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2024-08-26

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通用6篇)

篇1: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摘要】执行难是指生效法律文书成为法律白条。表现在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财产难查、被执行财产难动。执行难造成了社会信用和法律救济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权威。制定一部独立的民事执行法,完善法院执行体制,建立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综合治理的制度模式是解决执行难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执行难;法律救济;制度模式

所谓的执行难,简而言之,即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实际、有效的履行,案件裁决书成为法律白条。

“执行难”一直是法院工作中的难点,执行难的常规表现形态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被执行人经济困难,无力还债:被执行人逃匿或隐藏转移财产;有关单位协助不力或拒不协助.甚至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出主意想办法逃避执行;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停业后无权利义务者,也没有遗留财产;法院之间司法协助不够,委托执行难以落实;被执行人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甚至钻法律的空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和阻碍执行工作等等。这些问题仅靠法院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扭转和克服的,它有待于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除此之外,还有因裁定违法、执行违规而带来的问题,包括严重超标的执行、执行案外人财物的;任意变更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或案外人滥用强制措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等。

一、民事执行难造成的危害

1、它导致了社会信用的缺失,如果法院的作出的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人民将不再信赖法院和法院的判决书,也不再畏惧法院的强制执行,这等于变相鼓励违法。

2、造成法律对公民个人权利的救济缺失,会促使公民被迫从公力救济向私力救济寻求保护,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民事强制执行这种公力救济落实不到实处,会促使人们丧失对公力救济作用的认同感。

3、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权威。

二、民事执行难的成因分析

1、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1)民事执行制度的不足

包括执行方法上的欠缺和被执行财产分配制度上的欠缺。据国外经验,在房地产等领域,可以引进强制管理制度。强制管理制度,是执行机构依法选定不动产的管理人,对不动产行使管理由管理所产生的收益,用于偿还债权,这样就可以解决我国当前的这一难题。

在处理多头债务的执行时,我国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很容易引起执行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2)债权人保护制度的不足

我国债权人保护制度构建中,出现了三个问题:①法定优先权在《担保法》中有所缺失;法定优先权,是指特定债权人直接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者特定动产、特定不动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②有关判决优先权的缺失,判决优先权又被称为司法上的优先权,我国的债权人可以申请进行诉讼前、诉讼中和执行中的财产保全来保护其债权,但仍有其不足之处,使得没有人愿意主动申请保全财产,最终带来民事执行难的困难局面。③《公司法》中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不足,修订后的《公司法》虽然有了一些在保护债权人方面的改进,但还是存在缺陷,比如在公司清算前非法处臵财产如何确定其效力、欺诈债权人的责任如何追究等问题都缺少相应的处理办法和规定,形成了制度上的盲区。

(3)我国破产制度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现债权的。执行程序强调对特定债权人的债权的保护,即通过人民法院执行机构的执行工作,保护单个债权人的利益。而破产程序是概括执行,强调对多个即全体债权人的平等保护。虽然,两者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过它们对保护债权人的债权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破产程序的有效运行,执行程序也会形同虚设,反之亦然。现实中,申请破产的案件是相当少的,而大多数是在申请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受偿,而在很多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者已经是资不抵债。这种使特定债权人部分受偿的做法是不法当然也是不妥的,使其他为申请执行的债权人不能通过合法的破产程序得到赔偿。

2、法院执行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法院系统构架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院系统没有独立的财政权。简单地说,就是法院在经济上不独立,使地方政府有干预法院判决和执行的筹码。其次,法院系统没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法院中的领导干部的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审判人员也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对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也由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掌握。这样,法院不能对立思考、独立完成执行工作。

(2)法官的独立性不够

①在法院中,执行庭法官始终是以法院工作人员而不是以法官个人身份出现在执行程序中,他们对外代表法院履行职权.但却要受院方的控制,院方又常常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②法院内部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执行法官的不独立。由于案件层层审批,大量案件的执行由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执行的好坏不能与执行法官个人的责任联系.即使不能执行,也往往找不到负责任者。

(3)法院执行体制的不健全

首先是执行机构设臵的不健全。《法院组织法》没规定专门的执行机构;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各级法院都“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执行机构,说明执行机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其次,法院执行人员的法律定位模糊。执行员是属于审判人员还是其他人员呢,这在性质上很难界定。因此,法律对执行人员提供有效保障,至少是为其正名,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执行权的行使过于集中化。在法院的实际执行工作中.包括执行的审查权、纠纷解决权、复议权、命令权、调查权、措施施行权等执行权,都由同一个执行机构行使。各案的执行由承办的执行员独办,权力过于集中。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执行权力的过于集中,必然会造成执行权的滥用,不但会造成“执行难”.还会造成“执行滥”。

最后,便是没有统一的执行体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资讯、房屋抵押、逃匿通缉、关系人员、公司破产等资讯。增强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开展信用道德教育,增强社会群众的信用意识。

4、建立社会综合治理的制度模式

检察机关要坚决执行民事监督制度,将各级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违反律法规定或执行活动违反法定程序的:不依据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的被执行人和执行标的,严重超标的执行,或者执行案外人财物的;任意变更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或案外人滥用强制措施,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等作为监督的重点范围。

建立执行案件的信息库,加强执行中的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确立数据开放制度。可实行“悬赏执行”,采取上网公告、街头宣传、散发资料、媒体曝光等手段促进执行工作的社会化和信息化。

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对确实不能执结的,法院可在征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立“执行难案救济金”专门帐户,对救济的条件、审批程序、救济金筹集的方法、方式、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有效救济。

相信只要全社会上下都能够关心、支持执行工作,经过法官们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执行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执行难”与民事执行制度的立法完善——关于制定强制执行法和执行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EB/OL].下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

[2]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1.

[3]陈孝铭,著.刍议“职权主义”困扰下的执行.7-作U].福建审判,2002,2.

[4]沈德咏.人民法院执行实务

一、人民法院执行实务二[M].知识产权出版社.

篇2: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作者:章辉

当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随着执行工作体制与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执行工作环境大为改善,执行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化解。但是,我们在审判、执行实践中发现,在不断创新执行工作机制的情况下,执行工作又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被执行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千方百计规避、逃避执行的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导致执行难的重要因素,严重破坏法律秩序,损害司法权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研究对策。

一、主要表现

一是外出躲债,一走了之。有的案件经法院审结法律文书生效后,义务人对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作出具体交待,即外出务工且地址不详,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被执行人难以找到;有的被执行人拿到法院判决书以后“昼伏夜出”,造成下落不明的假象,执行过程中寻找其人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有的案件审结后,被执行人知晓案件审判结果于己不利,为逃避债务,随即变更联系方式及居住地址或拒接电话。被执行人不露面,又无法查到被执行财产,剃头挑子一头热,案件必然难以执结。

二是机制不畅,无整体合力。协助执行的机制不顺畅,调查取证难度大。在调查取证执行过程中除工商、银行部门基本能配合进行常规调查、查询等工作外,其他如劳动、会计事务所等部门配合意识差,大多不予协助外地法院工作,给执行带来很大的难度。委托异地法院执行的工作机制不完善,法院系统内部未形成整体合力。委托外地法院执行的案件基本石沉大海,不了了之,造成申请人不同意将符合移送条件的案件移送外地法院执行或长期缠访。异地执行求而无助时有发生,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法院对外地法院的执行求助要么应付,要么规根本不与理睬,以致外地法院执行人员无可奈何。

三是制度不健全,难以操作。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使得民事执行法律进一步健全,但是还不足以完善。比如限制高消费确实没有可操作性,实践中很难得到落实;夫妻一方所负债务,存款或其他财产却在另一方名下,执行其财产无明确法律依据,夫或妻往往以此逃避债务。

四是滥用权利,恶意申诉,无理缠访。实践中,有的被执行人及其代理人、协助义务人、案外人为了拖延时间,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因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想尽种种理由千方百计申请再审或利用执行异议制度进行恶意申诉;有的被执行人笃信上诉不如上访,在用尽所有法律程序皆不能推卸责任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以不服裁判为由,找各级领导机关进行上访或信访。

五是隐匿财产,难以寻找。被执行人逃避、规避执行的方法多种多样,想方设法隐匿财产是主要手段之一。有的化名存款、挂名臵产、账外设账;有的借企业破产、改制、重组、转让等名义金蝉脱壳,悬空债务;有的外商注册公司通过关系揽到一个工程后,只做“一笔业务”,注销公司,人去楼空等。

六是涉及招商引资建筑工程案件难以执行成为新的热点。有些招商引资工程(尤其房产开发)或拖欠民工工资,或拖欠货款,或拖欠工程款,或存在工程质量问题等等,纠纷不断。外来开发商待工程一完工就撤回原地或随即将公司名称、法人变更,原公司注销,对其债务不作处理。在这些案件的执行中发现,他们工商登记注册的有关信息与实际营业的有关信息根本不一致,有的人已去世多年,但工商注册登记(年检)还是法定代表人;有的根据工商注册登记地址根本查找不到公司实际所在地,案件审判时均公告送达法律文书,执行过程中既找不到公司住址又无法查找其财产。七是申请执行人无诉讼风险及执行配合意识。有的申请执行人拒不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下落或财产线索,也不管对方当事人履行债务能力如何,只凭一纸申请,就千方百计找法院拿到钱,把风险转嫁给法院,自己没有承担交易风险的意识,案件一旦不能执行到位,便把责任归结于法院而上访;有的当事人发生纠纷后,不及时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或即使采取了保全措施,也只是形式上的保全,其实质上没有形成法院或有关部门对保全的财产实行有效的控制,保全措施不到位,案件审结后无法执行。

二、原因分析

一是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受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长久的封建统治使国人缺乏法治意识,改革开放三十年,依法治国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国人对法律权威的尊崇不足。

二是诚信缺失是主要症结。我国历经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变迁,国人从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凭个人身份证可走遍全国,周游世界,来去自由,人口流动频繁,个人逐渐失去关系纽带的制约,社会诚信度下降。

三是法律制度不完善使不法当事人有机可乘。公司、破产法律不健全;社会征信系统没有真正建立;执行立法滞后,对恶意逃避执行或协助逃避执行者的惩戒措施缺乏威慑力,操作性不强,责任难以追究,当事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执行法官仅有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而无能为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作祟,给逃避、规避执行提供了条件。

四是执行工作机制不健全,法院内部工作衔接不顺畅。人民法院实行立案、审判、执行相分离,有利于审判队伍管理,加强法官党风廉政建设,但是三个环节衔接不到位现象突出,审判案件的法官只管案件裁判不考虑案件执行。诉讼财产保全措施运用较少而且不到位,执行财产查控手段不丰富,措施不够有力。

五是执行人员素质不高,执行不力,司法公信力不高。目前,基层法院执行人员大多由司法警察、军转人员组成,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加之业务学习培训不落实,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执行工作之需要。执行人员长期从事执行工作,轮岗少,厌倦、无所谓心理严重,工作方法简单,执行措施不力现象突出,遇到复杂案件无计可施,执行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

三、应对策略

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民众道德素养,树立诚信风尚。全社会要深入开展依法治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诚信教育,树立法制观念,严格道德约束,积极倡导诚信风尚,自觉遵从法律,维护司法权威。

二是尽快建立执行工作快速反应机制。被执行人难找是困扰执行人员的主要难题,是执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执行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成立执行指挥中心,及时发现、处理执行线索和突发事件。有限度的赋予指挥中心侦查权,与公安实行资源共享,运用科技手段查找被执行人;建立执行线索(财产)举报悬赏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执行工作,从立法层面予以明确,根据功绩大小予以奖励。

三是建立、完善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执行难成因复杂,解决执行难的最好路径是建立执行威慑机制,提高债务人的自动履行率,降低法院强制执行比例。近几年来,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支持,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的执行威慑机制的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社会诚信缺失、制裁措施不严厉、司法权威不高、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存在以及法律上的配套措施不到位、不实际等因素影响,目前的执行威慑机制并未收到预期效果。

完善执行威慑机制法律是保障。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能仅仅限于部门之间协商、联合下发文件,而必须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立法明确公安、国土资源管理、建设、房产管理、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社会征信管理等部门和金融及其监管机构的协助执行义务,解决被执行人信息收集、管理、使用等问题,明确协助义务人的法律责任。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重视社会诚信机制建设,完善信用惩戒手段,将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信息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对未依法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降低信用等级、投标资质,限制贷款融资、项目审批和高消费等,加大失信者的违法成本,通过利益选择引导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实现信息共享,执行人员“足不出户”,在办公室即能通过被执行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查询、锁定其户口迁移、证件办理、兴业臵产、工商登记、缴纳税费、招标投标、存贷转账等相关信息,用“点对点” 的点击便捷方式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及其财产状况,并能直接限制被执行人的行为,从而利于案件执行;

四是形成社会合力,深化执行工作综合治理。要依靠党委领导,协调各方力量,特别是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有关职能部门,依法积极配合法院开展执行工作,打破人民法院孤军作战的局面。执行工作事关社会大局稳定,要明确执行工作是党政一把手的重要职责,将执行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严格考核;公安、检察院要加大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打击力度,对失信者进行有力惩处;人民法院要发挥主力军的能动作用,穷尽执行手段。探索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机制,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要求持有公民身份、诚信证明,用人单位将其信息录入社会征信系统,实行社会诚信化管理。

篇3: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执行难,阻却事由,社会分析,改善措施

民事合同纠纷案件执行难, 在执行过程中较为普遍。具有执行力的生效法律文书如果不能获得执行, 不仅直接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落空, 使当事人之间扭曲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扭曲、变形, 而且极大地损害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执行难”发展到极致, 就会演变为“暴力抗法”、暴力抗拒执行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现象。[1]执行难已经超越司法领域, 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应本着客观、务实的态度, 分析造成“执行难”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并从多个方面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从而实现执行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2]

一、民事合同纠纷执行的阻却事由

(一) 被执行人难找

民事执行, 是指国家机关依债权人的申请, 依执行依据, 运用国家强制力, 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 以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活动。执行依据中负有义务的人, 在执行工作中就是被执行人。合同纠纷案件在申请执行时找不到被执行人的情形大量存在, 由此导致的执行难以进行的案件也占很大比例。被执行人难找,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行的难度。许多被执行人在判决其承担义务以后, 为逃避债务便跟当事人和法院玩失踪, 同时随被告人一起失踪的还有被执行人的财产。

(二) 被执行人对抗执行

很多案件, 被执行人能够找到, 法院的判决也合法、公正, 但由于当事人的原因, 执行工作仍然不能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有的被执行人在订立合同时就没有履约的诚意, 甚至没有履约能力, 压根不想履行判决;有的被执行人则以为法院的民事判决要靠自觉履行, 没有强制执行力, 故意不履行;有的被执行人对法院判决不满意, 对执行的抵抗情绪极大, 公然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 如擅自处分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 故意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有的被执行人则对法院的执行通知置之不理, 企图用拖、赖等方式使执行不了了之;有的被执行人转移财产, 以此逃避执行;还有的被执行人, 通过各种关系与对方当事人沟通、打招呼甚至给法院施加压力, 逃避执行。

(三) 执行财产难寻

民事执行的实质是财产执行, 执行案件立案后必须设法找到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调查债务人有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以及可供执行的财产的种类、数量、所在地, 然后决定采取何种相应的执行措施, 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3]主要表现在:

1.人民法院享有调查权。法律赋予人民法院采取搜查、询问等措施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的权力, 但人民法院人力、物力、时间有限, 特别是在基层法院, 在很多案件中无法穷尽调查措施。如果每个案件的执行, 法院都要向金融机构及其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电信部门、税务部门等单位和个人调查被申请人财产状况, 不仅执行成本很高, 而且导致执行的效率低, 违背执行的及时原则。

2.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必须如实向人民法院报告其财产状况”, 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状况是被执行人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义务之一, 但在执行过程中, 主动申报的寥寥无几。

3.追求债权实现的申请人及其代理律师, 法律规定其应当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 但并未明确规定申请人及其代理律师的调查权, 由此导致债权人及其律师调查被执行人财产难度重重。《执行规定》第28条规定“法院可授权申请执行人的律师调查”, 但并没有规定律师的调查权限以及调查保障措施。

4.在企业、法人账户方面,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越来越多进驻大陆的跨国银行为吸纳资金允许企业、法人多开户头、公款私存, 使法院和债权人难以了解和掌握企业、法人资金的真实情况。[4]

5.由于对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 有的企业为逃避债务, 将企业财产全部转移, 仅仅留下一个空壳企业, 而将抽逃出来的财产注册新的公司, 重新经营, 给民事执行的财产调查造成重重阻碍。

一方面法院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很多时候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其他获得被执行人财产信息的途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 执行财产难动

民事合同纠纷的执行既要保障被执行的基本生活, 又要实现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具体的案件中对被执行人的保护与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会出现利益冲突, 而导致二者不能兼得。

被执行人的财产原则上均可强制执行, 但实体法和程序法基于保障社会安全或债务人的生存、维护社会公益、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等考虑, 对于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和必须的生活费用等特定财产, 执行法院不得采取执行措施。[5]在民事案件执行的过程中, 经常遇到除了法律规定的执行豁免财产[6]

目前法院的工作存在审判人员只管审判, 执行人员只管执行的现象。审判人员在案件的审理阶段支付按审判, 不考虑案件审结后的能否执行, 更不考虑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为案件的执行创造便利条件, 这样不仅提高执行的成本, 更可能给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提供可乘之机。因此, 应当建立法院的“大执行”观念, 明确审判人员配合执行的的职责, 把为执行服务、力求解决执行难问题的观念贯穿于法院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立案环节, 应当告知当事人因义务人缺乏执行能力而无法执行的风险, 增进当事人的理解, 增强当事人的风险意识和举证意识。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审判人员应当关注义务人的执行能力状况, 督促债权人关注债务人的财产状况, 注重对债务人财产信息的收集, 为日后的执行打下基础。如果出现债务人转移、隐匿、毁损财产可能导致日后判决难以实现情形时, 应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防止出现执行时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发生。

3.建立和完善审执兼顾的监督评价机制。尝试将有执行内容的案件的执行情况作为评判案件审理工作的一项指标, 督促审判人员关注执行工作, 为执行工作提供支持。

“执行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是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制度改革、法治建设过程中日积月累而成。“执行难”的原因既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执行不规范的原因, 也有社会公众的诚信度、风险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可以期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执行工作会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步入坦途,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7]

参考文献

[1]童兆洪.民事执行前沿问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166.

[2]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执行工作指导[M].第2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 2008.

[3]江平.民事诉讼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37.

[4]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55.

[5]江平.民事诉讼法[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07.

[6]青岛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19.

篇4: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的“妙手”

这一新增条款立时被学界及民间所追捧,视为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的“妙手”。而事实上,对于法院判决、裁定的执行,法律上已经有了一些相似或相同的规范。比如强制执行、司法拘留,直至刑法所调整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但由于行政机关国家公权力的性质及司法行政之间的关系复杂性,这些手段对于行政诉讼而言,几乎无一点可落实之机率。更由于许多强制措施本身就要依赖于行政机关或行政力量。因此,事实上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所采取的司法强制措施,基本上都是针对普通的民事、经济、刑事自诉案件。

因此,在行政诉讼法中,直接将行政机关责任人员的司法义务,纳入司法强制措施相对方,在相关条款中进行明确规定,无疑对促进执行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的责任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将行政诉讼中法院作出的裁判及其执行当作法院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行政诉讼法应当增加相关条款,树立起行政机关履行裁判文书义务不仅是司法义务,同时也是行政职责、行政义务的观念。因此,可以将“可以”一词改为“应当”,并增加对拒不执行且产生严重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负责人参照刑法相关条款以渎职罪入刑的规定。

履行行政诉讼裁判是行政职责

2006年,山东某市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这位名叫李民生的市民,其实正是被不履行行政判决的市房管局逼到这一步的。该市一公司进行商业开发拆迁,但在未能与拆迁对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在市房管局拿到一纸拆迁“裁决”。2006年3月,经拆迁户提起行政诉讼,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此裁决。然而,该局却于5月再次作出一份裁决,对拆迁户进行强拆。目睹一切的李民生感觉前路迷茫自杀身亡(据2006年11月《记者观察》)。

行政机关对法院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具备双重义务—法定诉讼义务和行政义务的特征。执行行政诉讼裁判是法定诉讼义务,这一点,对于涉诉各方当事人而言都不是问题。但对于行政机关来说,除了是法定诉讼义务外,还是行政职责,是行政义务。

从行政机关的职能上来说,行政机关要在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范围内,承担相应职责,发挥相应功能。现代政府或者说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是责任,行政职责就是行政主体在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在行政诉讼中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由于其基于行政行为而产生的特点,其实质还是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自然,司法义务中除去程序部分的实体部分,对行政机关而言,既是司法义务,也是行政义务。这种基于诉讼产生的行政义务,是由法院经法律程序所确定的法定义务,是一种派生的法定职责。

认清行政机关履行行政诉讼裁判是一种法定职责和义务,对行政诉讼实现其目的—依法行政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视行政诉讼为行政机关与法院的关系问题,而非职责义务的问题,以致有行政机关以公函形式要求法院“讲政治顾大局”,如果行政机关败诉,法院要承担相关“后果”。确定行政诉讼中的实体责任是行政职责,有利于将行政诉讼回归于行政行为当事人双方的关系,认识到法院只是根据法律居中裁判。这样,有助于法律准确设定相关环节措施,使法律执行更简单、更单纯一些。具体来说,就是行政机关不履行行政诉讼裁判所确定的义务,应当认为是渎职失职行为。以前述案件为例,该市房管局在法院判决书生效后,即产生了行政义务:不再执行被撤销判决的行政义务,也就是“不作为”(消极作为)的行政义务。该局随后却作出一个新的“裁决”,并依此裁决进行执行,是一种滥用职权的渎职。

不履行裁判严重者可判渎职罪

目前,对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有强制执行、司法拘留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手段,保障法院判决、裁定的落实。在司法实践中,此几种方式的落实,都要依靠行政机关或行政力量。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强制措施的落实几近于无。此次修正案草案对行政机关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司法拘留的建议条款,看起来使行政诉讼裁决更具刚性和威慑力,事实上其作用仍值得怀疑,力度也不够。因此,尚可从现行法律之中,找到更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

前述案例,因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致拆迁户自杀,后果特别严重。而一起发生在2012年,由最高人民法院、中央政法委督办的天津市公安局塘沽分局拒不执行法院行政判决的案件,则堪称“影响特别恶劣”。此案当事人黄友元做煤炭生意,与一公司因煤炭发热量标准发生纠纷,噩梦从此开始。1990年6月18日,几个陌生人以谈生意为名,将黄友元叫出宾馆,推进一辆面包车。第二天,天津公安以“涉嫌投机倒把”将黄友元关进了看守所。后来,天津市公安局塘沽分局以代为处理债务等名义,将黄友元存放在港务局的3万多吨煤炭,批给包括广钢在内的十多家单位和个人。1994年12月27日,塘沽公安分局以“不构成犯罪”为由,撤销取保候审,解除了对黄友元长达54个月的人身限制。此后,为追回自己被违法处理的煤炭款,黄友元向法院起诉并胜诉,塘沽分局被判赔500余万元。但塘沽分局拒绝执行。此案先后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及中央政法委发函督办,却一直得不到执行。时任天津市公安局长,后曾任天津市政协主席,并因滥用职权被开除党籍,成为第一个自杀的正部级高官的宋平顺曾干预此案执行,称“谁给赔钱,就撤谁的职”(据2008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最终此案在舆论的强力介入下获得“解决”,却是打了法律折扣:一是金额减少;二是搁置了判决,以双方“友好协商”的名义,给的“和解费”(据2008年6月6日《华西都市报》)。

可见,几乎每一个拒不执行行政诉讼裁判的案例背后,都有着干预司法、蔑视法律的“故事”。

在笔者看来,“依法行政”已经喊了多年,虽有成效,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显滞后,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更好的切入点来强制植入“依法行政”的核心思维。此次借行政诉讼法大修,确立起“拒不履行法院行政诉讼裁判为渎职失职”的基本规则,其实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从规则角度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石。

篇5: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国离婚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许多离异父母基于各种理由拖欠未成年子女抚养费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子女抚养费支付的现状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有所改变,相反地,问题愈演愈烈,着实令人堪忧。抚养费的拖欠往往使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陷入困境,其生活、教育受到巨大的影响,以致严重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适应能力,甚至因此而使他们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解决子女抚养费执行难的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子女抚养费

执行难

成因

解决对策

引言

离异家庭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未成年子女,不能自食其力。所以抚养费对于离异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来说十分重要,是他们生活和受教育的保证。然而,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有其特殊性,因收入固定或不固定或支付能力的限制等各种因素,致使抚养费不能一次付清,多数情况下都是按月计算,每年或每季度分期支付。

尽管这样,致使许多离异父母基于各种理由拖欠未成年子女抚养费的现象却十分严重,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生活陷入困境和教育受到很大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加之法院强制执行抚养费难度大,执行到位率较低,已严重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也带来未成年人失学、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解决子女抚养费执行难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此,笔者结合我院近几年来涉子女抚养费纠纷的有关具体执行司法实践,浅析该类案件执行难的成因,并提出确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涉子女抚养费执行难的成因

(一)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极其淡薄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在一些西方国家,基本上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那是基于公民有着良好的法制观念,“善法恶法都是法”“法律必须被遵守,否则形同虚设”。然而,在我国法院执行司法实践中,有些被执行人对法院的生效裁判抱有极强的侥幸心理,严重缺乏诚信意识,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法院的不利判决一送达,就匆匆溜之大吉以规避执行;有些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却采取躲避、耍赖、拖延等手段消极执行、抗拒执行;还有一些被执行人教唆、怂恿家人及邻居辱骂、围攻、殴打执行员,更有甚者会毁损、掀翻警车等。

【案例:】

(二)被执行人极其难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打工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尤其是那些因离婚而给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的离异一族,想立即改换环境开启新的生活,便离家外出务工,从而音信皆无。执行立案后,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都是一大难题,父母不配合拒绝代为签收,由于法律对同住成年家属的界定很难操作,致使留置送达不成。80%以上的被执行人一年可能就春节回来一次,且正逢法院放假期间,而难以执行。

【案例:】

(三)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极其有限

受工作的不稳定性、工资普遍不高、物价飞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被执行人的经济条件一般,甚至有的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焦头烂额,“啃老族”也说明了部分被执行人自身经济条件差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诸如查封、扣押、冻结、提取等执行手段都无法适用于此类案件的执行。

【案例:】

(四)双方当事人矛盾极其深

离婚案件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总离不开矛盾。因为矛盾而走向了离婚,又因为离婚产生了新的矛盾。矛盾不仅仅发生在双方当事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彼此的父母长辈身上,从而拧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疙瘩。这么多的矛盾摆在双方之间,你申请执行我,给我要东西,我岂能顺顺当当的就给你,将你视作仇人一般的原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岂能还和颜悦色,积极配合。

【案例:】

(五)案件执行成本极其高 此类案件具有执行标的小、当事人申请执行频率高、双方矛盾尖锐、执行成本高等特点,导致一些执行人员为缓解矛盾,消极应对,错过最佳执行时机。执行工作不是靠坐在办公室就能够完成的,车动则需要燃油。由于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办案经费的极其有限,再加上一个案子不是一两次便能顺利执结的,导致执行案件的成本非常高。部分被执行人工作地点不固定,申请人一听到消息未经落实就打电话,执行员便要去查找但大多收效甚微,却开支甚大,再加上案多人少的原因,会产生厌战情绪。

【案例:】

(六)被执行人恶意逃避支付抚养费义务

离婚后,有的被执行人迅速组建新的家庭,对子女感情淡化,通过频繁更换住址和工作,甚至转移财产等方式逃避支付抚养费,增加法院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和财产的难度。

【案例:】

(七)生效裁判文书或离婚协议存在瑕疵影响执行

有的法律文书对抚养费给付情况表述混乱,不够严谨,如直接表述为“给付生活费”,给执行留下隐患;有的当事人为尽快达到离婚的目的,在离婚协议中对抚养费的规定不明确或者主动愿意承担大部分或全部的抚养费,超过其履行能力范围,导致执行人员无法操作。

【案例:】

(八)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存在过错导致被执行人拒付抚养费

有的直接抚养子女方无所事事,仅靠子女抚养费维持生计,有的以各种理由拒绝、阻挠、干涉另一方行使子女探视权,引发双方矛盾,导致被执行人以此为由抗拒法院执行。

【案例:】

二、解决涉子女抚养费执行难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此类案件实际执行到位率低,严重影响离异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阻碍了法院的整个执行工作。因此,为解决此类案件执行难窘境,笔者相应提出如下确实可行的的具体对策。

(一)加大执行法律宣传力度,提高被执行人的法律意识

缺乏法律知识,有法不信法,有法不依法,是导致部分被执行人离异后涉子女抚养费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为此,国家应该通过电视、电影、报纸、网络等媒介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以提高法律认识、增强法律意识;我们法院在具体执行司法实践过程中,更要把法律的宣传工作惯穿于执行案件的始终。在此方面,我院每年都会不定期的在当地电视台、新闻报纸、杂志期刊等做一些有关执行方面的法律宣传调研和案例报道工作,有时也会上街发放法律宣传单等,对典型案例邀请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同时,当地媒体也要积极配合法院、支持法院,经常播放一些类似的公益宣传公告,给那些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施以压力,以促进执行。

(二)积极推行悬赏执行和联动执行机制

一方面,对于部分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查的案件,法院执行部门应积极通过悬赏执行,鼓励知情人举报被执行人的住所、财产情况、财产隐藏、转移情况等依靠法院自身力量难以及时查明的线索,从而迫使那些“老赖”履行法律义务,以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查的案件,执行部门应积极通过联动执行机制,与公安、工商、税务、银行、房管、车管等相关职能部分建立联动执行,加大执行力度,改进执行工作方法,确实提高执行效率。

(三)实行子女抚养费垫付措施

对于因客观原因造成不支付子女抚养费和子女抚养费执行难现状,当前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很多国家都是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子女抚养费的问题。例如法国的“家庭给付机关”,美国的子女抚养代理机构(Child Support Agency)。这种机构将专门负责子女抚养问题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立法,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子女抚养费支付,法制建设也应该具有前瞻性,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建立起子女抚养代理机构,弥补司法程序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地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时机已成熟,我国已经具备设立子女抚养代理机构的条件。

(四)建立未成年人强制保险制度和设立抚养费担保制度

在离婚时,强制要求离婚双方为未成年子女缴纳一定数额的教育保险和医疗保险,以保证一方不履行抚养义务、不给付抚养费时,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和身体健康不受到损害,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同时,设立抚养费的担保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之有效的司法措施。由于属于民法范畴,可以由当事人约定实施方式方法,约定不成的,由法院判决确定最有利于抚养费履行的担保形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实现。笔者想提出在修改婚姻法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时,增加规定抚养费的担保形式。义务人在不履行义务时,由法院直接按其判决书确定的担保形式强制执行,不再进入诉讼程序以寻求救济,而是直接进入执行渠道解决。

(五)加强思想教育,解决离异矛盾

把握个案特点,因案制宜灵活解决探视权与抚养费的双重纠纷:强化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的沟通与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探视有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探索灵活的探视权行使方式,化解双方的矛盾。

加强对给付抚养费一方与子女的沟通:对给付抚养费一方进行法律宣传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离婚、不在一起生活而消除;对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在人、财、物方面有绝对性的保障

尽管执行工作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法律防线,但重审判、轻执行现象在基层法院系统仍普遍存在。执行队伍在人员缺乏的同时,还伴随着结构老龄化、素质相对不高的问题;执行经费得不到根本性保障,很多基层法院仍存在着自收自支的问题;执行装备存在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等问题。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必须打造一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法律基础好、善于执法的正规化、专业化的执行队伍。基层法院整体经费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障,但在执行工作方面却显得过于吝啬,必须切实改善执行办案经费不足问题。同时,要加强通讯、交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执行工作的物质条件,为法院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七)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和教育感化

对故意拖欠、拒付未成年人抚养费影响其正常生活的,严格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针对部分当事人外出打工或躲避执行的特点,只要获知被执行人行踪,随时开展执行行动。对于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经说服教育无效,甚至暴力抗拒执行的,坚决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法律制裁与教育感化并举,对拒不履行抚养费义务的被执行人,法院应主动调查取证,对于出具虚假证明或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应强化处罚;积极对被执行人宣传国家法律政策,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暂时没有履行能力而确有诚意的被执行人可予以分期给付,实现和解执行。

(八)裁判文书应确保给付抚养费的可执行性

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中,关于子女抚养费问题时,应全面考虑实际情况,不能仅仅从案结事了出发,而忽略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生效的法律文书避免瑕疵影响执行,对子女抚养费的判项、调解条款需具备可操作性。

(九)加强执行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

法院自身要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思想政治方面、心理素质方面、业务知识方面等类型的专题讲座,切实提高执行员的思想认识、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办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来自法院内部原因导致的执行难。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对生活与学习确实困难的未成年人,在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法院可以采取司法救助方式或主动联系有关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组织协助解决未成年人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十)其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1、确保抚养费“专款专用”。如果一方所支付的抚养费他方并没有全部用于抚养,不仅可能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成为支付义务方拒绝支付的导火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予以解决:

(1)立法赋予支付抚养费一方抚养费开支知情权,即支付抚养费的一方可以不定期要求抚养子女的一方提供开支情况,抚养子女的一方必须依法如实提供;超过月平均给付额的大项支出必须预先告知支付抚养费一方。

(2)对于年满10周岁的子女,将抚养费打入子女个人帐户,由子女自行支配。

(3)对抚养费一次性给付设定法定追索条件,在分阶段(可分为7周岁之前的婴幼儿时期、8至14周岁的儿童时期、14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时期)确立抚育费每年需支付的金额和总额后,有证据证实抚养子女一方未将款项全部用于抚养子女或未成年子女意外死亡时,他方可向法院申请索回已支付的但未用于子女抚养部分的款项。

2、正确处理好抚养费支付与探视权之间关系。抚养子女一方干涉其另一方行使探望权,应当首先以思想教育为主,做好疏通调解工作。对那些经常阻挠,刁难甚至隐匿子女、拒绝探望的人可采用现有法律规定的拘留、罚款等措施外,还可作为变更抚养权请求的理由。父母除享有对子女的探望权外,还应该规定享有对子女的生活学习,身心、财产等状况的知情权。对有关子女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共同决定的权利。

3、采用多种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支付方式,进行灵活应用。根据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双方意愿,实行“定期给付”和“一次性给付”并行制。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优先采用直接支付的方式。对于流动性大的人员,可由法院来设立一个专门的帐户,由法院来作为中间人,进行抚养费给付的结算,以此来保障子女的权利。

4、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应加大对农村离婚居民子女抚养扶助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完善农村儿童相关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儿童一旦家庭发生变化抚养费则无着落的后顾之忧,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5、完善抚养费统一扣划网络。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立案登记、裁决登记、缴扣和支付的网络制度。通过全国法院联动,对不给付抚养费的当事人,可跨越省、市,把扣划抚养费的命令直接下达给被执行人工作单位。

6、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纳入法治轨道,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良好氛围。

结语

篇6:迈出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一大步

赵英颖

--------------------

访谈对象: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龚晓虎

综治周刊: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上,南充中院迈出了一大步,如何让一连串的执行工作专项活动形成整体合力?

龚晓虎:2015年年初,南充市委组织多家单位,召开平安南充“百日整治”工作安排会,会议要求,全市各部门充分发挥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机制作用,按照职责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抓好平安南充“百日整治”工作的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院积极协调,与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达成开展执行工作、破解执行难的共识,工商、银监、房管、国土等部门就本系统协助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检察、公安、交警等部门明确认识,统一标准,配合法院开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和暴力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犯罪行为专项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街道办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农民工及未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政法委、财政等部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特困申请人,及时审批、拨付司法救助金。

在各成员单位的连贯协作下,全市法院的执行工作才有了如此大的进步。

综治周刊:南充中院执行工作有部署,活动有安排,在具体的实施中是怎样抓落实的?

龚晓虎:为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南充全市法院成立了执行攻坚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确保执行专项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建立了执行工作监督机制,明确两级法院分管领导和执行局长的工作职责,要求每一位执行人员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

为实现执行案件的全程监督,中院及部分县区法院试行分段集约执行的机制,将执行人员分为执行审查、执行查控、执行实施等工作小组,各组按分工,分别负责审查文书、保全案件和先予执行等情况;常规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处置被执行人的财产,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为加强执行案款的管理与监督,2015年,南充全市法院还开展了“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活动,对案款收支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清理一年以上案件、涉民生、金融三类案件3.872万件,核录、补录案件8558件,确保专款专用。

全市法院建立了周点评、月小结、季通报的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法院执行案件办理情况、法定执限内执结情况、实际执行情况、执行标的到位情况、执行中止终结率等,进行考评,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症结,以便对症下药,确保责任落实。

对于新到执行岗位或执行工作成绩不够突出的人员,南充中院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加以帮助,促使其尽快熟悉工作;对于执行不力或在执行中存在违纪行为的人员,一律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于执行工作突出的人员,全市法院在年终考核、职级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

综治周刊:南充中院如何运用“大数据”开展好下一阶段的执行工作?

龚晓虎:南充法院一直致力于推动执行信息化建设,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好抓落实。下一步,南充法院将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和完善执行信息库,推动执行工作。

一是优化“总对总”网络查控平台,通过法院内网,继续与公安、房管、住建、金融机构等单位及部门对接,对网络查控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建立“大一统”的网络查控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到被执行人财产的信息。

二是优化执行服务窗口平台,将执行立案咨询、案款缴纳和兑付、约见执行法官、执行信访接待等事务性工作,全部集中在执行服务窗口办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上一篇:提醒幸福读后感下一篇:教师职称评定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