漆黑, 居民紧急求购洋烛照明。一些私营商店抬价供应, 4000元 (旧币) 一封 (10支) 洋烛抬高到7000元。就在这个时候本已打烊的国营日用品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齐心一致, 加班上岗, 拉开店门, 设立专柜, 集中供应照明用品, 不提价, 不限量。洋烛仍卖4000元一封。有位顾客感到惊奇, 就问“今天来买的人都是求货心切, 提点价不会有意见, 你们不想多赚点钱吗?”营业员回答“我们是国营商店, 岂能昧着良心赚黑钱。”顾客明白了, 国营商店是为保障供给而开,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这两件事不仅对新生的国营商店来说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对顾客来说也是实际体会到国营商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益, 保障人民生活。有人就把她称作是“我们自己的商店”、是“特价的标准钟”。买东西到“七重天”。第一家国营商店成了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开业一个月, 营业额竟占了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营业额总和的60%。“初出茅庐”就争得了“三个第一”:顾客流量全市第一;服务质量全市最好;营业额全市最高。

第一百货商店为人民服务, 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贯穿着事事处处。本书撰写的116则故事, 鲜为人知, 虽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有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 但读来仍很新鲜。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我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期”, 商品供应全面紧张, 粮、棉、油、煤凭票定量基本保障, 日用百货商品有部分品种虽然也凭票证, 但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百人一票 (买1件) , 大多数消费者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上海一百”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就地买不到所需的商品, 集中奔向“一百”, 要求第一百货有更多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 上海一百是全国第一大店, 是向外展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情况的窗口, 商店橱窗出样必须丰富多彩, 货架、柜台陈列必须饱满, 不允许“开天窗”。这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一起, 焦点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他们知道, 有货就能保障供给;有货就能使货架不开天窗。找寻货源, 增加供应成为“为人民服务”最主要最实际的行动。出现了《大江南北找货忙》, 开展以旧换新, 挖掘铝锅原料, 增产铝锅;甚至连柴爿店也不放过, 从柴爿堆里找出可用作家具的木材, 增产民用家具。人人动脑筋, 个个找货源, 使很多商品“变无货为有货”, 货架、柜橱永不开天窗, 顾客在别地方买不到的商品这里可以买到。

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进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最初消费者不敢问津, 仅过几年就成了居民普遍追求的最吃香的商品, 排队争购。尽管采取发券、凭证预售等办法, 却始终阻挡不住汹涌竞购的浪潮。尤其是彩电, 当时第一百货货架上陈列的彩电琳琅满目, 但这些彩电早已是“物有其主”, 专业公司已发出票子, 有票才可购买, “有钱无票莫开尊口”, 每天不知有多少人, 站在彩电柜前, 望机兴叹。有的青年男女天赐良缘, 已到“择吉行礼”, 万事齐备, 独缺一只彩电;有人分到新房, 因为没有彩电, 推迟乔迁。彩电!彩电!面对消费者对彩电的“渴望”, 第一百货经理心头同样焦急:想什么办法, 能采购到更多彩电, 让消费者高兴?

改革开放了, 他们就试探着同工厂联系, 实行厂店挂钩, 直接向工厂收购增产的彩电。他们把上海生产彩电的四家工厂都邀请来店, 双方座谈。谁知“一店”把厂店挂钩的设想一提出, 四家厂齐声赞同, 并表示立即行动, 每厂都从计划外增产的彩电中挤出50台, 供应“一店”。这样“一店”不仅一次就拿到200台彩电, 而且以后能够经常供应。这样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由此被打开了缺口, 鼓励了“一百”放开手脚, 闯关夺寨, 敢闯“禁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开始不受计划经济限制, 扩大自行采购, 市内不足跑市外, 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就找合资企业……毛线, 供应紧张, 沪产名牌分配不足, 厂店挂钩挂不上, 就往市外跑, 找外地生产“吃不饱”的毛纺厂, 按照沪产毛线质量标准, 定牌监制, 独家经营;同外地名品厂建购销关系, 采购到上万台名牌冰箱, 有青岛海尔、广州万宝等等, 借了上海展览馆举办万台冰箱展销会, 不限对象, 不发票证, 公开销售, 轰动了全市;挖掘场地潜力, 腾出非营业场地, 建立五楼商场, 成立博览厅,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 举办了一个以“你好, 香港”为题的香港 (商品) 博览 (展销) 会, 展出的商品多数在上海是第一次看到, 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销售之旺情况之盛令沪、港双方都感意外。

这些举措都反映了第一百货敢作敢闯, 敢为人先, 但这并不说明“一帆风顺”不担风险, 不遇阻力。成都个体户杨义安, 以其创制生产的尼龙花边蚊帐, 用料新、造型美、款式多、质量优, 畅销海内外, 发了财, 人称杨百万, 在成都开了两爿“杨百万蚊帐商店”, 人气很旺。上海一百闻讯, 就找他商谈, 愿同他合作, 在一百设专柜, 销售杨百万帐子, 双方一谈就成功。专柜成立, 商品一出样, 引来顾客涌动, 消费者尽赞“帐子新颖艳丽, 让人喜爱”。这本是好事, 谁知却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市百一店不顾政策, 堂堂国营大店却与个体户合作, 不怕失身份”, “国营大店个体户合作是见利忘义”。有人反映到商业一局, 也有人反映到市政府财贸办, 最后甚至捅到北京, 中央领导机关还来电询问:“上海‘一百’同个体户合作销售蚊帐这件事有没有?”回答“有”, 并且汇报了销售盛况和消费者的称道, 最后中央领导机关的意见是“既然已经搞了, 就一定要把它搞好, 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至此, 这个关闯过去了, “一店”职工心头上的石头落地了。像这样的波折不止一次, 如建立妇女用品廊, 经营“比基尼”引起的争论、“涂口红的风波”等, 说明每搞一项改革, 哪怕是个小的改革、创新,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百货为什么心无顾虑敢闯敢干?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偌大的一家商店,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顾客进出, 要做数以百万、千万计生意, 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一点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商店多听取消费者意见, 以利改进商店工作。商店就成立了一个“热心顾客信箱”, 把经常关心、爱护、支持市百一店的一些老顾客组织起来, 定期开会, 听取他们对商店的意见, 并要求他们经常对商店监督、来信来访, 商店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为了解决顾客与各楼面商场发生的矛盾, 楼面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店专门设立一个“总经理服务台”, 挑选几位精明能干的业务干部、劳动模范, 轮流上服务台值日, 按照总经理授权, 当一天“总经理”, 处理消费者来访的各种问题。根据商店党委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商店要实现“三个一流” (一流商店、一流环境、一流服务) 的要求, 1991年春, 上海一百又出了一项创举:请农民来做客。商店派了车子到南汇县把部分干部、先进生产者和一部分从未进过城的老农民都请了来, 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陪同他们参观商场、购买商品, 这又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农民乘过自动扶梯, 买了大包小包商品, 高兴劲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逢人就夸市百一店, 《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引来各地农民都到这第一大店购物游乐。

1994年为迎接建店45周年, 商店党委从“为民、便民、利民”出发, 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动脑筋出主意, 献计献策, 把服务水平推上新台阶。全店职工集思广益, 提出了以“让顾客满意为中心”, 对顾客购货实行全过程服务 (即“售前创放心, 售中送方便, 售后保安全”, 商店各商场各柜组提出来便民措施、为民服务项目超过百项, 最后确定其中一百项列入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的实施项目, 称为“一百满意工程”, 其中许多项目是第一次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 国外产品的引进, 上市的商品升级换代, 现代产品要求现代服务, 单靠营业员“脸上笑眯眯, 说话很和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要求熟悉现代商品知识, 使用、维修、保养技术。所谓“全责服务”, 营业员对出售商品不仅管卖, 还要管修、管使用。“一百满意工程”很多新的项目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它的实施使人赞叹, 也令顾客分外满意。

“一百满意工程”的实施, 对顾客的服务可以说面面俱到。但绝不能说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矛盾, 没有争议。不是的, 争议还有, 矛盾还时有发生。争议多的是对待退、调货的处理和谁更应该承担责任。原来双方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互不退让, 矛盾不能化解。商店职工在制订和实施“一百满意工程”中感到前提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商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对处理顾客的退、调货确定了“三项原则”, 即可退可不退的以退货为主;可调可不调的以调换为主;顾客利益与商店利益有矛盾以照顾顾客利益为主。为确保“一百满意工程”如实执行, 商店拿出“三个10万元”成立三项基金:商品质量检测基金;退、调货基金;理赔货基金。至此营业员思想更解放, 一切从为人民服务出发, 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商店服务越周到, 越能招徕更多的顾客的回报。从改革开放后商业零售额列入国家统计范围起到1993年, 上海一百销售额连续14年列为全国第一。

篇4:读刘胡兰的故事有感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将大批干部转移上山。當时,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自己坦然躺到了铡刀下。刘胡兰烈士牺牲时,还不到15周岁。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这个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流传开来。随后,毛泽东主席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刘胡兰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刘胡兰穿着破旧的衣裳,双手叉腰,怒视着敌人,眉梢眼角间透着坚定与刚强。

轻轻合上书,我迟疑了。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是什么力量使她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战友?是信念,是她对党的一片耿耿忠心啊!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无忧无虑地活在当下,没有了战争,大家都团结友爱,和谐互助,可是,我们不能忘了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来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我们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们从一粒粒幼小的种子培育成高大的树木,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刘胡兰同志这种不屈的斗争精神,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也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刻苦学习,从点滴做起,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的贡献。

篇5: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歌伴随过许许多多的人度过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读《雷锋的故事》有感作文600字。老师经常告诉我们,3月5日是学雷锋日,要学习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也不曾忘记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人们真的都没忘记雷锋吗?有些人总在3月5日才想起雷锋,有些人认为雷锋就是一个只会帮助别人的傻子,读后感《读《雷锋的故事》有感作文600字》。但我认为,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雷锋精神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读了《雷锋的故事》,会让我们感动、会对我们有启发,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响亮而熟悉的名字,这个使人倍感亲切的名字,会让我们对雷锋的精神一生不忘!

读了《雷锋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雷锋,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也有缺点,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想,他也有面对困难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大家不要忘记,他去世时才仅仅22岁。但正是他的平凡,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的精神,他先人后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他为人民服务、做了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则更显的闪亮。

雷锋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不能忘记他的傻子精神,更要学习他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不论什么时候,雷锋精神都不该被遗忘,应该永驻人间!

篇6:读雷锋故事有感600字

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还不到七岁的时候,失去亲人成了孤儿,是好心的六奶奶收养了他。他从小就想当兵,为父母兄弟报仇血恨。雷锋长大后,光荣地当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家都说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记得有一次,雷锋出差到沈阳,在火车上看见一个老大爷蹲在车厢门口,他赶紧走过去扶起老大爷,给他让座。雷锋又转身去列车员那里,拿着扫把和抹布开始打扫车厢,从车厢这头打扫到那头,累得满头大汗。可他一点也不知道累,放下抹布又给旅客们倒水喝,就这样一直忙到下火车。到了沈阳后,走在路上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背着个大包袱,拄着棍吃力地走着。雷锋上前接过老大娘的包袱,扶着老大娘往前走,一问才知道,老大娘要去找儿子。雷锋连忙说:”老大娘我们是同路的,我送您去找儿子吧。“一路上,雷锋对老大娘照顾的无微不至,周围的人还以为他们是母子俩呢!雷锋按老大娘给的地址,边走边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老大娘儿子的家了。像这样的好人好事,雷锋做的数也数不清,他从来也没留下姓名,只说:”我叫解放军,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从今以后,一定要向雷锋叔叔学习,要乐于助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外还有一件值得我学习的是,雷锋叔叔非常节约。有一天,他和团长一起散步,在路上看见一颗歪七扭八的钉子,雷锋就把它捡起来放进口袋里。团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要把这个钉子修好重新用。“雷锋就这样不浪费国家的一分一毫。他自己的衣服和袜子,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直穿着。我从雷锋叔叔的事迹中受了很大的教育,决心向雷锋叔叔学习,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学会洗衣服,学会做饭,缝补自己的袜子。

在去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地震灾害后,我们全国人民都向灾区的人们献出一份爱心,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我比起他们这些英雄还差很远,但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努力!

篇7: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六(1)班 廖一诺

指导教师:孙林萍

雷锋,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可是他的精神让人敬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很久很久,但那名字却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中。雷锋的故事,听在耳中,感动在心。

人们常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乐于助人,那钉子般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工作中的他,是一个兢兢业业人;学习中的他,是一个争分夺秒的人。他经常利用剩余时间看书学习,做笔记。雷锋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不能以工作为借口,不去看书学习,模板上一个孔也没有,那为什么钉子能钉在上面呢?只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挤进去。”他就是用钉子般钻研的劲,在不断地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己。

是呀!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写作业时,咬着笔头,发起了呆;上课时分,望着窗外,快乐神游;阅读书籍,仰望天空,无限畅想……我们还经常抱怨,学习太忙,作业太多,没有时间;我们还经常诉苦,任务太多,压力太大;我们甚至经常埋怨,要求过高,严格过度……是呀!当有一点时间时,小脑瓜考虑的是:怎样休息?怎样躲懒?怎样玩耍……与雷锋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呀!时间需要挤,一点一滴地挤,一分一秒地挤。也许一天挤出一分钟,一星期就能挤出七分钟,一个月就是二十八分钟,那一年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算这笔账吧!雷锋说过:“时间是有限的,为人名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那我想说:“时间是有限的,认真学习是无限的,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去吧!”

篇8:读《雷锋的故事》有感600字

观其书, 阅其文, 如见其人。该书作者布鲁诺·内特尔 (Bruno Nettl) 1930生于布拉格, 1939年到美国居住, 在印第安那大学 (1953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与密歇根大学就读, 是现在在世的最有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他的授课生涯是从韦恩州立大学与德国基尔大学开始的, 1964年之后快要退休的布鲁诺从始至终在地处厄巴那-香槟的伊利诺伊大学任教, 用音乐教授与人类学教授的身份教授民族音乐学。他的田野调研的重要经历是在以下几个地方完成的:蒙大拿州的黑足人区域;伊朗德黑兰;印度马德拉斯 (目前的金奈) 。他一生编写过多部著作, 而且作为民族音乐学协会的前任主席 (1968-1970) 以及该协会刊物《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和《传统音乐年刊》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的主编 (1961-1965, 1998-2002) , 他被芝加哥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授予了名誉学位, 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一、内容概要

这一书主要包含31个论题与理论被分散在全书四个部分里, 内容主要涵盖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阐释、音乐的共性、音乐的多样性、多类音乐的对比探究、田野调查的相关内容、音乐民族志、音乐里的性别元素、各类音乐划分系统等等许多层面的调查和探究。除去以上的之外还由作者中文版序、原书序言、参考书目、索引、附录 (作者自述与校订说明) 、附论 (内特尔:从“29个论题”到“31个论题”——民族音乐学写作和话语二十五年之间的变化) 等总共10个部分构成。

整本书通过学界十分具有争论的观点与理念作为切入点来看待民族音乐学, 归纳历来与新兴的大量的学者看法, 加入作者的自身观点与评论, 而且利用作者本身在北美大平原印第安文化、波斯、印度南部与西方古典音乐里展开的田野调研作为辅证, 不仅能够看成是一系列小规模民族志的集结, 还能够看成是一部大规模民族志。其框架为:第一部分的9章论述学科基本概念, 相当于民族志的引论;第二部分的6章描写了田野工作的每个方面, 叙述了调查经历;第三部分的9章在文化的整个构架中进行论述;第四部分的7章以多元视野讨论一些详细的范畴。以上四个部分又包含了许多个小个案, 收纳了很多个小故事, 这些故事开头均是用对比的视角这样的互文性连贯起来, 能够看出, 作者善于用对比的视角来连贯全文, 作者本身调查的四个范畴均是有涉及到比较:印第安黑足人土著音乐, 伊朗德黑兰古典音乐, 南印度古典音乐, 和母语氛围里的西方音乐文化。作者将以上四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放于相等的位置进行比较, 不仅比较共性, 还比较区别, 在互文构架里强调世界“全部音乐都是平等的”的意义。

二、著作特点

全书的体例和写作手法都是以一个个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来展开论述, 这样的写作方式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假如把这一本书看成是一个民族音乐学盛大的晚会的话, 作者就像是盛会的主持人, 而参加盛会的来宾们就是那些民族音乐学界和参与过民族音乐学探究的学者、田野调研里的讯息给予者和所调查的各类族群的人们。

(一) 采取说故事的方式用生动的口语叙述田野工作的过程。描述里插叙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小说体也偶尔出现, 让读者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专业的学术著作, 同时也像是一部探险小说, 可以跟随着作者的描述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当时调研的所感所思。内特尔讲述了一个音乐人类学家对音乐的观察, 在“局外人”和“局内人”这两种身份中自由的转换, 他试着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事情使得读者们能够理解书里所要表达的一些学术探究理论, 将本来古板无趣的单纯的学术理论运用人文叙事的写作方法使其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因此使得观看此书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当中, 也将读者群扩大到了普通的百姓, 让他们也愿意了解更多相关的学术理论。

(二) 串联整篇文章比较的角度, 使用了巴赫金所谓的对话体的叙述文体。对话体强调意义的创建是一种非静态的历程, 和互文性及意义的延异产生共鸣。汤亚汀认为“对话”也有多层面及多种意义, 从详细到隐喻式的层次分别是“1) 具体场景的对话;2) 设问式对话 (自问自答) ;3) 对立观点所产生的辩驳;4) 局外-局内的对话;5) 学科历史和现状的‘对话’;6) ‘29个问题’与‘31个问题’所形成的‘对话’。”前面三类体现的是微观的详细文体与修辞, 后面三类即是宏观的串联整本书的广义隐喻式“对话”。这之中最关键的串联性“对话”, 也就是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与这一地区的文化局内人间关于特殊文化“文本”不一样理解的对话, 体现了两者对于相同问题不同观点的差别与矛盾。内特尔认为这体现出来的差异与冲突不仅是对立, 同时也为互补, 实现两类意义系统跨越文化交流的有效目的。

三、结语

该书在国外被用作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教科书使用, 但文字语言却并不拘谨刻板, 作者带着跳跃性的思维, 通过民族志描述与对比说明等方式, 用作者具有的特殊的口语描述文体与一类文学性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进展与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和西方文化的故事。成功的描绘出了西方尤其是北美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学”是为何物, 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音乐家和学者关于本学科的看法, 认识到与西方民族音乐学家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兴趣更多在于中国自己的传统而非跨文化的国际研究。

该书虽然是一本纯粹文字性的著作, 这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民族的民歌与在田野工作里记载下来的每个民族的音响, 让人略感不足的是只用文字进行了描述, 如果再附有相关的图片和音响的话, 将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生动的了解著作中所描述的不同的音乐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但放眼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 作者将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觉悟融合到一起, 文章中说理不仅仅存在理论的思索, 还有这鲜明的第一手田野考察的佐证, 让人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他将全球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做考察主体进而得到立论, 从而为我们构建了各个地方性知识, 拥有某种程度的普遍适应性, 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展开学科研究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美]布鲁诺·内特尔.闻涵卿, 王辉, 刘勇译.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初中生感恩日记400字下一篇: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