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

2024-07-26

《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共14篇)

篇1:《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学会抓住物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正反向思维的方法,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3、学会以物为手段进行抒情

教学重点:

细心观察,学会抓住物的特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正反向思维的方法,挖掘事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以物为手段进行抒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明晰概念

1、习题导入

请把左边和右边的相对应的项用线连起来。

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紫藤萝瀑布借物喻人

爱莲说 借物说理

2,阅读鲁迅的《雪》片段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读完这个选段的内容,说说它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1)借的是什么物,物的特征是什么?

(2)朔方的雪象征着什么?

(3)选段借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概念界定

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进行具体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提示:物——(动物、植物、景物、日常生活之物)

情——或来明自己的心志,或 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或抒发某种

感情。

二、细心观察, 挖掘物征

1,看图说话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抓住物体的特征,挖掘物体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者精神内涵,看图说话

给出四幅图片分别是沙漠玫瑰、秤、翱翔的雄鹰、山核桃

2,师点拨,激发思维

如何挖掘事物的特点,真正的要用好这种手法,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充分挖掘物的特征和内涵

思考角度

从物的外部形体去思考

从物的形成条件去思考

从物的本质去思考

从物的生长过程去思考

从物的相互关系去思考

(2)运用联想和想象,架起桥梁

联想是连接物与情之间的桥梁。 我们可以抓住物的特点,发现物的象征意义,向社会生活、人生感悟、生命价值等方面进行联想。

教师以第二幅图“秤” 为例进行示范:

从秤的制作过程来思考,你想到什么?

从物的相互关系来思考,秤有哪些组成部分,你想到什么?

从秤的作用向人生感悟进行思考你想到什么?(能秤出别人的重量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3、升格看图说话

在小组内对自己的之前所选择的图片内容进行修改提升,要做到充分挖掘事物的内涵特征,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最终抒发自己的感情。

将各小组的说话内容,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进行品评

三、正确抒情,契合物意

1、评一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觉得它写得怎们样?

这是一颗微不足道不起眼的种子,它在石头缝中生长发芽,没人管他,狂风来侵袭它,暴雨想摧垮它,可它毫不在乎,一个劲地往地面上钻,全身都透着生命的绿,他贪婪地吸允着每一粒露珠,沐浴每一道阳光,更令人惊讶的是,人们来来往往从这儿经过竟然伤不了它!啊,多么无私的种子啊!你用你微小的身躯无私地为人类做贡献!多么伟大呀!

说说抒情师要注意什么?

(1)要自然真实, 不要牵强附会。

(2)要有感而发。 在具体详细对物的描述的基础上,抓住其中最有感触的一点。

四、类文阅读,巩固提升

苦 瓜

像香蕉,像月牙,可淡绿色的表皮却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没有香蕉的甜味,不及月牙的美丽,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苦瓜————人们就这样称呼它。

第一次吃苦瓜,我就想:竟有这样一位祖先不嫌它苦,把它从野生植物中挑选出来,加以培植,而竟又有人不辞辛苦,为它传种至今。

但是,尽管我和姐姐都不爱吃苦瓜,讨厌苦瓜,妈妈仍然开了一块很好的地种上了苦瓜。我们想毁了它,但是又怕妈妈生气,只好作罢。

我们的怨恨都无济于事,苦瓜籽仍旧发芽了。芽儿嫩得仿佛是轻纱包着的一团绿水,可谁会想到那晶莹水汁竟是苦的呢?我不禁惋惜起来。

转眼间,那嫩绿的小芽已经抽出了许多丝藤,顺着一切可以攀援的东西向上爬

仿佛可以爬到天上似的。那藤似乎长着眼睛,总是向高高的竹竿攀援,要不,苦瓜藤也许有什么“探测器”吧,不然,怎么走错了几尺多远的藤,又会打个弯往回长呢?

叶子呢,像大半个齿轮,一溜儿挂在藤上,像一连串花儿在空中飞扬。花儿小得竟和“苦瓜”这个名字一样不起眼。藤条更不用说了,它经得住暴风雨的袭击,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它比铁丝更柔韧,更坚强 ,因为它蕴蓄着无限的生命力!

终于到吃苦瓜的时候了。那次吃晚饭时爸爸笑眯眯地从菜碗里夹了几块苦瓜给我,要我认真品尝。我不好让爸爸失望,装着很乐意的样子把一片苦瓜放进嘴里。

“怎么样,味道不错吧!”爸爸问我。

“苦。”我不会撒谎,

“你再好好尝尝。”爸爸认真地说。

“这有什么好尝的……咦!”“不但香,而且甜津津的,是不是?”

“唔……”经爸爸一提醒,我真觉得有那么一丝甜味儿。“这就叫苦尽甘来。”爸爸风趣地说。

“苦尽甘来!”我反复咀嚼这个词,好像悟出了几分道理:人们不是常说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吗?这也许就是苦瓜存在的价值和人们喜欢吃苦瓜的原因吧!学习不是也一样吗?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这些人哪个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获得巨大成就的?

我爱苦瓜那绿色的生命,我爱它那奋勇向上的藤蔓,然而我更爱的是它的气质——“苦尽甘来”。

阅读《苦瓜》思考:

文章写了苦瓜的哪些特点?

作者为什么能把苦瓜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

作者由苦瓜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作者借苦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找到相关段落。

五、作文练笔。,牛刀初试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也可以是别的物体,进行作文。

篇2:《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二、写作点拨:

1。借物抒情类文章一般的行文结构:物——事(人)——情

2.理清写“物”与抒“情”的关系: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于抽象、空乏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

3。怎样把握写“物”与抒“情”的关系:

(1)抓住特征,做好铺垫:从主旨出发,极尽“物”的特征,穷尽“物”的内涵,才能保证为“情”的抒发做足铺垫和渲染。

示例1:惟有母亲摘下的樱桃,让我饱尝一个夏天。那红果圆圆的,颜色是那么鲜艳,似红珍珠一般,果肉实足,薄薄的一层皮上有些细细软软的茸毛,不接近是看不出来的。一把樱桃轻轻握地手里,那令人心动的手感像是在握着婴儿的小手一样。

(2)在寻常“物”中挖掘新奇: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生活、学习所触及的对象往往都是常见的,但是,生活恰恰就是如此,越是平常的东西,越易被人忽略,从而丧失了表达情感的最好依托。有人说“一花一世界”,其实,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事物,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又何尝不能折射人类丰富而多变的情感呢?如《爱莲说》一文,作者借“莲”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开放联想,物意相系,在寻常“物”中萃取精神。在“物”与“情”之间连起一根“红线”:借物抒怀的文章往往以“物”或与“物”相关的对象为线索,围绕这个“物”所要抒发的感情,则成为一篇文章的主旨,显性的“物”和隐性的“情”的完美结合。依据自然事物的特点,向社会生活、生命精神、人生感悟等方面拓展延伸。只有开放性联想,才能使得“物”与“情”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自然而然地凸现了主旨。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

示例2:当我不认识昙花以前,只知道昙花是用来形容生命短暂和事物易于幻灭的。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含苞吐蕾到盛开。却不感动它生命的匆匆。所有生命不问它存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它给世人留下了什么。昙花在短短的开放季节,向我们展现了它生命的纯美和无比的璀璨。

(3)情景相生,借物抒情:处理“物”与“情”时,最忌二者脱节、油离,应该时刻注意依托线索,把“物”与“情”融合起来。

示例3:那夜,悲伤代替了欣喜,你要走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工,为了你心爱的女儿和这个温暖的家。家里已没有烟花,你走了半个城市才买到,为的就是再和我看场烟花雨。……夜空出奇地美,烟花与星星缠绵,我在你的怀里,听你唠叨,平时最不爱听的话也成了最美的语言。……你走后,家中

有属于你的味道;你走后,每夜我都望着远方的天空,希望能看到烟花,然后大喊一声:妈妈,这是你放的烟花,好美!

三、小试牛刀:

篇3: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 甚至惧怕, 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 我在教学中, 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 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 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 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 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 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 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 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 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 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 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 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 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 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 以课本为载体, 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 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 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 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茅盾在文章开篇点题, 抒发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 接着描写白杨树是如何不凡、伟大, 从而将由对白杨的赞美转为对抗日军民的歌颂。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 感受茅盾进行借物抒情创作的思路, 即开篇引物——由物绘神——由物及人, 抒发深层的感情, 解释“物”象征的含义, 通常在借物抒情文章中会有一条主线引领全文。这样通过上述的教学, 会让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思路, 因此在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写作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以课本为载体, 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的要素

在文章中立意要深刻、鲜明并且贯穿全文之中成为文章的“主心骨”, 并且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抒情文章写作过程中正确掌握这一技巧可以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立意。

联想是文学创作的来源, 在借物抒情的作文中要将物象与表达的情感相连, 联想要恰到好处, 避免过分的雕琢。

三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反面典型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借物抒情散文写作技能, 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书写借物抒情文章。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立意、描写、联想方法使用不当的借物抒情文章, 让学生通过文章的修改, 从不清楚如何写向应该怎样写的方面转变。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错练习, 可以快速发现文章中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教训, 避免类似的错误在自己文章中出现, 努力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另外,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修改, 成为学习的主体,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以往教师占据主角的情况,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进行科学的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教学中, 首先要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其次, 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要从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和以课本为载体领会立意、描写、联想等要素;最后引导学生从修改中巩固借物抒情作文的写作手法。在新课程目标中, 规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更多的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 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本文对借物抒情作文的教学指导中, 可以看出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为文章写作提供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手段, 避免空洞地教授学生写作技巧。

摘要:借物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习惯于用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束缚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思维,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慢、语言格式化、缺乏创意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 教师应将课堂交还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作用是引导学生, 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田彦臻.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中作文教学设计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12) :166~175

[2]张桦.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作文教学探讨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6) :119~120

篇4:借物抒情的案例

导学目的:

1、通过“名篇放送”,引导学生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引发学生模仿借鉴的兴趣。

2、借助网格网络社交平台,通过拍摄、分享、点评等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学会抓住特点、选取视角定格形象转化为细腻可感的文学描述。

3、通过学习并运用借物抒情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特点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更丰富、更细腻地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类比、象征、比喻、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写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取景状物 第二课时:展开想象,寻找情思 第三课时:能力转化,写作实践 第四课时:随机指导,点拨方法

导练流程:

课前预热:(写作活动、情境设置)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你不公仅能学到知识,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还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师:问题情境:

1、回忆你观察大自然的经历,你一直没有忘记的是哪些景物 ?为什么?

2、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时,你产生过哪些联想和想象?有什么感悟?

3、从单元《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等作品,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这句话的意思?

一、选取特定事物,寄托情思。

1、搜集素材:

(1)选定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指导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并进行点评。

(2)要求学生的节日期间将各种节日感言、图片、视频、阅读链接等及时分享到同一社交平台(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等)(3)访谈亲人的节日感受或记忆,搜集写作素材。

2、筛选聚焦:(1)教师简要介绍节日的民俗传统、历史变迁、地方特色、时代风尚。引导学生寻找跨时间、跨地域的相似点,如某种仪式、食物、摆件等,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从两三代人对同一节日的回忆中,选取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记忆,讲讲与这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从社交平台选择部分图片,重新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物和(如节日、摆件、花木、美食、建筑等)谈感想。体会作者的寄托的情思

学生分组:

1、分成节日、玩意(摆件)、图腾、旗帜、图标等组写出自己喜欢的“饰物”、“摆件”、“图标”、2、形象,特征、寓情、象征、比喻等等 思考:在影视作品

1、什么形象、姿态?

2、想到什么?有什么征兆?

3观象修德,使人想到什么样的思情或征兆?给我们以休憩样的人生启迪? 呈现课题:《借物抒情》

出示目标:写作发展点:

1、抓住事物特点,状物的方法?

2、与心情相契合,寻找心灵的感应点

3、抒情的方式 写作导引:

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景状物:

(一)材料借鉴:

1、《咏柳》、《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观沧海》、《黄河颂》、《安塞腰鼓》、《望岳》《雪》

(二)写法导航:

1、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2、整体、枝条、花叶

二、与心情相契合,寻找心灵的感应点

(一)一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名作放送:例文借鉴:《紫藤萝瀑布》

张晓风的《愁乡石》、林希《石缝间的生命》、阎连科的《寂梅》„„

生:阅读后,复制一处精彩语段,配以点评,上传分享教育平台。

2、取景拍摄:切入点:A、心仪的风景照片;B、校园的风景照片

C、我的饰物或摆件

D、我心爱的小玩意

生:浏览其他人的评论

3、小组交流:要求:A、各自取景拍摄的动机和心情。B、说说与图片内容相关的故事 C、谈谈自己的欣赏的角度

D、谈谈从他人的评论中受到的启发

大班交流

师:以一张风景照为例点拨:A、观察“物”的特点

B、引导联想想象。

(二)生:出题:一组:我的情; 生:(要求):寻找表达这种感情的事物。

二组:我的爱物。

生:(要求):观察→特征→引情

写法点拨:紧扣特征,用心灵寻找感情的引发占,睹物思情、寄情于物、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比喻、象征等手法

注意:在写作中,无论运用充分任何技巧,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无论是睹物生情,还是移情于物,“物“与”情“之间应当自然契合,情感自然生发,切忌无中生有、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

一、在你周围选取一片风景,回想一下:当你的心情愉快的时候(例如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时),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的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加以描写。各150字左右。

提示:

1、不要单纯写景,要注意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在景物 描写中

融入自己的感情。

2、注意景物的色调与情感要契合。一般来说,明朗的景物,适合抒发欢快,喜悦或闲适自然的情感;色调暗淡的景物,适合抒发忧郁、失意、痛苦等情感。

三、抒情方式: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可以意在笔先,寓情于物,就是在动笔之前,先想好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然后寻找适合寄托情感的“物”

当然,也可以触目所及之时,突然产生某种联想和想象,油然生发感情,由物及意,睹物生情。例文借鉴:“明月”引思:

思乡的游子低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惜别的友人 吟唱:

(一)情感的抒发,除了直接吐露外

(二)间接的方式:可以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也非唯心 通过描绘 事物来抒发情感。即“借物抒情”

本单元的课文多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妨回顾一下,再找两个例子,填在下图中:借物抒情,可心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生动,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细腻的感情。生:(自由举例):

借物抒情要注意:

1、选取的“物”和要抒发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2、要适当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借物抒情,切忌让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交立足放在 抒情上。

(三)、千姿百态的树,摇曳动人的情。

1、自主推荐:阅读写树的名篇佳作:

画出精彩的描写段落或抒情文字,稍做点评。

2、选读点评:

文段一:分析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说说作者因何而动情。文段二:由树及人,作者产生哪些联想,如何过渡、抒情。

3、精品放送

播放吟咏大树的古典诗词、现代歌曲,拓展学生选材视野

4、触发联想

放映各种树的图片(或学生拍摄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交流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写法指津:学会运用借物抒情这种手法,可以促使同学们更精细地观察生活,更用心地感受世界,更深入体验和思考生活,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在平凡无奇、稍纵即逝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生活的情趣,发现生命的真谛。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

一、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

1、仰望大树,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不妨发挥想象,细细体会,然后确定你想抒发的情感。

2、情感确定了,就要围绕这一情感选择描写事物的点。抒发沉醉之感,则可以多写写那浓得化不开的绿荫;抒发敬畏之情,就可以多写写大树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

3、注意描写的视角是“仰望”

二、每逢佳节来临,人们总是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而那时,你一定也沉浸在欢乐之中吧。请以《节日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节日来写,不要泛泛地写。

2、可以通过一些场面,抓住人们的表情、话语以及周围的装饰等,写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3、注意写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欢快心情,不妨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通过 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来表现。【当堂训练】

师:巡回点拨 交流分享

师生:讨论:

一、病理剖析

二、评优点赞:

三、优化提升建议:

【升格文章】

【优化提升】

篇5:借物抒情的作文雨

可是,天不随人意,我刚走到超市,天就下起了雨。完了,我心想这下可好,伞也没带,啥办法呢,冒雨回去吧。但就在这时,我看到雨中有一个身影,咦!这不是外公吗?他怎么来了,这么大的年纪淋着咋办?我赶快向外公跑去,钻到了外公的伞下。外公说:“皓皓,我看你出来半天没回去,一看外面竟下起了雨,就来接你了。”我看着外公,不禁想起了上一次外公给我打伞的情景。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刚上三年级。那天也是这样的天气,雷雨交加的。当时我刚放学,因为下了大雨,家长们都来教室接孩子了。可是我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看到爸爸妈妈,难道我要淋雨回家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接走了,我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但就在这时,外公打着一把墨绿色的大雨伞来了。这很让我意外,因为这几天外公有病啊,伤风感冒咳嗽不停,我真的没想到外公会来。我说:“外公,你还有病,你怎么来了?”外公说:“你爸妈有事外出了,我不来咋行啊。”外公慈祥地看着我:“回家吧,皓皓。”外公拉着我的手,走进了雨里。

雨声在伞顶上噼里啪啦地响着,地上的雨水小溪一样流着。我抬头一看,我头顶是一片绿色,绿得那样深,绿得那样深情。我又看了看外公的头顶是一片乌云。外公手里的雨伞,几乎全部倾斜到我这边了。那时刻,我心里一阵激动,我说――外公,伞歪了……

篇6:借物抒情的作文仰望大树

大树

时间的沙漏被打破了,零细的回忆从中流了出来,但流不出的是那棵榆树下细碎的阳光。——题记

门前的那棵榆树,叶子被秋风染黄了。

卷着大雁南飞时不舍的哀鸣,西风倏忽袭来。叶子经不住这种忧伤,便纷然落下。

转眼间,又是一年落日西风下的满地金黄。

我不忍心去搅扰这宁静的画面,但一种抑制不住的心动让我不自觉地走了过去。拾起一片小小的落叶,放进嘴里,轻咬一口。啊,它……

竟还是童年的味道。

我们这里山少水少,因此在记忆中反复存留这棵榆树的影子。但现在看来,它与记忆中的影子不再相同。

树干依然是一个人抱不过来的,但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它的枝条变得更加遒劲了,让曾经看过它的人都不禁产生一种沧桑的伤感。

天际的一片云彩飘过,夕阳投下了它耀人却温和的光,在稀疏的枝条上穿行着,直到在树冠东侧点上几点零零碎碎的影子。而自己尽管置身其间,却如同梦幻,仿佛一个人在捡拾这遒枝剪碎的阳光。

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静了。一切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那些所谓的名、利,那些困扰我的失望和绝望,此刻似乎都与我隔绝。只留了一个淡然纯真的我,只留下一段段童年时关于老榆树的美好……

曾几何时,我和弟弟在在老榆树下捉迷藏,东跳西窜;曾几何时,我为了捉一只蝉爬上爬下,手磨破了都毫不在乎;曾几何时,为了制作书签,我在树下一遍遍翻拣着落叶,从夕阳到圆月……

又是几声大雁南飞的哀鸣,老榆树的枯枝飒飒发响,漫天黄叶洋洋洒洒地飘下。我将思绪收回,看到落尽叶子的枝干上趴着一只蝉蜕,本来灰黄色的外壳现在变成了微黄,一抹余晖将它穿透显得格外晶莹。不知道它是何年何月留下的,也不知道它飞向了何处,更不知道它现在结果如何。唯一知道的,就是它是在这棵树上蜕变的,蜕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飞舞、自由自在鸣叫的夏日使者。

篇7:《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重要的画种, 主要有: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 浅淡着色山水, 没骨山水等。多数学者认为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于魏晋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 就常有各式水纹的描绘。至魏晋时, 在长期探所的基础上, 山水画在古代绘画领域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 从一种烘托的方式逐渐转变为重要的形象。

古代山水画追求的是情感和景色的相互融汇, 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 应将情感蕴含在内心中, 并通过外在的图画形象展示出来。它是由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 唐代画家张~提出的。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 自然丘壑内营, 立在鄄鄂, 随手写出, 皆为山水传神矣”, 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 要求画家把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 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的结合起来, 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 是逐步形成的。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

山水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 历史非常悠久。唐代时期的山水画诗人在绘画的过程中, 均是利用不同的颜色、方式和笔墨来刻画山水形象, 将内心对自然风景产生的感情进行绘制, 这同创作者自身状况没有丝毫关系, 是山水画家普遍具有的一项特征, 体现出风景的雄伟壮观。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山水画逐步构建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独具山水画的审美特点。风景画是一项世界性的文化内容, 因此一些国外国家的风景画同中国山水画也很大的相通性。在创作风景画的过程中, 中国和外国作家运用的手法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次中国山水画可以起到以小窥大, 大中蕴含小的作用, 但外国风景画则着重强调对自然景色空间关系的探究, 遵循的原理为透视学, 二者均为世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题材类型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包括多种风格, 例如, 没骨山水、小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墨笔山水/水墨山水、金碧山水/青绿山水等。不同类型的山水画对水墨绘画的应用各不相同, 可以用于对华丽景色的勾勒、夕阳景色的描绘、青山绿色覆盖的晕染等, 都是体现出作者鲜明的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特点。

(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线

线作为绘画中一种关键的造型方式, 借助多种多样的线条来绘制出大自然的山川景色, 抒发情怀。线条是表达创作者情感的一种途径, 是对复杂景色的简化和提炼, 运用频率极高。中国山水画的作家在对山石进行刻画和描绘时, 会应用到大量的线条, 突出景物自身的特点, 做到画笔中既包含面, 也包含线, 即达到皴擦的程度。山水画中的线的利用可以反映出创作者的能力水平, 同时还决定着绘画成果的最终质量, 是衡量和判定绘画者综合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山水画创作者将线的有效运用作为提升绘画能力的终极目标, 使笔下的线条变得生活形象。但要注意的是, 其他国家风景画的创作仅仅是将景物看作是一个面, 并未发现鲜明的线条。中国山水画的景色造型呈现出模棱两可的特点, 神似和形似相互掺杂, 这同时也是我国山水画的突出性质。

(二) 中国山水画的形

山水画的创作者最终的目的是表达感情, 这就需要寄托于一些景物形象上, 适当对景物的特点和形象进行摒弃, 不单单为了描绘景物而进行绘画, 要充分地融入作者的情感, 使用一些夸张性的手段来体现图画的艺术性。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神似, 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 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 并不是去现实中对号入座。打个比方说, 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 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中国古代王维 (415—443年) 是刘宋孝武帝时的山水画家。他所著的《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 要经过提炼、概括, 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 特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 神飞扬;临春风, 思浩荡。”“直觉只能来自情感, 基于情感”, “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中国山水画家把笔法看成了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用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 也能更好的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中最具有写实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北宋, 该时期的绘画作家对情感的表达不是非常重视, 而是将景物的实际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但仍可以在景物中体会出创作者的理想, 通过王希孟、郭熙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充分的表达出来 (5) 。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用灵活的线条、笔墨勾勒出严谨的山石树林结构, 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 山涧轻烟薄雾迷漫, 一湍湍新泉蜿蜒流动, 山川正在从冬眠中苏醒, 寒冬残留的惨淡枯寂正转向勃发生机之中, 充满生气。而且具有鲜明的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特点。“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与中国文学 (诗歌) 的联系

(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歌

在中国画中诗词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画中的诗词歌赋, 能以少数的文字表示丰富的思想, 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 他们以景来反映, 来衬托, 来显示。为此, 作者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 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作者在写作中, 渗透, 灌注了一自己的感情, 使情笼罩在景中。诗言志, 诗言情, 有的婉约, 其情凄凄切切;有的豪放, 其情铿锵豪迈;有的寄情山水, 寄寓感伤忧愤情怀;有的慨叹时运, 抒写愤世嫉俗之意;有的忧国忧民, 袒露阔大胸襟。体味诗词曲的情感、写作意图 (特别是比较含蓄的) 要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遭遇、思想经历、创作背景等去体味。古代的写意画描绘自然美的艺术形象, 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感情理念。譬如画松以象征坚贞的品格, 画梅以显示高洁的情藻。

(二)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

王维是一位于诗歌、绘画、书法诸方面均有极高造诣且成就斐然的艺术大家。王维好画雪景, 也常有剑阁、栈道、捕鱼、山居的描绘:沉静的田园意趣, 远离尘世的风景, 确实令人有清新脱俗之感;渔人村民的生活作为一种山居野趣, 也点缀在悠闲清雅的画面之中。“富贵山林, 两得其趣”, 既是历代名士的渴望, 也是王维的向往。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 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 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 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王维的“雪中芭蕉图”, 同样也是应该有所寄托的, 对于“雪中芭蕉”的评论, 时代最早还是沈括, 他说:书画之妙, 当以神会, 难可以形器求也。《雪中芭蕉》既是王维创造文人画的一个实证, 也是王维“禅、诗、画一脉相贯”的一个确证, 更是王维“画中有诗”的一个典范。

古代文人画士在南北宋时期数量较多, 大多数绘画大家都参考王维的特色, 将书法中应用的技巧融入到绘画领域中, 逐渐打造出中国山水画中水墨的运用套路, 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我们在画中诗中看到的都是景, 但我们感受到的却处处都是情。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情趣的流露, 是对某种生活现象的解释, 也是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启悟。融合了作者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 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象和谐统一的结果。

五、以写生为基础,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山水画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对寓情于景这种绘画方式的运用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是实现情感和景物相统一的根本所在。从艺术史上看, 较为出名和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均具备纯熟的创作技巧, 同时还兼备较高的审美观念, 在创作技巧运用和如实观照的过程中都能够体会出作家的审美能力。因为创作者的分析角度和层面不同, 最终导致山水画的描绘各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同时还不失特色。在鉴赏山水画和创作山水画时, 不能过分的要求画面中景色的具体对象, 而是要包含作者的观察和分析角度, 理解山水画的创作意图和魅力所在。蕴含天地。包容万物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重要性质, 只有把握好这一特点和性质, 才能更好运用绘画方式, 得心应手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了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作家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锻炼和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 为山水画的顺利创作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山水画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不单单表达的是对景物的喜爱, 更深层次的揭示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 表达自身情感世界, 利用这些不同的自然景物来体现出来, 创作者的情趣和思想可以说是挣脱了笔墨的限制。大部分中国山水画的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 都蕴含着不同的艺术情境, 手法变化多端, 树立了不同的笔墨风格, 情感体现方式也很独特。

六、结论

水墨画在中国山绘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绘制过程中依然会应用到一些多样化的色彩, 水墨绘画技巧包括着重色、单色两大方式, 可以独立的表达墨、色, 彼此不存在烘托的关系, 也可以将其中的墨当作关键, 而利用色进行衬托。古画论中谢赫的“六法论”之一“随类赋彩”的认识, 认为在对中国画的色彩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说明, 还需要同实践运用进行整合, 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达情感方面, 并不是一味的抄袭, 而是要求创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 对景物进行抽象性的概括分析, 要同印象派画家光影绘画手段应用区分来开, 不能过分的进行强调, 只需情感到位和景色特点绘画到位即可, 将一年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体现出来, 并在鉴赏分析和体验的基础上深化创作内容, 获得绘画的情感体验。

篇8:借物抒情的作文300字

所以,我惊叹她,惊叹她的美丽,她的勇气,她的信念,她的坚定一年的寂寞,她守在枝头,默默修养,只为寻一个开花的时机,只为完成一个使命

生若樱花,像她一般美丽优雅;生若樱花,像她一样背负使命;生若樱花,像她一样坚守信念;生若樱花,像她一样为成功发奋,为成功拼搏,不畏困难,迎接风雨

樱花飘落,每一根神经都带着安详与满意,她满意的从枝头起身落下,她亦无悔花期的短暂,她微笑的沉沉睡去了

人生不也只为着一个花期而奋斗吗?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时间去停留与浪费呢?生若樱花,当我们经过拼搏,一瞬间绽开出自己的花朵,我们也可以像她一样从容的离开,也可以满意的说,我已开过如此纯美的花,已光荣的实现了我的追求,我的梦想樱花实现了她作为花的价值,而我实现了我作为人的价值

篇9:借物抒情作文

转身回首,那儿也留下了我灿烂的味道。

“呼呼……”大喘粗气的我正在跑道上卖力的跑着,这是一场耐力与速度的对抗,“1000米!”终点遥遥无期,心里仿佛也被施加了莫名的压力,怎样才是个头啊!来不及仰天长啸,也只能顶着头皮往前冲了。“一圈”我分明感觉到氛围的凝重,咚咚的脚步声沉闷的击打着跑道。燥热冲刺着全身,全身上下都酸痛不已,耳旁的风哧哧的穿过,心脏仿佛要从胸膛里蹦出来,寂静的树,叶子簌簌的响着,一切是那么安静,安静到全身的血液似乎要爆开。回头望过跑过的路,不少同学放弃了,慢慢走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伟大,竟然跑下来了。原先的种种压迫感顿时全无。我,是啊!我会坚持。

语文老师说,我最大的灿烂就是勤奋。被许多老师这么说过,反而自己也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很勤奋刻苦了,那就拍着胸脯对父母说:“我在学校搞学习,很认真!”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会很疑惑,为什么我会这么勤奋,我和别人差不多嘛!然而,当我伏案写字的时候,那一道道难题注定是要与我周旋到底,死打蛮缠之中,终于找到突破口,一举攻破,那种畅快是除了勤奋,别人无法给予我的,当我面对那本本一笔一划记的清清楚楚的笔记本时,那种感觉又回来了。这是我靠勤奋,一点一滴的劳动的硕果。失而复得的感觉,或许当别人抱着空笔记本哀叹以前为何不勤快一点时,或许当别人捧着失败的试卷哭鼻子时,我便能在一旁窃笑了。这是勤奋给予我的硕果。

我不会去摘断那娇弱花朵的茎,因为我怜惜美;我不会吝啬那一两块钱,因为我渴望善良;我会播洒那一方水露,因为我热爱生命;我会随手捡起一张迷路的废纸,因为我向往文明……

篇10:借物抒情作文

路灯不像LED灯的那样夺目,有着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绚丽。在灯红酒绿间的游戏是无趣的,我反而觉得走在一条幽幽的小路上,黑得无所边际,这时,突然在这寂寞黑夜中闪起一抹亮光,照进你的眼睛,照进你的内心,你原本心中的屈辱,忧伤与悲愤,包括你被生活所打压的烦闷仿佛一瞬间被治愈了。这就是治愈吗?应该是的。

路灯如此美好,(它就像森林里清新的空气置换了你体内所有的二氧化碳)。猛一抬头,突然在月光下看灯光下看到了一个人影,是我的老师,她在柔柔的灯光下显得那么和蔼可亲,一点也没有之前对我批评时的严肃。她突然笑了,如夏花般绚烂,我懵了一下,也笑了。这时灯光一闪,仿佛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我站在路灯下痴痴的笑着,我觉得之前的批评都不算什么,我想通了,如果这世上还有人关心我的成长,那就是母亲和老师,我站起来向家的方向一步三回头地往回走。

走了几步,回头看了看完好如新的路灯上似乎有点小脏,不知是不是没戴眼镜的缘故,我没有多大在意。第二天早上我又看到了那个路灯,他昨天青灰色的灯杆上现在青一块白一块,怎么会这样?我看到附近的一个孩子经过,于是给他让路,但是他并不是经过,而在我的面前直直的踢了路灯一脚,我惊讶想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甩下一句“都是你,我要迟到了。”看着他的背影,我满心疑惑,找不到答案,只好也匆匆地去上学。

三楼教室的日光灯发出柔和的光芒,教室里朗读声此起披伏,不敢逗留的我旋风般来到自己的座位。教室外,走廊上,一高一矮,我们的老师在与一位同学谈话,风儿传来她们的声音,高声跺脚的稚嫩的喊叫,然后一边留下一地的鸡毛,寂静,一秒,两秒……感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风儿助长了叫唤者的嚣张,转身离去,留下背影任老师叫唤。从靠窗的同学七嘴八舌的解释中,我明白了大致内容就是学生犯了错,可是死不承认。老师正在教育他,学生烦躁,顶撞老师。一边是老师的心平气和、语重心长,一边是学生急赤白脸、恶语相向。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到了路灯与那个孩子,路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孩子忘记了前行的道路,需要路灯的引领;老师对学生谆谆教导,学生并不领情,反而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当面顶撞。

篇11:《借物抒情的作文》教学案例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 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西部的了解。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说白杨———议白杨——做白杨———赞白杨”的顺序, 引领学生“质疑——解疑———精读——练笔”, 展开探究性阅读, 在读中领悟, 在读中升华, 在习作中提高能力。

一、走进大西北, 感受戈壁滩———说白杨

1.了解戈壁滩, 认识白杨。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收集祖国大西北的资料, 特别是图片、影视片等, 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戈壁为什么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人烟;为什么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风, 天是黄的, 地是黄的, 到处是风沙, 让人睁不开眼睛。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班上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以及各小组的介绍, 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进一步说明不管环境多么恶劣, 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仍然十分顽强, 仍然高大挺秀, 坚韧不拔地屹立在戈壁滩上。

2.认识新疆建设者。

教师课前除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戈壁滩环境、自然、气候外, 还要让学生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情况, 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情况, 了解他们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 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为深刻领会课文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同乘火车, 感悟对话———议白杨

1.三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 把生字新词标出, 不理解的词用“?”画出, 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三读:默读课文, 思考找出的三个问句, 想一想, 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 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2.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 教师应结合课文组织学生采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父子, 把教室当作火车, 每一排桌椅当作座位, 窗户视为车窗, 校园里的树为白杨, 其余的学生扮演旁白, 再现课文情景。在学生充分表演之后, 让学生说一说: (1)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 (2) 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爸爸说了几句话?为什么白杨长得这么直, 长得这么大? (3)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爸爸的哪些话是赞扬白杨的, 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3.品读课文, 升华情感。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 教师就要从重点段切入,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课文第12自然段是教学的切入点和重点, 第13~15自然段是升华情感的关键。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反复地读一读, 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都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然后通过全班交流, 让学生深入了解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 并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在学生理解了爸爸的心愿, 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 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 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 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 进一步理解课文, 提高认识。

三、紧扣沉思, 领悟寓意———做白杨

在学生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后, 教师要引领学生再一次自由阅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从课文中找一找课文中的“沉思”, 并用“Δ”号标出,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沉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各代表什么意思?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⑴默读第1~4小节, 想一想爸爸是看到什么后第一次陷入沉思的。⑵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指导学生学习领会每一句话中寓意。 (1) 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说一说从“从来”一词可以读出白杨的什么特点? (2) 品读“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说一说从这一句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3) 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说一说从这一句话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 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高大挺秀, 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 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 坚强执着。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 听从祖国安排, 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 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通过分组交流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结合“爸爸搂着孩子, 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又陷入沉思。突然,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一段话进行质疑与讨论。 (1)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爸爸会想些什么? (2)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 爸爸的心指的是什么?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 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 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 那就是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四、拓展延伸, 提升能力———赞白杨

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后,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与学生的实际布置小练笔。

1.展开联想, 表达真情。 (多媒体出示) 新疆是一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 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 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 开发新疆, 建设新疆。爸爸这个“大白杨”希望“小白杨”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 在边疆生根、成长……四十年过去了。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 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 他们正乘坐飞机, 在飞往新疆的途中。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大白杨, 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的身旁坐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 他们刚从上海探亲归来, 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 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 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 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又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篇12:借物抒情作文

那把蒙尘土的钥匙,有着太多太多的伤痕,它的泪流不清,苦诉不完,现在的它不知去向。

八九岁的我,什么都不懂,但能看懂来自法院的一张镶蓝框的白纸,也正是这张纸的驾临,囊中便有了一把钥匙,在末端还编了一条红绳,是女人给我的,她告诉我,如果想她了,可以用这把钥匙去她居住的地方找她,随时,她都在。

满脸泪水,接过钥匙,她走了,带着她的行李。而我被男人关在了大门内,只能用双手扒在窗上,呆呆的望着,止不住地抽泣、哽咽,当再也看不见她,我仿佛失去了一切。即使我当时很小,但脑海中只觉得她再也不会回到这里,我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

攥紧钥匙……

在后来的些许日子里,钥匙便随身带在了身上,时时刻刻捧在手里,因为它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它是希望,是爱,带着它,跑不得,跳不得,生怕将仅剩的希望散落,它胜过了在我那小小的世界里的一切。

睡前,总会打开小夜灯,把钥匙高举过头顶,轻幽幽转一圈,在某一刻,它总会和灯火相映,投放出惊人的光斑,虽仅一点,却令我出了神游。那好像是星星,是夜空中最闪亮的,就这样把玩着,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梦中我梦见了许久未见到的那个她,她抱着我。

第二天,我便想去找她。

趴在床上,两只小手摸着钥匙,若有所思,几许,便满是激动,扑腾的小心脏都在想象见到她后的画面,那该是有多棒,空荡荡的房间里,我独自在幸福地幻想,看着手里的宝贝突然地傻气一笑。

抑不住的欣喜,骨碌下床,拖起拖鞋便噔噔噔地,沿着水泥路去寻她,跑到门前,学着大人的样子,尽力地把钥匙插入门锁,可是不管怎么转,锁依旧打不开,于是便用稚嫩的声音尽力的去喊,可没有一点动静,又把耳朵贴在门上,不自觉的掂起脚尖,似乎这样便可以听见,盼来她的脚步,又一次的失落,可我依旧相信她在,含着点点泪水,奋力敲打着透着丝丝寒意的玻璃门,门后的一切还是如此。女人并没有出现,只有桌椅。慢慢转过身,离去时的路似乎比来时要长。

人生是个有趣的东西,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我原本幻想的都没有。浑身薄凉。回家后我还在想着她,那个我心心念念的女人,那个对我说她都在,现在却不知在哪儿的女人,我曾期待着再次和她在一起。她对我的爱,自从她走后,我再也没有感受到。

隔天,按捺不住,又动身去寻找心灵的那个归属。我依旧幻想,这次她在,我将会和她对视,在那美好的一刻,我会擦去怦然心动的喜悦。但等到的只有一片空白。

三番两次,出现在那间房门前的始终只有我,只有我隔着玻璃门望眼欲穿的可怜模样。心,彻底碎了。

受到的刺激如此,一旦抓狂,便无厘头地走大河边,把所有的怒气发泄到水里,包括那把钥匙。我用钥匙锁住了我和女人之间的门,然后把钥匙丢弃。

我想抛开钥匙,让心如素,如烟,如云,这样才会无痛无伤。

但是我错了,后来那个女人已回到家中,回到我身边。听她诉说,那时的她只是在打拼,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懵懂的我奋力说服自己理解她。

篇13:借物抒情作文

冬,总透着一股肃杀之气,袭卷全身,带走了往日的活力。树上的芙蓉花也蜷缩着身子,花瓣时不时地打着旋飘零,落上我的肩头。我将它捏于手上仔细端倪,花瓣上依旧夹杂着往日的芬芳,只是已成了残红。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它们数百次的冲击才换来的绽放,几十日的争艳落得如今下场。我庆幸自我不是花,只有短暂的精彩与相聚。可人又如何?花可再开,再聚,大不了只是一个漫长冬天的等待而已。人,多么奇妙啊,总有那么多次的不一样相聚。又有多少次撕心的不舍之痛?我们总说不会忘记彼此,多少年以后的我们还会将对方记起吗?恐怕早已各奔东西了吧。我坦诚地说,小学时的玩伴我只是依稀有些印象,很模糊了。我心里有些惭愧,当年信誓旦旦的承诺呢?

被时间带走了吧。

我有些害怕,初中年华已逝去大半,我们牵手嬉笑的时光还有多久?最怕到那时又会说“以后必须不会忘记的”,可能又会失信一次呢。我拼命地想留下些什么,留下的只是人老珠黄时才想起“以前好像有个人送过我一支笔吧,但是我放哪里了呢?到底在哪里呢?”

在犯愣的时候,朋友捏了捏我的手。恍然回神,不由自主地问:“你说我们毕业后还会记得对方吗?”她有些诧异地望着我,随即说:“可能会忘吧,我也不明白。”她显然有些犯惆怅了,但她突然指着树上的芙蓉花说:“如果忘了,就来看看这花吧,它帮我们记着呢!”又是一个诺言。如果都忘了呢?我不忍心再问了。唯有笑了笑,“恩,它帮我们记着。”我想逃离这棵树下,它老是惹我伤感。

篇14:借物抒情作文

1、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托物寓意”就是通过 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花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二、拓展联想

(一)根据下列“物”或“意”,说说可寓之“意” 或可托之“物”

1、物:?1?铺路石 ?2?树根 ?3?春雨

2、意:?1?无私奉献?2?坚忍不拔 ?3?奋发向上

(二)利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 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1、“梅”

特点:百花开罢它独放,不畏风雪不争春.

王安石有诗: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所言何志? 人应有不畏风雪不争春的内在人格美.

2、“萝卜”

归纳:萝卜平凡的外表的下面,是?

怎样美丽的内心,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我们若拥有光华灿烂的内心世界,那我们就是美丽的.

三、如何写好借物抒情?

托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

言志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 表达方式。

(一)、立意要明确

“托物寓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思想感 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大,借 自然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 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 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 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二)、描绘要具体

文章的立意明确了,怎样才能很好 地表达情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生动感人呢?这就首先要抓住所托 之物的“形”,进行具体的描绘。 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 指它的局部特征。

(三)、联想要恰当

既然是“托物寓意”,就必然要采用象 征手法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 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 如《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 质朴,坚强不屈 类比点是: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和 哨兵的类比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傲然挺立,坚强不屈 白杨树和我国民族解放战争中不可缺少 的精神的类比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团结一心,力求上进

(四)、过渡要自然

这类文章,要求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上下 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舒卷自如

物品回忆写往事,抓住特点述真情;

倒叙写人先回忆,具体事例写完整;

过渡句子巧妙用,首尾呼应抒发情;

一人一事一特点,一段生活一片情。

四、习作

《幸福的味道》

附,回忆人物的写法

回忆是人的一种思想情感。有人说,回忆是一颗酸枣仁,找寻尘封的记忆,会伴随着物是人非、人情冷暖。记忆的盖子一经揭开,便有丝丝的苦楚;但是当你心中还保留着一份美好的记忆时,回忆起来就像慢慢品尝一杯蜂蜜茶,很容易感受到回忆所带来的喜悦与幸福。

一、回忆人物离不开事件

选择什么事件呢?一要选择典型事件,即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如有同学在写《我的小学老师》中回忆小学语文老师上课的一次迟到,用一件本来很平常的事情,挖掘出了深刻的意义。原来老师刚刚送女儿到医院,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上课。就是我们现在读这样的事件,也依然可以想象老师走进教室那一刻该怀着怎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正反映出主人公守时、敬业的形象。二要有主有次地选择素材。除非接触的时间较短,否则你一定会知道所忆的人的很多故事。倘若仅仅是写一件事,这就很容易写成以叙事为主的作文。以写人为主,最好选择几件事来全方位地表现人物,而在材料安排上依其主次有详有略。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立体的,就更显真实,更显丰满。

二、回忆人物离不开描写

描写历来是写人的一个重要法宝。由于记忆中的人物都是过去所接触交往过的,难免模糊淡忘,所以要尽力仔细回忆,避虚就实,挖掘细节,再从多角度描写、再现人物,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经典名篇《背影》为何成为经典?就在于这篇文章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那一连串的动作及那肥胖的背影描写得实在太细腻太传神,其中深蕴了作者在当时那特殊的背景下所体味到的慈父深情,以及油然而生的对父亲的由衷感激。同学们也许并不知道,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朱自清对父亲曾有很深的误解,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

当我们在记忆中搜索素材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出若干个镜头,我们就要从中选择那些最清晰、鲜明、生动的镜头来详细描写。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回忆姥姥的作文,两次特别描写了姥姥的双手,一次描写的是姥姥递给“我”一个苹果时苍老的手,另一次描写的是“我”给姥姥苹果时姥姥那颤巍巍的手,两次描写分别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把姥姥对我的爱及我对姥姥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回忆人物离不开感情

回忆一个人物,一定怀着某种深情,如怀念、赞美、歌颂等。这种感情往往

就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让回忆有条不紊地展开,倘若离开了这些情感,所回忆的内容就难串联起来。那么如何表现作者对所忆人物的情感呢?一方面可以采用心理描写,即作者做内心剖白,注意:这不是描写所忆人物的心理,而是写作者的所感所想;另一方面,在回忆的过程中要适时交代现在的情形,两相比较,在岁月的变迁中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悟。

有一位同学回忆过世的奶奶,想起如今生病的自己,不禁泪流满面。那时作者病了,奶奶为了让孙子缓解病痛,为了让他开心,不惜弯着腰、驼着背扮演小动物的行走姿势,用老迈的声调模拟小动物的叫声。写到这些情景时,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一定会引起读者共鸣。

除了上述三个注意点,写回忆人物的作文还要适当地选用其他的写作技巧,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例如,可采用倒叙的顺序,先写眼前的场景,再回忆过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能使读者与你一起进入回忆的情境;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能反衬出人物光辉的一面。

回忆是重现昨天,回忆人物其实是在进行心与心的倾诉,你是在用你的笔推开你的心灵之窗!

向日葵的幸福

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五(2)班 李紫嫣

幸福是随处可见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幸福,我也有。 当年的`我,还太小,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就问妈妈。她沉思了片刻对我说:“跟我来看。”她把我领到窗前,指着那片向日葵说:“就像它们,你现在可能不懂,以后就懂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离开了窗口。

时光飞逝,也带着我的这段记忆离开了。长大了的我,又来到了窗前,那段追问幸福的往事又像流水样冲回来,我问妈妈的那些话,又在我耳畔回想。望着这片向日葵,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道理?哦,向日葵的幸福就在于太阳出来了,随着太阳转动,每天向着太阳。这就是向日葵的幸福。呃!那我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那天,妈妈带我去黄山湖公园玩。她见我像蝴蝶那样轻盈地跑着,多么开心。在塘边,我忘情地拨弄着水草,妈妈边看边笑着,她的笑多烂漫啊!看到妈妈的笑脸,我明白了妈妈的幸福,她的幸福就在于看到自己的骨肉,开心又健康,就知足了。那我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我又思考起这个问题。

时光过得真快,这学期匆匆地结束了。校园里也发生不少悲欢离合的事。有一场英语考试时,我心中似有几百只兔子在跳动一样,手心里渗着汗。考完了,我心中的那群兔子也安分了,但我希望快报成绩。第二天,老师发试卷时,那些该死的兔子又跳了起来,不一会儿,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拿到卷子一看等第,哇!我真想叫起来,100分,那个“1”字在向我招手,两个“0”字在向我微笑。我乐开了怀!一下子,我似乎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它不是别的,是在自己耕耘后,收获的那份欢喜之情!

幸福不是触手可及的,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经常出现在你身边,你要有颗善于观察的心,它就会靠近你,并让你发现它,这就是我的幸福观。我忘不了那窗外的向日葵,是它启发我幸福是什么!

本文写在冬日下雪中,当时的我想念老家,眼前出现了两棵树,想起我曾在树下的生活画面来,继而想到这两棵对我的影响,表面上写树,实际上是对往昔生活的回顾,抒发了“睹物思人”的情感,这两棵树算是种在我的心里了,原因是外公种树,子孙好学,读书改变人生境遇,让人有向上追求的力量。

种在心里的树

朱少平

①门外落了大雪,我赖在被窝里。一缕晨光照到窗口,布帘上的仙鹤微微振翅,我枕着手臂,在床上侧睡着,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的两棵树。

②我的老家在庐江黄陂湖畔。外婆家的门口,有一棵歪躯干的刺槐树,有两层楼房那么高。这棵树令人称奇的地方,是树身上生长着许多蘑菇。这棵树令人讨厌的地方,是树身上落下的槐刺,常会扎着我们的脚板。自外婆家厨房换地方后,那棵刺槐树就被锯断了,连树墩都挖掉了,放在树下的那块舂米的青石墩也埋到地底去了。幼时,我不懂门前种槐树的缘由。长大了,我才知道,槐树有花香,也有刺棘。人在槐树下的生活体验,相似于大千社会的包罗万象。

③另一棵是臭椿(chūn)树,是外公悄悄移栽的。种树时,没有人在意它。那棵臭椿树至今尚在,高大挺拔。它比我的年岁还要大,估计有三十五年左右吧!

④我家与外婆家是邻居。二十多年前,我家新建房子,这棵树已有十来年的树龄。建房时,住在我家门前的向东妈反对我家从老屋地基向前放了一米远,破坏我家的放线打桩。木匠父亲便用五尺来丈量,多次争吵,经过外公调解,我家向前挪动了两块砖的地基。后来便以此树为三家地界,树身方圆一米不许有建筑物。这棵臭椿树的功劳不小,它像石碑一样,成为邻家地界的证物,消释了邻里间的矛盾。

⑤在这棵臭椿树下,仰望星空的人有很多,他们接二连三地考进大学,离开家园,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如今,亲眷都进城工作,有落脚首都,有落脚特区,有出国定居。我也正是在这棵树的指引下求学,就业在外乡。由两棵树所牵系起的情思,我禁不住遥想往昔的情景。

⑥黄昏后,输了棋的表弟撵着我追,要夺回我手上的马。我们在门前转圈,不经意的我跑丢了鞋,槐刺扎疼我的脚板。大表姐让我把脚抬高点,放在她的膝盖上,她用针给我挑刺。清早,我搬了小板凳,坐在那棵臭椿树下看书,微风晃动着树枝,和煦的光影落在我捧起的书上,也落进了我的心里。

⑦故乡的这两棵树,大概是种在我的心里吧!若不然,在这落雪的日子,我怎么会想到树呢?

本文表面写柿子树,实是借物抒情。在摘柿子和留柿子时,写出母亲的生活情怀和作者对生活的感想,让人感受生活的奥秘,并理解生活的本真。

留两个柿子看树

陈满意

①小时候,父亲是泥水匠,跟着村里的建筑队日日为生计忙碌。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母亲不识字,但她在生活中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粗大柿子树,黑黢黢的躯干,粗糙皲裂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一片片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柿叶摇摆着秋的火焰,像擎在半空中的火炬。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褪去了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没开个的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挺可惜的,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的网套,还是把那个柿子套下来。乡下的人家底子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上一篇:抖音生日祝福语的句子下一篇:第三届西南赛区石油工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