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2024-07-13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共10篇)

篇1: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大纲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Design

学时:34学时

学分:2 理论学时:8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26学时(+26)适用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少军

大纲审核人:

一、说明

操作系统实践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的练习。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算法的理解、巩固、提高。

本课程建议对每个专题,首先由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专题的原理和算法的思想,然后指导学生实际完成,并在专题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程的学习建议同时选修linux系统,并在该系统下进行实验。对于不选修linux的同学,亦可在其它的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实践。

二、正文

(一)课程的理论教学

各主要专题方向(例如银行家算法、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动态分区分配等)的原理和思想的介绍。

并结合linux操作系统,进行

实验1:系统安装实验及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和编程界面实验

实验2:进程管理实验 实验3:内存管理实验

实验4:文件系统实验

(供任课教师参考)

(二)课程的实验教学

课程设计的软件环境: <各种平台, 建议用linux +GCC> 内容:根据要求编写算法。

检查方式:提供完整能够运行的程序、源程序、说明书。

(三)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综合打分。

建议平时表现:30%

上机演示:40%

设计报告:30%

三、教学参考书目

由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安排编写讲义

篇2: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潘松《EDA技术实用教程》(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3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

江国强《EDA技术与应用》(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周振超《EDA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学习参考资料

侯伯亨《VHDL硬件描述语言与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沛昱《 EDA技术与VHDL设计实验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自动化 专业基础课程 4 24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240 2 是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是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地介绍EDA基础知识、常用的EDA开发工具、FPGA/CPLD器件、硬件描述语言、项目设计等内容,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的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本课程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系统介绍其开发及应用,这些器件可以通过软件编程而对其硬

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从而使得硬件的设计可以如同软件设计那样方便快捷。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设计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自动化设计和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基本流程,了解CPLD和FPGA等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硬件结构、原理和特性,熟悉EDA设计方法,掌握VHDL设计语言,利用EDA开发工具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及仿真,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进行自动化设计和分析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就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10%,点到不少于4次,其中缺席2次,按无成绩计算;期中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3-4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EDA技术概述(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

1、了解EDA技术及发展现状,硬件描述语言;

2、掌握EDA的基本概念及EDA设计流程。教学重点: EDA设计流程、“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及EDA工具各模块主要功能。教学难点: 设计处理中优化、综合、适配、分割的理解。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EDA技术及其发展; 2.硬件描述语言;

3.HDL综合 自顶向下的设计技术; 4.EDA设计流程; 5.常用EDA工具; 6.Quartus II概述。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1-1,1-2,1-3,1-4,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二章:EDA设计流程及其工具(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2周)

教学目标:

理解PLD结构原理,熟悉CPLD的结构原理和FPGA的结构原理,掌握 CPLD/FPGA的编程与配置。

教学重点: PLD结构原理。

教学难点: FPGA的查找表逻辑结构原理。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PLD的发展历程,PLD分类;

2.PLD结构原理,PLA结构原理,PAL结构原理,GAL结构原理,CPLD的结构原理,FPGA的结构原理,查找表逻辑结构,Cyclone III系列器件的结构原理;

3.PLD产品概述;

4.Altera的FPGA配置方式,CPLD/FPGA的编程与配置,CPLD在系统编程,FPGA配置方式,FPGA专用配置器件,使用单片机配置FPGA。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2-1,2-2,2-3,2-5,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三章: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3-4周)

教学目标:

1.掌握VHDL的基本语法格式; 2.掌握基本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

3.熟识VHDL的基本语句;

4.了解VHDL的数据类型转换。教学重点:

VHDL的基本语法格式和基本语句;基本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

教学难点:

VHDL中信号定义和数据对象定义,及并行进程之间的关系。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多路选择器及其VHDL描述 ;半加器及其VHDL描述 ;选1多路选择器及其VHDL

描述;选1多路选择器及CASE语句表述方式; CASE语句;

2.IEEE库预定义标准逻辑位与矢量 ;其他预定义标准数据类型 ; 信号定义和数据对象 ;并置操作符;4选1多路选择器的VHDL不同描述方式;全加器及其VHDL表述 ;

3.全加器设计及例化语句应用;

4.GENERIC参数定义语句;整数数据类型 ;省略赋值操作符;移位操作符;各类运算操作对数据类型的要求 ;数据类型转换函数; GENERIC参数传递映射语句。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3-1,3-3,3-5,3-7,3-12,3-20,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四章:时序仿真与硬件实现(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5周)

教学目标:

1、掌握 SignalProbe使用方法;

2、掌握引脚锁定与硬件测试。教学重点:

VHDL程序输入与仿真测试;引脚锁定与硬件测试。

教学难点:

仿真测试文件输入及参数设置; 利用属性表述实现引脚锁定。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VHDL程序输入与仿真测试;

2.引脚锁定与硬件测试,编译文件下载 ;JTAG间接编程模式; USB-Blaster驱动程序安装方法 ;

3.电路原理图设计流程; 4.SignalProbe使用方法; 5.宏模块逻辑功能查询。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4-1,4-3,4-6,4-10,4-12,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五章: 时序电路的VHDL设计(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6-7周)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时序元件的VHDL表述;

2、熟识D触发器的VHDL描述;

3、掌握实用计数器的VHDL设计,移位寄存器的VHDL设计。教学重点:

基本时序元件的VHDL表述和VHDL实现时序电路的不同表述。

教学难点:

时序电路与组合电路设计的VHDL不完整条件表述。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基本时序元件的VHDL表述 1,D触发器的VHDL描述,含异步复位和时钟使能的D触发器及其VHDL表述 1,含同步复位控制的D触发器及其VHDL表述,基本锁存器及其VHDL表述,含清0控制的锁存器及其VHDL表述;

2.VHDL实现时序电路的不同表述,双边沿触发时序电路设计讨论,计数器的VHDL设计,移位寄存器的VHDL设计 ;

3.属性描述与定义语句。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5-2,5-3,5-6,5-19,5-12,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六章:Quartus II应用深入(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8周)

教学目标:

1.掌握时序电路硬件设计与仿真; 2.掌握功能块Chip Planner应用; 3.熟识 SignalTap II的使用方法。4.了解Synplify的应用方法。

教学重点:

FPGA硬件测试与仿真,SignalTap II的使用方法及参数设置。

教学难点:

SignalTap II的应用及触发信号等参数设置。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时序电路硬件设计与仿真,FPGA硬件测试,SignalTap II的使用方法,编辑SignalTap II的触发信号,Fitter Settings项设置。

2.功能块Chip Planner应用,Chip Planner应用流程说明,Chip Planner说明。3.Synplify的应用及接口方法,Synplify使用流程,Synplify与Quartus II接口。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6-1,6-2,6-3,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七章:宏功能模块应用(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

1、掌握创建宏功能模块基本概念;

2、熟识存储器配置文件属性定义和结构设置。教学重点:

LPM 随机存储器的设置和调用,存储器配置文件属性定义和结构设置,In-System Sources and Probes Editor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宏功能模块属性定义和结构参数设置,宏功能模块工程创建与仿真测试。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计数器LPM模块调用,计数器模块文本的调用与参数设置,创建工程与仿真测试,利用属性控制乘法器的构建,LPM 随机存储器的设置和调用,存储器初始化文件,LPM_RAM的设置和调用,仿真测试RAM宏模块;

2.VHDL的存储器描述及相关属性,存储器配置文件属性定义和结构设置; 3.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 4.NCO核数控振荡器使用方法; 5.DDS信号发生器设计示例。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7-1,7-2,7-3,7-4,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八章:VHDL设计深入(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10-11周)

教学目标:

1、掌握VHDL数据对象的概念;

2、掌握VHDL顺序语句与并行语句应用;

3、熟识 VHDL的不同的描述风格。教学重点:

VHDL顺序语句与并行语句的区别及应用,三态门的设计,VHDL的不同的描述风格。教学难点:

基于不完全条件语句的时序电路设计,VHDL并行语句与顺序语句的区别。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数据对象,常数,变量,信号,进程中的信号赋值与变量赋值;

2.含高阻输出的电路设计,三态门设计,双向端口的设计方法,三态总线电路设计; 3.顺序语句归纳,并行赋值语句讨论; 4.VHDL的描述风格。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8-1,8-2,8-4,,8-5,8-7,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十章: VHDL有限状态机设计(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

1、掌握 VHDL状态机的一般形式及基本概念;

2、掌握Moore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3、掌握Mealy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4、了解 借助EDA优化控制工具生成安全状态机。教学重点:

Moore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Mealy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教学难点:

多进程结构状态机设计及状态机编码选择。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VHDL状态机的一般形式,状态机的一般结构,状态机设计初始约束与表述; 2.Moore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多进程结构状态机,序列检测器之状态机设计; 3.Mealy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状态编码,状态编码设置,安全状态机设计; 4.借助EDA优化控制工具生成安全状态机;

5.硬件数字技术排除毛刺,延时方式,逻辑方式去毛刺,定时方式去毛刺。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篇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构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体系[3]。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制定中,依据服务面向地方区域、为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建立了食品和化学两大专业群,并初步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为引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培养与行业培养相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突出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促进了学生尽快进入“熟手”的行列,真正实现了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培养,能够为社会提供行业所需的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总结该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特征。

一、专业应用能力指标明确

围绕食品和化学两大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现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需求,以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精雕细琢每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指标,精挑细选实践教学内容,依据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平台,配置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出职业能力的核心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力求尽量避免“过度教育”、“学非所用”,做到基础够用为度,技能好用为尺。每个应用能力指标都有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形成理论教学、校内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链,可确保能力指标的真正实施,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建立了教学纲领性保障。

二、搭建完整实践教学链

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能力指标为主线,将实践教学贯穿各个教育环节,改革单一实践方式,建立了八学期实践教学链,从校内实验发展到校外实习,从单一实习扩大到多样实习,从认知实习到就业实习,形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技能实训、就业实习、毕业设计“七点一线”的实践教学链。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技能,通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通过生产实习了解工艺,通过技能实训提高技术,通过毕业实习实现就业。在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意识,补给学习动力,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确保了实现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能性。

三、整合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已打破了理论带实验的常规做法,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大幅度改革各层次实验教学内容及模式,采取基础实验课以强化训练为主,重在加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实验课以综合、设计实验为主,重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整合和调整小而零散的实验为大综合实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多样性。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应用课题,开展体验性、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实践活动,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不断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摆脱实验课辅助理论课的地位及思维方式,使课程设置真正向着企业需求发展,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国际上应用型大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借鉴的经验[4]。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极好办法。黑龙江东方学院树立攀高结贵提升合作层次,抓大不放小发展实践基地的观念,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研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水平和质量。目前已实现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办学,携手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乳品龙头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成立了一个校企共建的联合学院,积累了几十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基地遍布各个行业和各个地方。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学校通过合作解决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真正掌握最实用的技术,而企业从学生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人才,节省了人员培训的时间和费用。

五、采取多样化实习实训形式

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实习实训形式也采取多样化。如乳品专业与国家乳业技术中心签订了“3+0.5+0.5”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一年时间的工学结合授课;食品专业的检测方向与各大检测机构签订定期实习合同,分别经历理论学习、行业培训、检测机构实习等专业能力训练;而食品专业的粮油工程方向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合同,通过顶岗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和培养职业素养;生物工程专业最先引进了“订单式培养,社会化就业”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同培养的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形式为实习、顶岗相结合。并且各专业课全部增设课程设计,同时还引进了仿真生产线来加强实训,不仅建立了工学结合、以工促学的实践教学法,还使岗前培训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六、实施制度化管理,提倡科技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管理有制度化保证,各项内容全面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师定期下厂培训制度,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化;建立实习实训总结考评制度,严格监督实习实训质量。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将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计入学分,推动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建立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考评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相结合,开放实验和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引导各项竞赛与学生就业、创新相结合,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立足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将职业资格培训融入教学计划

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中,充分考虑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内容,使本科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并驾齐驱。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时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还能拿到职业资格证、行业认证书等相关专业准入证,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多数学生可以拿到国家高级食品检验资格证,国家高级化学检验资格证,食品质量内审员资格证,食品营养师资格证,环境质量内审员资格证,食品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环境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制药分析化学工程师认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或行业认证证书。

八、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始终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我们认为应该要校内外相结合,即在通过考试、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校内质量评价的同时,还要以社会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和离职率,关注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良好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是学生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进行专业相关基本素质教育,还在每学期均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安排行业专家、名人名师等进行职业素养讲座,细水长流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现状,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本专业、立足本专业。实践表明,黑龙江东方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及社会用人单位评价均较好。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3]薛文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J].理论导刊,2010,(6).

篇4: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改;模具专业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孙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因此,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尽管高职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本科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本科有所分工。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然而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培养高职学生或普通本科生的模式中。例如,(1)在教学内容上要么是在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上题目难度增加一点,题量加多一点,要么就是在传统普通本科的教学内容上题目难度减低一点,题量减少一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但不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也发挥不了大学数学在学生专业、职业中的作用。(2)在教学模式上,要么是类似如高职高专教学中的模仿做题,死记硬背解题步骤,要么就是类似如在普通本科生授课中的一样,讲解有关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方法得来的严谨证明过程。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要么觉得数学计算无聊,要么觉得数学证明无用。

二、怎样进行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所学有用,学以致用

1.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

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为职业服务,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声。本人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布置的作业就是调查学生想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学些什么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都提到了“想学些跟专业有关的数学,想学些对工作有用的知识”。有些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四个星期的实训回来后说:“课堂上学的在实训中一点都用不上,倒不如直接做学徒……”那么在大学数学课上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上的脱节,学生在学基础课的时候,特别是面对一些暂时看不到用处的计算的时候,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学专业课中面对有关数学的问题又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进行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比如,对于《微积分》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着重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方面的讲授,对于机电机械专业的学生应着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方面的讲授,对于计算机软件方面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学数学、做数学题、用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算法。而数学教师要能在不同专业的《大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有效教学,即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那就要对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甚至熟悉。如,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本项目主要研究针对模具专业的大学数学课程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即面对这专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到底讲什么内容、讲多少、怎么讲,才能使得数学课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而是更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在解决专业的问题和利用数学中的思维、思想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成为更快速地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对社会更有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就得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模具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大学数学教师,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数学课程总体设计。同时,改革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组织翻阅有关模具专业的各科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搜集该专业要考的职业技能证书及其相关备考资料,记录当中出现的数学知识(如曲率、曲率半径)和微积分思想,编写适用于该专业的数学案例和教辅材料。

2.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形成逻辑思考的能力

数学作为解决专业中某些数量或空间问题的工具故为重要,但从人的长远角度看,数学的间接作用更为重要,这间接作用指的就是数学思维,逻辑思考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不管它是不是与生俱有的,但很确定的一点是,它是可以被训练的,方法之一就是透过学习数学。数学解题会教你如何接近问题、学到如何抽丝剥茧地看出问题的关键、问出适切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等。逻辑思考的能力比数学有用太多,例如,它对学新的语言、组织与计划等也很有帮助。

教学中着重渗透数学思想,如怎样用规则的东西去表示不规则的东西,然后如何控制好误差,也即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工具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数学课中学的不是只为了做出题目,更值得学会的是解题前的一番思考,如面对着题目,怎样抽丝剥茧地分析题目,从而套上已经在我们脑子里头的方法。只有学会这样地思考,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在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能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使数学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6).

篇5: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14130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本科)

学时数:68(理论学时数:60 实验或讨论学时数:16)学分数:4 执笔者:周有顺 编写日期:2004年2月 执行时间:2003年以后入学的年级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掌握数据库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数据库的设计及使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概论(10学时)

了解什么是数据库,为什么要有数据库,以及数据库和文件的相同及不同之处。给出数据库的基本定义和数据库系统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点及表达方式,了解信息的符号表示数据,和数据的计算机内部表示。了解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 批处理和连机方式;了解数据库的由来和发展,了解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机器世界之间的关系,对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层次,网络和关系三种基本数据模型,掌握实体联系模型,了解面向对象模型;理解数据库的三级体系结构,理解内模式,概念模式,外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硬软件环境和它的管理及使用者;了解DBMS的主要功能和组成部分,了解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10学时)

理解什么是关系,关系模式,关系子模式,掌握熟练使用关系代数解决各种查询问题,掌握元组关系演算公式并能熟练的用元组关系演算表达各种查询,了解元组关系演算和关系代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掌握域关系演算公式并能熟练的用域关系演算表达各种查询,了解域关系演算和元组关系演算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掌握使用QBE语言实现简单的数据库查询。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实例和SQL语言(14学时)

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熟练的用SQL语言实现复杂的数据库查询。

本章教师应演示安装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并建立一个SQL数据库。

第四章 查询优化(4学时)

了解查询优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对关系代数表达式依照优化算法进行优化。

本章教师应演示在SQL数据库系统下实现查询优化算法。

第五章 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12学时)

理解数据库设计理论对关系模型的优化作用,理解函数依赖和函数依赖的逻辑蕴涵,理解侯选码,主码和外来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什么是1NF,2NF,3NF,BCNF,掌握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将其规范化为2NF,3NF,BCNF,了解什么是多值依赖和4NF。

第六章 概念模型、数据模型与数据库设计(8学时简介)

理解和掌握实体联系模型的概念和设计方法。了解E-R图、数据结构图、系、关系数据模型等概念,掌握E-R图到关系模型的转换方法。

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理解数据库系统开发中的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独立性和相互关系。

第七章 数据库安全与保护(8学时简介)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B)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控制的一般方法,了解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的实现机制,理解和掌握事物处理与并发控制的一般方法,了解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机制。

本章教师应演示建立一个SQL数据库安全性及完整性控制机制。

第八章 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及设计(2学时简介)

了解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求,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组成部分。

第九章 分布式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2学时简介)

了解分布式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上机操作、课后自学等形式。

(一)课堂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广泛地查阅资料,细致地备课,充分地组织教案,并且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使备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教师本身做到有效地教,使学生做到有效的学。上课时,要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一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三是为了验证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本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作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二)实验与讨论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实验以教师演示为主并提出问题讨论。本课程的学生实践部分由其后续课程《数据库原理实践》完成。在本课程中主要完成理论教学,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连通性等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学生在完成相关内容学习的同时能够自我提高而成为合格人才。

(三)考试

采用闭卷的考试方式。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数理逻辑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等。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篇6: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时:54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大纲执笔人:郭大伟

一、说明: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之中,并与其它数学分支互相渗透与结合。本课程已成为数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二、本文

1、事件与概率(16学时)

事件及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频率与概率,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概率的性质及运算法则。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及其运算性质。贝努里概型。

2、离散型随机变量(12学时)

一维随机变量,分布列。多维随机变量,联合分布列,边际分布,随机变量的独立性。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方差的定义。条件分布及条件数学期望。

3、连续型随机变量(14学时)

一维随机变量的定义。分布函数及其性质,分布密度,一些重要的分布。多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密度及其性质,边际分布。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方差,相关系数。车贝晓夫不等式。中心矩,原点矩,一般矩的定义。条件分布,条件数学期望。回归,线性回归。特征函数的定义,性质,逆转公式,用特征函数求各阶矩。

4、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12学时)

依概率收敛。贝努里大数定律,车贝晓夫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依分布收敛,一些收敛于正态分布的例,中心极限定理,拉普拉斯局部极限定理。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教学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魏宗舒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概率论,复旦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篇7: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筹学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钱颂迪.《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国内(外)现有教材:

钱颂迪.《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学习参考资料

1.胡运权.《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自动化 专业基础课程 7 34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610 2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运筹学是系统工程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和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运筹学已被应用到各种管理工程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筹学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和应用,并能在计算机上应用各种优化软件包熟练地操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案例,从而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使学生在相关部门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筹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算法和原理,掌握算法的基本步骤,掌握优化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运筹学模型,并利用工具对所建模型求解,理解模型中的参数含义。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及课程作业占25%,点到不少于3次,其中缺席1次,按无成绩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5%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为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概况;了解运筹学的主要内容和数学模型。教学重点:运筹学的工作步骤及数学模型;运筹学的应用和展望。教学难点:运筹学的模型;运筹学的应用。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运筹学的简史(2)运筹学的性质和特点(3)运筹学的工作步骤(4)运筹学的模型(5)运筹学的应用(6)运筹学的展望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

1.什么是运筹学,运筹学的研究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第二章: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授课时间:第七学期第2,3,4,5周)

教学目标:了解线性规划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过程;掌握线性规划各种模型转化的方法;掌握求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可行区域与基本可行解概念;掌握单纯形方法的理论和算法过程。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可行区域与基本可行解概念;单纯形法的理论和算法过程。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8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2)线性规划问题的几何意义(3)单纯形法

(4)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5)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6)应用举例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

1.第二章课后习题2.1。

第三章:对偶理论和灵敏度分析(授课时间:第七学期第6,7,8,9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对偶理论,掌握单纯形法的矩阵描述和矩阵计算;了解对偶单纯形法和灵敏度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对偶理论;灵敏度分析。

教学难点:单纯形法的矩阵描述和矩阵计算;影子价格。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8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单纯形法的矩阵描述 2)单纯形法的矩阵计算 3)对偶问题的提出 4)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 5)影子价格 6)对偶单纯形法 7)灵敏度分析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第三章课后习题3.3。

第四章:运输问题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第10,11,12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运输问题的有关概念,掌握表上作业法,了解产销不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表上作业法。教学难点:产销不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2)表上作业法

3)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求解方法 4)应用举例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第五章:线性目标规划

(授课时间:第七学期第13,14,15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线性目标规划的概念,掌握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线性目标规划的模型和求解。教学难点:图解法;解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 2)解目标规划的图解法 3)解目标规划的单纯形法 4)应用举例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第六章:整数线性规划(授课时间:第七学期第16,17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整数线性规划的概念,掌握整数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整数线性规划的模型和求解。教学难点: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整数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 2)分支定界解法 3)割平面解法 4)0-1整数线性规划 5)指派问题

篇8: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关键词:会计实践,会计实习,毕业论文

一、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哲学分析

1. 本体论向度的实践科学观的两个方面。

在现代哲学中, 实践科学观延伸了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认为实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认识论的概念, 也就是传统观念中的与理论相对的概念;二是本体论的概念, 它是比“文化”概念范围还要宽广的概念, 是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既包括人类的理性活动, 也包括非理性活动;既包括知, 也包括行。

传统的实践概念强调它的认识论向度, 往往忽视它的本体论 (存在论) 层面的意义。在本文中, 将实践视为与理论相对的概念的同时, 又扩展了它的外延——认为实践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不仅包括科学实验、实习活动, 也包括日常的语言实践、思考实践、学习实践以及查阅资料等活动。因此, 我们认为本体论向度的实践科学观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直接的科学实践, 如实验、实习等;另一个方面是间接的科学实践, 如学习书本知识、思考、观察、交谈、查阅各种学习资料等。

会计学科源于实践需要并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发展着。根据实践科学观, 会计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会计实践活动, 如会计核算、报告, 以及会计实验、会计毕业实习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会计实践活动, 如课堂学习、讨论、交流、思考、观察、阅览报刊等。直接会计实践与间接会计实践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使用劳动工具, 是否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且有看得见的劳动成果。

2. 会计毕业论文的产生途径。

我们认为, 毕业论文具有双重性质——实践性和理论性, 即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是实践的, 具有实践性质, 而毕业论文的成果是理论的, 具有理论性质。从毕业论文的实际写作看, 会计毕业论文既可以来自于会计间接实践 (学习、思考、观察、创作过程等) , 也可以来自于直接实践 (会计实验、实习等) 和间接实践两者的结合。

究竟哪种途径更能产生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呢?一般认为, 在间接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直接的会计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更可能产生高质量的论文。因为感性认识或经验知识需要通过直接实践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识并产生理论成果。另外,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也得到这样的结论。

二、关于会计毕业实习与会计毕业论文的问卷调查

会计直接实践具体可分为会计实验和会计实习, 由于会计实验对会计毕业论文的影响是内在的或者不显著的, 所以我们仅就会计毕业实习对会计毕业论文的影响做了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苏州大学商学院2010级部分本科毕业生和2009级部分研究生;调查内容: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的关联情况;一共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具体调查情况见下表:

根据调查, 我们可以知道, 大部分 (70.34%) 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没有联系;但在思想观念上, 大部分 (64.14%) 学生却认为良好的毕业实习经历有助于产生高质量的论文。说明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良好的实习经历可能产生优质毕业论文, 但事实上,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 (2/3) 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的内容是不相关的。

从调查来看, 我们目前的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会计实习有些脱节, 但至少在我们的意识中认为这两者是应该结合的, 表明在这个方面仍然有潜力可挖。实践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只要观念是正确的, 一定会对实际产生促进作用。也就是将会计直接实践、会计间接实践与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就能够促进会计教学,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 会计实践教学中应特别强调会计直接实践;在毕业实习时间、试验环节、指导人员、经费投入、设施条件等各方面加强改善, 为产生优质的毕业论文创造条件。

三、会计实践教学系统三要素及其动态结合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由会计实验、会计实习、毕业论文三要素组成。会计实验可分为手工模拟和人机系统模拟实验, 会计实习也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有层次地、动态地结合的。会计实验是实习的基础, 在实验的基础上, 参加校内短期的实习, 切身体会并实际运用会计知识, 并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 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理论上的提炼, 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会计实践可更具体地细分为感知、模拟试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阶段,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营现场、会计机构, 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结构情况, 初步了解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 认识会计的基本资料, 使学生在对会计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 能了解并热爱会计专业, 树立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可在第二学期开展, 即学完一些基础课后, 安排一周见习。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了解了会计专业的特点、原理, 但仅仅限于课本知识, 缺乏实际认知;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观察, 会产生许多深刻的感性体验, 带着问题再来学习。

第二阶段为校内模拟实验阶段, 校内模拟实验分两种形式。一是针对一门课程的实验, 即学习某一课程时, 就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进行课程内模拟实验, 例如学习《会计学》时, 可以就会计凭证如何填制等内容进行模拟实验, 这种模拟实验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进行。二是学完专业主干课程后, 就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模拟实验,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课程性和综合性特点。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 即毕业实习前期安排两周实验, 包括手工系统和人机系统模拟实验, 通过实验获得仿真体验。

手工系统模拟实验以典型的工业企业为主, 其他企业为辅, 提供一个大型企业一个月常见的经济业务。首先让学生填制、审核并计算各种原始凭证, 例如各种支票、汇票、传票、增值税法货票、货运单、报销单、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卡片、工资福利费用分配表、原材料领用单、原材料分配汇总表、制造费用分配表、基本生产费用分配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生产成本计算单等等;然后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总账;再根据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 根据科目汇总表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人机系统模拟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从建立账套开始到完成初始化、输入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 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以特定的角色在财务软件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网络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资料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 将诸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分别安装在不同工作站上, 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多个角色, 如系统管理员、财务主管、出纳、审核等, 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 每组模拟不同企业建立各自账套, 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 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 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 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和记账。期末处理时可由总账系统结账, 报表系统完成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验过程中, 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 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财务软件的所有操作, 从而掌握此软件的所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 按照手工系列实验原理, 通过看账、做账、查账、用账等多个环节的实验达到全方位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 使每个学生完成手工和计算机两套账务处理。

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是在学生试验、实训基础上, 在真实或模拟的岗位环境中进行的, 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目的是通过校内模拟和校外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教学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专业性和高度综合性, 是实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是对综合技能的实际应用, 注重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考虑到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应聘、参加各种考试导致毕业实习很可能流于形式等因素, 实习时间可以提前到第七学期。通过八到十周的毕业实习、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带着问题和感想来创作毕业论文。

第四阶段为毕业论文写作阶段。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可由选题、写作、答辩等部分组成, 是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现认知飞跃的关键一步。在上述三个阶段会计直接实践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从自身体会 (但不是写实践体会) 的角度结合理论来写作毕业论文。即从直接实践中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角度去选题, 我们强调毕业论文的选题最好来自学生实习中的感触;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查阅相关研究课题等间接实践去思考、分析、创作论文;最后在答辩中结合自身体会去从容应对。这样, 可以避免毕业论文“从理论到理论”, 甚至出现大肆抄袭, 答辩过程中漏洞百出的现象。并且从我们指导毕业论文的体会而言, 凡是认真实习并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的同学, 写出的毕业论文“有血有肉”, 一般质量都较高, 具有创新性。开始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可安排在第八学期初, 由于毕业实习提前到第七学期, 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将更加充裕。甚至允许学生在选题不理想的情况下, 重新进行选题和定位, 这样在客观上也为创作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条件。

以上四个阶段是感知 (见习) 、学习、实验、再学习、再实习、论文写作的过程, 体现了三种会计实践教学系统要素的动态结合。我们认为, 通过感知、校内模拟实验和毕业实习等直接会计实践, 结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理论提炼, 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论能力, 产生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张雪芬等.优化本科会计实践系统管理的探讨.苏州大学学报, 2009

[2].李勤.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财会月刊, 2010;21

篇9: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探究式

研究型大学以探究为基础,强化学习、思考、创新、合作和表达能力;以探索、调查和发现为核心,强化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

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是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讲得过细、过全,而使学生无需动脑,结果实际上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

而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探索、研究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上来。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盲目接受信息为基础进行学习。

探究机制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教师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创造各种利于不断刺激学生渴望探求知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便是很重要的做法。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硬件和扩展设备以及应用软件知识的基础,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延续及深入,又是“数据压缩”、“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等的前驱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研究问题,有益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加以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互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生起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学生上讲台。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前布置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整理思路,下次课时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先行讲解。课上教师就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指正,并对知识点加以延伸。此举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刻苦钻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2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

以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或兴趣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教师提前列出几类典型问题供学生选择,邀请教授、退休老专家或者研究生一起参与讨论。教师应该有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或方便沟通的机会,例如电话、电子邮件、论坛等。学生通过参加讨论活动,激发了学习热情,加强了与教师的沟通,增强了交往和交流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求实意识,提高了对科研的兴趣。

3课内讨论扩展到课外调研

坚持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布置综合性作业,组织学生以小分队形式,分赴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进行市场调查,或进行短期的实践活动,最后书写实践报告,并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视频播放方式上台展示。通过扩展学习场所,扩大交往人群,学生可以增长实践经验,了解自己的不足。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以来就有凡事要实践才能有所提高的道理。

1提高教学的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必要的理论指导下,注重实际应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够快速胜任工作的人才。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仍是互动的主体,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切实加强和落实实验和实践环节。

2完善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采用声、画、文字、视频、交互作用等技术手段,把概念、软件操作、编程方法、操作步骤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2)摒弃“板书式”电子教案。在教案的设计和规划上,充分考虑多媒体表现手段的专长,使教案有启发、有悬念、有表现、有思考,彻底改变了“通篇文字”的板书式电子教案。

(3)追求电子教案的时效性和质量。鉴于多媒体应用技术的特点,各学期均更新教案。在教案制作中,刻意追求细腻的过程描述、科学的表现手段、严谨准确的教学内容、良好舒适的视觉效果。

(4)把课间休息纳入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把课间休息作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利用5分钟进行“课间教育”。专门设计和开发的“课间音乐系统”在课间播放。实践证明,舒缓的音乐和良好的视觉画面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3采用新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是学生考试结束后,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绩,批改后的试卷学生看不到,也不知道试题结果如何,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当后续课程用到其中的知识点时,才又找到朦胧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究其原因,传统的开环式考核系统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课程的性质,我们采用开放的考核模式。主要包括两大题型即理论题与实践题,以3:7的比例进行考核,题目均源自于现实生活中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题材。例如理论题侧重于研究多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当今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等。实践题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或当今热点话题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或制作某个领域的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以及制作某行业的多媒体光盘等,并要求进行相关技术的描述。

在时间轴上,我们的考核系统分“考核课题发布—实际设计制作—教师评分—学生互评—集中讲评”5个阶段进行(见下图),形成一个闭环的考核系统。

可以看出,考核从一个点扩展到了一个区段,不仅拓展了考核的知识面,而且还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自信心和兴趣,加强了竞争意识,其中学生互评和集中讲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学生互评。互评的方式是在教师对全体学生的答卷批阅完以后,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学习效果不错的同学组成评审团,对全体成绩希望为“良”及“优”的同学进行答辩。评审团根据答辩情况给出成绩,根据平均分决定该同学的互评成绩。该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各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进各层次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考核学生随机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营造学生之间的研讨氛围。从系统功能图可以看出,学生互评是构建反馈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集中讲评。集中讲评是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综合点评整体考试情况,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通过反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后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形式使考核系统真正成为带有负反馈的稳定的闭环系统。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并将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的全过程,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这需要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依赖于教育体系、社会需求和发展意识的不断变革。

篇10: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操作系统实践》本科教学大纲

学时:68学时

学分:4 理论学时:51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17学时(+17)适用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少军

大纲审核人:

一、说明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训练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与技术、从事自主版权的计算机芯片和系统软件的开发、在信息安全、过程控制等多方面的应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汇编语言是各种 CPU都要提供给程序员的指令集,是硬件集成电路系统与软件信息系统的接口。所以在计算机应用科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课程以Pentium系列处理器为背景,全面介绍32位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Pentium系列微机汇编的最新知识与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以程序实践代替指令的罗列式教学,不能在教学中仅仅依次介绍各种指令,而要以实际的例子带动指令的介绍,以应用引导指令和原理的教学。

二、正文

(一)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3各层次组成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方法篇(30)

介绍了Pentium工作方式和扩展技术,16/32位寄存器,存储寻址机制,指令寻址与指令系统,汇编语法与伪指令,顺序分支和循环程序设计,子程序嵌套与违归及COM文件的编制

1.1 新一代微机系统简介 1.2 数据表示与类型 1.3 汇编语言基本概念

2.1 32位可编程寄存器体系 2.2 实方式存储器寻址机制 2.3 堆栈存储技术

2.4 程序汇编连接与调试方法 3.1 指令的基本寻址方式 3.2 实方式32位指令寻址 3.3 实方式指令系统

3.4 字符设备I/O功能调用 4.1 汇编语句的表达式 4.2 汇编伪指令语句 4.3 宏功能语句

4.4 模块连接及记录结构 5.1 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 5.2 顺序程序设计 5.3 分支程序设计 5.4 循环程序设计 5.5 算术运算与代码转换程序设计 6.1 子程序的概念

6.2 子程序的一般设计方法 6.3 嵌套与递归子程序 6.4 COM文件的编制

第二部分:程序设计应用篇(15学时)

介绍了表处理的排序检索,加密、解密,磁盘文件管理,时钟与驻留,BIOS中断调用技术,机器人图形动画,输入/输出接口程序,异步通信,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混合编程

7.1 线性表的检索程序 7.2 排序程序

7.3 串操作指令与加密解密程序 8.1 磁盘文件管理程序 8.2 时钟程序 8.3 驻留程序 9.1 中断

9.2 BIOS中断调用 9.3 显示控制程序

10.1 I/O指令寻址与数据传递 10.2 I/O接口程序设计

10.3 发声与异步通信程序设计

10.4 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混合编程 第三部分:知识扩展技术篇(6学时)

介绍了分段、分页管理与多任务保护机制,实方式与保护方式切换示例,虚拟86方式的使用程序,多媒体汇编MMX和SSE指令及其编程设计与优化处理等

11.1 保护程序环境 11.2 特殊指令集

11.3 实方式与保护方式切换示例 11.4 虚拟86程序 12.1 MMX指令 12.2 MMX程序设计 12.3 SSE指令介绍

(二)课程实验教学

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内容,参考选题如下 1)汇编语言程序的连接与调试

2学时 2)简单程序设计 2学时 3)分支程序设计 2学时 4)循环程序设计 2学时 5)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2学时 6)宏和伪指令程序设计 2学时 7)子程序与模块化设计 2学时 8)实用程序设计(线性表)2学时 9)实用程序设计(排序)2学时 10)实用程序设计(串)2学时 11)12)13)14)15)16)DOS高级调用 2学时 时钟程序设计 2学时

BIOS中断调用程序设计 2学时 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2学时

与高级语言混合编程设计 2学时

要求在课程后期安排一次大作业。时间为4+(10)学时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

课程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期终闭卷考试,占60%。

平时(考勤+上机实习+作业)成绩占20%,大作业成绩占20%,三、教学参考书

1、曹加恒,苏光奎等,《新一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上一篇:哥哥写给弟弟的一封信300字下一篇:大学生优秀学生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