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梦想的诗歌

2024-07-02

英语梦想的诗歌(通用12篇)

篇1:英语梦想的诗歌

Take this kiss upon the brow!

And,in parting from you now,

Thus much let me avow---

You are not wrong,who deem

That my days have been a dream;

Yet if hope has flown away

In a night,or in a day,

In a vision,or in none,

Is it therefore the less gone?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I stand amid the roar

Of a surf-tormented shore,

And I hold within my hand Grains of the golden sand---

How few!yet how they creep

Through my fingers to the deep,

While I weep---while I weep!

O god!can I not grasp

Them with a tighter clasp?

O god!can I not save

One from the pitiless wave?

Is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篇2:英语梦想的诗歌

Hear now a curious dream I dreamed last night

Each word whereof is weighed and sifted truth.

I stood beside Euphrates while it swelled

Like overflowing Jordan in its youth:

It waxed and coloured sensibly to sight;

Till out of myriad pregnant waves there welled

Young crocodiles, a gaunt blunt-featured crew,

Fresh-hatched perhaps and daubed with birthday dew.

The rest if I should tell, I fear my friend

My closest friend would deem the facts untrue;

And therefore it were wisely left untold;

Yet if you will, why, hear it to the end.

Each crocodile was girt with massive gold

And polished stones that with their wearers grew:

But one there was who waxed beyond the rest,

Wore kinglier girdle and a kingly crown,

Whilst crowns and orbs and sceptres starred his breast.

All gleamed compact and green with scale on scale,

But special burnishment adorned his mail

And special terror weighed upon his frown;

His punier brethren quaked before his tail,

Broad as a rafter, potent as a flail.

So he grew lord and master of his kin:

But who shall tell the tale of all their woes?

An execrable appetite arose,

He battened on them, crunched, and sucked them in.

He knew no law, he feared no binding law,

But ground them with inexorable jaw:

The luscious fat distilled upon his chin,

Exuded from his nostrils and his eyes,

While still like hungry death he fed his maw;

Till every minor crocodile being dead

And buried too, himself gorged to the full,

He slept with breath oppressed and unstrung claw.

Oh marvel passing strange which next I saw:

In sleep he dwindled to the common size,

And all the empire faded from his coat.

Then from far off a winged vessel came,

Swift as a swallow, subtle as a flame:

I know not what it bore of freight or host,

But white it was as an avenging ghost.

It levelled strong Euphrates in its course;

Supreme yet weightless as an idle mote

It seemed to tame the waters without force

Till not a murmur swelled or billow beat:

Lo, as the purple shadow swept the sands,

The prudent crocodile rose on his feet

And shed appropriate tears and wrung his hands.

What can it mean? you ask. I answer not

For meaning, but myself must echo, What?

篇3:英语诗歌教学的要素

一、语感培养

诗歌作为自身有着鲜明特色的文学形式, 首先具有音韵、音调、节奏等语感要素。而英语诗歌相对于中文诗歌而言, 在韵律上要求更为严格, 主要体现在格律的精细划分, 如抑扬格, 抑抑扬格, 扬抑格等。这些充分证明了英语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音乐性及可读性。学生在英语诗歌的学习中往往畏惧诗中生僻的单词和意义, 进而对诗歌望而却步。教师可以针对此种情况, 通过对学生诗歌语感的着意培养, 初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优美的旋律, 对诗歌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欣赏诗歌前要对学生进行诗歌格律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如韵 (rhyme) 、格 (meter) 、foot (音步) 作为最基本的诗歌的构成单位, 有哪些分类。这其实是学生在学习诗歌中感到最困惑和最好奇的部分。比如, 讲解经典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onnet18”, 通常教师会介绍该诗采用的正是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 因此该诗的韵律为ababcdcdefefgg。第一次接触英语诗歌韵律的学生往往此时无法理解这一串字母所代表的意义, 更不知道这和莎士比亚式的十四行诗是什么关系。但如果教师不解释, 学生普遍又对诗歌充满畏难感, 因此通常不会主动发问。结果就是, 考试的时候机械记忆写下来一个连自己都不清楚意义的答案, 又何谈培养欣赏诗歌的兴趣?对待这样普遍发生的情况, 教师最好在上课时, 依照思维的逻辑规律, 首先介绍诗歌基础知识, 包括诗歌的种类、音韵、节奏等。其次,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该加强吟诵诗歌的示范,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 能亲口亲耳体会到与诗歌韵律相关的各个元素, 将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之后, 学生们应反复诵读诗歌, 从中领悟到诗歌的音乐美。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性被爱伦·坡一再强调, “在节拍、节奏和韵律形式上都富于变化的音乐对诗歌来说非常重要……音乐是诗歌至关重要的助手……简而言之, 诗是有韵律的美之创造。诗的唯一裁判是审美力”。理论基础→诵读实践→语感审美, 这是培养学生诗歌语感的步骤,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欣赏诗歌这一特色文体的积极性。

二、文化背景嵌合

在传统英美文学中, 英语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巨大的文化宝库。无论哪种对诗歌的定义或是对其进行特点描述的时候, 总会提到“简约”一词, 证明诗歌的确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内容”。然而, 简约≠简单。诗歌用词虽然高度凝练, 真正的内容却隐含在其后, 其中的深意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默契, 对二语学习者而言则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鸿沟。如何跨越这条鸿沟, 引领学生顺畅地理解诗中隐含之意便成为教师在教授英语诗歌时需要关注的难点。此时, 对于诗的文化背景的介绍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英语文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古希腊神话传说对它的影响不可小视。古希腊神话虽然来自于原始时代, 但对英语文学特别是英语诗歌的发展, 留下了深刻的文化本源印迹。例如, 在爱伦·坡《致海伦》 (“To Helen”) 一诗中, 海伦这一人物形象是古希腊斯巴达国王之妻, 容貌倾国倾城, 是挑起特洛伊战争的关键人物。“海伦”这个名字, 已经成为了英语文化中“美貌”的代名词, 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到这一点背景知识, 对于该诗学生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献给Mrs.Stanard的诗标题竟然是“致海伦”, 更对“奈西亚德”这样的古老城市名无从入手。同样, 在该诗中还提到了“玛瑙灯 (agate lamp) ”, 对古希腊神话不了解的学生只会把它当做灯的一种来理解。但在希腊神话中, 爱神厄洛斯隐瞒身份夜会爱人塞姬, 某天被塞姬发现神之真面目时她手持的正是一盏玛瑙灯。此时, 了解了玛瑙灯的背景就知道了塞姬是谁也就对于坡所想要赞颂的对象有了理解。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神话对于英语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为了更好地欣赏英语诗歌, 理解诗歌中的深刻寓意内涵, 教师一定要加大文化背景的介绍, 将诗歌中的文学典故、文化背景与诗歌内容主题的介绍紧密嵌合在一起, 这样才是开通了学生体会诗歌之美的道路。

三、对比研究

诗歌作为世界性的文学语言自然在广义上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群所接受。因此, 在理解一首英语诗的过程中, 便可以借助本民族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描写对象来进行对比研究, 进而更好地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此外, 对于两首或以上的英语诗歌, 只要是同一题材, 进行对比研究也极为有意义。从修辞到用词, 对比之后只会让学习者更加认识到文字的不同组合所带来的魅力, 加深对于所学诗歌的理解, 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 可以将英汉诗歌进行对比。例如, 爱伦·坡悼念亡妻的诗作“Annabel Lee”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学生对于“十年生死两茫茫”自是十分熟悉, 以此为参照来学习“Annabel Lee”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同样悼念亡妻的主题, 同样以梦的手法记述, 但在表达上却存在极大差异:苏轼的《江城子》充满感伤, 而坡的作品更倾向描绘死亡本身。至此, 学生通过对比, 实际上已经欣赏了诗歌, 并且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 最重要的是, 学生会因为母语的介入降低语言难度而保持较大兴趣。其次, 可以将相似题材的英语诗歌进行对比。例如, 莎士比亚的“Sonnet 18”与彭斯的“A Red, Red Rose”对比。两首诗都在诗中反复提及爱与美, 但经过修辞运用的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 莎士比亚的诗暗含赞颂诗歌本身的意味, 而彭斯使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明喻, 更侧重于直白地表现心中的爱意。因此, 通过类似的对比研究, 学生对于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一目了然。

总之, 语感培养、文化背景嵌合、对比研究是英语诗歌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要素,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兴趣, 提升文学鉴赏力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等优点, 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英语学习人才。

参考文献

[1]爱伦·坡 (著) , 曹明伦 (译) .诗苑译林:爱伦·坡诗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2]尚婷.英美诗歌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9) :154-156.

篇4:诗歌,让青春和梦想飞扬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目的是促使全国的出版社利用假期走到校园中去、走到学生当中,让作家能够进入校园捐赠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从而实现“书香童年”,最终通过书香童年实现书香中国的梦想。作为全国少儿出版优秀代表,接力出版社积极响应“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自觉承担起出版的责任和担当,竞选全国50位诗人创作的202首优秀少年儿童朗诵诗歌,组织出版了《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这套丛书非常大,内容涉及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等六方面。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诵读中国梦主题诗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让更多的少年与祖国齐奋进,与青春同成长。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录制的朗诵示范音频被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在图书封底,为读者提供了实用、专业、权威的诵读指导。朗诵会后,接力出版社启动了在全国开展的“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据悉,参赛者将按省市(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比赛,7月开始报名并展开初赛,11月在北京进行决赛。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了活动期间嘉宾的精彩发言。

金波(《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丛书主编):实际上朗诵诗这种形式应该是诗歌最本质的表现形式。诗歌它是讲究音乐性的,而使得它具有音乐性表现的是人的声音。人的声音这时候就表现得比音乐更重要更亲近。一首诗编出来,印在了纸面上,它还是躺着的,真正让一首诗可以站立起来,可以飞翔,是朗诵者的声音。所以朗诵者朗诵一首诗的时候,朗诵者就赋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也融入了朗诵者的心血、朗诵者的爱、朗诵者的追求、朗诵者的亲情。当朗诵者朗诵它的时候,这首诗就有了朗诵者的呼吸,就有了朗诵者的心跳,就有了朗诵者火热的身体温度,这首诗就飞翔起来了。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是附丽于声音的一种艺术。事实上诗这门艺术的诞生很复杂,也许是起源于劳动,也许是起源于巫术,也许纯粹是起源于快乐的游戏。总之,一些复合因素使人类拥有了诗歌。拥有诗歌的同时,诗歌的声音也鼓动、燃烧着人们的灵魂,所以,和谐与共鸣的声音是诗的载体,在没有文字与书写工具的岁月中,诗依靠声音而代代相传;在产生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直至当今的电脑时代,谁敢断言无声的诗能永垂不朽?诗永远离不开声音的帮助,它们事实上已被一句“言为心声”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无声的诗”当然存在,不过这指的是另一种艺术——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如果不是大言欺人兼欺世的话,全是上口成诵、过耳不忘、音韵和谐、意境曼妙的,而朗诵诗这一诗歌百花园中无比鲜艳的花,恰是诗歌借助声音而传之久远的力证。真正意义上的诗,都应是可以朗诵的。1995年的一个秋日,我在贝尔格莱德聆听了一场由世界各个国家的诗人们举行的街头诗朗诵,他们分别吟唱出属于自己民族和祖国的诗意,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于诗人们淋漓尽致的手势和张弛有度的吟诵,我感觉领悟了诗人们的心声。不同国度的诗人们的声音,仅仅是借助于扩音器传达出的声音,使我坚信,人类最钟爱的艺术只能是诗歌。中国的诗人们不应忽略朗诵诗,朗诵诗的作者们也应努力执着于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诗歌离不开声音,但不等于三分诗意七分朗诵。我殷切地希望诗歌界与朗诵艺术界直至电台、电视台通力合作,把好诗付诸声音,传递到我们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心底,去鼓荡、振奋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让他们在诗意的关照下坦然面对人生与社会,成为心理上的一名强者。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世代留下的无数优秀的诗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朗诵诗又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为祖国、校园、亲情、自然、成长、未来六个分主题,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展现他们对祖国、未来和成长的憧憬与期盼,主题鲜明突出,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青少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进行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段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朗读会让人们更为真诚和朴素。“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者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对文字世界的开掘。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质疑了:你这里强调的是“朗读”,而我们是在舞台上“朗诵”,“朗诵”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性,当然要强调形式,强调技巧,太老实、太“朴素”就吸引不了听众。“诵”与“读”是有差别的,但“诵”也好,“读”也好,它们均要向文字作品本身进行认真追问,“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以真诚为骨,以朴素为容,空洞的声音和花哨的形式是朗读的大忌。朗诵时恰当使用声、光、电等附加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一些表演元素,固然有助于刺激视觉观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塑造力,但过分依赖或强调,又会削弱对语言功力的锤炼,分散对内容本身的关注。一个或几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着“说”就能抓住全场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其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功夫下在理解和感受文字作品上,下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上。朴素,不是不要技巧和形式,但要处理好“朴”与“巧”、“浓”与“淡”的关系。我们要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

nlc202309051229

陈醇(著名播音艺术家、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专家):朗诵一首诗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又是一次诗情画意的陶冶,同时还能从中得到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要想把一首好诗朗诵得好,一定要下些功夫去钻研。首先,要有真挚的感情。朗诵一首诗,是朗诵者代表诗人在说话,是一次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也是一次思想感情的熔化、燃烧。这就是说,朗诵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在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我们要刻苦探索,努力掌握这种燃烧的本领。真挚饱满的感情来源于对诗篇精神的透彻领会和具体感受,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任何虚伪的感情都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进入诗的意境之中。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朗诵者要像入梦似的,进到作品所形成的境界中去,把身外的一切,统统忘记掉。在准备朗诵时,不能只从文字表面去捕捉形象,而必须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心中去揣摩感受,用丰富的想象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活动的画面。朗诵时尽量不要从意境之中跳出,努力保持自己进入意境的感受,同时把听众引领到诗的意境中。最后,要朗诵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诗的语言精练,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诗的朗诵如果不能体现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朗诵诗不应侧重表情,更不能近似表演,而是要努力将诗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朗诵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诗人心灵中的思想传达给听众。

瞿弦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朗诵是语言的表现艺术,它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人从朗诵中感受情感的冲击,领悟思想的提升。朗诵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同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并需要进行认真的训练。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听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朗诵者在接到一首诗歌时,先进入作者的心灵,了解这首诗是为谁而写,要告诉观众或听众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个事物这样感动作者,使他有感而发。这里包括创作的年代、诗歌的主题、描写的层次,朗诵者要真正理解作品。不要小看“理解”这两个字,朗诵者不要急于背诵或表演,一定要静心阅读。理解有偏差,朗诵的基调就不会准确。当你读懂了、理解了、感动了,进入了作者的心灵,才能把握朗诵的基调。而当作品融入你的心灵,你就能排除朗诵时的紧张感,就会像平常说话一样,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了解你要告诉观众什么,清楚地知道表达这种思想需要怎样的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哪个段落或哪些诗句,你就会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情景和鲜活的形象:是静是动、是美是丑、是哭是笑、是愉悦是伤感等,这就会让你的朗诵自然朴实。其次,朗诵要有相应的技巧,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手段越多,表现的方式也就更多,语言的表现力就更丰富,就能使诗句插上翅膀,飞进观众或听众的心灵。重音、停顿、语调是体现作品的外部技巧。重音最能突出“语句目的”词或词组,它可以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而停顿、语调可使感情更加生动,意境令人回味,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朗诵时也要准确地把握站姿、手势的分寸。至于呼吸调整,吐字归音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加以提高。朗诵是“会说话就可学习”的一门艺术,可以普及,但朗诵却不是“会说话就能掌握”的,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

篇5:英语梦想的诗歌

Youth campus dream

The sunlight passed through the dense leaves.Shining on my face As if it were my kind and kind teacher.light me and fly with me Our lovely and beautiful campus Flowers are blooming.I like to sit on the green lawn.Dreams towards my heart To be Youth The sky is blue.Create together in the distance Work hard together to achieve our dream.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On our most beautiful road Temper your heart with youth.Let it shine.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In the distance we all hope for Thank you for encouraging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Let us brave to the dream of our hearts.The sunlight passed through the dense leaves.Shining on my face As if it were my kind and kind teacher.Light me and fly with me Our lovely and beautiful campus Flowers are blooming.I like to sit on the green lawn.Dreams towards my heart To be Youth The sky is blue.Create together in the distance Work hard together to achieve our dream.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On our most beautiful road Temper our heart with youth.Let it shine.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In the distance we all hope for Thank you for encouraging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Let us brave to the dream of our hearts.To be Youth The sky is blue.Create together in the distance Work hard together to achieve our dream.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On our most beautiful road Temper our heart with youth.Let it shine.We all share the same dream.In the distance we all hope for Thank you for encouraging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Let us brave to the dream of our hearts.

篇6:写梦想励志的现代诗歌:放飞梦想

我们回家度假去啦!

可校园里的小鸟儿,

叽叽喳喳唱个不休为个啥?

小朋友,忘记喽?

咱们拉勾打过赌,

开学可要歌咏比赛呀!

燕子

春风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

燕子带着温热的气息,

把春天剪到了我的屋檐下。

燕子,可爱的小燕子,

就在这安家吧!

我会天天在窗前陪你说话…

青蛙

青蛙正在沉睡中,

雷公公把它唤醒。

春姑娘来啦,

你怎么不去迎接?

我可是大名鼎鼎的演奏家,

怎么可会把我落下!

拾贝

假日,

在海边。

我拾到了,

一枚五彩的贝。

你看:

那圈圈的花纹……

就是大海妈妈,

写下的美丽诗句。

作者|李廷峰,笔名星雨

篇7:梦想的翅膀诗歌

梦想的翅膀,

带领我,在天空中

自由翱翔;

翅膀,

长大的翅膀,

牵引我,在社会中,

逐渐成长;

翅膀,

爱的翅膀。

在风雨中,给予我,

无限的力量;

翅膀,

隐形的`翅膀,

告诉我,在无形中,

给我希望。

请为我插上梦想的翅膀,

驱散我心中的迷茫,

圆我梦想;

请为我插上长大的翅膀,

让我在社会中,

早点儿成长;

请为我插上爱的翅膀,

悄悄地让我知道,

有爱最重要;

请为我插上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篇8:英语梦想的诗歌

《诗论》第八章朱光潜先生谈到诗歌的节奏问题, 认为节奏是在某一个时间段落上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的变化而来, 各国诗的节奏对于长短、轻重、高低各有侧重。日耳曼语系下的现代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来源于声音的轻重律组成的音部;古代汉语的四声虽然有长短、高低、轻重的分别, 对节奏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朱先生在不同的语言间做了一个比较笼统的对比, 我想在这方面略作补充。

古代汉语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从物理的角度看四声的差异主要在于“长短、高低、轻重”三个方面。古典诗歌将平声归入“平声”, 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 这样区分的道理大概是平声没有阻碍, 仄声发音较曲折。“平仄”看起来和复杂, 实际上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平仄相间可造成诗歌的抑扬顿挫之感, 使之具有音乐美。“平仄”相间只有两种格式 (以—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

这是四个音节的形式, 而五言诗是五个音节, 分别在第一个音节之前和第一个音节之后加上“—”和“|”即成为五言律诗的基本标准形式:

仄仄平平仄a

仄仄仄平平A

平平平仄仄b

平平仄仄平B

依据这几种格式, 律诗的平仄规律如下:

(甲)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aB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bA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aB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bA

(如果首句入韵, 首句的格式应为“仄仄仄平平”, 其他句子形式不变)

(乙)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bA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aB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bA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aB

(如果首句入韵, 首句格式为“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式, 如果记住律诗的几个基本特点, 将有助于记忆: (1) 韵脚必须是平脚; (2) 一联内平仄必须相对; (3) 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脚; (4) 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脚; (5) 上一联对句第二字和下一联出句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下面以诗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 奉敕咏终南山》

北斗挂城边, 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 树杪玉堂思。

半岭通佳气, 中锋饶瑞烟。

小臣持献寿, 长此戴尧天。

这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韵的五言律诗, 符合标准的平仄格式。声调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使声音具有一种整饬美, 读来朗朗上口。但如果总是参照标准的平仄格式, 未免显得单调, 所以有“拗救”。“拗救”就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 所以后边该用仄声的地方改为平声;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 就要用该用平声的地方该用仄声来相救。

杜牧《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

夜店正分泊, 茧蚕初引丝。

行人碧溪渡, 系马绿杨枝。

苒苒迹始去, 悠悠心所期。

秋山念君别, 惆怅桂花时。

理论上实际上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aB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bA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aB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bA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比较正例和变例, 正例下声音本身的空间较小, 变例声音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以标准的“平仄”格式抒写诗歌声音是比较沉闷的, 所以许多作家在创作的时候, 力求打破声音的束缚。所以朱光潜先生下的结论是有科学依据, 但他没有提及的一点就是平仄的主要的功用在于造成诗歌声音的和谐, 加强诗歌的音调美, 使之读来抑扬顿挫。

朱光潜先生提到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依靠声音的轻重律而来, 我想这是“因地制宜”。英语是表音文字, 一个单词的音节数量不定, 这就增加了诗人安排诗歌节奏的难度。我们常这样的阅读经验, 当该用重音节的地方却用成了轻音节, 为了读着的悦耳性, 也只能勉强地将轻音读成重音, 以符合相应的节奏感。另外, 由于英语单词多为双音节词, 诗句中常出现介词、连词、定冠词之类, 而这些词又常常念轻音, 所以英语诗歌因循利导利用轻重音的搭配形成步律。

英语诗歌以轻重律形成的步律主要分为四种情况:抑扬格, 扬抑格, 抑抑扬格, 扬抑抑格。抑扬格运用的当话, 也能产生行云流水般的美感。下例句子以“=”代表重音, 以“-”代表轻音。

第一种扬抑格。这种格式, 第一个音节念得重长, 第二个音节念得轻短。

第二种抑扬格, 第一个音节念得轻短, 第二个音节念得长重, 如

第三种抑抑扬格, 即没音步有三个音节, 第一个、第二个音节念得轻短, 第三个念得重长, 如雪莱的The Cloud其中两行:

第四种扬抑抑, 第一个音节念得重长, 第二三个念得轻短, 如

因为英语是一种多音节文字, 是一种声调语言, 主要以轻重音区别声调的读法, 所以以轻重律制成英诗的韵律是水到渠成之事。汉语也是一种声调语言 (同时是一种表意位子, 但其表意性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故省略不谈) , 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 其特点在于发音清晰、明朗, 另外古汉字多是单音节文字, 所以在这两种条件下制成诗歌的平仄是比较便利的。可见, 英诗的轻重律和汉语古典诗歌的平仄都是根据文字的不同特点制成, 文字的特点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作家彻底摒弃古典诗歌, 一味地追求模仿外国诗歌 (如英诗和法语诗歌) , 虽然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提倡,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诗进展速度, 但仍有些“水土不服”。所以, 创作汉语诗歌应该主要参照汉语特点来创造, 这样才能体现民族性, 才能将汉语诗歌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9.

篇9:儿时的梦想诗歌

生活是疑浊的密室,总要打开一扇望月的窗,迎近了空气,放远了眺望。

梦想是叹息,惊醒了檐边的铃铛,梦想是沟壑,成就了河溪的流淌。

走过了摇曳的竹桥,走过了每一个雪雨风霜,忘却了,变换了,只剩迷茫的成长。

时光步步推移,路在雨后泥泞,清晨在迷雾里,模糊了印象。

篇10:远古的梦想诗歌

30年前,舞阳贾湖遗址发现,六项之最,享誉中外。30年后,舞阳贾湖先民的灿烂文明清晰如昨,中华儿女追梦正酣,顿时感到一股豪情涌上心头:

一天

我突然想起

一件事儿

好像逃离了我的记忆

还是这一天

我猛然醒来

有一个声音

把我的心从沉睡中唤起

那是来自远古的声音

清美

绵长

悠扬┅┅

天边的彩霞

静静再现了远古的芬芳

粼粼的波光

尽情跳跃着鱼儿的欢畅

倚门而立的人啊

期盼着耕耘归来的身影儿

屋内溢出的稻米香啊

飘向那思念的远方

当篝火熊熊燃烧的时候

女人仰着火光照红了的脸庞儿

幸福的看着远方归来的人呀

洗去征尘换上戎装

捧一碗稻米酿的琼浆

闻一闻女人身上的芳香

哪里还有什么疲惫哟

这样的日子但愿地久天长

调皮的孩子

用小小的`拳头捅捅我的腰呀

害羞的女人撒开我的手

优美的身影伴着歌声轻快地飞扬

那是什么声音呀

多么动听

那是什么旋律呀

多么悠长

伴随着那美妙的声音

虔诚的人啊

把双手合十放到胸前

嘴中的呢喃是对美好的希望

可爱的小狗儿在狂吠

你不认得是我们回到家中

女人轻轻地呵斥了一声

那小狗儿摇头摆尾蹭到了身旁

男人的鼾声逐渐响起

温柔的女人满面笑容

她轻轻的抚摸着那坚实的臂膀

这个人是她的擎天梁

风若再来

有你拦

虫兽再来

有你挡

头枕着结实的胳膊入睡

无论雷电闪鸣地覆天翻

幸福的女人啊

依然沉醉在梦的香甜

是什么声音呀

把我吵醒

睁开眼时

刚才的一切怎么都成梦幻

天哪

我的孩子

我的女人

还有那曾经拥有的蓝天

我怎么都寻你们不到

你们怎么这么狠心

把我抛下

让我一个人游弋在这陌生的空间

一个声音在我的背后响起

你这后生

你可知道

你这一觉就是九千年

九千年

九千年是多长多远啊

九千年

九千年是很长很远

为什么我熟悉的人儿都找寻不见

为什么我熟悉的地方都变了容颜

为什么我闻不到了满屋的稻香

为什么我闻不到了诱人的甘甜

九千年

九千年经历了沧桑巨变

这里的人们都是你的亲人

他们用智慧改地换天

他们远离贫穷

拥有了幸福

他们远离疾病

拥有了健康

你快快醒来吧

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我已经醒来了

看到这里充满希望

我决定不再睡去

将陪伴我的笛子一一擦亮

我再次将那优美的旋律吹响

天啊

我的亲人都没有远去

他们时刻伴随我的身旁

给我跳舞给我歌唱

从此我们再不离去

陪伴这美好的生活

乘上那追梦的巨轮

篇11:梦想的朗诵诗歌

作者:闲庭信步001

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

彩虹中似乎还有仙踪

朦胧中听到她们欢笑

隐约中看到霓裳飘飘

倏地,天空阴沉无比

一团乌云好似魔鬼

暴风挟着雷电

世界变得一片混沌

霎那间变幻场景

冰天雪地一派迷蒙

一群雪人在奔跑跳跃

空中飞来了一只奇异的大鸟

大鸟煽动着翅膀

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远处一片金光

还有一座精美的殿堂

那里有我的梦想

那里是我的天堂

我的身体像羽毛一样

篇12:英语梦想的诗歌

一、温故而知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1.复习初中课文中的基本句式

一般在高一刚开学的这段时间, 各个学校英语教学的脚步都放得比较慢。这样早晚读的时间段里除了进行相应的预习巩固之外, 还有时间让学生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复习。作者翻阅了初中课本七年级下册, 在里面摘取了一些基本的句式, 如下:

1.—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is from / She comes from France, and she livesin Paris.

2. —Do you want to come over to my house?

—OK, where is your house?

—It’s a quiet street off Fifth Avenue. And there is abank on the corner. You can’t miss it.

3. Pandas are my favorite animals, because they are verycute. / kind of interesting. / pretty smart. / really clever. /quite ugly. They are over there on the left.

原来初一教材就涉及了“kindof”表示“有点”的用法, 若能在高一及时地做到“温故”, 进而达到“知新”的效果, 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巩固、复习的习惯, 善于将自己的“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 明白如何去“集腋成裘”, 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2.对不规则的动词进行巩固

在开学初的一次改错作业中, 作者发现不少学生将无须改动的动词过去式“rose”改为了“rosed”, 将“jump”的过去式写为“jumpped”。尽管考试大纲中对此并没有具体的要求, 但显然有必要及时对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基本结构进行强化。所以, 教师要尽可能跟学生解释清楚什么叫“重读闭音节”, 还要对初中他们已掌握的80个不规则动词进行巩固。本备课组的做法是:先分三次 (每次25个左右) , 逐一测试不规则动词, 然后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错误率较高的动词进行重新测试。每次测试最好计分, 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或批评。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老土, 但是操作简单, 目标明确, 效果也比较好。

3.重组教材, 大胆舍弃

教师对于现行的教材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态度,如果明显感觉学生不感兴趣、没有多大教学效果,如M3U4Reading: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和M5U3 Usinglanguage: I have seen amazing things,为何不大胆舍弃,适时补充更加紧跟时代步伐的美文供学生进行赏析学习呢?此外,尽管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是由Warming up,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 Workbook 几个大部分组成,但也没有必要严格按照此顺序进行教学,完全可以从内容的衔接、重难点的把握等多方面对其进行重组,如M1U1 中,在Warming up 中讨论了“some good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之后,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Whatkind of a boy/girl friend would you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Do you believe the true friendship between a boy and a girl?”于是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切换到P6 Using language 那封信中Lisa 的困扰。这样就可以完成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循序渐进———事半功倍源于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习惯

1.养成勤做笔记勤整理的习惯

教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 (作者将其称为每个学生的“DIY Dictionary”) , 专门用来记录教师上课时所讲授的知识点、句型、例句, 最好还能将重点内容用红笔勾画出来。作者常跟学生打这么一个比方:我们的知识库就好比是我们脑海里的仓库, 里面的东西只有整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才能在作业或考试中以最快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来解答题目。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者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按照字母顺序用活页本整理教师上课笔记, 而不是今天记这里明天记那里。这样, 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时的复习, 还是高三时的总复习, 都可以运用到并能做到一目了然、清晰明确。

2.重要知识点和语法的讲解“宁缺毋滥”

作者从来都不怀疑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重要知识点的落实, 反而担心的是部分教师太贪心, 一次就想讲得面面俱到, 讲得太多太深了。就如M1U1 Warming up中出现了一句:“he/she broke it and you had to get it repaired.”所有英语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此句的要点在于“get sth.done=have sth.done”, 可有必要像如下的幻灯片那样, 将所有“have”的用法罗列, 让刚上高一的学生辨别吗?教师的用心良苦, 可是学生能有那么好的悟性和记性一下子就全部掌握吗?结果极有可能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以前作者也是很害怕学生会遗漏掉重点, 可现在会很理智地在这里只强调“get sth.done”表示被动, 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听得明明白白, 而别的用法就让它们在以后的语境中出现时再好好学习。

同样的道理, 高一最重要的语法教学就是定语从句, 2012年全国各省高考试题涉及此语法的题目总共15题, 其中考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有8题, 考查“介词 + 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5题, 考查关系副词的2题, 没有一道偏题怪题。而事实上学生在初中课本九年级Unit6里出现了以下几种表述:

◆I like the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Rosa likes music that’s quite and gentle.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 music.

◆We prefer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What CD did you listen to recently?

—I listened to the one called Heart Strings.

甚至连“the one called”的表述都已出现。所以到了高一之后, 教师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引入先行词、关系代词等一系列的专有名词, 或是从学生最头痛的句子结构的分析开始, 罗列一系列只能用“that”或者不能用“that”的语法规则。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自己原本已有点熟悉的语法产生畏惧感, 而且会对语法现象产生表层认识和机械模仿运用, 而不能深刻理解该语法现象的深层含义以及适用的场合。在语法教学中, 学生往往产生一种错觉, 似乎熟记语法规则, 会做单项选择题, 就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形成使用语言的能力。高中的英语学习需要的是将相关语法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总结, 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3.地道的表达要从模仿开始

高考书面表达若想拿高分, 学生一定要会使用复杂结构或高级词汇, 这和中考强调语法正确, 要求时态、语态、句式结构正确的要求有本质的区别。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三年的英语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作者认为语言学习首先来自模仿。例如开学第一课, 作者先让学生谈谈对学校的第一印象, 结果学生只会用“It’s very big. It’s nice. It’sbeautiful”之类的极其简单的表述;于是作者就顺势给出了诸如“be located in/lie in, have a long histoy, be of large size”之类的表述, 随后给出一篇有关学校的短文让学生进行填空, 随堂巩固。所以, 只要教师给足学生“支架”, 循序渐进, 学生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纷呈的句子, 何愁高考时交不出漂亮的答卷呢?

三、蓦然回首———能力的提升在于学习的自主性

1.建立自主的日常教学

上面讲到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而在作者看来还应该建立自主的日常教学。例如, 听力教学更应该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日常课堂中。在教学M1U1的Warmingup时, 作者让学生听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AFriendforLife, 随后填出歌曲里面出现的动词, 并且告诉学生不管有没有听到动词最后的“s”, 因为它有可能因为失去爆破而消失了, 但在完成句子时必须符合第三人称单数的语法规则。

A Friend for Life

a friend loves at all times

a friend helps at all times

a friend trusts at all times

a good friend lasts a life time

a friend gives at all times

a friend cares at all times

a friend endures at all times

a good friend lasts a life time

warm as the sunshine

shining through the darkest night

standing there right by your side

truly a friend for time

虽然歌曲有点长, 可是学生听得很认真, 学得也很有兴趣, 这样的听力训练才是有效的。教师的目光必须放长远点, 哪怕是高一也不能忽视对听力的训练, 当然形式和手段以越多样越吸引学生越好。

2.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重在“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 而到了高中阶段, 英语阅读能力就成了一个重点培养目标, 在考试中比重很大, 素有“得阅读者得天下”之说。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要以此为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优化“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优化教学过程, 意味着教师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 必须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从练习回到练习的简单过程, 而要从篇章细节型选择题的操练转变为运用和理解作者意图, 实现阅读能力“质的飞跃”。

3.个性的英语理念

学生都喜欢有个性的老师, 尤其因为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值就更高了。所以教师要有个性的英语理念,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应该“积累记忆, 形成知识体系;重组教材, 强化知识体系;概括归纳, 完成知识体系”。

例如, 高考英语试卷有整整65道选择题, 也难怪很多学生把完成英语作业归类为做选择题。可事实是高考完全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测试。学生有此观念, 教师难辞其咎。开学第一周, 也许是因为还没有征订任何现成的资料, 教师的聪明才智就被完全挖掘出来了, 本备课组布置的作业,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日常的英语作业, 没有必要完全依赖教师订阅的资料, 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自练, 用填空练习、英汉互译、造句练习、做游戏等多种书面的、口头的形式来巩固课堂知识, 让英语作业绝不仅仅只有选择题。让教师个性的英语理念影响学生, 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将梦想注入英语课堂, 让英语课堂里充满梦想!只要立足学生的期待, 就一定能打造英语教学的亮丽风景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梦想的人, 去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扈华唯.语言知识是基础, 语用能力是目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 (10) .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初中毕业典礼程序册下一篇:(12.14)商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