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2024-07-23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精选8篇)

篇1: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培养科学素养的化学教育论文

一、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二、如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双基”,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篇2: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1期刊栏目设置与研究内容的比较

1.1《化学教育》栏目设置

《化学教育》主要分为17个栏目,其主要内容涉及化学学科理论和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栏目数量较多,笔者将其分为化学学科类和教育教学类两部分内容,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具体参见表1.

1.2《JCE》栏目设置

《JCE》栏目主要分为6个大板块,分别为:(1)今日化学教育;(2)大众化学;(3)课堂教学;(4)实验室教学;(5)科学与教育研究;(6)网络在线.每个大版块下又设有不定期的38个栏目,以丰富和细化各版块的内容.仿照上述分类原则。

1.3基于栏目设置的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于中美《化学教育》杂志栏目设置及其内容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由内容板块的设置可以看出《化学教育》与《JCE》相比更加重视考试、教材、教法、竞赛等内容.《JCE》没有设置考试栏目,而我国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类杂志一般都设置了关于高考、中考、试题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方面内容的栏目,强化了考试研究,当然这与我国教育底子薄、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大的国情不无关系.《化学教育》中类似新课程天地、课程与教材研讨等板块的设置,也都是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考试中心的一种修正与完善补充.就当前我国以中高考为主的选拔制度而言,《化学教育》等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刊载以考试为导向的一些内容是可以理解的.其次,通过比较《JCE》与《化学教育》的设置的栏目与研究内容,可以看出《JCE》更加重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CE》中关于生活和探究的内容明显多于《化学教育》,例如课堂活动、微型化学实验等内容.由板块内容的设置我们可以明显看出,《JCE》中包含了许多提升学生兴趣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例如利用回形针探究化学公式、全球变暖与温度测量等.活动的目的是为更好地面向高中课堂活动和实验室活动、以及一些家庭实验.总之,《化学教育》与《JCE》的版块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两国不同的教育背景提出的,《化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其中所包含的研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课堂教学,对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理论、改善教师的教学策略十分有好处.与《JCE》相比,《化学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的知识导向、应试导向;适宜的阅读人群不够广泛,主要是专业的化学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生活实际的关联等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

教育研究是研究者基于某一教育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及发掘其内在规律的过程.其中探究及发掘的手段称之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即教育的定量研究、教育的质性研究、混合研究.当今的教育研究多采用混合研究的方式,以数据支撑观点,以分析得出结论.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因此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它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在于它实质上消解、弥平了方法的边界,使得教育研究更加专注于研究的问题和环境.

2.1化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览

统观中美《化学教育》我们可以大致比较出,两期刊开载的文章均有采用以上三种教育研究方法,但其应用比例与频率有很大差异.笔者选取2018年第7期《化学教育》与2018年第7期《JCE》进行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本期《化学教育》共收录了20篇文章,其中涉及定量研究的文章共4篇,占总比例的20%;涉及质性研究的共15篇,占总比例的75%;涉及混合研究的共1篇,占总比例的5%.本期《JCE》共收录了24篇文章,其中涉及定量研究的文章共13篇,占总比例的54%;涉及质性研究的共7篇,占总比例的29%;涉及混合研究的共4篇,占总比例的17%.

2.2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差异的分析

两国杂志在内容选取和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明显不同.首先,就化学教育研究内容选取方面而言,《化学教育》中有关化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基本是针对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教学策略.而涉及有关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则相对较少.《JCE》有关化学教育研究和化学知识研究的相关内容分布比较平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化学原理的分析与介绍,例如Ph值的三维图表、在多相平衡问题中计算化学物种浓度的系统方法:包括离子强度的影响、荧光化学:演示说明化学过程等.两个杂志比较而言,《化学教育》更加侧重有关教学的相关内容,《JCE》更加侧重有关化学原理的内容.所以,两者在化学教育研究内容取向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就化学教育研究方法而言,《JCE》更加注重定量研究,文章大多涉及实验、统计、调查等定量研究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大多是基于实验或调查研究的结果,以科学的实证数据作为支撑文章观点的依据.在2018年第7期的《JCE》,数量过半的文章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式.相比之下,《化学教育》更偏重于质性研究,用经验总结的方式支撑文章的观点.文章所提出的相关策略或解决方法,往往是基于作者在实际情景中对于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数据以及量化的分析过程.明显地,两者在化学教育研究方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3基于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于《化学教育》与《JCE》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虽然都致力于化学教育研究,但其在内容设置、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通过以上比较,基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原则,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旨在更好地推动我国化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完善.

3.1化学教育研究应在提升公众素养等方面作出贡献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培育人才、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美国著名教育家Conant指出他(指普通公民)的经验越广泛,他的科学素养就越高.《JCE》在版块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大众化学栏目中涉及的内容非常适合普通民众进行阅读.由此可知,《JCE》的受众群体不仅是具备一定化学知识基础的专业人群,对于化学知识基础薄弱,但又十分热爱自然科学的人群也同样受用这些板块的设置对于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相较之下,《化学教育》杂志主要的受用人群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社会等栏目的设置也大多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而并不适合普通大众进行阅读.对于学生、学生家长或普通人群来说,阅读《化学教育》杂志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化学教育研究应当注重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

3.2化学教育研究应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JCE》所涉及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课堂活动(JCEClassroomActivity)栏目中,就曾设有令人讨厌的硬币和燃烧的蜡烛,保龄球的密度,爆米花:是什么使它膨胀,如何使你洗好的衣服变红等有趣的生活实验,这些实验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设置十分有趣又十分贴近于生活的实验,使得化学知识充溢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是化学知识的发源地与回溯地,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人们的科学知识的获得、生产经验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依赖于直接的实际经验.生活是化学知识的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化学教育会略显乏味与突兀.因此,化学教育研究应当注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3.3化学教育研究应由经验的简单呈现走向精致化的科学研究

篇3:科学素养与化学教学

乔恩·米勒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以下能力:

(1)能够从各种观点中分辨出哪些是科学观点。

(2)能够认识到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

(3)能够区别科学和伪科学。

(4)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5)知道如何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

(6)知道在个人和社会背景中的问题可能无法用对错来回答,尤其是当问题中包含伦理、司法和政治行动时。

(7)认识到何时在解决科学-社会问题时会牵涉到文化、伦理和道德问题。

(8)他对世界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1996年的调查表明,在理解科学术语和概念方面,我国在15个国家中排最末一位;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我国的水平低于美国10.7%,低于欧共体国家6.3%。2001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统计人数比例为1.4%,2003年提高到1.98%,呈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我国已经推出宏大的“全民科学素养计划”,准备到2049年,我国全体公民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0%。

那么,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教师的道德修养、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人格气质及生活态度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影响学生意识状态的因素有:学生的心理或生理疲劳程度、学习动机或需求、原本基础或能力等;影响教学氛围的因素有:生动鲜活的情境创设、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步步紧逼的逻辑推理等。化学教学与人文素养、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如果说感觉、思维、知识是属于智商,那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性格是出于学生的情商。IQ只决定人生的20%,而EQ决定了人生的80%。所以课堂的化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化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化学从生活、生产、社会、科学、实验和自然界中来,使化学教学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研究证明,只有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情境教学能诠释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强调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的重要,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重视情感的熏陶,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情境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中的素材经我们的匠心独用,能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史话、新闻、图表、实物、音响、数据、魔术等。对化学史话或事例教师不能直白地介绍,而要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感受困惑,提出种种假设,感受科学家是怎样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在讲授“原子结构”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的原子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我模拟了卢瑟福的实验:假设教室是一个原子,在教室中间有一个铅球,它就是原小核。把玻璃球扔进教室,会出现什么时况?让学生想象原子的结构。学生得到了这样一些结构假设:原子的中间有个“核”,就像葡萄中有葡萄籽,苹果中有苹果籽一样;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当我把卢瑟福的实验假设结果展示给学生时,学生很是兴奋、开心、激动———他们也当了一回科学家。自信也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接着,我又趁热打铁,介绍了原子的发现史,介绍了卢瑟福这位“原子之父”,使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品行。

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断否定、不断批判和不断取代的永无止息的过程。科学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简而言之,科学探究就是“一个对问题作出假设,然后用实验堆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和特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重大问题均与化学密不可分。因此,化学正在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把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绿色化学、药物合成、新型功能材料、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前言学科和人类面临的危机等对学生作适当的介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迫切感。

例如:环境问题在教材中曾多次出现,但介绍肤浅,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而该问题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作适当的拓展,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资源枯竭、海洋污染、台风增多等,让学生明确意识到人类保护生存家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去感知、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环境的迫切性,并启发学生勇于提出治理建议,设计方案,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样既能注重科学知识的更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又能扩展知识教育的广度,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科技发展的使命感。

篇4: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

科学品德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态度(作风)四个子要素.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年都有多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工产品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精美的色彩、花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例如,通过介绍在普通玻璃的一般原料里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均匀地分散在玻璃里,就可以使玻璃呈现出各种颜色,如加入氧化钴,玻璃呈蓝色;宇航员的航空服、高强度的碳纤维、奇妙的隐身衣等,讲述现代材料化学对社会的贡献,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化工产品和化学生活用品的生产原理,也可从这些五彩缤纷的产品及用品中感受到色彩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另外,还可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热爱科学的理想,并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他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大独厚的教学情境.

3.建立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学困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强化学习意志

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

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的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自然美和科学美,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

现实生活中自然物体的美就是自然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在化学中有许多自然的物体,例如:璀璨的钻石,色彩鲜艳的晶体,形态各异的石笋、钟乳石等,它们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蕴含着科学美.通过学生领略自然物的美,认识自然界是美的,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环境、关注环境污染并探讨如何减少、防治污染,认识科学技术不合理的运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治理污染的局限性,启发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应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所学化学原理进行实验装置设计、尾气吸收、废物处理并回收利用,以及在此过程中为解决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处理数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及掌握为解决问题而采用的科学方法.雪花的美,钻石的璀璨,晶体的鲜艳色彩,石笋、钟乳石各异的形态,水晶的晶莹剔透,都是由它们各自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激发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又要介绍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的极好典范.例如在讲氧气时,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为什么在实验中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燃素学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又如,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于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他成功地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弘扬了中国人的志气.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创造革新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等等,这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身上获得对人生理想的启迪和感悟,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四、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

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必须以知识讲授为先导,结合“双基”教学来开展,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自然融合,不能抛开教材,为美育而美育,以审美教育代替教学内容.必须适时地潜移默化的实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具体化、形象化、多样化及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美不能靠吹嘘或说教强加于人,而要靠真情实感.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美的情感、意志、信念等,即化学美的素养决定了他在化学教学中是否有美的创造,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爱美、求美的激情等科学素养的形成.这就要求一个化学教师应不断提高化学素养,运用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在讲述过氧化钠能吸收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生成供人呼吸的氧气时,向学生讲道:过氧化钠可谓革命的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我们要学习过氧化钠的老黄牛精神.通过这一形象生动而又风趣的讲解引来学生一片热烈的掌声,加深了学生对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和二氧化碳吸收剂的理解,通过课程适时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勤奋学习的科学品德.

篇5: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高。反思20世纪培养英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从以学问为重心向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转变,成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现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科学,同时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化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2.在化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1科学知识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础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2.2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

(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

(4)正确的评价信息。

(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

(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2.3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方式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3.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篇6: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 常 宁

化学科学素养是指人认识和处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抽象与化学相关的事物本质的悟性和潜能,是化学观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思维、化学思想、化学能力、化学品质的和谐统一。它包括化学意识、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化学语言四个层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笔者在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主渠道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笔者不仅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如甘油等),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

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和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联系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内容时,提前安排学生挖掘身边的“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与防治、水资源危机等。在课堂上,学生的唇枪舌战,令笔者受益匪浅。如水的存在学生居然还想到了“存在于历史文化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行人复杂的心境”;“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水还存在于艺术界――魅力无穷的冰雕……等等。同时也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了不少节约水的方法;最令师生触目惊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带来危害的照片,让大家感悟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又如在讲授“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时,也以交流的形式展示化学与生活关系,挖掘化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提升了环保意识,树立了保护家园、保护自然的信念,达到了将化学意识与化学品质的有机结合、化学意识与实际生活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生活、感受情景,激发兴趣、事半功倍。化学面对的是无限的资源,而我们处在有限的资源生活中。在无法用生动的身边事例说明问题时,图片情景不失为说明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讲授酸雨带来的危害时,展示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腐蚀得伤痕累累,一排排黑烟滚滚的烟囱使树木枯死、满天乌烟瘴气;讲授水危机时罗布泊的消失使得楼兰古国最终在版图上消失的照片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潜意识的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具体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教学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原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展示一幅拖拉机冒黑烟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并畅谈如何才能避免以后发生的措施等感想。引导分析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水平,为全面培养化学素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交流是加油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从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和生活中获取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我们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提倡每位学生学有所长,个性张扬。在教学之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提高,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首先,要注重引导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形、声等资料。收集资料不在于多,在于用心去做;不在于是否符合要求,在于敢用自己的资料与大家悉心交流。课前的搜集、课上的交流汇总,必然会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搜集材料、学会筛选内容、学会归纳总结,就必然会有新发现、新提高。那么,驾驭化学信息、形成化学思维、构建知识结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其次,要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信息的剖析,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对方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敢于设疑并通过实验等事实验证其真实性。大胆假设,认真归纳总结,就必然会得到科学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第三,为拓宽学生化学领域视野创造了条件。

大家的悉心交流、共同学习,使得学生有更为广阔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无形中将化学意识、创造能力、思维品质、化学语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系统形成科学素养提供了必要补充。第四,课后的知识拓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铺平道路,也为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是新课标为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力尽所能地让学生具备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有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上将教学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注重从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对学生渗透科学素养思想,进而形成比较系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7: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课前五分钟)摘 要: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阐述了教师从化学用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几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科学素养;学习兴趣;提高;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初中生在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往往学习兴趣很浓厚,对化学这门学科也充满好奇,可是不少学生化学成绩却很不理想,学习兴趣也明显很弱,根本原因在于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没有形成,不会应用本学科知识去解决学科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保障,许多学生往往就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方面学习不得法,致使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兴趣减弱。,可是在学习酸碱的性质一节时,发现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很不理想,经常会有化学式写错,化学方程式不会写,一节课写不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情况。所以首先从元素符号、化合价入手,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准确写出化学式,并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和方法,特别注意化学式前面及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含义,加强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得到了明显提高。化学用语掌握好了,学生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化学用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化学成绩非常关键。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完成,并且再补充一些拓展性和探究性实验。如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学习氢气的制取及性质,氢气的爆炸性实验。化学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补充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学习了燃烧与灭火这节内容时,给学生设计一个“水中生火”实验。就是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热水中,并往热水中通氧气,发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了,学生脸上写满了好奇,经过短时间的思索后,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这样的实验,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比起空洞的说教和夸夸其谈会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也逐渐形成。

三、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近来,在课堂上实行了“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课堂上,各小组成员在组长带动下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气氛浓厚了,学生脸上表情也丰富了。课堂检测各小组展开竞赛,各组之间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改变了过去课堂沉闷的现象,学生说得多了,做得多了,老师讲得少了,只起点拨作用,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课堂观念转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合作探究,思维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科学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实践中体味化学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黄泥水的净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镇上的水净化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水的净化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酸碱的性质以后,让学生回家用厨房中的原料自制一瓶汽水,并带到学校来相互品尝,比一比谁做的汽水好喝。学习了化学与环境,鼓励学生调查水的污染和净化,观看污水处理厂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了化学,体味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心得体会

篇8: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

科学品德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态度(作风)四个子要素.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每年都有多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工产品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精美的色彩、花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例如,通过介绍在普通玻璃的一般原料里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均匀地分散在玻璃里,就可以使玻璃呈现出各种颜色,如加入氧化钴,玻璃呈蓝色;宇航员的航空服、高强度的碳纤维、奇妙的隐身衣等,讲述现代材料化学对社会的贡献,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化工产品和化学生活用品的生产原理,也可从这些五彩缤纷的产品及用品中感受到色彩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解美的能力.另外,还可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热爱科学的理想,并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他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大独厚的教学情境.

3.建立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学困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强化学习意志

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的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自然美和科学美,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

现实生活中自然物体的美就是自然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在化学中有许多自然的物体,例如:璀璨的钻石,色彩鲜艳的晶体,形态各异的石笋、钟乳石等,它们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蕴含着科学美.通过学生领略自然物的美,认识自然界是美的,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关注环境、关注环境污染并探讨如何减少、防治污染,认识科学技术不合理的运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治理污染的局限性,启发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应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所学化学原理进行实验装置设计、尾气吸收、废物处理并回收利用,以及在此过程中为解决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处理数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及掌握为解决问题而采用的科学方法.雪花的美,钻石的璀璨,晶体的鲜艳色彩,石笋、钟乳石各异的形态,水晶的晶莹剔透,都是由它们各自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激发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又要介绍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的极好典范.例如在讲氧气时,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为什么在实验中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推翻燃素学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又如,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当时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于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他成功地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弘扬了中国人的志气.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具有创造革新和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等等,这些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百折不挠、大胆创新等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和献身事业,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身上获得对人生理想的启迪和感悟,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四、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学习领导讲话报告下一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