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退位减法说课

2024-07-28

20以内退位减法说课(精选8篇)

篇1:20以内退位减法说课

《20以内退位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册集中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集中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十几减几”,它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也为学生学习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2、教材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在本单元尤为重要,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学会计算方法。在已学过的仅为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理解题意,进行计算等等,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通过操作后的讨论,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引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理解“破十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掌握“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3、用20以内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2、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图意列式,借用小棒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掌握运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段抽象的知识认知过程,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能熟练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了计算方法,并且会自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简单的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木棒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确定,我将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一的实现。

1、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算法教学。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12-9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课中学生说出了①12-9=12-1-1-1-1-1-1-1-1-1=3②因为3+9=12所以12-9=3③12-2=1010-7=3④10-9=11+2=3⑤12-10=212-9=3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这样学生可能不一定会想到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破十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中及时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发挥教师“组织引导”的作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我们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从而运用个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课以“聪聪和明明参加元宵节游乐园”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说学法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说明

“十几减9”是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中的问题“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十几减9的两种基本算法(“做减想加”、“破十法”)学生只需掌握其中的一种。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会用十几减9的一般方法(或破十、或做减想加)正确计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第10~11页的游园图中展示的活动是学生熟悉的并乐于参与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用这幅游园图,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游园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a.利用气球图学习“15-9”的算法。

我将气球图做了一些处理,将阿姨卖气球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先是阿姨手中有15个气球,卖给小朋友9个(9个气球从阿姨手中转到3个小朋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15-9”的算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b.利用“套圈圈”学习“14-9”的算法。

我充分利用课件的动态优势,显示学生投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投圈的游戏中思考“14-9”的算法。

c.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2.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时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教学例1(12-9)时,设计的学具有两种颜色(10根黄木棒,2根蓝木棒),让学生思考,从12中去掉9,应怎么办?学生能很快从10根黄木棒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黄木棒和2跟蓝木棒合并为12-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较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大约5分钟)

1.课件出示题目,生抢答

9+5=

9+3=

9+2=

9+8=

9+7=

9+6=

2.请小朋友举手回答,看谁的脑筋转的最快(出示题目,指名回答)

9+()=11

9+()=14

9+()=17

9+()=15

9+()=12

9+()=18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好处有三,一是对旧知有一定的巩固性。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二是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三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大约30分钟)

1.谈话引入

师:“今年是2002年,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本第10~11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左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右边的小朋友在十什么?”(左边的小朋友在买气球、买风车;右边的小朋友在猜谜语、套圈圈。)

师:“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几个气球?”

2.教学气球图。

a.课件动态显示:阿姨两手一共15个气球,卖了9个。请问学们根据这个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还有几个?(2)再卖几个就全部卖完了?

b.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怎么解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算式:15-9=□。

c.引导学生看着气球图,说15-9的计算过程。学生的算法有:

◆看着气球图,数剩下的气球个数。

◆6+9=15,15-9=6。

◆10-9=1,1+5=6。

◆15-5=10,10-4=6。

◆9-5=4,10-4=6。

评价学生以上算法,说明都正确,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方便?

3.教学套圈图。

a.课件显示套圈图。

师:看看这边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玩套圈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只能投14个圈,正好轮到小明投了,我们来看看他套中了几个圈?

课件动态显示小明投圈的过程。同时配上小明的配音:我投了14个圈,套中了9个。

b.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还有几个没套中?

c.请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同时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学生说的算法与前面15-9的算法基本相同。)

d.小结:刚才小朋友从游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来解决,大家想出了计算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9。

教学例1

a.出示12-9=□,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对略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

b.组织学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个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相同吗?如果不同,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学生1:通过摆学具,我先从10根木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2根木棒合起来是3根,所以12-9=3。(请学生在投影仪下摆。学生说完后,教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算的过程:10-9=1,1+2=3。)

学生2: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3得12,所以12-9=3。(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另一种算的过程:9+(3)=12,12-9=3。)

学生3:12-2=10,10-7=3。(教师又板书出第三种算法。)

学生4:9-2=7,10-7=3。(教师再板书出第四种算法。)

c.对比、讨论上面不同的算法。

提问:上面这些算法中你明白了哪一种(或哪几种)?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些算法都很好,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你认为哪种方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课堂练习(大约10分钟)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作业。对有困难的学生则让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摆好后说一说算的过程。反馈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如先摆好1捆零1根,从1捆里拿掉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另1根合起来是2根,所以11减9等于2。)帮助他们从操作中提升十几减9的基本算法(或“破十法”,或做减想加)。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这题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破十”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悟出十几减9的“破十”思维过程是:先从10个里面圈出9个,再将剩下的一个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即可得出结果。

3.完成“做一做”第3题。

在学生已掌握一种算法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十几减9的6道式题。

4.完成练习二的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思考:第1题怎样算出13-9的?(做减想加)第2题是怎样算出12-9、15-9的?(“破十法”)。通过思考,进一步弄清多种算法的算理。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显示字谜图。师:这群小朋友在玩猜字谜游戏,共有几条字谜呢?有几个小朋友在猜?他们猜中了几条呢?

课件显示声音、文字:有13条字谜,我们每人都猜中了1条。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回到第10~11页上的猜字谜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十几减9的知识计算猜字谜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十几减几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

让每个学生自由地说。然后教师指着练习二第1、2题,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9的两种一般方法:①做减想加②破十法。同时说明,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

十几减九

15-9=

12-9=

10-9=1,1+2=3

9+(3)=12,12-9=3

12-2=10,10-7=3

9-2=7,10-7=3

十几减几

篇2:20以内退位减法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第一册集中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集中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十几减几”,它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也为学生学习四则计算奠定基础。

2、教材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在本单元尤为重要,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学会计算方法。在已学过的仅为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解理解题意,进行计算等等,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通过操作后的讨论,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引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理解“破十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掌握“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3、用20以内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2、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图意列式,借用小棒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掌握运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段抽象的知识认知过程,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能熟练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了计算方法,并且会自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简单的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五)教具:多媒体课件、木棒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对本节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确定,我将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一的实现。

1、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计算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十几减九”和“十几减几”的算法教学。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在例题12-9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如课中学生说出了①12-9=12-1-1-1-1-1-1-1-1-1=3②因为3+9=12所以12-9=3③12-2=1010-7=3④10-9=11+2=3⑤12-10=212-9=3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这样学生可能不一定会想到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破十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中及时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发挥教师“组织引导”的作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我们身边存在的数学问题,从而运用个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课以“聪聪和明明参加元宵节游乐园”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说学法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说明 “十几减9”是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中的问题“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和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十几减9的两种基本算法(“做减想加”、“破十法”)学生只需掌握其中的一种。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会用十几减9的一般方法(或破

十、或做减想加)正确计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第10~11页的游园图中展示的活动是学生熟悉的并乐于参与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用这幅游园图,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游园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a.利用气球图学习“15-9”的算法。

我将气球图做了一些处理,将阿姨卖气球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先是阿姨手中有15个气球,卖给小朋友9个(9个气球从阿姨手中转到3个小朋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15-9”的算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b.利用“套圈圈”学习“14-9”的算法。

我充分利用课件的动态优势,显示学生投圈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投圈的游戏中思考“14-9”的算法。

c.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2.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

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时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教学例1(12-9)时,设计的学具有两种颜色(10根黄木棒,2根蓝木棒),让学生思考,从12中去掉9,应怎么办?学生能很快从10根黄木棒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黄木棒和2跟蓝木棒合并为12-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较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大约5分钟)

1.课件出示题目,生抢答

9+5= 9+3= 9+2= 9+8= 9+7= 9+6= 2.请小朋友举手回答,看谁的脑筋转的最快(出示题目,指名回答)9+()=11 9+()=14 9+()=17 9+()=15 9+()=12 9+()=18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好处有三,一是对旧知有一定的巩固性。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二是为学习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三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大约30分钟)1.谈话引入

师:“今年是2002年,元日那天,一(2)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本第10~11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左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右边的小朋友在十什么?”(左边的小朋友在买气球、买风车;右边的小朋友在猜谜语、套圈圈。)

师:“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小朋友买了几个气球?” 2.教学气球图。

a.课件动态显示:阿姨两手一共15个气球,卖了9个。请问学们根据这个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还有几个?(2)再卖几个就全部卖完了?

b.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怎么解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算式:15-9=□。

c.引导学生看着气球图,说15-9的计算过程。学生的算法有:

◆看着气球图,数剩下的气球个数。

◆6+9=15,15-9=6。

◆10-9=1,1+5=6。

◆15-5=10,10-4=6。

◆9-5=4,10-4=6。

评价学生以上算法,说明都正确,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方便?

3.教学套圈图。

a.课件显示套圈图。

师:看看这边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玩套圈圈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只能投14个圈,正好轮到小明投了,我们来看看他套中了几个圈?

课件动态显示小明投圈的过程。同时配上小明的配音:我投了14个圈,套中了9个。

b.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还有几个没套中?

c.请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同时说一说是怎么算的?(学生说的算法与前面15-9的算法基本相同。)

d.小结:刚才小朋友从游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来解决,大家想出了计算的不同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板书课题:十几减9。

教学例1

a.出示12-9=□,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结果。对略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

b.组织学生交流12-9的不同算法。要求每个学生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相同吗?如果不同,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学生1:通过摆学具,我先从10根木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2根木棒合起来是3根,所以12-9=3。(请学生在投影仪下摆。学生说完后,教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算的过程:10-9=1,1+2=3。)

学生2: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3得12,所以12-9=3。(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在算式12-9的下面板书另一种算的过程:9+(3)=12,12-9=3。)

学生3:12-2=10,10-7=3。(教师又板书出第三种算法。)

学生4:9-2=7,10-7=3。(教师再板书出第四种算法。)

c.对比、讨论上面不同的算法。

提问:上面这些算法中你明白了哪一种(或哪几种)?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些算法都很好,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时,你认为哪种方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课堂练习(大约10分钟)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作业。对有困难的学生则让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摆好后说一说算的过程。反馈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如先摆好1捆零1根,从1捆里拿掉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另1根合起来是2根,所以11减9等于2。)帮助他们从操作中提升十几减9的基本算法(或“破十法”,或做减想加)。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这题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破十”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悟出十几减9的“破十”思维过程是:先从10个里面圈出9个,再将剩下的一个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即可得出结果。

3.完成“做一做”第3题。

在学生已掌握一种算法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十几减9的6道式题。

4.完成练习二的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思考:第1题怎样算出13-9的?(做减想加)第2题是怎样算出12-

9、15-9的?(“破十法”)。通过思考,进一步弄清多种算法的算理。

5.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显示字谜图。师:这群小朋友在玩猜字谜游戏,共有几条字谜呢?有几个小朋友在猜?他们猜中了几条呢?

课件显示声音、文字:有13条字谜,我们每人都猜中了1条。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回到第10~11页上的猜字谜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十几减9的知识计算猜字谜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十几减几的减法?你怎样计算这样的减法?

让每个学生自由地说。然后教师指着练习二第1、2题,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9的两种一般方法:①做减想加②破十法。同时说明,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 十几减九 15-9= 12-9= 10-9=1,1+2=3

9+(3)=12,12-9=3

12-2=10,10-7=3

篇3:“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低年级计算教学强调与具体情境相结合,使算法、算理的教学变成有趣的训练。教材第10页和第11页安排了“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教学时,我们要把教材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主题图假设为真实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启发学生想出结果,引出计算,在玩中学到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教学“卖气球”时,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在“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如:“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不论用“数数法”还是用“想加算减”算出结果,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三个小朋友玩“套圈游戏”。一个小朋友说“我投了14个圈,有9个套中”,另一个小朋友提出“没套中几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桌互说或在小组里说。)还可以把“14个圈”换成11、12、13、15、16、17、18等其中任何一个数提问并计算,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2.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学习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等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例1中的12-9时,可先引导学生想12-9=?(动脑),然后用学具摆(动手),把自己想到的摆法都摆出来。摆后再让学生说(动口),同桌互说自己的摆法、想法,在比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供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汲取“营养”,逐渐优化算法。如,在教学12-9时,学生根据经验可能会用“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数数”等方法计算,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体验,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各种算法的优劣,丰富计算经验,使学习更深入。

4.采用灵活、有趣、直观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口算技能要在掌握口算方法的前提下,经过经常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进而达到流畅、准确,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为此,我们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一要控制题量(不宜过多),二要掌握好口算时间(不要过长),三要经常变换方式如用游戏方式,比赛方式训练等,使学生在“开火车”、“找朋友”、“摘桃子”、“对口令”、“小鸟找窝”等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就完成练习。

篇4:“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题)

1.看图列算式。

8+( )=15 15-8=( )

2.填一填。

8+( )=13 8+( )=16

8+( )=14 ( )+8=11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目的是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这是游园会上的大熊猫在卖风车,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共有12个风车,小朋友要买8个。还剩几个?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1.列出算式,大胆猜测。

师:要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2-8= 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

教师(追问):你觉得会剩下几个风车呢?

课件出示12个风车图: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

学生之间互动,同桌(小组)交流,教师观察巡视,把握情况。

3.过程演示,内化算理。

教师预设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方法,出示课件:

摆一摆:“破十法”。把12分成2和10;10去掉8个,剩下2个与2合起来是4个。“平十法连减”。从12(圆片)根小棒中先去掉2根,再去掉6根,还剩4根,根据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8分成2和6,12-2-6=4。

想一想:想加算减法。要计算12-8=□,可以这样想,我知道“8+□=12,根据进位加法,8+4=12,那么4就是12-8的差,所以还剩4个”。

数一数:数出来的方法。让学生边说边演示:用小棒(圆片)摆出12根,拿走8根,还剩4根。

把思考过程课件一步一步演示,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对旧知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回忆和复习题2的练习,对结果进行猜测,再通过学具操作演示、过程归纳、算式演示,逐一将思考过程表现出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直观演示,重点理解“想加算减法”和熟练掌握“破十法”。

(1)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

因为8+4=12,所以12-8=4,如图:

(2)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①摆出12个风车,分成左边10个,右边2个。

课件出示:

②把左边10个风车中圈出8个,还剩2个,如上左图。

③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④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上右图。

设计意图:借助操作,诱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领会“破十法”的算理过程,体现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圈一圈,算一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

10-8= 13-8= 16-8=

11-8= 14-8= 17-8=

12-8= 15-8= 18-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小结:引导学生从算法上比较:如果用“破十法”计算,都是先算10-8=2,十几减8,就再算2加几;如果用“想加算减法”计算,被减数增加几(或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随着增加几(或减少几)。

结合算式中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样变化规律,纯数字概念对一年级学生较抽象难以理解。

篇5: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案及说课稿

朗林二小 张艳艳

我从本课以下几点评析:

一、在现实的有吸引力的活动背景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连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十几减9的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当需要解决“还剩几个气球?”的问题,引入算式15-9= 以后,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不同的学生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直观图点数出结果的,有破十法求出结果的,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的,还有用连减求出结果的、、、、、、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经验,因此,课堂上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

三、既鼓励算法多样化,又不忘交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

在一个班集体中,几十个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时,所用的计算方法在思维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如,须借助直观进行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明显低于用“做减想加”来计算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在于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作用的数学方法。

篇6:20以内退位减法反思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陕西省宁陕县贾营小学 张先平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全单元公用12课时。本节课是整理与复习的第一课时。

教学的重点是整理发现20以内退位减法规律表,通过发现规律,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算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基本的计算机能,尤其是口算技能更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

课堂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回顾,便于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回顾中,多数学生都说出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紧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较快地算出了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答案。但学生没有几个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提示学生采取横竖结合的办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教师的提示下,一般的学生发现了退位减法表中所掩盖的规律。

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表的深刻认识,在学生探寻万表中的规律后,教师安排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起到了加深学生口算技能与计算机巧的作用。

20以内退位减法是整个减法计算的基础,它的口算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百以内或万以内数的减法的基础,非常重要。为此教师把退位减法的破十规律当做了本节课的重点。反复比较于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了退位减法的破十规律,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通过题组练习,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相互关系间的紧密联系,以此渗透加减法的相互关系,对学生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埋好伏笔。

最后出示两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与检验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能力。

纵观本节课,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口算是小学生数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良好的加减法口算技能对学生今后的数学笔算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2.通过加法的题组练习,加强学生对加减法知识相互间的紧密联系,对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间的相互联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7: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3-3=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所以在教例1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

比如第一种拿法,引导学生说出:“从10根里拿掉了9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3根,等于4根”就可以了,第二种拿法则是:“先拿走右边的3根,再从10根里拿走6根,还剩4根”。对照自己摆的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结合“想想做做”的练习,让学生看图说说思考过程,继续巩固思路,逐步认同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

有了“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里感性认识的积淀,在教学十几减8、7时,再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操作,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学生的理解上也不会产生障碍了。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平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

教材采用“森林餐厅”的情境,将13-6的问题转化为如何取6个杯子的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取法。不同的取法对应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取杯子的方法并不困难,且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把取杯子的思路转化成计算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在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后,在让学生练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计算。计算后,让学生先说方法,再用小棒把计算方法演示出来帮助孩子理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先分哪个数,如何分?分过后再怎么算?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由于每个孩子的知识贮备与经验积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13-6这样的问题,不同孩子在解决过程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的基础上,结合着自己的判断、理解、内化,不同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就可能获得不同的提高。因此,在练习时,学生在方法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直接计算,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在小棒等学具的帮助下计算。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是需要让学生不仅对数有这样的感知,也能通过一定量的训练,逐步的意识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这样的加减关系,这就是本学期后面即将也学到的加减法关系,在这节课中进行渗透与孕伏。在实际的教学中,“想加做减”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特别熟练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特别的`熟练,就会觉得“想加做减”的方法很简单。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没有一开始出示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归纳,而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我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再让学生描述一行或一列的具体规律(竖着看,第一列有什么规律?第二列呢?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第一行有什么规律?第二行呢?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归纳行或列的算式规律。

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十分深刻,有效强化了对整个表格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与复习,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认为我在本次教学中基本达到了这个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整理和复习是我们平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因为在一年第一学期的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就曾运用这样的整理方式,所以今天对学生我是比较放心的。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练习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已经学完,这节课是学生学习100以内减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本学期后面的学校。在这单元的学习中,我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学当中改正。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要求不够明确。

比如让学生在组内“开火车”将得数是5、6、7、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目的本是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检查对规律的掌握情况,但学生开始并不清楚怎么进行,造成每个小组里只有少数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同学当“观众”,没有切实参与到接龙中去。应该先讲清说算式的方法,请一个小组示范,再全班活动。

二是教学当中的时间分配不够恰当。

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或者自主活动的时间有时超出自己的预设。如让学生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所花的时间较多,而且多数小组都不能完成,没能给予学生多次尝试的机会,巩固练习时多数学生还“沉浸”在对新减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口算练习上来,造成后面很多练习没能完成。

三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从开学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学生出现了些许程度上面的退步,课堂常规也有些退步,对低年级儿童来说也属正常现象。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淡薄,“听”和“说”的能力还非常欠缺。有的学生整节课都在摆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将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对优等生过分依赖,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则对新的座位形式产生很强的新奇感,兴奋过度不能平静,或将注意力放在与同伴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游戏上,等等。凡此种种,一方面与我平时教学中对这方面训练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这学期因为时间紧赶进度,课堂上不敢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获得小组合作学习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学准备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学具,若分组操作、交流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依然不能“习惯成自然”,平时更多地还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而不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失败才能吸取教训,希望在往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吸取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找多余条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题目中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被动的的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对我们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应该剔除。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

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习。

2、多学习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上一周进行了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检测。第二单元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有关知识的运用。孩子们完成的情况还可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方法没有掌握,计算不认真,正确率有待提高。典型错误有14+2=6,14-7=3,13+3=10等。

(2)逆向思维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一题中表现由为突出。典型错误有4+(8)=13(7)-5=12,15-(13)=8,5+2=(7)-6。

(3)解决问题中信息找不准,解决方法不正确。典型错误有(1)停车场原来有17辆汽车,现在只有9辆,开走了几辆?列式为:17-8=9(辆)。(2)一共有12个皮球左边有5个,右边有几个?列式为:12+5=17(个)(3)商店买出5副羽毛球拍,还剩8副,商店原来有几副羽毛球拍?列式为:8-5=3(副)。

反思:从以上错误中不难看出,计算基础不够扎实,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仍需要加强训练,特别是算理和算法的训练。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训练,观察和读题后,能找到那些信息?根据找到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最后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与整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初步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此基础上,我教授这节课,我将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进行回顾以及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整理和发现规律,在这节课中,我有以下反思:

1,利用绘本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导孩子大胆回答问题!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法,数一数等方法,只要学生能说出来一种就可以了!但是要让学生准备地说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我引入了绘本《小猪唏哩呼噜》作为情境,用小猪因为贪睡上学迟到,大狼老师不让其走进教室,让学生来帮助小猪唏哩呼噜,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教导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在此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状态比较轻松,也就可以说出来他的想法了!

2,增加知识的难度,教师用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这个环节,我拔高了难度,学生不仅要知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算式如何排列,还要知道算式的差的规律,难点就是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教授竖着看的时候,我用激励的语言耐心地给学生引导,让孩子们慢慢来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当快接近正确答案时,要进行奖励!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很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语言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的引导!

3,组织活动,挑战老师!

在复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要又快又对,那我设置了挑战老师的环节,学生出一个算式,我来回答得数,我出一个算式,学生来回答得数。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挑战老师,他们都有一种想赢的心态,所以此环节学生会特别喜欢!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一些不足: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改进,应简练且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

2,教师在教室里定不到一个地方,应注意。

针对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学中会更加注意,并且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愿意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0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安排了三项内容:(1)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2)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3)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一是直接揭示课题,口算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 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平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习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二是将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是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习,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

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教学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习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习。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4

昨天上了一节第一单元的复习课——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先按照我自己的备课,我是完全按照书上题目的呈现进行教学的,在备课中,我发现了自己对教材把握的不足,我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在学习减法表上,发现减法表的规律,通过唐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重点要突出表中的三个重要的规律:竖着看:减号后面的数相同,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相同,斜着看,得数相同。所以这节课我以这张表为开始,慢慢发散题目。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课堂组织还要再抓紧。后来李校长评课的时候,给我的启发很大,因为现在课改之后,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把知识硬塞给孩子,他为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36道算式都散乱的放在黑板上,让孩子去思考怎样排列才会让别人一眼看出他们的规律。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为了让我理解,他还举出了例子,比如说二年级姜华老师的认识厘米的课,让孩子自己去制造一把尺子,通过量、比较、突出然后知道厘米的概念,还有六年级的比例尺,也是让孩子把教室里的面画在纸上,但是也是开放的给孩子来探究。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和课堂的开放性。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在教“十几减9”时,我让孩子们讨论交流得出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做减法想加法”,另一种是“破十法”。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掌握算法的只有几个孩子,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教学中有交流为什么理解算理的却只有几个呢?我反思我的课堂:从学生的倾听习惯、交流的落实上进行思考,虽有新课程理念合作学习、自主交流但是我只是关注了那些课堂中能主动学习的孩子,那些坐在教室没有听课意识的孩子他们在一节课中根本是学不到什么,叫他们起来说算理他们怎么能说呢?还有那些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我又关注他们没有呢?我深思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学习情况我将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目前最关键的要怎样调动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听课意识。

接下来的教学我想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主要掌握“破十法”的算理)。我把“破十法”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以大组为单位选其中表达最流利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其他同学读,四个大组比一比看那个大组的小老师多就给那一组加上一面红旗。在读算法的训练当中采用夺红旗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都想争当小老师。通过一节课的读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用“破十法”十几减9每个算式的算理。第三节课教学我就感觉比较轻松多了,上课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十几减 9的口算练习,然后问:20以内退位减法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是不是我们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学完了呢?孩子们深思片刻说:“不是”。那小朋友们能当小老师来出题考考大家呢?孩子们听说当小老师考大家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习,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篇8:20以内退位减法说课

一、调研过程

选择“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其主要原因有三:(1)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2)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是学生入学以后遇到的第一个计算难点,它影响着学生对今后计算的兴趣;(3)《数学课程标 准》(2011年版 )对20以内的运算技能有明确要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每分钟8—10题)。有了这样的检测标准,就便于我们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1.调 研设计

为了把握学生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之前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计算经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前测。前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10以内加减法1分钟的测试;(2)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测试;(3)对一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是10的组成和十几的组成、分解情况,以及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口算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计算此段内容时大多采用的方法。

我们从本校六个一年级教学班中随机选取了一个班级进行前测,班级学生人数是33人。

2.前测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学生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的检测, 可以看出学生不仅百分之百能够达到课标要求,而且从正确率、平均每分钟做题的题数都足以支持学生进行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学习。

通过对学 生20以内进位 加和退位减 的检测情 况进行分 析后 ,我们发现:

(1)学生已经具有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基础。

(2)在进位加的计算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达到课标要求,平均每分钟做题数 达到12道 , 正确率达 到92%。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课标要求,但所有的学生都能计算出至少两道加法,说明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基础的。

(3)在退位减法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课标要求,平均每分钟做题数达到7道,正确率达到91.4%。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达不到课标要求,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还是有困难的。

(4)通过对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进位加的基础高于退位减的基础。

二、实施教学设计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渠道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兴趣;可以通过算理、算法的逻辑推导,让学生掌握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还可以通过适时适度的评价使学生树立学好计算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所以,重视课堂教学是科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根据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的不同特点, 精心设计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不同侧重点和教学方案。

1. 新 授 课 重 在 理 解 算 理 、 掌 握算法

(1)强化操作 ,理解算理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则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经验型计算,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而缺少计算方法的优化和提炼。因此,寻求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寻求算理算法的平衡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核心。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是通过操作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重视将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智力活动过程“外化”成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具拼摆的物化活动,形成算法的直观表象, 再利用这个表象中介,把计算的基本方法(凑十法、破十法或想加做减)内化到头脑中去。

案例:“9加几”新授部分

师:(先出示种好的9棵小树,再出示没有种的5棵小树)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一共有14棵树。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棵,数到14(生1再数一遍)。

生2:我是用小棒摆的。

师:怎么摆的,你能把算的过程摆出来,让其他小朋友一看就知道是几个吗?

生2:先从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与9根合成10根,再用10根加上5根中剩下的4根合成14根。

生3:我是先算10+5得15,再用15-1得14。

建构知识的初级阶段,我们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基础,进行自主建构,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师:这位小朋友摆得真好,让我们大家一看就知道9+5得14。这种方法真好!下面我们也来用这种方法摆一摆,摆出9+5的计算过程。

师: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说是怎样摆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9+5的计算方法。9+5,先把5分成1和4,9和1合成10,10加4得14。 (板书过程)看着算式叙述口算思考过程。

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操作过程,然后引导他们只看算式, 在脑中摆小棒、拨算珠,口述计算过程。

这一过程是使实物操作自然地过渡到抽象算式的数学化的过程,学生的思维 在具体→ 半具体和 半抽象→抽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促进了算理和算法的有效联结。

(2)构建交流反思的平台

在学生经历了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的过程之后,接下来的活动便是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通过交流,力求达到以下目的:1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操作活动的过程,不但深化了对操作活动的理解,而且培养了用语言表述数学活动本质的能力。如计算9+5=?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可以先把较小的数5分成1和4,再用9加1等于10,10+4=14。”这样 , 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的一般方法,也就是通法。2促进多样算法的学习和交流。有些学生在计算9+5=?时,不是“看大数,拆小数”,而是“看小数,拆大数”。他们想 : “9”可以分 成5和4,5加5得10,10+4=14。通过交流 ,使其他学生明白,在用“凑十法”计算时,不一定要“看大数,拆小数”,应根据数的特点来决定算法。又如,8+7=?,可以拆较小的数7(2和5),也可以拆较大的数8(3和5)。这样的交流,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拓展了空间。

2. 上好练习 课 , 重 在 熟 练 算 法 ,灵活计算

(1) 巩固算法 ,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在新授课中,教学的核心是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初步掌握算法。而练习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则是,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基本算法达到熟练,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一些基本练习让学生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所有的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例如,本节课中的练习有:1出示卡片指名口算的练习。2说计算过程的练习。如在9加几的练习课上,设计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的练习,在摆图片、画过程、写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3变换形式的练习:连线题、比较大小、写出正确答案订正等。通过这些练习, 使学生对9加几的计算进一步得到强化,并基本上达到熟练的程度。在练习课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基本计算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逐渐掌握“凑十”(看大数想凑数、分小数)、“看减想加或破十”的基本方法, 为提高20以内的加、减计算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计算,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当学生会应用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基本方法进行口算后,引导他们根据问题中数的特点, 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如计算7+8=? ,除了用凑十法外,还可以这样想:如果知道8+8=16,7比8少1, 则和也少1。又如: 计算11-9、12-9、13-9、14-9,除了用做减想加或破十法以外,还可以这样想:9比10少1,用十几减10加1即可算出结果。通过计算这一组式题的计算,使学生想到:十几减9,只要将个位上的数与1相加, 就是所求的结果。同样的道理,看到十几减8(7、6),只要将个位上的数与2(3、4)相加,就是所求的结果。这样,通过一定数量习题的练习,学生就能逐步形成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技能技巧。

3.上好复习课重在总结规律 ,灵活运用

复习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系统,积累计算经验,感悟思想方法,提升计算能力。本单元中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上好这两节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能力。

(1)重视加法表和减法表的合理使用

在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复习与整理过程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加法表和减法表是十分重要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自主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表格, 可以个人整理也可以分小组整理,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过程,对于今后的复习建构知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是让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找出里面隐藏的规律。第三是应用这个表格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计算方法的同时,要关注相关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除了要渗透凑整的方法、转换的方法之外,还要渗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研究,我们发现它不仅仅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的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知识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方案,使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兴趣。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反思总结,我们得到如下启迪。

1.全 面 了 解 学 生 是 培 养 学 生 运算能力的基础

随着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环境的变化,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必要的前测是很重要的。前测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在前测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使用问卷法和座谈法。问卷的设计既要包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还要包括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态度、情趣等。前测后教师要对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

2.明确算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核心

算理是算法的依据,是计算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掌握好算法, 才能逻辑地进行思考,才能在用算法进行计算时,逐步达到熟练程度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愉悦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

学生的计算错误一般是由审题马虎、计算粗心、书写不规范造成的。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 ,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 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

上一篇: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书下一篇:五队中学2013.02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