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2024-07-22

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精选12篇)

篇1: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马小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与其教师细致地分析讲解,不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上尽可能的减少教师的“干涉”,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自得其乐地读。

一、课文谁先读,让学生自己决定。

课文的第一次朗读任务由谁来担任?老师,录音机,还是孩子们自己?这个游戏还真有意思。几年来,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地喊着:“老师,这篇文章我会读!“老师,我想听录音!”喊得最多的是:“老师,我们爱听你读。”有一次孩子们听录音《九寨沟》入了迷:有的说自己仿佛来到九寨沟,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有的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看到了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自己正给他们拍照呢。学生们交流激烈,嚷着要听第二遍、第三遍录音。三遍以后,许多学生已能正确朗读,甚至背诵了。

二、思考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只要你相信学生,孩子们完全能够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一般来说,揭示课题或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会有许多的问题,但这时的问题都较浅,大都是关于课文的内容或情节的。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2)“盗”是“偷”的意思,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偷,不能说拿吗?(3)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做好事,宙斯为什么要惩罚他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比围着老师转有劲多了,孩子们往往为有新的发现而兴高采烈。

三、课文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己去评。

孩子们听别人朗读(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等),内心产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或赞同、或欣赏、或提出异议。这正是孩子对课文不同理解的结果。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命令孩子去怎样读。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评,评中学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最好的是哪一部分?他刚才是怎么读的?你能像他一样读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如此,孩子们往往能在相互切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学习朗读,并达到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四、读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己去谈。

读一篇课文,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领悟甚至是教参的分析代替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就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孩子们感受千差万别。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十分勇敢。有的说宙斯太残忍,对于这么好的人不应该受到惩罚„„只要是学生亲身感受,说得符合文章的中心就可以。

五、老师有什么不同意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民主化教学,仍然是一种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孩子们的意见与我们教学的意图相差甚远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正题。如当学生的问题提得不着边际时,就可以说:“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当对课文的总结性谈话无法集中到一点时,老师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也有与大家不同的意见,大家看对不对。”一般来说,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意见,总是十分重视和感兴趣的,也相当尊重,讨论就不难进行。在平等的讨论中,师生达成共识,比之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强迫学生接受要好多了。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定目标,自选方法,自己设计作业等。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到学生手中,注重孩子们的自读、自悟,使学语文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事、有趣的事。

篇2: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一、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第一,如奥运会期间,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了解奥运健儿如何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第二,抓住各种时机(早会、班队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第三,还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贴近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第四,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二、营造氛围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一,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绘画、体育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如科技月,组织学生每人至少看一本科技书,展开想象的翅膀人人动手制作科技作品,班级出一期板报。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又如校园艺术节,班级开展了“诗歌朗诵会”、“小小故事大王”、画一画“美丽的厦门”、“我喜欢的景点”摄影赛、“小厨师”等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而认识到自己可以管理自己,关心集体,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并锻炼胆量。班会课上,让学生写一写《跟老师说心里话》,架起沟通师生的心灵之桥,鼓励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课堂上,教师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如告诉学生“你能”、“你行”、“你可以”、“你会”、“我相信你”┉┉等等鼓励之语言,使每个学生在班里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

三、因势利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于技术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而现在的学生较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通病主要是生活较懒散,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点弱、纪律松垮,缺乏锻炼。针对这些情况,在教育时,应细细把脉,慎重下药。如我班有个学生平时淘气贪玩,爱捉弄学生,不论大小,都要欺负,学生见了都躲着他,科任老师见到他也都摇头,每次一听到告状,我又气又急。可是转念一想,欲速则不达,不仅会使我的良苦用心落空,还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产生事与愿违的负教育。我经过冷静、耐心地寻找原因,发现他还有好的一面,动手能力强,在各项活动中处处表现出争强好胜。因此,我采取激励的办法,抓住有利时机帮助他转化。如在科技月活动中,我鼓励他自己动手制作科技作品--轮船模型,在班上展出,同学见了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及时表扬,树立其信心。我知道他嗓子不错,就积极推荐他参加校小歌手比赛并获得三等奖。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能细雨润物,潜移默化。

四、精心培养

“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教师播洒的一片爱心,是促使学生上进的雨露。教师对学生除了要有爱心,还要注意工作方法。二年级上学期,我班新来了个插班生。他是回族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跟班上的学生不一样,学习成绩很差。刚来时,我一看到他的考卷,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语文、数学成绩合起来还不到三十分。这下子,我还真有点担心了。后来我细细一琢磨,我们对待任何学生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于是,我课堂内多鼓励、多启发,发动班上的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遇到不懂的题目老师及时解答、引导,促进了他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了信心。课堂外,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排除心中的疑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二年纪下学期期末语文、数学成绩均得七十余分。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努力跟学生沟通,帮助学生选择榜样,树立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

篇3: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一、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教学方式设立情境, 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在学的过程中将具体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对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效果。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转变为执着的追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丰富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 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 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应注意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 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新的阅读方法。

三、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 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一篇课文里有若干个知识点, 语文课文即是因知识点的分布而存在, 它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所有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语文知识, 而现代语文教学观认为, 语文知识只是阅读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对阅读的新认识, 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 突出人文精神, 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 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 充分施展个性, 使情感交融, 造成一种如痴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 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 学会语言的本领。

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勤于提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教学实际上是围绕问题开展的,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引子, 能帮助他们开启思维, 开阔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情景的设置来引导学生, 或者教师直接提问。教师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形象真切、神韵相似、情真意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教师在直接提问时, 所提问题要确切, 不要为问而问, 一定要有明确目的;且不要只针对一些优秀学生提问, 要把对象扩展到所有学生;应启发学生而不是暗示———暗示会导致学生盲目随从, 不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 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才行。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 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 让内因起作用, 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总量迅速增长, 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 获取新的知识。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既要改进教法, 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它让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寄托”若干意义的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该有自主性、独立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 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 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积极思考, 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一个目标一个台阶式地前进, 进而完成全程阅读。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 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篇4: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课文时,学生总会遇到困惑和疑问,能不能主动地提出来,是不是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觉地去读书,去思考,逐步形成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这是学生能否做到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笔者引导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踊跃发言:“鱼生活在水里,为什么能游到纸上呢?”“是谁用什么方法,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正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所在,这时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质疑明确学习目标,这就自然地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教学也就自然成了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笔者在教学《观潮》时,对文中带有两个“观”的词义成语“观潮”“天下奇观”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查字典,弄清这个词义中“观”有几个意思,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课文观潮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并说明是如何理解的。由于学生有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和基础,结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保证学习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中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坚决摒弃繁琐的提问和讲解,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要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使这一过程不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有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

其次,要给学生自主合作的交流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出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

总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应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和发展条件,让他们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使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5: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柏拉图说:“音乐的学习比其他学科是更有力的一种手段,因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面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灵魂变得优美。”“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词汇,喜欢音乐活动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注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积极地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和审美情趣,提供幼儿自主表达的音乐空间,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技能和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由此可见: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不仅是为了能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和表现能力,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观,让音乐成为幼儿自由表达和情感陶冶的神圣殿堂。要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幼儿步入音乐殿堂的一个阶梯,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让音乐活动回归生活

“音乐活动回归幼儿生活”,就是在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1.内容选择生活化

音乐活动的内容支撑着音乐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的、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舞、童龄妙画。他们追求天然的、游戏的、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因此我们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来充实和调整原有的音乐教学内容。如《拔萝卜》、《小兔乖乖》里歌词比较口语化,旋律上口易唱,生动活泼,富有动感,反复吟唱,非常适合幼儿的口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增长,我们又选择了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增添了情趣。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也能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结合对幼儿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内容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幼儿易懂易学,提高了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另外,我们还从幼儿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帮助幼儿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如幼儿经历、体验过的刮风、下雨、打雷的自然现象;愉快的远足活动;快乐的运动会等内容,引导幼儿用艺术的手段(绘画、乐器演奏、唱歌、敲击节奏等)再现,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活动方式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音乐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既体现对幼儿权力的尊重,又能够发挥出音乐教育最大的发展效益。教师除了教给幼儿一些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外,关注更多的是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创造能力等等。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音乐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发挥创造的潜能,是当前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也是我们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

二、让音乐活动融入主题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目标以及综合主题活动这一学习的呈现形式,我们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有了新的思考,即将“生活”“游戏”“主题活动”这几个关键词结合起来,三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1.活动内容与主题目标的融合

在主题教育背景下,各领域的内容需要融合。我们在主题活动前,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主题的中心,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核心经验点是什么;哪些是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它可以通过哪些音乐活动来积累,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体验和解决;会形成哪些知识和技能,孩子会有怎样的问题与表现。然后再寻找合适的、相关的经验点与知识技能的内容,帮助孩子建立多种经验的扩展、提升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使必须发展的经验与可能发展的经验都紧紧围绕主题中心,自然地进行整合。在《我们的祖国》主题中,核心经验点是“接触民俗民风,乐意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歌曲是典型的新疆风格”。于是在主题中就安排了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娃哈哈》。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新疆风格,它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学习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垫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知识体系的发展,就把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融入了主题的开展中。《吉祥三宝》这首歌曲大家都比较喜欢,在主题中,老师把这些能引起孩子关注的话题、内容也补充到主题中去。同时又根据孩子音乐体系发展的特点把它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让活动成为了以感受民族音乐特点、进行音乐角色表演为主的活动。

2.活动形式与幼儿经验的整合

主题教育给予孩子积累经验的更好途径。我们用音乐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丰富知识,培养音乐素养为重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主题活动 《我们身边的科学》中,孩子们对物体大小变化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围绕孩子们的这一热点,老师选用了气球这一孩子们在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物体,并引发讨论:“气球充气和漏气时会怎么样?”基于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都兴奋地说:“会变大,会变小!”在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做气球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入两段不同变化的音乐:一段由低到高,力度逐渐增强的音乐,一段由高到低,力度逐渐减弱的音乐。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思考:“哪段音乐是气球在变大?哪段音乐是气球在变小?”借着对气球的变化这一特征的表象记忆和已有音乐能力的再现,孩子们马上对这两段音乐产生了共鸣,并随着音乐的力度、高低的变化扭动起身体,使“气球”变大、变小。在这些古怪精灵的表演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音乐的强、弱这一特有的知识要素,体验了强弱变化与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更在音乐的表达表现中获得了大和小的概念。

三、让活动评价更趋合理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课程的方向。为此,我们在建构课程中,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师,努力尝试从新的视角去评价每一个活动,评价每一位幼儿。评价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注重幼儿表现能力培养到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体现

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知识和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节奏敲齐了吗?舞蹈动作优美吗?等等,而较少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其实,幼儿通过活动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以及个体自信心的增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效果。如:在一次大班音乐欣赏《我心中的太阳》活动中,老师先让幼儿欣赏感知音乐,并启发提问:“你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心中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再请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告诉大家,激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然后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到的用绘画作品表现出来。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的太阳有树叶形的,有人脸形的,还有各种水果状、动物样的等等。太阳的颜色也不一样,红、黄、绿、橙、紫等各种颜色都有,想象力的丰富足以使我们感叹不已。

2.从关注音乐活动呈现形式的变化到侧重活动目标的实际达成度

过去,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在研究教材,即研究准备使用什么教材?如何把自己准备好的材料信息分在每一周每一天教给孩子?一切问题全凭教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加以假设,使幼儿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现在,幼儿的思维参与状态,引发幼儿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看看幼儿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索等方面,都是一个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幼儿多少思维火花的活动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已经将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幼儿的“学”,转向了教育教学主体――幼儿上来。

3.从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到注重幼儿的纵向发展

哲学家阿郎说:“播好种子,应该播在土壤里,而不是沙地上……”教师要了解不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适时评价,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节奏乐《小鞋匠》教学时,教师让三组幼儿分别按意愿选择模仿剪刀、锤子、针的声音进行分组演奏,但有一部分幼儿总不能和大家合拍,但教师不急于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请出两组幼儿分别演奏,然后引导幼儿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全班幼儿的观察比较,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幼儿通过观察辨析,解决了自己在节奏上的错误。在评价中,教师尊重幼儿的独特见解,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方式,对不同差异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加成功的信心。

总之,音乐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它在为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欢快的节奏伴随孩子们蹒跚的脚步;让跳跃的音符充满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篇6: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临河四小史冬梅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是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主人,当成需要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一)课堂是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

课堂,不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教师不是权力的代表;学生,也不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督促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要把目光盯在学生的正确答案上,学生说对了就眉开眼笑,说错了就紧锁眉头。而要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堂观念: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可以利用的可贵的教学资源。在此,就要让“注意听讲,不许插嘴!”“发言必须先举手!”这样一些话语从语文课堂销声匿迹,换之以“想说可以大声说,错了没关系!”“等不及举手可以马上起来说!”“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的人!“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质疑的声音,发出讨论的声音,发出研究的声音,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真真切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二)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能学会学习,获得发展。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习得知识与能力。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越俎代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例如阅读教学,许多教师一味地进行繁琐细碎的分析,以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来苦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因此,在这方面,教师不能急躁,要指引学生主动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三)教师是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 多情趣,少刻板。

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强调多次,订正多次,仍旧照错不误。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其中的“情”,寻其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自由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的软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最能促使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自由的课堂常规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应该创造条件千方百计

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不要用各种条条纲纲的规则去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自己的伙伴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2.倡导自主的良好学风。

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安排学生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要尊重学生不苟同他人的意见,允许学生向同学、老师质疑,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应是平等的。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切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者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室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教学时态度应和蔼可亲,注意微笑面对学生,保持适度幽默。课堂上,记住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能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吗?”“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请你来帮助他?”这样亲切的话语,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师生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4.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

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为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倾注着教师真挚感情的课。这里所说的“倾注感情”,并不是说把语文课上成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演讲课,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堂成为“百家争鸣”的场所,这样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在自己的个性中也培养一些尊重别人的品质。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首先,教师要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注意向课外扩展延伸的。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认识过渡句(段)及其作用”,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虽然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如,教师可利用某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利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让学生用想象拓展补充,并把它表演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找骆驼》时,教师可从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最后找到了骆驼处出发,让学生想象,如果商人再次碰到老人,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先组织大家讨论,然后再让全体学生设计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表演,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角色重认,其内在机制是将主体对象化,又将对象主体化的心理置换,小学生喜欢表演,希望通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移情作用,缩短与读物的心理距离。表演活动不仅是把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为生活言行,便于理解感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良好方法。又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再次,教师还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四、选择新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当前新颖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三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设计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先自己阅读这篇课文,读熟后在小组里互相讲故事,最后各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参加竞赛,到讲台上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各小组大声朗读,为了能迎接挑战,组员读熟课文后,就互相讲起故事来。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既体现了民主化教学的“全体性”,又使胆小的学生得到了锻炼,使那些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

动各种感官,开动大脑机器,使想象飞起来,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借助多媒体,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4、实践学习。

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说直接一点,就是将语文教学的“面”扩出去。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搞辩论赛,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每日一记、每日一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5、当“小老师”学习。

学生当“老师”就是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如,上作文评讲课,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允许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就把学生的个性引向了好的方向了吗?

五、挖掘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愉悦

体验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抵制。

篇7: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运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故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活动时间:本学期至今

二、活动地点:校内

三、活动目的:

自从本学期接纳这个班级以来,为加强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从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班上组织了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绘画、体育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同时我在班里开展了由学生轮流当值日班主任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而认识到自己可以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四、活动过程

轮流当值日班主任的学生当天早读前要走上讲台,做一个简短的就职演说,先介绍一下自己,然后提出希望。在这一天当中,值日班主任要对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和活动的开展负责任,还要处理好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对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妥善地加以解决,只能耐心说服和劝解,不能讥讽和责骂。与此同时还要在值日班主任手册上,详实地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提名表扬在某一方面做得突出的同学。在当日离校前,值日班主任要向全班进行总结,并做好下一任值日班主任的职权移交工作。

值日班主任每天有两名学生担任,一天一任,最初的第一任由我来选定,以后的每任由前一任推举产生,以此类推,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针对活动的开展情况选一实例,具体如下:

2002年12月2日,周一,天气:阴

值日班主任:李宁、张凯

升完国旗后,学生进入教室,两位班主任安顿好纪律。李宁问:“今天早晨做国旗下献词的老师是谁?”

全班答:“实验班的梁老师”。

接着问“老师讲了个什么主题?

学生甲:“学法、守法”

学生乙:“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又问:“谁能具体说一下”?

学生丙:“如果人家不小心侵害了你们不应该反击,而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否则,你也是犯法的。”

学生丁:“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学法,严格守法,敢于用法。” 张凯主持问:“今天做国旗下献词的那位同学是谁?他讲了个什么主题?”

学生A:“五

(三)班的一名男生,他讲了个我们要学会谦虚。” 学生B:“他讲了毛泽东爷爷说过的一句“谦虚使人进步,骄

傲使人落后。”

学生C:“他还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学生D:“小兔子虽跑的快,但太骄傲了,结果小乌龟先到达了终点。”

又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E:“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傲”

学生F:“在学习上一定要学小乌龟不骄傲”

学生G:“不能学小兔子,更不要骄傲”

最后两人商定:要求每个学生今晚写一篇《国旗下的感想》周二上交给下轮值日班主任。

到了下午离校前这两位值日班主任进行了小结:

1、今天大家在升国旗时,听得都比较认真,尤其是李奎新、李文杰、刘兵等同学听得特别仔细,说的也很好。

2、今天中午韩昊同学忘带红领巾给咱班扣了1分,这也是因为我俩没认真检查造成的,希望等会放学,咱们都能带好它,站好路队再放学。

3、中午午饭时间,郑志扬刘兵同学主动打扫室内卫生,值得我们学习。

4、赵鑫同学捡到5角钱,拾金不昧及时交纳,值得表扬。

5、最后我们推选出明天的值日班主任是:李杨、陈丽。

6、大家对我俩今天的表现还满意吗?

五、活动效果

这种人人来当班主任的活动,自实行之日起,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班级的风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就连出了名的调皮大王李树、李文杰同学都转变得守纪律、爱学习,课堂极少捣乱,还积极回答问题呢,同时学生们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当班主任的辛苦和乐趣,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篇8: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 读中感悟

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我们常说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素质的高低。语言是听、说、读、写的一种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熟, 唯熟才能生巧, 阅读是最好的语言习得的途径。

汉语的声韵调既构成了高低起伏的旋律, 有着独特的音乐美, 意随韵转, 又构成了文字的意境美, 必须通过读体会意境, 增强语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恢宏开阔、大气磅礴, 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来。因此, 平时要注重精读、朗读的训练, 告诉学生读书时头脑中一定要有形象, 声音也应该有形象。通过听录音和老师范读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和节奏, 注意重音, 做到抑扬顿挫, 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人物形象。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 在具体的语境中, 通过朗读品味、感悟字、词、句的奥秘。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三个动词“争、击、翔”表现力很强, 如改成“漂、飞、游”行吗?显然不行, 一改意境全无, 无原句充满竞争向上的勃勃生机。因此, 平时在朗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那些表现力强、不可替代的关键词语和富有文采的语言片段, 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笔, 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有人说语文就是要给大家一双文学眼睛, 用它发现文学语言。因此, 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双慧眼, 由发自内心的赞赏, 到心领神会, 默而识之, 最后学以致用, 在练习中得以巩固。

二、师生互动, 增强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设置师生互动的环节, 即教师与学生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 更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也很难影响学生的心理, 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 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永远臣服于知识, 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 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 然后提出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 请提出来, 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 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 辟一墙报, 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 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 这样作为主体, 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自己的建议被教师认同时, 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 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是学生最易接受的, 哪些话题是学生最喜欢的, 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传统的“师道尊严”, 往往是教师以灌输式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知识, 此时师生是不平等的关系, 造成感情上、心理上有差距, 教师高高在上,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 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 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 向教师求教。阅读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开展个性化阅读。

篇9: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认为阅读教学课是最复杂的课,上好一堂阅读课必须解决“读懂”“读好”“语言活动”“语言积累”的问题,在读懂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关键词,通过辨字识词及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我还引领学生养成找出每篇课文中起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的好习惯,教学生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字所描绘的精神世界。如,我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就抓住“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句理解全文,让学生找能体现父亲,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学生通过不断地找句子,谈“了不起”在哪里,让学生感受父子俩互相信赖所创造的奇迹,而这个信赖的基础则源于山一般的父爱,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设法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找关键词”“抓中心句”“抓中心段、过渡段”“找重点部分”“结合图示解释课文”“给课文加小标题”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收效甚微。因此,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圈画重要的词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句的含义在书上记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训练面对的是学生,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不论训练什么阅读内容都留给学生的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著名学者叶圣陶指出,教学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会”而“领会”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我在阅读教学时,时刻把握这一原则。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讲到“猫与苜蓿”的联系时,学生对于“猫与田鼠”“蜜蜂与苜蓿”以及“猫与苜蓿”的关系都理解得很好,但当我把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田鼠为什么会影响给苜蓿传粉呢”抛给学生时,学生的主动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两人讨论,四人交流,小组交流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田鼠在田里跑,蜜蜂可能害怕就飞走了;还有的说,田鼠的病毒可能会影响蜜蜂……最后我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这一蜜蜂是一种土蜂,土蜂在地里做巢产卵,田鼠不光破坏土蜂的巢,还吃它的卵,进而影响了蜜蜂给苜蓿传粉。这样精讲多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

篇10: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在这篇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特别是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清楚明白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爬山虎的实物,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从而理解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一、自主发现

1.师: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爬满了墙壁,能遮挡阳光,室内会感觉很凉爽。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将五份爬山虎实物,分发给五名学生。

生:自动组合成五个小组,自由观察。

「评:好奇心的驱使,无疑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之中。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师别具一格的新课导入中启动、点燃。这一环节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注重激发好奇心。」

3.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1:爬山虎有脚,是细丝状的。

生2: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

生3:爬山虎的叶子,有的是嫩红的,有的是绿色的。

生4:老师,我发现爬山虎有些枯萎。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它确实有些枯萎了,因为老师前天就把它采回来了。

「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认为学生说错了,而是进行了肯定,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仅没有被抹杀,反而更加坚定。」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5:我发现爬山虎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有的地方有脚,有的地方没有脚。(生指着爬山虎实物上的一段)

总评:乡村小学条件有限,但教师却利用农村的便利,凭借实物,使学生摆脱了“虚”的感觉,有实在感,学生觉得此时的学习离自己是那样的近。让学生自由观察,自主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点燃了学习的兴趣之火,学生看得仔细,并且乐意去观察。这里没有教师的鼓动,学生完全处在自发的、潜意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活动恰当的运用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学生在好奇中有所发现,在好奇中有所收获。

二、引导发现

1.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

生:边读课文相关内容,边动笔画重点句子。

生: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的,然后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师: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画茎),这就是嫩叶(画叶),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教师用手贴在画的叶柄处)。

师用动作演示。边演示爬山虎如何爬,边口述相关内容。

3.生1:演示爬山虎如何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高处爬的呢?

生2:演示爬山虎向高处爬的情景。

「评:教师的演为学生做示范,学生的演便于反馈对知识的掌握。把“讲”融入“演”中,以演反馈点拨。」

4.师:爬山虎不像人和动物那样用脚交替行走,而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往左、往右爬满了整个墙面。

总评:由读一读到演一演,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方法得当恰到好处。难题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乡村小学不可能进行动画课件演示。然而却教师采用态势语,化解了教学设施的缺乏。得体的态势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无声胜有声”,借助无声的态势语,学生对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见于眼,明于心。

三、披文顿悟

1.生:为什么爬山虎有的地方有脚,而有的地方没有脚呢?

师: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评:语文阅读强调文本对话,所以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本。离开课本,夸夸其谈的阅读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师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2.生1: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触着了墙,没有脚的地方是因为它没有触着墙。

生2:触着墙的地方,牢固地巴在墙上,没有触着墙的地方便枯萎了。

总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一新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和实施。整节课教师没有去包办代替,独占课堂,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因学生而延伸,课堂因学生而富有生气,而语文课堂也因学生而精彩。

篇1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参与意识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教师应通过转变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满足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主体,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呢?以下谈几点看法:

一,改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过去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传统教学关系,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朋友,一切从学生出发。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 “架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坚决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动作完成得好的,老师就鼓励说:“你真棒,非常好”在学生对完成动作信心不足的时候就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好的!”。这些语言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能活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练习就会非常积极,学生也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出谋划策,让他们参与教学的组织教法。同时自己也要融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比赛,一起锻炼,体会成功的愉悦和失败的惩罚。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满足。

二,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如有些运动技术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学习中教师给予引导与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教师围绕“学”而教,充分发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往的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操练,教学效果好得多。教学中要多给做的好的学生展示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的主体性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篇1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于自主创新教学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填鸭式的“满堂灌”,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而真正的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去启发、点播和引导,作为教师,我们想着应该如何为学生服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采取种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精巧地导入,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与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可激情引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真正成为自主学习中的主体。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葡萄沟》一课时,我让学生先从地图上找到新疆,然后了解新疆有哪些特产,从而让学生知道葡萄是新疆的特产。并让学生说说对葡萄、葡萄干的了解,学生们踊跃发言,介绍了葡萄的生长、品种、口感。看着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无疑是为他们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我在新授《小镇的早晨》时,在导入时,我先用课件出示美丽小镇的图片,先用精美的课件激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例如,在学习《特殊的考试》这一课时,当我问学生小白兔为什么通过考试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小白兔很可爱;有的说小白兔爱卫生;也有的说„„对于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并且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来表演课文,学生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懂了课文,学会了做人。

三、尊重学生,让学生做自信向上的学习主人。

自主创新教学的评价应当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重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例如在教授《田忌赛马》这一课时,在指导这一课对话部分朗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田忌、齐威王、孙膑的话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人物的语气,有的学生用自信的语气读出了孙膑的语语;有的学生用霸道的语气读出了齐威王的话语;有的学生用沮丧的语气读出了田忌的话语,而有的学生却语调平平,对于这些,我都给了肯定,但又适时的分析了一下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们根据人物的性格再进行诵读,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学生对课文又有了一个深层次的了解,所以再次朗读时,学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通过这一环节,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这样学生才会自信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重视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坏境中学习。自主创新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从“依赖他人”的被动学习转为自己探究学习。学生怎样才能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呢?这就要老师适时的进行鼓励,让学生在表扬中自主的去学习。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情

上一篇:采矿权闭坑申请报告下一篇:小学作文:我家的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