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2024-09-07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共6篇)

篇1: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 促进经济发展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 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 展 现 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 259 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 在 问 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69.7%,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1.16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减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如用于教师除基本工资之外的政策性福利补助、教育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护维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学校自筹,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几乎难以为继,有的学校连教室瓦面补漏、购买粉笔墨水的资金都没有。以桃花源镇中心学校为例,20收入为36.84万元,由学杂费结存收入10.24万元(每个学生每年的结存可用收入仅为60元)、学生寄宿费收入9.6万元、依规经营食堂收入12万元、商店收入5万元四部分组成。支出为71.47万元,其中用于公用经费19.7万元(差旅费、水电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教师待遇47.1万元、借款利息4.64万元。收支两抵该校年净亏损32.73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老化。全县教师队伍看起来庞大,但由于80年代民办教师“一刀切”转正,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教师队伍庞大不得不严控编制等原因,近年来优质师资力量补充不够,导致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在岗的6374名教师中,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4:10,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24%,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奇缺,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大多数教师还是转岗,专业教师少。再次是年级结构不合理。全县在职教师中,1―6年级老师2680人,占到老师在岗教师总数的42%;7―9年级老师2481人,与省里核定的编制数相比还缺132人;高中老师1186人,还缺165人,缺编比例达14%。第四是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文凭低、职称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52%。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培训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时间太短、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这种培训既不能增加多少文化知识,又不能掌握多少实践操作技能。由于这四个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迫使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赌博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五)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 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六)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教育份额低。全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65个,其中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5425人;职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1044人;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国有民办学校2所(县高考实习学校、文昌实验中学)。全县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共5192人(不含幼儿园),仅占全县各类在校学生总量的4.76%。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上,步伐不快,瞻前顾后。职能部门没有为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存在民办学校申办难的现象,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办与民办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在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表彰奖励问题等没有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导致公办学校不愿改制,公办教师不愿流向民办学校,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对 策 建 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优化周边环境。市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要对校园周边的,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录相厅、游戏室等坚决予以取缔,对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周边骚扰滋事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优化部门环境。要严格按照“教育二十条”的规定,认真优化教育环境。优化部门要出台“教育挂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市县职能部门进学校进行检查、处罚、收费,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律经县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坚决杜绝职能部门都向教育乱伸手、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 (二)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加大对正常经费的投入。要改变县以下(含县级)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上移。要加大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力度,以此来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保障开展基础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发展需求。二要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投入。上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危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减少或不再要求县、乡配套危改资金,确保县以下基层财政在危改工程中不负债。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危改债务,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进行清偿。三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减少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别,最终实现教育均等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公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扶持政策要公平。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对同一类别的学校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可重强偏弱。同时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应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对教师职称评定要进行改革,中职系列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不应按中专系列参评;要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准入政策、优惠措施、奖励政策、保护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培训也应一视同仁,同等纳入相应的计划。二是收费政策要公平。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争取省物价部门的支持,改革高中收费制度,做到同地域、同类型学校同标准收费。同时,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和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搞好教育成本核算,区别对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 (四)转变育人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入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要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下决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坚决杜绝各类学校利用休息日办班补课的行为。二要改革评价机制。教育教学部门、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切实转变教育人才观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评定学生成绩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校的教学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杜绝办重点班和义务教育按成绩排名,非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取消排名及公布考试成绩。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升学水平、升重点学校的水平,而要综合评价、全面评价。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国家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逐步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学校录取学生不能只凭高考考卷的成绩,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择优录取学生,逐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现状。 (五)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技能。一是建立培训体系。省市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减轻教师经济负担,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革培训方式,加大中长期培训的力度,使教师真正能够增长知识。二是突出培训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校长管理培训,教师岗位的新学科、普通话、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等培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做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三是提高培训水平。要抓好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精心组织培训,杜绝以会代训、形式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真正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2: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一、发 展 现 状**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 259 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 在 问 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2004年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69.7%,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1.16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减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如用于教师除基本工资之外的政策性福利补助、教育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护维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学校自筹,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几乎难以为继,有的学校连教室瓦面补漏、购买粉笔墨水的资金都没有。以桃花源镇中心学校为例,2004年收入为36.84万元,由学杂费结存收入10.24万元(每个学生每年的结存可用收入仅为60元)、学生寄宿费收入9.6万元、依规经营食堂收入12万元、商店收入5万元四部分组成。支出为71.47万元,其中用于公用经费19.7万元(差旅费、水电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教师待遇47.1万元、借款利息4.64万元。收支两抵该校2004年净亏损32.73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老化。全县教师队伍看起来庞大,但由于80年代民办教师“一刀切”转正,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教师队伍庞大不得不严控编制等原因,近年来优质师资力量补充不够,导致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

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在岗的6374名教师中,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4:10,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24%,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奇缺,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大多数教师还是转岗,专业教师少。再次是年级结构不合理。全县在职教师中,1—6年级老师2680人,占到老师在岗教师总数的42%;7—9年级老师2481人,与省里核定的编制数相比还缺132人;高中老师1186人,还缺165人,缺编比例达14%。第四是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文凭低、职称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52%。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培训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时间太短、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这种培训既不能增加多少文化知识,又不能掌握多少实践操作技能。由于这四个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迫使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赌博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五)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 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六)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教育份额低。全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65个,其中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5425人;职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1044人;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国有民办学校2所(县高考实习学校、文昌实验中学)。全县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共5192人(不含幼儿园),仅占全县各类在校学生总量的4.76%。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上,步伐不快,瞻前顾后。职能部门没有为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存在民办学校申办难的现象,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办与民办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在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表彰奖励问题等没有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导致公办学校不愿改制,公办教师不愿流向民办学校,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对 策 建 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优化周边环境。

市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要对校园周边的,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录相厅、游戏室等坚决予以取缔,对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周边骚扰滋事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优化部门环境。要严格按照“教育二十条”的规定,认真优化教育环境。优化部门要出台“教育挂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市县职能部门进学校进行检查、处罚、收费,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律经县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坚决杜绝职能部门都向教育乱伸手、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

(二)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加大对正常经费的投入。要改变县以下(含县级)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上移。要加大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力度,以此来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保障开展基础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发展需求。二要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投入。上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危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减少或不再要求县、乡配套危改资金,确保县以下基层财政在危改工程中不负债。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危改债务,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进行清偿。三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减少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别,最终实现教育均等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公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扶持政策要公平。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对同一类别的学校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可重强偏弱。同时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应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对教师职称评定要进行改革,中职系列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不应按中专系列参评;要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准入政策、优惠措施、奖励政策、保护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培训也应一视同仁,同等纳入相应的计划。二是收费政策要公平。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争取省物价部门的支持,改革高中收费制度,做到同地域、同类型学校同标准收费。同时,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和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搞好教育成本核算,区别对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

(四)转变育人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入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要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下决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坚决杜绝各类学校利用休息日办班补课的行为。二要改革评价机制。教育教学部门、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切实转变教育人才观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评定学生成绩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校的教学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杜绝办重点班和义务教育按成绩排名,非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取消排名及公布考试成绩。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升学水平、升重点学校的水平,而要综合评价、全面评价。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国家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逐步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学校录取学生不能只凭高考考卷的成绩,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择优录取学生,逐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现状。

(五)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技能。一是建立培训体系。省市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减轻教师经济负担,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革培训方式,加大中长期培训的力度,使教师真正能够增长知识。二是突出培训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校长管理培训,教师岗位的新学科、普通话、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等培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做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三是提高培训水平。要抓好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精心组织培训,杜绝以会代训、形式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真正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3: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要发展, 关键在人才。但是, 正如国网公司有关人士指出的———“公司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 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实现‘两个转变’, 归根结底要靠提高企业素质队伍素质。……我们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公司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继续实施全员教育培训, 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 在培训实践中, 送培生产单位对职工培训提出了不少意见和要求, 例如:培训教学不少方面与生产实际脱节, 实操现场存在与生产施工现场不同步现象;有的教师授课不能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 生动性差, 教学乏味, 质量不高;培训的方式模式有待创新, “走出去”现场培训不够, 交流互动式培训差, 等等。同时, 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看到一些问题, 如:对培训的认识不高和重视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 培训理念存在局限性, 相当一部分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 有的是包着完成任务的应付态度参加培训学习;有的基层单位以工作忙, 经费紧张为由, 被动地对待培训, 缺乏主动送培的积极性。上述问题究其实质, 有的涉及到培训的理念、观念和意识问题, 有的涉及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培训的方式、模式问题, 有的涉及到培训即时效应和长远目标关系的认识问题……这些问题, 如不尽快研究解决, 势必影响到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 影响到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 笔者认为:要实现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必须创新培训理念, 破解发展课题, 处理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几个重点关系问题。

1 处理好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关系, 破解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课题, 解决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过, 办好一个学校, 最重要的是校长和教师。可以说, 教师的教学质量, 就是培训的质量。而长期以来, 职工培训中心正是在专业技能培训教师不足和不强的问题上苦恼和困惑。专职教师普遍生产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缺乏, 难以适应技能培训教学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所悉, 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是关系电力教育培训发展的一个带“共性”的问题。大量的培训实践证明, 建立兼职教师制度, 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 是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与“不强”问题的根本途径。兼职培训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过硬突出的技术技能, 将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培训, 无疑会有效促进培训实效的提高。这种源自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技能, 也增强了教学的鲜活性、生动性, 无疑会受到学员的欢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巨涛教授也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 他指出, “安排企业专家、技术技能人才到企业培训中心从事兼职培训师工作, 是国际大企业集团的通行做法”, “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知识、工作流程、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等显性化知识, 以及专家掌握的工作经验、技艺等隐性化知识, 通过培训广泛地传授给公司系统员工, 是公司发展的需要, 也是技能人才锻炼成长的需要”。兼职培训教师授课的突出成功之处, 是实现了培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完全趋同, 使学员学到了鲜活的紧贴电力生产经营实际的知识与技能, 使培训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处理好培训近期效应和适应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需要的

关系, 破解企业培训本质需求的课题, 解决加快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诚然是培训的基本原则。然而, 不少企业员工对“缺什么补什么”的理解, 仅限于自己眼前工作应急之所需, 而对于自己的基本素质“缺什么”, 并不考虑;至于, 对企业长远发展人才之所需, 就更谈不上关注。基于这种认识的局限, 这些人自然缺少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员工对“缺什么补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够全面的理解, 反映出在对待培训根本意义和培训理念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其一, 应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在不少工业发达国家, 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全民的终身学习制度。如在美国, 职业技术教育已是“陪伴终身”的制度。从幼儿园、小学到高等专科学校, 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成为全民的基本素质。德国实行“双元制”的培训模式。学生在初中毕业后, 通过劳动部门介绍, 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再到职业学校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取得了“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资料。在国网电力企业, 不少优秀的企业已不断革新培训理念, 创新培训机制, 把员工培训导入“终身素质教育”。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坚持“培训一体化”原则, 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致力于员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设计, 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培训, 实现公司人才资源的升级和转型。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树立职工培训是一种最有效投资的理念, 职工培训已成为连续的、全员的、超前的终身培训, 促进了培训的跨越式发展。有关学者认为为, 电力企业许多领导的管理理念和观念很有前瞻性, 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认识与实践, 还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与观念, 是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者的必然要求。其二, 以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待培训, 建立培训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人才和智力的坚强支撑。而人才的培养, 开发和管理, 是一个动态管理的站略工程。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 也带来知识于技术的快速更新。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证明, 人的专业知识的老化速度日趋加快, 已到了惊人的程度。有关专家测试发现, 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到1980年, 不到4年的时间, 当初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老化50%, 而到1986年, 仅过了十年, 当初所学的专业知识已基本老化。由此推断, 当今人才知识的老化速度, 已明显显现出加快趋势。当今时代, 是知识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知识也将随之加快老化与更新。因此, 企业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企业前进与发展的速度。我们的职工培训必须定格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必须有前瞻性、超前性、连续性和不断渐进性。员工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毕其功一役”, 决不能一次培训完成。企业职工“终身学习”所决定的“终身培训”, 是职工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完善和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唯有如此, 职工培训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现。其三, 突破“传统的”培训内容, 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培训, 以提高员工操作技能为主, 而现代培训已在朝着多元化、多层面化发展, 着眼于员工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培训内容, 已涵盖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有关专家认为, 职业教育培训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应围绕学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 进行创意水平、创造思维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并认为, 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对教育培训者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使其教育培训对象形成完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国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主任李援朝指出, 要把企业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体现在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之中。据此, 我们要深化对培训需求“缺什么补什么”的全面理解, 创新培训理念, 着眼于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 着力于全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 推动培训实践创新, 促进职工培训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

3 处理好实训基地培训与“开门”现场培训的关系, 破解“体验式”、“同步式”与“同体式”培训的课题, 解决好培训模式创新问题

“体验式”教育培训, 是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教学训练体系、培训模式。“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的根本特点, 突出体现了学员是训练主体。学员在亲身实践、全身心投入之中, 亲身感悟体验到培训的意义、意图和培训效果, 从而以最佳效果完美实现培训的目标。如“拓展训练”, 就是“体验式”培训的典型范例。破绎“拓展训练”, 其实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 让参训学员的心理、意志、毅力、品格、潜能等基本素质得到极大锻炼, 把团队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例如组建团队的开篇训练“破冰之旅”, 通过队员共命队名、共制队训、共编队歌等形式, 使全体队员深刻领悟体验、并共同演绎了团队意识, 实现了全体队员信任、信念、智慧、价值取向的交融聚合。又如“超越自我”训练中近似“空中飞人”的惊险动作, 是对心理极限的挑战。队员从中深切体验到, 只有挑战自我, 才能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依存共, ”, 通过两人相互支撑“共渡天堑”、空中走钢丝, 使队员深切体验到, 只有相互支持, 才能相互依存, 克服困难艰险, 组成坚不可摧的团队, 如此等等……从中我们不难想到, 这种学员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特殊训练所获取的精神成果、掌握的技术技能, 会使学员铭记终身, 这是其他培训模式难以企及的。体验式“拓展训练”培训, 以其独特形式和显著的实践效果, 成为锻造团队“虎的精神”、打造“狼的团队”的生动课堂。模拟“同步式”培训, 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同步式”培训, 以“模拟、同步”为其突出特点。简而言之, “同步式”培训是用近乎“搬家”的办法, 模拟复制还原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现场, 而达到培训现场与生产经营现场“同步”的一种培训模式。在实训基地按营销服务窗口的原模原样设置电力营销服务大厅, 让学员“身临其境”地在模拟营销服务“窗口”实践和体验营销服务的整个流程, 培养其营销服务的技术与技能。近年来, 我职工培训中心实现了模拟“同步式”培训的突破。在全省建立起第一个地市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系统, 并在全省地市率先开展了变电运行仿真培训。培训中, 通过电脑软件, 将变电运行生产实践中的各类事故、故障发生及处置措施与方法, 变成学员在电脑上与运行现场咫尺之间的依次模仿操作演练。模拟“同步式”培训, 实现了培训现场与生产现场“同步”, 其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用“最优”、“最佳”来评价, 都毫不为过。培训与生产“同体式”培训模式, 特别受到企业关注和欢迎。“同体式”培训, 顾名思义, 就是培训与生产现场“同为一体”, 把技能培训放到生产施工现场去进行, 让学员“真刀真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进行“实践”操作演练, 如供电企业广为采用的“现场培训”, 就是这种模式。现场培训被县市公司、基层生产班组广泛采用, 而省或市培训中心开展“同体式”培训, 却有着特殊意义。因为, 它有别于基层现场培训之处是“同体式”培训实质上是“同步式”培训向生产岗位空间的延伸, 它不仅做到了培训与生产的“同体”, 还做到了生产现场操作与培训教学的“同体”, 它的起点和要求更高, 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对增强学员技能、提高员工素质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电网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电力教育培训方式模式的改革创新必将带来培训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有力促进培训绩效的突破和创新。

4 处理好培训即时教学反应评估与后续跟踪生产应用评估的关系, 破解创新培训评估机制的课题, 解决培训绩效评估问题

培训评估机制, 是建立整个科学的培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评估, 是检验培训效果, 改进培训工作的必要、也是必须的手段、方法和途经。国网公司有关领导指出, 企业培训工作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 培训的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要加强培训前期需求和培训后的应用效果调研。这里强调了对培训“应用效果”的评估。可是, 长期以来培训评估普遍的只限于对“教”的评估, 即对培训教学反应的即时评估, 以“教得怎么样”作为衡量培训得失、评价培训质量效果的依据, 而对“学得怎么样”却未被重视, 对“用得怎么样”更未纳入评估内容。当前, 这种培训效果的评估办法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也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估的局限, 是源自思维的局限, 是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是以评“教”为目的, 还是以评“学”、评“用”为目的, 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培训理念。无容争议, 培训的目的是源自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 那么, 评估培训效果当然应当以学员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为标准。不以应用效果为依据, 就无法真正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偏离应用效果的评估, 实质上是一种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简单的、粗放的、表浅的评估。这种脱离企业生产应用实际的表浅评估导致的结果, 是不能正确检验培训的绩效, 也可以说, 由此也不能真正真实了解培训的需求, 也就不能真正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也是长期以来, 职工培训效果难以突破、培训工作迈步不快、送培单位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业内行家、专家提出, 要加强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和运用, 提高培训效率。根据西北电网公司的经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应以岗位职责为基础, 以业绩考核为主要依据。”当然评价员工培训后素质的提高, 也应以其工作业绩为依据。有业内行家认为:当前的电力教育培训, 缺乏健全的培训评估机制。许多电力企业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 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进行, 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与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很大距离。有关媒体报道, 外国职业教育已确立“实用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检验职业教育质量, “以实际工作结果为证明”。在对受训者的考试考核中, 也由“工作地现场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应考者的工作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可见, 现代外国职业教育把工作实际结果———“应用成果”作为检验质量的标准。所以, 评估培训效果, 应以工作应用成果为依据。这, 应是当前改革、创新培训评估体系的方向。权重于生产应用实际的培训后续延伸评估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紧密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将培训评估延伸到生产一线, 延伸到生产班组, 延伸到学员生产实际个人。唯有如此, 才能深入而客观准确地评估培训得失, 评价培训绩效, 为我们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制订更加科学的培训计划、进行长远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实现电力教育培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目标。

篇4: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创新培训电力教育持续发展

0引言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但是,正如国网公司有关人士指出的——“公司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实现‘两个转变,归根结底要靠提高企业素质队伍素质。……我们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公司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继续实施全员教育培训,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在培训实践中,送培生产单位对职工培训提出了不少意见和要求,例如:培训教学不少方面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际现场存在与生产施工现场不同步现象;有的教师授课不能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生动性差,教学乏味,质量不高;培训的方式模式有待创新,“走出去”现场培训不够,交流互动式培训差,等等。同时,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看到一些问题,如:对培训的认识不高和重视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培训理念存在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有的是包着完成任务的应付态度参加培训学习;有的基层单位以工作忙,经费紧张为由,被动地对待培训,缺乏主动送培的积极性。上述问题究其实质,有的涉及到培训的理念、观念和意识问题,有的涉及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培训的方式、模式问题,有的涉及到培训即时效应和长远目标关系的认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创新培训理念,破解发展课题,处理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几个重点关系问题。

1处理好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关系,破解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课题,解决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过,办好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校长和教师。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是培训的质量。而长期以来,职工培训中心正是在专业技能培训教师不足和不强的问题上苦恼和困惑。专职教师普遍生产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缺乏,难以适应技能培训教学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所悉,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关系电力教育培训发展的一个带“共性”的问题。大量的培训实践证明,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是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与“不强”问题的根本途径。兼职培训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过硬突出的技术技能,将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培训,无疑会有效促进培训实效的提高。这种源自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技能,也增强了教学的鲜活性、生动性,无疑会受到学员的欢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巨涛教授也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他指出,“安排企业专家、技术技能人才到企业培训中心从事兼职培训师工作,是国际大企业集团的通行做法”,“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知识、工作流程、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等显性化知识,以及专家掌握的工作经验、技艺等隐性化知识,通过培训广泛地传授给公司系统员工,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技能人才锻炼成长的需要”。兼职培训教师授课的突出成功之处,是实现了培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完全趋同,使学员学到了鲜活的紧贴电力生产经营实际的知识与技能,使培训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处理好培训近期效应和适应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需要的关系,破解企业培训本质需求的课题,解决加快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诚然是培训的基本原则。然而,不少企业员工对“缺什么补什么”的理解,仅限于自己眼前工作应急之所需,而对于自己的基本素质“缺什么”,并不考虑:至于,对企业长远发展人才之所需,就更谈不上关注。基于这种认识的局限,这些人自然缺少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员工对“缺什么补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够全面的理解,反映出在对待培训根本意义和培训理念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其一,应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在不少工业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全民的终身学习制度。如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已是“陪伴终身”的制度。从幼儿园、小学到高等专科学校,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成为全民的基本素质。德国实行“双元制”的培训模式。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通过劳动部门介绍,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到职业学校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取得了“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资料。在国网电力企业,不少优秀的企业已不断革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机制,把员工培训导入“终身素质教育”。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坚持“培训一体化”原则,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员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设计,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培训,实现公司人才资源的升级和转型。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树立职工培训是一种最有效投资的理念,职工培训已成为连续的、全员的、超前的终身培训,促进了培训的跨越式发展。有关学者认为为,电力企业许多领导的管理理念和观念很有前瞻性,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认识与实践,还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与观念,是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者的必然要求。其二,以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待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智力的坚强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战略工程。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也带来知识于技术的快速更新。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的专业知识的老化速度日趋加快,已到了惊人的程度。有关专家测试发现,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到1980年,不到4年的时间,当初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老化50%,而到1986年,仅过了十年,当初所学的专业知识已基本老化。由此推断,当今人才知识的老化速度,已明显显现出加快趋势。当今时代,是知识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知识也将随之加快老化与更新。因此,企业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企业前进与发展的速度。我们的职工培训必须定格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必须有前瞻性、超前性、连续性和不断渐进性。员工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毕其功一役”,决不能一次培训完成。企业职工“终身学习”所决定的“终身培训”,是职工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完善和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唯有如此,职工培训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现。其三,突破“传统的”培训内容,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培训,以提高员工操作技能为主,而现代培训已在朝着多元化、多层面化发展,着眼于员工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培训内容,已涵盖

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有关专家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应围绕学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创意水平、创造思维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并认为,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教育培训者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其教育培训对象形成完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国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主任李援朝指出,要把企业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体现在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之中。据此,我们要深化对培训需求“缺什么补什么”的全面理解,创新培训理念,着眼于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着力于全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推动培训实践创新,促进职工培训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

3处理好实训基地培训与“开门”现场培训的关系,破解“体验式”、“同步式”与“同体式”培训的课题。解决好培训模式创新问题

“体验式”教育培训,是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教学训练体系、培训模式。“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的根本特点,突出体现了学员是训练主体。学员在亲身实践、全身心投入之中,亲身感悟体验到培训的意义、意图和培训效果,从而以最佳效果完美实现培训的目标。如“拓展训练”,就是“体验式”培训的典型范例。破译“拓展训练”,其实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让参训学员的心理、意志、毅力、品格、潜能等基本素质得到极大锻炼,把团队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例如组建团队的开篇训练“破冰之旅”,通过队员共命队名、共制队训、共编队歌等形式,使全体队员深刻领悟体验、并共同演绎了团队意识,实现了全体队员信任、信念、智慧、价值取向的交融聚合。又如“超越自我”训练中近似“空中飞人”的惊险动作,是对心理极限的挑战。队员从中深切体验到,只有挑战自我,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依存共,”,通过两人相互支撑“共渡天堑”、空中走钢丝,使队员深切体验到,只有相互支持,才能相互依存,克服困难艰险,组成坚不可摧的团队,如此等等……从中我们不难想到,这种学员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特殊训练所获取的精神成果、掌握的技术技能,会使学员铭记终身,这是其他培训模式难以企及的。体验式“拓展训练”培训,以其独特形式和显著的实践效果,成为锻造团队“虎的精神”、打造“狼的团队”的生动课堂。模拟“同步式”培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同步式”培训,以“模拟、同步”为其突出特点。简而言之,“同步式”培训是用近乎“搬家”的办法,模拟复制还原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现场,而达到培训现场与生产经营现场“同步”的一种培训模式。在实训基地按营销服务窗口的原模原样设置电力营销服务大厅,让学员“身临其境”地在模拟营销服务“窗口”实践和体验营销服务的整个流程,培养其营销服务的技术与技能。近年来,我职工培训中心实现了模拟“同步式”培训的突破。在全省建立起第一个地市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系统,并在全省地市率先开展了变电运行仿真培训。培训中,通过电脑软件,将变电运行生产实践中的各类事故、故障发生及处置措施与方法,变成学员在电脑上与运行现场咫尺之间的依次模仿操作演练。模拟“同步式”培训,实现了培训现场与生产现场“同步”,其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用“最优”、“最佳”来评价,都毫不为过。培训与生产“同体式”培训模式,特别受到企业关注和欢迎。“同体式”培训,顾名思义,就是培训与生产现场“同为一体”,把技能培训放到生产施工现场去进行,让学员“真刀真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进行“实践”操作演练,如供电企业广为采用的“现场培训”,就是这种模式。现场培训被县市公司、基层生产班组广泛采用,而省或市培训中心开展“同体式”培训,却有着特殊意义。因为,它有别于基层现场培训之处是“同体式”培训实质上是“同步式”培训向生产岗位空间的延伸,它不仅做到了培训与生产的“同体”,还做到了生产现场操作与培训教学的“同体”,它的起点和要求更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对增强学员技能、提高员工素质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电网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力教育培训方式模式的改革创新必将带来培训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有力促进培训绩效的突破和创新。

4处理好培训即时教学反应评估与后续跟踪生产应用评估的关系,破解创新培训评估机制的课题,解决培训绩效评估问题

培训评估机制,是建立整个科学的培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评估,是检验培训效果,改进培训工作的必要、也是必须的手段、方法和途经。国网公司有关领导指出,企业培训工作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的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要加强培训前期需求和培训后的应用效果调研。这里强调了对培训“应用效果”的评估。可是,长期以来培训评估普遍的只限于对“教”的评估,即对培训教学反应的即时评估,以“教得怎么样”作为衡量培训得失、评价培训质量效果的依据,而对“学得怎么样”却未被重视,对“用得怎么样”更未纳入评估内容。当前,这种培训效果的评估办法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估的局限,是源自思维的局限,是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是以评“教”为目的,还是以评“学”、评“用”为目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培训理念。不容置疑,培训的目的是源自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那么,评估培训效果当然应当以学员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为标准。不以应用效果为依据,就无法真正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偏离应用效果的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简单的、粗放的、表浅的评估。这种脱离企业生产应用实际的表浅评估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正确检验培训的绩效,也可以说,由此也不能真正真实了解培训的需求,也就不能真正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也是长期以来,职工培训效果难以突破、培训工作迈步不快、送培单位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业内行家、专家提出,要加强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和运用,提高培训效率。根据西北电网公司的经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应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主要依据。”当然评价员工培训后素质的提高,也应以其工作业绩为依据。有业内行家认为:当前的电力教育培训,缺乏健全的培训评估机制。许多电力企业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与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很大距离。有关媒体报道,外国职业教育已确立“实用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检验职业教育质量,“以实际工作结果为证明”。在对受训者的考试考核中,也由“工作地现场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应考者的工作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可见,现代外国职业教育把工作实际结果——“应用成果”作为检验质量的标准。所以,评估培训效果,应以工作应用成果为依据。这,应是当前改革、创新培训评估体系的方向。权重于生产应用实际的培训后续延伸评估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紧密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将培训评估延伸到生产一线,延伸到生产班组,延伸到学员生产实际个人。唯有如此,才能深入而客观准确地评估培训得失,评价培训绩效,为我们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制订更加科学的培训计划、进行长远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电力教育培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目标。

篇5: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的函》,结合前期国家督导检查问题清单,现将我县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有160个班级超过50人,其中有28个班级超过60人,小学、初中最大班额分别为68人、65人。县实验小学平均班额57.6人,最大班额68人;

县实验初级中学56人以上班级有6个,最大班额68人。”问题

我县将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学校服务区和推动城区学校扩大教育资源三项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和大班额现象。一是优化学校布局。2017年和“十三·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推进全县中小学合理布局,统筹城乡、突出重点,调整优化、平稳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二是调整学校服务区范围。2017年,我县将通过调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县三小和实验初中的招生范围,适当压缩县实验小学和县二中的招生范围,同时推进均衡分班,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问题。三是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我县结合“全面改薄”规划,进一步扩建县实验小学和实验初中。同时,“十三五”期间,我县将在县城区东、北区域规划建设公办初中、小学各1所,其中小学配置48个教学班、初中配置36个教学班,可基本满足在城区居住、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目前实验小学扩建工程已开工,实验初中扩建工程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新建小学已完成规划设计,启动招标,新建中学也已实质性启动。

二、关于“郎溪县实验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足,分别仅2.9平方米、1.6平方米,与省定标准差距较大,分别缺4400平方米、5000平方米。”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1幢32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及风雨活动室。目前项目建设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该校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将达到省定标准。

三、关于“有2所小学功能室不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

2016年县政府在县实验小学东侧征地6500平方米,规划建设1幢34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实验小学缺美术教室问题。按我县项目建设规划,红山小学将于2017年建成6套教师周转房,校内居住的教师将入住,腾出的校舍可用来改建功能教室,从而解决红山小学缺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的问题。

四、关于“按照核定编制,缺教职工64人。全县缺音乐教师8人、美术教师7人、体育教师12人,缺科学教师15人、信息技术教师3人,缺小学语文教师28人、小学数学教师15人”和“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43.8岁。45岁以上教师占比61.7%。”问题??

篇6: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促进经济发展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全国一样由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三种形式组成,发展分为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府创办型三种模式。至今全县有1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会员300余人,社员467人,其中专业技术协会5个,专业合作社7个,综合服务社1个,主要发展产业有五倍、黄牛、茶叶、乌鸡产业,主要经营茶叶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商品黄牛、商品乌鸡、鸡苗供应等。这些合法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县部分农民、能人、加工企业渴求致富的新门路,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寻求先进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抵御市场风险的新模式。因此,我县出现了自发、自主、自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良好态势。早在10年前牛寨新华成立过五倍子专业协会,也是全县2003年前唯一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因市场等各种因素,现已名存实亡。在2004年盐津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组建了“**乌鸡专业协会”,重新拉开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序幕,紧接着县供销社创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今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自发、自愿要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是:兴隆乡蒿芝村创办的“养牛专业协会”;兴隆乡远江黄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大田村养牛专业协会”;普洱供销社茶厂带动型“串丝乡龙溪茶叶专业社”;盐津乌鸡协会和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6个乌鸡专业合作社,即:牛寨胡家湾、牛寨包谷厂、兴隆灯草田、盐井田坝、庙坝大坝专业合作社;滩头乡能人领办型“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13个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部分初见成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今年,盐津县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发展乌骨鸡产业。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分社6个,申请入社会员600人,通过讨论,批准入社会员280多人;培养小鸡孵化户6户,每户年可孵化小鸡3至6万只;建立盐津生态乌骨鸡县外销售点4个,分别是重庆、昆明、宜宾、昭通。通过盐津乌骨鸡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导,盐津乌骨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全县年养鸡38.46万只,今年1—9月,全县养鸡65万多只,比去年全年养鸡增加20多万只。乌骨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成立农村养牛专业技术协会2个,起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的草资源和大量被浪费的植株桔梗,促进了黄牛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3月蒿芝村“养牛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会员194名,产生了《协会章程》。成为盐津县第一个真正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该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个冻精改良站,现已配种79头,有的已经产仔,且效果明显。通过该协会的引导,已有19个会员从大田中心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55头,一部分会员与大田中心牛场实行利益分成饲养良种牛,该种牛长势喜人且肉质优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蒿芝村黄牛存栏达1450头,产值近300万元,年增长24%,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串丝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使近1000亩失去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得到科学的管理,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解决了该村农资难的问题,社员和农民十分满意;其他协会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

今年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化,推动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上初见成效。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产业不强不大、农民市场组织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创新农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联为一体,整合企业与农户,集中力量面对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有希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用制度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达到农业产业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益双赢、共受益。

(一)规范管理。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的基础条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1、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鼓励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带头创办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活动。均可以发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凡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志愿加入

研究、明确职责、形成科协、农业、供销、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推动不强迫。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使我县各类农技协会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鼓励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凡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的,可否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乡(镇)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了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税收上,对围绕会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力度。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费、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三项”费、科普专项费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让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并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民合作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农村合作经济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3、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管理和引导。一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原则,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健全以章程为中心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领导职能和责任;二是要完善协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农村合作经济与会员、与公司、与公司个人所办实体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4、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协会会长及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办会能力及会员素质。农村合作经济要发展,潜力在科技,优势也在科技,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是农村专业协会的立足之本。针对目前我县农技协会中技术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加强对会长、协会带头人、经纪人和广大会员的教育培训。

上一篇: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下一篇:藏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