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2024-04-14

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

篇1: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一个大众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发现,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社会大众;影响

引言

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还在不断向前跃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是一个让人每天经历惊奇分享惊奇的伟大时代。站在一个时代的超高点,看清传媒发展本质与走向,学会融入这个时代,将对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传播媒介大致经过了报纸媒介、电视媒介、杂志媒介、互联网媒体到除互联网以外的新媒体的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

譬如,现在报纸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网的媒介,同样,互联网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

二、实例探讨:以互联网为例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电影的出现,使受众分化为以剧场为单位的小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实际上,“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还很粗略,但是网络技术为个性化消费提供的可能却是不容质疑的。

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广播的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人对广播的理解仍然保持着“线性传播、过耳即逝、你说我听”的印象。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播客则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播客的特点则是自主性;传统的广播模式是“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的”,而且还可以“你听我说”。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烦恼,尝试另一种身份和角色。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同居现象就是个人身份被虚拟建构的典型。

(二)新媒介带来的问题:

第一,垃圾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为300亿条,占60%。垃圾邮件不仅危害了电信安全,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散布了各种虚假信息或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第二,知识产权问题。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

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但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一旦没有及时保存好证据,就会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增设、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约束借助网络窃取他人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强对信息传播新媒介的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新媒体亦如此。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信息交流者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信息可以跨越地域,瞬间传遍全球,但传播的内容,因传播者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同时新媒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汹涌而来的信息常使人无所适从,色情、暴力、虚假、违法言论等有害信息对社会危害极大,给安全保密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如有人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聚焦话题,组织事件,不负责任地乱发信息,甚至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网络等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同时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世界各国的媒介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介管理办法。

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媒介给大众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此外,还分析了新媒介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 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 王文静.全面数字化:广电的新媒体冲动 [ J].中国数字电视2007

(4)

[3] 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J].青年记者2007(4)

[4] 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5]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徐道先.网络时代,你准备好了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篇2: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新媒体信息时代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使我们的闲暇之余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各种各样的平台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彩。本文主要讲解了新媒体的概念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并阐述了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以新媒体为传播方式的时代,新媒体主要通过手机来传播信息,为我们的交流提供更快的服务,这种快捷和方便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生活,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它通过手机、报刊、微博、电视等形式在不断地转变。他不仅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也通过无线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传递信息,电视,手机都给我们传递着丰富的新闻及娱乐服务。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有几个特点:

一是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与娱乐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的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精神物质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日新月??的功能更新,使人们在新媒体上找到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渠道,新媒体内容样式也制作的多种多样。使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找到快乐,分享压力与喜悦。

二是人存在沟通与互动的需求,而新媒体能及时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不断地有着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与以往的信息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不但可以传播信息。还可以接收信息。建立信息的双向通道。从而满足了人沟通的需求,使得新媒体迅速地领先于传统媒体得到传播和普及。

三是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互动性,更容易和快速的接受反馈。不仅信息交流的主动性更强。大众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和反馈信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交流一些社会现象,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四是内容多样性。新媒体有着庞大的资源体系,覆盖整个互联网,给广大人民更多的视角,体现新媒体更丰富的一面。新媒体样式创新更新迭代非常迅速,并且已经不再拘泥于固定端,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更多地从电脑转向了移动端,微博、微信、各类应用等,样式多样复杂并越来越适应受众的需求。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近些年新生的媒体形式,但它也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演变发展的,它抓住了传统媒体的弱点,利用互联网高效传播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开放性

大多数新媒体都有发表言论的功能,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速度和体验是以前的传统媒体不可以比拟的,新媒体给人们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流,但也因为一些新媒体平台没有设定发表言论的门槛。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的真实性,而对新媒体信息可信性产生了危害。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不像传统信息那样单一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开放了更多的信息传播平台。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博客、贴吧、微博、手机等进行信息共享,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并且现在的新媒体操作也趋于简单。在发送信息的时候,只需几步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快速的发布信息,能传到每个城市。并且事情的发生和传播几乎同步,这就使得新闻更具有新鲜感,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的存在。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流方式,我们只需要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实现快速的交流,许多人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的环境。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新媒体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有缺点的,使我们交流的时候没办法看见对方真实的感情与情绪,可能由于某条信息的发送错误,产生一些误会,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体进行欺诈。

由于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主要载体依托于移动设备,使得很多人过分的情感依赖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实际生活中变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手机带大”这样的宣传语来警示人们新媒体内容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它影响了你现实的生活。

(二)新媒体对人们文化兴趣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采用电子阅读方式。根据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比例达到52.1%,同比增长9.8%,并且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软件,这里的信息具有丰富、全面、有趣,也有通过视频收看方式,传统的电视没有办法快进。并且总有广告的出现。通过网络观看有快进功能,还具有选择性。

(三)新媒体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开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催生了一系列的产业,直播、购物、各种交易平台等等。

四、结语

篇3:广告媒体的选择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 又叫“互联网媒体”, 是集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为一体的数字化媒体。它借助国际互联网平台, 以电脑、电视以及移动手机等作终端, 以文字、声音、图像、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的数字化传播媒介, 主要功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

与传统媒体不同, 网络媒体有自身的特点:1、即时性。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强。近几年, 随着网络图文直播、视频直播等的出现, 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日趋完美。2、信息海量性。网络媒体实行24小时发稿, 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已有近1 0年时间。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远大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就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另外, 海量性还体现在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 使网上查找新闻变得便捷、简单。读者可自行通过拷贝, 或下载, 或收藏, 或打印网页等方式存储资料。3、全球性。“网络传播无国界”。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 某网站登载的内容, 都可能被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同样, 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 均可轻松访问全球内的任意一个网站。4、互动性。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互动性传播。互动性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是网络媒体的优势所在。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软件, 吸引大量网民参与, 极大提高了网络新闻的社会影响力。5、多媒体性。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运用数字技术, 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手段, 全方位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 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6、新媒体特性。互联网融合报纸运作模式产生了网络报纸, 融合电台技术产生了网络电台, 融合电视技术又产生了网络电视台, 融合移动通讯技术产生了网络/手机短信、手机网站……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层出不穷。7、多元性。网络媒体的多元性, 首先表现在传播主体上, 政府、企事业网站乃至个人网站都有能力发布新闻, 成为传播主体。其次, 全球化特征决定其文化的多元性, 它通过超链接技术, 将全球文化用网络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二、网络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网络媒体下的社会文化更加大众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保持强势增长势头。我国手机网民也高达2.33亿, 占总数的60.8%。网民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比例为71.5%。上述数据已经表明, 网络已经和广大群众密切联系, 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传播和生产大众文化的绝佳平台。任何一个无名人物都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自己创作的作品, 从而极大地满足了网民参与和表现欲望, 也催生了一大批原创文学和音乐网站。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联姻, 进一步扩大了大众文化的传播。传统媒体产生的大众文化通过网络宣传推广, 推出了李寻欢等一大批网络写手;反过来, 部分网络原创作品最后也会由传统媒体来包装和传播。此外, 普通大众可以打破大众媒介的垄断, 直接通过网络将自己亲历的新闻事件发布到网络上。如2010年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 最先是由网民用手机拍摄的画面在网络上传播出来的。所以, 现在的社会文化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 更加大众化。

2、网络媒体下的社会文化趋向庸俗化。

网络确实推出了一批优秀原创作者和作品。但是, 网络时代的个体创作多数属于自娱自乐或宣泄个人情绪的, 因而难有真正的艺术魅力。据统计, 情爱题材、搞笑题材和武侠题材占据了原创作品题材的前三位。以网恋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竟占到了43%的比例。大批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喜欢网恋小说、武侠小说或游戏。网络上的大众文化生产同样制约于市场规律, 文化生产商最终目的仍是追逐高额利润。因此, 希望网络来打破大众文化的标准化, 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面对日益泛滥的大众文化产品, 大众可能会陷入信息的陷阱无法自拔, 因为许多信息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前段时间, 庸俗、色情和暴力的文化产品在网络上传播。据专家调查, 互联网上的超过50%的非学术性信息与色情有关。如2003年度崛起的网络红人木子美不惜出卖自己的隐私, 在网络上发表性爱日记《遗情书》, 掀起了不少风波, 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所以, 2010上半年国家有关部分和广大网民大力合作, 一起打击, 关闭了几千家不合法的网站, 收到明显的效果, 网络环境大为改善。

3、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字使人类信息交流发生质的飞跃。这种飞跃对人类的一切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它改变了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的历史进程, 使人类社会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导致了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突破。网络技术的诞生, 加速形成网络数字化环境, 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汉字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摘要:鉴于传统媒体的研究已经很成熟, 本文主要就网络媒体的选择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广告媒体,社会文化,大众化,庸俗化

参考文献

[1]、李学凌, 互联网冲击下的传统新闻业, 何苏六.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篇4: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社会影响;文化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比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博客、数字电视等。与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相比,这种新的媒体形态则被称为“第五媒体”。“第五媒体”实际上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

一、第五媒体与手机媒体

随着全球4G手机的逐渐普及,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仅作为一种通信工具而存在,手机的普遍使用正通过它自身的增值功能逐渐呈现出新的媒体功能,渐渐向个性化、大众化、定向话、即时化、互动化的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并且和其他四种媒体一起承担大众传媒的责任。作为传统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种媒体,社会也已经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在一起,步入到一个全媒体共存的媒体时代。

定位在大众媒体的手机,现如今的作用绝不仅限制在通话、短信的基本通讯功能上,而是扩大到新媒体技术范围里,例如:mp3、视频、游戏、博客、app等;出现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络等更为丰富多彩的大众传播功能形式。手机已经从人际沟通的通讯工具,逐渐转型成为大众传播手段;手机已经不是一种技术媒体,而是一种新文化形式。对整个传媒产业来说,手机媒体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类生活都产生了影响,如果说互联网是一张蜘蛛网,把媒体粘在网上,那么手机媒体则是把网粘在了人们的身上。

二、手机媒体对社会影响研究

随着手机使用的覆盖范围不断增加,手机用户群体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手机媒体对社会影响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手机媒体社会影响方面,从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媒体功能在“中国梦”、一三五规划、IS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报道中体现了广泛的吸引力,使手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也由此可见手机媒体已成为现代传媒体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如今微型博客的使用更加推动了社会舆论方面,微型博客作为一种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网络交流平台,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这种方式为中国公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舆论空间,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不断的影响着公共社会生活。

有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不仅仅作为一个时尚生活的标志存在,它也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改变人们对信息、娱乐、沟通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手机媒体正在不动声色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有的研究者专注于手机媒体本身的影响,认为手机媒体在传输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着解构与重建,实现全媒体整合,消除了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之间的主从关系,消除沟通的界限,从单向传输转变为互动沟通。随着公众社会的不断开放,这种互动对我们社会的民主推动有不可置疑的好处,但也有其他微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空间,让互动沟通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对于手机媒体的活跃随之产生的手机信息传播污染的负面影响,也有研究者进行了研究。

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普遍的研究者认为,手机媒体还将继续对媒体的传播理念、新闻报道的传播、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与使用习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三、手机媒体对文化生活影响研究

手机媒体融入社会生活,悄无声息的引导大众文化潮流,用其自身独特的吸引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微博控”、“拇指族”,伴随着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会被手机媒体中形形色色的舆论信息影响等情况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的研究手机媒体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本课题研究人员设计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调查问卷,对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身边不同年龄层的人共发放了200份实时调查问卷,为科研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知识得到了不少的科普,增强了求知欲,扩宽了知识面,让人们不仅仅是对自身的专业精通,同时对专业相关的知识常识也得到了解,并且让人们有更加广阔的兴趣选择空间,丰富了个人的内涵,使人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手机媒体最为突出的文化可以概括为:随时、随地、随身、随手。这种媒体传播方式的自由性、广泛性、可移动性让在身处地球村的人们可以更加方便的去扩宽交际领域,并且第五媒体的虚拟性让人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与陌生人沟通,也让自身的交流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手机媒体的普及让公民了解政治的时效性、公开性和自由性得到了一个方便又快捷的渠道,这为人们了解国家实事、提升民主意识有更加清晰的思路。

任何事情都是双面的,手机媒体也不例外,有正面的影响也会有负面的影响。调查研究中发现现在人们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非常普遍,数据显示出,人们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6个小时,只有4%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们对手机上网的依赖程度。并且伴随着网络特有的信息化爆炸的特点,对于人们所要了解的信息也有干扰性,使学习办事效率下降;虽然手机媒体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对陌生人畅谈人生,与陌生人交流迅速达成友谊,但也因为这种高效率、快餐式情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处或者情感困难造成观念上的冷漠和无感;手机媒体的包容性、复杂性决定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多样,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这对还未拥有成熟的价值观的人们产出误导,对于他们是否会在声色犬马的信息化环境里被信息所左右,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能做出一个肯定的回答。

四、手机媒体的思考与展望

第五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手机媒体作为社会信息发展的一种载体,对整个社会起到了革新的作用,它现在已经是社会的不可或缺大一部分,并且成为社会构成里的一个新的元素。手机媒体的基本特点为数字化,与互联网相比的优势是可移动和携带方便。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升,手机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必会更加扩大它自身的互动能力和传播影响力,它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我们对手机媒体对研究也会是一個不断前进的过程,通过对它的研究让手机媒体发挥出它最大的积极作用,将消极作用避免到最小以确保我们社会更加健康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胡祥龙

项目名称:2015年度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

参考文献:

[1] 贾景彪,《第五媒体的兴起对传统传播理论的影响》[J].《新闻窗》,2009(3):108-109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0-07-15)[2012-03-30].http://it.sohu.com/s2010/cnnic26/.

[3] 何安明,《中国手机媒体概念、文化及其社会影响的元认知研究》[A].《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 韩雪莹,《“第五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B].《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2:99-102

篇5:社会化媒体对SEO的影响分析

作者:周晓锋

由搜索引擎算法的一再更新之下,以及百度站长平台沙龙LEE的分享等一系列的行业信息表示,社会化媒体对于网站SEO排名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扩散。根据现有的网站排名影响因素分析显示,WEB2.0时代的SEO正在趋向多元化的发展形态。

一、基于SNS用户行为对搜索SEO的影响:

由1989诞生自刘易斯的AIDMA系列模型至今,随着WEB2.0的到来之下,该项消费模型已经过渡至AISAS。一个将搜索与分享所结合的用户消费行为的过程阶段,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所导致的用户消费行为的转向,直至2010年百度搜索于Q1行业研究当中提出的新型模式补充:即需求、搜索、评估、行动、分享。

DSEAS模式以往不同的是,将用户消费行业从自发形式的需求内,通过搜索平台激发并获取潜在意向与产品信息的形式,在这一系列过程由用户评估至购买行动内,行为需求正在趋向于大量产品信息对比、服务分享与社会化网络的应用发展。

由此可见,WEB2.0用户正是将SNS的扩展需求用于众多的搜索行为当中,那么对于回归用户搜索需求而言,我们发现社会化媒体对SEO影响主要包括:社交内容与投票、社交媒体分享与搜索、社交媒体整合与扩展。

二、社交内容主力转向与投票形式

在Web1.0

时代当中,SEO内容都是网站编辑产生,投票也是在网站间进行,传统搜索引擎均以网站对网站的投票为基础,建立基于超链分析所建立的权值体系。面向Web2.0用户行为之下,社会化媒体内容的创造主力开始转变为用户,传统投票形式由单一的超链扩展为分享、评价、评分等多种形态,按照单个用户作为粒度的投票,从而建立页面权值评分的参考因素。

三、社交媒体分享所激发的搜索行为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用户内容消费衍生而至的是众多的分享激发,社会化媒体分享的出现进一步地将用户意向转变为搜索行为,这一系列的用户通过内容分享机制而激发的消费意向,正在迅速扩散。因此社交分享工具与页面应用,同样为网站SEO建立了良性循环的搜索体系:

对于Social 社交化媒体营销的兴起,归根到底依然是由用户需求所演变而来的新兴事物。按照这一系列的SEO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为:传播数量、关注流量以及内容,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正在迎合站内用户搜索行为的需求,由此可见未来SEO将不再依赖于单一搜索营销平台而工作。

四、未来社交媒体整合与扩展之路:

篇6: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调查问卷

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当代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我们小组为研究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特设计此问卷,真诚期待您的参与!

●您的性别:()●年龄:()●专业:()●所在学校:

1.您最喜欢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单选]

A电话、短信

B QQ、E-MAIL

C面对面交流

D信件往来

E其他

2.您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单选]

A 基本不上网

B 1小时以下

C 1~3小时

D 4~6小时

E 6小时以上

3.您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是:[单选]

A 了解

B 知道,但不是很多

C 不清楚

D 完全不了解

4.您关注学校路旁的宣传栏、海报吗?[单选]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很少关注

D不关注

5.您认为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有那些:[单选]

A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B使人们过分依赖新媒体,忽略了其他

C一定程度上对你的学习有影响

D眼花缭乱,不知应该在哪里找到正确信息

6.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新校园媒体具有的特点是:[多选题])(A便利性高、互动性强

B相对传统媒体更节约成本

C信息更新更加及时

D更为大学生接受

E容易使学生沉迷于网络

F由于缺乏反复检查后公布的特征,容易出现纰漏

7.您认为校园媒体里涉及较多的内容是: [多选题] A学校工作动态方向

B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取得的成绩、表彰学生获得的荣誉 C学生活动的情况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摘录

D存在商业广告

8.您是如何了解校园信息的:[可多选]

A 老师通知

B 校园宣传栏,海报等

C 同学之间

D 校园网,各组织主页等

9.如果学校,学院等下属组织开通主页,您会关注吗:[单选]

A 会

B 不会

10.您一般上网都参与哪些活动:[可多选]

A 浏览新闻,搜集资料

B 网上聊天

C 上人人,微博

D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认为新媒体有取代传统媒体的可能性吗?[单选]

A.新媒体发展迅速,一定会取代传统媒体

B.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将共同发展,取长补短

C.传统媒体永远胜过新媒体,永远不会被取代

D.不确定

上一篇:创建卫生学校单行材料下一篇:中国科技大学怎么样