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2024-07-09

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共8篇)

篇1: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贯彻落实,过重的农民负担大幅下降,农民收入也大幅增长。因此,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乡镇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主张撤销乡镇政府和部门;还有很多人认为乡镇干部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甚至认为乡镇干部没有几个是好的,紧张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是乡镇干部闹的,等等。由于本人出生不好(曾经当过十七年乡干部),不说也得说几句。一,三农问题集中表现在基层,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基层不下基层,不接触社会底层,不知道底层人生活的艰难与不瞒;接触了社会底层,农民给你讲的几乎全是基层的干部如何多、如何坏,乡镇政府和部门如何只是要钱要命、如何没有必要存在。这些都是事实,但都不是事实的全部。在封建王朝,县官常常总是最坏的官的代表,因为县官是最基层的官;在今天,乡镇干部常常总是最坏的官的代表,因为乡镇干部是最基层的官。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现在,如果做定量分析(如贪污~的比例和程度、吃苦精神、付出的劳动和报酬等等),县官和基层的干部绝对不是最坏的官,并且有好多人是想做好官而不得不做了坏官。其实问题表现在基层,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不都在基层: 第一,农业的GDp在总的GDp中不到15%,要养活70%的人口和60%的干部,还要承担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乡干部要在一个“骨瘦如材的人身上刮肉”而又不得不刮肉,这可是制度规定的; 第二,农村政策出在上面、权力在上面、国家的资源都掌握在上面。上面要基层干部为民服务,下面就服务;上面要基层干部管制人民,下面就管制。乡镇政府是中央、省、市、县政府的影子,对上面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是制度规定的; 第三,至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前些年中央的粮食政策总是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但现在看来错在粮食政策,执行的越好,国家亏的越多,农民坑的越苦;至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则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嫌。当然还第四、第五、第六,在此没有必要说了。二,乡镇政府与乡镇干部将长期存在很多搞农村问题研究的人呼吁撤销乡镇政府。对此,乡镇和县一级的官员说这是“胡说八道”,中央和省一级的官员很慎重,农民似乎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挡子事。我个人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合并或分设一些是必要的)。这是因为,10000-100000人的地方没有政府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不找农民收钱了,乡镇就没有什么事可做的了。那我要问,城里不找市民收公粮,为什么要政府?时代在前进,人的需求也在增长,乡下的几万人也是人,要过人的生活,怎么就不要政府呢?以我的家乡为例,一般的乡镇都在50000人以上。下雨了,水要流入洪湖,为保证下游村民的安全,需要政府协调调度;干旱了,要从洪湖和长江调水,水要合理分配。一个50000万人口的地方,要建设和维护庞大的基础设施,要提供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包括正常的秩序和安全),要维护市场交易公正,至于计划生育就更是需要政府了。再以西部10000人左右的乡镇为例,乡镇政府是扶贫工作和基础实施建设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技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实践证明:贫困的地方技术服务难以市场化),是社会秩序、社会公正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者,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维护者,当然计划生育也只有政府来做了。我想象不出没有乡镇政府的乡村社会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假如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都是木偶,也许不要乡镇政府,即使生活在乡村社会的都是奴隶,我想也应该需要政府。中国的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想乡村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事需要干部去做,需要更多的像任长霞一样的公仆。所以,乡镇干部(怎么称呼可以讨论)不仅不会消失,而且需要一支庞大而稳定的队伍长期存在。三,乡镇改革不是削弱乡镇而是加强乡镇乡镇体制是不是没有问题呢?肯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要改革的。怎么改?我看到的文章大多是要求弱化乡镇权力的。我个人认为乡镇的权力要加强,不能削弱。首先,要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是怎么回事。改革就是要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就是改苏联模式;开放就是要对外开通和对内放权。上个世纪80年代把人民公社改成乡镇政府,不是削弱基层的权力,是扩大基层政府的权力;有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不是管制是开放。实践证明放权和开放搞对了。其次,要搞清楚90年代的乡镇体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经过90年代的发展,乡镇的自主权力不是扩大了,而是削弱了。乡镇政府变得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力;在乡镇代表条条利益的部门的权力扩大了,变得只有权力没有责任。实践证明,90年代的乡村实际上处于多部门控制为主的无政府状态,80%以上的找农民收费的项目不是乡镇政府所为,是部门所为。再次,中国的政治体制自身发展的规律是最基层的政府的权力总是被上级政府剥夺,最基层的政府承担的事务总是越来越多而财力越来越少。中国政治体制的活力在于激发基层的活力,当基层没有活力的时候,体制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最高的政府会采取渴泽而鱼的办法逐步向县、市、省剥夺权利。如果顺应体制自身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结果是体制基础的坏死,最终导致的是整个体制的灭亡。我们很多改革的研究者总是摆脱不了“皇权”思想,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开“集权”的药方。这样的药方只能制造“回光返照”的效果。四,乡镇改革的核心是转制——建立“民本位”政府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机构改革搞了好几次了。1998年朱鎔基总理刚改过,现在很多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这些改革大多都是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精简领导干部职数、乡镇的合并、部门和政府内设机构的合并等方面做文章,还有的就是把一些农民需要但政府财政认为是包袱的服务部门推向市场。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好的作用不大,坏的作用不小。乡镇改革的核心既不是精简机构和人员,也不是转变职能,根本的是要转变体制。体制转变了,职能就转变了,精简人员和机构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转变体制就是要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由管民型政府向民管型政府转变。在“以农养政”的时代,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从于“摄取农业剩余”的大国策的,因而要实现体制转变是有困难的;现在农业税正在逐步取消,“以农养政”的时代即将结束,为实现“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提供了财政基础。今后的乡镇政府要实现民选、民管,乡镇的领导不要上级任免,应该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党代表大会任免。乡镇的机构设置不要全国一个样子,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法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是乡镇干部的天职,对上级负责不能成为“金科玉律”。乡镇政府要逐步向自治政府转变,乡镇的领导不要搞终身制,选上即官,选下即民。五,乡镇干部是宝贵人才,出路不在做官而在为民 封建社会的文化人总是拿县官开涮,现在当然是拿乡镇干部开涮了。说到干部素质低,往往就是特指乡镇干部。我以前在乡下工作时,接触过湖北省省级以下的很多领导,总的感觉是比乡干部的水平高不到那里去,我过去的很多同事都有当省级领导的水平;现在,我离开了乡镇干部的岗位,接触的人更多了,觉得还是乡镇干部全面,能说、能写、能做事、能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能承受各种压力、能临危不惧等等,乡镇干部是万金油!凭良心说,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干部队伍之一,应该是乡镇干部队伍。如果这个国家面对危机的时候,能够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与人民同生共死、与国家共存亡的绝大多数干部一定是乡镇干部。乡镇干部是宝贵的人才!人才用在为民的体制里,就是民之福气;人才用在扰民的体制里,就是民之不幸。乡镇干部应该审时度势,自觉顺应乡村社会和乡镇体制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大势,多想如何为民,少想如何升官。乡镇干部要主动参与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建设,要积极领办、创办民间组织,为农民应对市场经济服务,为农民维护权益服务,为农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力服务。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乡镇的食品公司、供销社等国营单位的干部和职工,适应大势,很多人成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成为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我想,只要是人才,只要是顺应大势的人才,前途一定光明;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人,只要你不顺应大势,时代就无情的抛弃你。乡镇干部现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发牢骚没有用的,我劝还在乡镇旧体制中挣扎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计划新的生活和未来。六,制约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县级体制现在,很多人认为乡镇改革的阻力在乡镇干部。表面是这样的,但实际不是这样的。主导乡镇改革的是县级权力体,县级权力体的改革愿望是希望加强对乡镇的控制力,确保乡镇政府对县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历次乡镇改革结果都是权力上收,包袱下放;农民需要的服务部门推向市场,向农民收钱的部门得到强化。以农业部门为例,技术服务推向市场,种子等有利可图的生产经营实现县以上垄断。这样的改革结果是乡镇干部由管民向为民服务转变的出路被县以上的权力体限制了。假如一个50000人口,80000亩耕地的乡镇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的利润都留在乡镇而不是被上级权力体垄断,很多的乡镇干部是可以转变身份大有作为的。要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乡镇和县比较,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乡镇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了,其实,中国行政体制最要改的是县级。乡改县不改,改也白改;县改了,乡不改也得改。村民自治搞了十多年,效果不好,这是因为乡镇政府依然是“收刮政府”——找村民要钱,所以乡镇政府就是村民自治的最大阻力,村民自治怎么搞得好呢?同样的道理,现在是呼吁县级体制改革的时候了,当务之急是要大声呼吁县级体制要尽快适应乡镇体制改革的需要,做出积极的调整。

[1]

篇2: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工作中枢,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村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乡(镇)卫生院如何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是摆在当前每个卫生院领导者和决策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

围绕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基本医疗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的问题。近日,笔者进行专题调研后,特撰文对卫生院改革提几点建议。

1、要明确定位,体现卫生院公益职能。应确定乡(镇)卫生院作为非营利性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明确其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同时,按照乡(镇)常住人口数量、经济收入、地理、交通及服务半径、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资源利用等情况,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业务的人员编制,并明确乡(镇)卫生院公益职能。

2、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在明确定位和职能的前提下,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社会支持的多元化卫生投资体制,保证乡(镇)卫生院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其中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至少保证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的发放,并把基层卫生的配套措施落到实处。县、乡两级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每年要拨付部分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加强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院的业务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用于人员培训、办公和业务发展,确保卫生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3、要规范管理,增强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县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管。依据行业管理规范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业务指导,帮助乡(镇)卫生院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并执行有关医疗质量、合理用药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监督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长的管理职能,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懂经营、善管理的乡(镇)卫生院院长队伍。要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和加快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与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

4、要增强素质,提高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要采取多种办法,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乡镇医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医务人员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卫生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一是继续采取灵活的考试考核办法公开招聘大中专毕

业生,聘后直接给予定级,充实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乡(镇)卫生院长的培训。县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长期的规划,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连续性地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开展管理培训,对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定期选送业务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篇3: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一、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在乡镇政府中, 要想促进公共服务职责的有效性, 一定要加强乡镇财务的管理, 这样不仅能够对乡镇社会进行很好的管理, 还能加快乡镇地区经济建设的速度。随着我国经济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乡镇的经济水平和质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且利于人们的各项政策也相继被提出, 进而扩大了乡镇财政部门的结构和规模, 给乡镇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1]。通过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 积极促进我国乡镇财务单位的现代化建设, 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改革, 创新乡镇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情况, 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落实, 不仅能够确保我国乡镇财政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 还能不断强化我国乡镇财政单位的资金管理情况, 从而提高我国乡镇财政单位的运行情况, 提升乡镇财政单位的经济利益。

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乡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对于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来说, 和乡镇财政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 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详细了解改革的相关的制度, 还要明确改革的具体程序, 从而提高改革工作的整体效率。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原因致使乡镇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有所欠缺, 而且缺少相应的岗前培训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等, 导致乡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2]。

( 二) 乡镇财务单位的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性

目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正在不断实施, 这给乡镇财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虽然乡镇的预算编制在财政制度改革中已经逐渐成熟, 但是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标准化有所缺失等。另外, 乡镇财务工作和人们的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 导致预算编制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经常要根据实际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预算编制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

( 一) 提高乡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断实施, 逐渐的改变了以往资金支付以及会计核算形式, 对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乡镇财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另外, 乡镇地区的财政部门也要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 充实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 从而更好的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 提高乡镇财政单位的工作质量[3]。

(二) 促进乡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优化预算编制

在进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时, 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预算编制部门, 优化预算编制中的内容, 从而将乡镇财政单位的实际情况反应出来, 对单位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预算编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不断优化和完善信息数据库, 建立良好的预算编制体制, 对乡镇财政单位中的工作人员、资金等进行动态管理, 提高工作的效率, 避免出现所以更改的现象;其次, 乡镇财政单位中的预算资金不仅仅要包括预算内的资金, 预算外的资金也要纳入到预算编制的管理中, 避免出现资金外流的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化社会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国库制度也逐渐得到了改进, 不仅建立了完善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也对财务的相关框架进行了规范。其实,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针对一些特殊地区没有进行良好的贯彻和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定要从乡镇财务改革入手, 从而提升我国国库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利明, 童光辉.深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财政, 2014 (16) :51-53.

[2]梁慧英.深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 (18) :17-18.

篇4:关于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树立财政意识,转变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

乡镇财政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清新形势,紧紧围绕上级财政工作的安排布署,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大财政意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目标,加强财政监管,在财政支出与管理做到量出为入,量力而行,力求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转变自身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团队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建设,创新财政预算管理,强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有节有力地推进乡镇财政改革。

加强财源建设,优化税收结构,依法理财治税

保证机构运转和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管理的主旋,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要合理划分收支范围,明确乡镇财权与事权,调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升本级财政实力。一是向税源结构挖收入。对税收增减影响较大的税种深挖盘活,如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餐饮娱乐业等营业税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财产税、行为税征收面广的税种,优化税收结构,广聚税源。二是培植财源,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要把握机遇,紧跟国家产业方向和政策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着力研究发展本级财力,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和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协同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向税收管理要收收入。加大财税宣传力度,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大力宣传财税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营造宽松的纳税氛围。同时,把好税收减免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办到底。开展专项税源调查,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利用费改税后的政策做好难管村、钉子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税源流失,杜绝税费改革后出现新的尾欠。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广大群众协税护税的作用,做好税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

减轻财政负担,合理支出。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利用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如农业、水利、建设环保、畜牧、广播电视等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结合“撤村并村”,使乡镇机关人员向村级流动,并鼓励乡镇人员兴办、领办企业和实体,减轻乡镇财政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控制报刊订阅费用,严格控制外出参观、考察,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离任审计制度。在审计结论没有出来时,乡镇领导不能提拔、调动;纪检、监督、审计等监督部门检查出的违纪违规,不能以罚代法、以罚代纪,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严格执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规定。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四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效益。在乡镇财政改革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逆流,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乱支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使得财政资金大量流失。具体表现为:制度执行不严,超标准发放各种奖金、补贴;相互攀比,滥发钱物现象较为严重;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够规范,经常移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提高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等。乡镇财政要建立專帐,搞好跟踪与监督管理,防止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贯彻执行《会计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检查票据的使用是否正确,收入是否按收支两条线要求全部入账,支出条据是否合法,本着"基本满足工作正常开展"的原则,核定经常性经费,确定财政支出基数,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行为。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财政局麻城分局)

篇5:关于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力量的不断渗透与发酵,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组织结构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矛盾。当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犹如一位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长者,已经明显地赶不上时代进步的迅猛节奏。倘若这个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阻碍我们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进程。

现在的乡镇政府在运行中有三个特点:一是“任务型政府”。乡镇几乎没有主动权,基本上是被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以泰山压顶之势所支配。数不清的“责任状”,当不完的“责任人”,日常工作就是围绕领导布置的各项“中心”任务转,一年四季疲命奔波于中央、省、市、县规定的各种升级达标的评比、考核事务之中。二是“经济建设型政府”。政府直接充当市场主体而从事经济活动,上世纪80年代是兴办乡镇企业搞工商经济,90年是调整产业结构“逼”民致富,现在则是全面招商引资促GDP快速增长。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被纳入“一票否决”范围,单位分任务,个人定指标,并与工资紧密挂钩。三是“全能型政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管,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党务、政务、社会事务无所不包。在这种背景之下,机构繁多、人员庞杂和“政经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便成了理所当然。为什么乡镇政府曾经多次“减肥瘦身”却总是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上级交办的事情多、责任大,处处得有机构管,事事得有人员干。哪一项工作不到位,乡镇政府都无法交待。

乡镇处于权力末梢,行政资源薄弱,过去主要依靠极不稳定的农业税、地方工商营业税和农民的“三提五统”来支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维持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支出。这也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不饱“皇粮”便吃“民粮”。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源呈现出“枯竭”和“断流”局面。“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制度设计在绝大多数乡镇已经悬空。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空前地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上面给的“银子”并不足以弥补乡镇财政减收所形成的实际缺口。工资尚靠“乞讨”,公共服务更无着落。通俗说法是:“管了吃饭就管不了做事,不吃饭没人做事,吃了饭没钱做事”。这就必然导致责任与权利严重不对等,目标与手段明显脱节。

在乡镇,“条条”与“块块”间的矛盾冲突也十分突出。按理讲,乡镇政府对辖区内的社会经济事务拥有行政主体地位,并相对独立地行使执行权、管理权、制令权、保护权,管理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行政工作和其他事务。但在现实中,许多重要的管理职权与执法功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并不在乡镇,而在县以上政府的职能部门。这就决定了乡镇政府不是一个完整的政府层级。传统的“七站八所”,一般都是县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派出机构。不同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经常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就更加严重地肢解了乡镇政府原本就很微弱的管理职能。缺乏法律依据、行政手段与财政实力的乡镇政府无法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块块”内的各种行政资源,并行使正当的管理权力,几乎只是个空有其名的“稻草人”。

然,乡镇政府也不总是只当“挨骂受气”的“小媳妇”,对于自己所管辖的行政村则又是一个颐指气使的霸道“婆婆”。尽管《村民自治法》已经颁行了好多年,但在很多地方,乡镇政府与行政村实际上是一种上下级性质的隶属关系,乡镇仍然可以随时向行政村下达各项行政命令、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将自己高高地凌驾在村民组织之上。一些乡镇干部“为民作主”的思维模式和乡镇政府主导一切的行为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地得到转变,口头上支持村民自

治,行动上“放碗不放筷子”。在这种情形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育自然十分缓慢与艰难。这不是哪一个乡镇干部的过错,而是整个体制机制作用的结果。

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的困难状况,可用“四有限、四无限”来概括:一是有限的职权,无限的责任;二是有限的财权,无限的事权;三是有限的作为空间,无限的作为要求;四是有限的自主,无限的被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叹息之声不绝于耳。许多基层干部的思想十分困惑,角色非常尴尬。不管吧,良心、党性和责任感不允许;去管吧,又缺乏有效手段和力量,甚至违背法规和政策,真是进也难退也难。税费改革虽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稳定了农业生产,缓解了干群关系,但乡镇政府管理功能软弱化、虚拟化和干部队伍思想混乱、行为迷茫的各种“病象”也在全面显现。乡镇政府向哪里去?基层干部怎么当?农村工作如何做?一句话,作为上层建筑的乡镇体制与机制,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以积极应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领导广大农民去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无法回避、不容置疑和势在必行的重大决策。

在乡镇体制机制的问题上,当前社会思潮中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撤消论”。认为现行的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农村治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年,新中国秩序初定,合作化运动风起云涌,我们必须通过尽量“靠前指挥”的办法,将传统的“一盘散沙”的农民兄弟们高度组织化起来,并把他们置于政府体系的直接领导之下,以保证国家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计划特别是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战略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如今推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已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元素已主要由市场体系配置。加之有关法律政策一直没有给乡镇政府赋予多少管理职能和执法权力,那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存在前提、以完成上级交办任务为工作目标的乡镇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丧失合理性和必要性。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体制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基本上分崩离析。因此,乡镇政府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农村治理体制已完成了它的应有历史使命,应予撤销。国家可以通过完善与强化县级管理和村民自治这两头的功能作用,来取代现行乡镇政府,即按照“县政——村治”的格局,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农村治理模式。

一种是“加强论”。认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的农村治理体制仍然是当前帮助农民有效增收,维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佳治理模式。虽然现行的乡镇政府也确实存在许多毛病并呈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但不能证明乡镇政府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如乡镇政府无法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块块”内各种行政资源并充分行使正当管理权力的问题,分税制与减免农民税费所导致乡镇财源逐渐衰弱甚至入不敷出等问题,都属于乡镇治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外部制约因素,干扰和阻碍着乡镇政府正确而有效地履行好自己职责。因此 乡镇政府要坚决保留,并且还要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其现有的功能作用。

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按照前一种思路改革,在实践中将面临三个现实难题:

一是在操作上的法律与政策障碍问题。乡镇政府的建制是按照《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产生的,管理职能也是由一系列法律与政策赋予和安排的。同时,乡镇只是庞大的行政管理链条中的一环,涉及到国家现行政治体制方方面面的各种社会关系。此叫“牵扯一发而动全身”。

二是大量的乡镇基层干部需要妥善地分流安置。由于各种原因,乡镇机构臃肿、冗员繁多的现象众所周知。依靠县级政府内部“腾挪”来温柔消化的办法只能导致“瘦了乡镇,肥了县市”的结果。倘若采取一次经济补偿的方式转换身份,不仅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承受改革的成本,还有可能引发改革对象极强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不安定隐患。

三是乡镇政府撤销之后,传统的政权组织力量虽然可以通过乡镇公所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但乡镇公所如何在工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上保证我们对于广大农村社会的有效领导和公共、公益事业的有效服务?现在恐怕没有人敢“拍胸脯”。加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尚需一个发育成熟的自然过程,这就有可能使得农村的治理出现盲区与混乱。

如果按照后一种思路去强化乡镇政府,重新“做实做强”,再铸往日辉煌,在实践中也必须考虑两个要素:

一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已经把乡镇的许多管理职能和执法权力上收到了县以上政府,主体财源在税费改革之后亦日益枯绝,不得不依靠作为“嗟来之食”的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以维持基本运转。如果进行“翻盘”调整,势必又得增加大量机构与人员。“皇粮”不够吃“民粮”的话,农民负担问题就可能死灰复燃。

二是国家的治理模式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弱化行政干预力量,实施开放搞活政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如果只看到乡镇政府传统的组织动员能力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效应,不着力于我们领导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即使赋予了强大的行政权力,也不见得就能起死回生,遇难呈祥。

尽管乡镇体制机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可能是出于各种问题的复杂性,乡镇政府到底是撤消还是保留,或者演化为一个自治体,直到如今中央决策层仍然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由于乡镇改革缺乏明晰的战略目标,必然使得许多方面的传统关系如党政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乡镇政府与上级部门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财权与事权的关系等等,就像一道道崇山峻岭挡在改革者的面前,让人们缩手缩脚,左右为难。因此,近年来各地在乡镇体制改革问题上的许多探索行为,都表现出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包括湖北自2002年以来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所推行的一系列办法,也被有些专家学者们批评是一种“修修补补”的性质,没有对传统的农村治理模式形成根本性突破。

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拽着头发使自己离开安身立命的地球”。改革也只能在现有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即使是正确的方向,亦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任何过度的跨越,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鉴于乡镇目前的两难选择,建议中央决策层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保留好的传统,扬弃过时经验,既要有所进,也要有所退。

一、坚持民主法制原则,转换任用机制,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两推一选”即由广大党员和群众民主推荐,依法选举产生。

乡镇干部任用机制一直是乡镇工作能否正确应对机遇与挑战,以保持先进性的核心要素。过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上级党委确定候选人,虽然也经过党代会和人代会的选举,但实际上多属“走程序”而少有落选者。正因为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主要由上级决定,而不是由群众决定,往往容易导致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作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甚至跑官买官等弊端均与此有关。因此,应全面推广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来产生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办法。即将那些符合提名条件的候选干部,交给乡镇的全体中共党员、非党员的村组及居委会干部、非党员的四级(省、市、区、乡)人大代表、非党的村民和居民代表去公开推荐,然后进入乡镇党代会和人代会选举。湖北的实践证明,“两推一选”的做法,坚持了民主法制原则,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要求,顺应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愿,使那些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称心满意的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乡镇领导岗位。由于乡镇领导干部的乌纱帽不再攒在上级领导手里,而是攒在党员和群众手里,升降去留由下面说了算,逼着他们往下跑,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状况,跑官买官的风气为之一变。改革后乡镇干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怎样兑现在“两推一选”中对党员和群众的诺言。如果诺言一旦落空,下次换届选举时自己就要落选。乡镇干部任用机制的转换,使执政为民这句话,不再是嘴里喊的口号,而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厘定功能,明确职责,实行干部交叉任职,把乡镇党委、政府建成精干、高效的运行机构。

乡镇虽小,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一应俱全。某乡镇党委书记形容干部之多,开会的时候,“正科”干部一大房,“副科”干部一大堂,“股级”干部一大场。同时,多年来,政府机构设置一直强调上下对口,上面设多少庙,下面有多少神,导致乡镇机构越来越臃肿,人员越来越庞杂。机构多、领导多、人员多,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必然造成的财政供养入不敷出,更严重的是职能混乱、权责不清、决策与执行效率低下、有利便相互争夺,无利则相互推诿,不仅办不成事,而且必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干扰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重新厘定乡镇的功能,明确职责边界。只有减事方可减机构、减人、减支。因此,必须将原来那些名不符实的管理职能和强制性压给乡镇的任务责任进行“盘存”。凡是被上收了的管理权力和由此衍生的任务责任,从乡镇“帐”中一笔勾销。职责主体“完璧归赵”给县级政府及部门之后,乡镇政府只充当一个“配合协助”的角色。过去许多“责任状”和“一票否决”项目,也应该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清理。管理“战线”的缩短和社会“防区”的减少,相关“庙宇”与“和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于是,干部交叉任职制度、机构与人员真正“减肥瘦身”便成自然,乡镇领导班子以党委建设为“龙头”的“一元化”领导和党政工作的“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就比较容易建立。

三、机构设置“扁平式”,干部上岗以竞争择优为主,人员分流以转换身份为主,财税体制实施县级统筹,以保障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上级政府不再向乡镇派驻机构,而是通过转换职能、改进方法为乡镇治理直接提供服务。乡镇党政机关必须严格编制管理。现有干部一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上岗,实行定编、定岗、定人。逐步创建包括县乡两级公务员在内的涵盖各劳动领域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化保障体系,以促进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富余人员采取男满55岁、女满50岁即允许内退的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其他年龄段则由中央、省、县财政筹集资金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从而置换身份变成“社会人”。此事虽然艰难,但“长痛不如短痛”,下决心挺过来了就是“满盘皆活”。湖北省咸安区在“五保合一”社会保障体系下推行以转换身份为目标的妥善分流,至今未出现重大上访现象。针对各乡镇因区位地理和经济基础的优劣,人口规模和社会事务的大小,导致财政收支上的差异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面临财源枯竭的困难,为确保乡镇政府基本的正常运转,防止“五乱”行为死灰复燃,应摈弃乡镇“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旧体制,坚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的基本原则,突出县域城乡之间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要保障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增强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应在现行“乡财县管”的基础上,逐步将各乡镇与区直单位一样纳入“零基预算”范围,由县财政统一实行收支管理。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创新乡镇“七站八所”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探索新时期政府公益服务的最佳实现形式。

过去,向农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一直是大包大揽、自操自办的形式由政府直接“抓”在手里干。各种非政府性质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民间服务力量在被政府权力垄断了的市场里,长期无法得到正常的发育。早先“七站八所”的人员大多来自于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后来逐步演化成安排干部家属子女就业的去处。这些人缺乏技术,很难从事具体服务,却一般都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生是政府的“人”,死是政府的“鬼”,吃的是“大锅饭”,干的是“混混事”。这种“负优越性”,严重地抑制甚至扼杀了职工们工作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传统的“七站八所”为主要载体的农村社会公益服务体系,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顽疾”并且“久治不愈”,多年来早就“线断了、网破了、人散了”,已经无力承担服务“三农”的基本责任,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因此,应该移植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的改革经验,将这些事业单位整体转制,采取招投标制、合同承包制、聘用制等方法,探索新时期政府履行公益服务的最佳实现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公益事业的服务体系,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上各项改革在湖北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乡镇综合改革能不能真正成功,还需要县级政府改革的配套与村民自治建设的完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的良性互动与相得益彰的局面。通过上述渐进式的改革创新,撤销一般性乡镇政府的条件就应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篇6: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AA市财政局农业科 XXX

5月中旬,在陪同市人大领导检查XX县关于《动物防疫法》执行情况的同时,我对该县的乡镇兽医体制改革和畜牧体系建设进行了调查了解,有些体会和思考。

一、乡镇兽医站改制和体系建设情况

XX县乡镇兽医站2003年改革前,全县20个乡镇的原兽医站职工总人数137人,其中退养人员24人。按照该县编制委员会、县委分别在1996年、2001年不同时期的文件精神,畜牧兽医站分别确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集体单位,人员均为集体性质人员。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部分畜牧兽医人员已从事兽药、饲料经营和诊疗活动,自负盈亏、个人核算,集体性质和核算实际上不复存在,全县有资产的兽医站仅11个。

2003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对全县乡镇兽医站进行了改革。一是按照集体所有制单位终止的相关规定处置资产;二是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经济补偿或不补偿、解除劳动合同,符合相关条件的退养人员交回县畜牧局管理;三是从新定编。对乡镇动物防疫、畜产品检疫和监督等政府公益性职能的,在全县设立了19个乡镇畜牧站,定编44人负责承担,由县畜牧局直接管理。

目前,在岗人员组成有县局分流人员、引进专业人才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入的共23人,其中畜牧兽医大学学历4人、大专5人、中专14人。同时,县政府组建了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每村设1名防疫预报员,经过筛选、培训和签定合同上岗。全县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基本健全。改革后的乡镇兽医站性质为全民事业性质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供给按照相关规定全部由财政性资金予以保障。村级防疫预报员待遇根据行政村大小、畜牧业规模和工作量确定,由财政性经费承担,全县每村平均400元/年.村。

二、几点体会

一是加强县、镇乡、村三级畜牧防疫体系建设很有必要。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市畜牧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达69.4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3.2%。并且畜产品卫生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和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畜牧养殖分布在广大农村,畜牧防疫、检验等工作必须从基层抓起。

二是XX县乡镇兽医体制改革解决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离问题,明确了基层畜牧部门的职责。公益性的含义是带有政策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性质的事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该政府承担的畜牧卫生防疫、检疫等公共职能不能缺少,公共财政支出应应保尽保必要开支,不能因为平安就不重视甚至减少必要的经费,发生突发性疫病了就不惜一切代价。

三是充分调动了基层畜牧人员积极性。改革后的基层畜牧人员专业、精干,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吃皇粮”的基层畜牧人员一方面该保的保了,另一方面定员定岗和大量的防疫工作、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也使他们有了压力,避免了过去人浮于事、一心二用的现象。分流的或从事兽药、饲料等经营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促进了畜牧服务业的发展。

四是建立了应对突发性畜牧疫病事件的保障机制。应急预案中明确建立了消毒组、扑杀组、专家组、群众宣传组及相关负责人,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所需大量具体工作人员在全县乡镇、部分村统一抽调在岗畜牧人员组成,在组织保障、人员力量上给予了保证。我认为,即使人员还不够,可以花钱买服务,临时聘请人员帮助处理一般性事务,能够保证应急所需。同时,要按照应急预案适时加强演练,完善各项措施,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把疫病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五是要加强乡镇一级畜牧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防疫预报员培训。从全市来看,无论是改革与否的乡镇畜牧兽医部门,大多数乡镇畜牧站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全市20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还有63个站无办公用房,46个急需维修改造,无疫苗冷藏设备等。市畜牧部门制定了《AA市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三年规划》,去年市财政安排了40万元为15个乡镇配备了疫苗冷藏、疫病诊断和快速扑灭器。今后,应按照乡镇改革走在前面的和重点急需改造、完善的乡镇畜牧站进行排序改造和完善。区县级财政同时也要以此为契机,力所能及地配套支持,逐步加强和完善乡镇一级畜牧站建设。另一方面要切实建立村级防疫预报员制度,落实人员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待遇方面可根据各区县情况量力而行,有高有低。

篇7: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康市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按照中、省的部署要求,积极稳步地推进了乡镇机构改革,达到了整合机构、压缩编制、精减人员、提高效能的目的,初步建立起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改革后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为进一步完善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本文结合安康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一年来的运行情况,就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运行的成效

安康市辖9县1区、19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一类乡镇32个,二类乡镇51个,三类乡镇114个。全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从2005年8月开始到2007年3月结束。全市乡镇机构由改革前的2386个精简为1915个(含乡镇司法所、畜牧兽医站),减少19%;乡镇行政编制核定5153名比改革前的5182名减少29名,实有人员由原6101人减为4849人,减少1252人,少21%;乡镇事业编制核定5385名比改革前7334名减少1949名,精简27%,实有人员由原7210人减为4311人,减少2899人,少41%。全市统一对乡镇行政事业精简人员采用“拆庙养和尚”的办法分流人员4151名,其中:辞职16人、到村任职291人、自主创业360人、从事主导产业1215人、提前离退1204人、离职学习78人、进入农村工作服务中心(为安臵分流人员设立的非正式机构)376人、其他途径分流611人。此外,清退临时人员 432人。改革后,乡镇统一设臵党委、人大、政府机构,实行交叉任职,领导班子职数为5-7名,精简领导职数470名,减幅为28%;乡镇领导平均年龄由原来的37.8岁下降为36.1岁,乡镇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37.3岁下降为34.7岁,乡镇干部学历结构由原来的本科以上10%、大专42%、中专33%,高中以下15%提高到到本科以上13%、大专49%、中专31%,高中以下7%。改革后乡镇机构运行平稳,主要有以下成效:

㈠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后,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的职能得到加强,使乡镇政府从过去催种催收、抓任务落实等事务中摆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乡镇政府服务、引导、协调职能得到加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快了乡镇政府由领导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把无限管理、有限服务变为规范管理、无限服务。同时,乡镇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精力和主要时间都放在加快发展上、为农服务上,为进一步密切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㈡行政资源得到优化配臵,乡镇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一是通过规范行政机构设臵,统一将乡镇行政机构设臵为:“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和财政所;进一步整合了乡镇行政资源,实现了机构职能的优化配臵。同时,通过“三定”方案明确各办公室工作职能、工作范围和工作权限,将权限和责任分解到岗位,实行一人多岗、交叉任职、相互补充、整体统一,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工作效能。二是通过整合事业站所设臵,统一将乡镇事业单位设臵为:“四站”。即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文化综合服务站,实现了机构综合设臵,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通过理顺派驻机构管理,将乡镇国土所、司法所和畜牧兽医站作为县派驻乡镇(延伸)工作机构。加强了事业站所综合执法力度,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站所多、人员散、管理不便的被动局面,为更好地服务“三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㈢用人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加速了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建设步伐。改革后,乡镇普遍建立了支持干部干事创业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改善了用人环境,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步伐。平利县明确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管理形式、工作标准,实行按岗定人定责,实名制管理,还对一些重要职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突出机关窗口单位的服务性,事业服务行业的专业、技能性。岚皋县改革后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变国家用人为单位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单位用人自主权,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㈣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得到提升。改革后,乡镇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对原有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并补充制定了新的规定。科学细化了乡镇机构职能和干部岗位职责,明确了乡镇干部的具体事权范围和工作职责,从制度上监督和约束乡镇干部的行为。乡镇普遍建立的管理制度有《单位目标责任制度》、《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机关干部首问负责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度》、《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办法》、《乡镇干部到村任职考核管理办法》、《乡镇事业站所履行公益性职能考评办法》等。同时,在乡镇推行岗位目标管理,乡镇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站办所负责人、站办所负责人与一般干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待遇、评优树模、职务晋升有机结合,营造了重实绩、看贡献、优胜劣汰的工作格局。

㈤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提升,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的效能明显增强。通过转变经费管理形式,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各县区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人员经费管理形式由财政差额补贴转为财政全额拨付。同时,将原乡镇企事业办、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由原自收自支管理形式转为财政全额预算,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不再靠收费来维持运转,不仅堵住了向农民收费的口子,而且增强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变了乡镇事业站所重经管、轻服务的职能,激发了事业站所自身发展意识、为“三农”服务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事业站所服务效能,为稳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编制控制和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一是结合乡镇人员定岗工作,对乡镇编制和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将乡镇编制、上岗人员、分流人员,按机关事业单位分类造册,张榜公布,并履行任命、聘用、工作交接和工资变更等手续,建立编制人员台帐,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对乡镇经费预算,实行经费包干,在编制定员内的人员增减,实施“减人不减经费,增人不增经费”的激励政策。三是上收乡镇机构改革编制审批权,今后乡镇机构、编制的调整变动由县区机构编制部门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在总量内调剂审批。四是把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和单位目标责任督察考评范围,定期对县乡执行机构编制规定情况进行督察,对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增加领导职数,违规进人的,实行责任追究。

二、乡镇机构改革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释放和激活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但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比较缓慢。推进乡镇职能转变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从安康市乡镇机构改革运行情况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职能转变步伐仍比较缓慢。一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特别是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因素制约明显。二是虽然乡镇机构改革明确划分了县乡之间的事权和责任,但如何操作运行的问题还需完善。三是乡镇机构改革时,上级政府部门改革没有同步进行,行政管理方式没有改变,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设臵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乡镇工作仍然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大量繁重而具体的工作,仍需要通过乡镇进行落实,乡镇疲于应付,工作重心很难转移。四是由于受编制限制,少数机构在运行中出现职能过宽,人员过少的矛盾,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乡镇财政所按一、二、三类乡镇分别核定5、4、3的编制,乡镇普遍反映忙不过来。五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影响乡镇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与农村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改革后,使乡镇行政资源得到优化配臵,乡镇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公务人员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近几年乡镇公务员招录很少,现有在岗的公务员大多年龄偏大,存在公务员青黄不接的隐患。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中,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出现新上岗的人员中懂得专业知识的人不多,如部分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因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而无法给农民群众提供基本手术服务;有些乡镇因缺少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技术服务无法开展。虽然此次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分流了一部分人,但在改革中,仍以考试为主要环节,往往出现“年龄大的考不过年轻的,年轻的考不过刚出校门的”,这种现象使有的年龄大,技术好的“被迫提前离岗”。另外,改革后普遍存在空编问题,特别是部分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出现有岗无人现象。据统计全市乡镇行政、事业共空编806人,其中行政空编325名、事业空编481。例如岚皋县改革后空编186名,其中事业“四站”空编120人占64.52%,乡镇事业站所中没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总人数的20%;平利县乡镇事业站所324人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仅占10%。由于受编制缩减和人员进出口限制,人员结构优化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进口”难堵”,编制控制与人员政策性安臵有不配套的地方。安康市经济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窄,有些政策性的安臵不得不分配到乡镇,给改革后的乡镇控制人员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每年城镇复员退伍军人需要政策性安臵,机构改革后的乡镇又不设工勤岗位,安臵到乡镇事业单位又不符合“凡进必考”规定;全省统一实施的“人才振兴”计划,没有相应的编制匹配,加之改革后近几年又没有人员退休而自然减员,因而这一计划实施难免顾此失彼;另外,县区为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而规定的领导干部“退二线”的年龄限制,为乡镇控制编制和人员调配带来了很大压力。

(四)改革缺乏资金支撑,影响人员分流成果的巩固。安康市属国家级贫困地区。各级财政普遍困难,没有改革资金作支撑,加之于2005年8月开始同时启动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三项改革,都需要拿钱。若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行政分流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经测算,需要养老保险启动资金3.27亿元,这对一个财政困难地区来讲是无力承担的。因此,为了平稳推进改革、妥善安臵分流人员,采取了“拆庙养和尚”的办法,而这种办法只是堵住乡镇盲目进人的基础,没有实现人员的彻底分流,这些人员仍由财政供养。实行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后,对分流人员落实了只享受60%的生活补贴,不享受岗位津贴的政策。目前在一些乡镇已出了现分流人员纷纷要求上岗的趋向,基于稳定考虑,自然出现了人员“分流”后的“回流”现象,有部分分流人员又回到了原岗位工作,甚至有的分流后就没有离开原岗位。这对分流人员管理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五)改革给县乡财政带来了新的困难,加重了县乡财政负担。改革后,从长远看,通过对机构、编制和人员规模的控制,可以逐步减轻财政负担,但短期内加重了县乡财政负担,使县乡财政为之付出了一定的直接费用且新增了大量的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主要有四项:一是在机改前期和进展过程中,各级组织调研、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局部试点、动员培训、政策宣传、全市统一组织上岗笔试和竞争上岗、培训上岗和分流人员、组织督查和检查验收等支出工作经费2453万元。二是全市有16人辞去公职,对辞职人员由原单位按每满一年发给本人原三个月基本工资的标准发给一次性辞职补偿费,全市共支付一次性补偿资金63.9万元。三是全市清退乡镇临时人员432人,人均工龄10.625年,人均月待遇554.5元。按照服务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待遇的标准,全市共支付一次性补偿金254.64万元。四是全市清退原集体性质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兽医人员517人,连续工龄最少的在5年以上,最高的达41年,10年以上和35年以下占80%以上。县区核定这部分人员的月工资标准在450到800元之间,个别县达到1000元。被清退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按连续工龄折算,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一次性清退,全市共支付一次性补偿金376.23万元。以上四项共支付一次性补偿资金3147.8万元。同时,改革后因机构整合、财政体制补助调整等因素产生了大量的间接费用。特别是将乡镇中心卫生院人员经费由财政差额补贴转为财政全额拨付,将原乡镇企事业办(改革后并入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由原自收自支管理形式转为财政全额预算,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给县乡财政增加了大量而长期的负担。如平利、白河、岚皋、汉阴四个县共增加县乡财政负担2058万元,平均每个县增加财政负担514.5万元,四个县实有乡镇59个平均每个乡镇新增财政负担34.9万元,仅此全市改革后当年新增财政负担6600多万元。

(六)乡镇运转仍然困难,影响乡镇机构健康平稳运行。由于安康财政经济总体实力不强,收入总量小,财政自给率较低,财政负担有增无减现象日趋突出,县乡财政靠上级转移支付维系“吃饭型”财政日趋明显。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权组织运转困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是历史负债沉重,全市截止2005年底锁定乡村债7.12亿元,其中乡镇政府债务5.12亿元、村级组织债务2亿元。大多是税改前“普九”、“两基”达标和因乡镇机构膨胀、发工资、保运转等原因形成的,时间长,化解难;另一方面是财力不足,刚性增支因素多,各类政策性增支压力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地方财政配套,各类突发性灾害和处理社会矛盾需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再一方面是乡镇机构改革后,按在编人员预算公用经费,乡镇级人均年公用经费不足2000元,普遍存在预算标准与实际支出相差甚远的问题,大多数乡镇靠超收返还、向上级争取、指望年底县级财政等弥补缺口。目前,由于乡镇级经费紧张,使乡镇干部有关福利政策难以落实,如不少乡镇干部出差、下乡没有补助、差旅费,也没有培训费等,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和思想稳定。

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改革,结合安康乡镇机构改革运行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完善乡镇机构职能,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安康市虽然完成了机构人员精简分流,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改革运行中不断探索完善。(1)对乡镇机构的职能要进一步做好理顺调整工作,使其更加完善合理。尤其是要进一步理顺乡镇与垂管事业站所的关系,建议上级尽快出台上划垂管部门实施意见,切实实行政事分开。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只有理顺了乡镇与事业站所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臵。(2)整合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实现人员、技术、资产、设备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3)进一步理顺乡镇财政所的职能,将财政所的职能调整定位为核算职能、支付职能、监管职能、服务职能、乡镇中心工作职能,将各职能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到人员,加强管理,规范运作。鉴于国家惠农资金补贴项目多、资金数量大、发放对象量大面宽,目前乡镇财政所负责核拨发放的各种惠农资金补贴项目近20种,加之社保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财政资金监管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财政所的力量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将乡镇农村财务管理职能从乡镇社会保障服务站划归财政所职能范围内,这样有利于加强村级资金、资产和债权债务的管理。(4)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考核办法,着力解决县乡事权和责任划分后如何规范运作的问题,县级部门要转变指导乡镇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乡镇机构的职能规定,研究制定指导对口机构的工作规则与业务程序,达到上下工作协调顺畅。(5)完善乡镇机构运行,对乡镇各工作机构按职能规定和业务范围,县区要规范定岗、定员、定责、定考核,特别对职能多、业务量大、人员少的机构,如何做好一人多岗、交叉兼职,要规范统一。(6)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尽量减少各种达标评比、指标考核,正确引导乡镇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社会、服务“三农”、保障民生上来。

(二)加强对上岗和分流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适应农村工作需要的乡镇干部队伍。乡镇机构改革后,一批年轻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农村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同志大部分退出工作岗位。目前乡镇干部以年轻同志为主,工作热情很高,但农村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掌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在服务群众、指导生产、处理矛盾、调解纠纷、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相对欠缺;新竞争上岗的部分人员存在跨行业、跨岗位上岗,工作了解不够,业务技能生疏,对一些工作连续性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还有部分分流人员又从事了其他工作,如有的到村任职、有的自主创业、有的从事主导产业等,这部分人员也应加强培训。因此,改革后加强乡镇人员培训显得非常重要,建议:中省要加大资金投入,安排专门资金,对乡镇干部进行全面培训,确保乡镇人员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加强机构、编制、人员管理,建立机构改革后乡镇人员合理流动补员管理机制。机构改革后,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是巩固改革成果,防止出现反弹的关键。因此,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中,凡涉及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等必须始终坚持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编制部门领导一支笔审批和编制部门一家行文的“三个一”制度,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纪律要求,从制度上保障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从安康市改革运行实际出发,目前要解决好空编补员和对分流人员的管理问题。建议:(1)重视解决空编补员的问题,在核定总编制不变的情况下给县级一定的编制人员调整权限,对空编的岗位要严格控制进人,允许县区政府对乡镇空编的岗位从县区或其他乡镇分流人员中选配,进一步加大乡镇公务人员补充力度;对边远山区乡镇适当放宽机关事业单位补员条件,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补充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从县级有关部门选调(选派)年轻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补充到乡镇事业站所工作,工资待遇保留在原单位,以解决乡镇缺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使其更加合理,保障运行。(2)重视对分流人员的管理,研究探索管理办法,使这部分人员发挥新的作用。(3)进一步完善提前退休、离岗等人员分流办法,在改革中高限“一刀切”,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减员”而设定工龄或年龄,尽量避免使一些精力充沛、群众基础好、熟悉农村工作、工作事业心强、成绩突出的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造成乡镇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出现断档现象。因此,要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解决减员问题。(4)要增强政策的配套协调性,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出台的文件规定要同乡镇机构改革的规定相适应,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乡镇机构改革的设臵和人员编制。

(四)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保持改革的协调配套性,确保乡镇机构平稳健康运行,实现改革应有的目标效果。乡村政权组织能否正常运转,对巩固成果、深化改革、防止反弹、确保改革后乡镇机构健康平稳运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将乡镇机构改革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加对乡镇的财力支持。建立同乡镇事权相适应、同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相匹配的乡镇经费保障机制,为乡镇发挥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弥补财力不足,杜绝通过赊欠等形成新的债务。加大乡村运转财力保障转移支付力度,目前乡镇人均最少需要5000元,村级至少达到平均每个村4万元。从预算安排和拨付上给予保障。同时,要加大乡村债务化解力度,减轻乡村运行负担;要稳妥解决乡镇人员尤其是分流人员个人手中的债权债务问题。为此建议:中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运转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增强乡村政权组织正常运转财力保障水平。对先行改革的地方,中省财政启动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乡村组织运转和化解乡村债务财力保障机制,明确保障的范围、项目、标准,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

(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改革成本问题,确保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情况复杂,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级的大力支持,需要付出成本,需要一定的资金作支撑。为激励地方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改革应有的目标和效果。建议:(1)中、省要有乡镇机构改革的保障措施,对改革运行实行有效监测和跟踪管理,强化对乡镇机构改革考核力度,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2)切实解决改革成本问题,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财力支持力度,帮助市、县解决机构改革带来的困难。将前期各项工作经费和分流清退人员一次性补偿资金列入改革直接成本,明确政策规定和具体项目补偿标准,实行中、省、市、县改革成本分摊机制。(3)加大对贫困地区乡镇机构改革财力支持力度,中省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改革。对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要明确统一的补偿政策措施,通过统一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或专门的乡镇机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辞职人员一次性补偿政策标准,鼓励辞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人员精简分流,消除反弹隐患。(4)对先行改革、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待国家统一政策出台后要给予全额补助,不让先改革的地方吃亏。(5)对改革后产生的间接成本,即长期的负担的,上级要在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帮助解决。(6)建立专门的乡镇机构改考核奖补机制,对改革效果巩固好的给予奖励政策,对机构人员出现反弹的给予经济惩罚。

篇8:关于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的思考

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历经十几年的实践, 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构建了统一的财政资金运行的框架, 整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改革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实践中, 由于乡镇的分散化、差异化等原因,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未辐射所有的乡镇, 因此深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

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 乡镇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偏低, 存在认识的偏误

践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需要乡镇财务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的工作开展与财务人员息息相关, 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保证, 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全面准确地解读相关制度安排, 还需要熟练操作相关的工作流程, 保证工作效率。现实中存在许多原因, 导致乡镇一级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落后, 缺乏相应的岗前培训以及系统的职业培训, 致使整个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偏低, 极大制约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顺利进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属于新鲜事物, 乡镇领导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误:一方面不够重视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开展, 未能认识到其对基层财政管理的重大意义, 部分领导甚至认为国库集中支付限制了乡镇支配单位资金的自由, 致使资金使用权的旁落, 无法保证自主地支配财务管理权, 由此会影响单位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乡镇领导层的专业知识的匮乏, 无法领会国库集中支付的内涵, 认为其只是形式化的制度, 难免产生抵触的心理。

(二) 资金管理不科学, 缺乏相应的机构人员配置

财政国库管理与财政专户管理密切相关, 财政专户的开设旨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财政部对于财政专户的管理也出台了许多重要的文件, 给予了专户管理高度的重视。然而, 现实中大部分乡镇财政专户管理过于松散, 缺乏严格的开设程序管理, 引起了财政专户管理的混乱。资金管理的不科学存在三方面原因:一是乡镇财政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制约了资金管理;二是专业人员配备不齐, 大部分乡镇财政管理人员只有两到三个, 普遍存在财政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 导致内部控制的失利, 无法保证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三是金融机构的缺少, 目前除部分发达地区乡镇外, 大部分乡镇当地的金融机构较欠缺, 基本只有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 其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乡镇设立营业网点。。

(三) 缺乏细致的预算编制, 乡镇信息化水平不高

我国现阶段采用国库集中支付对预算编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预算编制改革已经取得较为可喜的成绩, 但是还是存在编制程序不合理、编制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类、款、项三级科目的细化, 正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实践, 因此预算编制的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乡镇工作的特殊性, 乡镇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各种无法预见的因素很多, 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往往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需要调整预算, 无法真正做到预算编制的细化。而且, 预算管理不规范现象严重, 预算编制仍然实行增量预算, 不切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细化的仅仅日常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缺乏有效的管理;编制程序流于形式, 未能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乡镇是财政信息化管理的最底层, 许多乡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办公硬件不法满足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加之, 目前县级终端还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乡镇, 缺乏财政信息管理的客观条件。

三、深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 加强乡镇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逐步推进, 改变了以往的资金的支付模式以及会计核算方式, 因此乡镇财务管理人员应努力适应这种改变,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知识培训, 增强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县级财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各乡镇财务管理人员展开旨在提升其专业素质的培训, 充分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工具, 不断丰富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量, 优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增强其财务软件使用的熟练度, 以便更好地适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对培训的内容与技巧进行规范的考核, 并引进相关的奖惩机制, 对于考核过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当然, 对于不严肃对待培训的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进行相应的惩罚, 利用这种奖惩分明的制度保证培训质量。

(二) 多管齐下, 规范资金管理

首先, 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 选择机构模式。不同地区不同乡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条件的差异, 财政管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 需要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的机构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 财政能力强的乡镇可以采用“一体两翼”的形式, 一体指的是主体为财政所, 两翼指的是财政服务大厅和财政核算中心, 三者应在各司其责的基础上, 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财政所主要行使财政管理职能, 财政服务大厅主要负责相关的咨询以及包括社保资金、涉农资金以及相关的税费的征收, 相当于乡镇财政的对外服务机构, 财政核算中心理所当然是负责本乡镇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会计核算工作。针对经济欠发达、财政的汲取能力弱、需要上级财政补贴的乡镇, 则可以设立财政所, 同时不妨开设相关的便民窗口。

其次, 合理分配乡镇财政人员, 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乡镇财政人员由于服务的乡镇的规模不同, 应配置不同的人员数量, 对于规模较大,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建议采用五人以上的人员配置规模, 相比而言, 针对规模较小, 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可以选择三至五名财政人员。不仅人员数量需要仔细考量, 而且岗位的配置也许精心的打算, 岗位的设置应保证不相容的职位严格的分离, 保证分工合理、职责分明。鉴于乡镇工作的复杂性以及人员的稀缺, 允许一人多岗, 但是必须保证所任职的岗位符合基层行政单位的内控制度规定。

最后, 可以通过增设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或者利用现存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库集中支付的支持力度, 县级财政应给予乡镇一定的财务自主权, 保证乡镇的正常运转。

(三) 完善预算编制, 推动乡镇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升级

建立与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相配套的部门预算, 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保证预算编制能真实得反映本单位的发展计划, 保证财政资金相关的支出项目有明确的预算。具体而言, 一是丰富并完善的信息数据库, 建立相应的预算定额体系, 对相关人员、资产进行动态管理, 增强预见性, 防止预算的随意变动。二是预算资金不仅应涵盖预算内资金, 还应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 防止大量资金游离于预算外。三是实行零基预算, 不能仅仅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增量, 预算应真实反映本单位的实际发展计划。另外,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应严格履行相关的程序,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保证预算的执行。加快乡镇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步伐, 健全以财政资金支付实时监控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制度为基础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 对国库集中支付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摘要: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财政国库管理意义非凡,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本文分析了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 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霜丽.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J].商业评论, 2014, (9) .

上一篇:高二叙事作文 :那一刻,决定泪不轻弹1000字下一篇:第二学期高二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